第三十分 一合理相分(上)
第三十分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年5月26日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励 明树
我们就从这个小标题来说起吧。当然,我多次给大家说,据说《金刚经》这些小标题是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段然后加上去的。也有一些人说,昭明太子太过自大了,据说昭明太子也是掉到水里边,然后生病,然后死去的,英年早逝,人家还说可能是他太自大了,所以就福报不好,所以就短命了。天啦,不是这样的。好像那个跟鸠摩罗什大师做助手的那个(僧肇)写那个《肇论》的,明树,好像你也曾经提到过《肇论》,那个人(僧肇)也很短命,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他什么,他一点都没有自大。其实吧,我发现古圣先贤有长寿的,有不长寿的,有长的非常庄严的,有长的非常矮小的,甚至身体有残疾的,有经纶满腹的,有不识字的,不识字的最著名的就六祖,其实据说弘忍大师也是不怎么识字的,是后来慢慢学的,等等。也就说自古的圣贤是全方位的给我们做榜样,使后世的求道者不用有任何借口,说哎呀我不行,真的是一部历史各个环节,你仔细去看,真的是非常的完备,非常的圆满。所以这个昭明太子,看起来是短命,但是如果以我自己的学习习惯来说,昭明太子这种学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多次跟大家说,我们读书,尤其是初中的时候,老师讲语文也会帮我们分段,写段意,写中心思想,明树,你们也有的吧?高中就好像没有了,初中是经常有,所以我不觉得昭明太子有丝毫的托大,而是觉得他非常的认真。
那好了,我们来说这个小标题吧,就一合理相分,这个分,不用解释,他就是分这个小段,这个分就是分段这个分的意思。那么,一合理相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最会引起我们疑情的就是一个理字,一合理相,你后边说来说去,只是说一合相,是不是?后边没有说一合理相,那昭明太子搞出个一合理相,我真的很惊讶,惊讶在哪里?就是说他点到了最重要的环节,这一段《金刚经》不是在讲一合相,而是在讲一合相的究竟处,那就是一合相之理性。往往说事相对应的就是理性,那他这里为什么要说理相呢?也就是一合相这种事情的表面现象从理上来说,到底是怎么样子。这一品世尊反复强调了,是从理上来讲,也就是从究竟处来讲,就像后边说一合相,就是不可说,不可说就是没得说是不是?不可说,这里的意思不是没得说,是叫我们不要去着相,也就所谓的言语道断。当然虽然说言语道断,但是世尊确实处处都是以言语给我们解释清楚,这就是所谓的文字般若。所以一合理相,这个标题,他的含义就是一合相从理上来讲,是怎么的样子,或者从究竟处来讲——理上其实就是究竟处。这么解释,以你明树来听,你觉得能听清楚这个标题的含义吧?
主持:师父,我手头有个《金刚经》的版本,在第三十分,可能是印错了,写成一合相理分,那我听了刚才你的解释的话,那我的理解是这一分是讲一合相之理,是不是一合相理分反而好像更贴切?
了空居士:一合相理分,这里就一合理相分,如果让我来评,我还是支持一合理相分。我们还是来对比吧,一合相理,这个就是一合相的道理,那么其实我们要说的不嫌啰嗦,要说的很到位,就一合相理相分,最啰嗦的最到位的一合相理相,就是表达的最完整了,但是有点啰嗦,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太啰嗦了。那么一合理相,古人很精炼,其实就是将一合相之理相,如果以现代文来表达,昭明太子的本意就是一合相之理相,当然老土一点,一合相理相,如果加个之字就更加完整了,一合相之理相,应该是从理上来讲,来描绘这一合理。所以刚才说这一合相理行不行?也有一点道理,但是绝对没有一合理相这个干脆这么精炼,一合理相分。
主持:这里我不明白,就说理相,为什么这里要加个相,我们总觉得这边说的是究竟之理,那为什么要加个相?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相,这边说的是真相的意思,你们不要以为形象。一合理相的真相。所以这么几种来表达,其实都说的过去,只是说最精炼还是一合理相,是不是?一合相理,其实他表达的意思也是对的,然后一合相理相,也可以,一合相之理相也可以,但是最精炼还是一合理相。你去看前边什么分,“法会因由分”等,好像都是四个字的,加个分字五个字,好像全部都四个字一样,当然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你去看下前边几分,是不是连个分字就是五个字了,是不是?
主持:相也是实相的意思?
了空居士:不是,这里如果一合理相,这个理相,就理的实相,就多余的,理本来就是实相,理就是究竟处了。我们佛家往往这个理是表示他的实相,这个事是表明他的因缘相,因缘相就表面相。我们这个标题应该大家都能听清楚了吧?
主持:那这一合,我们就放在后边讲。
了空居士:一合,就是一个众缘和合,我先解释到这里,然后后边再解释。我们转入正文吧。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须菩提,就是解空第一须菩提,世尊当年对须菩提说,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我们不要说三千大千世界,随便一座喜马拉雅山都够大了,碎为微尘,那微尘很多了,其实都是比喻。
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于意云何,就是这怎么说啊,你看这些微尘多不多,三千大千世界这些山河大地都来粉碎成微尘,这个微尘的数量多不多啊?
甚多,世尊。
须菩提说很多啊,世尊。甚多,就是很多,世尊就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世出世间,最至尊之人。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他说甚多,释迦牟尼佛好像也没说话,是须菩提自己在说,那肯定是面对面吧,肯定是释迦牟尼佛的神情是表示认可吧,所以他说假如微尘实有,佛祖也就不会认为多。其实这个意思,你们永远记得,就是有限和无限,实有的话就是有限。譬如说你这个微尘,好像我们小时候将米打成粉,有时候那个筛吧,好像听我妈妈说有什么八百号的,有六百号的,好像越多号的是那个粉末越细,也就说同样一个东西,你打成粉末,你打的越细,那个微尘数就越多,是不是啊,明树?打的越粗,微尘数就越少吧,因为这个微尘数是可变的,如果微尘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就是多大,那么有一个固定的数量,那么再多也不多,是不是啊,明树?有限的东西总是不能说是多,无限的就厉害了。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这句话说什么不是什么,这个就是说是强调这一切都是可变的,他不是固定一个数,如果固定数的,那直接可以指了,因为这有形的东西,搞成微尘,总是可以越砸越细,越砸数量越多吧,是这个意思。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同样都是在说这个道理,因为前面整部《金刚经》,这种语式,这种说话的模式经常有。三千大千世界,它也不是一个绝对标准,固定数量多大就是多大的嘛,它都是有一定的变化的,这句话就表示说三千世界它都在不断的变化的,不是说这么大,就一成不变的,是说它是三千世界,其实它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三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
这句就退一步来说,那么这个三千世界实有,如果你们一定认为它确实是有,也是一合相。这个一合相,我相信明树你会看到有不少大德把一合相都解释成一的组合,是不是?明树,你有没有看到这种说法?(主持:我有看到好几种说法。)还有没有其他说法?你这里提供一下吧(主持: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真性)那真性跟一有什么关系?真性本来是无相的,怎么有个一呢?那么既然有个一,那你拿个真性给我看啦。有一必然可能有二了,那真性,就是变成一个有形状的东西了,六祖跟印宗说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就说明它非有非空嘛,他也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明这个真性是拿不出一个东西来的嘛,所以这个也不对。还有没有其他说法?(主持:还有一种就是叫做聚合之相。)那他们就逃避这个一了,一合相,一就是聚合,套不上了,因为我这个人也是属于钻牛角尖的,一合相,一就是一,好像我们前边在讲那个净心行善分,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就是指定那“是法”是指哪里?很多人都含糊过去。当然,当年幸好我的师父确实是很厉害,老人家,我问什么,他都给我答的我非常开心,没有被我问倒,我当年我什么问题都问我师父,所以我在我师父身边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将我内心的疑惑全部扫清,我就有这种钻牛角尖的习惯。当然你们去看《楞伽经》里边那个大慧菩萨一口气,据说,我没有数,有些学者有数过,大慧菩萨一口气问一百零八个问题,也亏世尊记忆力非常好,假如你们一口气问我,不要说一百零八个问题,十八个问题我可能都记不住,最好是一个一个来。所以这个一合相,这个一。还有没有其他解释?(主持:我看主要的就是这几种。)我看的说的最多的就是一的合相,一就是最基本了,那0.1呢?是不是?有个1,就有个0.1吧,是不是?或者0.5吧。一,让我来注解,就是一个的意思,这个世界,如果你认为它是有的,它就是一个,这个一是指这个世界。合相,合,就是种种因缘,种种的东西凑合,组合起来的一个现象,这个相就是现象的意思,一就是这整个世界。然后一合相这三个字,我就给你们说的很清楚了,没有漏掉一个字,含糊过去吧,是不是?然后我这么解释,你们看看有没有什么反驳的地方。
主持:师父您说整个世界,那整个世界是指一个什么范围?像佛这里有说三千大千世界。
了空居士:对,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合相,我们以最详细来注解,一合,就是说世界实有,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众缘和合的现象。
主持:我理解有这样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还有其他的大千世界呀。
了空居士:不是,可以说你干脆说整个法界吧,彻底了,整个法界也是一合相,也是一个众缘和合的现象,这个一就是一个。你要说一个小千世界,我也说一合相,就是指这个小千世界就是一合相,你说了空居士呢?我拍拍头,也是一合相,五蕴四大假合嘛,也是一个合相,合就是众缘和合,相,就是现象,一就是一个。就跟我们说这个人, 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众缘和合的现象,这个法界,整个大宇宙,整个大法界也就是一个,这里一就是指我们说的那个对象。
主持:我对一还是有一些疑惑,用一他表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形体,但我们知道,这个法界是非有限非无限的,很难用一来……
了空居士:那不然,你帮我找一个字给我,若世界实有,那你不能说合相,是合相,那说不通,其实也要表达的完美嘛,世界实有,它也是一个众缘和合的现象。因为整个法界里面没有一个最原始的一,没有的。就好像你今天在微信上问我那个《楞严经》的邻虚尘,你找的那个公案特别好,那个叫做跋陀禅师和生公,那个生公应该不是道生公吧?不知道是谁?(主持:有两种说法,有的人认为是道生,还有人认为是鸠摩罗什法师)。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这个语式就是强调这个一合相,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只是叫做一合相,这个世界说它是一合相,但是它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一合相,它只是勉强叫做一合相而已,是这个意思。不是说非就是彻底不是,非,你要知道佛家要说是的那就是永恒不变的东西,才能够肯定说是,因为佛祖是圆满智慧,他每一个表达都是到位的,说的完美的。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你们不要以为一合相就是一个绝对是的,不是,它是相对的,因为它不断的在变化。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这个关键词就是不可说,不可说,就是前边那个意思,“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只是假名叫做一合相,实际你一边说,这个一合相已经不断的变化了,好像明树,我说“明树,即非明树,是名明树。”人家一般说怪事,刚才不是明树在跟你说话吗?我说是啊,刚才说话的明树和现在说话的明树,如果从科学角度,我们身上不知道多少个细胞死去了,又多少个细胞生起来了,就从最直观的时间上来说,明树,你刚才来的时候是7点59分,现在已经8点多少了,我们的寿命已经增长了多少了,刚才没有绝对的意思。你说这是钻牛角尖,大智慧他是念念顾及的。如果你们还不认同,我们搞一个科学的现象,我们读书一般都知道那些放射性元素有半衰期嘛,你这个东西在它半衰期之前是怎么的状态,半衰期之后又是怎么的状态,不一样的,是不是啊,明树?要不然,你在烧开水,一分钟之前那个水刚倒进去是冷的,不要说一分钟,五分钟之后,这水就沸腾了,这水不一样了,是不是?所以说事物它是这么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所以又是说是,又是说不是,又是说是名怎么怎么,就是这个意思。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凡夫之人,就是凡夫他不懂,着相,以为表面就是这样这样,所以他就认为,贪著其事,就是认为这个就是这样,没错,没有改变的。这里的不可说,就是没办法说定了,说死了,这样就是这样,不可说,就是不能确定来说。不可说不是说你不懂得怎么说,是说你不能将事情给说死了,给说固定了。所以最真实的就说——是这个东西,但是又不是完全是,只是叫做这个东西,是这个意思。这个就是对事物的描绘的最为全面,是不是?但是凡夫他只看表面现象,他不知道它是变化的,所以贪著其事。
1.问: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刚才师父不是就给我们说了吗?
了空居士:噢,不是,这个不可说的意思就是说你没办法给说到一个永恒不变的点上去。我用赵州禅师和一个和尚的对话来举例:有个人帮赵州禅师画了一张相,然后来送给赵州禅师,赵州禅师说你们看看这张相,他画的相像不像我,他后边还有一句话,我们一般人觉得不怎么理解,他说如果这张相画的非常像我,那就将我杀死,如果画的不像我,那这张就烧掉了,大概是这个意思。本来人家一片好心帮你画张相,然后你又这样说,其实就是说,赵州禅师其实不是刁难这个人,是要让这个人能够开悟,然后那个和尚就在那里愣住了。就说如果这张相画的跟我人一模一样,你们就将我杀死,留这张相就好了,如果是画的不像,这张相就撕掉,哇,人家画张相也不容易的。当然我们先不要说他不讲道理,其实这个问题,当年我也说,假如我当年在赵州禅师身边,那我就很简单,我就给赵州禅师行个礼,说师父啊,这张相给我看看吧,然后看了之后,我就说师父啊,这张相你是要问我说像你的过去呢?还是像你的未来呢?还是像你的现在呢?明树,我这么一问,假如你在旁边来说,你肯定说师父毫不犹豫的说像现在,过去年轻,未来又老,未来老了变成什么样也不一定绝对一样,就好像看现在,师父就坐在这里,我们将相摆在旁边,大家一起来看像不像就好了,是不是啊,最简单了。那么我就继续问赵州禅师,说师父啊,现在是哪个时间点呢?是不是啊,明树?你说8点30分。师父啊,8点30分,29分好不好?你说不好。31分好不好?不好,就是30分很准很准那个点。师父啊,那个点你定给我看啦。你就是拿个钟在那里,那个秒针走走走,8:30分,但是它刹那间就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停止的8:30分,是不是啊,明树?你连这个时间点都找不到,我怎么能够找得到你,怎么来对比呢?是不是?其实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就是无寿者相,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时间点嘛。所以你这么一说,肯定赵州禅师说说的对,那相收起来吧。因为你没办法让我有一个绝对可对比度啊,是不是?不可说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个点。
主持:那这个除一合相不可说,那实际上是所有的相都是不可说的。
了空居士:明树啊,我帮你们钻一个牛角尖,我们到珠宝店去买黄金,它那把秤据说能够称到0.01克,它能够在克后边还有两位数的,我知道的。那这么说,那秤也不是很准的,是不是?天平就是搞那个托盘,天平这边放一克的砝码,那边放一克的东西,那你说那个砝码也不是绝对准的,是不是啊,明树?确实是,也是相对的,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很好解释啊,你这个地球在这个太阳系里边自转又公转,它对周边东西产生的引力,也会有微妙的差别的,是不是?哪有绝对的准,只是说在许可的范围内嘛,是不是?那么你说反过来,明树,我身上这张一百块拿给你,看起来也是一百块,拿给别人也是一百块,那这个怎么解释呢?从数字上是一百块没错,但是这张钱也不断的会老化,如果从这个现象上来说,它是改变的,那么这个数字呢?因为它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看起来好像是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如果你一定要追溯到数字上有没有改变,那东西有时候涨价,有时候跌价,你这个这一百块,和东西相对比的时候,还是会有变化的,也就说整个世界,它总是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永恒不变的。
主持:那我明白了,一合相即是不可说,其实就是所有东西都在不断的变化。
了空居士:对,没办法哪个点你说的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没可能。
主持:那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那我觉得比如说,你刚才说到明树即非明树,是名明树,但是我们一般人都还是认为刚才的我,现在我,和五分钟以后的我,这个也都是明树,那你如果认为不贪著其事的话,那我们不糟糕了嘛,那一分钟之前的是谁?我是谁?
了空居士:噢,不是,你这又是堕落到另外一边了,就认为彻底不是了,就空有两边,你说一分钟之前是谁?我说一分钟之前也是明树,只是说一分钟前和一分钟之后的明树是有一种微妙的变化,好像你刚才吃完饭,一个小时不就消化掉了吗?刚才很饱,现在没那么饱,是不是?他会有这种微妙的变化。如果你说明树即非明树,是名明树,那一分钟之前我是谁呢,我说也是明树,如果你说一分钟之前就不是明树了,那不就堕落到空的那个边上了,彻底否认了嘛。那你说一分钟前和一分钟之后都是我这个明树,没有改变,那就是堕落到有这方面,就以为永恒,一个是彻底的没有,一个是彻底的有,最正确的就是相对的有。
主持:再举师父刚才讲的金的重量的例子,好像我们在生活中,一般就计小数点后面两位,再后面有些误差也就算了,我们就四舍五入,那怎样叫做不贪著其事呢?
了空居士:噢,不贪著其事,就是要以这种发展的眼光,也就是要以这种中观,非空非有。就好像说,打个比方吧,你借我一百块钱,我们就说好,借钱还钱,那以后,你就还我一百块钱,但是就不能说昨天买什么东西,一斤才多少钱,今天一斤又多少钱了,那这一百块钱不就不一样了嘛,也就只能要找一个相对的平衡点来定位,否则这全世界不就乱套了。
主持:明*师兄请教,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约等号?
了空居士:你说约等号这个理解又不是的,我就听不懂明*对约等号这个含义是怎么的解释的。如果还是要说的我认为完美一点,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不永恒的。它都是变化的,因为约等号相当一个东西等于另一个东西,这时候才用约等号。如果一个东西,好像我们刚才说是明树,即非明树,是名明树,这个约等号就用不到了,是不是?对同一件东西的过去未来就用不到约等号了,是两个东西的转换才要约等号。
2.问:**请教,他说有东西不变呀,佛性是永恒的,一直都没有改变的。极乐世界也是永恒存在的,不会消失的。
了空居士:*同修,你问的好,佛性是永恒的,你的佛性在哪里呢?你拿给我看啊。其实这个问题在《六祖坛经》里面有的,就是在说《涅槃经》,是僧志彻,说读《涅槃经》很多遍,六祖说,“佛性是无常的,烦恼是有常的。”那个人说师父不对啊,佛经不是这么说的,我记得六祖用了一句话,“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是不是?传佛心印,有这句话,你们可以在书里面找到的,就说我没有说错的,不过,我告诉你,我说的无常是真常,我说的常是无常。如果你觉得佛性是常的,那为什么千古以来,很少人有明心见性?那么多人都在搞贪嗔痴,就说明贪嗔痴是常啊,佛性很少人显现啊,所以佛性是无常啊。其实究竟处来说,佛性是非常非无常,你一着相,佛性变成贪嗔痴,一离相,佛性就显现,但是佛性显现,它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可以显现,是通过因为你能够于相而离相,才说佛性现前,现前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的。如果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就变成卧轮禅师了。观音菩萨也说“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现前,以为有个东西现前嘛?有个寂灭现前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以为可以执著圆明嘛?不对!“获二殊胜,一者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也就是他真正达到了,寂灭现前,其实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境界。没有一个固定…现前,而没有现前之量,没有一个东西让你觉得这就是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没有的。我们说最简单,好像说*同修你做人要有真诚心,这个真诚心它不会独立出来的,是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是不是?你不可能独立拿个真诚心给我看。好像这个人很狡猾,不可能拿一个狡猾的什么东西给我,就他为人处世,语言表达就是那么阴阴暗暗的,就是这个狡猾的心,狡猾的心体现在他狡猾的言行、神态上面,没有一个独立的狡猾的心可以给我们看的,佛性也是这样的。
主持: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一下师父,就说这个佛性,我们在贪嗔痴的行为中佛性没办法显现出来,这时候佛性也不能叫没有,不是有句话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了空居士:对呀,这个佛性在哪里呀?佛性就是因为你被种种现象迷惑了,它就变成贪嗔痴了,当你不着相了,你的心很清净了,你就大圆镜智了,但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佛性能够拿出来。
主持:贪嗔痴的时候还有一个佛性在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你说这是遵循了加法原则,但是我说明树啊,你拿个加法原则给我看一下,你肯定只能说师父啊就是这么算,就是加法原则。你们要知道,佛性不是一个东西,所以它怎么都拿不出来的,就是这样,好像你怎么都拿不出一个加法原则给我看的。
主持:佛性它一定是在具体的身口意之中体现出来。我们离了身口意,也就无所谓体现这个佛性,所以从这点来说是非常非无常。
了空居士:对,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那极乐,你们以为永恒的,*同修,你家里的房子才永恒呢,是不是?但为什么六七十年就变成危房,要推倒了,你今天也永恒,明天也永恒,再过五十年就没那么永恒了吧,极乐亦复如是。极乐也是天天在改变啦,你以为没改变,有一本经也说到阿弥陀佛也会入涅槃的。
主持:那还有一种情况,佛经里说人到了佛这种圆满的境界,就不会再堕落到凡夫位了,那佛的境界,他的佛性是永恒的吗?
了空居士:噢,佛,他之所以不堕落,就是因为他不着相。但是这个时候也没有一个永恒的佛性可以拿出来,他这个不着相,好像明树你们眼睛好的,我说明树你们走路看着路啊,那里有些坑,你说放心吧,因为我眼睛看得到,有坑我也不会踩下去。所以佛祖大彻大悟,他种种的现象他都不着相,因此他就不堕落,你们就以为佛性现前,其实没有一个东西现前的,只是体现出他很有智慧,不着相而已,所以你这个时候从佛祖的整个身心,你要说他哪一点是永恒的呢,明树?你说他不堕落是永恒的,我告诉你,他老是刹那刹那在一切现象面前,看到这个,于相又离相,看到那个,于空又离空,他永远是动态平衡的,他没有一个点是固定的,是不是?也就说他的不堕落也是一种动态的,他不是一个静态的,“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以六祖这两句偈来印证,诸佛不堕落就是这种动态平衡。他不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不是的,那个就好像是静态,六祖就是动态的。五祖说“轮刀上阵,亦得见之。”那么在那里喝茶吃饭亦得见之。
主持:明*师兄说佛性非善非不善,贪嗔痴时一样有佛性?
了空居士:是啊,但是这个佛性已经变成贪嗔痴了。以前老人嘛,耳环搞旧了,就去叫人家打成个戒指,戒指搞脏了,又打成个其它的,打来打去都是那块黄金。当然,这个比喻还不透彻,佛性不像黄金那样有一个固定的东西,佛性就是我们内心最清净的层面,就是所谓“知见无见”,就是《楞严经》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那什么时候“知见无见”呢?“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它就没有像戒指一样,有一块固定的黄金的,真的没有的,就是我们的心最清净的那个状态,最清净的状态,它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你能够保持这种清醒的头脑,就这个东西,没有独立一个东西的。所以六祖在“付嘱品”也说,我们这个自性就是通过六根出六门,对六尘产生六识。你们去看那个付嘱品第十。就是这种现象,它跟万物不一样,万物还有一个固定的东西,佛性是没有的,佛性就是我们最清净的心那个层面。最清净的心它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都是在空有的种种的情境下它不执著,也就是《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离一切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大家将这个搞懂了,就明心见性了。
那明心见性有什么用啊?就是般若智慧现前。那么你说这么容易?确实容易,只是你真的去运用就难了。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狠狠的骂你,我们一般人就很生气,哎,怎么骂我啊,很生气的。但是明心见性的人不是这样,人家骂他,他就很认真地听他骂什么内容,骂的对不对,骂的对的,发自内心改过,骂的不对,他真诚的询问他,但是有时候如果觉得那个人特别气势汹汹,他是来找打架的,那也要想一下,等下打架了,会不会出现什么不良的后果,觉得这个时候还不是跟他说理的时候,那就回避一下吧。真正的明心见性,他就是这么平静,如果觉得吓唬他一下,也会好,那他也会“发而皆中节”吧,所以我觉得子思对这种明心见性的状态,他说的非常好,“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他不是说达到了那种高境界的人是永远一点脾气都没有,不是!是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悲就悲,恰到好处,“发而皆中节”,所以我常常说儒释道最高境界是一致的。我也说到道家,《道德经》嘛,“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哇,这三个环节,都能做好了,那就“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你看儒释道的圣人对圆满境界的领会是一致,《楞严经》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3.问:那如果整个法界是一合相,那么这一合相也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吗?
了空居士:对,这个因缘就众生的共业和别业这么交错的,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一合相了。有共业有别业嘛,好像我们人类来说,我们的共业都是有头有手有脚而且两条腿走路的,也会说我们这些话吧,这是我们的共业。我们的别业,就是明树你长的那个样子,我了空居士是长的这个样子,就是大家还是略有差别,但是大方向差不多,是不是?大方向差不多这是共业,我们各有一点不同,这是别业,是这样,所以这个一合相是共业别业所形成的吧。
主持:前面有一段,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那我们可不可以理解,那么反过来说,这个世界,这个一合相是由微尘聚合而成的?
了空居士:噢,不是,这是比喻而已。这里一合相不是说由微尘组成的,那微尘也有大小个,也不是标准的一个微尘了,就算说到极处,说宇宙的最基本的部分就是七大,地水火风空,我们不要管它地与地之间的同与不同,就是地水火风空见大识大,这七大都是有所不同的嘛,如果同了就变成一大了。
主持:刚才师父说到微尘众实有者,是一个有限和无限,但是我觉得如果是实有的话,怎么来说都是有限的,既使它是变化的,但它也是有限的。
了空居士:噢,其实他是说微尘众,这个字,可能你们大脑里面有一点点模糊的,就是为什么要个众字,众,我们说大众,就是这一大帮人。微尘众,说成我们现代语,就是众微尘,就是那些微尘,是这个意思,这个众没什么奥妙的。
主持:我的意思就说众微尘,有这么多微尘,如果实有的话,那么这实有的,它应该是有限的,那为什么佛即不说是微尘众呢?
了空居士:有限总是…你说一个亿两个亿啊,总是一个数字,再多也多不了多少,是不是?好像你一个亿对比两个亿就少很多了,那比十个亿就更少了,大家觉得总还是有限的,所以就不是很多。能够称得上太多了,就好像有点数不清的样子,才有这个感慨,是不是啊,明树?
主持:前面这个若是微尘众,若是众微尘,这些微尘是实有,那么后面这个微尘,佛即不说这个微尘很多,是这个意思吧?
了空居士:对,就不值得去赞叹它了,惊讶吧,惊叹吧,就我们一般人,哇,我们的地球够大了吧,明树你说是啊,但是天文学家说太阳比地球还大了很多,就是一个木星都比我们大出多少倍,地球对比起来,也就不那么大了,总是有限的,那么这整个大宇宙,我们的太阳在里边也像尘埃一样,所以就显示出这个宇宙浩瀚无边,确实是大的不可思议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4.问:明*师兄请教师父,实有的实是如何解释呢?
了空居士:实实在在的有,就是实有。实数,就说,你报这个数给我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大概的还是真的?这个实是这个意思,实有就真的有,实实在在的。就是有个范围,有个数量,这就是实有,没有范围没有数量就不是实有了。
主持:能否把这个实,能否理解为永恒呢?
了空居士:也可以这么理解。其实这个永恒我给大家说清楚,不外就是时间空间,时间上的永恒,空间上的永恒,时空。所以实有,你也可以认为是永恒,其实说到永恒就离不开时和空吧,这空就是空间的意思,空间就包括数量、大小、形状,时间就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是这样,所以如果世界实有,也是一合相。也就说你认为它是真真正正存在的,凡夫着相,从着有的角度,这里不是有一座山嘛,真的有,那么你认为有这座山,喜马拉雅山,有没有啊?有啊,你认为真的是有,那也是众缘和合嘛,是不是?我们很多地方改造自然,不是从无到有,有些是从有到无嘛,要改造嘛,高山可以推成平地,大海可以填成桑田嘛,所以也是一个众缘和合的现象,也就说从究竟处来说,它总是不永恒的。
主持:后面又提到,我看有些大德在解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他就说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而是虚妄的,像比如说《证道歌》里有一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了空居士:那下边还有一句呢,其实吧,这里的“空空无大千”,你们不要以为堕落到空里边了,他是指没有永恒不变的大千啊,古人的语言很简炼,那如果说连大千都没有,那他第一句吧,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那闲道人是谁?为什么有个闲道人?大千都没有了,道人何在呢?是不是?那就反过来,既然永嘉大师还认为有个闲道人,“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那还有个闲道人,闲道人两个脚踩在大地上,还是有这个世界嘛。你觉悟了没有,闲道人?好,觉悟了,空空无大千,你不是有这个世界嘛,这里的无大千,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大千,不要以为全部都没有了,那没有了,闲道人在哪里呢?
主持:有一种说法,就说没开悟之前就跟在梦里一样的。
了空居士:“梦里明明有六趣”,他就以为有个永恒不变的六道、六趣 ,觉悟之后,才觉得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是有,但是它是不停的变化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时空点,是这样。所以说自古这些传承很重要,如果没有明师,他都给理解歪了,然后又怎么都做不好了。
主持:这点我以前看着非常疑惑。
了空居士:所以你刚才说那位大德说这个世界是虚妄的,幸好这些师父很幸运,没有教我,教我就麻烦了,教我我就问,师父虚妄到底是怎么的一个状态?你们继续紧追下去,我当年什么都问我师父,我师父就笑了,摸着胡子,我师父当年也感慨地对我说,拜一位好师父很难,收一位好弟子更难。当然这句话我不敢说他认为我是好弟子,只是他曾经发出这个感慨,我真的什么话都问,我不懂的,我问懂为止,我师父也告诉我,不懂得就问,他说师父也已经这么老了,现在不问,以后不知道问谁。就好像六祖当年一样,大家有疑问就问我,我给你们讲,不然以后也不知道问谁了,在那个“付嘱品”里边也有这句话。我当年23岁,我师父85岁,所以我们这个一老一少,差距差62岁,我真的是会这么问,刚才你读的那位大德说这个世界是虚妄的,那我就说师父什么是虚妄,不然老是概念解释概念,名词套用名词,鬼才知道。明树就是福建才子,福建才子是谁?福建才子就是明树。明树住在哪里?明树就是住在明树的家里,明树的家在哪里?就是明树的家。天啦,那谁都搞不清楚,都是倒过来倒过去。
主持:以前我跟师父学习之前,我看到这种开示,我的理解就好像说我们这个世界就在做梦中,然后觉悟了就跟做梦醒来了,梦中的就消失了。
了空居士:噢,又不对,其实你醒起来,梦中的东西没有彻底的消失,你还记忆犹新呢,这个梦其实就非有非无,要说没有,我刚才梦的很清楚,要说有,醒起来又拿不到,但是最真实处,你醒起来还记得住,只是没有在那个状态里边。你说醒起来就真的没有梦了,也不对啊,什么南柯一梦嘛,梦到去哪个国王那里做附马去了,一醒来,天啦,原来在一棵大槐树下,那里很多蚂蚁,原来是到蚂蚁那里去做女婿去了,看起来,刚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公主,现在是一群蚂蚁,一棵树。但是你到了里边,想到刚才那个情境,历历在目,看到目前的情境也历历在目,你要说没有,记忆犹新,要说有,确实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是非是非不是,是不是?是这样的。所以你们学习,其实吧,我对大脑的观察,明树,你们会出现这种潜意识的认同,也就说你们还是以常规的知识去认识不知道的东西,你们就是偏偏忘了一个环节,没有直接打过去问师父说你为什么这么说,你们自己在那里猜,所以就被那个师父给溜了,是不是?我师父那里,我当年就什么都问,所以现在我也感恩我师父的教导,所以现在你们什么都问我,我也好像不会被你们问倒,我也不用溜。
主持:之前没这么好的因缘,没这么好的师父,以前想问没地方问,不知道他在哪里。
了空居士:所以我说你主持的很好,因为你真的也自己有去备课,有去做功夫,我们很多同修,尤其以明端为首的,我常常赞叹,明端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有时候如果不是你们问得好,我也很难答得好,因为你们没有问,我有时候也不知道要跟大家说什么,所以很多同修我曾经都跟他们说,我比较擅长回答问题,假如没有问题,你们跟我在那里坐着,我有时还不知道跟你们聊什么,所以其实你们不要以为我在电脑前,好像有点口若悬河,辩才无碍,但是我在现实生活里,我说话很少的,最多只是有点傻笑还是微笑,搞点笑容,然后坐在那里,自己想自己的。我在现实生活,我反而没有那么多话题的,大家问了我,我就哎呀出来了,就有得说了,所以确实是你们问得好,我才有机会认真地来全面的来解释。
主持:明端师兄说了一番他的体悟,他说——师父,觉悟前后,大千世界都是不永恒的,只是着相不着相而已
了空居士:太对了,明端,太对了。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