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论语》【颜渊篇1】

时间:20171210

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一方师特训班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双鱼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了空居士:颜渊就是颜回,颜回字子渊,所以称为颜渊。颜渊问仁,他就请教孔子什么叫做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其实就是管好自己。复礼,复,就是恢复,也就说人啊如果能够懂得去管好自己的言行,使你处处都能够体现出合乎礼仪,这样的人就叫做仁。那么你说人家装出来的行不行?你能够处处装得像就行了,是不是?那么你躲在家里就不装了,那家里如果没有人,那不装也可以,那家里如果有人,你还是要彻底的装。那么你说了空居士你会不会说漏嘴了?《中庸》不是说君子慎独,就是单独一个人也要很谨慎。我以前在注解《中庸》的时候说,“君子慎独”是谨慎的管好自己,不是说一个人单独在一个地方也要很谨慎。那打个比方,我们上卫生间啊,冲凉啊,大小便啊,那么这些又怎么解释呢?都要慎独,那上冲凉房冲凉也要穿个泳衣了,不用吧,是不是?所以这君子慎独就不能解释一个人独处也要很谨慎,那我们回家往床上一躺那也要很多讲究吗?孔子不是说寝不尸嘛,说的也是,就是睡觉也不要横七竖八的乱睡,但是只是一个大方向嘛,也不用有什么特别的标准。所以说克己复礼,我不管你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说故意的有意的,那你说这是你了空居士的说法吗?我了空居士是没有说法的,我常常提醒大家我是凡夫,没有智慧也没有神通,其实这是孔老夫子自己也说了,不是有个“生而知之”,生而知之那些人就是自觉的去行,有些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勉而行之等等,孔子概括成结果是一样,出自《中庸》吧?就说这些行为,不管你是自觉的还是某种客观条件规范你的,都好,你达标了,结果都是对的,是不是?所以请大家记得克己复礼,不管你是自觉的还是外界某种原因使你必须克己复礼,好像你在银行上班,你天天在数钱,你敢偷吗?不能偷,你想偷都告诉自己不能偷,上边也有监控,下边也要对数,这个钱哪那么容易偷呢,再多的钱这也是银行的不是你自己的,所以不能偷,你心里不管多少次想起,起了这个偷的念头,你都要压下去,只要你压下去,一辈子认真工作,不偷一张钱,那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好员工,是不是?也不一定说你要发自内心很自觉的连一念都没有,没事,你念可以去生,但是你不要做就好。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不管你是自觉的还是什么原因压制你克己复礼,都可以称为达到仁的标准。

这个一日是不是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来归附到你身边来啦?归仁焉,以为你克己复礼你就是仁了,然后天下都来归到你这里来吗?这个其实我们从历史上来看,这个可能性不大,多少克己复礼的人结果也是孤芳自赏也有可能,是不是?一日克己复礼让我来说,是孔子在对颜回说如果你有一天做到了克己复礼,你就会发现天下的人好像都归于仁。那么你们说怪事,那这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吗?你说有一天做到了,天下从此就归于仁,是不是?让我来说不是,是你一天克己复礼,天下就一天归仁,不是说你有一天克己复礼了,从此天下都归于仁,不是,是一天克己复礼,一天天下归仁。那么你说哎呀真的有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你自己觉得你克己复礼归于仁了,然后就觉得天下的人刹那间都归于仁,是不是?是不是有这个疑惑啊?(主持:是啊,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的。)那佛家不是说心净则国土净嘛。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个一日在这里,让我来说,我更偏于说你一天克己复礼,天下一天归仁,你明天不克己复礼了,天下又不归仁了,就这么来理解。那我怎么这么看法了?其实一个克己复礼的人他到哪里都能够跟周边的人打好关系,不是进一点就是退一点,反正他就能够在夹缝里边游刃有余,所以天下有再多的坏人,他都能够凭着他的智慧和品德,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坏人对他也没有太大的影响,那不就觉得天下的人都很仁吗?是不是?你们不相信你们去看,任何场合,有一些人他确实能够在那个场合里边相安无事,有些人到哪里去都是觉得周边的人不好,其实一定要反思自己,是周边的人真的那么不好呢还是你自身也有问题?所以孔子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懂得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为仁由己,你愿不愿意去做一个仁者,是在于你自己。你不要埋怨说天下人太鬼了,我想做个好人也没机会做,不是,孔子太有智慧了,为仁由己,你愿不愿意成为一位仁者,这在于你自己呀。而由人乎哉,哪里是由别人来决定的呢,你天下的人再坏,我愿意克己复礼,我也可以做到的,天下的人再好,你不愿意克己复礼,同样也是做不到啦。孔子是一语点破,就说愿不愿意做一位仁者,也就是说你愿不愿意克己复礼,在于你自己,不是说由别人来决定的。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了空居士:请问其目,目,我们说纲举目张,目在这里严格来说,一个就是核心,我们说眼目,目标,一个是具体的一些条条框框,反正不管是指核心呢还是具体,在这里都差不多,就是请老师详细告诉我这些核心嘛具体该怎么做。(主持:就是说一些原则吧。)

开头都是非礼,接下来就是勿,然后就视、听、言、动。视,就是眼睛去看,有些人到哪里去都喜欢眼睛这里瞪那里瞪,自己可能还瞪的很习惯,还不知道人家有时候还有点反感,说你老是瞪我干嘛,是不是?听,我们坐在那里自然的听,一般人家也不会反感,最惨就是老是要凑到人家身边,然后一边瞪着人家,一边好像拼命地巴不得你说的话,我全部都记起来,有时候人家讨厌得要死,甚至有些事情是不愿意让你知道,你还拼命地去那里探头探脑。言,在很多场合,不该你说话的,你不要乱说话。动,东西不要乱动别人的嘛;人家有些东西放在那里,你到那里去乱摆弄,有时候人家就很讨厌的,所以孔子说这克己复礼具体是怎么做呢?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就说到言语行为上,一定要落实,这才称得上克己复礼。

颜回就说“回虽不敏”,就说老师啊,我颜回虽然不是那么聪明,“请事斯语”,这里的请是恭敬,请让我好好地按照老师说的话去做吧。事,我们就说去做。

主持:克己复礼这四个字,孔子的原意,这个复礼是复周礼,那么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有什么现代的指导意义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复周礼,这个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如果说复周礼,那颜回就说我知道了,就不用请问其目,是不是?所以有一些人注解克己复礼,就是恢复周礼,那么就不用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实让我来说,孔子只是直接告诉我们要端正言行,他根本就没有说周礼不周礼的。这是后人不懂,乱说。如果说恢复周礼,为什么颜回还要说请问其目?然后孔子又要回答,如果孔子回答说周礼,就不可能点出这四个方面,是不是?然后你们周礼,以后变成秦礼,汉礼,唐礼,宋礼,是不是,那不就笑话了,那如果孔子说周礼,我就说孔老夫子真的也不咋地,那他老人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实就是言行要端正啦。我问大家,一两千年过去了,现在的人要不要言行端正啊?过时了吗?没有!

主持:这里的言行端正,是不是重点在克己?或者说重点在克这个字上面?

了空居士:是啊,你必须克啊。超市以前我看有些食品摆在那里,说请大家保持君子风度,就说不能试吃,请保持君子风度,曾经在一个超市看到这句话,那如果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肯定是不会去拿,这行字不用写都可以的,但是那些想偷吃的就要克了,是不是?

主持:现在在亲子育儿这方面有一些关于解放孩子天性这样的论调,和克这个字呢确实是有一定程度矛盾的,师父您认为我们现代社会这个克这个字重要吗?对我们人生来说重要吗?

了空居士:非常重要,其实我从小就是钻牛角尖长大的,解放天性,我问你,解放什么天性,你具体告诉我,要解放哪方面的天性。

主持:确实,我觉得与其说是在解放天性,不如说好像一代一代的孩子越来越任性了。

了空居士:他们将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里面说“纵之顺之”,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不是误解了。因为纵之、顺之,那以后外边花匠都下岗了,是不是?那么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不是不拘一格降屌丝,是不是?人才,真正能成人才的人,他们都是品学兼优啊。如果你有学问,人品很差,这种人能称为人才吗?可能是祸国殃民啊。所以说有些事情一定要问清楚来,现在小孩任性的比我们小时候多的多了。

主持:师父,我们去做克这个字的时候,我们如何让自己不会那么难受,不会那么憋屈,而做的那么自然而然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关键还是理智两个字,你去商场老是偷东西吃,被人家抓到了,又要罚钱,有时候很难堪嘛,是不是?想到这一点,你就不要偷了,是不是?如果你在路上走路不小心碰了人,然后你就一拳打过去,那不是等下惹出麻烦来了,如果将人家打伤,你要赔钱,遇到更厉害的,人家找几个人过来将你围起来,打你一顿,那不就更惨了,是不是?只要你不会失去理智,克己复礼真的是太容易了。(主持:那如何不失去理智呢?)那就吃一堑吧,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些真正有理智的人,他不用自己去吃一堑的,他看到别人,他就会想到自己,别人吃一堑,对他就是长一智。假如你不明智,你都要先去吃一堑,然后还不一定长一智呢,所以说有时候不撞个头破血流,也许不知道痛,当然你说撞到了也知道痛嘛,都知道痛,但是可能好了伤疤忘了痛,也有。当场是知道痛的,哪个碰到头破血流不知道痛,都知道的。

主持:有的人碰到头破血流还是在医院恨,觉得是别人造成他头破了血流了。

了空居士:对啊,但是他还是知道痛啊,才会怨恨啊,他总的来说还是知道痛,但是他怨恨。可以啊,我们能够给他解释的就跟他解释,他不听,让他再撞第二次嘛,第二次他再怨恨,还有第三次嘛,是不是?你可以让他去撞一辈子嘛,然后死而后已也可以,也没办法嘛,你能够代替他去撞吗?你愿意吗?是不是?有时候也只能是这样啦。

主持:那些从小天生就懂得克己的人,是不是就少年老成啊这些人?

了空居士:噢,也可以这么认为。

主持:师父,你赞成少年老成吗?

了空居士:你看黄帝从小就特别聪明,颛顼从小就特别聪明,而且他不仅聪明,而且品德很好。帝喾呢?也是。然后尧帝。可以说他们个个都是真正的人才,到舜帝啊,都是。你说可能是司马迁妙笔生花,不是的,你看现代很多人,我就不方便一一举例了,真的是这样。那少年老成,其实严格来说,我看过的这些史书,他们往往就不用少年老成,他们都是直接说他们怎么聪慧嘛,有智慧啊等等,因为少年老成,这个词我也是觉得有点老了一点。

主持:刚才经过您这样一番解读,觉得克己复礼这四个字做到,对人生的价值非常大,那这四个字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亲子教育里面对孩子从小的一个教育?

了空居士:我就觉得不如直接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直接跟他们说吧,因为你在讲克己复礼的时候,有时候小孩也听不懂,怎么克己啊?复什么礼啊?连颜回都有点听不懂,还请问其目,如果他听懂就没有下面这句话了。你说颜回可能也是大慈悲,为后世而启问,也许也是吧。但是总的来说,也许颜回也觉得后世的人不怎么理解克己复礼吧,所以还搞一个请问其目嘛,所以我们直接用目来讲就好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了空居士:仲弓就是冉雍的字,他有一天也是来向孔子请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就跟回答颜回不一样,他说“出门如见大宾”,大宾,就是贵宾吧,宾,宾客,人家说以礼相待嘛。出门如见大宾,就是说我们要走出家门,要出去外边,我们一定要神情端正,好像要去见一位贵客一样,那么庄重,举止端正。然后“使民如承大祭”。使民,这里的使,我们就说你要管理啊,叫他们去做什么事情啊,如承大祭,大祭是什么?大型的祭祀活动。祭祀本来就是要恭敬,要虔诚。这里的意思就说你平时在调遣,我们说的直接一点,在使唤普通的人的时候,你要像承大祭,承就是承担,其实就是在主持啊,譬如说你在某个大祭祀的场合,你在主持这个祭祀,你要叫到谁,你一定要神情庄重,不能言语很轻薄等等,就不够恭敬了,也就说你平时跟人打交道,分派人家做事等等,你一定要有这种像主持大型祭祀那么神情庄重,不能说哎什么什么,挥挥手,我们说指手划脚那种不行,你一定要有一种庄严,庄严一方面神情端正,一方面你对人也恭敬,这样就不会使人家产生逆反心理,这种人就称得上仁了。出路在路上走也是要端正,和别人打交道也要端正。这个就说从表面上的,从面对面的言语行为上,从另外一个侧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般人就理解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去给别人,有没有这种含义?有。还有没有更深的?有,你自己不喜欢的那些事情,你就不要落到别人头上去,让别人去搞那些,这一点跟曾参在《大学》里面讲的如果你不喜欢上级对你的这种做法,你就不要用这种做法去对你的下级,如果你不喜欢你的下级对你这样做,你就不要用这种方法去对你的上级。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是全方位的,就是说不管是给人家东西呢还是对人家说话的口气呢等等,一切的言行,都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像你不喜欢人家跟你说话态度很傲慢,那么你就不要用傲慢的态度去对别人说话,是不是?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邦国;家就是自己的家。那么孔子怎么说得这么细啊?在邦无怨,在家也无怨,你们会不会发现有些人,外边的人觉得这个人蛮好啊,但他在家里还很多人不喜欢他,是不是?有些夫妻在家里吵架,外边的人会说看他老公人也蛮好,他老婆人也蛮好,搞不懂。在《中庸》里边不是说一个人能够得到朋友的认可,但是得不到亲人的认可,他还是美中不足嘛,大概有这个意思,《中庸》里面有类似的话嘛,是不是?如果在国家里面,这个层面没有怨,在家里也没有怨,这才完美。那好了,我们接下来重点还要来钻一下牛角尖,到底是人家怨你呢还是你怨人呢,是不是?让我来说,怨确实是分两方面,是人家可能会怨你,你也会怨别人,国家会怨你,你也许会怨国家,是不是?所以在邦无怨,就是要做到对国家也没有什么怨言,假如你是国家里面的大人物,那么也反过来,也国家对你没有怨言,觉得你很称职,如果我们是一介小民,可能君主那些人都不知道我们的存在,根本就没怨言,就自己对国家不要有怨言,是不是?那在家无怨呢?同样,家可以是包括自己的小家庭,乃至自己相对比较大的家族这个范围,你自己的家庭也没有怨言,对家族也没有怨言,家庭家族里面的人也对你没有怨言,这方面就容易知道,尤其是自己的家庭,夫妻啊、父母儿女,大家会不会有矛盾啊,如果你能够处理好这些关系你就是达到了仁这种标准。

主持:师父您解释得非常详细,从两方面来解释,我觉得它可能仅仅就是抱怨的意思,就说你不要去抱怨社会也不要去报怨家里。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那天下有少数那些非常自私自利的人,他到处都是损人利己,他甚至还沾沾自喜,他哪有报怨,他不报怨,真正那些老奸巨猾的人,他很多时候都是损人利己,他还觉得天下人傻了,他还有抱怨吗?没有报怨,人家报怨他就有,以前不是有个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你要看这些人他不用抱怨,他骑在人民头上,还觉得自己洋洋得意,他抱怨谁呢?是不是?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就是冉雍,他说老师啊,我冉雍虽然不是很聪明,请事斯语,请让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吧。很恭敬,他听得进去,说明他和颜回一样,都说了这句话,请事斯语,都说愿意去实践,就说他听得进去。

主持:仲弓与颜渊的最后的答复是一样的,不愧是孔门十哲,非常的真诚恭敬,但是孔子在回答他们关于仁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样详细,比颜回请问其目,这个目都还要更详细。

了空居士:对,确实,严格来说,孔子是知道颜回的人品和智慧都很好,所以他只是给他讲了一个大纲,视、听、言、动,非礼勿为。这个冉雍呢?可以说比颜回略逊一点,所以他就说得比较仔细。那么你说为什么不对颜回说仔细呢?说仔细了容易做到,但是有点局限,对颜回的更上一层楼反而是有点影响。对冉雍呢?说仔细一点,他在这些点上加强了,也是一大进步,如果对冉雍说的像对颜回那么抽象一点,那可能他比较难着手,所以这也充分体现出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智慧。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了空居士:司马牛来问仁,孔子就说“仁者,其言也讱。”讱是什么意思呢?讱就是谨慎,出言缓慢谨慎。他就说仁者,那些称得上是仁的人,他们说话都是很谨慎的,而且比较平稳,我们不敢说缓慢,反正我就喜欢说平稳一点,不会说说话风风火火的嘛。风风火火的,人家还以为你来吵架,那就称不上仁的这种克己复礼这方面了。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说话比较平稳谨慎,这样就称得上仁了吗?老师这么说他表示怀疑嘛,就这样吗,你有没有骗我,幸好这句话还没有摔出来。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孔子就说“为之难”,说一个人要做到说话谨慎、平缓、安稳,言语比较得体,要做到,为之难,要做到这样是很难的。有时候人就是开心了可能这么说,开心了可能就说话可能就风风火火吧,不开心了,可能说话就有点暴怒啊等等。永远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说话保持这种平缓谨慎,不要语无伦次啊等等,他说为之难啊,要做到,就说你时时处处做到这样是很难的,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就说要做到这样很难啊,就说你说话的时候真的能做到永远得无讱乎,无讱,就是失去了这种状态。就说你真的能做到吗?    

主持:孔子非常强调言语谨慎,其实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好好说话。

了空居士:对,不要任性的去说话。

主持:这段就到这里了,司马牛可能是愣在那里吧,也没有下文没有回答,师父您觉得他是不认可呢还是说愣在那里没有听懂呢?

了空居士:严格来说,司马牛这个人,应该是头脑有点迟钝,也不是说他特别不认可,他可能是有点迟钝,当然也许也有点不认可,从他第一句话说说话平缓谨慎就是仁了吗,孔子跟他说为之难啊,要做到这样是很难的,言之得无讱乎,这个是反问,就说你真的能够做到,能够永远保持讱乎。

主持:《史记》里面有一篇写了孔子这些弟子,对司马牛用了多言而燥四个字,看了这个评价,再看孔子回答他就觉得孔子真的也是对机而答。

了空居士:对。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了空居士:司马牛就请教孔子什么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才叫做君子,所以孔子就说君子就不忧不惧,没有什么牵挂忧郁,也没有什么恐惧害怕。司马牛说不忧不惧就是君子吗,孔子给他解释,一个人要做到不忧不惧,你必须内省不疚,反省自己的时候真的没什么内疚的事,那么你说那些坏人他做坏事很少有内疚的,其实吧,他就算没有内疚,他有时候也有忧和惧啊,是不是?那你说这不是跟孔子的话相矛盾吗?没内疚,孔子就说没有忧和惧,我要做到没内疚,那就必须没有忧和惧,有忧有惧必然有内疚,没内疚,就是无忧无惧,那么有忧有惧,我就看得出你一定有内疚,内疚就是说做错事,有过意不去的。打个比方一个人在外面老是做坏事,以前我看过一本书,说一个小偷他老是在外面偷东西,到一定程度,他每逢听到大街上那种警车的声音,那种警笛的声音,他就很害怕,就觉得可能警察是要来抓,以后他凡是听到警笛他就很害怕。本来他偷东西不是很高兴吗?偷到了吃喝玩乐,很开心嘛,但是一听到警车,他就怕,那就说明他内心深处还是对做小偷这种行为还是觉得是不对的,还是有忧有惧,是不是?他得手的时候,在那里花天酒地的时候,他们是很开心的,那个时候似乎是没有忧也没有惧,那为什么听到警车突然就忧和惧都有了呢?就是说明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做小偷这种行为还是内疚的。

主持:孔子曾经也说过什么是君子,他针对司马牛就说了这不忧不惧四个字,感觉还是针对他的根器来说的吧?

了空居士:我们讲过的问君子,还有一个是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说他言行是不是一致,如果言行一致,这个人就称得上君子,先行其言,就他有做到,然后才说,不是夸夸其谈。那么说不忧不惧呢?严格来说,这个是从更具体的角度来告诉司马牛,如果以对子贡的话来对司马牛讲就怕司马牛听不懂,子贡的水平是远远超越司马牛,孔子有更高的标准来给子贡讲,因为子贡还是孔门十哲的,所以是这个意思,因材施教。

主持:我觉得做到不忧不惧,还是前面说的要其言也讱,就是平时不要说错话,也不要做错事,那么内心坦坦荡荡的,就不会忧也不会惧,那这个不忧不惧和师父前几天讲的无怨无悔也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吧?

了空居士:对,对。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了空居士:司马牛忧曰,就说司马牛有时候也有情绪嘛,不良情绪嘛,所以孔子告诉他不忧不惧,这里看到是忧了。别人都有兄弟,我独亡。那个亡字,是死亡的亡,也是亡羊补牢的亡,跑掉了,那这里司马牛到底有没有兄弟啊?是他的兄弟死了呢,还是兄弟跑掉了,什么原因离开了家,没有回来,是不是?而且据说在孔子的那个时代,据说有两个人叫做司马牛,说一个司马牛就叫做耕,有一个叫做犁,是不是?这么有趣的,反正我们不管是耕还是犁,总之当时有两个司马牛,有一个是有个哥哥的(主持:宋国的大夫),那个是叛乱了,飞扬跋扈的,最后是死了还是跑掉了?(主持:不清楚,好像是逃跑了)有一个是有一个哥哥的,有一个是没有。那么历史上也在推敲,《论语》里的司马牛到底是那个有哥哥的还是没哥哥的,而且这句话,我读完,这个亡字又可以理解为死亡,又可以理解为逃亡,跑掉了,又可以说跟无,通假,天啦,那到底司马牛在这里叹息说,忧曰:人家都有兄弟,我独亡。到底他是谁?我顺手给大家研究一下。然后子夏说商闻之矣,司马牛啊我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如果司马牛是叹息哥哥死了,或者跑掉了,子夏说死就死吧,死生有命嘛,富贵在天啊,那子夏不是很老土吗?就说你哥哥命中注定会死的,就死吧,命中不会死的,该跑就跑吧。你这么说,人家如果哥哥是死了或是跑了,你这么说,人家不是一巴掌都会打过来。后面还有呢,君子敬而无失,君子就是对人的尊称,我们人啊只要做到敬而无失,就说我们能够对人处处都有这个恭敬心,而且言行不要有过失,恭而有礼,就是有礼貌、礼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天下这些所有的人都可以当作兄弟的,就天下的人都可以像兄弟一样。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君子何患乎,这里就没有说亡兄弟了,就无兄弟也,是不是?那好了,前边就说生死有命,后边就说何患无兄弟也,假如司马牛是真的有个哥哥,或者死了或者逃亡了,子夏说不理他,生死有命,天下的人都可以做兄弟,不要理他,你管有没有兄弟?那这个子夏就是一个非常蠢的人,甚至司马牛,不是说一巴掌,甚至一拳都打过来了。我哥哥生死未卜,你还说死就死嘛,天下大把人,司马牛可能就勃然大怒了,古人还身上带把剑,一剑都要杀过去了。那肯定是司马牛他是独生子嘛,然后子夏就安慰他,有兄弟没兄弟这个也是有点注定的,没事啊,只要我们君子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啊,四海之内皆兄弟啊,何患无兄弟啊。都是兄弟,我子夏都是你的兄弟啊,这就很合理。所以我从子夏这话我就断定这个司马牛就是那个独生子的司马牛,不是宋国那个大夫的弟弟,是这样的,合理吧?

主持:我们在学习这一段,我觉得我们倒不是学司马牛之叹,而是这里面两句话——敬而无失,恭而有礼,然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在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一些具体的做法,这是我们现代人学《论语》的价值所在。

了空居士:对,对,对,现代有些人说很孤独啊,跟别人不好相处啊,关键是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那这句跟子夏这么说不是互相印证吗?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