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七讲

【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七讲

 

时间:2016819

主持:明树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

 

主持:大家好!我是今晚的主持明树,今晚的讲座是《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的第七讲,上一讲的内容是师父说了六祖惠能大师的成就历程。

了空居士:今天晚上重点就来讲禅,严格来说是禅宗的核心,因为禅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广义的名词,正如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面就讲了,禅有四大种类:第一就是愚夫所行禅,第二是观察义禅,第三是攀缘如禅,第四是如来禅。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边有讲,也就说禅其实是禅定、禅那等等一个简单的简化的叫法叫禅。

我们说学禅,其实我们学的禅,就是我们心目之中令人神往的禅---如来禅。我以前也讲过说历史上曾经也搞出个祖师禅和“如来禅”,从这个目前可查到的资料,说“如来禅”和祖师禅,最初搞出这两个名词的就是沩仰宗的仰山大师慧寂。就是他当时说要去看看他的师弟香严到底证到什么程度,以前他(香严)就是写了“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这首偈,他当时是听到石头碰到竹竿咚的一声,他言下大悟,写了这首偈,传到沩山灵佑大师那里,灵佑大师一听很高兴,说香严已经开悟了。慧寂就怕他会不会是抄抄摘摘的,说待某甲亲自勘过。慧寂也是灵佑大师座下的一位有大成就的弟子,所以他去见了香严,香严就跟他诵了这首偈,慧寂说你不要诵你原来做好的,会不会是你自己平时怎么抄抄摘摘的,你最好当场重新说几句,他就说了“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那个时候慧寂大师就说“如来禅许师弟有,祖师禅未梦见到。”做梦都还没有,因为他“去年贫,今年贫”说起来好像是会彻底的空掉了,慧寂大师觉得香严会不会是堕落顽空了?他说你再说几句给我听啊,结果香严就说了“吾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慧寂一听很有同感,说恭喜师弟也会祖师禅了。其实这个就说他的清净心起用,而且他还巧妙的说了一个慧寂的故事,就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这个事情被他说在里面,“若人不会,别唤沙弥。”就当年慧寂大师很小很小是一个小沙弥的时候,他去拜见灵佑大师,灵佑大师问他“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慧寂大师那时还是一个小沙弥,他就从这边,本来譬如说站在灵佑大师的左边来说吧,他就走到右边站好,就说有主沙弥然后就从这边走到那边,灵佑大师一看就明白,这个小沙弥是非常有智慧,他明白他(灵佑)问什么,就有主无主就是说你这个人谁为主。所以香严说“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也就说我们一个人,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起用都是这个清净佛性在起用,包括唤沙弥从这边走到那边都是这个清净心在起用吧。所以慧寂大师一听就很感慨,说恭喜师弟也会祖师禅了。所以就传下了“如来禅”和祖师禅。我以前应该是在【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的第二讲还是什么我曾经有详细讲过这个“如来禅”和祖师禅,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湖南常德讲的,所以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我前边讲的,那里讲的比较详细。

我们继续还是围绕着禅宗的核心,我这里用禅宗的意思,其实禅就是我们说的禅修、禅定等等,但是加个宗字,这个宗字,我一直在研究禅宗这个名词,为什么要说禅宗。当我们读了《楞伽经》就会有所启发,《楞伽经》世尊有说“说通”、“宗通”,就是这个禅,这个禅宗是指宗通而成就的如来禅这个圆满的境界,所以禅宗是指这个意思,而不是说它是一个某个具体的宗派。我以前给大家讲过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就说“说通”、“宗通”,在《大梵天王问佛诀疑经》就有说“教传”、“心传”,有这么说,其实吧,这个禅宗圆满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法相。这个在《大梵天王问佛诀疑经》第二品拈花品,释迦牟尼佛说七佛授法相然,七佛弟子传法相耳。这个圆满的境界就是法相,以这个以心传心这种某方面的示现使我们明白最清净的心的圆满境界,这叫作宗通。如果一定要将禅宗认为一个流派来说,那它就主要是从这个种种的方便使求道者明白圆满境界。如果从种种语言表达等等、种种故事,那叫作说通,也叫作教传,宗通就叫作心传,是有这个区别。如果直接将禅宗这个圆满境界来说吧,那么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是为了成就禅宗的圆满境界。

那么,我们这么说,那禅宗的圆满境界又是什么呢?我在前边,应该在第一讲就讲过,禅宗的圆满的境界就是明白什么是最清净的心,而且懂得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一切。六祖在《坛经》行由品里面对惠明说了“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接下来又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也就这两句连起来就是以不思善、不思恶的最清净的心去返照一切。其实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确实是个过程,其实也是《金刚经》的“若见诸相非相”或者是“离一切相”或者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其实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三昧。三昧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正受,正受就不执著有,也不执著空,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才叫做正,如果偏于哪一边那就不正,这就是著名的般若,其实就大智慧,大智慧就不会被某一种成见某一种现象所影响,他永远是最客观最清净的。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圆满的禅的境界,这就是禅宗的圆满境界,如果只是说禅,那还不是,释迦牟尼佛就概括四大种类: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还有如来禅,概括四大种类。这四大种类里只有如来禅就是圆满的境界,其实真正的如来禅就是祖师禅。祖师禅,就历代祖师,从大迦叶称为第一代祖师一直传到惠能大师,第三十三代祖师,他们所传授的般若智慧,其实也就是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一切,就是这个圆满境界。其他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个圆满境界而讲的。

那么回头来说,禅宗的传承是不是连一句话都没有呢?其实吧,严格来说,你看六祖他也不是也对很多弟子说了很多话嘛,就是赵州禅师他也最少还有说“吃粥也未?”等等,还有一些对答,其实吧,严格来说,禅宗的传承只是说以比较简单的言语,就没有像其他宗派的传承,甚至会整篇给大家讲经说法。譬如说其他什么华严宗啊,什么天台宗啊等等,他们有时还会依照经典怎么去学习等等,禅宗就是这些大宗师按照求道的人的具体情况设种种方便而不是直接的根据某一部经来给大家讲解,主要是这一点,而不是说一句话都不说,当然历史上有个俱胝禅师竖一指,人家开悟,这个他确实就没有说话。上次有个同修问我说师父啊听你上课受益匪浅,但是从哲学一分为二的观念来看,听你讲课有很多好的作用,那有没有坏的一面呢?我说有啊,坏的一面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你每个晚上都来听,随便都要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确实是占用你很多时间。好像听说他后来还打了一行字说:师父有没有又能够有收益又不浪费时间的,有没有?那个时候可能是时间关系(注:指答疑时间结束了),主持人没有读,后来听明双鱼跟我说,我听了都笑了,我说这个答案…如果你遇到俱胝禅师,他竖一指,你言下大悟了,那就不用浪费时间吧,就不用听讲课吧。当然这个也算是一个笑话吧。所以在禅宗的流传里边,也有一些没有开悟的人,他们也依样画葫芦,以为什么事都不用说,什么话也不用讲,这个是不对的。可以说,在禅宗历史上,六祖惠能大师是一个绝对权威的大宗师,他同样会留下了这么多言论,在《六祖坛经》付嘱品里边,六祖也特别说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就是不立这两个字都是字啊,用嘴巴说出来也是两个文字啊,所以说不立文字不是说一句话都不说,而是说跟其他大乘经典这种传承或者是其他流派的传承有所区别,它重在直截了当的引导大家,认识什么是佛性、明心见性,主要是这一点。而不是说一个言语都没有,其实哑巴的人都知道,打哑语,哑巴的人打手势,做什么表情其实也是一种以身体某些动作表示某种信号,我们称为肢体的语言吧,其实也是语言,那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写起来就是文字啦,所以佛家在般若智慧这方面,在大方面上也概括说般若有三大种类:第一是实相般若,第二是文字般若,第三是观照般若,有这三大种类。文字般若是什么呢?一切大乘经典都可以称为文字般若。那么实相般若呢?实相就是诸法空相,也就是你明白万法皆空这种空字。那么观照般若呢?就是你能够明白万法的差别相,其实这个也称为一切智和道种智。所以其实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是绝对的,所以大家掌握到其实正法的传承,最关键就是从不同侧面按照不同人的因缘根器到底是以教传呢还是以心传呢还是心传又加上教传呢,设种种的方便,使求道者明白了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自己和看待别人,乃至一切现象。掌握了这个要诀,这样你就很容易悟入正道。如果老是停留在某一些文字相的执著或者是停留在某一些方法的执著,我们举个例子,天台宗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数就数呼吸,一二三四,一呼一吸。随,就是不要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了,不要了,呼吸一进一出你都知道,但是不要去计算它的数字了,这叫作随。止,你连数的念头都没有,你知道呼吸,连呼吸的出进都不跟了,你知道你呼吸还在存在,就是你的念头停止了。不是跟它一进一出了。那观呢?严格来说,观嘛,这个时候你的思想和呼吸不再挂上钩了,你只是心里很清净,身体的一切变化你都知道,再也不会特别去执著鼻孔上的问题了。还,你的心越来越清净了,觉得整个身体好像一切都是浑然一体,甚至有点混混沌沌。净,一切都浑然一体,甚至连外界天地万物都和你浑然一体,但是你的心是很清净的,没有特别的执著。到了净的阶段严格来说这个就标准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万物都是浑然一体。那么,从着相方面,你老是一辈子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么数,那这叫作法执。严格来说,他法执里还带着我执,因为我在数啊。那么如果在观,我的心很清净,数、随、止、观、还、净,我的心在观察,这个观,这个时候是初步破掉了我执,但是法执还是存在,因我,我在观,能观和所观还是对立存在。到还呢?我连能观的感觉都没有了,觉得一切都是浑然一体,不过还有浑然一体的感觉,叫作还。这个时候我执基本上是破掉了,但是还有法执,还有浑然一体这种状态的执著。到净,彻底的浑然一体,头脑也很清醒,连浑然一体这个境界你都不执著了,一切都是了了分明,但是一切都没有执著。那就我执和法执都被你破掉了,就进入了圆满的境界。但是这个圆满的境界,不是说你一进入就从此就稳定,不是说你走楼梯走到二楼就是二楼,站在那里不动就是二楼,不是。你偶尔一着相你又落到还啦,落到观啦,会这样落的。所以以前临济宗义玄大师入灭的时候就说了那首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这里是指传说中的一些宝刀宝剑,你们如果有读过《水浒传》,里面有一个镜头就杨志卖刀,我记得他有两个镜头,一个是搞一撮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口一吹,那头发就断了,然后又拿几个铜钱叠起来,一刀砍下去,铜钱都砍成两半了,他那个头发放在刀刃上,口吹一下气,那个头发就断掉了,这叫做吹毛。“吹毛用了急须磨”,就说那个刀很锋利很锋利,但是碰到了一根毛,从理论上来说,锋利从理论上多少会有一点点磨损。就说我们功夫很深的人,假如发现某方面一着相,你就记住不能陷进去,你要自然的离相,不要执著,不要产生这种情绪的波动。这就是“吹毛用了急须磨”。所以说圆满的境界就是他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那么的自在,这个就是禅宗的核心。其实禅宗的核心就是万法的核心,万法修到圆满的时候就是成就禅宗的圆满境界。如果你是禅宗的传人,像六祖的很多高徒,他是直接六祖以禅宗传承的心传再加上一些少量的教传,他们大彻大悟了,那么禅宗的这些大宗师大彻大悟了,他也就是成就了万法的圆满境界。

我们特别也说到净土,其实净土和禅宗,净土是以信愿行来成就圆满的境界,当他成就圆满境界的时候,其实这个圆满境界就是禅宗的圆满境界。所以自古有些外行人老在分别这些门派,其实内行人就知道,万法是不二的。《维摩诘经》里也有一个段落,叫做入不二法门品,里面有三十几位菩萨讲述了他们从不同的点而悟入了圆满境界,其实他们的圆满境界可以说都是禅宗的圆满境界。还有《楞严经》25圣,他们也是从不同侧面悟入了这种圆满境界,其实这个圆满境界都是一致的,只不过,他们悟入的途径各不相同。《楞严经》里边25圣,为什么不多不少25位呢?为什么不搞24位或是26位呢?据一些老前辈的总结,这二十五位大成就者是从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他们是从不同的点而悟入了圆满的境界。当然那个《维摩诘经》里边入不二法门品里边那三十几位菩萨从哪些点悟入,我就没有特别去关注,他们也是从不同的侧面而悟入了圆满的境界,是这样的。

那么,净土念佛法门,如果要悟入禅宗的圆满境界,那必须遵循哪一些呢?那就确实必须遵循信愿行三资粮。信就是信佛祖的教导,信阿弥陀佛的愿力;愿,你要发起这个大愿力;那行呢?你要落到实处。其实净土宗不在乎你一天念佛的次数的多少,而在乎你是否真的去践行,去实践,践行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弥陀经》里特别提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观无量寿经》里也特别提到“净业三福,而且强调净业三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真的信佛祖的教导吗?你真的信了,那佛祖叫我们如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就必须落到实处,而不是说我相信,但是你说我做不到又不想做。那愿呢?我们做什么好事,做一天很容易,做一时更容易,最难的就是持之以恒,那平时心里有时候会动摇了或忘记了,那你就要常常提醒自己,用这个大愿力来激励你自己,要坚持。这个行呢?你就是不仅仅是简单的坚持,而且要做得到位。所以我也在某些场合,曾经将信愿行给大家换成另外一种概念,就是:信就是信心,愿就是决心,行就是恒心。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永远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持之以恒去做,那你到一定程度,你的心会自然地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净,最后就能够达到“不思善,不思恶”、返照一切,这种境界。那是不是我自己猜的?不是,《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释迦牟尼佛特别这么强调“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世间好人很多,愿意做好事的好人也很多,但是做了好事,能够帮助别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那么自自然然的,这种人就比较少了,甚至是说很少,帮助别人你的心情能够那么自然,就像帮助自己一样,就像自己自然的流露,这种人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这种人他就是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是真正的有这种整体观的思想,所以这就是达到了圆满境界的标准。虽然你不是一下子各方面都圆满,但是你在这样做的那个时候,你这个时候你的思想是圆满的。人家读《金刚经》有时还误会说令无量无边众生入无余涅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他们说这句话不是矛盾吗?菩萨度众生,度了很多很多,但结果说没有众生得度,那不是自欺欺人吗?其实不是,这句话后边释迦牟尼佛不是说的很清楚吗?“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这句话就解释的很清楚了,菩萨度众生度了很多很多,在他心中他没有这种功德相,他觉得度众生就是我的正常行为。就好像我们每天这个手帮我们梳头帮我们洗脸刷牙一样,我们不用老是记得我这个手帮我刷了多少次牙,洗了多少次脸,不用记这些,这是一种自然流露,这就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的真实含义,也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的真实含义,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自然流露。所以说你真正能够掌握净土宗的信愿行的精髓,其实你刹那间就悟入了圆满境界,跟禅宗大彻大悟的圆满境界是一致的,所以千古以来无数的傻瓜老是在争论禅宗和净土等等,其实,看起来好像下手的入门处有一点不同,其实他们的归宿都是不二的。就像其他宗派什么法华宗、华严宗、天台宗等等,其实他们的归宿都是圆满的境界,也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说你能够处处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一切。我为什么这么概括呢?其实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就有这么概括,就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还有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当然后边还有一个描述这个境界的,“于一毛端,便能含受十方国土。”大彻大悟的人他知道任何一个点都是宇宙的全息,跟宇宙的一切是不二的,是这个境界。所以禅宗的核心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种清净心去为人处世。其实禅宗的核心就是一切万法的圆满境界。我讲的这些在《六祖坛经》的第二品般若品和第三品的决疑品里面,六祖惠能大师也有详细的论述,我是以比较简单的言语给大家概括。那今天晚上就先讲到这里,我们留点时间回答疑问,就讲到禅宗的核心。

 

问:师父好!以前是用公益大讲堂,现在怎么改用禅文化与身心健康了呢?

了空居士:噢,主要我是要用一定的时间和篇幅给大家讲述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所以特别突出这个主题,因为我本人就是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也是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讲师团的常务副团长,所以讲【禅文化与身心健康】可以说是我的爱好和职责,所以我特别突出这个主题,所以将公益大讲堂…其实公益大讲堂是不变的,只是我们好像如果说实体上挂一个横幅,我们现在讲的主要内容就【禅文化与身心健康】,是不是明树?公益大讲堂好像一个地方嘛,好像我在汕头图书馆,然后横幅就禅文化与身心健康。谢谢大家!

 

主持:我们这个讲座是【禅文化与身心健康】,师父为什么用禅文化三个字,而不用禅这一个字呢?禅文化与禅有区别吗?

了空居士:噢,严格来说吧,如果直接说禅与身心健康,那么可能我们直接讲禅的一些具体做法就好了,也就是禅文化与禅这两个名词所包括的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就是说,如果(仅仅说)禅,从外延上它涵盖的范围就不广了;从内涵上,我们要讲的比较具体一点,那如果是禅文化来说,那么我这个名词可以直接包括了禅也包括了禅有关的涵盖的外延,所以禅文化和禅这两个如果这么来说吧,用禅文化我们就可以讲述跟禅有关的更多的知识。谢谢大家!

 

主持:师父您说成万法的圆满境界就达到禅的境界。

了空居士:不是,你们不能说禅,严格来说,最标准的说是达到禅宗的圆满境界。因为禅,释迦牟尼佛当年概括了四大种类,其实禅它本身不代表圆满境界,愚夫所行禅,怎么样?我们平时患得患失,想入非非,坐在那里看来也是一种禅定,当然严格来说,那是属于欲界定,欲界本来就没有定,只是有点类似,坐在那里也闭着眼睛胡思乱想,那就愚夫所行禅。那观察义禅呢?我们平时思考问题,对某一些事理的认识,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地动脑筋思考,这个叫做观察义禅。那攀缘如禅呢?这个如吧,就是指圆满境界,其实攀缘如禅就是小乘罗汉、辟支佛等等这种乘空守寂的,他有点接近了圆满境界但又不圆满,这就是攀缘如禅。如来禅,就诸佛世尊,他的那种圆满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楞伽经》里特别交待,禅可以分成四大种类,所以说禅的圆满境界,严格来说,严肃一点就说禅宗的圆满境界。用这个宗字,宗字让我来说是指宗通,说通及心通或者是(说通及)宗通,在《楞伽经》就是说通、宗通,是这样。谢谢大家!

 

主持:看来这个宗,并不是宗派的意思。我一直以为是这个意思。

了空居士:不,不,当然它后世就搞成禅宗、净土宗,就有宗派的意思。什么天台宗,这个时候这么说就是宗派的意思了。

 

主持:师父刚才提到,净土宗的人具足信愿行的话,他的圆满境界也可以达到禅宗的境界,那有一些念佛的人,他就说我只要一心念佛,那么他也能达到圆满的境界吗?

了空居士:哎呀,你去看六祖的开示,在说法达(时)说“空诵但循声”。其实我发现很多修行人,他们的性格是本来就是很固执呢还是修行之后越修越固执呢?他们其实就是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法执,他们忘记了我们修炼的目的是成就圆满的智慧,而不是老是死死地在那里一日万念,念一万句,那九千九百九十九都不行吗?一万零一也不行吗?一日万念,很执著的,有些人特别执著,他们就忽略了成就圆满的境界,也就成就最清净的心来看待一切,他们就死死地抱住这句佛号,其实念佛是见贤思齐,25圣里面大势至菩萨不是说“忆佛念佛如子忆母”。忆母什么?忆母的智慧和德行,是不是?

 

问:修观照和内观进入虚无的禅定,究竟可不可以成佛呢?

了空居士:噢,从究竟处来说是不行的,因为你老是在观嘛,你还是执著我在观嘛,到圆满境界是能观与所观不二。正如观音菩萨所说的“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怎么样啊?“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十方圆明又怎么样啊?“获二殊胜。”哪二殊胜啊?“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觉得十方和自己不二了,诸佛众生都和自己不二了,是这样的,不是说你老在那观,没用的,观久了头都晕了。谢谢大家!

 

主持:那这么看来,虽然万法最后都能成就圆满的境界,但是如果离开了这种智慧,离开了这种最清净的心的话,实际上他们可能就很难达到这种圆满的境界?

了空居士:难,难的。其实吧,你们不要老是去观,还是要落到行,我以前常常提醒大家“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你不要老是死死地去怎么观,去怎么想,你为什么不一下子就按净心行善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马上落到实处呢?谢谢大家!

 

主持:很多人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们就把后面这句给忽略了。

了空居士:对,对。

 

问:那些口头禅等等方法都是后人搞的,对人有害的,这些导致禅宗变腐朽了,那后来的禅宗会阻碍人,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呢?

了空居士:自古以来都是需要寻找明师嘛,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楞伽经》卷二,释迦牟尼佛也提到如来两种神力等等,都强调说一切正道的修行都必须有明师,是不是?如果你遇到明师,明师就告诉你这句话是对的,那句话是不对的,这个是障碍的,那个是不障碍的,是不是?如果你说明师去哪里找?那你问赵州禅师吧,赵州禅师就告诉你“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他(指学生)说不是,他(指赵州禅师)说是你师诗不认(注:参见禅宗公案《学人师》),这个我曾已讲过,这个赵州禅师(的公案)嘛。谢谢大家!

 

问:禅宗的圆满境界是以最清净的心看待一切,那禅宗的祖师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那我们看到佛讲经说法四十多年,他的核心是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与以最清净的心看待一切有什么关系呢?

了空居士:假如你的心不清净,那看事物肯定带着成见,那么你带着成见,你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八正道呢?是不是?就这么直接嘛。就好像嗡同修厂长叫你找东西,你找不到,他就找到了,那么你这个时候怎么认为?让我来说,找东西就是由两个因素组成 的,一个是你要知道那东西长的怎么样,一个是你眼睛必须看得到。那好了,你的眼睛是看得到的,如果你找不到,从客观方面来说,就你不知道那东西长的怎么样,那好了,不知道那东西长的怎么样,你要去找之前为什么不问一下呢,看长怎么样再去找呢,就糊里糊涂人家让我找我就去找,找不到就跟人家说找不到,所以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清净了,反过来,假如你叫别人去找,别人也跟你这个态度,人家能理解你吗,假如你有清净的心,找东西就这么找,别人找得到我找不到,要不然就是我不认真啦,要不然就是我不知道那东西长怎么样,其实不知那东西长怎么样,也是不认真,因为我没有问人家那东西长怎么样,或者是平时没有去熟悉这些东西的模样,其实这个状态跟灵佑大师在百丈禅师身边找火种是同一个道理。谢谢大家!

 

问:虽然说禅宗这种以心传心的功法非常好,是万法的源头,任何的功法都源自禅宗的以心传心,可是我觉得有了禅宗,我开悟还是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成佛,这怎么办呢?

了空居士:是啊,人家灵佑从找火星都能开悟,你为什么不从厂长找零件开悟呢?你说厂长不是百丈禅师,人家一个竹竿都能开悟,你一个厂长不开悟,这是根器不好吧。那你说是啊师父,我最关键就是根器不好,我妈妈怎么生出我这个样子,不是你妈妈生的根器好不好,关键是你的心是否真诚。你说师父这么说太过份了吧?一点都不过分,请看25圣里的周利盘陀伽吧,你根器再不好,都比他强吧,人家为什么也能够大彻大悟?就是他有至诚之心啊,嗡同修,你说师父你怎么说我都是动不起来,如果从古代来说,拿把刀砍掉你的手,看你会不会跑?肯定跑的。谢谢大家!

 

问:以最清净的心看待一切,它的具体表现是不是我们在生活中践行八正道?

了空居士:是,真的,这个心愿发动的起来,你整个气质都会改变的,真的会改变的,想当年,我也想去地藏菩萨那里发个愿,我坐在家里想了两个小时,前前后后都想了,最后确定说地藏菩萨发这个愿,我也跟他,最少有地藏菩萨陪伴着我,我也不寂寞,我一想通,下定决心的刹那间,说内心话,闭着眼睛觉得眼前的光刹那间都亮了不知道多少,都不一样了,我现在在跟你们说的时候,我的后背,好像督脉里面都不断地有热量升起来,我才知道什么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谢谢大家!

 

问:像我们这些人就常常觉得我根器不好,不知道以最清净的心看待一切。   

了空居士:根器好不好,就是你的心是否真诚,《维摩诘经》也说“至诚心是道场,真心是道场,直心是道场。里面说到很多个心,什么心什么心,请大家记得,人生可以说最难得的就是真诚心。谢谢大家!

 

问:我们怎么做才能以清净心来生活呢?

了空居士:看事情你永远要有这种整体观,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的时候,也要考虑对方的,甚至考虑旁边的,你以后养成习惯了,就看事情会看得很准,你一看,哦,就是这样,一般就会很顺利的。谢谢大家!

 

问:师父晚上好,您是正宗的道家弟子,更应该多宣扬道家文化,为什么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讲这个佛家文化呢?

了空居士:噢,这个有个原因,我们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十年《纲要》里边有这个项目,2011年到2020年,你们去看,我以前曾经将这个文件传到群里面给大家看了,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就是响应政府的号召,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是云浮市政府宣传部发起的,里面很多领导都在里面担任名誉会长等等,所以说我用这么大的篇幅讲禅文化其实也是响应政府的号召。谢谢大家!

 

主持: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是迄今为止首个专门研究六祖惠能思想的地级市学术团体,它的主管单位是云浮市市委宣传部,它的名誉会长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尧坤同志担任。大家如有意愿加入这个研究会的话,可以加入我们的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QQ群(群号:220431262),下载它的会员申请表,将会员申请表(填写后)发给明双鱼师兄。

了空居士:不用收会员费的,有时候有什么活动,大家随喜捐点款,像上次助印《禅宗六祖惠能传》,有很多同修捐款,这个是协会发起的公益的行动,你们方便就力所能及地捐点钱,不方便就暂时不捐,我们一切都是随缘的,平时不用收会员费的,包括我在里面做副会长也是不用交什么费用的,重要的事情我们就随喜捐点钱。是这样的。谢谢大家!

 

问:禅宗是如何心传的呢?

了空居士:噢,禅宗心传严格来说也不是完全是心传,我们研究六祖的一生,从行由品六祖与惠明的对话,还有从这个机缘品、顿渐品,尤其是机缘品可以看得出,也不是说完全不用言语,不是,就是说从某一个侧面,直接指导学者悟入圆满境界,你们详细可以看行由品还有机缘品吧。谢谢大家!

 

问:师父前面说到周利盘陀伽开悟的经历也是很传奇的,我很向往成就圆满境界之后有圆满的智慧,无碍的辩才,得大自在,那周利盘陀伽原来记忆力不好,他是怎么大彻大悟的呢?

了空居士:在25圣圆通章里面有讲,世尊就叫他搞卫生,帮人家搞卫生扫地,他刚开始也在观察呼吸的生住寂灭等等,因为他的心很真诚很清净,然后他不知不觉就悟入万物同体这种境界的,其实你们去观察,当你的心很真诚很恭敬的时候,你会觉得看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的,甚至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你看起来都会觉得很亲切的,所以很容易悟入这种万物同体的圆满的境界。

 

问:周利盘陀伽他一开始就应该是很真诚的,这时候他的智慧是没有开的,为什么他后来开了后,他的智慧就圆满了呢?他的真诚心前后应该没有太多的变化的。

了空居士:没有。譬如说我们以学其他的学问来说,我们刚开始很真诚,但是我们对要学的这种学问一无所知,那么你再真诚,譬如说一个很真诚的人如果他没读过《六祖坛经》,那么他的心无论多么真诚,他也没办法诵出《六祖坛经》的内容,如果他接下来用很真诚的心来学《六祖坛经》,噢,那他就能掌握到里面的一些知识等等,甚至能悟到六祖的这种圆满境界,是不是?所以就是说这个因和果是有一个过程的,是这样的,就等于我们理解成他是来跟释迦牟尼佛学这种智慧吧,刚开始他没有释迦牟尼佛指点,他很难悟入这个境界,就是说一个勤快的人他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不知道去那个地方走哪条路,他再勤快也很难走到目的地,除非他歪打正着,否则是没有的,必须有人指路说你朝这个方向走,结果就能够悟入吧。谢谢大家!

 

问:那他用这种观呼吸的法门也能够悟入万物同体的境界吗?

了空居士:其实,不要说观呼吸,无论是什么方法,其实,《金刚经》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还有说“诸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说譬如说你观呼吸,然后到一定程度,你确实不知不觉能够达到不执著了,进入空的境界,进入空的境界,你又不执著空的境界,那不就进入了圆满的境界了吗?当然这个圆满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的圆满境界还有距离的,我们佛经上的说的十地菩萨,其实从初地,你就已经是属于明心见性了,但是你就还没有圆满,你必须到等觉才基本上叫圆满,所以我看佛学词典里有一个词叫分证佛的法身,从证得一部分到圆满的证得,还是有个区别,好像明树你跟我修了这么多年,你现在打坐的时候身体虚无的状态和两年前虚无的状态是有区别的(明树:对,大不一样。)但是你两年前也觉得我也虚无了,没错,但是还是不一样,从不圆满到圆满。谢谢大家!

 

主持:前面师父你说到用观照的方法并不能够达到最终圆满的境界。

了空居士:噢,不是,嗡同修他(前面)说观照,因为我知道嗡同修的性格,他观起来就很执著。所以说自古以来留下了很多公案,其实公案就某一位大宗师对具体的某个人讲的,所以我们只能做参考,不能完全的搬过来,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法尚要舍,何况非法。”是这样,谢谢大家!

 

问:净土宗的最终目的不是往生净土吗?师父怎么说是得到大圆满的境界呢?是不是往生净土之后才能够得到大圆满境界呢?

了空居士:你这个问题可以去看《观无量寿经》里边的九品莲花,那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还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还有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个三加三再加三就等于九,九品莲花,我所讲的是对应最上一乘,对大根器人讲的,你进入圆满的境界其实就是刹那间跟极乐相应了,六祖惠能大师在决疑品里边,韦刺史在问念佛求生极乐那一段,说老僧为大家移极乐在眼前嘛,是同一个道理,这就是上品上生,刹那间就相应了,是这个意思。那根器比较差的,信愿不是很足的,往生极乐了,上品中生还是上品下生啦等等,这个我就不论这个了。谢谢大家!

 

问:我是刚来了解,请师父开示,我现在胸口总是闷堵,呼吸困难,我有个问题,法无正邪是说对还是不对?人们为什么批判邪法呢?了义经都能碰到,修炼法门有如此之多,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我说一句很老土的话,你的眼睛和鼻子有什么不同呢?那肯定是不同的,长相也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法,就一切方法,有些方法是教人家走邪道的,那肯定是不好啦,有些方法是教人家走正道的,那肯定是好了,哪有说法无正邪,那么眼睛和鼻孔能一样吗?谢谢大家!

 

问:请问,我执一定就是贬义词吗?我们所常常赞扬的追求理想,坚持不懈和我执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了空居士:这个我执,古人早就帮我们概括,它主要概括在见思二惑里边,见惑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思惑里边有贪嗔痴慢疑。我执往往就概括在这十大方面,见思二惑里边。我们为理想而不懈的努力,所谓的执著的追求,这跟我执是不一样的,执著的追求往往是指他对正确的方向的努力,也就说执著的追求是属于理智的,我执往往是不理智的、一些不良的做法、不正确的做法的一种不改正。谢谢大家!

 

主持:有师兄说嗡同修想开悟是不可能的。师父对这句话有什么评论吗?

了空居士:噢,这句话,我就问你为什么呢?你有什么依据啊?是不是?那你反过来说师父啊那嗡同修一定能开悟吗?我说不一定,不一定就包括了可能和不可能,那你说师父你很狡猾,一说话都是两边都逮不住的,不是,我说话是很中道,很客观。嗡同修能不能开悟?我说不一定,也不一定不开悟,也不一定开悟。那么你说有什么依据?有啊,六祖惠能大师不是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也就说我们嗡同修怎么样也不会是下下人,人家下下人有时候都有上上智,我们嗡同修我相信他有时候也有上上智的时候,你要知道开悟和彻悟是有区别的,开悟就是你有时候一念之间也能悟入到清净的境界,圆满的境界,只是说不稳定,其实嗡同修他有超人的求道之心,他也很真诚,但是嗡同修他有个缺点,他就是愿意问也愿意听,但是不愿意做,他有信心也有决心,但是没有恒心,如果他有一天有恒心了,也可能有很大变化的。你看我从来没有说对嗡同修有点厌倦呀什么,他问什么问题我都认真给他讲,苦口婆心,我发现他有信心也有决心,只是没有恒心。谢谢大家!

 

主持:我听了师父这番话也很有感触,不但嗡同修没有恒心,我想我也没有恒心,我们很多的同修恒心都不够,我们真的缺乏的就是恒心。师父指明了我们以后修行的方向,认准了方向真的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下去。

了空居士:说内心话,我自我表扬我自己一下,我就是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想当年我在我师父面前,我有疑问问我师父,我师父给我讲解,我一定认真去做,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印象最深的就我师父给我的第一堂课,就是关于我问我师父说如何入静,我师父听了笑了,他问我说你能入静吗?我说不能啊师父,他说你可能有一句话不敢说,我说什么话?他说你心里是不是想说师父啊你能不能入静?我听了笑了,我师父说其实我也不能入静。他说其实老子都不能入静,你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大脑永远不可能一片空白,真的一片空白了,就变成老年痴呆症了。我们在四禅八定里面,好像在四禅还是哪里有个无想定,好像我在《楞严经》里面看到的,进入那个状态后,那个人就一片空白,头脑迟钝迟钝的,那不就跟老年痴呆症很类似嘛。所以我师父告诉我,古人是说要悟道,要将道理想清楚,所以说你从现在开始,你脑海里边有什么事情你就客观地将其想通,想不通的就来问我,时间长了就大脑很清醒,什么事情一眼就知道。说内心话,我现在真正做到了,明树,你们有没有发现,所有人问我问题,我不懂的我就说这个我不懂,我懂的我真的是不假思索的,所以我形容说我的大脑没有间隙的,我们一般人可能还要停留一下,不是的,你一个问题读过来,我脑海里就流出这个答案了,就是这么对答如流的。当年就是我师父指导我要悟道。就这么学习起来,我师父说什么我都听,因为我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我师父84岁,我才23岁,我师父真的是当代的高道,所以没有理由不相信,所以我全部照做,结果进步非常快。谢谢大家!

 

问:师父好!开悟后的人跟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

了空居士:差不多,那你说差不多,就是他们也还是那个样子嘛,没有三头也没有六臂。但是差不多,还是有点不一样,我们没有开悟的人负面情绪很多,所谓的业障,业力牵引,开悟的人没什么负面情绪。他就在逆境里边,他的心都是平静的,他是非对错了了分明,所以他们能够安全地度过一些逆境。我开玩笑说,从算命的角度,六祖惠能大师应该也有十五年不好的命运吧,因为他在猎人队伍里面隐居了十五年,是不是?正好算命说一个大运十年,再加半个,那如果惠能大师没有这个大智慧,鲁鲁莽莽地惹出事来,那不就被人搞死了,所以他能安全的度过,而且他也能够观机,那天人家在说幡动、风动,他过去说哎呀是仁者心动,结果就一鸣惊人了。所以大彻大悟的人他有智慧,所以他在顺境逆境都能够各方面做得比较好。谢谢大家!

 

问:我们说我执通常说无明,那么刚才说各种观,虽然仍有我在观,但是这时有没有可能无明破得差不多了,我执很淡,当然和寂灭应该还是不一样的。

了空居士:其实吧,严格来说,开悟和不开悟是有个区别的,也就说你开悟的时候是当时这个心能够很清净,能够很客观,但是等下你遇到另外一个事情,可能会悟后迷,当你不迷的时候,那个开悟就是开悟,好像我们这个开悟和不开悟就犹如我们眼睛里面有没有东西进去,进个大东西和进个小东西你眼睛都睁不开的,只要有一点点无明障在里面,你总是事情都看不清楚的,看不准。开悟其实没有说接近开悟或者不接近开悟,不是,你有时候有开悟的那个闪光点,无明遮住了又不开悟了,反正要不然就开悟要不然就不开悟。那从渐修的次第(来说)你是不是慢慢开悟慢慢接近呢?有这种道理,但是你无论多么接近,还是不开悟,还是看不清楚的。就好像神秀,他的品德很好,他很善良,但是不开悟还是不开悟,他比起别的师兄弟就善良多了,但是他不开悟还是写不出这种圆满的偈,没有说接近,所以说开悟和不开悟,严格来说,它不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是质变的过程,你看神秀品德很好的,很真诚恭敬,他还是有一点执著,他那个偈写不来,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没有说接近和不接近。开悟就是开悟,不开悟就是不开悟,是这样的。但是人有时有刹那间开悟的时候,但是刹那间又被遮蔽了,这个是有的。但是如果大宗师指点别人,他也是从你开悟那个刹那间告诉你这个对了,你这么做就对了,那就看你过后能不能继续按照这个方向去做,如果不行,他又没有了,是有这个区别的。所以说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和我们的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们就觉得很奇怪,怎么神秀搞那么久就不开悟,人家放下屠刀就立地就开悟了,成佛其实这里是指开悟的意思,就是说他真的当下就明白了是这样做,这样做是对的了,所以他一下子就全盘给转过来了。当然过几天他又遇到什么事情拿起屠刀,那个是悟后迷,是有这个区别。

 

问:无所住的状态是不是就是禅宗所说的打成一片?

了空居士:严格来说吧,这个打成一片,这句话确实比较模糊,我们如果从开悟的人是不是打成一片?确实是,他也觉得天地万物和自己是不二的,他是打成一片而不执著一片,所以最正确的描述是打成一片而不执著一片。如果你打成一片然后也有一片可以执著,那还是没有开悟,所以说开悟的人他是看他的智慧,而不是问他的功态。

 

问:那这个和禅宗所说的朗月现前一样吗?

了空居士:噢,朗月现前就是天空很晴朗的朗,是不是?(主持:对。)朗月现前人家不懂的话就是以为哎呀眼前一片光明了,好像十五的月亮现在面前一样,朗月,明明朗朗的月亮。其实严格来说,这个朗月现前是一个比喻,是说你的心很清净,好像月明星稀,如果满天繁星就不能说月亮很亮,因为从光学的角度,月亮亮了,他的光就遮蔽了那些星星的光,朗月现前就说明你的心很清净,一切了了分明,不是说有一个白色的光现在面前。

 

问:师父相信前世今生吗?

了空居士:噢,说内心话,我对前世今生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我对过去未来是很感兴趣,我前世到底是做了什么人我不是很在意,我后世做什么人不是很在意,我最在意的就是我过去做的事情和现在乃至未来的情况,我是最在意的。谢谢大家!

 

问:根据我的了解,道家重视的是今生的成就,而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死后往生净土,那么师父是如何调和的呢?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噢,很简单,其实假如真的有后世,从随业受报的角度,你今生修的好,你说今生就有成就了,那你今生有成就了,那你死后肯定往生好的地方,我就这么来调和的。你今生要修好,“心净则国土净”,你活着的时候已经修得很好了,那你死了,不就这么惯性地好下去嘛。谢谢大家!

 

问:不学文化知识,只修道悟道能大圆满吗?能得大智慧吗?惠能大师也是不识字的。

了空居士:噢,是啊,六祖惠能大师是不识字的,那个时候应该是接近晚年了,法达去找六祖,六祖叫他诵几句经给他听,就说明那个时候六祖应该还是不识字吧,所以说智慧和具体的知识是有区别的。六祖大彻大悟之后,他不识字还是不识字,但是人家读给他听,他就听得懂,所以他以前对无尽藏比丘尼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比丘尼很奇怪,字你不懂,里面的含义你会懂吗?六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那么我们大彻大悟之后,你其他的技术你还是不懂,譬如六祖大彻大悟了,他没有学电脑,可能电脑怎么操作,他也不懂,但是我告诉你,大彻大悟的人特别聪明,可能你一讲他就懂了,我从哪里看?你从五祖要摇橹渡六祖过江,六祖一看哎呀师父我来吧,六祖刚开始是不懂得摇这个船的,他一看也会了。当然你说摇船我去看也会,也是啊。不过,我只是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就大彻大悟的人是很聪明的,他学什么东西肯定是会学得很快的,那么读了很多书的人他不一定能够达到大彻大悟的人的智慧,这就是最著名的书呆子这样的人,他文凭很高,但是有时候跟李白笔下的那个《嘲鲁儒》差不多。谢谢大家!

 

主持:明悃师兄代表我们表了个态,说谨遵师父教诲修正自我。了空居士:非常好,有真诚心,人生苦短啊。

 

附:

嘲鲁儒(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