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般若波罗蜜心经》(第二讲)

了空居士讲《心经》(第二讲)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621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树

 

主持:师父,我们上一回讲了《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明*师兄提出了一个疑问,他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那么这个见肯定不是看见,他就请教说这个见是不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中的见性呢?

了空居士:噢,其实明*这么理解很正确的,可能同修们听就听不清楚,我给大家换成一句比较简单一点的,其实他用照见这两个字,照,古人没有照相机,一般就指一面镜子,照镜子,明镜高悬,就说有什么东西镜子一照,里面清清楚楚,这个照是有观察,而且要观察到清清楚楚。见,是进一步肯定就是这个结果,五蕴皆空,所以这个见,其实当他在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其实古人常常在形容这些大彻大悟的人的那个心态,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不动心,照,就是清清楚楚。我用寂照来告诉大家怎么照见,就是寂照,照见就寂照。其实照见也好,寂照也好,这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们今天在讨论《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就是佛祖和阿难的对话,最后那种是堕落顽空,也就是说阿难他理解了一半,就觉得一切无住,就以为什么都不理它。其实不是的,真正的无住,就是一切都知道,但是他不会被情境所吸引,就说你看见一个喜欢的东西,你就知道这个东西哪个方面好啊,我觉得这个很好,我喜欢,但是他就不会贪著,哎呀,假如我能得到就好,哎呀我得不到,老在那里流口水,不会,他不会流口水,他神情不动,他知道好在哪里,是这样的。所以这个照见的意思就是像镜子一样的明白,能够清楚地知道眼前的事情,是这个意思,所以说“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其实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你的心不会被吸引进去,但是你又知道它是非对错。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就是说我们最正确的心态就是我们的心很平静,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但是我又同时知道面前的事情,它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那么,我进一步给你们对照,那么《中庸》里边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这是什么意思?他就说喜怒哀乐未发之前那种无欲的状态,那叫做中,那个无欲的状态其实是没办法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反而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他最后就致中和,其实因为你和,就达到中,你要中,必须要去真正的和。这个关系能听懂吗,明树?(主持:师父,我理解这是不是有点像六祖说的对境心数起,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这时我们想到,我们该怎么去解决,想出办法,那么这是对境心数起,也就说这时候的就是我们的照见。)但是,对境心数起,如果你砍这一句,有些人又搞错了,就说那简单,我平时也是看到什么都是起心动念,那对境心数起,还要用六祖另外一句话在旁边注解,就是“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在“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的标准下,对境心数起,那就对了。

主持:我的理解,这不动道场,实际上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不动的心,而是在我们遇到事情时,这个心如果是清净的,客观的,那么这就是不动道场。

了空居士:怎么动合适就怎么动,这个标准就以子思的“发而皆中节”,就好像人家曾经在说印光大师这个人,我是看到一些人在说印光大师这个人啦,有点大小眼,说他有些人做错事了,他甚至很严肃的批评,有些人做错事了,他轻描淡写的敲敲,有些人做错事了,他当作不知道。让我来说,反而看出印光大师的大智慧。那么你说了空居士,你可能对印光大师印象好,帮他说话。不是的,我们在《释迦牟尼佛传》看释迦牟尼佛和那个驯马师的对话,佛陀就问驯马师,你在做什么职业?他说驯马。佛陀说马怎么驯啊,他说有些马比较老实,就是对他好一点,他就很听话。有些马比较烈,刚烈,我就将他绑在树上,拿皮鞭打它一顿,它下次看到我就怕了,所以这一个就是硬,一个就是软,他说有些马就是打死都不怕。佛陀问他那怎么办?他说将他杀了。因为这驯马师是去请教佛陀怎么教化众生?佛陀就说我也是这样。那驯马师听了瞪大眼睛说,哎呀,那众生不听话,你也会杀人吗?佛祖说:没有,我就不要理他了,先放弃他嘛。所以这个刚强、柔软,还有刚强柔软并用,这三种方法,其实就是观机嘛,也就是发而皆中节嘛,所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在寂照的时候,就是用平静的心去观察,当然,我们这个寂照,如果用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观察到这个结果,五蕴皆空就好。那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做事,寂照就观察出那个事情,然后要找出最佳的方案去做,这个就是两码事了。

主持:我们有很多人,就把不动道场理解为我什么事都不关心,都不能让我的心起一点的波澜,那么这种的状态是不动道场的状态吗?

了空居士:不是,这个就是枯木死灰,这就是《楞严经》里面的不回心钝阿罗汉,这就是《法华经》里边方便品,佛祖说的非佛弟子,那些自了汉,那些自称阿罗汉辟支佛那些,非佛弟子,不是的。不动道场就是保持平静的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是说变成麻木不仁了,不对的。

主持:我还经常看到,有些解释观照的时候,就说我们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譬如说我们在走路,我们要观照自己正在走路,那么是不是这样子去练习呢?

了空居士:那不就搞得傻乎乎的嘛,明树,你走路要观照吗?不用的,是自然而知道的。有些人说观念头,看念头生起来,不是的,念头起来,对就对,对在哪里就对在哪里,错就错,错在哪里就错在哪里,你千万不要搞成两个人了,一个在起心动念,一个在观照,那不就变成精神分裂了嘛,搞成两边了嘛,是不是?不是那么观照的,不是的。是直接就知道了嘛。六祖也是,对境心数起,他没有说我慢慢去观照,六祖说“纯一直心”,对就对,错就错啊,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没有说慢慢去观照,没有。你们那么修,以后就修得头脑很迟钝。那么你说了空居士,你对这些佛经怎么说的这么主观的,好像很肯定,不是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我师门的必修的教科书。大家都知道,我是全真金山派第22代的传人,我师父是21代,当然,我不是掌门,我们这一代的掌门是我的师兄匡如湖,是崂山道教武术团的团长匡如湖。我的师父是21代掌门人。我们全真金山派都是从王重阳祖师传下来的,其实王重阳祖师追溯上去,就北五祖嘛。我们这几天也在探讨《悟真篇》嘛,其实《悟真篇》是属于南宗五祖的第一代祖师张伯端的杰作,他的代表作,其实张伯端他师承谁?说的现实一点,他是师承北五祖的第四祖刘海蟾,也有一传说,他也曾经得到吕祖吕洞宾的指导,所以人家说南派和北派,其实它的主干道都是一致的。所以请大家记得,因为王重阳祖师就强调《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有《孝经》。其实为什么他老人家这么强调呢?《道德经》的圆满境界是复归无极,无极的境界,其实就是“诸法空相”,在《道德经》里面,无极这方面,老子就没有讲得很详细,如果再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诸法空相”来印证,那就非常的完美,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我师门的一个必修的功课,所以我太了解了。

 

主持:我看到还有一种比较通行的解释,就说这些色是我们分别的识心变现出来的,我们把这种分别的识心,如果转换过来,变化过来,那么这些色,这些山河大地也就没有了,所以这就是空了。

了空居士:你们就知道佛祖转过来了没有?六祖惠能大师转过来了没有?如果像他的说法转过来,你们可以说六祖不懂啊,那佛祖肯定懂的嘛,如果转过来了,他觉得山河大地都是空的,那佛祖为什么要帮我们讲经呢?那我们不是也是空的嘛,那讲干吗呢,浪费表情,是不是?那不要讲了嘛,佛祖一转什么都没有了,还会讲吗?是不是?佛陀还要去托钵呢,还要洗足呢,一转过来,脚上的泥土都不见了,是不是,洗什么脚啊。我告诉你,他们可能是误解了永嘉玄觉大师“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他可能就觉得一觉悟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什么意思呢?大彻大悟之后,就明白一切都是不永恒的,他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大千世界。那不然,你们说了空居士你是不是强词夺理?不会的,他后边不是说什么震法雷,击法鼓,还说什么狮子吼什么外道听了怎么怎么,你们去里边查吧,有些话我真的背诵不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些呢?那外道不是都没有了吗?是不是?

你们要看,一定要全部从头到尾来看,不然就摘一句全部给搞乱了,好像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你们就觉得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什么都没有,你六祖为什么还要来跟五祖学习呢?那就回去算了嘛,是不是?那就不用来五祖那里了,本来无一物,就走了,是不是?所以大家都搞不清楚。本来无一物啦,他在那个宝林寺那里,人家放火,他要跑干什么呢?烧就烧吧,本来无一物嘛,是不是?会不会矛盾啊?其实大宗师说没有,其实就是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那个东西,没有一个永恒的大千。“梦里明明有六趣”,凡夫着有,“觉后空空无大千”,无有永恒不变的大千。你继续配合六祖决疑品,“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是什么意思?娑婆世界,于相离相,你的心刹那间就不会被种种的现象所执著,遇到逆境,你知道是逆境,但是你的心是平静的,你会以般若智慧去看,何去何从;遇到顺境,你知道是顺境,你也会以智慧看看怎么去利用,是不是?如果什么都空的,佛祖还会答弟子的问吗?六祖会答弟子的问吗?那不是面前的弟子都没有的吗?是不是?(主持:师父这么一说,就豁然开朗。)所以我说我今生就是来给大家钻牛角尖的,所以我们开了那么多经典研讨班,我是要穷一生的精力帮大家破迷,帮大家钻牛角尖。

主持:这种认识我相信还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我在跟师父学习之前,我也是这么理解的,感觉是到了观自在菩萨这样的一种境界,他们眼中的世界跟我们不一样了,看到的也是不一样。

了空居士:肯定普遍的,那六祖不是对谁说嘛,对那个行昌,是不是?佛性若常,为什么百千万劫很少人大彻大悟啊?是不是?所以你看大多数人那么讲,那肯定是啦,是不是?那肯定是这样的。以后看的经典多了,你们就明白了。

主持:师父讲到这儿,我就想起来了,很多人就认为《心经》讲的这个境界,是菩萨或佛眼中的对世界的看法,而我们凡夫看到的就不是这样的。

了空居士:是啊,确实是,但是我问你,明树,那大家要来学习经典干吗呢?那不就是要从凡夫的见地上升到佛菩萨的见地嘛,《法华经》里边世尊不是说“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嘛,那大事因缘是怎么回事?“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菩萨是为凡夫说,不是为佛菩萨说,佛菩萨都懂了,今天是哪位同修在楞严经还是金刚经的哪个研讨班在问,就说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大迦叶微笑,他说那旁边那么多大菩萨他们都不懂吗?他们懂的,懂了就不用微笑了嘛,你看文殊、观音、普贤这人懂不懂?懂的,是不是?那他们为什么不出来微笑呢?十方诸佛都懂的。为什么十方诸佛不出来微笑呢?如果世尊提出什么问题,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出来回答了,那不就座下那些其他的弟子就不用回答了嘛,是不是?你看成《法华经》,文殊菩萨不是去龙宫那里讲经说法嘛,还带了一大帮人来听佛祖讲经,文殊菩萨水平怎么样?文殊菩萨水平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样的,他们是发大愿来做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的嘛,他本来是七佛之师,好像释迦牟尼都曾经是拜他为师的嘛,他怎么不懂?他都懂,是不是?但是如果释迦牟尼佛一问,文殊菩萨老是回答,那不就麻烦了,大家都不用学了,那就变成大菩萨老是出来打岔了。大菩萨他们都有圆满的智慧,他知道佛祖这么做的目的,所以他们就不用微笑了,是不是?你看十方诸佛出来,在《地藏经》里面嘱累人天品,十方诸佛都在赞叹地藏菩萨,是不是?但是佛祖在问问题的时候,十方诸佛就没有出来回答嘛,因为他们都懂嘛,再出来回答,那就没意思了。是这个意思。

主持:有一些人说这些境界是佛菩萨才能够真正理解,而我们这些凡夫根据这些文字,语言,都理解不了这种真实义,那么你也不要太去理解这个意思了,你就反复的读诵,你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受益。

了空居士:不是,反复读诵,又是什么受益呢?你们首先要讲出一个受益的问题,是不是?不过,我帮你们钻牛角尖,在《地藏经》后边那个嘱累人天品,虚空藏菩萨有问过,说诵《地藏经》,供养地藏菩萨像有什么功德。里面世尊也列举了都有很多功德。那么你说我们天天来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义也不懂,有没有功德?也是有的,但是你这个功德,就肯定没有比得上明白经义那功德大,是不是?明白经义是什么意思?我们这个凡夫就变成菩萨了。那功德就是非常非常大了,那你说我不懂,怎么办?六祖在“般若品”还是在“决疑品”里边就说不懂的人就问那些懂的人,懂的人就为不懂的人讲。那么你说,天下谁懂?能够讲到你听懂的人,他就是懂了。如果讲了你们听不懂,那也许是我们不认真,也许是我们根器差,也许是对方不懂,如果能够讲到你懂,你左问右问,左想右想,所谓的圆满智慧就是你们怎么驳都驳不倒的,如果有人能够说到你懂,就好像我的师父说到我懂,我在我师父那里东南西北中,牛角尖到处钻,都通,那我就发自内心说我真懂了,我师父也说是啊,肯定是这样的。如果一钻就卡壳,像以前说那个小和尚,他师父叫他读《心经》,他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他说“师父等等,这句话是不是佛祖说错了?怎么会无眼耳鼻舌身意呢?我不是也有眼睛鼻子,你也有啊,你看大殿上佛祖的像也有眼睛鼻子啊,怎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师父说你问我,我问谁啊,当时我师父这么教我就这么念,现在我就这么念,你就这么听。算了算了,我不懂得教你。据说介绍到另外一位大宗师那里,这位小沙弥后来也成为一代宗师,网络上能够查得到的,我是忘记他叫什么名字,我给忘记了,所以就说能够讲到你懂的人,那个人就是懂的。好像明树,你问我,我能够讲到你懂,你怎么钻牛角尖,我都能够给你解释到你口服心服,那你也一定会承认我是懂的吧?是不是?如果我讲了,你老是听不懂,最多就是哎呀彼此赖账,我就说你根器不好,你就说我讲不清楚,就赖来赖去嘛,结果就不欢而散。如果我讲到明树,随便问吧,我一定给你讲清楚,然后你确实东问西问,怎么问我都讲清楚,你不佩服也得佩服嘛,不相信也得相信嘛,是不是?所以我说不懂就要问那些懂的人,你说懂的人去哪里找?能够跟你讲清楚的人就是懂的。韩愈的《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对师下的定义,我非常的赞叹。所以大家就暂时没有更好的明师,我就马马虎虎来充当一下,大家有什么疑惑就问我,有一天问到我答不出来了,大家再去云游参访善知识嘛。

主持:有一种说法就说这些经文这些文字还有语言都是指月的手指,那么,我们去理解,去钻这些文字的话,可能看到的只是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那我们这样的话,去钻研《心经》的一字一句的含义,能够悟到如来的真实义吗?

了空居士:哎呀,那最少来说,我跟你讲“色不异空”,也是如来真实义了。我师父当年也是以这个《心经》来给我讲,我一听就明白了。我现在给你讲,明树你明白了,是不是?他说指月之指,这句话我是认同的,为什么?这些文字所讲使你明白了道理,那个道理,那个境界就是月,这些经文就是指,这个合理的。

主持:如果只是去背诵这些字句的话,那就只找到了这个手指,你要真正的明白,那就是知月了 

了空居士:是呀,所以大家有疑问尽管提出来,千万不要不好意思问我,不好意思活该,你就带着疑惑就障住你的大道了。

主持: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学习呢,**师兄说,我从小就喜欢就向往佛学,曾多年寻觅希望能有个师父能带我修行,因此有缘参加师父大道不二的课堂,那请问师父我该如何做呢?

了空居士:你说做,到底是说怎么来学,怎么来入佛知见呢?还是说怎么去为人处事呢?这个是勉强是这么分的。那么你说了空居士有没有一步到位的?有啊,那就是《金刚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再告诉大家“家庭是道场,工作单位是道场,社会是道场。”在家庭里边,上有老,下有小,你如何去带好头,怎么去孝养父母,怎么去关怀儿女?怎么去夫妻恩爱,兄弟团结,你要做好啊,做到问心无愧啊。如果到单位去啊,领导、同事、工作怎么做好啊,到社会上去如何去遵纪守法,这就是一步到位做好了。那么如果我们以凡夫渐修次第去修,那你先明白道理,然后明白之后要去做,明白道理这叫信、解,然后去做,那叫行、证。那么我问你,你要学佛学,想学什么呢?我代你回答,你说明白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是什么?浩瀚的佛经称为三藏十二部,十二部是十二种类,不是说十二本书,是几千卷的书,无穷无尽,如果加上历代大宗师的一些注解,那叫做论,三藏叫做经,经、律、论。经,就好像我们现在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楞严经》,这是经。律是什么?有些佛经里会讲到跟戒律有关的,譬如《楞严经》里边的先佛世尊四种清净明诲,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后世再加一个不饮酒,就称为五戒,《楞严经》里面这一段是属于律,就《楞严经》里边不仅有经,有律在一起。那论是什么呢?好像历史上著名的《中论》、《肇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这些叫做论,这些论是谁讲的呢?就是那些大宗师,他对某一本经典的研究,他的一些看法,这叫做论。所以三藏就是经律论,由这三部分组成的。那十二部是什么呢?有一首歌诀“长行重颂并受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义共成十二部。”也就十二种类,一部佛经里面可能会包含很多种种类。真正算起来佛经就有几千卷,你去读吗?我告诉大家,如果浩瀚的佛经,所谓的三藏十二部,让我来总结吧,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证悟的是什么——缘起性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具体要怎么去做——四圣谛八正道!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四圣谛八正道是小乘法,不是的,佛祖在《法华经》里说的唯一佛乘权设三乘,其实最后都是归入一佛乘,就这样的。所以譬如说十善业道等等,假如你着相去做,贪功德,那就是小乘啦,如果你以《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行之,那就是大乘了,刚开始有些人比较着相,没办法接受,佛祖就慢慢地引导啦,像六祖说的迷则渐悟,悟人顿修,是这个意思,所以佛法其实没有大小乘的,都是一佛乘,是这样。所以你们要学佛经吧,有空,多读几部经,能够了解一些经论,方便以后去给大家讲经说法,引经据典之用。如果不方便,只要以八正道去做,其实八正道去做也分大小乘,如果你着相去做,还属于小乘,如果你能够一下子悟到了《金刚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那就是大乘了,或者是最上乘了,就这么简单。所以你们不要以为学佛,是学很多经,读很多经,不是的。缘起性空,也就是一切现象都是不永恒的,因此只有我们努力地往好处去做,未来就越来越好。你不要以为一切都没有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说一切都是没有的,一切都是不永恒的,都是可变的,所以只要你走正道,未来就越来越好,学佛要这么学。

主持:**师兄请教师父,色和空是不二的吗?不异就是说色和空是相同的,没有两样的,是吗?

了空居士:是啊,那色就是有形状的东西,空就是不永恒,一个是现象,一个是规律。你们不要将空当作是一种东西,以为和色是并列的,以为空就放在色里边,不是的,好像一加一等于二,你说这是一道数学的题,也对,你说这体现了加法原则,也对。那么其实一加一等于二,这一道题,一方面就是告诉你一加一等于二这组数字的计算,一个就是告诉你加法的原则。色犹如一加一等于二这种表面现象,空犹如加法原则,加法原则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一个规律,不永恒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一种规律,是一种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空相是什么?就是指前边这个空,空这种现象,空这种规律。诸法是什么?诸,就是很多,泛指一切吧。法,就我对佛经的研究,佛经里边,这个法字,就跟这个空字一样,我总结了,它也是有两个含义,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这个法,是指思维上的东西,一切念头、思想等等,这是对应意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根对法尘,这是指思维上的那些东西,想法或者是某一些观念、概念等等。另外一个法,就是法界的法。其实吧,严格来说,这个时候往往有跟这个世界的界连在一起,就称为法界,这个法界就不是单指我们思维这方面的范畴,它是泛指整个大宇宙的一切宏观微观乃至一切思维上的现象。法界它所包含的东西那就比宇宙这个概念包含的多,宇宙往往是指宏观、微观,一般就没有包含有情众生思维这方面的,法界是宏观、微观、思想上的都包含在里面。

这里的“是诸法空相”五个字,第一个字“是”,这是表示强调,肯定,说“这个”的意思,这个诸法空相,就是指前面色不异空这个空,也就说前面佛祖讲的就是色受想行识都是不异空,即是空,就是这样。所以这里的诸法空相,是包括了宇宙里边的一切宏观、微观,乃至一切有情众生思想上的东西全部涵盖在里面,也就是一切现象,它那个不永恒的状态。这句话“是诸法空相”,“是”就是肯定前边的这个空,前边这个“空”就是一切现象所共有的。如果将这个“是”字给拿掉,“诸法空相”,就是一切法,这个一切法就涵盖了宏观、微观和一切思维上的东西,其实就是色受想行识,诸法涵盖的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佛祖在上边是指我们一个人,如果连整个大宇宙的一切色受想行识都涵盖进去,就对了,就是诸法。那么,你说我们有情众生有色受想行识,那无情众生有什么呢?无情众生有色有受,但是他就没有想,没有行,没有识。大家可能都知道,有一种植物叫做含羞草,一碰,它那个叶子就合起来,怎么我一碰它就知道,它是不是有思想?其实没有的,它一种感受,好像弹簧你一拉就出来,你说弹簧有思想吗?弹簧没思想吧。开车的时候碰到一个坑,那个避震就一伸一缩,你说它有思想吗?没有,它是有受,但是它没有想,没有行,没有识,也就有情众生有色受想,有五蕴,无情众生只有色和受。当然,所谓的无色界的天人,那么他是不是无色了?不是,是相对很淡薄很虚无,如果彻底没有了,那怎么还有什么天人呢?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是不是?只是他对身体的感觉特别微弱,对这方面的执著特别微弱,千万不要理解无色界的众生就是彻底没有,当然,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个肉身了,但是他们有那种能量场的身,只是他们对这个身体,就觉得很虚无很通透,很淡薄,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彻底没有了,那就堕落到断灭空,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还叫做无色界天人呢?那就没有天人了嘛。所以请大家记得古人的言语很精炼,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诸法空相,就涵盖整个法界里边的色受想行识,叫做诸法。空相,就是不永恒的这种状态,这种规律,这种现象。“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是说诸法的这种不永恒的规律,它是不生不灭,没有什么时候所谓的生出来,没有什么时候这个规律没有了,也就说这个规律不可能说什么时候就有了,什么时候就没有了。那你说有东西就有,没东西就没有,不是的,不管是有东西没东西,这个规律都是你记得它,用起它,好像是有,你忘记它,不用它,就好像没有,但其实不是的,你说它永远有,也不对,好像你说加法原则永远有,我说我都不用算数,加法原则摆在哪里呢?你必须拿一组数字出来运算,才体现出加法原则,不用运算的时候,好像似乎也不存在,但是你说加法原则现在没有了,那我写上一加一等于二,不就遵循加法原则吗?所以这个现象叫做不生不灭。要说它生,也不是,要说它灭,也不是。不垢不净,这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什么时候被你搞脏了?没有啊,什么时候搞得干净一点?也没有啊。好像一个加法原则,你不可能说哎呀这个时候被你搞脏了,一加一等于三,是不是?不会的,那个时候被你搞得很干净,一加一等于一点九,那不可能,所以这个规律的东西是一个抽象的规律,不可能被污染,也不可能搞干净,不增不减,永远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说什么时候这个规律又变大一点,什么时候规律变小一点,不是的。所以佛祖就告诉我们,这种诸法空相,也就是万事万物不永恒的这种规律,这种特征,就是这么抽象,它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不会多也不会少,不会干净,也不会搞脏,不会说什么时候就存在,什么时候就不存在,是这个意思。大家如果听不清楚,继续问,搞清楚为止。

 

主持:*师兄请教师父,这里说的诸法空相与《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何联系和区别呢?

了空居士:噢,这个诸法空相,其实就是诸法的不永恒的规律,其实这个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只能两句话全部并在一起,《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虚妄也是不永恒,虚而不实,妄而不真,也就是说它只是相对存在,不是绝对存在。你说了空居士你昨天也在讲课,今天也还存在,你不是真的存在吗?我告诉大家我寿命又增长了一天了,不一样了,是不是?好像在动物世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马,据说,不知真的还是假的,我在书上看的,说那些小马在生长的过程中,一年会长一个牙齿,所以有个成语叫马齿徒增,就是表示说一年一年过去,有点虚度一样,就说今年的马和明年的马,它是多了一颗牙齿。当然,我们看看树,树有那个年轮,它也会增长,你去年看的这棵树和今年看的这棵树就不一样了,其实人也是一样,去年的我和今年的我,年龄又增长了,所以说是相对的存在,不是绝对的存在,它是都在变化。所以这个虚妄不是说没有,而是说不稳定,不永恒,是相对存在,不是绝对存在。所以这个虚妄,其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恰恰这个虚妄是空性的意思,当然,凡所有相,就是属于诸法。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个如来,千万不要以为是如来佛,《西游记》里边的如来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就说如果看到一切现象都是不永恒的,你就看见到释迦牟尼佛了,那就笑话,不是。即见如来,这里的如来,就是本来面目的意思,也就是看到了事物的真实状况,也就是你能看到万事万物都是不永恒的,那就说明你对事情看到真实的一面,如果觉得它永远是没有的,那也是不对,堕落顽空,如果觉得它绝对的存在,那是着有,也是不正确。最正确的看法,就是事物是相对存在的,这个观念就正确了,这就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洞察,看的清楚,所以就是这个意思。

主持:师父,在《楞严经》中有这样一段,世尊和阿难的对话,世尊说“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说把这个邻虚尘再分下去的话就成虚空了,那么从这面就可以知道,这个色相是由虚空生出来的?

了空居士:你们不能截一段文字来说。其实在整个法界的总体的架构嘛,就所谓的七大,就是地、水、火、风、空,再加上见大、识大。你们要知道那个邻虚尘,还是属于地大的成分,它不是由空来变出来的。你们去里面查这个关键词,就是七大,地、水、火、风、空、见大、识大,这个空,在《楞严经》里边,是指空荡荡,一个空间,世尊里面不是比喻说挖一口井,泥土挖出来了,就露出了这个空嘛,在讲这个空的时候,有这个比喻,所以严格来说邻虚尘还是属于地大的成分,不是说多少虚空变成色相,多少色相又消失了,又变成虚空,不是,它在里边就是说到七大嘛,你们去结合这一段就知道了。

主持:我看到很多人在解释这个诸法空相的时候,就说我这一个桌子,不断的分分分分,分到最后面,就分没了,所以这就是诸法空相。

了空居士:但是你分没了,还有那些微尘嘛,也没有没啊。桌子是没有了,微尘还在啊,是不是?只能说桌子没有了,但是你不敢说微尘没有了,是不是?所以他这种分析叫做分析空,它只是针对这个桌子是没有了,如果后边让我来问他,师父啊,分分分,不管分到多小,还有那些微尘吧,是不是?那不是还有微尘在吗?怎么能说没有了?我跟你们说个笑话,我当年从我师父那里回来的时候,我看了《金刚经》和《心经》,看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忘记了那个时候那个注解是哪一位大德的注解,他就说一个杯子,你看,这个杯子,如果摔烂了,这个杯子就没有了,继续将那个碎片打烂打烂打烂,就变成灰尘了,被风一吹就不见了,我当时一看,就知道这个大德讲得不对。因为《金刚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都是得到我师父的真传,我一听,这种分析空不对的,不是的。其实吧,真正的分析空,就是我刚才说的就是不永恒。如果是当体空,那你功夫高深了,你觉得和一切都是融化的,就是进入炼虚合道之后,其实那个就成为当体空,就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刹那间他就知道的,那个是属于证。真正的分析空,是我刚才说的,就说它不永恒,今天和明天都不一样了,不永恒,而不是说什么打碎了什么什么,那如果我继续追,师父啊,怎么打碎了都有那些微尘吧,微尘再小,邻虚尘好不好,也还有吧,邻虚尘融到虚空里边去,那理论上来说还有融到虚空里边极细极细的微尘嘛,是不是?

主持:*师兄请教师父,在以前的《心经》的开示中有提到不垢不净等,说到万事万物粉碎到不能粉碎时,大家是一致的,这时就没有生灭,我的疑问是不能粉碎,好像无法想像是什么样子,在《楞严经》中说空不能由色构成,色也不能由空构成。佛就问:虚空是由几邻虚尘构成。

了空居士:是啊,我那句话是在《我的经历》里面比喻的,就说万事万物最后是不二的,只是一个比喻,但是其实是做不到的,如果做得到,我们就说宇宙就没有这个根本的七大,就不用分七大,那就一大就好,是不是?为什么还要地、水、火、风、空、见大、识大,那不用了,一大就好,甚至零大,没有了,是不是?

主持:就这七大,我有个疑问,这七大,地水火风,我现在无法理解地水火风,它是一种粒子还是什么样的状态存在?

了空居士:其实吧,佛经有一句话,无始劫前,无终劫后,也就是说这个大宇宙吧,从来没有一个开头的时候,也不可能有一个彻底灭亡的时候,没有的。那么,你说万一众生度尽了,那怎么办?那就整个大宇宙都变成极乐,都变成佛刹了,就没有恶道了,就变成全部十方佛刹,就没有这些人、天人、阿修罗、恶鬼、地狱,都是变成十方佛刹,大菩萨了嘛,就是这样,但是世界还存在,是不是?它不可能彻底灭亡。所以从这个道理上,我一直很怀疑宇宙大爆炸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大爆炸,怎么动能、势能之类的道理,那我们这个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怎么那么准?是不是?就不对了,所以让我来说,佛祖说的这个大宇宙,没有一个什么时候就突然出来,没有什么时候突然消失的,没有这个,也就是无始劫前没有开始,无终劫后永远是动态平衡,老是这么变化变化。也许是某一个星系会灭亡,某一个黑洞并吞了周边的星球,然后在某一个角落又产生大爆炸,但是不可能整个大宇宙同时消失同时爆炸,不可能的。它只能是此起彼伏,所以说不可能说什么时候整个大宇宙都变成七大,不是,不可能的,就是整个大宇宙让我来说,无始劫前也是差不多就是这个大宇宙,只是说某一些星球,某一些星系灭亡了,又有某一些星球,某一些星系,变成黑洞,大爆炸,就形成了一个小千世界等等,这是有可能的。我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你全部灭亡和全部一起出现,这叫做边见,这叫做断常,全部彻底消灭,叫做断灭见,全部永远稳定的存在,这叫做常,这都是外道说。那你说现在整个大宇宙不是老是天天存在吗?这不就常嘛,不是的,它里面有很多变化的,也就是说它老是不停地在变化的,不稳定,是这样。所以说佛发现一切现象都是这么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这种动态的平衡。

主持:我看还有很多的解释,对诸法空相。诸法空相,他就认为是在说自性,然后后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和六祖所说的五个何期是一致的。

了空居士:噢,不是。诸法空相,对人来说吧,你说诸法空相是指我们的自性,也是可以这么说,其实受想行识的空性就是自性嘛,当然这是指活的人;如果死人,就一具死尸,只有肉身这个色在那里,那么它的空性就不是佛性了。活着的人,应该身心是离不开的嘛,所以活着的人,你指着一个人说,这个人的空相是什么,说是他的佛性,也是可以的。当然,同时也可以指他肉身啊思想等等不永恒这个特征。但是一个死人,就不能说死人这个色身的空性就是佛性,就不行了,活的人还可以。因为这个佛性,他主要还是在我们这个所谓的神识这方面才能够启动。

主持:那佛性或者说我们的自性,跟这个空性的关系是什么呢?

了空居士:就是说我们一切思想一切感受这种不永恒,这一点,这个状态嘛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佛性。譬如说一个活着的人,就可以这么说。然后你掌握了这一点,你看成什么事情…打个比方,人家骂你,你就觉得骂其实也是不永恒的,那你不要人家一骂,你就生气嘛,你不要生气,但是你又要听得到,人家骂什么,然后他骂得对,你就改掉啦,如果骂得不对,你就想办法,该怎么应对就怎么应对,是不是?也就说这个佛性的起用,其实就是你譬如说你遇到一件麻烦事,不要说天啦怎么这么倒霉,就在那里生闷气。遇到一个麻烦事,那么,你用这个诸法空相,对自己来说,我不要被现象所影响,不要一下子就心很烦,对你来说,诸法空相,就是你的佛性,对于那件麻烦事,诸法空相,就是它不永恒的特征,虽然事情出现了,但是也许还能想办法,有所改变的嘛,所以就是这个作用。

主持:就说我们明白了空性的这样一种心态就是自性吗?

了空居士:对,对,就是明心见性,当然,你还要去起用,如果你遇到事情,就用不出来,那这叫做悟后迷,遇到事情,你能够用得出来,那就不会了,那就真的是开悟了。

主持:*师兄说,我们听完师父讲《心经》,也知道诸法空相不永恒这个规律,但是为什么我们没办法见如来?没办法明心见性啊?这个诸法空相是怎么见?   

了空居士:见如来,你不要以为见到如来佛,是见到本来面目,见到万事万物不永恒的这个特征这种规律。其实吧,你们明白之后,遇到事情老是烦恼重重,说内心话,让我来说,都是惰性在做怪——天啦,怎么搞出这么多麻烦事;天啦,我怎么这么冤枉;人家怎么那么好运气。让我来说,其实都是这种惰性在作怪。哎呀,怎么这些人这么难伺候,哎呀,怎么这个事情这么难搞,差不多是这样,所以菩萨六度里面说正精进,八正道里面也说正精进。

主持:我理解,就说我们现在听师父讲完以后,知道可能还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知道,其实潜意识里面还不是说完全认同,所以就达不到纯一直心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就没办法去运用它。

了空居士:噢,你们知道潜意识如果不认同是什么原因?不愿意那么做。如果愿意那么做,就会认同,我告诉大家,是不是?不愿意那么做,不愿意那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惰性。或者是再说大一点就无明。你不那么做你又怎么做呢?我也不知道。那不知道,就那么做嘛,我又不愿意。所以我以前跟大家说过生死进退,轻重缓急嘛。你说哎呀,做人这么累,那不然死掉吧,死掉又不愿意,不愿意就只能累了,是不是?然后很多人都在怨天尤人嘛,怨了有用吗?越怨惹来很多口舌,越麻烦,那不就自己给搞死自己了嘛。

主持:这个空,明*师兄说物理方法有个弦理论说物质分到最后就是一种波一种振动,这是不是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空?根据质能转换公式,核聚变会让物质变为能量,这个算由有变空吗?

了空居士:如果钻牛角尖,波也是一种东西嘛,为什么有些波能够穿过某一些屏蔽物,有些穿不过呢?是不是?那能穿和不能穿,就看得出波也是一种东西嘛,那个波尔不是发现波粒二象说嘛,说波其实也是由某一层次的微观粒子组成的。那么你说能量,你拿把电吹风吹一下,哇,一股热气,那么,这个能量,是我们叫做能量,如果让我来说,它不是也是一种东西,一种物质,是不是?所以严格来说,这个物理学目前所说的能量和所说的波还是属于一种色的范畴,以佛经还是归入到色这方面。

主持:接下来是明**师兄请教师父,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大道永远就是这个样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了空居士:噢,不是,其实,我继续钻牛角尖,那什么是大道?也就是说我这种钻牛角尖,其实如果以佛经里面来说,就是思维如意足这种范畴,也就说我能够将一个事情,将前后左右全部搞成一个连环,如果你说大道就是这个样子,我就问你,大道是什么东西,那么你马上被我卡住了。严格来说,这个诸法皆空,也就是诸法空相,这就是大道的规律,这就是规律,这就是道。而不是又搞出一个大道来,不是,你说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悟到了什么?我说悟到了缘起性空。就是悟到这个道理,缘起性空,也就是诸法空相,这个大道之理。如果在佛经里面,佛祖悟到什么大道之理,那就是缘起性空,其实也就是诸法空相。诸法空相,也就是诸法皆空,也就是不永恒,万事万物都不永恒。

主持:*师兄请教,无情众生有本体吗?我们的本体是自性,佛性,如果无情众生也有本体的话,那是不是也能成佛呢?

了空居士:这个本体,你说我们有情众生的本体,有时候是不得已这么说,其实你说本体,那就有一个固定的东西,你们不要以为佛性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你怎么找都找不到的。其实这个本体,有些时候也会用本体来说,但是是不得已这么说,其实它是无有一个具体的形象的,没有的。那么,如果说无情众生的本体也是一个不永恒这种性质,这个性质它是没有一个东西的,是拿不出来的,只是一种规律,一种特征。你说人的佛性就是我们的本体,那好了,我们这个佛性,也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是这样的,所以你看,《心经》后边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等等,就记住,进一步在讲这个各种各样这个现象,“是故空中无色”,就是说我们站在这种不永恒的立场上,来看一切东西,它都是不永恒的。无色,不要以为是没有,我们一般人,无受想行识,无什么就以为彻底没有,佛陀他是中观,如果彻底没有,那不就是断灭相嘛,其实就无永恒之色,无永恒之受,无永恒之眼耳鼻舌身意,是这个意思。

主持:*师兄这个提法,对本体的看法,很多人都这么说。

了空居士:对,很多人都这么说,如果让我来说,我有时候也可能会这么说,但是我会提醒大家,这个本体是无形象的,是勉强说本体,就好像说本来面目,真正的本来面目它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就是那个惠明请六祖指点他如何是某甲的本来面目吧,禅宗常常有这句话,那么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你们不要说到本来面目,就以为有一个东西,那不思善,不思恶,那种状态,能具体拿出来吗?惠明刚开始言下大悟,他以为什么都不想,变成卧轮禅师了,再一想,一个人如果整天什么都不想,那不就变成一个木头了吗?“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六祖一听就知道“与汝说者,即非密也。”不思善,不思恶,不能老是那么做的,那么做是不对的,真的大脑什么都不想,其实就是执著了一片空白,是不是?还是有相的。只有这种动态的平衡,返照汝边,就是说你面对一切的事情都不要带着任何成见去看待,也就是《楞严经》的“知见无见”,你处处都是面对着任何事情都不要生起贪嗔痴慢疑这些成见去看问题,你这不就永远你的心就最清净的吗?是不是?这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没有一个独立出来的东西。好像观音菩萨也说,“空所空灭,生灭寂灭,寂灭现前。”如果说到这里,人家以为寂灭现前,就是一片宁静什么的,没有,他就“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如果你说十方圆明,到这里停止了,那释迦牟尼佛肯定不会赞叹他,就觉得他是外道,“获二殊胜”,真正的十方圆明,是跟十方诸佛和一切众生都不二了,这才是十方圆明。如果停留在圆明,一片光明,老是执著一片光明,那完蛋了,又是着相了,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们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本来面目就有一个东西,没有。就是有点抽象,也就说我们这个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空性。对我们肉身来说,也是空性,我们活着的人身心是不分离的,所以佛性就是空性,无论是色受想行识的空性,都体现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不执著,这种清净的心,这就是佛性,但是你拿不出一个东西来给我看,像六祖说这个东西无头无尾,无什么无什么,然后神会说是神会的佛性,诸佛的本源,六祖说我说无名无字,你就说出佛性和本源,他日有茆盖头,也成了个知解宗徒,六祖就教他不要执著文字相,不要太过去夸夸其谈,但是你这个回答是对的,是这样的。他就怕人家误解佛性有一个东西,但是他那句话是知道神会回答是正确的,是怕旁边的人以为神会的佛性,诸佛的本源,怕旁边的人以为是有个东西嘛。

主持:*同修问,佛经说来说去就一句话,清净心看问题吗?

了空居士:清净心,这句话很对,但是你清净心在哪里?是不是?你连清净心在哪里不知道,你怎么看问题呢?是不是?如果我说好啊,*同修,恭喜你,你大彻大悟了,那我就害了你,因为你根本就不懂得怎么去用,譬如说我们做什么事情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那兵来的时候,你没有将去挡,去哪里找将?水来的时候去哪里找土来掩呢?掩得住吗?挡得住吗?这才是最关键!也就是变成道理人人都懂,当你去做的时候,老是做不到,那这个其实就是不懂,是不是?但是你们会觉得我了空居士到处都是牛角尖,你们说什么话,我可能都会否认,不过,你们也可以反过来否认我嘛,看能不能否认我的话嘛,是不是?就好像我说这个智慧吧,就跟那个武功一样,假如你真的武功高强,人家拳来腿往你都能够化解得了,怎么搞都搞不到,就说明功夫高了,就是这样,所以一定要知道圆满智慧,这个叫做无碍智,就是这样。

主持:师父,再请教一个问题,“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明**师兄说了她的一个理解——诸法的本质,就其表象来说它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归其源头,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是宇宙中的那些诸法的真实样子是这样。

了空居士:不是,不是,什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这句话前后有一个偷换的接头接不上去,诸法的源头在哪里呢?不是的,其实这句话,我给大家说,诸法空相,一切事情,一切东西,它那个不永恒的特征,这个空相,是指不永恒的特征,你们按照我这样装上去,怎么都驳不倒,刚才这位同修这么说,源头,那源头也是一个相啊。

主持:有一种这样的观念,就说我们看到的这些相,都是虚幻的,那它有个真实的样子,而这个真实的样子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了空居士:不是,那个真实的样子也是相啊,属于诸法。我们不能说相,和空相给混在一起,它有那个真实的东西,严格来说,如果说,我们鸡蛋外面有个壳,里面有个蛋黄蛋白,外边这个壳是不能吃的,这个是一个假相,它里面还有个真实的蛋白蛋黄,那无论是壳还是蛋白蛋黄都是属于诸法的范畴嘛,是不是?如果你有个真实的东西,那个真实的东西,好像我们外壳是假的,里面是真的,外边是不好的,里面是好的,那好和不好都是属于诸法的范畴嘛,是这样的。它这里其实是指诸法无论是它的外壳还是它的内在的,它都是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永恒。不永恒不是一个东西,是一个规律,一个特征。你们现象和规律,不要搞成两个东西了,如果你将空相当作一个东西,其实也就诸法的范畴嘛。

主持:我们说的本体,也就是一种规律,一种性质?

了空居士:对,是不得已叫做本体,就好像我们的佛性,佛性,你们不要以为是一种心态,我虽然说最清净的心,是指起用的时候,如果你直接认为,我现在坐在这里,我心无杂念,那我这个心,这个是不是佛性?不是,因为你已经执著了这个清净,执著清净这个状态已经属于想行识的范畴了,所以已经不是了。所以你们千万不要将空相、佛性当作一个东西,一个状态,其实它是一种规律,就说我面对的顺境,我不贪著,那这个就是清净心的体现,就说明你的心很清净,佛性现前;遇到逆境我不嗔恚,六祖腰石踏碓,破柴舂米,不管多么辛苦,反正师父安排我去做,我就去做吧,我不做别人也要去做的,叫我做我就做吧,不要推别人去做吧,所以他在逆境里边,他的心也是那么自自然然的,这就叫做佛性现前。佛性现前的时候,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让你看到,哇,这就是佛性,不是。是在运用里,让人家觉得你这个人达到清净心,顺境不贪著,逆境不嗔恚,你的心很清净,好像说遇到事情立场坚定,你不可能拿个立场给他看,就表现在对这个事情的不动摇,是不是明树?不可能说你立场坚定,你拿个立场给我看,你拿不出来,是不是?哎呀,你做事精神可嘉,那就肯定看你做事的态度做的很好,哎呀,精神可嘉,但是你将那个可嘉的精神拿给我看,你怎么都拿不出另外一个精神可嘉吧。佛性也没有拿出来的,你能够若见诸相非相,如如不动,你就是明心见性了,佛性现前了。但是现前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所谓的现前没有现前之量,量,就是一个长宽高一个具体的东西,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跟我们世俗的观念老是对不上号。当然我自己就很开心,我暗地里觉得很开心,我天生好像对这种中观能够理解与实施,甚至好像有点与生俱来的就是这样。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