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评】清馨的修炼体会
如果说我人生的前十七年,是以累世业力的作用下盲目地活着,那么第十八年,我决定开始跟随了空师父(注:了空居士蔡衍颛)修炼的那一刻,便是获得了新生,此后余生,我都是在学习如何依着大道明明白白地走完一生。【颛评】清馨,目前报齐十二门课程跟我学习金丹大道的同修中你是年龄最小的一位,而且你是从十几岁就开始跟我学习,每逢有重要的事情你都听我建议,真是“上士”根器啊!
跟着师父学习的这五年以来,我似乎始终能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我是了空师父的弟子,并且总是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留出时间用来站桩或朱砂掌以及直播课,毕竟,师父总说“多的现场听课”。渐渐地,修行成为了我的生活底色,这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因为大道的实用性真实地改善了我的人生。【颛评】庄子说“道在屎溺”,《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古圣先贤异口同声告诉我们——道,存在于一切时一切处,合道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离“道”,也就是不离“整体观”。历史上有很多不得道的人,或素隐行怪,装神弄鬼,迷惑求道者,使之堕落歧途;或道貌岸然,厌世出离,消极躺平,误导来者。真正明道之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利利他,言行得体,处世圆融,“以无私成其私”。
起初,接受师父助功时,我总是想着盘起腿打坐几个小时,一定要接受子时助功之类的。在师父的指导下,我不再拘泥于盘着腿,而是顺其自然地选择接受助功的时间,并且行住坐卧皆可接受助功。【颛评】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大道的实修虽然需要一些规范的做法,比如打坐、站桩、动功等,但也要遵循“道法自然”,也就是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后来,我开始着手实施“历境炼心、亲修实证”,在学习和生活中下功夫,并且发现以这种方式修行进展更明显。我问了师父很多问题,从学习方法到为人处世再到工作态度,我都按着师父说的做。其中一次的进展令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因为跟朋友的人际关系僵化,心情患得患失,好似深陷泥潭、手足无措。师父从更广阔的时间纬度及朋友关系的动态变化等角度进行阐述,让我的思维顿时开阔起来。听完师父的解答,我的心情变得惆怅,甚至有点难过,但也不得不接受师父的客观阐述,因为我没有理由辩驳。然而,惆怅何尝不是执着之心松懈过后的放松?心境的舒缓带来了人体场的开放,随即,我拥有了将心比心的洒脱,脑海中也浮现了应对方案:“勇于表达积极态度、但不强求”。我有一点明白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含义。【颛评】《道德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其实这就是将心比心。我从小就是接受母亲的将心比心的理念去为人处世,我真的发现这样去面对人际关系就不觉得很吃力,因为遇到事情听你的也好,听我的也好,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就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因为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对方无论多么自私自利,你只要有理有据地陈说,对方也会不攻自破。
不知不觉,跟着师父学习至今已有五年余,一有空就在十二门课里云游,最明显的变化是无论做什么,思路会越来越清晰:人生无非追求三件事,即“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待人上,要将心比心、谦和有礼;接物上,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控状态的一张一弛。思维会天马行空,也认得清脚下的现实。我计划着用一辈子去实现的梦想,也努力走着能够得以谋生的路。我时常感到梦想与现状的遥远距离,虽然焦虑,但也只能告诉自己要慢慢来,先做好眼前的事,遇到事多跟父母长辈交流,后面的路走着走着就会越来越明晰了。【颛评】清馨,我是一个过来人,如果你问我,师父,你年轻的时候有没有理想?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也有,也无。何为有?就是希望以后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且不要被贫穷所困。何为无?幸福的家庭没有绝对标准。所以我知道,你们年轻人的理想很难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因此理想与现实好像距离很远,也许也距离很近,就在眼前。我们生下来就有两位老师——父亲、母亲,有事多跟父母沟通,多听父母建议,乃至多听长辈的建议,都会受益无穷。假如父母或者长辈的建议,我们特别不能接受,可以再请教其他人,甚至请教我,一定会有所明了的。
关于修炼的安排,师父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每天能抽出的大块时间(半小时到一小时)用于站桩或朱砂掌,仅在午休或睡前,静坐或半躺着随意听师父的某一门功课,权当休息或思考。
师父说要稀里糊涂地听,我也确实稀里糊涂,甚至有时一边听着一边想其他的事了。课里讲的古文,有的听主持人念了也不晓得是哪些字,只听师父的解释,想着“依义不依语”,纠结文字反而不得纲领。师父在大道不二上回答问题,经常引用各种典籍上的语句,有的听得虽然熟,但也不知是何意,不过说着说着最终都能归于整体观、目的与方法上。师父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大道之理,只要掌握儒释道那关键的几句就可以了,比如“缘起性空”、“一阴一阳之谓道”、“仁义”,无非都是“整体观的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说法罢了。
“糊里糊涂”会有一个问题:若要跟别人辩解名词理论,或是阐释典籍中的语句,就要另下功夫了。不过,每个人的机缘不同,每个一方之师都有其不同的教化之法,更何况一方之师不必一定要会“之乎者也”,言行得体、以身作则的人,潜移默化地也会成为一方之师。【颛评】清馨,在自利这方面可以遵循“依义不依语”,的确,圣贤所说的都是从“整体观”出发。在利他方面有时确实需要引经据典,当然对经典的熟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抓主要矛盾,将工作做好,闲暇时间再来查漏补缺吧。
长期下来,自我感觉工作学习上也确实比同龄人更有韧性、更细心、更能达到领导老师的要求。但我仍会期待自己快些进步,比如:觉得吸收知识、掌握技能的效率还不够高;禅宗公案,之前糊里糊涂地听就能听懂的,现在依然能听懂,之前听不懂的,现在还是听不懂。
再加上这几个月生活工作上也提不出具体的问题,遇上些烦恼也都能出个解决方法,但不如之前可以经常提出问题时进步得明显了,想请师父指出不足之处并突破之法,感谢师父!【颛评】清馨,想做好事情离不开耐心、细心,耐心使你能坚持,细心使你不出错,大道的实修是真切地帮助我们提高耐心和细心。你说到自己遇到事情能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这是耐心和细心的缘故,这是功夫提升的体现;你说疑问越来越少了,这是进步了。以后到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正等觉,一切都会明了,正如舍利弗说的“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或无障碍”。清馨,精进吧!家庭是道场,工作单位是道场,社会是道场,时时处处从“整体观”出发去为人处世,你一定会越来越成功的!
作者:清馨,女,23岁,暂住在广州,于2024年8月8日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