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般若波罗蜜心经》(第三讲 上)

了空居士讲《般若波罗蜜心经》(第三讲)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75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一段,关键词就“是故空中”,然后就“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是故”,这两个字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上边的“诸法空相”,从“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然后就是“是故空中无色”,“是故”是指前边这个“诸法空相”这些道理。“空中无色”,“空中”,也就是站在空的这种观念上来看一切现象,也就从“诸法空相这种立场来看其他。然后就是“空中无色”,空中,就是以空这种观念,不永恒这种观念,也就是诸法空相这种观念。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正好就是五蕴。站在不永恒的这种立场上来看色,譬如说看我们的肉身,肉身是不永恒的,这个受,身心的感受也是不永恒的,心中的念头也是不永恒的,心中的思维推理过程,当然,这个行,这里往往主要是指内心深处的种种思维,如果是包括言行,言行严格来说,是偏于在色这个范围内,当然这个也不用划得很清楚,然后这识,就内心深处的种种结论,种种概念,就站在不永恒的立场上来看,色、受、想、行、识都是不永恒的。“是故空中无色,你们千万不要说看到无,就说站在不永恒的立场上就根本没有色受想行识,不是没有,没有是断灭相,是小乘人的观念。大乘菩萨乃至诸佛菩萨他们都是中观,这里的无受想行识,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受想行识,它们只是相对存在。这个无,你们不能理解为没有,没有就不是佛祖的观点,不是佛祖的世界观,佛祖的世界观是中观。明树,这个你们能听清楚吧?很多人如果理解成无就是没有,那就是小乘人的境界。“无”就是无有固定不变的色受想行识,你们一定要记得这个道理。不可能说拍拍头,说话之前也是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完话,拍拍头,也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身体有多少的变化,是不是?以现代人来说,理解更容易,新陈代谢。

 

主持:对于空中无色,像我们经常打坐,打坐以后进入一种境界,好像周围一切都空掉了,好像似乎不存在一样的,那么这是一种空中无色的境界吗?

了空居士:噢,但是明树,谁在知道周围都融化了?那还是你在知道,你睡着了,你知道周边都融化了吗?是不是?我们不要说死去,说真的睡着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了,是不是?譬如你去坐火车,今天上车,明天到了,半夜里睡着了,有时候没睡着还听见轮子咔咔咔的响,睡着了可能都不知道了,哎,明天到了,是不是?所以说你怎么打坐,怎么空,其实你说你真的彻底不知道了?不是,你可能走神,注意力集中在另外一个范畴里面去了,是不是?

主持: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就说,像这种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对证果的圣人而言的,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些受想行识。

了空居士:哎呀,明树啊,一念着相是凡夫,一念离相是圣人啦,六祖不是强调“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一念之间嘛,就是凡圣不同了,是不是?我们不要老是认为自己是凡夫,如果你能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不就“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是 《楞严经》的话,所以我们不要老是认为自己就是凡夫,我们一念转过来,就是菩萨了。

主持: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就这种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不光是对观自在菩萨那样照见五蕴皆空的人来说的,对于所有的一切众生,实际是都是一种规律。

了空居士:对,开悟的人他也色不异空,不开悟的人其实他本来也是色不异空,只是他不知道。

主持:*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请教师父,不增不减,减是指的什么呢?是气场吗?

了空居士:噢,“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也就说诸法,就一切现象这种不永恒的这种特性,它不可能因为什么时候就消失,不可能因为什么时候就生出来。“不垢不净”,就说它这种特征,这种规律,它没有什么时候搞脏的时候,没有什么时候搞干净的时候。“不增不减”,这个规律永远是不增不减的。也就说规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吧,它不是一个东西,所以佛祖为了使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规律,而不是一个东西,然后就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给我们进一步说明一下“是诸法空相”。那了空居士,你能不能找出另外一种东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吗?我说好像加法原则乘法原则减法原则除法原则等等,这规律的东西,往往是不增不减的。当然,我说一句话,你们反而就很好笑,牛顿的万有引力,它就有一个适应的范畴,它在宏观世界是适应的,在微观世界就不适应了。当然科学我不是很懂,因此后来才有所谓的量子力学,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是这样,也就说他总结这个规律,还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这个诸法空相,是绝对所有的东西都是不永恒的,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主持:师父刚才说到,认为空中无色,这个无是没有的话,这是一种小乘人的境界,叫做断灭相。我想请教一下,是否我们修佛之路是否要经历这样一个境界?是否先要达到这样一个小乘的境界,然后走上去?

了空居士:噢,从有到无,从无到非空非有,是不是?其实吧,这个过程是不必要的,是自古一个误区。我为什么这么说?你看《法华经》里面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说要直接给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希望众生能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在《法华经》的<方便品>,世尊也说权摄三乘,其实是归一佛乘,其实不是说佛祖让我们要先去学小乘,不是,是直接引入到最上一乘。六祖也说过“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也没有说先传小乘法,没有的。这个是很多后世的人的误解,还有一些佛学家说将佛经分大乘小乘,没有的,以这个《法华经》方便品世尊的话来对照,佛祖根本就没有讲小乘的,他一讲马上就引入到大乘的,是这个意思。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意,也就是六根,这个无六根,其实也就是无永恒不变的六根。年轻的时候眼睛很好,年纪大了,就变老花眼了,耳朵可能也会有点背了,牙齿有些也松动了,等等,那么你说意根不会老吧?年纪大了,记忆力不怎么好了,脑子不好使了,那不就也有点老了吗?所以说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那色声香味触法呢?就叫六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也是会时过境迁嘛,也是会变化的,就是春花秋月,看起来年年是一样的,但其实已经是花开花落,变化很多了嘛。所以没有永恒不变的六根,没有永恒不变的六尘。

 

主持:师父,我想请教一下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的法指的是什么?

了空居士:这里的法是意根对法尘,这里的法主要是指思维方面的种种计划、想法等等。这个跟法界的法所包含的内容又有点区别,法界用现代的话,就是大宇宙的一切宏观微观,包括一切有情众生的思维层面的所有现象,就称为法界,这里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法是指有情众生思维方面的东西。

主持:我记得在《楞严经》中,好像有一段就说,人变老了,但是他小时候跟老的时候,能见之性是没有老的, 这不是没有改变吗?

了空居士:噢,不是,我们这个佛性是属于诸法空相的范畴,确实是没有老,没有年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意根可以说也是佛性的起用,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对外产生了,包括意根这方面所产生的一些记忆等等,其实意不等于是佛性,是佛性的起用,会通过六根,面对着六尘产生的六识,是这样来的。六祖在<付嘱品>里有说嘛,出六根,然后就对六尘,就产生了六识,六入,是这样的。所以意根这里不是说老,是不断的变化,好像你心中想的念头它会不断的变化,四念住中观心无常嘛,那个心,其实不是你的真心佛性,是我们的佛性对境而起用,而产生的六识。

主持:那就说意和能见之性这个见性是不一样的,见性是通过意根的起用,眼耳鼻舌身,我们都能看到,但是这个意根指的是什么?

了空居士:这个意根,其实就是我们说,第六识——《六祖坛经》里边说“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你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也是你的清净佛性通过眼根对着外面的色尘在起作用,你的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若于转处不留情”,你知道什么东西,但是你的心不会生起爱憎之心,这个佛性才现前。“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是志彻还是谁?在六祖那里说的。“应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这首偈很有代表性,就是说我看什么东西,我听什么东西,我的心都保持很自然的平静,知道听了,知道看了,知道对在哪里,知道错在哪里,但是不会进一步引发我的爱憎之心,所以这个就是知见无见,你能知,你能见,但是你不会带着成见。好像一个人在骂我,我就不要说很生气,一听到人家骂我就很生气,说要跟他拼一下,不是!他骂我,我就很冷静的先听他骂得对不对?如果骂得对,哎呀,感谢指点,马上改掉,如果骂得不对,那我就小心等下,或者是想办法跟他沟通,使他减少误解,如果他是恶意的,那我就想办法如何整顿他一下,教化他一下,我不会急着去,如果现在还不适合教化他,我就先不说,保持冷静,这就是如如不动,知见无见嘛,是这样的。

主持:师父,这里的意是第六识,有些说法就说第六识就是我们的分别,我们的分别心就产生了六识。

了空居士:对,其实,六识是显意识,习惯性就第七意识,叫做末那识,第八意识叫做阿赖耶识,就相当于一个大仓库,很多信息存在里边,存在里边比较深,所以暂时对你没有太明显的影响。功夫深了,你第七意识清理到一定程度,第八意识又会上升冒出来,变成第七意识,不断的往上冒。所以说功夫高深的人他会将内心深处很多的细小的念头他都知道的,他自己每一个微细的念头,他都会知道,因此,他们就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甚至一辈子不说错话,一辈子不做错事,因为他的心很细,一般人比较粗,他说完了才知道说错话,功夫高深的人不会的,功夫高深的人真的很敏锐,他一听就知道人家错在哪里,一看就知道人家错在哪里,就好像那个密度很高,他一扫过去,密密麻麻就知道了,就是这样,扫描的行数很高。

主持:师父,是不是功夫高深的人,他对境都是都用清净心,他没有分别心,那么没有分别心是不是就没有了这第六识呢?

了空居士:不是,他们是六七八意识都是连通的,内心不会老是摇摆——要还是不要,要还是不要,不是!他的分别心比一般人还更厉害,而且是没有私心分别,那就是三身四智里面的妙观察智嘛。他一听就知道了,这个是不对的,这个是对的。我们一般人是私心分别,戴着有色眼镜去分别,功夫高深的人是清净分别,客观分别,是这样的。

主持:那也就是说没有分别心,不是指没有分别,而是没有私心分别?

了空居士:对,没有私心,没有成见的分别。

主持:*师兄请教师父,刚才师父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和照见五蕴皆空,但是我们明白诸法空相,不能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已经是证的境界,而照见已经是证了,恭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哎呀,明*你现在明白了,你就是证了,只是说等下你又忙起来,给忘记了,又迷了。大彻大悟的人为什么说大彻大悟?将两个大字给去掉,那就是彻悟,将个彻给去掉,那就是悟,就是开悟嘛,彻悟就是彻底的开悟,大彻大悟就进一步强调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达到彻悟的水平嘛,不会说错话,做错事,是这样的。

主持:师父,我这边有个不理解的地方,说悟了就是证了,但是就像很多师兄说的,听了师父开示,我就明白了,我就悟了,但实际上做不到。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你们如果看一些佛学词典,有一个词叫做分证佛的法身,譬如说佛的法身是圆满的,我们称为十分,你看成十地菩萨来说,初地、二地、三四地、五六七八地、九地、十地,到等觉,其实差不多像一个阶梯,你们要知道初地菩萨,叫登地菩萨,登地菩萨就是分证佛的法身了,也就是他已经相当于已经明心见性了,如果他悟性好的,就是“一地具足一切地”。你们昨天今天不都在探讨永嘉玄觉大师嘛,他里边有个“一地具足一切地”,一个人能够悟到初地,他可能刹那间能够达到第八地,进入到不动地,甚至能够达到等觉,都有可能,有些人很快,有些人慢的就初地,二地,三地,老是在那里反反复复的嘛。其实吧,打个比方,你一分证悟——当然,这个我是不得已用数学的方式来比喻——一分证悟,你到了法云地,或者是到等觉吧,就等于说已经是九十九了吧或者九十五吧,那么你一分开悟的人,可能你在十次看问题的时候,有一次是对的,九次是错的;你到了二地——当然,我这个比喻是绝对错误的,只是不得已——你到了二地,十次看问题,可能两次对的,八次错的;你到了善慧地,智慧很好,可能看问题十次,九次对的,一次不怎么对,你说有这个可能吗?我跟你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两个地方就看得出,他还真的不如文殊菩萨,一个是在《法华经》里面,弥勒菩萨看见释迦牟尼佛放光,照出东方世界多少多少什么佛国,看了觉得很厉害,但是他不懂得是什么意思,他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懂。你看弥勒菩萨在《维摩诘经》里面,他是被维摩诘居士给问倒,但是文殊菩萨是不会的。所以还是有一个水平的问题。你看虚空藏菩萨在《地藏经》里,就看得出虚空藏菩萨他的水平就要比地藏菩萨略差一些吧,虚空藏最后还在问释迦牟尼佛那些有功德的事情,但是你就看得出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那就是旗鼓相当的,里面那个普贤菩萨,所以还是略有一些差异的。

主持:那是不是悟还是有这种程度的差别,有小悟,大悟,那证悟也有小证,大证呢?

了空居士:对,圆满不圆满,所以说要去行菩萨道,历境炼心。

主持***请教师父,怎么样能够在大彻大悟之前不再忘记不再迷呢?

了空居士:哎呀,其实吧,很简单的,你真的是能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你的心态就马上摆正了,一摆正了,整个身心的状况就不一样了,嗡同修,你不要去追求你什么开悟,而是要追求开悟的人是怎么去为人处世的,这不是我了空居士说的,是佛祖在《金刚经》净心行善分里说的嘛,你们要倒过来修,不是说师父我自求开悟,不是,不是,你要说开悟的人是怎么为人处世的,你就变成一个开悟的人,那不就马上就对了嘛。好像学雷锋,你不用说那我的名字也改成姓雷,名字也改成雷锋,也要去参军了,也要搬到湖南那里雷锋叔叔的家乡去住,然后再慢慢来做个活雷锋,那不对!学雷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你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就变成活雷锋了,是这么修的。

主持:师父,我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你如果按每件事情每件事情去做,那这么做,你要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圆满呢,你应该直接从根本入手,把这个心性学了,那么其他事你自然圆满。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明树,说这句话的人正好就是不懂。佛经上有两个人,一个是《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是谁啊?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另外一个就是楞严会上二十五圣的周利槃陀伽,扫尘除垢,如果你的心愿像菩萨一样,然后你去做好事,那么你就越来越圆满,很快就进步了。如果你说,一日万念,做一桩事情记起来,看看你有什么功德,那做死都没多大功德,梁武帝什么造寺度僧,最后还饿死,因为他是着相布施,他永远停留在小乘的境界,所以实无功德,莫疑先圣之言。你们要发自内心,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而不是一件事一件事去登记,不是,是要从这种菩萨的世界观里面来为人处世,而不是说一件一件地去积累,那没有效果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作用都不是很大。

主持:那这是不是和哲学上经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来完善理论,实际上是一样的,同一个意思?

了空居士:对,可以说是同一个意思。

主持:***再请教师父,他说以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去做事情,是不是就是冷静的做事呢?

了空居士:噢,其实用冷静这个词都是多余的,真正开悟的人,他的心没有冷静和不冷静的分别的,没有的。冷静不冷静是对凡夫而讲的,这个开悟的人是觉得这样做最合适,他就这么做嘛,没有说冷静不冷静的,他们的心也没有冷静不冷静这种观念的。

主持:*师兄说,佛说有常性和佛性非常非无常是不是有矛盾呢?

了空居士:噢,其实吧,你们一定要知道,因为这些佛经是几千年前的事情,所以他有一些词汇,第一方面是没那么丰富,第二是当时的人听得懂,好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几千年后的我一听就知道,假如是绝对没有,那就是小乘人的境界。佛说有常性嘛,如果你认为有常性,那六祖不是在对那个行昌在说如果佛性有常,为什么万劫千生很少人大彻大悟呢。你们将有常当作是有一个具体的东西了,那么又不对了。有常的意思就不生不灭的意思,这里是带着不生不灭的意思。如果你以为永远有个佛性摆在那里,那你看那个佛性不就变成一个东西了吗?那就不对了。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我们知道眼界,从现实上来说,你的眼睛能看多远?看多广?看事物能看多深?这就是眼界。那么“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什么意思?它中间省掉四个,耳界、鼻界耳鼻舌身。明树,你在看《楞严经》,里边世尊有说,眼根有多少功德?耳根有多少功德?你记不记得?眼根八百功德,耳根千二功德,还有鼻根八百功德,身根也是八百功德,舌根千二功德,意根千二功德。为什么说八百,一千二?眼睛看前不看后,耳朵前后上下左右都听得到,身体碰到了你有感觉,没有碰到你没感觉,所以它不圆满,这个鼻孔闻东西,一进一出,它中间有个间隙,所以不圆满,舌头吃东西,它连续都是知道的,大脑想事情,也是连续的,所以六根,三种八百功德,三种千二功德,在《楞严经》里边有说。所以说这个眼界…六根之界限,严格来说,也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好像你们的眼睛能够看一千米之外的什么东西,那么如果再远一点点,你们也可能看得到的吧,也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所以说,这些都是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就说界,其实连着前边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还有眼界乃至意识界,其实,他们这些都是有一个范围的,号称十八界,也是十八种类,它种种的界限其实都是不存在的,绝对的界限是不存在的,最多是相对的。

主持:师父,在这一段里,“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都是在说这些都是不永恒的。

了空居士:对,不永恒的,所以你眼睛看一千米还是一千零一米呢,它都是不稳定的,等等。

主持:*师兄请教,《心经》有很多地方都在探讨空性,我们如果把这个空性了解透彻了,应该如何避免顽空呢?

了空居士:噢,只要你知道,世尊讲的空性是不永恒的意思,不是没有。堕落顽空的人就是两个因素,一个就是他以为空就是没有,就是算了,一切都是假的;一个就是知道空就是不永恒,不稳定,在这个观点上,也会引发两种可能——一种人就说算了,反正一切都不永恒的,不稳定的,就算了吧,反正都是会越来越坏的嘛,就变成也会堕落顽空;另一种人就说哎呀,我知道了,原来什么东西都是不永恒,不稳定的,那我只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去努力,那还能对现有的事物能够有所改变,愚公可以移山。

主持:往往这种不永恒,很多人就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事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将相今何在。就说你即使再成功,转眼一下子就不永恒,就消失了,就没了,那么你这些努力的意义又何在呢?

了空居士:噢,那么,你要知道,人是社会的人,譬如说转头空,人总会死的,那我说,明树,那我们明天还活着吧?你说是啊,那我们最少要为明天而做准备吧,是不是?也不能那么空吧,是不是?你说那对,其实还有后天,大后天啦,人生百年啊,没有百年,也搞个八九十,是不是?转头空是空啊,但是还是有一段时间啊,你转头空,也不是说马上真的一转头就没有了。

主持:那如果用这样一种态度,我退一步,那么我也不是说不努力,我也有一定的努力,但是也不要那么尽力,过得去就好了,有口饭吃,有个地方睡就好了,不用那么的去努力。

了空居士:噢,有道理。不过,明树,我告诉你,其实你们在单位工作过的人就知道,单位里边人多了,肯定有些人做事很认真,有些人马马虎虎,有些人混日子。我也做过生意,请过工人,工人里边也有这三种情况,但是我仔细观察,那些最偷懒的工人,其实他怎么偷懒,很难说别人做十分的工,他做八分,一般没有的,可能别人做十分,他做九分,甚至还是九分半的,往往是做事动作快一点和慢一点而已,偷懒很多很多是不可能的。这种人给大家留下个坏印象,甚至列入黑名单,我们以后要整第一个人就整这个最偷懒的,反正我本来就不想要他,拿他来开刀,本来五分错误,为了杀鸡儆猴,我会夸大到七八分也不一定,看需要,然后他就吃亏了,是不是?其实人生有时候要懂得这种枪打出头鸟嘛。然后吧,假如我们在家庭,我也是为人之父,我去努力,我还可以在孩子们面前拍拍胸脯说,父亲很努力,为你们努力,孩子还会很恭敬,而且他们也会被感染,也会去努力,孩子一努力,我们以后不就省了很多事;假如我们懒洋洋的,孩子们有时候还指责我们,甚至他也学着我们给学歪了,以后不就更累了吗?

主持:我们在社会中,在工作单位也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有些人特别能干,有些事情几乎就给他做,有些人偷懒,领导也叫不动,那么这个事情就做的越少,那么他也很悠哉,很清闲。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明树,这种人,就很难向上爬了,他一辈子愿意这样就好了。真的,我曾经接触过少数人,到了要退休了,就产生抑郁症现象,因为一回想起来,这辈子,自从第一天去工作到要退休,都是如如不动坐一个位置,你知道,真的有时候想起来,也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人生。虽然说毕竟有成就的人还是比较少,但是如果一辈子原地踏步,也活得很累啊,明树啊,是不是?明树,你就很有进步。如果一个人进了单位,一辈子就做最低层最低层,做了一辈子,真的,有时候想起来,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告诉你,肯定会的。我以前跟我妈妈说,假如我一辈子踩三轮车,我就去自杀了,我妈妈听了都笑了。当然,天下也有大把人一辈子踩三轮车,也有。曾经,我姐姐说她去买那个板栗,我姐姐问老板煮得透不透,他说,透啊,我做这个十七年了。哎呀,好像我们家乡,我也有遇到炸油条炸三十年的也有,哎呀,不知道怎么想啊。

主持: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做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样的思想,他也不觉得抑郁的话,那不是他也过得挺自在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写这些文章的人,你们去看,就我看到的,一个是叫做杨什么(编者按:杨慎),人家以前是状元,明朝的,写了词牌叫《临江仙》,一个是苏东坡,你看这些人都曾经很厉害,只是不得已,只好说哎呀算了,是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你以为他没有想啊,没有想,为什么会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是叹了口气啊,明树,只是说算了,你看李煜那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然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哎呀,他们不是那么潇洒了,其实真正潇洒的人是“功成身退,天之道。”那才是潇洒了。像贺知章一样“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才爽啊,是不是?所以其实他们不潇洒的,他们是很感慨。

主持:师父这样一说,我就想起来,写这首词的“古今天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是杨慎。

了空居士:贬到云南,贬了三十二年,最后病死在那里,多可惜啊。你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多有气势,虽然他最后是死了,但是千古绝唱,我这么一说,背后都有点热起来。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