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八讲

【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八讲

 

时间: 2016826

主持:明树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

 

了空居士:我们今天晚上又是【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第八讲了,我就是在我们这个YY这里讲的很痛快,我能够尽我所知,讲的很详细,如果大家还有疑惑的,在我讲到差不多一个小时左右提出来。我上周就讲到禅的核心就是般若智慧。当然我说的禅,严格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面所说的如来禅,另外那三大类型: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这三种禅是属于外道的禅定,我说的禅是专指如来禅,严格来说,我说禅的核心就是般若智慧,如果要说的很严谨,很圆满,那就是如来禅的核心就是般若智慧。因为我们平时是习惯说禅的。

那么,我今天晚上要讲的重点就是般若智慧是怎么成就的。我所讲的内容主要是依照《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的第二品称为般若品,里面就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句话可以说就是体现般若智慧是怎么的一回事,其实就是最清净的心。那么再回过来,这个般若智慧与万法的关系,六祖当年在听五祖讲《金刚经》的时候就说出了五个何期,第一个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就“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第三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第四个就“何期自性,本无动摇。”第五个就“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好了,我们要讲般若与万法的关系,六祖也说过,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一切万法都可以从般若智慧生起,你要怎么做怎么搞,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那么反过来,在一切万法生起的时候,如何保持般若智慧不要丢失呢?那就是不着相。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的那句话很著名,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那好了,般若智慧能生万法,那么这万法的具体的应用的过程中如何不失般若智慧呢?那就是不要有妄想执著。那好了,我们就继续追溯,历史上有一个事情,很多人都搞不懂,那就是禅宗与净土的关系。其实这个问题,如果有研究《六祖坛经》的人就知道,在第三品决疑品里面,六祖就回答的清清楚楚,当然有一些着相的人就给六祖凭空戴了一个帽子,说六祖不信净土,或者说六祖不懂得净土,这个帽子戴的很有趣。其实六祖是大彻大悟的一代宗师,他哪有不懂净土,六祖在里面解释的很清楚,就是“唯其心净则国土净。”那么这个跟净土的“信愿行”有没有矛盾?一点都不矛盾,“唯其心净则国土净”,你怎么做心才能净呢?因为你有大信有大愿有真行,你信佛的教导,发愿求生极乐,然后你能够持之以恒地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们如果是对净土有点研究的同修可能说了空居士你会不会讲错了?你为什么不说就去念佛,一日万念还是一日两万念还是什么,或者是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去念佛,噢,这句话好像很熟悉,是哪位大宗师讲的?就是印光大师讲的。印光大师曾经说真正要求生极乐的人就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不令间绝吧等等,那对不对?很对。那么我现在为什么不这么说呢?而说有大信有大愿然后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讲什么呢?其实我是以《金刚经》净心行善分来给大家讲的。那么印光大师那么讲对不对?也对,印光大师是面对的小根(器)之人而讲,让你们去念佛,使你们的心安静下来,安静下来,你们才能够明辨事非嘛,该做与不该做。我讲的是对大根器的人讲的,这是与释迦牟尼佛《金刚经》净心行善分为标准来讲,就是你一下子就要进入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光大师讲的其实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第一个层次“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大势至菩萨说到高层次的时候是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的心结打开了,“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你就自然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自然就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了,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将念佛的变化过程分两大层次。印光大师的开示其实都是书信,就是以前有人有疑惑问他,他老人家就给人家回一封信说怎么做怎么做,他不是对大众而讲的,而是对一个具体人而讲的。所以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当你真的能够有大信有大愿而且能够发自内心去行菩萨道,那么你刹那间你整个身心不就是清清净净,无怨无悔了吗?所以这个时候跟禅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或者说“无念无住无相”不就一样了吗?所以你这个大信愿一发起,而且落到实处,这不就“心净则国土净”了嘛,所以从这点就看得出,其实禅宗的圆满境界以净土的“信愿行”来落实是非常方便非常有效的,甚至是刹那间就相应了。

那我们继续追寻其他宗派,什么法相宗、法性宗,法性宗好像就是唯识宗吧,还有什么其他天台宗,华严宗,等等,都是遵循“离一切相”,最后悟入了“心净则国土净”的圆满境界,这个圆满境界其实就是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的圆满境界,其实就是禅宗的境界。这个时候就明白一切万法的圆满境界都是禅宗的圆满境界,禅宗的圆满境界就是般若智慧显现的这种状态。所以说禅宗的核心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的成就就是“于相而离相”而成就的,所以禅净是不二的,禅是圆满境界,或者称为理体吧,净是一个具体的落实,也可以称为事相吧。除了净土宗,其他各宗各派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成就圆满智慧,其实也就是如何成就般若智慧。那你说释迦牟尼佛当年有没有这方面的开示?有的,最简单的就是《金刚经》净心行善分前边那两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对一切法不取不舍,如果说的更详细一点,就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我前段时间一直在听这部经——在前边的部分,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强调的就是般若,成就什么成就什么成就什么,包括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也是般若智慧而成就的,就是这种“于相而离相”的最清净的心。那么我们继续贯穿下去,从这个决疑品,决疑品的要点就是讲到禅净不二,而且强调了“心净则国土净”这个圆满境界。 

那继续追溯下去到第四品定慧品,很多同修都在讲那般若智慧和定慧又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定慧是对凡夫而讲或者是对小根器的人而讲,就说先要持戒然后就得定然后就开慧,其实对大乘人而讲,不是的,他是同时的,一个人他懂得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懂得之后,他这个心,也没有说你懂得之后才平静,你不做了这是同时的,你的心很平静,事情看的很清楚,这都是同时的,只是说对那些小根器的人而讲,哎呀,你要先学习戒律了,然后你做事不能越过界线了,然后你的心平静了,你就自然会事情看的清楚,不是,真的大根器人,将心比心,很多事情是一眼都知道,这个事该做,那个事不该做,所以他永远都是一种问心无愧的状态。所以是这种关系,而不是说我要去那里打坐,一天要坐多少个小时。当然印光大师以前有说,一天要绕佛十支香还是十一支香等等,这些是对小根器人讲的,有时他们绕死,心里还是在想东想西,真正心地清净的人,其实你只要掌握一个要诀就是将心比心,这个事情假如站在你的立场上这么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是怎么想呢?只要你懂得这种将心比心,其实很多事情是能够想通的。所以说戒定慧是对大根器人来说他是同时具足的,而不是分成三部怎么去慢慢完成的。不是这样的,所以六祖在定慧品里边举例,灯和光,当然你说灯还没点亮的时候,它还没有光,六祖的意思是指点亮的时候,是灯光是不二的,也就定慧,六祖为什么没说戒律?其实这个根本五戒等等,包括十重戒 、四十八轻戒等等,你们去看了之后,其实对一个正常的人一看都会觉得哎呀确实这些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我们一般人平时的言行也差不多不离这个根本五戒,十重、四十八轻等等,其实也差不多都是懂得这些最基本的标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这个修般若智慧其实就像释迦牟尼佛说的“若离妄想”,就不要一厢情愿,你以为做事情别人不知道,或者是别人看不懂,不是,你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许看的更加懂,只要你要懂的这种将心比心的这种思维,那么戒定慧可以说刹那间就能成就,般若智慧刹那间就现前。那么现前之后悟后迷,其实所有的一切悟后迷都是跟你自己有点想钻空子,自己有某一些私心的遮蔽有关系,可以说是直接的关系。假如你永远能够遵循“君子慎独”等等,那悟后迷的可能性就会少了很多很多,我为什么不说彻底的没有呢?因为有一些还是比较深层次的,比较微细的事情,我们有时候也一下子可能分不清。

然后继续推到六祖第五品讲到坐禅品,我们一般人,好像曾经有同修跟我建议说希望我们在中堂面授每天长时间给大家打坐,我说不行,我说我师父崂山道长匡常修也特别强调不要整天打坐,整天打坐了,搞不好这个大脑会定型,甚至会产生惰性,那时候反而就不涨功了,他会停留一个平衡的状态,就不对了。所以六祖提到“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其实“一相三昧”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世界观的定位,“一相三昧”就是你要用整体观去看待问题,“一行三昧”你就不要口是心非,你做什么事情应该里表一致,六祖所谓的“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纯一直心”不是那种鲁莽,哎呀这个人粗枝大叶,我怎么想就怎么说,不是,这不是直心,这是鲁莽。真正的直心是自他不二,譬如我说哎呀张三李四你要这么做,那么我自己也是要这么做的,推己及人,儒家有一句话“己所不欲,莫施于人”。我自己愿意这么做,我也可以告诉你这个做法是对的,或者是我自己不愿意做,我也能够体谅人家也可以不愿意这么做,所以这才叫做直心,直心就自他不二,要求自己也是这么要求,要求别人也是这么要求,而且是指正确的。如果一个人很苛刻,对自己都有点怪习惯,去要求别人,自己喜欢抽烟要求别人也喜欢抽烟,这个就不对。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坐禅品,行住坐卧,你的心都要保持这种清净的心态去看待一切,而不是说盘起腿来然后才叫做坐禅,所以六祖定慧品和坐禅品都是围绕着般若智慧的显现,在日常生活里的具体做法而讲的。所以我讲到般若,我特别给大家引用了《六祖坛经》六祖非常直观的观念,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从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而不要去绕,人家说参禅,其实参禅这个东西吧,是干什么的?我去查过很多资料,真正闭关、参禅,在唐朝以后到宋代的时候才慢慢有的,据我研究,这个闭关,严格来说是对那些特别心比较乱的人让他暂时能够找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地方去那里闭门思过,严格来说,闭关是真正的闭门思过。这个参禅主要是对治那些不怎么踏实的人,就像灵佑在说香严,说你当年在百丈先师那里你很聪明啊,人家说一答十,说十答百,这种卖弄口舌的人,老是绕老是绕,其实这种人现代也很多,我在网络上也常常会遇到类似这种人,我也不是什么大宗师,人家也不是说真的是对我有那么样的尊敬,所以我往往将这些人给删掉了,什么什么丢一句话,傻傻的。所以参禅可以说是后来吧那些大宗师为了对治那些夸夸其谈,求道又没有特别诚心的人就扔一句话,好像灵佑当时在对治香严,说“父母未生之时本来面目”,如果按照常规跟他讲,他等下夸夸其谈老是在那里狡辩,所以就搞一句话卡住他,然后就不理他,让他看看怎么样,使他这种卖弄口才的坏习惯或者心里那种很慌乱的状态被这句话卡住之后能够使他能够安静下来,重新认识自己。所以参禅主要是这样的。如果对这些真诚求道的人,确实就要像六祖这样直接地给大家讲本来面目怎么样啊,如何去面对现实的这些事情啊,等等,是这么传授的。而不是特别去丢一句话头,念佛者是谁呀或者是等等,不用的,所以现代的一些所谓的禅师都在搞这种叫人去参禅,叫人去闭关,其实这是自己不懂,他不懂得观机,然后就是依样画葫芦的有点像俱胝禅师手下的那个小沙弥,学着师父给别人竖一指,这个就大家千万不要给搞错了。修行,一切万法,都是围绕着开启般若智慧,开启般若智慧不外就是你要懂得以最真诚最清净的心去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所以六祖在《坛经》第六品里边,他的核心也主要是讲忏悔,忏就是发现错误,忏其前愆;悔,是悔其后过。忏是发现问题,悔是纠正问题,改正错误。在《无相颂》也说到“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所以大家梦寐以求的般若智慧的证得其实就这么简单,就是你首先要明白万法都是般若智慧而生起,“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另外,接下来就要明白定慧,戒定慧也好,定慧也好,其实它不是这么分成而一步一步形成的。说到坐禅不是说盘起腿来或者是闭着关在那里才是坐禅,而是一切时一切处你一定要保持清净客观的心态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那么清净客观的心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最关键的是首先认识自己,也就是要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并真诚的改正,当你的心很客观的时候,你才能够正确地去认识别人,六祖就说到“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等等,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老是去指责别人,因为你有时候,你的心带着这种成见的时候,你看别人是看不准的,当你的心很清净很客观的时候,你真的才能够将周边的事情看清楚。所以成就般若智慧,可以说你就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知道万法是不二的,然后处处以清净的心来看待自己,当自己修到一定程度,你的心比较客观了,你再来研究看待别人。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事情就会看的周道了,就发现其实你以前的很多观念并不是很正确,尤其千万不要有一种想法,就说我自己很聪明,我这样做别人是不知道的,别人看不懂,那个是错误的,因为人有这种自我保护心理,人家看你的错误往往是会放大性的看的,很少有人缩小性的看别人的错误,是放大性的看别人的错误,所以你自己有一点不好,别人可能看起来是觉得会很不好,所以真修行人一定要懂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只有这么去做,你这个般若智慧才能够越来越比较完美的显露出来,显露出来之后你就能够很清楚地觉得万事万物和你是浑然一体的。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为什么说破无明证法身,证法身是什么?就是证得整个法界和你是浑然一体的,是不二的。就像你的身体一样,当然,这个就像身体一样,我以前也说过,怕人家着相,落入外道的大我,其实不是的,我们所有的同修你们现在想一下,你的身体,你会不会觉得哎我也有个身体或者是我有个头,我有两条腿,会不会觉得有这个想法?没有,你会觉得你的身心是一个整体,证得法界为身,我以前是怕大家大我小我落入了外道这种着相,其实正确的表达法界为身也是对的,我们觉得我们的身体也不会觉得我多了一个身体,真的是身心是不二了,所以大彻大悟的人证得法界就是自己的身体,就是觉得法界和自己是不二的。所以梦寐以求的圆满境界其实就是从正确的认识自己而成就的。

后边继续追溯到第七品机缘品,第八品顿渐品,其实机缘品里面也是六祖从不同的角度开示他的弟子如何脱离空有两边的执著,这个顿渐品嘛,也就是告诉大家其实万法的核心就是般若智慧。设种种的方便,是因为每一个求道者的根器不一样而讲。那么护法品主要是讲六祖他当时受到政府的推崇,付嘱品主要就是六祖交待大家如何去发扬光大。所以整个《六祖坛经》它的整个概况就是我总结的这几方面,从行由品到付嘱品,其实六祖的一生他传授禅宗,他就是告诉我们其实万法是不二的,万法都是主要让我们明白成就般若智慧,而且般若…长智慧不是说怎么去成就而来,主要是通过我们能够破除种种的执著而成就的。

那么如果我们回到我们的大课题【禅文化与身心健康】,我上次就从经络架构的角度,说深入禅定之后我们的经络系统能够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深入开通,对肉身的各方面的循环状况,内在脏腑的工作协调等等来阐述了深入禅定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如果我们从开发智慧,从端正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来看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那就是能够化解我们的种种不良情绪,包括种种的负面情绪,使我们整个身心非常的和谐,所以六祖禅文化不仅仅是开启智慧,对人生有很大帮助,从化解负面情绪这方面来看,对我们身体健康确实也是价值非常的高。

那么以后我们可能会继续延续讲到很多禅宗的公案,其实历史上很多禅宗的公案,可以说都是某一些大宗师在平时日常生活里边他的大智慧的具体运用,譬如我曾经讲过“归宗斩蛇”,“南泉斩猫”,“瓶中养鹅”,等等,其实都是体现出这些大宗师的圆满智慧,在解决或者是面对现实生活的难题时,他们是如何去具体分析的,如何去从哪个角度来寻找最佳的方法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说这些禅宗大宗师他们是超凡脱俗躲到另外一个角落去。我也曾经给大家说过真修行人,如果让我自己起一个词,我就是超凡而不脱俗,绝对不是超凡又脱俗了,就好像远离了这个娑婆世界,我也曾经给大家推荐到《维摩诘经》里面的方便品,说维摩诘居士的日常生活,他去到什么场合都怎么样,无论是到这些王子还是这些富豪甚至是市井之类的,他都能够得到大家的好评,欢迎,也就是说真正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是处处能够运用他的智慧,和周边的一切和睦相处,非常的和谐,而不是跟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我也常常提醒大家文殊菩萨十大愿里第十愿里有两句话说“曼殊不出三界,也不入三界。”不出三界,那你就在三界里边啦,就不出三界就说明你就在三界里边。但是不入三界呢?又是什么意思?你不是本来就在三界里边的,又为什么搞一个不入三界呢?其实就是不会被三界的种种现象所执著,也就是说虽然你活在三界里边,但是三界里边的喜怒哀乐对你不会产生执著,也就是《金刚经》的“于相而离相”。六祖在决疑品也告诉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念佛求生极乐然后就躲到极乐去了,就远离娑婆世界了,其实不是,往生极乐的人其实就是他证得这种般若智慧,也许他同样是生生世世会来人间,但是他不会被人间的现象所执著,这就是“唯其心净则国土净”。所以很多修行人他很厌世,我说天啦,你这个厌世,你就是以为有一个三界可以超越,去到另外一个极乐去了,那么去了之后,以后乘愿再来呢?那不是也在三界里边嘛,所以说真正的大彻大悟的人,真正的佛经里说的乘愿再来的人,就是《金刚经》的“于相而离相”,文殊菩萨的“不出三界,也不入三界”。说的更具体一点就是像维摩诘居士一样,他也曾经对舍利弗说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不会因为天太黑暗了,太阳也失去了光明。”不会的,所以讲到这个禅文化,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个禅,禅宗或者是如来禅,这个圆满的境界是万法的共同的圆满的境界,就像其他宗派所修证的圆满境界都是这个境界。我们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可以说是重合的,所以请所有的修行人绝对不能生起这种厌世的,当然也绝对不能产生贪著,这样你才能够成就般若智慧,成就禅的圆满境界。那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下面大家有疑惑就请提出来。

 

主持:很多法师有解释“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万法的时候,他们就说电脑或者树啊都从自性里面而出来的,这个万法真正应该怎么解释呢?

了空居士:万法,这个法字,万就是一个表示很多很多的数字,法,我以前解释过,如果是以法界这个范围来定这个法字,那是指一切现象,如果是以意根对法尘,那是指种种的想、行、识。那么法界的法和意根对法尘的这两个法哪个包含的内容更广一点?那就是法界,法界是包括了一切现象一切思维。这“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指一切现象。确实是,我们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属于“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内容。

 

主持:那我有一些不理解,比如说我面前的电脑,它怎么从这个生出来呢?是凭空而生,这不都是制造出来的吗?

了空居士:噢,不是,我告诉你,譬如说这电脑里肯定有金属的,也有塑料的等等,还有其他软件,你想要造出这个电脑,你肯定要去想办法,如何去搞到,需要金属的,金属从哪里搞到?需要塑料的,塑料从哪搞到?不是说你大脑一想,它就啪的一声从空掉下来,不是,你要知道,我们这个业分身口意,严格来说,身业和口业也是在意业的引导下而产生的,譬如说你要生产一个东西,你要动手去做吧,那必须你心中想要这么去做,然后你才会去做,所以说一切的业,它的根源还是意业产生的,也就是说心生种种法生。如果你心里没有这个想法,譬如你在那里睡觉,你会去做事吗?躺在那里不动,是这样的,不是说你一动念,就好像你这句话引用行由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那你如果站在那里说,六祖那你现在闭着眼睛想一下这幡不要动,他能马上停吗?那肯定也不行,你想它不动,它还在动,那为什么呢?我想它不动,它为什么会动呢?其实这句话印宗和尚他就听得进去了,结果那些小和尚就搞不懂,印宗和尚知道“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我们刚才刮风是众生的共业,也不是我一个人想刮风就能刮风的,不是的。那个旗挂在上边也是我们这些人的共业,我们想挂上去才有挂上去呀,然后那些风,大自然的风,从《楞严经》七大的原理,地水火风空还有见大识大,就是整个大宇宙的一切事情都是在众生的见大和识大的趋动下而产生的,它是说到最根本处啦,也就是说刮风这个现象是众生的共业感召而来的,是众生的妄心的这种共业而产生的,不是一两个众生。以前有些法师说几千人念佛就能改变这个地球,不可能吧,如果能的话,你念给我看,我们搞几千人来念一下,不对的,这是无数的众生,包括六道的一切众生。

 

主持:万法是六道的一切众生共业所生的?

了空居士:不是的,我告诉你,我是说刮风这种大的东西,譬如说你现在想将你的麦关掉,这是你一个人的业就行了,但是你要想这个刮风其他大的事情,就是很多众生的共业了,有些小事情譬如你想站起来,这是你一个人的业就行了。万法是泛指一切的事情,当然小到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一个人说了算的,那是我自己的业了,如果是大到整个大宇宙的,那就是一切众生的共业了,就是有这个区别的。

 

主持:那这个业,应该是无明而生吧?

了空居士:不是,业,你们习惯理解为恶业,业有善业有恶业。是不是?好像“诸恶莫作”,我们控制不要做坏事;“众善奉行”,我们鼓励自己做好事,这些都叫做业,业有善恶之分。当然也有无记,好像你走路不小心踩死一个蚂蚁,你都不知道,这叫做无记。

 

问:师父前面还说到就说万法,我们说所有的门派,他的最高的境界都是禅宗的圆满境界,既然各个佛家门派和宗教最后都是证得禅宗圆满境界,那为什么道家和禅宗以外的门派就没有产生任何公案呢?

了空居士:对,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般若显现的。我告诉你嗡同修,我都有一两个了空居士公案嘛,你嗡同修都有几个公案了,譬如说厂长叫你去找零件找不到,以后你出名了都叫做公案了,你说嗡同修小鸟公案都有的。公案,其实是比喻,就是说留下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吧,嗡同修是这样的。

 

问:仁者心动,仁者为什么指的是众生呢?

了空居士:哎呀,仁者心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仁者心动绝对不是指面前那两个人,如果是的话就不成立的,我也没动,不然我去睡觉,你看还刮不刮风,仁者就是指一切众生,这里应该是引申来指一切众生。

 

主持:我想明×师兄的意思是仁者,仁这个字一般在我们中国语言里都是指的比较好的。

了空居士:这是客气词,你看,地藏菩萨叫普贤菩萨不是说仁者,不知道你们福建那边怎么样,我们以前比较老的人他们叫别人都叫仁兄。

 

主持:是一种尊重,那他这时候指的众生,比如地狱恶鬼畜生道的,这个就不应该用仁者来指吧?

了空居士:那你这就有点看不起人了嘛,你看六祖叫大家都叫善知识,其实善知识是指大彻大悟的人。六祖都叫善知识,是不是?就好像我了空居士也喜欢称大家为同修,是不是?是这样的,所以这是一种礼节。

 

主持:师父刚提到无记业,无记业的特点是什么呢?

了空居士:无记业就自己不知道。当然曹操当时做梦杀死他那个侍者,他是知道的,那不是无记业。谢谢大家!

 

主持:师父提到净土跟禅的关系,说到印光大师开示一心念佛,这是对一些小根器的人来说的,那这小根器跟大根器人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怎么判断自己是小根器还是大根器呢?

了空居士:你们不知道的时候可能是小根器,知道了就变大根器了,小根器的人就是我执法执很重,很执著的,一天要打(坐)8个小时还是7个小时什么,一天要念多少句佛号,还搞个计数器,这些叫做法执,就变成小根器了。一念一回转,就变成大根器了。只是说着相是小根器,离相是大根器了。就是这样。

 

主持:大愿一定要做到,然后就立即去做,这下就转成大根器了,要这么转的话就要若离妄想,那妄想具体有哪些表现?

了空居士:妄想可以说就是贪,具体的表现说的比较标准点就是贪嗔痴慢疑,思惑,见思二惑,当然严格来说,见惑也是属于妄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都是,所以说见思二惑都是妄想执著。

 

问:被私心遮蔽,在分辨这个私跟公的时候有很多的疑惑,师父常说利人利己,那利己到什么程度是属于私,到什么程度是利人利己的?

了空居士:严格来说吧,我们这么泛泛而谈是很难说的清楚,如果有一个事情来评判那就比较好,所以古人就说有一个词,这个词是偏于道家的,临炉指点,就是这样,这就是自古学者都需要有明师的原因所在,因为有些东西也不是说一个标准,说一个标准很抽象,有些真的去做了,你不知道怎么去看,所以最好有个具体的事情。

 

主持:比如说我们经常去买菜,买菜当然我们希望买便宜的,卖的希望卖贵一点,这种平衡如何把握?比如我是个做生意的,我一定是想多卖些吧。

了空居士:你问这个问题我最拿手,我买东西都最喜欢跟人家讲价钱,都会去讲价钱,但是我会轻松愉快的讲,就是说我也很客气很真诚的说要跟他买,希望他优惠一点,甚至讲一次讲两次讲三次,我发现很多人都很真诚,你真的要跟他买了,他很高兴。有些人就说你去买东西千万不要让他知道你要买,我恰恰相反,我买东西都告诉他我要跟你买的,这东西我很喜欢,为什么会喜欢,然后希望他优惠点给我,以前我看过一本社交的书,就说古代那些珠宝商吧,他有个要诀,不过这要诀对我是没用的,他说人家如果看到这东西喜欢的时候他的瞳孔会放大,明树,你们也眼睛好的,是不是有这种现象?(明树:眼睛发亮)眼睛发亮,瞳孔放大,他说他发现这个人看到这个东西瞳孔放大,眼睛发亮了,那就说明他心里想买这个东西,所以你们就可以抬高价,不过,这一招对我就不管用,反过来,我去买东西都会告诉对方我想要跟你买的,然后我就告诉他们,希望你能够少多少钱给我什么什么,结果反而每次都谈成,我买东西一般都会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因为人家很喜欢我这种态度,甚至我去买东西会经常上那家人买,只要他不骗我,我经常去他家买,他们都认得我,好像我去买月饼,我每一年都是跟那一家人买,当然,我原来去看过很多家,这家看起来比较实惠,我今天也去买,他们也认识我,我跟他们讲价钱,讲的好像也是很便宜吧。是这样,所以我就是以很客气很真诚的心希望他们优惠一点给我,结果他们也觉得我好像很真诚,所以他们也不会骗我,所以你不要说拚命的压压压,压到人家真的是没有路了,你还在说,甚至态度也很不好,说你在骗我什么什么,那人家就很反感,说我赚你一点钱还受你这么气,何苦呢?所以我就不会,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以这种真诚心,将心比心,不要盲目地去批判别人,去挖苦别人等等,不搞这些,我去买东西他们都跟我关系很好,而且都很便宜,就是我掌握一个要诀,就是我很真诚。

 

主持:就刚才说到这个卖家,卖家看到买家瞳孔放大,眼睛发亮,很想买,他就借机抬高价格。这样的话他算贪吗?

了空居士:噢,这个严格来说吧,生意人贵一点便宜一点,让我来说,你们不要以为我也是生意人,帮生意人说话,我真诚地说,贵一点便宜一点,只要不是说太过分了,还是属于正常的。但是我发现,我曾经遇到一个人,就是以前装修新房子,去中山灯具市场买灯,那个人后来跟我谈的很好,我就说希望他优惠一点给我,他就说没得少了,最后我就给他说了一句话,他有点哭笑不得,我就说你花这么长时间给我谈这个生意,结果谈不成,你不是觉得很失败吗?他想了一下,觉得也是。我说你不就觉得很失败?你热情地招待我,带我去看这个看那个,走的很累,看了很多东西,最后还是谈不成,你不觉得很失败吗?当然,如果他说他尽力了,失败也没办法,那我也没办法。结果他被我这句话打动了,觉得也是啊,他说我还是帮你申请吧。然后,我说算了吧,那个时候那个人应该是个主管,他说要向经理申请,我说算了吧,你干脆叫你经理过来,我直接跟他谈,那不就更好吗?结果那次谈的很成功,他后来对我印象很好,我说你也不用那么累,你就说今天这个客户要买的东西很多,但是,你就直接告诉他,这个客户有点小气,我说你这么介绍我就好了,希望经理自己过来跟我谈,结果,他那个经理很会做人,他真的很优惠给我。因为我有时候也会自己说我这个人有点小气,我很喜欢你们优惠一点给我,然后我会很开心,所以他们有时候也觉得我很好笑的,结果就谈成了,所以我就觉得人吧,我们要懂得尊敬他们,我也不是说你在骗我,抬高价格,我有时甚至自我解嘲说我有点小气,希望你能够理解我的怪癖,他们也很无奈,我这么说,他们也觉得也是吧,所以就是说按照做生意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能够说人家是贪心,有时候确实是利润空间到底是10%5%还是15%,严格来说这都是属于正常的。但是我们要能够达到一个心灵的共鸣,就觉得我们也尊敬他,也理解他,我自己这么做,还是我有点怪癖,是我不对,不是你不对,你不便宜给我是对,但是我想跟你要点低价钱,这是我的怪癖,所以他们有时也觉得自尊心得到满足,我瞳孔不断的放大,但是我的嘴巴不断的缩小,他也没(对付)我的办法。因为我瞳孔放大,我告诉他,我真的很喜欢你这个东西,所以他们也很开心,有时候做生意的人你要懂得尊敬他们,尊重他们。

 

主持:我以后也去学学,有时说这个贪,如果他是在法律、道德范围内,也不以次充好,不去骗人,那么为自己多挣一些利益,这都是正常的。

了空居士:对,对,让我来说,甚至说是智慧。如果是以次充好,或者是怎么,这个真的是违背商业道德,这是不好的,真的是不好,时间长了,也会很麻烦。

 

问:《楞严经》说七大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就是都是自性,实际上就是六祖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心动也就可以正动和邪动。

了空居士:对,是有这个可能,譬如说我们一念善念,这是属于正动,一念恶念,这是属于恶动,反动,是这样的,确实是可以这么理解。

 

主持:什么样的心态是清净的心境呢?

了空居士:这个清净的心态,其实就是知见不见,就是不要带着任何成见,就是很客观,很真实,很真诚的流露,这个就是清净心了。就是这样,六祖说“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有这个说法,就说我们的清净心就是说就好像父母在看自己的儿女,很多个儿女,有些是这样的性格,有些是那样的性格,虽然说这个做的对一点,那个做的错一点,但是你只是如何去纠正他的错误和帮助他的正确的更加发扬光大,而不是带着一种怨恨,一种偏袒,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清净心。

 

问:这个悟后迷,为什么上次那个禅宗公案里,那个俱胝禅师把徒弟的手指割了,问他佛性是什么?那个徒弟就大彻大悟了,从此他就不会再悟后迷呢?他没有经过师父说的自他不二的清净心的历炼啊。   

了空居士:真的,古人很多人很真诚,不要说古人,就说现代人吧,我说内心话,我和你相比,我也比你真诚的多,我当年去我师父那里,我确实我也是很真诚的,很听话的,嗡同修,我跟你说很多话,我评价你有信有愿但是没有行,没有落到实处,我不一样的,师父叫我怎么做,我会认真去做,好像第一天,我师父跟我讲到你要返观自己的心,将心中的念头给予客观的答复,我真的就很认真的去做,所以我觉得我也有点灵佑大师那个找火种,一次找不到,我下次就非常的认真会去做好,我有这个好习惯,嗡同修,你那天不是跟我说师父啊你说的是对的,我也想去做,但是我怎么提不起那个干劲还是什么,你最后有概括这句话,所以我听了眼泪都差不多掉出来,我觉得你为什么做不到啊!不过外面很多人是听了之后做不到的,很简单的事情,他就说我做不到,做不到,真的也很多,不过,真的是不好。

 

主持:师父我觉得不光是嗡同修,包括我自己,我也有很多就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确实有时候没有下定决心去一定做到。

了空居士:我打个帐号给你们,以后你们发现这个现象,罚款100,自己交过来,你们一定会改,因为想到当年,闯红灯的时候是交5块钱,结果很多人5块钱没所谓的,现在闯红灯,我们东莞好像是罚200吧,深圳是罚500,真的是很少人敢闯红灯了,闯红灯罚5块没所谓了,所以人有时也确实要,很多人就是等到他那个坏习惯引发了一个严重的失误的时候,他才会非常后悔,然后可能从那个时候他就改掉了,平时不痛不痒就会改不去。

 

主持:是,我分析自己,就是还有侥幸的心理,就是你刚才说的闯红灯,其实还有闯红灯,就在那个没有摄像头的地方,还是有人闯红灯。

了空居士:哎呀,是啊,是啊,还有区间测速,人家就要算好速度,要不然有些司机很聪明,这边没有探头,开快一点,那边有探头,就正常,也有,真的是这样,如果我说明树,以后我搞个账号,每次罚款1块钱,你说师父没事,我每天打1块钱过去都可以,是不是?就说修行有时候自己要提起一种危机感,然后真的就能做好,嗡同修你现在还小,就觉得没有那个感觉,我今天还跟明入说,我说明入你再过十年,你就明白什么是上有老下有小,我说你现在还不知道,听了他也觉得我说的很对,我说那个时候你结婚了,小孩也几岁了,爸爸也老了,一切都要靠你了,才知道什么叫上有老下有小。

 

主持:大愿力发不起来的原因可能我们大家一想我们现在不生活得不错嘛,还过的去,那么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去修行,做到一种圆满的境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去做呢?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们,你们就是不知道利和害,这个大愿力生起之后,我们这个境界提高了,未来是更加好,退一步来说,万一我们堕落了,那么未来变成不好了,那不就很怕嘛,所以有智慧的人,就像你们眼睛好的人,你们什么事情看的很清楚,没有智慧的人,就像我的眼睛不好一样,我看不清楚,你们说哎呀那里有个苍蝇,我都看不到啊,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古人用聪明这个词来形容人的智慧,确实很有道理,耳聪目明嘛。

 

问:我们真的没有体会到般若智慧给我们带来的大自在的。

了空居士:真的,如果这个智慧生起来之后,嗡同修,你生起来之后,你很快变成厂长了,或者是你很快会做个老板,那不一样了,嗡同修是不是?你就不会这么老是觉得做这个好像也做的不好,做那个也做不好。就真的是这样了。

 

问:上次您提到《观无量寿经》往生极乐世界是分九品的,您教我们的是上品上生的方法,请问导致往生不同品级的原因是什么?

了空居士:噢,它(《观无量寿经》)里面说的很清楚,中品,中三品和下三品都是指那些平时没怎么修好,临终有善知识开示的,一般我们发自内心真诚去修行的,往往都是属于上上品的,你们去看《观无量寿经》的说明吧,所以让我来说,其实像我们这么多同修都是上根之人,我们就是研究一个上上品就行了,其它不用去研究。

 

主持:上品上生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有同修说他不奢望上品上生,只要能脱离六道轮回就够了,最下品也行,请问师父上品上生殊胜在哪里呢?

了空居士:就是大彻大悟了,活着的时候就能大彻大悟了。他如果要下下品,他有这个想法,我说内心话,可能连下下品都没有,因为他有这种执著,这种自甘堕落的执著,所以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我们一定要力争上游,然后冲不到最高点,也会往下落一点,如果你说我就是最后就好了,那你就一点都不紧张,那可能就完全堕落了。所以看到这样的人,我们就一笑了之就好。就不要跟他深谈了,就叫他自己去研究了如何能够搞到下下品啦,我们不懂,我们研究的是上上品。

 

问:都在说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六道轮回到底是怎么样的?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六道轮回,真正的脱离是什么脱离呢?就是你有大智慧,你不会被六道的种种苦乐所牵引,你能够得大自在,这就是脱离六道轮回。而不是说脱离六道,另外有一个道可以去,不是的,不要以后死了傻了眼。

 

主持:这个脱离六道轮回就是师父今天讲座里说到的“不出三界,不入三界。”

了空居士:对,虽然《楞严经》有说到天道,你们去研究《楞严经》吧,我一个凡夫,我也不懂得天道怎么样,《楞严经》里面有说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等等,从《楞严经》里边所描述的,有时天道就是一个很寂寞的世界而已。而且他那个所谓的天福享尽,其实也没什么福好享的,就好像你做梦睡着了,睡的很安静差不多吧,让我来形容有点类似这个样子。然后到一定程度,如果你又回到人道等等,你如果没有智慧,有所执著,那说不定又堕落到饿鬼道、畜牲道那不就很累嘛,是不是?你们不要以为天道就像孙悟空讲的天宫什么什么,那是虚幻的,真正的天道你们去看《楞严经》,只是一种能量场的世界,一种梦中的状态而矣,所以说这些真正能够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看起来是生生世世乘愿再来,也许他们都会在人道,但是他们就不会被人道的苦乐所影响,他们就是能够得大自在。反正我也是按照佛经讲的,你们不要问我你去过了没有?就是去过也忘记了嘛。谢谢大家!

 

主持:您今晚的讲座,你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叫超凡不脱俗。

了空居士:我有一位网友,我们年龄差不多,我比他小两岁,前几年,他也很不幸,他两个眼睛视网膜脱落,然后没办法治好,就变成接近失明了,他也很有才华,有一天他就问我他的境界怎么样?因为他也读书满腹,偶尔他喜欢打个电话跟我聊聊,他在苏州,我就跟他说你超凡脱俗,他听了很开心,他就问我那你自己呢?我说我超凡不脱俗。

 

主持:那这个超凡就是可以理解为有般若智慧是吧?

了空居士:噢,不是,凡,就是指我们普通人,凡夫俗子,所以我们不会堕落到一般人那种心态吧,大概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不会脱离现实,有些修行人很厌世,巴不得快点往生,甚至喜欢去隐居或者是闭关,我什么都不喜欢,我就喜欢正常的生活,而且觉得这个生活也是很好嘛,对我们修行没有影响,我倡导说处处是道场,所以我觉得不用脱俗,这个世间也不影响我们修行嘛。

 

主持:超凡不脱俗可以理解为我们生在红尘中,但是我们都用般若智慧去处世去为人等等。

了空居士:其实就是像儒家所说的我们能够从心所欲不愈矩就好了。

 

问:什么叫般若智慧呢?

了空居士:般若,这个词是印度语,般若智慧翻译成我们中国话就是大智慧的意思。那大智慧又是什么呢?我们就反过来,大智慧对应的就是小聪明,那么智慧和聪明其实很类似,确实让我来说,智慧和聪明是很类似的。那么小聪明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看事情你看的不够全面。大智慧,就说明你这个智慧看什么事情看的很全面,般若智慧就是说,你如果有般若智慧,那你看什么事情就能够看的很全面很准确。其实般若智慧听起来很高深,其实是很平常的,就是用平常的心用清净的心去看问题,就这么简单,当然说是很简单,做到很难。因为人嘛,总是有一些私心妄想,所以想事情看事情都是带有私心妄想,所以很难达到真正的清净心。谢谢大家!

 

问:我们修行人有时候业障现前而又转不了它,是不是就要接受它,消化它,是不是就是达摩讲的随缘行,也是正行、正解吧?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噢,达摩祖师有四行观,一个是报冤行,就是有逆境现前,我们不要用嗔恚心;第二是称法行,就是我们一切言行一定要如理如法;第三是随缘行,随缘其实就是按照客观实际情况去做事情,不要怨天尤人;第四是无所求行,就是心里没有特别的贪著,也就是处处的面对现实。所以称为达摩祖师四行观。随缘行就是按照具体情况而去做事情,不要想入非非,不要老是说假如怎么假如怎么,不要假如,就是面前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你该怎么办,这就是随缘行。谢谢大家!

 

问:师父我是想做一个事业成功的人,于是我就看成功学的书,才发现成功的人的道德都很好,就接触了古代文学,然后也想让自己的身体健康,接触了禅文化,所以我感觉我的人生的起点蛮好的,所以我感觉我是很诚心求道的,自从跟了师父修行,我感觉我改了很多的毛病,虽然有时候悟后迷,但悟后迷越来越少了。

了空居士:是的,明奏同修我上次就说他分期付款从读高三到读大学,然后我们中间不知道搞了无数次的优惠活动,他都如如不动,他前段时间说将最后的款项2000多钱都打过来,他交费好像交两个(课程)是5000块的,以前有一段时间一个是2000,一个是3000吧,但是这么久了,真的是一片真诚。其实以前有些人问我,说师父你为什么要搞优惠活动?我偷偷的说我也是要度一些中士嘛,当然下士是暂时没办法度的,所以明奏同修真的是(很真诚)。我们搞这些东西其实也是让大家历境炼心,所以以前有同修问我为什么搞?我说其实里面是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历境炼心是这个意思。所以明奏同修你根器很好,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好的成就的,无论是世间的成就,还是出世间的成就,你一定会有所成就的。谢谢大家!

 

主持:是啊,他一出校门就能有师父这样一个明师指导,真的是有很好的人生的起点,今天在师父来之前,明*师兄也在说,她说师父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值得一生去追随学习的,我每次去中堂身体改善都不必多说了,价值观都有校正提高,我的人生有师父的教导是最幸运的事情,这是她在师父来之前她在公屏上的发的。

了空居士:噢,明*,就是新疆乌鲁木齐的李老师,李老师也是一位非常真诚的人,进步很快。

 

问:如何能像您这样给人感觉这么真诚?我还缺少了什么,为什么很难达到像您一样的真诚度?感恩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噢,其实明*同修跟我修行应该有两年吧,我发现他进步很快,其实明*同修只要你们先掌握一个要诀就是换位思维,就很多事情你老是倒过来想想,你第一步这么做,以后功夫深了就是超出主客的这种位置,就是进入到旁观者的状态里面去的,就很快的,刚开始老是搞,我们说换位思维吧,你就很快能够进入这个角色了,以后功夫深了,就自然进入旁观者这种状态。

 

主持:是的,明*同修感觉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了空居士:是,进步很快,真的进步很快。

 

问:师父所说超凡不脱俗应该就是佛家所说的出家,是出世俗之家,出烦恼之家,出贪嗔痴之家,师父实际上是佛派来的辅导员,提升我们的定慧,那我们还需要着相的要死后往生极乐去接受佛的教育吗?

了空居士:*真的是普贤行。我教大家念佛就遍供诸佛愿,我是让你们定位你们现在就在极乐,阿弥陀佛,你们身体每个细胞都是阿弥陀佛,虚空中处处都是阿弥陀佛,这不就是当下即极乐,极乐和我不二嘛。是不是?这就是六祖“唯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遇到好人,我们也觉得他是菩萨,遇到坏人也觉得他是菩萨,这个菩萨跟我开玩笑,捉弄我一下,考考我的智慧,我们不要马上生起嗔恚心,而是以智慧来化解面前的这个事情,是不是?我们一般人就看到别人的不好,我们首先就很生气,然后你们想办法给它化解,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没有生气这个过程,他一看到人家这么搞,他马上就想出一个办法给化解了,就好了,就不要有这个生气的过程,所以这就是“心净则国土净。”当下即极乐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