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般若波罗蜜心经》(第一讲)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 2017614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树

 

主持:今晚的公益大讲堂是师父为我们讲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专题讲座,明伉师兄他请教师父,《心经》是如何来的呢?

了空居士:噢,《心经》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就说当年玄奘大师,也就《西游记》里面那个主人公,当然,当年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跟着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估计是没有,但是玄奘大师这个人,历史上确实真有其人,而且他也确实有去过古印度,他向古印度的戒贤大师学习佛法。据说吧,《心经》这么简短的两百多个字,这一段经文,是他在要去印度那边的路上,在沙漠,据说是遇到观音菩萨嘛,也就说一个生病的僧人还是什么,传说那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吧,传授给他的。当然,无独有偶,我以前看过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也曾经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从哪里拜到五台山我不知道,我忘记了,一直拜到五台山,据说好像要走几年,是不是?在路上也曾经生病,也遇到一个人,一个讨饭的人,他叫作文吉,吉祥的吉,据说那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怎么帮助他,照顾他,使他度过难关,都有一些神奇的传说。据说这段《心经》就是当时玄奘大师在要经过沙漠的那种艰苦的环境下,有一个生病的僧人传给他的,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后来继续追寻,鸠摩罗什大师在玄奘大师之前的两个世纪,比他早两百年,也曾经翻译过这段经文,而且很有趣,他们里面很多是一致的。据说玄奘大师在两百年之后吧,他也根本不知道两百年之前鸠摩罗什大师也翻译了同样的一段经文。当然,鸠摩罗什大师当年是翻译了《大般若经》,据说很长,六百卷,里面好像有几个地方都有出现这段经文,意思很相似,所以后世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出自《大般若经》,而且吧,这一小段经文其实就是《大般若经》的精要,核心部分,所以称为《心经》。这里的《心经》的意思就是核心,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就是了。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加个心字,就是说,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核心,是这个意思。谢谢大家!

主持:师父看的是正式的,我原来最早接触这个《心经》,其实我是看了《西游记》里面,非常喜欢它,当时是乌巢禅师传授给这个唐僧,他说西天路上妖魔鬼怪众多,他说没关系,你如果念这部经的话,就算妖魔鬼怪都害不了你,这很神奇,而且把这段经文都录出来了,所以看了也非常喜欢,就背下来了。

了空居士:哎呀,《西游记》里边有的,《西游记》我是年轻的时候看,那个时候还不懂得经文,我确实就没有留意到这一段,也就说观音菩萨,《西游记》里就说观音菩萨传给他的,是不是?(主持:不是,碰到一个叫乌巢禅师的,传授给他的。)噢,以前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就搞了九环锡杖和袈裟,这个我就记得,这个是《西游记》里边的,噢,乌巢禅师。

主持:但是,当时看了这个经文是完全不懂的,当时就是有这样一个感觉,我只要念这个经文,那么我可能就有种神奇的可以趋吉避凶我们应该怎么来学习《心经》呢?是不是我们把它背诵下来,然后反复的读诵?还是应该怎么来学习呢?

了空居士:噢,《金刚经》里边世尊常常提到“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我们学《心经》,同样也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好了,受持、读诵是为了明白道理,只有明白道理之后,你为人演说才好啊,不然,给说错了,不就是误导别人嘛。历史上,包括现代,很多大德都讲《心经》,你们可能会看见,据说《心经》是262个字,是不是?这么短的经文有些也能讲出很复杂的内容来。曾经有位同修跟明入说了空师父讲《心经》比较简单,别人讲得很详细,我听了,我这个人不会随便惭愧的,听了若有所思,然后,我就去看其他大德讲,你讲那么多,这个《心经》,他一块一块的切出来,然后解释了很多名词,就凭我了空居士的冷静,如果我不懂得《心经》,我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到底我来听你讲,是听你讲《心经》呢?还是听你讲故事呢?还是听你讲很多名词呢?我看了都傻了眼。我曾经在很多场合,给大家真诚地说,我了空居士,假如你们要我找出有某一些侧面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就是我很理智——当然,天下理智的人也很多,当然,不理智的人更多——我很理智,我这可能是从小,甚至是与生俱来的,我做什么事情,从小就是悟到目的与方法,做什么事情你要明确目的,然后有这个目的了,然后,我就寻找最佳的方法。那好了,学《心经》也好,讲《心经》也好,我同样是以目的与方法来给大家讲的。也许我讲的很简单,但是,有个好处,你们听懂了,听了就知道《心经》到底在讲什么。

其实《心经》,我们可以分成几个段落,第一个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第二个就是五蕴皆空;然后接下来就引入了五蕴皆空是什么样子,那就是诸法空相;从诸法空相就引入了反过来,从诸法空相的立场上看一切又是怎么样;再接下来不外就是赞叹菩提萨埵,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而成就;那最后继续赞叹大明咒,大神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最后就是咒语。咒语是不用解释的,好像唵嘛呢叭咪吽,不用解释的,就说只要你那么去诵读,就能够跟本尊相应吧,是这个意思,如果连咒语都去解释,那其实是有点多余的。反过来,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没有解释咒语,你们怎么知道咒语的含义呢?是不是?是谁来解释呢?所以让我来说,《心经》就是按照这个思路,那么继续浓缩,其实《心经》它的核心就是讲诸法空相。

其实《心经》,我了空居士为什么这么熟悉?这是我们本门的必修功课,王重阳祖师当年就说《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说全真派的弟子,都必须通晓这三部经。其实,王重阳祖师这么说,你们也许是知道他老人家是倡导三教合一的,当然有人说三教怎么能合一呢?儒是儒,道是道,佛是佛,怎么能合一呢?哎呀,其实,《金刚经》里边,须菩提一句话“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就概括了,没错。其实吧,《心经》的“诸法空相”就是《道德经》的“无极”,“无极”就是“诸法空相”,“诸法空相”就是“无极”。那《孝经》呢?其实就告诉我们平时为人处世,最佳的做法是怎么样?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这三部经合起来,《道德经》里面,无极没有讲的特别详细,所以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诸法空相”来加以详细的注解恰恰好。《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没有说的太过详细,那以《孝经》来注解恰恰好。那么这么合起来,以《道德经》为基础,再加上《心经》和《孝经》,那不就是基本上很完美了嘛,这三经通达之后,你再去看其他的经典,那就迎刃而解。所以,可以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不是说我了空居士自学的,其实都是当年我师父的指导。那么,我们现在转入正文,也希望明树乃至同修们,你们有什么疑惑,包括你们看其他大德讲解,你们听不懂的,通通拿出来,我尽我所知给大家解释,请记得不要担忧将我问倒,将我问倒都没关系,我不懂,我会告诉大家这个我不懂,没事的,学问嘛,就是要认真。

主持:师父,今晚我们《心经》就是一句句的来解释,大家有什么疑问随时在讲解过程中都可以提出来,但是我可能会结合经文调整一下念这些问题的顺序,希望大家理解,如果我有漏的话,请大家提醒我一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一开篇,“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是谁?我有去《大般若经》里面查,里面确实有一位叫作观自在菩萨,从其他的资料来调查,观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他有时候也叫作观世音菩萨,有时候也简称观音菩萨。所以有些大德就(说)观自在,自,就是自己,在,就存在等等。本来就是一个观音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所以大家在学习《心经》的时候,不要去搞那些莫须有的东西,搞的非常复杂。“观自在菩萨”,这段话,也就是观自在菩萨,这位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几个关键词,一个是行,一个是深,一个是般若,一个是波罗蜜多,一个是时。那行,譬如说,你在那里打坐,就是行,譬如你在具体做什么事情,就是行,就是正在进行当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其实就是说观音菩萨他处于甚深的这种三昧的状态的时候。般若,其实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翻译成中国话的意思。虽然般若最常见的分类就是分三种,就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其实我们继续深究下去,实相般若是本体,它无形无相,它的起用在言语表达方面,他就表达的非常到位,写起来就叫作文字,一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很合情合理,所以叫作文字般若;如果他用来观察事情,那就是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他的起用就变成了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那么你一定要将实相般若也独立出来,实相般若,那就是能够明了万法皆空的这个空字,也就是这种“应无所住”这种清净心。清净心的起用,要讲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清净心的起用,讲出话来,这些话会非常有道理,就叫文字般若,写起文章,叫做文字般若;用来观察事物,就是观照般若,就是这种关系。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那般若有深有浅吗?严格来说,般若本来就没有深浅,但是因为你历境炼心程度的不同,有时候你会悟后迷,所以容易悟后迷的人,那个时候的般若可能勉强称为比较浅,那真正达到大彻大悟,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悟后迷,那就叫做深。那浅了容易悟后迷,所以他突然间悟后迷了,他对事物的观察就没有那么细,就不一定什么都能观照得出来,有时候刹那间业障现前,他就观不出来。所以这里用个深字,是指观音菩萨他大彻大悟的程度是很深。行深般若波罗蜜,那么,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是什么?波罗蜜也是梵语,翻译成中国话叫作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多字,有些人就注解成上,到彼岸上边,但是我查字典,这个多,也常常做语气助词。那么,你们说了空居士你来钻一下牛角尖,你认为是波罗蜜多,这个多字是要译成上边,上?还是译成语气助词?我就宁可翻译成语气助词。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了,就不用说到彼岸上,是不是?到彼岸就是到彼岸了,还有到彼岸上和彼岸下吗?

“照见五蕴皆空”,照,照相机、照镜子的照,就是清清楚楚。见,就是明明白白。所以照见,清清楚楚地明白了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呢?后边有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对我们人来说,就是我们的肉身。受,就是生理或者是心理的种种感受,其实吧,一个活着的人,生理和心理它是同时存在的,当然还是有不同侧面,譬如说有人碰了你一下,这个感受是从身体传到你心里的,如果有人骂你一下,看起来不是从耳朵传到你心里吗?也是,但是还是有一点区别,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身心的联系的程度还是有一些差异,但是总体来说,一个活着的人,都是生理和心理两重性同时存在,所以说受是指生理和心理的种种感受。想,我们坐在这里,你在想什么?脑袋在想事情,想,起心动念。行,是指你的行为,你的动作等等,其实也包括你内心深处的思维、推理过程。如果一定要立足在内心的起心动念,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情,想,我继续延伸下去,这件事情来龙去脉怎么样?这是思维,属于行。那么识呢?我们说眼识、耳识,就所谓的六识,这个识,就是我们种种的概念,观念等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整句话就说观音菩萨,他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了,他有很深的般若智慧,他已经是解脱了种种烦恼,达到了觉悟的彼岸,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的。很多法师讲到五蕴皆空的空,他们就绕了很多话,老是搞,空的空的,所以我也来个空的,那么你说空是什么样子?空,你说我去买东西,售货员说东西卖掉了,里边都是空的,没有了。那五蕴皆空,是不是五蕴都没有了?那观音菩萨为什么还有个样子,我们去那里礼拜呢?你空了没有,观音菩萨?那空了,我怎么还看到你坐在那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边也有个观音菩萨,那观音菩萨你空了没有?那你空了,为什么善财童子还去你那里参拜呢?还听你说话呢?空,那空是什么意思?不永恒。善财童子说你刚进了我的门,是这个观音菩萨,你等下跟我说话,看起来还是这位观音菩萨,但是刚才和现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以科学的角度,这个时候观音菩萨身体里边不知道多少个细胞死了,又有多少个细胞生出来了,这个观音菩萨跟原来的观音菩萨其实是有一点微妙的不一样啦。我们昨天剃了胡子,今天起来,好像又长出来了,这个就是很直观的,所以说这个空的意思不是没有,是不永恒,是变化的。在甚深的这种状态下,他观察到五蕴都是不永恒的,都是不断地在变化。“照见五蕴皆空”,请记得,这里五蕴皆空的意思,这个空,就是不永恒,连起来,就是五蕴都是不永恒的,它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

 

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这里关键词一个是度,一个是苦厄。什么是度?我们从河这边坐着船到了那边,这叫做度,坐了渡船,渡河。“度一切若厄,就是能够不被苦厄所障碍,也许这个苦厄被你化解了,也许你绕开了,这就是度苦厄。那什么是苦厄呢?苦就是种种的痛苦,不如意。厄,就是种种的障碍等等,就是苦厄。也就是说你以大智慧观照到五蕴都是不永恒的,因此你有办法化解一切苦厄或者绕开一切苦厄,这就是度一切苦厄。所以这价值就高了,哇…如果我们有般若智慧了,一切苦厄都能够被我们绕过去或者是化解,那这就有用了。

主持:我想先请教师父一些问题,这里观自在菩萨,我记得以前有人说过,《心经》是观音菩萨说的,那观音菩萨他是一位菩萨,那么他说的没有世尊说的圆满,那么师父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了空居士:你们要知道,我们说什么事情都一定要问个道理,观音菩萨说的,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没有世尊说的圆满?明树,假如我来问你,你能不能回答一下?(主持:他是菩萨,菩萨的果位比佛还差一点。)你们去《楞严经》二十五圣里面看,观音菩萨他久远劫前就圆满成佛——应该不是在《楞严经》,在另外一部经,那天好像谁在说——号正法明如来,他久远劫前已经圆满成佛了,所以既然久远劫前就已经圆满成佛了,那他水平是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那么你怎么敢说他的水平不如释迦牟尼佛呢?你们要知道文殊菩萨还是七佛之师,他在某些场合还扮演作某尊佛的侍者。所以这句话,从佛经这里来说,就是不成立的。那我们继续再说,我们先抛开不要说观音菩萨久远劫前已经成佛了,在释迦牟尼佛临涅槃的时候,说的四依法,也有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那好了,我们也来个依法不依人,我们不要管是观音菩萨讲的还是世尊讲的,你看,假如这个《心经》是观音菩萨讲的,你们觉得他哪句话说的不到位呢?是不是?如果这位法师让我抓住,不过他头上没有头发,就抓他衣服,是不是?就问他,哪句话不到位?我昨天也听一位大德说,这个《心经》,那个法字翻译的不好,我说天啦,你觉得这个法字翻译得不好,那你就搞一个认为最好的给我们,这个法字应该换成另外一个什么字才行,不然老是说不好,不好,你都找不到第二个能够顶替的,也算来算去还是这个法字是最好的,那你说这个话不就白说了吗?多余了吗?是不是?你应该说这个不好,应该用我这个字,拿出来给我们对比一下,就不要说不好,不好,不好就是不好,那不好怎么办呢?那以后这个字不要译了,是不是?所以有些人,现在很多讲经的人,我称为逼上讲台,他们或者是贪功德,以为是为人演说有无量功德,或者是他们真的是招摇撞骗,在某些场合,人家以为他们那么有智慧,要求他讲经,他不得已,抄抄摘摘。

主持:我还有一个疑问,般若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但是我看到这个就感觉,后面的所有这些照见五蕴皆空等等,好像是达到彼岸那个境界之后,能够看到的或者是意识到的,那么我们在此岸的时候,这些东西我们还不能够了解,那么是这样的吗?

了空居士:对,他前面这句话已经概括了,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音菩萨他已经到彼岸了,后边这些观察到五蕴皆空,观察到诸法空相,这是到彼岸,也从果地上来讲的。我们现在在因地,你是看不到的,但是因地看不到,怎么办?菩萨跟我们讲了,他告诉我们那里怎么样怎么样?五蕴皆空怎么样?假如你倒过来,只要你明白了五蕴皆空,那你不就变成也到彼岸了嘛,是不是?然后你明白了五蕴皆空的刹那间,你不就是成就了般若智慧了吗?般若智慧就是你能够明了诸法空相,你就到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嘛,这是《金刚经》的话,“诸相非相”是什么?知道五蕴皆空嘛。然后你就能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成就了般若智慧,是这个意思。照见五蕴皆空你就到彼岸了,其实他这个是没有先后的,他刹那间就这么成就的,所以古大德说,当你到彼岸的时候,就知道原来没有彼此,“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们千万不要老是彼岸此岸,迷者有彼此,悟者无彼此,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当你们以后真的开悟了,你们知道,极乐和娑婆其实都在眼前,着相是娑婆,离相是极乐。六祖在《坛经》决疑品说“随所住处恒安乐”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

主持:我们往往很着相的认为到彼岸,就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到了东方琉璃世界,到了一个佛净土,这叫到彼岸,那么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在此岸,听了师父刚才的讲解,也就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行深般若的话,那么这个此岸也就是彼岸。

了空居士:对,你们去看《楞严经》,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的时候,不是十方诸佛都现出来了嘛,然后,我们如果坐在释迦牟尼佛身边,那我们不是跟十方诸佛在一起嘛,观音菩萨大彻大悟说“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刹那间就这么相应了,你们不要以为从这里到那里,还有一些傻瓜说往生极乐,十万八千里,你要有足够的能量,以为飞机在加油啊。是一念相应,一念佛,谢谢大家!

主持:明端师兄请教师父,行深是不是指的就是般若行,就是一行三昧?

了空居士:太对了。六祖在付嘱品里边就说到两个事,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其实一相三昧是什么意思?就是思想观念要三昧,也就是不要带着成见看问题,知见无见。一行三昧是什么意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行为上要三昧,不要厚此薄彼。所以你们听我讲,你们就很快能回到这个点上了,我不会将你们引到云里雾里。

主持:明励师兄也说,他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彻底的无相之行,可以理解成六祖所讲的一行三昧,但是我们是从执著的凡夫起修的,那这个行,我们还是从有我的,有意识的有意地这么去做,那如何才能尽快达到无我无相之行呢?

了空居士: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是凡夫呢?我们就是有“见思”的执著,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两个五毒俱全。你要变成菩萨要怎么?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楞严经》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里边,世尊有这样类似的开示,你不用管你前世怎么样,也不用管你原来怎么样,你只要当下就做到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你就进入了菩萨行列。《金刚经》净心行善分,不是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凡夫变成菩萨,就是这么心愿、言行一转过来,就相应了,就是啦,不是说需要怎么去改,不用的,落到实处。

主持:比如我们刚开始行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很多贪嗔痴的,可能从我们内心深处还不想这么去做,还是从本身利益上出发去考虑,在学了佛经后,觉得有这么多的利益,这么多的功德,那么我们也去学着佛菩萨这样子,这还是一种着相的做法,这还是有我的方法。

了空居士:对,我告诉你,你这样说很对,我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就深一脚浅一脚的去学,你一边说佛祖啊“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的有吗?想要去做,又想有没有这种好结果,所以想做又不想做,不想做又想做,结果你永远都没办法达标。我请另外一位大德来给你们旁边指导一下,请谁呢?老子。老子在天长地久那一章里面说“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就说没有老是去为自己的利益去考虑那么多,那你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那怎么办?老子告诉我们“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如果你一个人真的能够以大公无私的心态去为人处世,你一定会成功的。所以大家你们在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那你就挺胸阔步往前走,不要深一脚浅一脚,做一下停一下,那肯定没效果的。那你说了空居士,哎呀,你说的那么大声,你自己会不会也是深一脚浅一脚?我给大家说个笑话,我十一年前来到互联网,我一直都是以这种大公无私的心去为人处世,不仅仅赢得很多人的好评,而且功夫智慧都大幅度的提高,虽然我现在也还是最多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但是十一年走过来,我确实觉得这条路是正确的,是能够有所成就的。

主持:还一个疑问,就这里说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有个时,那是不是还有不行的时候呢?

了空居士:噢,这个时,就是说那个时候,也就是说当你行深般若波罗蜜,而且已经是证悟了到彼岸了,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五蕴皆空,就会照见,就自然会发现了,会清清楚楚地见了,其实就证得了,这里的见,如果一定要找个词,我宁可说证得,就照见,照见,你应该是看见了,其实,是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就五蕴都是不永恒的,这个时,就等于是那个时候。如果我们行般若,但是没办法达到彻悟,到彼岸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

主持:我记得师父以前在讲《六祖坛经》的时候,说到这种大定,是无时无刻都是处在定中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应该也是无时无刻都处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了空居士:是啊,这句话其实是在对我们初学者讲的,哎呀观音菩萨他那个时候修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那个时候,他就照见五蕴皆空,他是对我们这些没有达到行深般若波罗蜜的人说的,假如观音菩萨那个时候坐在世尊旁边,他肯定是微笑的,他就从此都永远在行深般若波罗蜜那个状态了。就好像,说一个比较浅的,就好像大开顶到一定程度,你们就会觉得基本上常常都是在功态里边了,是同一个道理。

主持:我们初学者经常就有这样一个感觉,就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不是说有某种形式,譬如闭着眼睛在那边打坐的时候,有一种解释说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在那里观想的时候。

了空居士:不是,这些人太没水平了,这句话不是反过来说我很有水平,而是我治学很严谨,我就请六祖惠能大师来跟你们说,在坐禅品,六祖就说“外离相为坐,内心不乱为禅。(原文: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就告诉我们,不要坐在那里盘起腿空心静坐以为坐禅,永嘉大师也告诉我们“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达到那个水平是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那个样子的,不是说盘起腿来观来照五蕴皆空,不是,是永远那个样子的。

主持:也就说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

了空居士:是啊,当你真的大彻大悟,五祖说“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六祖就说“繁心永处那伽定”,永嘉大师就说“行亦禅,坐亦禅”嘛。

主持:麦穗师兄请教师父,刚才师父说到照见是清清楚楚的明白,那么有哪些感受才能说明是清清楚楚的知道呢?

了空居士:噢,你那个时候你的心永远是清清醒醒,清清净净的,这就《楞严经》的知见无见,就不会老是有很多顾虑啊执著啊,他一看就这个样子,那就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他的心真的像儿童那么纯真,儿童他很纯真但是他看事情看的不透彻,大彻大悟的人,他有纯真的心,但是又有智慧,他一看就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主持:五蕴皆空的这个空,师父刚才讲的不永恒,那这不永恒,就说我们所有人听您讲也都能明白,觉得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那观音菩萨要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才能够照见吗?

了空居士:不是啊,我现在说穿了,你明树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你回头人家骂你一句的时候,狠狠的蛮不讲理骂你一顿的时候,你那个时候会不会生气,明树?(主持:会的。)那你为什么会呢?如果你真的照见五蕴皆空,说哎呀,骂我的话也是不永恒的,我明树也是不永恒的,我为什么要生气啊?你生气就认为他骂你的话是永恒的,就是骂过来确实有这个话,我明树就是我明树,如果打个比方,那个人要骂你,然后你很生气,我就另外带他来,我说明树我们回头去吧,带这个人一起,我指了一个石头,叫他对着石头骂一顿,然后我说明树你站在旁边听一听他骂这个石头,你就听了就不生气了,甚至会觉得很好笑,这个家伙在发神经病,骂这个石头干嘛,是不是?你就知道他不是骂你,是在骂石头,他对着你骂的时候,你说哎呀你在骂我,你为什么要骂我?如果你真的照见五蕴皆空,人家骂你,你就很冷静地听他在骂什么,骂得对不对?我明树如果是做的不对,被骂了也应该的,如果做得对了,我等下好好跟他理论理论还不迟,那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了。所以往往这些大道之理甚至是三四岁的小孩可能都听得懂,但是七八十岁的人都没做到位,在《中庸》有讲过嘛,愚夫愚妇都可能会懂,但是圣人都不一定做得到,是不是?你们懂了,有用吗?有一点用,但是做不到呢?那就效果太差了。所以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时候在这里说可能大家就会理解,我以前不敢说太多,我今天又跟一位同修也说过,我说我了空居士我自我评价,我没有自尊心也努力做到没有个性,我只有理智,我曾经跟明入聊天说,我自我评价我像一团烂泥,你要怎么堆都可以。我说,不过烂泥也接近水啊,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也说“君子如水”,我有点接近。我说你们搞那么多自尊心,那么多个性干嘛呢?真的人家攻击你的时候,你那个脆弱的自尊心能想得出什么呢?是不是?让我来说,唯有大智慧,人家攻击我,对的,我承认,我马上改掉,你下次也没办法攻我,如果你攻错了,我狠狠地打击你,你看你怕不怕,是不是?我还需要跟你说,我有自尊心,你不要得罪我,不用的,我狠狠地打击你一下,让你知道什么叫自尊心,个性,我现在干倒你,你才知道什么是个性,我干你不倒,个性有用吗?是不是?所以我说,我不要自尊心,也不要个性,我需要的是大智慧。所以照见五蕴皆空,让我来破解,我就说不要带着很多个性啊,自己那些可怜的脆弱的自尊心,你要有这种大义凛然,要有大智慧,那才行啊。

主持:麦穗师兄引用了一位上师的话,他说弟子不太明白他的这句话,请师父帮忙解释一下,他说:要回归自性的时候,我们要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即是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于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到五蕴皆空。  

了空居士:你们不要被他骗了,他自己都做不到的。其实吧,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我刚才说的,你不要老是带着自己的成见嘛,你面对什么事情,你都是直观地来看,好像人家骂你,你不要认为他是骂你嘛,也许骂得对,其实就等于批评你,是不是?批评你,态度怎么这么恶劣?哎呀严肃一点,你也不要这么计较,你不做错,人家连骂你都没办法,是不是?就好像你来攻击我,我一听,有道理,我确实有这个缺点,赶快改掉,你看下次能攻吗?攻不到。你下次如果诬蔑我,我看准时机,将你给干下去,你才知道什么是一鼻子灰,我还需要去搞什么呢?不用。我什么色受什么都不用管,我一步到位,都是以智慧一等一地去面对就好了嘛,不就很简单嘛,还要说什么什么那么一大堆,不用,所以我自己评价我,我不要自尊心,我也不要个性,我要的是智慧,人与人之间我们要讲智慧,要讲道理。是不是?当然,也要讲感情,但是,一切感情必须在智慧的规范下流露出来,不然叫做感情滥用,甚至叫浪费表情。

主持:明端师兄请教师父,这里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跟《楞严经》里面所说行阴尽是不是一回事?

了空居士:其实吧,照见五蕴皆空,这个五蕴皆空,就是我们《楞严经》里边,色阴尽、受阴尽、想阴尽、行阴尽、识阴尽,那五十种阴魔那个段落是一样的。让我来说吧,《波罗蜜多心经》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金刚经》,怎么去行深般若波罗蜜,我们就要看《金刚经》。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就看《楞严经》。

主持:麦穗师兄继续请教师父,这个照见五蕴皆空是一起发生的吗?不存在先从色然后依次发生?

了空居士:对,一起发生的。这些人很虚伪,自己都做不到,是不是?那你说你了空居士你做到了吗?我说我了空居士说做到做不到有用吗?你说没用,怎么办?检验一下,骂我几句吧嘛,是不是?或者是试验一下嘛。

主持:明端师兄说,现在别人骂我,我也不会像原来那样,光顾着生气,如果只是知道骂我和我被骂是不永恒的,是没有用的,也会去想他骂的对不对,但是对接下去怎么做,我就没有太大的把握,比如什么时候需要发而皆中节?

了空居士:其实吧,就是说人家骂你,你千万不要说不在乎,那就不对了,那就变成麻木。人家骂我,我认真听,骂得对的,发自内心改正它,马上就改。骂得不对的,没所谓,如果骂得太过分了,我就逮住他哪个辫子,找准时机教化他一下,看准时机嘛,不过,这个是要慢慢的修,也许我是与生俱来就有这种心态。所以小时候,有些人欺侮我,我常常会去偷袭他,或者是过后去报复他,结果很多人也不敢欺侮我,我会看准时机,发而皆中节,就是将他们干下去,所以我到现在为止,内心真的无怨无悔,也不觉得人家在欺侮我,好像不怎么欺侮吧,你欺侮我,我就将你干下去。

主持:师父,那我请教您,既然五蕴皆空,他欺侮你,也是不永恒的,那你为什么要反击呢?

了空居士:噢,我是为了帮助他们改正,我也是在度他们嘛,是不是?不然他们老是欺侮人,欺侮到那些老实的,老是被你欺侮,那搞下去,对他们也是造恶业嘛,欺侮到我,看来我也很老实,很弱小,欺侮一下,改天被我干一下,哎呀,他们觉得不行,我就告诉他,以后不要乱欺侮人,比我厉害的人还多,我也是在教化他们嘛,不是说报复他们。我没这么想,教化教化嘛,不要以后他们走错路了,越走越远。

主持:所以这个五蕴皆空,也不是说一种虚无主义,不是这些事都不管它,也是在一定时间内它也是存在的,只是说它会改变,我们知道它会改变,我们就让它尽量往好的方向去改变。是这个意思嘛?

了空居士:是的,是的。

主持:明翼师兄请教师父,这个照见有没有深浅之分呢?

了空居士:有的,我们同样叫作镜子,有些比较明亮,照什么东西看得很清楚,有些有点灰尘,就看不清楚嘛,所以这个功夫也有深浅,如果按照我说的这种正确的修炼,你们以后会发现,这个大脑越来越好,甚至人家说什么话,你一听,就知道他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就越来越厉害,所以我说大脑这种思维反应能力就越来越好。

主持:今天看我们诗词歌赋班里,我看好多的师兄反应能力和写诗写得非常的漂亮。

了空居士:是啊,是啊,我很赞叹,我去里面赞叹了好几次。写的很好。

主持:明陆师兄请教师父,他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话大多是指度自己的苦厄,而不是指度众生的苦厄吧?

了空居士:“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实吧,如果我们直接很直观地来看,确实是指修炼者自己能够度一切苦厄,当然大菩萨他是普度众生,他真的有大智慧了,他也能够看到众生的一切苦厄,能够帮助他们怎么度过去,不过吧,也要众生愿意听他的,不然也没有办法。

主持:明励师兄请教师父,他说度一切苦厄,我们理论上是能理解的,但是遇到一些不可逆转的逆境和困难,这个度应该如何理解呢?比如说到了生命进入倒计时的绝症病人,无论他怎样行深,那么也是要临近死亡的,那这个就能够把缓解病痛、辨明事理、调整心态,就当作度了吗?

了空居士:也是的,从佛家的角度,他是承认有未来世的。所以六祖付嘱品跟弟子们说,假如我不知道我要去哪里,我怎么会提前告诉你们,假如我知道接下来我要去哪里了,你们也不用伤心嘛,确实是的。

主持:明翼师兄也请教师父,他说照见五蕴皆空,就一定可以度一切苦厄吗?

了空居士:噢,你们就是很直观的,将度一切苦厄就什么事情都能够得到一个如意的,就是如自己意愿的好结果,其实这就是我执,让我看来,我们很多事情,你能够圆满地解决,那最好,有些事情解决了某一部分,有一些是真的没办法解决,那真的没办法解决,如果你真的能够正视现实,那么不就也很坦然嘛。你说,知道了,那阿Q就是大彻大悟了,什么事情都正视现实,不要理它,不是!我们人啊,自己可能会一时糊涂,就说我不理它,让它过去吧,但是时间长了,你可能会反省,说那个时候其实我只要这么做,都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或者自己没有能力反省,也许有一些人,好像我们评价历史一样,哎呀,当时假如是这样来说,那不就更好嘛,会有这些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尽力去做,不管是自己会留下遗憾呢还是旁观者会遗憾,总是没有尽力去做好,然后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过去,是会留下很多遗憾的。如果我们真的很尽力了,一切时一切处都尽力了,“挟泰山以超北海”,做不到,确实就做不到,这个就算看起来彻底失败了,也没有遗憾。那这个没有遗憾,从三世因果的角度,那价值是很高啊,你一个人真的能够问心无愧,那就算死了,从佛家的理念来说,你的果位还是很高的。如果一个人不负责任,什么都不理,那死了,也许深度的无明。可能会堕落畜牲道等等,所以这个是不一样的,不要看同样的事情,好像说我不理它,或者我尽力了,做不到,这个是不一样的,你们详细可以看《楞严经》在说十二类生那些章节里面有说的。

主持:师父,是不是可以理解度一切苦厄实际上就是不留遗憾?

了空居士:对,对。最彻底来说就是不留遗憾。

主持:要不留遗憾,要行深般若波罗蜜跟照见五蕴皆空结合起来,就说我们认识到一切是不永恒的,而且我们还能够用智慧努力的去做,这样的话,才能够不留遗憾。

了空居士:是,那么你说这个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候,你的一切言行都可能会达到尽善尽美了,在尽善尽美的前提下,有些事情譬如孟子说“挟泰山以超北海”,真的谁都做不到的,所以这个时候你真的叫做问心无愧了嘛。但是退一步,“为长者折枝”等等,你不知道做的多么漂亮,肯定做的很好的。但是人世间真的这种“挟泰山以超北海”这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往往谁都会原谅的,是不是?所以,也就是说人家都会觉得你一切都做得到位了,该化解都化解了,不能化解的也真的谁都没办法埋怨,所以从这个标准上,也可以认为就是度一切苦厄。

主持:这句话里,心理上的苦,我们是比较好理解了,那么我们身体上的一些病痛,一些灾难的话,痛苦还在,疾病还在,也不一定都能够治疗得了,或者你不管它,痛苦还是在那里,很难受的。

了空居士:不是,以后你们功夫高深了,真的是进入无色界定,同样的身体难受,他也许就没有那么难受。譬如说你们以后有机会去帮别人治病,我自己经历过为好几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治病,癌症严格来说,除了好像是食道癌,食道癌是食道收缩,他没有明显的痛苦,其他的癌症到了晚期,很痛的,很不舒服,假如是肺癌,那就很闷,胸部特别闷,我给好几位晚期癌症病人治病,我真诚地告诉大家,没有治好,他们都去世了,但是确实能够大大地减少他们的痛苦,尤其是一些肝癌、胰腺癌,痛得要死,非常痛非常痛,但是你真正用功力给他治疗,他有时打某一些止痛针都不一定有效果,但是你用功力给他治疗,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这是我亲自治疗过的,我也真诚告诉病家说,治不好的,扩散了转移了,真的说句真诚的话,神仙都治不好,但是能够减少痛苦。其实减少痛苦,我们从中医的理论来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身体里边有很多经络系统,它痛往往都是里面有什么引发了它的堵塞刺激了它的神经末梢等等,痛嘛,如果它在痛的时候,也就是很堵塞的时候,你能够有所疏通,那它痛的现象就会减少一点,会减弱吧。如果从佛家的角度,你有一定的功力,使他的经络开通到一定程度,当事人就觉得整个人空了,虚无了,那不就是无色界定嘛,所以真正功夫高深的人,他就算生了很大的病,他就算痛苦,他也没有一般人同样的病那样的痛苦。

主持:明浮云师兄请教师父,那是不是又能够看清楚一切问题,而去做好任何事情不留遗憾呢?

了空居士:对,但是,不一定每一件事情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一件事情的成败,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我曾经也改过——巧妇也许能为无米之炊,当然,人家说无米之炊是说这个锅里边没有米,你能够做出饭吗?这是对的,锅里边没有米,你是不可能做出饭来。我改的是巧妇也许也能为无米之炊,就说你可以向别人借,或者没有钱,我们可以去外面打工啦等等,去赚钱,也就说我是扩大出来讲,如果是面对面地说我拿个锅给你,你巧妇嘛,你在这里帮我烧一锅饭出来,没有大米怎么烧,那真的是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说一个事情的成功与失败,不仅是主观因素而且也有客观因素,所以就是大彻大悟的人,就算是佛陀再来,也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彻底做好。

主持:*师兄说,师父讲的理解了,也深有体会,业力的牵引,但是智慧不够,所以他就留下了一些遗憾。明端师兄也说,行深实际上已经达到理事圆融,常乐我净,心净国土净的状态。

了空居士:是的,是的。

主持:非常感谢师父对这句话的讲解,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实际上我们读了《心经》,也觉得《心经》能度一切苦厄,但是我们内心可能对度一切苦厄还没有把握,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了空居士:对,其实悟很容易,悟后迷更容易,悟后为什么会迷呢?就是因为你没有信心去落实。所以说信、愿、行。你开悟了,可以说信。但是你有没有下决心去做呢?就是愿。有没有坚持到底呢?这就是行。信愿行,我给大家换一下,那就是信心、决心、恒心,行就是要落到实处,你听了,我相信,你有没有下定决心去做?有,那就是愿,有没有持之以恒坚持?那就是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里的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弗。据说在梵文里,舍利弗的弗字,也就是子的意思,所以有时候写舍利子,有时候写舍利弗,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子和弗在梵文里边,是同一个意思。那么舍利子,有些人搞不懂,以为舍利子,是指那些高僧、佛祖火化之后留下的所谓舍利,不是,这里的舍利子,是智慧第一这个弟子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据说舍利这两个字是指古印度的一种鸟,据说那种鸟的眼睛特别的敏锐,所以是指那种鸟。那么那种鸟和舍利弗是什么关系呢?据说舍利弗的妈妈的眼睛特别漂亮特别敏锐,所以当时人们就叫他妈妈作舍利,就以鸟的这种特征来形容他的妈妈,就是舍利子的妈妈,当时人家叫她做舍利,她生的这个儿子,人家叫他舍利子,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心经》里的舍利子,就是指佛的弟子,智慧第一的那个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这四句话非常著名,很多人都喜欢作为一种口头禅,“色不异空”这里的色是指五蕴里边色、受、想、行、识的色,如果对我们人来说,这个色就指我们的肉身。那“色不异空”,这个异字,异就是不同。当然异的意思还有,人家婚姻(关系),你是未婚、已婚,还有一种特殊:离异,其实这里的异的最恰当的解释,你说不同嘛也对,你说分开嘛,那更好,这个解释更好。“色不异色,空不异色”,也就是说一切有形状的东西,它都是不永恒的,也就说离不开空这种性质。这里的空就是不永恒,不要以为是没有,如果色就是没有,色离不开没有,那就错了。有形状的东西它都是不永恒的,这里空就是不永恒的意思,“照见五蕴皆空”的空。在佛经里边,这个空字,就我知道就有两大含义,一个就是不永恒,一个就是空荡荡的,没有。不永恒主要的代表的地方,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这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诸法空相的这些空,就是指不永恒。那代表空荡荡的空间,《楞严经》地、水、火、风、空,那里的空就表示什么都没有,是一个空荡荡的空间。所以就我对佛学的研究,关于这个空字,我就概括出有两大含义,一个是不永恒,一个是没有,空荡荡的。所以这里“色不异空”,就是一切有形状的东西,它都离不开不永恒这种特征。那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一切有形状的东西,它的性质就是不永恒。不永恒,就是从有形状的东西来体现的,都可以体现出来。当然后边受想行识不一定有形状的。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说有形状的东西,它都是有不永恒这种性质,不永恒这种特征往往需要用有形状的东西来给我们做一个具体的表现。那后边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形状的东西和不永恒的特征,它是没办法分开的,有形状就是不永恒,不永恒就是从有形状的东西来体现。当然世尊就怕后边受想行识有时候看不到摸不到,以为就永恒了,不是,他说其实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亦复如是,也是跟色不异空是一样的,它这是简略的说,如果同样详细来写,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包括想、行、识都是这样。

主持:萧峰师兄请教师父,那佛家的四大皆空的空又是怎么解释?

了空居士:四大皆空这个空又是不永恒的意思,地、水、火、风、空,这个空就独立排出来了,四大皆空,四大是什么?地、水、火、风,四大皆空,就说这四大因素都是不永恒的。

主持:嗡同修说这个不永恒是不是就是要让我们树立忧患意识呢?

了空居士:对的,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就会生起忧患意识,时时要去做好,从消极的方面来讲,他们就说算了,一切都不要去理它了,堕落顽空。非常对,嗡同修。

主持:我记得师父以前在讲到《心经》色不异空的时候,有提到说我们大开顶的人,有两种,一种大开顶的人可以体验到当体空,就觉得身体是虚无的,好像融化了的感觉。这里疑惑的就是,这个空到底我们应该理解为不永恒呢还是说身体的这种虚无呢?

了空居士:其实自古以来就分为解空和证空,也就是解悟和证悟,好像我告诉大家一切都是不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所有东西都不永恒的,你说哎呀我知道啊。但是有一天,我们以道家来说达到大开顶,以佛家来说,进入无色界定,你就觉得确实一切东西好像都是融化的,连自己的身体也是融化的,自己的念头都是融化的,这就是证,我们刚才讲那个叫解,佛家将修炼的层次分为信解行证,你相信,但是你可能不理解,你理解了你就更加相信,你去实修了,最后证得,那你就彻底地理解,彻底地相信,是有这个过程的。所以我们从功夫里面来说,那些证悟的人就很厉害,他们不会那么容易受干扰,那些解悟的人,就会受干扰。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古代有个传说,那个是哪位大宗师,我给忘记了,就说有位秀才,非常的博学,他有一天去拜见一位大宗师,跟他谈玄论道,头头是道,那位大宗师也觉得那个秀才不错,大家对答如流,大宗师是属于证悟的高人嘛,他也觉得这位秀才的理论不错,到底他是不是实证?谈的很投机,到一定时间,秀才也要告辞了,大宗师就送他出来,送到山门口,那个秀才走几步之后,那位大宗师突然就大声地说,哎呀,先生啊,你今天穿这个衣服后边怎么破了一个大洞?那个秀才一听吓一跳,哇,怎么怎么,用手轻轻去摸,大宗师就呵呵大笑,然后就跟秀才说好走好走,我跟你开玩笑的,后边没有破个大洞,秀才就有点不怎么开心的样子就走了。大宗师就知道,这个秀才充其量是解,而不是证,因为他的定力不好,也就说其实他的内心深处也没有达到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这位秀才是证悟的人,那就像百丈禅师说的“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我今天穿错了衣服,后边有个洞,有个洞就有个洞吧,既然穿出来,既来之则安之了嘛,就没有那种很惊慌,师父告诉他开玩笑,他又有点不高兴,就是这个意思。你去看石头希迁和行思的对话,行思有几次都问他——子从何处来,他说曹溪,好像第二天遇到他,又说子从何处来,他说曹溪。就说他们没有这种不悦,师父问,我如实回答,无论是师父故意问的呢还是师父忘记了呢,我都是真诚的回答,就说明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主持:**师兄请教师父,他说顿悟后还会悟后迷吗?

了空居士:会呀,所以说要去历境炼心。悟后迷,你以为迷到彻底忘记了,也不会,悟后迷也有深也有浅,随着功夫的深入,悟后迷就越来越浅了,越来越容易觉悟起来。

主持:师父刚才说到功夫的深入,那这个功夫是指的什么?

了空居士:其实我们悟后为什么会迷?你们知道为什么?就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不一致,你显意识知道要这么做才行,内心深处那些习惯性,也叫作业力,就觉得那样做也不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所以说功夫吧,就说你从历境炼心或者是从反观自省,将内心深处那些不同的想法给理顺了,以后真正功夫深了,六祖说“纯一直心,不动道场”,那是什么意思?其实就五六七八全部是一致的,那六七八,大家会听到,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那五又是什么?《六祖坛经》不是“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五,就是眼耳鼻舌身的种种感受,六就是我们的意识,七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就末那识,八就是阿赖耶识,功夫高深的人,他是里表一致的,所以叫作纯一直心。因为你内外一致了,所以你的心就不会犹犹豫豫了,那就是不动道场。

主持:师父,我的理解那顿悟是不是包括解悟跟证悟呢?

了空居士:对,你刚刚懂了,但是你还没有真正当然,像六祖这样的人很特别,他一明白是彻底的,其实这里有个奥妙,就是《中庸》里面说的真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真的一个人如果很真诚,他发自内心了,那就不容易动摇。

主持:也就是说,相对来说,解悟比较容易悟后迷,证悟就不太容易悟后迷,是这样吗?

了空居士:对,到了圆满的境界,那就大彻大悟,也叫彻悟。

主持:麦穗师兄也请教师父说,他说造成不永恒的原因是什么呢?

了空居士:噢,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就是说五蕴皆空,五蕴都是不永恒的,为什么五蕴都是不永恒的呢?因为五蕴都是因缘假合,那你说因缘假合,真合假合不要去管它,反正都合了,就是合了嘛,我告诉你,这些因缘它都是其他因缘凑合起来的,譬如说我们的肉身,我们也不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凑合起来的吗?这些东西本来也没那么稳定,所以凑合起来的东西也不稳定啊。那我们的受、想、行、识,都是因为对境而产生的嘛,一切的情境也是不断地变化,你的感受啊,思考的标准也不稳定了,所以就造成全部都不稳定嘛。

主持:萧峰同修请教师父,照见五蕴皆空和《道德经》复归无极是一致的吗?也是可以见性的吗?

了空居士:噢,可以说是一致的。《道德经》复归无极出现在哪一章呢?具体哪一章我给忘记了,那就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然后“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然后“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就出在这一章。其实吧,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全面地去观察问题,周到地去考虑,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带着主观成见,所以这个时候这个状态跟明心见性甚至是一致的,只要程度达到了一定程度,就是一致的。它里面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个朴其实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嘛,“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还有什么“故大制不割”等等,就说他们懂得用整体观去看问题,没有带着任何我执法执。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收藏 邀请 下一篇:了空居士讲《般若波罗蜜心经》(第二讲)

相关分类

了空居士修行养生网 ( 粤ICP备16101106号 )

返回顶部 ( 粤ICP备16101106号 )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