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论语》【季氏篇2】
时间:2018年3月18日
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一方师特训班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双鱼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了空居士:生而知之者,就是天生就懂得道理的人,佛家就喜欢说无师智,就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听到《金刚经》就懂,生而知之。那么你说生而知什么呢?你说专业的知识能懂吗?我们从两方面来说,生而知之,譬如有些人对人情世故他天生就很懂,打个比方,从幼儿园都看得出,不同的小孩他的性格言语举动是不一样的,到小学更加看得清楚一点,到中学那更不一样,到大学越明显,天生每个人的性格言语这种习惯是不一样的。生而知之,可以说天生就对为人处世、言谈举止都比较懂的人,那个就是上。那么你说对专业知识有没有天生懂的?我说穿了,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同一个班的同学为什么有些人考第一名,为什么有些人考最后一名,你说可能有些人勤奋学习,有些人没那么勤奋,确实也有关系,但是我发现不少成绩好的学生,他们有个特点就是那些知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反正他们比一般人学习速度效果都快很多,严格来说就是他在这方面有这个天赋,生而知之,虽然他不是说绝对知,确实似曾相识。好像我了空居士,我说我两个反差,我好像对英语,我天赋相对就比较差,我对这些文言文,天赋就非常好,好像一看就自己会懂,英语很多单词语法老是很难记住,我就发现我也有这个特征,可能过去过去生经常是生在中国,还是什么,所以这个生而知之是指天赋好,一看就会,一听就懂,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学而知之,通过学习,认真的学习然后就弄懂,次也,那个生而知之其实他也要学习,只不过特别快,甚至是一看就懂,就好像我对很多经典,我说句真心话,很多我是一看就懂,尤其我师父当年的教学,叫我一本书看一天,真的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是这么过来的,但是我确实大意都会懂的。学而知之就是通过认真的学习——生而知之就是不用那么认真,其实生而知之的人不认真也是认真,他们一看就懂,马上就明白了。你要说他不认真吗?他看得清楚。要说他认真吗?他真的就这么简简单单看一遍就好——学而知之的人可能要学相当长的时间,看要多看几遍,是有这个差距。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其实困而学之是分两个方面的困,一个是他遇到什么不懂的,什么困惑他需要用,譬如说,你的电脑中了病毒了,要不然你要去外边请人来搞,要不然自己要去百度上搜索,要下载什么杀毒软件怎么,困而学之,就是你日常生活遇到什么困难,你这个时候就去学习。另外一个困,是指贫困,就说古人读书吧,往往都是为了出人头地,所以他就是将学习也作为一种出人头地的手段,或者是谋生手段,做个工匠啊什么,我必须将这个功夫学好,以后才能走出生活的困境。所以困而学之,也就是说被迫,什么客观因素逼着你去学习,这个就更次之,也就说困而学之的人,有时候是带有一种勉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自己喜欢的去学习掌握得比较快,为了完成任务去学的,有时候就学得没那么愉快那么到位,所以说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困而不学,遇到困难,他都不愿意去学习,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人啊,民斯为下矣,这种人真的是下等的,就没用的,很烂的。就是说这种人真的不为自己负责,也不为事情负责,这种人就是不负责任的,斯为下矣,就是很差劲的。
主持:刚才这一句的解读,师父您更多的是偏向知识方面,那我想请教师父的就是这种生而知之是否还体现在思想境界这一块上面?因为我确实好像遇到过有的人他天生就菩萨心肠,有的人我亲耳听到他说他发愿发不出来。这就是一个境界的高低,有的人天生就思想境界很高,有的人就一般般。
了空居士:是,我们学习的,自古勉强的分就是——道和术,思想境界这方面可以归纳到道的层面,具体的学问可以归纳到术这方面。当然道和术其实是没办法绝对分开的,如果离了道,专门去学术,那么有时候也会钻入一个死胡同,如果离了术,专门去学道,可能有时候也空喊口号,因为你学了具体要用在哪方面,你也不知道,所以我说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所以生而知之这些其实严格来说确实是包括思想境界和对某一方面学术的天赋。
主持:师父,您认为人群中是学而知之者多呢还是困而学之者多呢?
了空居士:正常来说吧,这两种人是最多的,这两种情况往往是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我们学而知之,你看我们从小就要去读书嘛,从幼儿园,甚至到大学到硕士博士,都是在学而知之嘛,然后他在具体应用的时候,遇到困难,就困而学之嘛,这两种人其实社会上大都数人都是这样,天赋特别好的人也比较少,当然天下也有不少人是困而不学,烂得要死,老是说我笨啊,我想学啊,学不会啊,就是在说这。所以孔子说这些民斯为下矣,困而不学,这些人肯定是没用的,最下等的。不过我告诉你,孔子在《论语》的哪一个地方,都说到他自己是属于学而知之,不要以为孔老夫子是生而知之,没有,他自己评论自己是属于学而知之,所以我们就有希望了,孔老夫子这么大成就他都是属于学而知之,这种天赋,那我们也差不多,如果没有成就,那就说明你真的没有学,没有学好。
主持:这里有一个疑问,困是学的缘或者说是学的因,那么多半其实都是因困而去学嘛,为什么困而学又次于学而知之呢?
了空居士:就是有点客观因素所逼,如果你逼了,你能够变成自觉去学,那还好,如果逼了,说我为了完成面前的事情就去做这个事情,然后这个事情做完了,我也不想再学下去,有时候就会学得不那么透。
主持:自古以来,孔老夫子时代就有这样的人,就是说千年以来人性差不多,人的分类也差不多。
了空居士:差不多的,人的心理差不多的。
主持:所以说千年以后也是这样,有生而知之者,也有困而不学者。
了空居士:对。让我说一句,甚至万年之后可能都差不多,只是可能这种类型的比例会有一些变化,我就相信。
主持:如果真的是有轮回之说,千年以后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生而知之者,那我现在该如何去努力呢?
了空居士:现在就是做一个学而知之者。
主持:这样能够成功吗?
了空居士:能,你看孔老夫子不是很成功吗?他说他也是学而知之啊。
主持:现在努力做一个学而知之者,在千年后我就可能成为一个大圣贤,生而知之者?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好像突然给了我一种信心。
了空居士:是的,能实现的。
主持:想到这里,我就想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这一生负责,也要为后面的生生世世负责,要负起这个责任来。
了空居士:对,其实真的六道轮回,如果你们说了空居士你喜欢六道轮回这个说法还是不喜欢呢?当然我是看不见,到底是有六道轮回还是没六道轮回我看不见,但是我知道最少人肯定有这种社会地位,学问水平的提高变化这些过程是有的,让我来说,我宁可认为有,我们不仅仅是今生去努力,未来更美好,而且我们今生去努力,下辈子更美好,不是单纯的下辈子更美好,是未来都会美好的,所以大家努力吧。
主持:明懋请教师父,会不会一直学但是也不能知呢?那要怎么办呢?
了空居士:一直学,明懋同修,你是一位高才生,高学历的人,你从小学到大,你不是学了很多知识了嘛,怎么会学不会呢? 你不就懂了很多了。
主持:可能明懋指人情世故吧这方面吧。
了空居士:也不会,没有大进步,也有小进步啊,只要你愿意学吧。
主持:最主要还是主观上的努力,是吧?
了空居士:对,愿不愿意学。
主持:其实与其说学,不如说要抛弃一些执著,这样理解对不对呢?
了空居士:也对,你一些执著一抛弃,其实不就改变原来的观念了吗?其实学,就是拿一个新的来盖住那个旧的嘛,其实抛弃那个旧的,你肯定就是有新的一个模式,其实这两者是一致的。
主持:师父,您刚才提到一个天赋的问题,那是不是就说像目前这种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全科性的应试教育体制,那是否因为天赋不同,不需要过重的去重视这个学历?
了空居士:不是,这也是有个社会的具体情况,当然我了空居士没有学历,虽然我读到高中毕业,毕业证书种种原因好像不见了,那么我现在我的谋生我就走没有学历的这种途径,其实我们谋生让我来说,一个是走学历的途径,一个是走没有学历的途径,就看你自己觉得喜欢朝哪个方向了?哪个方向去谋生。
主持:与其说孩子朝哪个方向努力,不如说做父母的他能接受哪个方向吧?
了空居士:不是,父母接受他也是以现实来看的。就是说他到底能不能生存和发展嘛,是不是?我相信马云的父母不会说你怎么自己去外边做生意,为什么不去做老师啊?老师不也是一个铁饭碗,你怎么去外边搞什么互联网,搞淘宝干嘛。然后马云去搞互联网就不用学历的嘛,他从来就不用说拿出个文凭给大家看一下,马云大学毕业什么,不用,他从来就不用说这些了,好像我也到处没有高中毕业证书拿出来,照个相给大家看一下,不用的。我相信以前和马云同是做老师的人,如果他们现在还在做老师的话,他的亲人肯定也不会觉得马云为什么要辞工啊?不会的,而是觉得马云你太能干了,是不是?
主持:明树请教师父,凡夫有隔阴之迷,那这一世学的下一世不是就忘记了吗?要想成为生而知之需要达到大彻大悟吧?
了空居士:真的,如果是要生而知之,像六祖这样的人,应该都是大彻大悟的人,隔阴之迷是你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你会对哪方面会依稀比较熟悉嘛,是这样的。
主持:可是大彻大悟恐怕不是学而知之能达到的吧?
了空居士:我们今生学的好,甚至我们在学的时候,不是有些人也大彻大悟,我们讲了很多禅宗公案嘛,很多人都大彻大悟了,你看六祖《机缘品》里边很多人,也不是一来就大彻大悟的,没有的。
主持:我觉得他们的开悟并不是学习的,而是说他们的思想境界一下子契合到师父的思想境界里面去了,那么他就突然就开悟了。
了空居士:那永嘉玄觉大师不是说在读《维摩诘经》嘛,发明心地嘛。
主持:就说学习也是个机缘。
了空居士:是啊。想当年我在我师父身边也看了无数的书。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了空居士:就君子有九方面的思考,他会注重九方面的思维、思考。
视思明,视,就是眼睛看,思就是想,思考。明就是明白,清楚。你眼睛看东西,说叫你看这是什么东西,你就要看清楚,然后你告诉这个是什么东西。历史上有一个故事不知道是说谁我给忘记了,就是说有个人写三个字,那三个字具体怎么写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一个应该是金字旁,然后我们表扬的扬的右边,人家一看,一马虎就读成锡,无锡的锡;我们如火如荼的荼,很多人都读如火如茶;然后一个字好像是跟茶壶的壶特别像。有一个老师写了三个字问他的弟子说怎么读?人家马上说锡、茶、壶,当然以前就是有这个笑话,就说因为他看不认真嘛,而且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古人有时候那个壶,有锡的,所以人家一看,就以为很熟悉,就锡、茶、壶,没想到三个字其实都不是。其实包括我了空居士,也曾经有人打电话叫我葵先生,都有。所以他视思明,你看东西一定要自己问自己,有没有看清楚。
听思聪,耳朵听,聪,就听清楚,人家跟你说话,你要听清楚,听不清楚,你要问一下,问清楚。很多人,你跟他说话,他就一边说好好好,等下全搞错了。我读到君子九思,说内心话,虽然我还不是君子,但其实我这几方面都天生就是这么做好的,我看东西,看不清楚,摸都摸清楚,然后听,我听话不会听错的,都很认真。
色思温,色,就颜色,其实就是脸色,你们去外边看,在大场合看,有些人会板着脸,有些人咬着嘴唇,有些人看人喜欢眼珠斜着看。色思温,就是脸色要温和,那温和了就不能有这些怪的五官这种怪习惯。所以色思温,脸色要温和,不管在什么场合,最好保持脸色温和,就是最自然。
貌思恭,貌,就是容貌,恭,恭敬。你说色思温,脸色温和了,那不就恭敬吗?不是的,你们去看,大场合有一些人很老实,他的脸色都是很温和的,但是有些人他的神情,他很温和,很老实,但是他走路啊,做事啊,就不一定看得出很恭敬,他有时候好像战战兢兢;有些人很老实,很温和,但是他又有很固执的一种特征等等,所以说色思温和貌思恭,色是指脸色,面部表情,貌是指整个人的举止,这个范围还是不一样的。
言思忠,忠,忠心耿耿,其实忠就是真诚,跟人家说话要真诚,不要那种刻薄啊或者是轻佻啊等等,要忠厚要真诚。
事思敬,有些人说做事要敬业(主持:通行的版本就是这样解读这一句的,敬字解释为敬业)事思敬,做事要敬业。那前边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然后事思敬,就说做事要敬业,要认真。
疑思问,我们事思敬先留着,我们先搞疑思问。有什么事情不清楚,怀疑,你最好问清楚,当然也要知道,不要说什么事情怀疑都要去问,一定要跟自己有关的,譬如人家叫你去办这个事情,你听不懂,好像她说错了,怀疑,你要问清楚,不然等下搞错了,跟人家相处,不清楚的地方要问清楚,当然跟你无关系的,无关要紧的,就不要什么都去问了,譬如说了空居士你今天晚上吃什么饭,这不用疑了,这都无关要紧的,类似这些就不要去问,疑就是要跟自己有关系的,才要去问。所以疑思问,怀疑的事情你就要去问清楚,不要说我也不知道,然后就糊里糊涂,将事情给搞错了。
忿思难,忿,就生气,愤愤不平,思难,难,就你要想啊你发脾气等下会不会惹下麻烦事?忿思难,愤愤不平的时候你要想到会不会引发其他的矛盾啊?招来更多的麻烦。所以自古说叫人家话不可以乱说,覆水难收,不要惹麻烦,小不忍则乱大谋。
见得思义,就看见有什么可以得到的,可以获取的,思义,你要思符不符合大义,也就是可以得到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思考合不合道理,这里义就是道理、大义,见得思义,相反就见利忘义,往往很多人就因为贪小便宜,然后惹来麻烦,这个见得思义。
那九思都说完了,(主持:就留下一个事思敬。)事思敬,做事,假如你做到了视思明,听思聪,然后色思温,色思温其实就说你的心态比较好,心平气和,貌思恭,就言语行为都要恭恭敬敬,那也说明你做事认真了,然后就言思忠,说话就要忠诚,要真诚,那说明这个人里表都很认真,不会乱的。然后事思敬,我们从前边整个言语行为来说,已经要求我们做事,说话都要很端正了,那么你说做事要恭敬,凭着前边这几个条件,做事肯定是敬业的了,当然如果一定说做事也要敬业认真,这句话加进去,也没错,但是我更要提醒大家的,这个事,最著名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古代这个事就有点侍奉,侍奉就是跟着长辈或者是跟着师长,或者是跟着领导,其实就是说跟着别人做事,你要懂得有恭敬的心,那么你说色思温,然后貌思恭,譬如说我们遇到一个长辈,我们满面笑容,然后很客气的打招呼,这个事,其实就是是说你真的跟别人在一起做事的时候,这个事在四摄法里面,叫同事,就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或者是相处,或者是一起共事的时候,你要有一种恭敬心。很多老实人他很老实,脸色很温和,很多老实人他的貌思恭,会恭敬,对人会恭敬,但是你等下叫他做事的时候,他就不一定,甚至有点不愿意了,很多人是会表面功夫,满脸堆笑,热情打招呼,点头哈腰,真的叫他做事,他等下在那里就觉得无聊无聊的,是不是?所以事思敬,让我来说,你们说敬业也好,我就说人也要敬,跟人家在一起的时候,合作的时候,你要有这种恭敬心,这个敬,就是说这种敬畏,尤其让我说,敬跟恭还不一样,敬是敬畏,恭,我们说点头哈腰叫恭。慈禧太后以前那个什么,老佛爷,喳——,姿势摆得特别标准,但是我觉得他那样子是恭,但他不一定敬,因为有时候我看那些家伙贼眉贼眼的,他是外表上毕恭毕敬,但内心不一定真正的敬,有敬畏没有,是不是?所以这个事思敬是要发自内心,和别人能够相处的好,不是说单纯对事,对人也要这么敬的。
主持:除了对人,也可以理解他对工作的敬畏之心。
了空居士:也可以这么理解,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要,事,往往强调是在做事,同事,共事这方面的。
主持:明懋请教师父,看字可以仔细看就能看清楚,看人看事怎么才能看清楚啊?
了空居士:看人看事,说内心话,《论语》里边就说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好像在哪里我们有讲过的,就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嘛,就说看人看事,一个就说你有第一印象,然后接下去,还不能停留在印象里边,还要联系这个事情的发展,看看后边会怎么样,就不是一眼看清楚的。
主持:嗡同修请教师父,如果每次交接工作都把听不懂的地方问清楚,问太多别人会烦,可是有时候自己先做吧,在做的过程中自然就懂了,但有时候确实也会做错浪费时间,这个请教师父怎么解决?如何选择?
了空居士:嗡同修,其实让我勉强来分,不清楚的东西也有大小之分,有些是比较严重的不清楚,有些就觉得也没那么严重,然后吧,事后跟踪也有远近之分,假如你说交接工作,你说就这样交接过去吧,等下有问题你再过来问我,反正很近,那么也可以,当然如果是有一定的责任的,事情在你手上和在他手上,责任不一样,好像说我拿一把钱给你,嗡同修这里就是5000块,你如果问我说我现在先不点,等下再点好不好?我就肯定说不行,交给你就属于你的事,等下你说里面4900,我本来就是数好5000的,你最好当面数。类似这些,甚至一转身就无效的事情,确实是要当面交接,如果说嗡同修这些东西你等下去搞吧,就没有太明显的责任的,那个就无所谓。
主持:九点就感觉对君子的要求还是蛮高的,君子要做到这九点,才能说成为一个君子吧。
了空居士:其实这九点是很容易的,只要你有一个真诚的心,真诚的心让我来说,他这九点我就抓一个点就好,就是抓这个真诚心,九点我就用一个真诚心,九点全做好,为什么?你一个人很真诚,你看东西会很认真,听事情也会很认真,平时吧,你真诚的人也不会说摆什么款,你的脸色会比较温和,一个真诚心的人对人很恭敬,然后一个有真诚心的人,做事、言语也很真诚,很忠厚,所以说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然后事思敬,都是很自然的,能做到的,然后后边疑思问,这个其实很正常的,我从小都是这个习惯,然后忿思难,要发脾气你一定要思考这个后果,这些都是会知道的嘛。然后见得思义,有什么好处你要小心等下不要惹来麻烦,不能去乱搞的,一个有真诚心的人其实这几方面都很容易做到的,不难的。
主持:师父,不容易的,忿思难就很难做到的。《静思录》里不是说这个愤怒是人最难控制的一种情绪吧。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为什么难呢?愤怒的人会爆发出来,其实也许是他不懂得后果,如果懂得后果了,就会掌握这个分寸。
主持:这里面要做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这几条吧,就是要做到谨慎,要谨言慎行。
了空居士:对,就好像霍光一样,九条肯定全做到。
主持:那天下得几个霍光,所以做到不容易,师父你说的容易,因为你是生而知之者,你觉得就是你与生俱来的言行标准嘛,但其实对我们来说要做真的还是很难的。
了空居士:你将我抬得太高了,我怕摔下来。其实我不是生而知之,我是生而弱视者,不敢轻举妄动。我确实这九方面,我自己来反思我自己,我从小这九方面可能都能做到,甚至可以称为天生就能做到,那么是不是我是生而知之?不是,生而弱视者,因为弱视嘛,看东西,我怕看不清楚,甚至会靠上去摸摸,所以我很多东西观察得很细,因为看东西看不见,所以很小心谨慎,听事情我也耳朵特别好,听得很清楚,然后吧,因为我要处处求人帮助吧,我怎么敢摆什么脸色呢?没事都要小心提醒自己学会有点笑容嘛,所以我自己概括我的笑容,如果直说,我是属于傻笑,没有什么目的的,平时都是永远保持一个微笑嘛,貌思恭,你以后仔细去观察,我到任何场合,不管跟谁握手,常常我都会弯着腰,很恭敬的,这是我的习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帮助我,所以我真的对天下都有一种感恩的心,我是发自内心会貌思恭的,是自然的,不用思,貌就是恭的。然后还有言思忠,我从来不说谎话,因为我觉得骗人很累,所以我从来都是言思忠,不用思,言就是忠,可以说我从小就是因为天生的短板,所以我就天生就是视一定明,听一定聪,连思都不用思,我没有这个思的过程,然后就貌差不多都是温的,不然你在哪里看到我我都是傻笑,微笑的,当然人家有些人傻笑说眼睛乱瞪人,我就是眼睛也看不见,所以我就常常会有点垂帘的习惯,傻乎乎的微笑着,有点像弥勒菩萨那种习惯,貌肯定是恭的啦,我怎么敢耀武扬威,趾高气扬啊,怎么敢呢?我有什么能耐,是不是?我读孔子这君子九思,我是连思的过程都没有,本来就是这样,言就是忠,我从来不骗人,因为我没本事骗人,也没胆量骗人,也没胆量骗人。然后事,我和别人在一起,常常是人家帮助我,所以我怎么敢不敬呢?连思都不用思。疑,我一定问,从不清楚问到清楚,当年我在我师父身边什么都问,有不清楚,有不清楚全部问清楚,常常有时候就乐了,但是我很恭敬,我师父不会讨厌我,你什么都问,这么刻薄,不会,我师父很高兴,有时候还喜欢摸着我的头。然后忿思难,从小到大,从小在外边,有时候跟同龄人有什么矛盾,我都很机警的,很怕的,我从小也长不大,一对一跟人家打,也不怎么是人家对手,所以我忿都不敢随便忿的,人家说敢怒不敢言,我是连怒都有时候不敢,放在心里,小心谨慎,打太极拳。然后见得思义,我从小不偷东西,我眼睛不好,被人家看见了抓住了,我到哪里去都不会偷人家东西的,不搞这些,所以这九条,可以说我连个思都没有,我天生就这么对上去的。当然,我的秘诀就是因为我很短板,我很弱视,所以我很谨慎。所以那天说到霍光走路,那个步伐,其实我走路步伐也很整齐,当然我没办法做官了,只是我很谨慎,我没做官也没发财,但是我也没什么失败,一辈子也就是安安稳稳的走过来,没什么失败,所以我读到这些,孔子这些都是智慧的言语。这九个方面,我天生就能做到,但是我没有君子的水平,只是我很小心谨慎而已。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了空居士:据说陈亢在孔子七十多位弟子里面他排第68,陈亢他比孔子小四十岁,据说他十八岁的时候就去拜孔子为师,他非常小,比孔子小四十岁。陈亢问于伯鱼曰,伯鱼是孔子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鲤。问伯鱼曰,就问孔子的儿子,子亦有异闻乎,子就是恭敬,就是先生啊,我们的老师就是你的父亲嘛,你父亲有没有私底下另外教你一些道理啊?有些跟我们平常听到不一样的有没有?
对曰:未也。伯鱼就跟他回答说未也,就是没有。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伯鱼言也是很忠,不骗人,他继续跟陈亢说,说有一次我爸爸站在庭院那里,鲤趋而过庭,鲤,就是我,他叫做鲤,趋,就是快步,有一次我爸爸站在庭院里边,我也正好要走过去,要经过那个庭院,趋就是走得比较快。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就是说我爸爸就问我,有没有学《诗》,这里的《诗》是指《诗经》,有没有学《诗经》,我就说未也,就说还没有去学。
不学《诗》,无以言。我爸爸就说没有学《诗经》啊,无以言,就是以后跟人家说话,就说得没那么好,也就是没那么文采。你说我们从小到大,大把老爷爷老奶奶他们不读《诗经》,他们不是也能说话吗?他们变哑巴吗?不是这个意思,我用另外一个侧面,就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什么情景引用一两句诗文嘛,好像我们走到江边,"大江东去浪淘尽",太阳下山了,"白日依山尽",是不是?所以有时候也是有点文采嘛。他说你不读《诗经》啊,以后说话就说的没那么好啊。
鲤退而学《诗》。他说我就去学习了。退,就退回房间。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他说又有一天,也是我爸爸正好在庭院那里站着,我也要走过去。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我爸爸说有没有学《礼》啊,《礼》就《礼记》,有没有学《礼记》啊,我说未,还没去学。
不学《礼》,无以立。《礼记》介绍的就是各种礼节,民风民俗,尤其是各种礼节、祭祀啊等等这些具体的做法,各种排场啊等等,他说如果不学《礼记》这些内容啊,立就是立身,你要去外边跟人家交往或者帮人家办事,你就不懂。
鲤退而学《礼》。他说我就回去学习《礼记》。
闻斯二者。他说父亲的教诲就这两次。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陈亢退而喜曰,就是他遇到了伯鱼,然后跟伯鱼聊了这些话,然后聊完了,大家就分手,他也回自己的地方去嘛,就很高兴,就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我刚才跟伯鱼的对话,我就得到三方面的启发,一个是要去学习《诗经》,一个是要去学习《礼记》,也明白了君子之远其子也。君子怎么远其子?远就是没有靠得那么近,那没有靠得那么近的意思,就说君子对儿女的教导他也不是整天唠唠叨叨的,他也是保持一个分寸,这句话其实对我们现代人也是一个启发,很多父母整天就是管这管那,什么都管得很紧,有时候反而也不好,那么你们可能对历史有一点了解,就觉得孔子的儿子伯鱼,这个鲤好像一辈子也没有太大的建树,这个鲤在历史上的建树就肯定不如陈亢,但是从这段对话就看得出这个鲤很老实很听话,父亲说有没有读《诗经》啊,他说还没有,然后他赶快回去读。那么你们可能继续,这个陈亢就不一样了,问一得三,很高兴,哇,人就要好好的学《诗经》,学《礼记》,然后对儿女也不要说太过唠叨,得到这三方面。如果一个人老是对儿女特别唠叨,自己也很累,有时候儿女可能会逆反。你说师父啊,假如孔子对鲤唠叨一点,会不会鲤成就会高一点?你看孔子那些著名的弟子,也是跟孔子这么学习的,孔子有没有特别地去唠叨?其实唠叨了反而大家都会产生负面情绪,其实鲤成就比较低,严格来说也是跟他的天赋有关,从这段对话很鲜明的看得出鲤比较朴实,很老实,胆小怕事,陈亢很聪明,从对话就能描述,真的是不一样的。
主持:从这段对话里,是否他有一个遗憾,就说孔子两次站在庭院里拦住了外出的儿子,然后让儿子去读了《诗经》,读了《礼记》,那么他如果多站几次,多拦住几次,那鲤是不是能再多学一点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