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分 正信希有分(二)

1.问:“得闻如是言说章句”,这里的“如是言说章句”是指的是前面那几分大乘正宗分、妙行无住分、如理实见分里面如来所说的这些内容吗?(了空居士:对,对。)那这个“生实信”,我就还是有一些不是特别理解。像很多的学佛的人,你问他说:你相信《金刚经》吗?他一定说他是相信的,那么这些人...

了空居士:唉,不是。你们继续学我的思维,你问他:你为什么相信啊?如果他说:因为它是佛祖讲的啊;那你说:你从哪个角度觉得这个佛祖就是佛祖呢?或者佛祖离我们已经几千年了,这个佛经当时也不是佛祖亲笔写的,据说是阿难诵出来了,大家结集的,结集的又是梵文,后来又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过来的,这中间有这么多周折,你为什么能相信?是不是?

主持:对,是的啊,实际上自古很多都有一些关于佛经的真伪之辩。师父,那回到我们这边来,我们如何生起这个“实信”呢?

了空居士:太好了,你们这个问题问我,我最有这种感受。想当年我看的第一部佛经就是《波罗蜜多心经》,我印象很深,那本经不知是哪位大德注解的。我读佛经,我首先喜欢读几遍原文,然后看看我懂不懂,然后不懂再看人家注解。尤其是读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豁然开朗,我知道:佛祖说这句话是绝对正确,没有假!为什么?因为我已经修炼到大开顶之后了,我觉得我的身体要说有,确实是明显地觉得融化在气场里面,要说没有,我的手脚非常分明,想怎么动就怎么动。然后我就知道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嗯,这是直观的证得,这是我所亲证!

我当年一读《心经》,我就生“实信”,因为我自己正好亲身体验到啊,这就是“实信”。

我后面看的第二本是《金刚经》——其实那个时候那本是《金刚经》,是后边附的《波罗蜜多心经》,因为我觉得《波罗蜜多心经》朗朗上口,很短,所以我一看就先看掉《波罗蜜多心经》,然后回头看《金刚经》——唉,我一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唉呀,我马上明白:我们大开顶之后的人,你会觉得你的念头就是散开来的,你会觉得你的心很平静,但是又一切了了分明。噢,那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白了。所以我当时一读,我就有生“实信”,嗯,所以如果你们问我,你读《金刚经》为什么相信?我就根本心中相信不相信这种过程都没有,我一读,就是有同感,有同感。

主持:那在我们还没有这样子的一种同感之前,现在这种“信”就不能说是“实信”,只能说是迷信,是吗?

了空居士:严格来说多少有点迷信的成分。也许你因为相信佛祖,或者是相信我等等,这也难得。其实我这么讲了,你们也好像刹那间就相信,但是问你们为什么相信?你会说不出来,这就是“一念生净信”啊。明树啊,你刚才对我刚才讲解的,一念生净信了,哈哈,是不是啊?以前不是有一首偈嘛,人家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对谁讲的,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这首偈是很有道理的,可以参考一下。

主持:嗯,好,那我明白了,那我们现在一开始在念这部经读这部经的时候,可能就是“一念生净信”。

了空居士:对啊,为什么你们会去读啊?就是你们发自内心是很相信,只是我问你们为什么相信,你们也说不出来,也就是没有什么依据的相信,这叫“净信”。“净信”严格来说,要说迷信,还不能,只能说类似有一点点被人家认为是迷信,其实你们根本就没有迷,是自然的,“唉,我就相信啊”,问你为什么,你说我当时我相信的。其实净信是:你是无条件的不由自主的相信。所以大家应该是属于“一念生净信”的范畴,这也不得了啊,你看“如来悉知”啊明树,“如来悉知悉见”。

主持:这个也是有无量的福德,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一念生净信”转变为这种“实信”呢?

了空居士:啊,去实践,去实践。后边“净心行善分”,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做,将这个净信给稳固下来延续下去。那我帮你们想,你们说那了空居士,那无量福德在哪里呢?我刚才“一念生净信”了,不见天上掉下两块黄金来,我家也没有,是不是啊?你看股票有没有涨个两个涨停啊?一天只有涨一个吧,哈哈,有没有?

我告诉大家,你们读到第七分就知道了,我们这种福报福德和福德性,“福德”是有形的,唉呀我们中了奖了,这股票升了,那就是说有“成住坏空”,“福德性”嘛,就是你能够进入到诸佛如来的某一些境界。

譬如说我们以布施得到福德,这个还是我做了什么好事人家报答我,或者是人家给我一个好评,对我有什么好印象,这个就是“福德”。

那“福德性”呢?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查有没有人解释“福德性”,结果没有。其实“福德性”这三个字还是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性”,“性”是什么?是性质。就是它真实的性质,其实就是“诸法空相”。一个人能够去布施,发自内心去布施,他达到了一种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状态,他已经是进入了解脱自在的行列。他这种良好的心态,使他成就圆满的智慧,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都有这种圆满的智慧,所以他就能够用之不尽,一个人心态好,到哪里去,都跟别人合得好,就算偶尔遇到一些恶人,他也能够趋吉避凶。

所以得福德是有限的,说你身上有多少钱,这个是叫做福德,这个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你一个人很有智慧,这种“福德性”,那就算白手也可能会起家。所以这“福德性”是无限的。在第七分,就说到“甚多甚多”嘛,世尊的解释就是因为它是“福德”,不是“福德性”,所以我们能够跟他说“多”。我们粗粗想一下“甚多”就很多,唉呀,很多总是还是有限的吧。是不是,明树?我说明树啊,你说一个最大的数字吧,你跟我说一个吧,你说多少千万百千万亿,你说说,随便说,我随便在你前面加一个“一”,就比你多了,也就是有限,你不管多大,总比无限少,是不是啊,明树?所以说“甚多”其实就还是有限,有一个范围,就这意思。

主持:这种无量福德具体的表现就是这种智慧,是吗?

了空居士:对,就是法界和我不二,真的就是“破无明,证法身”,所以你有圆满的智慧,你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你出生是贫富还是贵贱,是能够从那个点上被你转起来,就很厉害的。

 

2.问:为什么要说到这个“如来悉知悉见”啊?

了空居士:噢,你们肯定就以凡夫着相,说“悉知”就是大脑要知道了,“悉见”这眼睛看到了,不然耳朵又听到了?不是的。你们尤其是修念佛法门就知道,你们念佛的时候佛祖知不知道啊?那佛祖如果你们念什么他都知道,我搞几百个人念,那佛祖搞得他的耳朵都吵得要死。呵呵,佛祖这种现象叫做“无作妙力”。你一念,就跟佛祖的能量场相应的,就好像中央电台广播电台,你一开收音机你就收到了,你一关就收不到了。你一开电台就知道了,声音就传到你家了啊,那电台真的知道吗?不是。这可以说是一种进入了电台和你不二的境界。所以说“如来悉知”是“非知非不知”,“悉见”是“非见非不见”。

到了圆满境界都是“非空非有”。好像说请我助功,我知道吗?唉呀,非知道非不知道。你要说我知道,确实你问我说哪个叫你助功,我说我不知道啊。你说不知道,你身上也会感应。其实就是我们的愿力已经遍及虚空吧还是什么,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悉知悉见”就等于说你这个心愿达到这个标准,你就跟佛的本愿相应了嘛。

 

3.问:怎么在诸佛那里种善根呢?去寺庙拜佛和听经算不算呢?

了空居士:唉呀,我告诉你,我请一个大宗师来跟你讲最好了,普贤菩萨也够厉害吧,他在哪里讲?在十大愿王,里边有说什么旷野之中有一棵什么大树啊(: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等等那个比喻——饶益众生,就对了。那怎么饶益啊?你在家里, 你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你到工作去,要尊敬领导,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事。到社会上,我们遵纪守法,力所能及做点好事,也就是饶益一切众生啊。你去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4.问:我看在前面也有说到这个“不可以身相见如来”,然后这边师父刚才也说到我们所谓的于佛前种诸善根,实际上应该是说饶益众生吧,但是有同修他就提出来,他在读《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时候他就发现,比如说在“嘱累人天品”里面,他就提到,比如说有能见地藏菩萨形象,或者闻此经乃至读诵或者鲜花饮食珍宝布施供养,或者是有的塑那种地藏菩萨的形象,用这个的形象去供养的话,可以得到种种的利益。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不是一种着相的行为吗?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听了很熟悉吧,这是谁说的?哈哈,六祖对法达说的。法达去拜见六祖,给六祖磕头,六祖发现他磕头,这个头是没有碰到地面的,所以还跟他说,你怎么磕头给我磕头也不磕好一点啊?哈哈,明树,你们说六祖很着相吗?哈哈,我们一般人不懂就说六祖着相,其实六祖是“纯一直心”,就说你这个礼节不对啊,你给我磕头就是表示对我恭敬,那你为什么要偷工减料啊?偷工减料就是说明你给我磕头是不情愿的吧?噢,你这不情愿就这种傲慢的心就会障碍你修行啊;我惠能,你们磕也行,不磕也行,是不是啊?但是你,你既然去磕了,你就不能用这种不情不愿的做法,对你不好啊,对我真的是没所谓啊,我是教你做人,是不是啊?所以说我们礼拜佛菩萨其实也是在破我执。“礼本折慢幢”,有这种傲慢心的人就是有我执有法执啊,修炼本来就是要破我法二执嘛。

主持: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去寺庙拜佛听经的话,也可以说是种善根啦。

了空居士:对,都是众善奉行嘛,你看这个“净业三福”,《观无量寿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净业三福”出自《观无量寿经》,而且世尊还谆谆嘱咐说此“净业三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啊。

 

5.问:这章还有句很难理解的就是“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在我们常人认为或者是法或者是非法,那么你现在这不取法也不取非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了空居士:应该取什么呢?哈哈。是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告诉你,这个为什么法也不能取呢?就是譬如一个人生了这个病,医生给他开了这个药,吃药吃到一定程度病好了,病好了,这个药就可以不吃了啊,如果身体很健康的,还继续吃下去,那不就有时候这个药物也会影响身体嘛,是不是?好像我们路上有个坑,你用砂石将它填平了,用水泥搞好了就好了,搞好了你就不用继续在打水泥,那不是打出一个包来了吗?打得太多也就不对了,是不是啊?嗯,所以说这个法是用来对治那个障碍的,障碍化解了,那就这个法也不需要了。“非法”就是不正确的做法,不正确的方法,那就对这个事情更加有害了,就更加不能要啦。正确的方法就是只要将问题处理好了就行了嘛,是不是?

主持:那我可不可以把这边“取法”理解为“取定法”,就是用一种方法去到处套,就是说那种教条主义。

了空居士:噢,这个就是在第七章无得无说分,进一步再说明这个“如来有所说法耶”等等。

主持:就是说实际上法还是有,但是就是师父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问题,我用不同的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我不是死搬硬套的,叫做不应取法。

了空居士:对的,这个也有这个意思。

 

6.问:我一直搞不懂,舍法和非法。听说修法是一个船,但修法也会让贪嗔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80%的人因此无法修成,怎么办呢?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就是因为你不理解。譬如说念佛法门,有些人天天就说一日万念,然后念一万句,还搞一个计算的计算器在念。在搞这个东西,其实不是。我常常告诉大家:念佛是见贤思齐,你一天念多少句,无关要紧,最主要你能够发自内心向佛祖学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是执着一天念多少句佛这种法执,那就不对啦,另外,如果你老是觉得念佛有多少功德,然后你天天在念:唉呀,今天有多少功德了?唉呀,功德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到?这就是会引发这种无明和贪嗔。

 

7.问:这一分佛说要破法执,但是同时又说,如果有法执,那么同时就有我执。我们知道二乘人已破我执但未破法执,这应该如何理解呢?

了空居士:我们首先来说二乘人是哪些人?就是声闻、缘觉。声闻是什么?就是这些罗汉啦,就是听世尊讲经说法而开悟的人叫声闻。缘觉,就是没有佛的时代,有些人就是观这个万事万物的“成住坏空”等等,十二因缘法,而悟入了这种万事都是生灭这种境界。这二乘人就是声闻和缘觉,他们都以为有涅槃可证,他们以为一切都放下进入空的境界就是涅槃,所以他就执着这个涅槃之法,因此叫做还有法执。大乘菩萨他回小向大,他悟入了“无所住处涅槃”。“无所住处涅槃”什么意思?于相而离相,就是《金刚经》的“若见诸相非相”,他不会执着空,也不会执着有,这就是破了我法二执,所以叫做一乘,当然有时候也叫大乘人。

 

8.问:都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我想问一下,咱们的金丹大道应该属无为法吧?世尊在佛经里有没有对无为法的形容呢?

了空居士:噢,无为法的形容,譬如《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都是无为法啊。其实无为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会落入教条主义,他永远以最清净的心去面对现实,这就是无为法。那么你们说那在修炼方面的无为法怎么修呢?就是我告诉大家你们静坐,然后很自然地想过去想未来,将想到的事情给个客观的答复,有时真的想不出来就问我,我们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对的,或者是认为是错的,就这么简单嘛。就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这是《楞严经》的话啊,还有“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也是《楞严经》的话,“若能转物”是什么意思啊?就不要被物转啦,被物转是什么?就是不要被现象所迷惑。

 

9.问:请教师父“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经文,我感觉自己不太明白,为什么无为法却还会有差别呢?

了空居士:无为法就是不要有主观臆造,不要有客观的迷信,就是实事求是,“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客观的心态,实事求是。

 

10.问:请教师父,没到彼岸,连船都没有了,没有法,应该怎么办呢?

了空居士:那我现在不是帮助你们造船吗?是不是?当然我不会说根本就没有彼岸,因为现在跟你说没有,就堕落了断灭空,那我现在在帮你造船,其实是我现在在将佛祖造好的船给你们,是不是啊?其实佛祖也是随口为你们造船,我是在帮你们捡一些给你们吧,哈哈。

主持:他的疑问可能是这句话,“法尚应舍”,那你这个法也是船,那你这个还要舍,船也要扔掉了,他可能是这个意思。

了空居士:那是到岸了,才要在扔,没到岸怎么能扔呢?你不相信你去外面坐车坐船,你还没有到目的地,你敢说我不坐啦,除了你去转车,要不然还是要坐啊,是不是?是到了彼岸啦,这个船就可以不要啦,是这个意思。

 

11.问:这一分说的若取法相就有我执,那么二乘人仍有法执,为什么会没有我执呢?

了空居士:噢,其实吧,我告诉你,二乘人——我们平时说二乘人是破了我执,但是他还没有破法执——严格来说,他这个破我执只是相对而言,假如他的我执是彻底破了我执如果彻底破了,是要无四相的时候,才能够真正达到我执彻底破了。小乘人他所谓的破我执就是他“贪嗔痴慢疑”破得比较彻底,是比较啊,比较彻底,但是他还有法执,那其实只要有法执,你反过来就肯定有我在执着法啊,如果没有,谁在执着谁呢?那么你们说能否搞一个比喻吗?能。

自古有一些穷秀才,他非常的清贫,但是他就是非常喜欢读书啊,他品德什么都好,只是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他不懂得入世去经营。这就是他的一种境界吧。我就看儒家的七十二圣里边的人,譬如说子贡,子贡的祖上是商人,子贡读书读得很好,生意也做得很好。但是你看颜回,你看曾参,他们就是品德好,非常喜欢读书,很有才华,但是他们就是只是喜欢耕一点田地啊,好像颜回说,我有几亩地,好像类似这样说(注:“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可以过日子的就行了嘛,曾参也是70岁还在耕田,但是子贡就不一样了,真的是大富大贵,你从这个曾参和子贡这么来对比就看得出来了,就是说,严格来说,这个子贡这种对人生的领会会更加圆满一点,因为(颜回)他们只是说清高清高清高,耕耕田能够有三餐吃就算了,不要想那么多,是不是啊?

 

12.问:身体虚无与《金刚经》的“大身非身”是同一境界吗?

了空居士:噢,“大身非身”这个是应该是出自《金刚经》后边的“身如须弥山”,严格来说吧,这个身体虚无也是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我们还没有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的时候,你们可能会想象我的身体怎么顶天立地呀,怎么大怎么大,其实这还是属于有限的,真正虚无是要进入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跟法界不二。你说法界是一个大我,那还是属于“大身”,你能够进入到无四相,那叫做无我。大我和无我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无我是无限的,大我是有限的。

主持:前面说到这个二乘人,他这种破我执是不是也是一种破的有限的这样一个小我,没有达到这种不二的境界?

了空居士:对,没有的。

主持:嗯,所以他这个二乘人所谓的没有我执,他实际上还是有我执。

了空居士:有,还是有,深层次才有,所以他们的水平跟大乘人是相差是不知道多少。正如《维摩诘经》里边世尊对众香国的菩萨说的,“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唉呀,是不是?你看世尊就说维摩诘“一时”,就维摩诘露一手,就是法界里面所有的阿罗汉辟支佛“经百千劫尽力变化”哈哈,使出浑身解数,“所不能作”啊。他轻轻露一手是这么厉害啊,所以就是有限和无限。

(明碧根据录音整理,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