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论语》【季氏篇3】
时间:2018年3月25日
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一方师特训班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双鱼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了空居士:见善如不及,就是看到别人那些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好人好事啊,如不及,就是来不及,赶不及,就是要迎头追上去,见贤思齐吧。
见不善如探汤;见不善,看到人家做得不好的,如探汤,关键词就探汤,探汤这两个字其实就分两个方面,探,用手轻轻摸过去,这就是探,我们去探望谁,就是我们过去他那边;汤是什么?汤就是滚烫的水。有个成语,扬汤止沸,就说那个汤的意思。不管它是纯水还是里边有其他东西的,总是这个汤的重要标志就是滚烫,热的。如探汤,这个探汤到底是说那个水很热,你要去摸那个水要慢慢的靠近,还是说不小心碰到了赶快就收回来?让我来说,见不善如探汤,就是说大家在一起,看到他去做坏事,我们赶快觉得不能跟他一起,马上刹车,最主要是体现在赶快收,收回来,看到不好了,哦,我们不能开玩笑,我们不能跟他一样,这就是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我是看见有这样的人,就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我是看到这种人,有的,也听过人家这么说。
隐居以求其志,就说他有什么个人的志向,我想这样我就这样,要不然我就去隐居,就是保持他那种风格。应该来说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就去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是不是?他就是不愿意去跟你们同流合污还是什么,隐居,保持我的志向。另外还有两个老前辈,伯夷叔齐,这两个真的也够清高,历史上有许由务光,许由务光就比他们更加老前辈了,人家叫他做皇帝,他都不要了,这个伯夷叔齐,据说他们本来是哪个国的王子之类的,要叫他做国王,不干不干,后来又听到武王伐纣,你们怎么这么搞呢,你们臣子还敢去攻杀帝王,太不像话了,算了,天下是从纣王那里改成你们姓周了,国家改朝换代,连土地都变名字,种出来的稻谷我都不吃了,就躲到首阳山去隐居,采薇而食,薇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像蘑菇,木耳之类的。(主持:我觉得是属于野草之类的。)但是这两位老兄如果遇到我,我就过去拍拍肩膀说,兄弟啊,天下都变了,首阳山也姓周了。那他们两个老大肯定楞住了,是不是?叫做无地自容是不是?那爬到树上,我说这棵树都是姓周的了,树上都不能爬了。是不是?那真的难搞,幸好他们当年没有遇到我。遇到我我就告诉他首阳山都姓周了。因为首阳山当年也是属于周天子这边国度的吧。不过历史上有一个隐居以求其志的,你虽然博览群书,但是我还有一条溪径,你可能不知道,我说一个成语,你可能就知道,你翻开成语词典,有一个成语,叫终南捷径,因为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也通读过成语词典,新华字典也读过,不过读完之后也忘了很多,终南捷径就是一个成语,这个好像是说唐朝那个时候,好像是对终南山的隐士还是很看重的,所以有些人想做官就跑去那里去隐居,然后看有没有人发现,然后就请他去做官,有的,所以他隐居以求其志,想做官就去终南山隐居,但是人家请你出来,如果你没料也是没用的,所以说这个隐居以求其志,你也要有本事,如果反过来像伯夷叔齐,你在首阳山住多长时间,周王朝还是周王朝,不是你隐居就能改的,没有的。
行义以达其道;这句话就有点深奥。行义,什么行侠仗义。以达其道,道,就是道理。行义,这里可以说都是做好事,行仁义之事。以达其道,其道你认为要怎么理解比较好? (主持:就是他认为的一个大道之理吧,一种道德规范吧。)这个反过来就说要达到某一种境界,譬如说你要成为一个,要表明你明白大道之理,然后你处处都是是以行仁义去达到,希望让这种大道之理昭明于天下,以行义的模式,就像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说我们要让大家明白大道之理,然后你处处都是以行仁义,希望向天下人昭明这种大道之理,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吧,后边还有两个例子。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我听过人家这么说,但是我没有看到一个具体的人,意思就说没有看过一个具体的人,全部是以做好事让天下人明白大道之理,也就是反过来,一个明白大道之理的人,他的一生的表现是不是完全是做人们心目之中的好事,我这么来解释可能比较妥当一点,说这个人是不是得道之人?如果是,那他一辈子就没有做任何别人觉得不合适的事,言行全部圆满。然后我才说这个人是得道高人,圆满是我们看的,这个人不错啊,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人一言一语一行一动,都是如理如法,没有一个人挑他毛病,挑不出毛病,这个人才是真正得道高人。是不是?你看归宗大师尚且有斩蛇,被那个小和尚说粗行沙门,南泉普愿斩猫,那些小和尚不知道说什么,就没有人敢说,是不是?你说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什么不正确的行为?抛下老婆、父亲去出家,是不是?孔子呢?有什么做不好?杀了少正卯,你怎么不跟他辩论呢?学我了空居士搞个华山论剑。是不是?所以你们要挖墙角都有的,周文王呢?历史上说他怎么有贤德,天啦,你教了那个儿子周武王起来造反,是不是?所以这些,你要挖什么墙角都能挖的,那么你们可能挖我,我了空居士其实就凡夫一个,可能身上缺点比比皆是,那随便挖一个大一点的——离开师父那么多年,一直都不说师父是谁。不过请大家不要误会,是我师父嘱咐我的,为什么不一上网就说,我就是崂山道长匡道长匡常修的弟子,不敢说,我师父是交待我的,不然人家问了我都会说,以前确实很多同修问我,我都不敢说,我说以后机会成熟了就会说的,是这样的,所以不用挖。
孔子就说我听过这样的话,但是没有见到一个这样的人,隐居,然后能够去实现他的志向,然后一个通达大道之理的人他的一切行为,每个人都认可,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对,不可能的。人家说是有这么说,但是从来没见到一个这样的人。下面就是举两个例子,有些书将这两段给分出来,其实不对,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从最后一句就看得出是连在一起的。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齐景公,也是春秋战国时候很有成就的国王。有马千驷,这个驷是什么意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驷马难追是什么意思?四匹马拉着一个马车。有马千驷,这不是说一千乘以四等于四千,不是,应该是有一千辆四匹马拉的战车,就说明他的国家实力很雄厚,千乘之国,而且普通的可能是两匹马拉的,他四匹马拉的,装备更好,也就说齐景公他一辈子这么励精图治,到他要死的时候国家是很强大的。我们也去看这个历史,齐景公真的不容易,他在位好像五十多年,人家有时候在位没五年都被人家灭了,58年,国家由弱变强,真的是对国家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认为像齐景公在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里边,在位又是这么多年,国家又变得这么富强,这个还是少有的。你看他死的时候民无德而称焉,没有一个人说齐景公太伟大了,怎么怎么,没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这个事情,老百姓到现在都称赞。你看从西周开始,从周武王那个时候,到孔子这个时候,所以你看几百年人家都在赞叹,也就是说伯夷、叔齐身上只是一桩事,就是说有气节,不食周黍,一条不折不扣,谁都看得见。齐景公的一生肯定都有某一些打打杀杀,东征西讨,有些人觉得他做得对的,有些觉得他做得不对的,所以众说纷纭,但是大家就忽略了一个总纲,齐国则弱变强,是不是?你说也是全国人民的努力,也要齐景公领导有方啊,是不是?犹如一艘船,有很多水手在那里摇浆,但是也要有那个掌舵的人掌得好,不然你们力气很大,我的舵一转就撞到礁石上,不都没有了,你们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撞得死得更快。就是说水手得力也要舵手能干,当然舵手得力也要水手得力,这两者不能分割的。所以说人看事情就是忽略了整体观。伯夷、叔齐不食周黍,饿死在首阳山,就觉得他气节很好。那我问大家,假如西周天下,老百姓个个不食周黍,最后就剩下周武王一个人。了空居士你真会开玩笑,周武王带了那么多兵去打纣王,那些人都是巴不得将纣王干死的。那我问你,那那些人怎么不回头将周武王给干死呢,是不是?就是因为纣王做得不好嘛,就将他干死,大家就觉得周武王人很好嘛,拥立他嘛。是不是?你们那么多人去干死纣王,为什么不干完之后就将周武王也给干掉呢?一路干下去嘛,是不是?因为周武王还是得民心嘛,是这样的。所以说这个天下也不是你伯夷、叔齐,你当时活着的时候也没有使纣王改变他的性格和治国的方略,是不是?假如你当时能够劝纣王多施仁政,周武王他们也不敢起来造反,没有借口,是不是?你现在反过来就说周武王啊,你灭掉纣王这个是大逆不道,大逆不道你将周王灭掉就好了嘛,你饿死在首阳山干嘛,是不是?也不是办法,是不是?那人家为什么会称道啊?我真的是搞不懂为什么人家这么称道伯夷、叔齐不食周黍饿死,确实孔子也说,后边就说了一句话。
其斯之谓与,说其中的道理从这些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知道怎么回事啊?
主持:我真的想问,通篇读下来,我还是不知道孔子到底是想表达什么?他是肯定这些隐居以求其志的人还是否定这样的人呢?
了空居士:他否定。就说伯夷、叔齐你饿死了有什么用?我问你,你说不食周黍,就是反对周武王的做法,你反对然后在那里饿死,等于说影响天下,让大家起来反对周武王,是不是?让我来说伯夷、叔齐这两个家伙,真的是居心不良,你自己不敢带头造反,你还希望别人去造反,是不是?
主持:可是我听到现在都是了空居士在否定,并没有看到孔老夫子否定的语言啊?
了空居士:孔老夫子他不是说齐景公就没有人赞扬,伯夷、叔齐到现在个个都在赞扬。(主持:他这句并不是否定伯夷、叔齐啊)那他赞扬就说隐居求其志,那历史事实摆在那里,这两个老兄弟饿死之后,周天子还八百年天下,也不是说他们一死,狂风暴雨,天崩地裂,周王朝马上倒了,也没有,是不是?而且在我们历史上周王朝是最长的,八百年,好像那个夏朝是四百年,是不是?那个商朝是六百年,是不是?好像我记得是四六八,是这样的。假如你周王朝搞个两百年,那他哼哼,你看,两个老兄饿死对他们真的是有影响啊,没有想到恰恰周王朝搞个八百年,历史上封建王朝最长的就是周王朝,是不是?真的,两个老兄在天听到我了空居士说,不知道他们怎么想?因为,生,你没办法带兵起来打周王朝,死,不知道在天有没有灵,我不懂,是不是?所以我相信孔老夫子说哎呀,隐居以求其志,我听有人这么说,但是没有看到人家真的做得到,这句话就摆明伯夷、叔齐你是活该了,是不是?
主持:我们回到他们守的这个志上来说,对这个志,这个节操,那师父您认为要怎样去守?去保?
了空居士:不是,你守这个志,饿到死,然后你死之前也没用,死之后也没用,那什么时候有用呢?你真的觉得你这个志是对的,你就号召天下人来造反周武王嘛,说你这个家伙大逆不道,你干倒周武王,我来干倒你。
主持:可能这两位公子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没能力,所以他就先守住自己的这份节操,能这样理解吗?
了空居士: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没能力呢?他们又没有去做,孔子曾经说过你做了说不行,那是不行,你真的没能力,你没有做说不行,就不对啊,是不是?没有看到他们起来号召天下人,还悠闲的去采薇而食。如果让我来说,我反对你周天子,我故意吃你周黍,吃得饱饱的,然后有很大力气去跟你作战,气死你,东西还吃你的,还要去干你,是不是?那个大米也不是周武王自己种的,他就不食周黍,天啦,是不是?然后首阳山那座山也变成周天子的天下了,你还在吃他的薇,那不是自相矛盾嘛,是不是?所以两位老兄在天也会觉得真的倒霉,了空居士怎么…不是我批评你,两位老兄,是孔老夫子在批评。
主持:可是确实从主流的观点来说,伯夷、叔齐作为保节守志的典范,是流传千年了,一直被树为一杆旗帜了。
了空居士:那我们就说到我们中国人吧,当年日本鬼子侵略我们,我们就说,我也去首阳山算了,那不就玩蛋了吗?是不是?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会挺身而出干出去嘛,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假如我们当年的人都跑到首阳山去,那不就完蛋了嘛,是不是?对于周武王你认为是抢了纣王的天下,然后你要跑到首阳山去干吗呢?就带兵起来打嘛,是不是?其实这是贪生怕死,我告诉你。
主持: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这个历史文字记载是文人嘛,千年以来,中国的文人还是欠缺一点那个进取精神。
了空居士:不能说千古文人啊,我们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多少英雄,多少豪杰,真的可歌可泣呢,不能说文人,文天祥都文人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人家好像是二十岁中的状元,是真正的文人,是不是?
主持:确实古人非常推崇伯夷、叔齐这样的人物,对守节之事是非常推崇的,所以这就很奇怪,为何他们如此推崇呢?
了空居士:那些推崇的人自己也是胆小鬼嘛,所以怕以后碰到有事,他也可以躲到首阳山,有伯夷、叔齐当挡箭牌嘛,可以推卸责任,可以跑嘛,是不是?
主持:是否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就说他们也不敢饿死嘛,所以他们对这两位饿死的,他们就很崇拜他们,觉得这两个人很厉害,还能活活饿死。
了空居士:我连饿死都不敢,也有可能。所以我就对这两位老兄没有什么太高的评价,觉得他们这做法是隔靴搔痒。
主持:明奏说,那应该是古代帝王将相推崇这两位吧。
了空居士:反正我也不是帝王将相,所以我也不懂。
主持:我们再看前面半句,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感觉这一句好像孔老夫子在为齐景公抱不平,这个还是能看出来一点的。
了空居士:对。
主持:从这一句也看得出孔老夫子也很推崇这样的英雄。
了空居士:对,是的。
主持:师父您觉得这一段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意义呢?
了空居士:就是不要说空话,不要搞虚招,脚踏实地。
主持:可是像齐景公这样不是也无德而称焉嘛,就是身后也无德而称焉嘛,就说你建立了这样的文治武功之后,也是身后是无德而称焉,那好像还不如学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还留传千古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民无德而称焉,严格来说,一个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些真正在齐景公身边的人才会真正了解齐景公的作为和作用。那对老百姓呢?严格来说,因为不懂吧,看不出来嘛。
主持:我觉得对我们世人来说,可能要像齐景公那样太难了,然后要去隐居以求其志,这还是相对容易做到的,所以我觉得可能还是一种惰性吧。
了空居士:你看,不是说黄帝跟蚩尤等等打仗,如果说不好,黄帝啊你为什么也会去战争啊?劳民伤财。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你希望不犯错误,有一个办法:你一辈子不要做事,都没有差错,是不是?一个人做的事情越多,也许出差错的机会也越多。当然,你就算一辈子你认为我做的事情没有差错,我个人认为,左思右想,前想后想,认为这么做是对的,但是人家都可以说你不对,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嘛,是不是?所以说我那天在讲到武则天的无字碑嘛,我真的是以我的见解,我就断定武则天是下令以后她的碑是不要刻字的,让后世的人去说吧。所以说像齐景公这样,国家这么富强,那么你肯定要抓一个小毛小病,说以前什么事什么事,随便抓一个小事出来都可以的,都有的抓的,是不是?譬如说东郭先生和狼,我们也可以指责那个农夫说你这个农夫杀生,不够慈悲,狼也是一条生命,也可以的。还有东郭先生做的好,你看那么慈悲,临危不惧。狼要咬他,他还在跟狼商量,是不是?都可以的。所以说孔子是道出了社会的这种不正之风吧。
主持:师父,您刚才说的多做多错,在一般的机关事业单位里,确实这是一条必须去奉行的原则,多做多错,明哲保身,所以这又和师父提倡要积极进取,有时候觉得有一些矛盾在这里。
了空居士:我突然想起以前有一个神话故事还是什么故事,不知道说谁我给忘记了,当然这都是叫做笑话。古代是哪个人,死了之后——都是鬼话连篇——说到阎王那里去受审,刚开始,那些小鬼搬出了很多账本,啪的一声放在地上,非常多,一大堆,就说他的罪业记了一大堆账本,阎王就问他,这一堆账本就全部记他错的,阎王继续说,将他有功劳的也拿出来,有个小鬼手上拿了一张纸,就是单单一张,拿出来,阎王那里设备也先进,功和过,据说是用一把称来称的,叫小鬼将账本放那个天平,另外一个小鬼轻描淡写的两个手指粘了一张薄薄的纸放在这边,啪的一声那个称就翻过来,阎王睁大眼睛,这张纸怎么这么重?是什么功劳?一看,哇,好像记载了一桩好事,那个功劳是很大很大的。那么阎王随便拿一本账本翻一下,里面全部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才知道为什么一张纸会压过了几十本账本,一张功劳压过了几十本账本的罪过。我说这个故事,我刚才跟你们说了鬼话连篇,因为我也不懂得有没有阎罗王,这是一个比喻,就说人啊,有时候做了一些大的好事,人家可能就习以为常了,好像齐景公将国家搞得那么富强,就觉得这正常啊,国家就应该富强,如果他有什么事情人家看得不顺眼,就说你这做国王就这么凶啊,这么样子,是不是?所以这就是世俗的坏习惯,所以这些事情我也只能用鬼故事来给你们比喻一下,就是这样,千古都是有这样现象。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