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般若波罗蜜心经》(第四讲 上)

了空居士讲《心经》(第四讲)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712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树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以无所得故”,在《金刚经》里边,就有说到阿罗汉,阿罗汉这个果位,它包含三方面:一个应供,一个叫做杀贼,一个叫做无生。其实无生是什么意思呢?是证得我空,已经不执著这些生灭相了,所以在佛经里边,称阿罗汉也叫做无学位;前边一果二果三果这些都叫做有学位,到四果叫做无学位。在《道德经》也有一句话说“绝学无忧”,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些就是无所得,以无所得故的无所得,无所得是什么?就是学什么都忘记了,是不是?不是。就是学了什么,你不会落入教条主义,也就是说可能你会学很多东西,你有很高的智慧,但是你不会落入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也就不会成为书呆子,那这句话“以无所得故”,是前面“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等,一直到“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就是说从空这种立场,空就是不永恒这种立场上来看,你一切知识,你学了,但是你在用的时候就不可能说照搬硬套,当然有些恰恰好的,你照搬上去也可以,但是你还是必须客观地去观察到底这么搬上去好不好?还是需要略微修改,所以真正这些开悟的人,站在不永恒的立场上看问题,他对一切都不会墨守成规,他什么事情都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这个叫做“以无所得”这种缘故,这种立场,这个无所得就是一种我们做事的方法,所以“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这个连起来,就说菩提萨埵,他们就证得空性,所以他“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然后他做什么事情都是以无所得这种心态,没有说武断的,这个事情就一定是这样,原来是这样,现在就是这样,不是,他们都是时时处处都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都是以客观的心态去看问题,所以这样的人就叫做觉悟的有情,也就是“菩提萨埵”,“菩提萨埵”是古印度这些梵语翻译过来的,它的本意就是觉悟的有情,我们凡夫或者畜生道这些叫做有情,但是他还没有觉悟,如果我们听了这些佛经,明白了诸法空相之道理,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以教条主义去做,以无所得故,这样就进入到觉悟的行列,也就是变成菩提萨埵,也就是简称菩萨了。

 

主持:师父我想问一下,以无所得就是不要落入教条主义,那如果我们干脆就是不学,那他也没有所得,那这样的心态的话行不行?

了空居士:噢,你不学,像六祖他看起来好像字都不识,但是他确实是证得这种空性之理,那么他做什么事情他会处处都以清净的心去分别,那好了,那我们现在大学都不用读了,小学都不读了,我们就去明心见性好不好?好,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上,譬如说好像六祖你懂得做飞机吗?肯定不懂,那么他们可能就要从头学习,他明心见性之后,如果要想到怎么飞起来,肯定要去观察鸟或者是天上的云啊,或者是观察风筝等等,这些东西怎么能飘到空中,他要从清净的心一步一步去积累这些经验,也许他学起来比一般人快,但是确实还是需要去实践里边磨练,所以请大家记得,这两方面,明心见性证得空性和学术上专业知识的掌握其实是两个侧面,老子在《道德经》就概括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个是大道之理,世界观、方法论,一个是实践经验,两者其实是不能替补的,当然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大彻大悟,那么他去学什么东西都会学得很快,如果我们很执著,那么学什么东西就可能会学得很慢,老是带着自己的成见,它是这种关系。所以说具体的做事方法其实就是道种智,证悟空性的这叫一切智,一切智和道种智都达到圆满,就叫一切种智。那么你说佛经里边佛祖,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人就已经圆满,一切种智,那么释迦牟尼佛他懂得做飞机做大炮吗?从佛经上说正遍知,让我来说,这些原理他肯定一看就知道了,因为从《涅槃经》,包括《妙法莲华经》来说,释迦牟尼佛示现圆满成佛不知道是多少次了,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现在的地球文明是整个法界最高点,其实也许是普通点而矣。其实我们地球上有很多奇迹,譬如说金字塔,复活岛上的那些石头人,我以前很喜欢看《飞碟探索》,有说到很多神秘的事情,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发现一些核反应堆的残留的东西,所以觉得很奇怪,所以说不要以为核原料的利用是我们这一代地球人的,也许我们地球上早就在史前文明等等已经是很厉害了,这也是科学的一种猜想。从佛经《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还有《大般涅槃经》,世尊就亲自说得很清楚,就说他已经是无数次示现圆满成佛,你们再去看二十五圣,里面普贤菩萨、大迦叶、观音菩萨、虚空藏菩萨,他们都是甚至无始劫前已经是很厉害了,那无始劫前有多少个地球文明啊。   

主持:我想到武侠小说的一个场景,就是《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这个太极,他在练这个招式,然后问张无忌还记得多少,他说还记得一半。他说不行,再去练,等他全部忘记掉了,他说可以去打了。是不是道理是一样的?也就说你学还是要学,但是你学的时候,你在真正实战的时候,你要把这些招式,这些套路都给忘掉,那么该怎么打就怎么去打,是不是这样的一种?

了空居士:噢,明树,你这个理解还是有点距离。我跟你说句实话,我先说我自己,我平时也学了很多经典,甚至有一些章节还背诵起来,那么当我每天晚上坐在电脑前要给大家回答问题的时候,其实我这个时候甚至有时候心里还在默默的念佛,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说今天可能明树你们会问我什么问题,我要做好个准备,没有,我最好的就是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你问我什么,我都是以最真诚的心流露出来,在大脑里边自然就找出这个答案,而不是说我做好什么准备,不是。也就说我全部放好了,然后你们问到我问题的时候,我是以清净的心,真的是心平气和地从内心深处觉得哪一个答案是最正确的,我就是那么回答,而不是说我先做好这个准备,没有,所以说那些武功高强的人说无招胜有招,不是,其实他的招平时已经练的很熟的,只是要跟人家去打擂台的时候,他不用老是猜想,他会出手还是出脚?不是的,就是对方出什么他刹那间就以最佳的反应就去挡掉他,是这个意思,不是老是说做好准备,你可能要出手还是要出脚,心里老是忐忑不安的,老是在猜你出什么手出什么脚,不是不是,他很平静。就好像你们会下棋的人都知道,人家下棋他下了这招,你要很平静的看,前后左右该怎么去顶住他,而不是说我一定要想好这一招去顶,不是,他心里没有猜的,但是他对一切的变化就很清楚。好像你明树,你懂得搞电脑的,人家电脑故障了,你不会想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不是,而是坐在电脑前,先看看它到底出了什么故障,然后再想用什么方法来化解最好,而不是先带了一套想法,不是的,而是先去诊断,是这样。

主持:师父,那我们在学习中怎么避免落入教条主义呢?师父有没有什么建议?

了空居士:其实就是两个思想,一个是骄傲,一个是太过胆怯,也就是不够坦然,很多人的差错,都是带着某一种情绪,所以他就会说错话,做错事,如果你都以至诚心很平静地去面对,一般都能使出你最好的招术了。

主持:还是至诚?

了空居士:对。

主持:那是不是做到这点,就可以达到菩提萨埵这样的境界呢?

了空居士:对,真的是这样。

主持:我有个疑惑,就说菩提萨埵,为什么说觉悟有情呢?为什么要突出有情这一点呢?

了空居士:噢,无情,譬如说木头、石头这些叫做无情众生,它是没办法觉悟的,你们不要以为说历史上有个神奇的传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说那几块石头也会摇来摇去,就说对啊对啊,其实石头它是没有这种想行识的,严格来说,就算有顽石点头,那也许是有什么精灵附在上边,这个你们去看《楞严经》,譬如说一个人在世的时候他特别喜欢花草,也许他以后就会转世成这些花神啊花什么,这个在《楞严经》里边有的,不是我自己猜的,你们去看就知道。所以那些石头它本身是没有这种想行识的,也就说有情众生他有五蕴,无情众生它只有色受。你踢着一块石头,那石头就被你踢开了,不可能说那个石头有感情有思想,你踢它它就跑了,不对吧,是一种力量的驱使而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其实般若波罗蜜就是这种最清净的心,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清净,而且他还明白了万事万物这种缘起性空这种道理。当然,如果我们单纯说他以最清净心去看问题,那你的心最清净了,达到佛家这种般若智慧,那你肯定也能够观察出“诸法空相”这种道理吧,这种规律吧。“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就是不会着相,看到喜欢的你不会贪著,看到不喜欢的你不会嗔恚,你处处都是心如明镜,你遇到危险的事情你也不会害怕,而是遇到危险的事情你就想,我在这个情境下如何去规避风险,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他是这么想的,不是在那里害怕嘛,“心无挂碍,无挂碍故”,就是因为你没有挂碍了,没有牵挂,没有自我这种情绪的障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就遇到危险的事,他也不会被危险的事情搞得这个心七上八下的,他都是很现实。如果遇到这个困难,该怎么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万一做不成了,也只能承认现实,所以就“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也不会在那里怨天尤人,在那里幻想。“究竟涅槃”,究竟,就是达到最彻底。那涅槃是什么?涅槃是古印度这个梵语翻译过来的,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涅而不生,槃而不灭,“究竟涅槃”就是说你能够达到了完全明白了这个不执著生灭的这种无住的境界。

 

主持:师父,我请教一下,这个心无挂碍,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心有很多的解释,那这里的心无挂碍的心指的是什么呢?

了空居士:噢,就是我们的想行识吧,就是我们大脑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其实说到意识那肯定也跟眼耳鼻舌身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嘛,也就是他内心没有牵挂了,譬如说我们事情做完了,闭着眼睛在那里休息,那你不是这个时候你的心很平静嘛,你就没挂碍了嘛。如果是哪里有洪水猛兽来了,那谁都会想该怎么办该怎么办,是一种挂碍吧。

主持:师父,好像在《六祖坛经》里边,六祖不是告诉我们“对境心数起”,像洪水来了,你肯定要知道洪水来了,你该跑就跑嘛,这个能够叫做挂碍吗?

了空居士:不是。挂碍,其实就是只是想,而没有有效的去做,当然你有效的去做,然后心里还在七上八下,这也是挂碍。那么大彻大悟的人有没有这种七上八下?我们凡夫,没有开悟的人遇到事情都是七上八下,一边做一边哎呀不知道怎么样,哎呀不知道怎么样,大彻大悟的人有没有?也有,但是他这个七上八下一起来,他马上就刹那间就会想出一个办法,也就是“烦恼即菩提”,七上八下叫烦恼,想出一个好办法叫菩提。就好像六祖当年在曹侯村那里,人家放火,他一看不对,赶快跑,是不是?他肯定看到人家放火,一下子自己也没办法将火灭掉,而且那么多恶人,等下不要被他们打死,那就麻烦了,所以他赶快就跑掉了,烧掉没办法,或者村民懂得去救,我六祖一个人也搞不了,所以他一看火,哦,麻烦了,赶快跑了吧。惠明追上来要来抢衣钵,他要抢衣钵,我衣钵给他,我躲起来,不就没事了,如果我死死地护住衣钵,那等一下被惠明打死,人家是一个四品武官,武功高强,是不是?六祖搞不过他吧?所以他懂得丢卒保车,衣钵小事情,我的命才是重要的,如果舍命护衣钵,等下被惠明打死了,那就更麻烦了,是不是?

主持:像六祖、佛祖这些有大智慧的人,他肯定对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对我们来说,可能有很多的问题我们找不到办法,其实尽力去做了,可能还解决不了,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无挂碍呢?

了空居士:噢,确实是的,就算我们也算是明心见性,但是有一些事情的具体做法,你不一定马上学到位,那个就是我说的叫做道种智,或者叫做后得智嘛,那么只能在实践里面去磨炼了,那我们开悟也好,我们没开悟也好,遇到事情,我们已经是尽力,那尽力了其实你还是一个动态平衡,譬如第一念想这么做,哎呀第二念觉得那样做更好,那我就继续往第二种方案去做,等下刹那间一边做一边觉得这个还不足,还有第三种方案,那我就继续改变第三种方案吧,永远就保持这种无所得,不要说第一种方案既然做了就算了,不能改,不是,需要改还是改的,就永远保持这种客观的心态,然后你就没有后悔了,因为你真的是尽力了嘛。

主持:我感觉很多事情尽力完了之后还是有牵挂,像我们总是会牵挂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女,总觉得自己是不是有做的不到位的?

了空居士:噢,我们凡夫就是停留在牵挂,圣贤他会不会牵挂?会,他一牵挂接下来就付诸行动,该怎么做能够做的比较完美,真的暂时想不出办法,那也只能告诉自己,还是没办法,只能是这样了,是不是?好像我们为人父母的人都会牵挂,以后儿女读书怎么样啊?怎么能够读得好一点?以后考到什么大学?以后前途怎么样?那好了,我们一方面鼓励孩子,一方面也尽可能给他创造一个好条件,另外一方面,他以后遇到事情,我们能帮他的就尽可能帮他啦,只能这么去转化,也就是儿女我们也鼓励他好好努力,我们也好好培养他,另外,我们也去努力嘛,以后我们有能力也多多帮助他们铺垫这个基础,也只能这样了,除了这样就没办法了,当然很微妙的,我们也很虔诚的念佛求佛力加持嘛,但是就不能说佛祖你帮我保佑吧,我去睡觉去吧,我天天念佛,但是我不愿意去做事情,那佛祖看了都会笑了。

主持:有些人的理解,无挂碍就是——按我的总结——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个天蹋下来有高的人顶着,所以他的心无挂碍。

了空居士:哎呀,其实这一个是惰性,一个是愚痴,是不是?打个比方吧,说句实在话,有些夫妻是这样的,尤其主要表现在男人,有些男人很不负责任,家务事也推给老婆去做,甚至经济负担也推给老婆,夫妻俩老是在搞AA制,甚至还想办法从老婆那里多吸一点钱过来,有这种人,江湖上有的,反正儿女的事情能推就推,花钱能推老婆就尽可能花老婆的钱,甚至想办法挖父母的钱,挖岳父岳母的钱,都有这种人的,但其实这种人你说他活的很自在吗,也不自在的,他在挖的时候肯定有时候挖的过分,人家瞪着眼睛会骂他指责他,是不是?再说家里就是这么一点资源,你怎么挖也挖不了多少嘛,是不是?如果回头来说,你能够有责任感,自己去努力也许局面会有所改变吧,所以说到心无挂碍,严格来说你老是在挖自己家人的墙角,你心里还是有这种忐忑不安的,因为有时候人家看不顺眼,也会臭骂一顿,你说没挂碍是不可能的,天蹋下来,虽然高个子顶着,但是有时候矮个子也难逃的嘛,是这样的。

主持:我们还看到有很多人,觉得红尘琐事,这些烦恼事情太多了,就把三千烦恼丝剃了,就去出家了,觉得这样才能做到心无挂碍,师父您觉得呢?

了空居士:出家,以前我们在搞诗词歌赋的时候,有位同修好像摘了一首诗嘛,就说没有出家的时候觉得烦恼很多,出家之后觉得烦恼更多了,那个时候我解释就说这个出家人是很有责任心,是有一种发大愿行菩萨道度众生之心。那么你说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边写的很潇洒,“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然后什么“入深山”有时候也住在什么野僧家,住在兰若,等等,好像潇潇洒洒,到处去云游,到处去行脚,看起来也很潇洒。其实吧,我们先不要说别的,到处在外面行脚,居无定所,到处托钵,有时候托有,有时候托无,有时候深山老林哪里呆一下,我们别的不说,你们有空到公园里面看看天上的鸟吧,那些鸟飞来飞去,看起来自由自在,但是以前小时候读书不是有篇课文叫《寒号鸟》嘛,所以有时候,我相信永嘉大师在外面托钵托不到的时候,你说辟谷吧,那好啊,有时候刮风下雨,没地方可避的时候,我相信有时候也有点寒号鸟的感觉吧。当然我这不是得罪永嘉大师,说实话,那么这个实话,你说了空居士你自己也没有做过鸟,也没有做过云游的和尚,你怎么知道呢?我们以前讲禅宗公案,讲到赵州禅师,他说他每天的心态都很好,只是到要吃饭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有一些念头,是不是?大概是有这个意思。其实吧,有时候人海茫茫,我去哪里托钵?是不是?也不可能长时间不吃吧,等等。因为人是现实的人,总是还会有一些实际问题吧,是不是?就好像你们,我们说实在,在单位里边好像最没有牵挂的就是做保安吧,你说有些丢了摩托车,有些丢了单车的,他有责任,算了算了,能看好就不丢吧,但是有时候也想起来,这辈子老婆孩子你又怎么照顾呢?你说算了,老婆不娶,孩子也不生,那以后老了要死了,生病了又怎么办呢?也真的是有一些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明树?所以说真的什么不牵挂出家算了,其实出家你真的住在寺庙,我听说差不多都是要4点钟起床,然后搞卫生,然后做早课,我曾经问过的,他们晚上很多都是10钟之后才能够休息的,中午偶尔也会休息一点时间吧,反正也不轻闲,可能是差不多当我们俗家人说天天加班吧。

主持:那我明白了,师父,那我理解就是心无挂碍,这个无挂碍就说面对问题不是说不管它,不理它,而是要正视这个问题,然后积极地去想办法,去落实到行动上去。

了空居士:对,尽心尽力吧!我说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天蹋下来,我也真的没办法,我真的尽力了,这才是无挂碍。

主持:师父您刚才举到了保安的例子,觉得保安把本职工作做好,把车看好,把门看好,这样说也是无挂碍,但是还有一些,我记得以前北大清华有些保安,他还跟着到教室里面去学习,他想更加努力地去进步,他这算是有挂碍吗?还是觉得他还去努力的去做?

了空居士:噢,也许明树你也是看到那个故事,我儿子说给我听的,他说曾经有个大学生,他考不上研究生还是什么,他就在北大里面做保安,很多人都在笑他,说你这个大学生本科生,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要来做保安呢。第二年,他就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还是什么,反正很厉害,人家才恍然大悟,其实他就故意找保安这个最轻闲的工作,又有一点工资,能够使他维持正常的生活,所以他一边做保安,一边学习,结果就被他考上了,人家才明白他为什么去做保安,因为做其他工作,往往都是手脚没得停的,做保安相对坐在那里比较轻闲,当然工资会比较低,是这样。那么你说做保安做的好好的,甚至真的都与世无争,真的是心无挂碍了,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去读书,争取考上研究生啦,其实这个挂碍是多层次的,打个比方,我们现在东莞这里一般住宅区的保安可能一个月是25002500假如你娶个老婆生了两个小孩,你要请保姆也肯定请不起的,那也许是老婆带小孩,你去打工,那你这2500可能勉强度日子还好,如果你有房子还好,如果没房子租个房子,一个月搞个1000块钱,那你剩下1500,一家四口日子怎么过?是不是明树?所以没有这方面的牵挂,就有那方面的牵挂,那么你能够积极向上,譬如说保安他做的好,然后考上研究生,以后去找到更好的工作,也许一个月是1万块,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说,其实吧,积极向上是使我们更加有光明的前程,因此也更加没有挂碍。

主持:师父,我还想请教一下,就说积极向上有没有一个限度?譬如说我考上研究生了,找到一个好工作,我还想当大老板,当了大老板还想做跨国公司,这样的话他会不会变成一个贪得无厌呢?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我们这个贪嘛,贪的人是只希望结果,不重视过程,如果你这个人希望有个好结果,但是你懂得认真去做好这个过程,那这种就不是贪了,这是很理智的。譬如说我考上研究生,那么接下来,希望考上博士,那我也去我争取了,有一天真的考取,那很好,如果考不上,我也不要沮丧嘛,硕士也可以,以后有机会明年再考吧,他就不会形成这种负面情绪。贪著是贪结果,正精进是重视过程,他是有区别的。譬如说我想做个大老板,我想发财,以前有个吸引力法则,我看了都笑了,他说你想要有一百万,写张纸条贴在最显眼,天天看,100万,100万,有一天你就真的有100万,天啦,我告诉大家,这个以佛家来说就是有愿无行,叫做妄想;如果你想有100万,那好,你要观察别人是怎么发财的,要从哪个途径去发财,你先定好,我要100万,然后你去研究,人家那些有100万的人往往是从哪些途径去获得,然后你就认真去做,也许有一天你真的就发财了,这个就叫做正精进,有愿有行。

主持:还有一种情况,我也是有愿,也是有行,可能在旁人看来,他这个愿这个行脱离了他的实际情况。比如说以前就见过一个刘德华的粉丝吧,她这也是有愿也是有行,这个行可能还是超出常人的行。

了空居士:对,你说那个姑娘想嫁给刘德华,她爸爸也很支持,她爸爸也想着很好啊,刘德华是他女婿也不错啊,别的没有,名声也好,钱也大把,想的也对,他就带着他女儿一起去追踪刘德华嘛,而且逼着刘德华娶他女儿,要不然他要跳海自杀了,他爸爸也真的有去跳,不过幸好有人救起来,没有死,那这个他有愿也有行,其实,严格来说,他这个愿是太脱离了现实,那么如果你说刘德华他不要我,那我再找一个比刘德华层次稍微低一点,反正没有骏马,那毛驴也算啊,那一步一步来吧,那就比较现实,是不是?

主持:远离颠倒梦想,那我们知道像颠跟倒都是有个参照物的,那颠倒的参照物是什么呢?什么样才算颠倒呢?

了空居士:俗话说颠倒黑白,就是说将位置给搞错了,颠倒梦想,就是脱离实际,就好像你讲的那个姑娘要嫁给刘德华一样,你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姑娘,刘德华凭他的身份他的影响力名气等等,他不可能跟你谈婚论嫁,那真的是不可能的,是不是?所以她就是太脱离实际了,这是像孟子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可能的,颠倒梦想,就是违背了正常的规律、可行性吧。

主持:我记得《六祖坛经》“不思善,不思恶”,这里说远离颠倒梦想,他是不是会着了这个颠倒梦想这个相呢?就认为这个就是颠倒的,这个不是颠倒的。

了空居士:假如我们的心能够达到“不思善,不思恶”这种清净状态,那么那些很不切合实际的事,我们一看自己都明白了,是不是?就会明白,就会知道这件事情不可行的,我们就不会去着这个相了。

主持:这一段就说我们如果能够脚踏实地的立一个愿,然后确实地去实行的话,我们就可以远离这些恐怖,远离这些颠倒梦想,达到这个究竟涅槃的状态。

了空居士: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远大的理想,但是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实现 ,就是说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只是空想,我们老家的话就是伸手抓到天,那怎么可能。

主持:这种状态就是究竟涅槃吗?我们总是觉得涅槃就是一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很难实现的东西,照这样来说,似乎也离我们不太遥远。

了空居士:六祖就跟我们留下一句话“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在《般若品》里面也说,我们愚人就向智者问道,智人就为我们愚人说,我们一听懂了,那言下大悟,我们不也变成智者了嘛,其实是不难的,难是难在你以后如何去落到实处,实实处处都坚持这种清净的心去看问题,你看禅宗公案,《六祖坛经》机缘品,无数的人都是言下大悟,其实开悟很容易啊,只是说你永远保持这种清醒的头脑是比较难。

主持:究竟涅槃,为什么他用究竟?是否还有一个不究竟的涅槃呢?

了空居士:噢,这个究竟涅槃就是他达到了最圆满的境界,不究竟涅槃有没有?其实涅槃分: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自性清净涅槃、无所住处涅槃。有余依涅槃就是小乘人他觉得一切都是空的,他就天天什么事情都不管,天蹋下来也不理,他以为这个空就是涅槃,执著这个空,叫做有余依涅槃;他们认为以后死了就永远住在这里边,永远不出来,叫做无余依涅槃,这都是外道着相的说法。自性清净涅槃,就说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没有染着的,也就说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这叫作自性清净涅槃。那如何证得自性清净涅槃呢?那就是无所住处涅槃,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能够证得无所住处都是不着相了,那么你这个自性清净涅槃就现前了,就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是这样的。所以那个小乘人沉空守寂,那叫做不究竟涅槃,因为着了空相。

主持:*同修请教师父说,这个心无挂碍是不是就是师父说的凡事尽力而为,做人问心无愧?

了空居士:对的。但是随着功夫的深入,你也会一步一步的加深的,也不是说你现在说问心无愧就问心无愧,不是的,你还要历境炼心,一步一步地去历练。

主持:如果着相来说也是有个过程,像我们现在觉得我们已经尽力了,可能再过一段时间来看,可能我们尽力的还不够。

了空居士:是的,是的,所以六祖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那个曾子,《论语》里边说“吾日三省吾身”,旬子也说“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不断的提高。

主持:师父,我就想请教是不是像师父刚才说的心无挂碍然后达到究竟涅槃,是否就具备了这些神通呢?

了空居士:噢,不是,你们要知道,你们能够达到应无所住的时候,你们就能够不断地深入法界,这个神通力的大小是跟你的愿力和深入法界的程度有关,而不是说你一开悟了就具备神通,其实神通还有大小,层次还有高低,譬如所谓的那个菩萨有三明,佛祖有三达,也就是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这三明是属于菩萨的,到佛祖那里就三达,他就正遍知,什么都知道了,就是很彻底了,菩萨他可能种种的因缘,还没有彻底,所以你们要知道,这个神通力的高低,还是有区别的,但是跟你深入法界和你的愿力大小是有差别的,就好像弥勒菩萨也是一生补处了,但是他的水平比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还略输一筹吧,是这样的。

主持:那也就说这是一种开悟……

了空居士:开悟之后涨功就特别快,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地藏经》第十三品嘱累人天品赞叹地藏菩萨那四个不可思议,就“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那从这点上来说,地藏菩萨的水平就很高很高,可能比弥勒菩萨厉害得多了。你看当时释迦牟尼佛要派那些弟子去探望维摩诘居士,你看那些差不多是十大弟子,他们都不敢去,都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如维摩诘嘛,最后是文殊菩萨去了,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他的水平跟佛祖是一致的,那么他到维摩诘居士那里去,那就齐鼓相当,也反衬过来,看得出维摩诘居士的水平也真的是跟文殊菩萨是一致的。在《地藏经》里边,地藏菩萨和普贤菩萨水平也是一致的,其他那些菩萨就好像会略逊一筹吧。是这样的。

主持:我们平常说的开悟其实还是有这个深浅之分。

了空居士:对,好像说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还是有一个区别的。

主持:**师兄请教,像我们这些如果练到了炼虚合道,离开悟还有多远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开悟,严格来说,你就是连大小周天都没有的人,也许也能开悟,但是如果你到炼虚合道之后开悟了,那稳定性就很高,那不一样的。

主持:*师兄请教师父,四果阿罗汉是否到了心无挂碍的境界?那顽空的人是否也是心无挂碍呢?

了空居士:噢,我们佛经里面所说的四果阿罗汉,这个还叫做小阿罗汉,他能够达到心无挂碍,但是他还是偏于沉空守寂,这个在《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里面有说的,有一篇自了汉,在《楞严经》里边你们去打那个不回心钝阿罗汉,你们就知道了,里面有说到回小向大,就说那个四果阿罗汉,严格来说,他还是属于偏于空这方面的。

主持:那他这偏于空这方面的,也是心无挂碍吗?

了空居士:对,严格来说,他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心无挂碍,为什么?因为他还有点执著空嘛。那么小阿罗汉是什么东西挂碍着他呢?就是空,沉空守寂。所以六祖在定慧品中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他不会执空嘛,就空心静坐是不对的。说舍利弗在树木里边空心静坐——宴坐嘛,被维摩诘居士批评嘛;马祖道一在那里打坐,被怀让磨砖批评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们可能就觉得奇怪,前边就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很厉害了,那后边为什么搞个“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怪事,其实吧,前边讲的是我们凡夫,我们普通的凡夫,求道者,有一天你能够悟到诸法空相,然后是故空中无色,一直到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你达到这个无智亦无得了,你就是进入了菩萨的行列了,那菩萨的行列,你那个时候是刚刚开悟,你变成菩萨了,那接下来,就“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开悟之后,前面从“是诸空相”到“是故空中无色”,到“以无所得故”,你就是开悟了,明白了,但是你还不稳定,你继续去历境炼心,你开悟了你就是觉悟的有情了嘛,就叫菩提萨埵了,那菩提萨埵,你还要继续历境炼心,做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看起来说,你已经能够对这个不生不灭,应无所住掌握得很好,掌握得很好之后,你还不圆满。我们去看《楞严经》,从初地菩萨到妙觉菩萨,也就到圆满成佛,这个还有相当的时间,还有相当的路程,要继续去历境炼心,所以你到了究竟涅槃,其实你就开始进到三世诸佛这个行列了,好像进入到弥勒菩萨一生补处,那不是我们就到弥勒佛了未来的佛了嘛——三世诸佛,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就说到这个时候,你继续还要去历境炼心;其实你到了等觉菩萨之后,已经是叫做一生补处了,就是未来的佛了,真真正正,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未来佛了,这个时候还继续去历练。据说吧,弥勒菩萨离圆满成佛还有57亿年,据说啊,你看他从现在还要继续去历境炼心,继续去普度众生,到圆满成佛还要57亿年。其实弥勒菩萨,现在我们也可以叫他做弥勒佛了嘛,因为他是未来的佛,已经是授记了,所以我们称弥勒菩萨叫做未来佛,那弥勒菩萨就是三世诸佛里的一个了嘛,他还是在“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继续历境炼心,普度众生,朝着向释迦牟尼佛这么完美,这个究竟的果地佛迈进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是一个层次,从“是诸法空相”,到“是故空中无色”,这个是在讲我们凡夫开悟,到开悟之后,好像我们看禅宗公案里面那些开悟的人一样,那些人就称为菩提萨埵了,那些人离释迦牟尼佛还有相当的距离嘛,所以他们就是菩提萨埵了,他们就真的究竟涅槃了,他们的心都能应无所住了,然后他们继续要去历境炼心,他们做到相当好,从凡夫到开悟,从开悟到等觉,从等觉到妙觉,就是一步一步的递进。

 

主持:*师兄请教师父,在《金刚经》中有说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那这和《心经》的这句话是不是说的同一个意思呢?

了空居士:对。其实吧,你们可能读了《心经》,如果仔细读就会有一个疑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怎么行呢?那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离一切相”,“若见诸相非相”,其实这三句话是同一个意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离一切相”,还有“若见诸相非相”,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于相而离相,都是属于般若寂照嘛,所以是同一个意思。所以《心经》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就要在《金刚经》里边看。然后关于这些“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这个在哪里看?《楞严经》里边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那个段落其实就是《心经》这一部分的详细解读,在《楞严经》里边,你们去打关键词如来藏,就找到了。

主持:如果从《心经》这句话,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好像跟前面那句无智亦无得有所矛盾。

了空居士:其实吧,当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你已经是彻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所以说用个得字,其实是告诉我们能够成就这个圆满境界,但是谁在得谁呢?其实是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取啊。

主持:*师兄也请教师父,他说诸法空相,达到这个境界应该是既无能得,也无所得,那么是谁在得呢?是谁在依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故呢?

了空居士:噢,其实吧,明*你这个问法就是外道的断灭相,你以为大彻大悟,证得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然后这个人就消失了吗?那么明树,如果我有本事讲着讲着你言下大悟,那不明树刹那间变成一阵烟给冒出去没有了,不可能的,你还是站在那里,就好像六祖在《坛经》里边机缘品,我记得那首偈“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他刹那间开悟了,他还站在那里说了这首偈,是不是?不是说他的人不见了,其实就是将贪嗔痴慢疑的我,还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的我,刹那间变成一个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的我。是这样的,不是说我不见了,不是,是私心没有了,邪见没有了,一个凡夫变成一个菩萨了。所以谁在得呢?谁在失呢?你得到什么呢?得到了平常心。马祖说是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最后就证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自在,是这样。

主持:我们通常理解,达到这境界就是万物一体了,自己跟周围的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了,那这个时候理解就像佛经说的能所双亡。

了空居士:那么,你开悟之后,我们吃饭,你会饱吗?明树你说肯定不会,如果会的话,世尊在《金刚经》中就不用去托钵了,叫舍利弗在旁边吃,世尊就饱了,不是!你们这叫做执理废事,以为万物不二,证法身,这是从理上来讲,也就是从究竟处来讲,万物它都是在这个如来藏里边相通的,但是个体上还是有区别。你们这个就是执理废事,一开悟人就不见,变成跟虚空一样,不对,这叫执理废事,从理上来说,万物都是一个共同体;从事上来说,高山还是高山,大海还是大海。但是高山大海都是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在你这个心里边,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但是他们这个具体的事情还是有差别相的,是这样的,所以那个叫执理废事。那么有没有执事废理?有的,就认为一切都是孤立的,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井水不犯河水,这就是执事废理,只看到万事万物独立的一面,就没有看到它普遍联系的一面,所以《中论》那首偈非常代表这个事情,就说“诸法不自生”,也就是一切现象它不是自己生出来的,“亦不从它生”,你说奇怪,那不是因缘和合而成嘛,“不共不无因”,虽然是因缘和合,但是没有一个绝对分不开的地方,它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但是它又有某些因缘联系的。“是故知无生”,知无生的意思其实就是一切本来都是这么刹那刹那生灭的,没有一个永恒的生的相,当然也没有一个永恒灭的相,它们都是这么动态平衡的。是这样的。

主持:师父刚才说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还是有些费解,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心所现出来的吗?这个心的话指的是我们的意识吗?

了空居士:不是。这个识才是我们的意识,这个识是包括我们的所谓的六识嘛,眼识、耳识,最后就意识,六识,当然其实也包含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实末那识、阿赖耶识和我们的意识严格来说其实也是一回事,包括前面的五识,六祖说的很清楚,“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其实他们这些都是清净佛性着相而产生的执著,所以唯心所现,其实这个心严格来说是指我们的真心佛性,他本来就遍一切处,因为着相了,所以扭曲,所以他就变成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心和识,其实就是识的本体就是心,心对境起用而变成识,这个六祖在付嘱品里边有说到佛性出六根,对六尘,变成六识,其实心和识是分不开的,好像一个是水一个是波一样的,但是说水和波还是有一点不一样,因为清净佛性它不像水一样有个水的东西可以让你看,只是不得已这么比喻一下,其实清净佛性是无相的。

主持:所有的众生他的清净佛性都是一个共同的吧?

了空居士:不是,其实都是同一种这种无相的东西,你说共同的,那就说成一个具体的东西了,它没有一个东西可以看到的。

主持:那唯心所现是怎么现出来的呢?

了空居士:噢,其实唯心所现,你再加一句唯识所变,在《楞严经》里边说自性具有七大嘛,就是见大识大,就是属于识的范畴,推动了地水火风这个四大在这个空里边就形成了万法,就是山河大地等等,它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唯心所现,就是你的清净心看到的这些情境,现出来了,被你知道,然后一切的变化都是我们的识,这个六识,包括我们的身口意,其实识是属于意,它会指挥我们的口和身嘛,就是山河大地一切现象都是从这个身口意三业推动它的变化嘛,包括我们用身体去从事什么劳动来改变这个现状啊等等,都是包含在这个里面。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