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 第一讲
【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 第一讲
时间: 2016年 7月 1日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了空居士:大家好!今天是《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一场,我为什么会想到搞这个主题的系列演讲呢?最主要就是说我从第一场在云浮市人民医院,第二场就是云浮市戒毒所,第三场就是在我的家乡汕头文化大讲堂,这三场演讲都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禅文化与人的身心健康》。那我为什么继续在这个公益大讲堂里边讲这个话题呢?主要就是我以上的三次公开演讲很受听众的欢迎,但是每一场演讲时间都是那么一个半小时和半个小时的答疑,真的时间的限制,使我没办法将禅文化的很多知识点讲清楚,所以很多同修要求我能够创造一个机会,能够系统地讲解禅文化,乃至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甚至是家庭幸福、事业方面、和谐社会等等的一些关系,所以我在YY教育网这个公益大讲堂,设立了《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的系列讲座。我们这个系列讲座定在每周星期五晚上8点到9点30分,我们一般还是老模式,就是前边一个小时的讲课,后边留大概半个小时,同修们有什么相关的问题或者是疑问,就请提出来,你们如果一边听一边有疑问都可以打在公屏上,到时主持人读给我听,我现场给大家针对性的讲解,今天晚上就是明双鱼在现场主持。
很多同修都认识我了,我在网络上叫了空居士,我的真实名字就是蔡衍颛,我是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也是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讲师团的常务副团长。可以说讲解六祖文化——我说禅文化,其实禅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还是以六祖文化为代表,所以我所讲的禅文化都是围绕着六祖文化而讲——因此给大家讲解禅文化可以说就是我的职责。社会上很多人都知道禅,但是真的你跟他探讨什么是禅的时候,他们确实一片茫然,我看过听过很多人讲禅的知识,但是你认真去听,可以说基本上都没有一个人讲清楚什么是禅,他们往往就会说茶禅啊,什么管理禅啊,什么安祥禅啊等等。但是如果你问他什么是禅,也不知道他们到底知不知道,反正我看过很多人讲解禅的知识,就是恰恰没有讲什么是禅,就更不用说他们谈禅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从佛家的理论来说,禅是指一切的禅定,它不是专门指禅宗这个明心见性的这种特定的禅,它是泛指一切的禅,所以在历史上,往往就分出了两个说法,所谓的祖师禅和如来禅,那么这个祖师禅和如来禅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查过很多资料,初步发现,祖师禅和如来禅,这两种说法的出处,可以说就是唐朝末期的慧寂大师,慧寂大师是谁呀?他是灵佑大师的弟子,慧寂大师就是著名的仰山大师,仰山是一个地方的名。那灵佑大师又是谁呀?他就是沩山大师,这个沩山也是一个地方的一座山的名,后世的沩仰宗,就是沩山大师和仰山大师这么流传下来的法脉。那么灵佑大师又是从哪里学到禅的呢?他是从百丈禅师,百丈又是一个地方的名,百丈禅师他的名字叫做怀海,所以叫做百丈怀海禅师,那百丈怀海禅师,他的师父是谁呀?他就是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他的师父是谁呀?马祖道一的师父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怀让大师,那六祖惠能大师大家都知道了,六祖大师追溯上去就是五祖弘忍和尚,四祖道信,一般在书里边称道信大师,道信大师上去就三祖僧璨大师,三祖僧璨追溯上去就二祖慧可大师,二祖大家都知道了,慧可大师是拜达摩祖师为师的。达摩祖师呢?他是从印度西天竺那边过来的,达摩祖师的师父就是璎珞童子,璎珞童子他就一直追溯到一代一代都有一定的传承,只不过那些祖师的名字很复杂,我真的没办法记牢,一直追溯到大伽叶,大伽叶就一直追溯到释迦牟尼佛。那好了,释迦牟尼佛当时他对禅有什么结论呢?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卷二里边就有说到这个问题,就说禅可以分成四大种类,第一种就是愚夫所行禅,愚夫就是没有开悟的人,普通的人;第二种就是观察义禅;第三种是攀缘如禅;第四种是如来禅。释迦牟尼佛就说禅,严格来说就禅定,有四种,那什么是愚夫所行禅?愚夫所行禅,我们换作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我们普通人平时胡思乱想的那种精神状态,那么胡思乱想也叫做禅吗?其实禅的本意就叫作禅那,也就是精神专注在某一情境之中,其实胡思乱想看起来它整个过程也是一种动态变化,但是严格来说大脑相对还是处于一种对某种情境的专注。当然我以前讲过说欲界其实没有定,但是我们为了方便讲也讲欲界定,其实严格来说也不是说真的没有定,欲界定勉强分为粗住、细住和未到地定。粗住是什么?就是说你对一些事情有大方面的一种注意吧,细住吧,就是对内心深处一些细小的念头的观察吧,未到地定吧,我们一般人走神,他坐在那里不知不觉就想到其他的事情,唉,等一下你突然明白,我怎么坐在这里胡思乱想想到其他事情上去呀,你给刹住了,这叫做未到地定,不会陷到那个胡思乱想的情境里边想到忘记了,你还突然会记得,所以刹住车了就叫做未到地定。所以严格来说,从粗住、细住、未到地定来看,欲界的状态多少还是也有一定的定境吧。所以佛祖在《楞伽经》卷二就提出了愚夫所行禅,也就是一般人胡思乱想的那种精神状态,坐在那里能够胡思乱想也相对是一种安静状态,所以严格来说人嘛不管你在什么状态下,多少总是有一点点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愚夫所行禅这种定。那么观察义禅呢?就是说我们有一定的目标,在思考着某一种问题,苦思冥想等等,但是他这种做法是比较着相的,不究竟的,所以看起来,它也是在想一些道理,这叫作观察义禅,是不究竟的。攀缘如禅吧,如吧,严格来说是指圆满的境界,但是你用种种的法执,着相去思维,甚至像小乘人一样堕落到空里面去,和真如还是不相应的,所以只能说叫做攀缘如禅,所以攀缘如禅其实就是有种种执著的修法,不是着有就是落空等等,但是修炼者可能境界慢慢会高一点,会进入一种虚无的境界吧。那如来禅呢?如来禅就是我们个个都很清楚知道的般若寂照。也就是他能够以最清净的心去观察一切,也就是达到了《金刚经》的“若见诸相非相”啊,“离一切相”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平时所说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等等,能够达到这种标准的,能够“于相而离相”这种圆满的境界,这就是如来禅的境界。
那么我们刚才说到从六祖反推上去一直推到大迦叶,推到释迦牟尼佛,那好了,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什么时候传禅给大迦叶呢?就是灵山会,灵山会这个公案,记载在哪部佛经呢?记载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具体就在卷二拈花品。那是谁提问的呢?就是这个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当时在大众里面就起来给释迦牟尼佛顶礼,然后说:世尊,今佛已成正觉…意思就是说佛祖你讲经说法差不多有五十多年了,有没有未说最上大法?就说你有没有留着最高境界的法门没有讲啊?如果有,请世尊讲,以后我们行菩萨道,度众生就用得着吧。然后很恭敬地给释迦牟尼佛送上一朵花,这朵花说的很稀有,“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反正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就这朵花就是天下很稀有的吧,而且按照佛经的说法有点神话的味道,这个大梵天王又用他的神通力将自己的身体变成一个宝座,请释迦牟尼佛坐在他身体所变的这个宝座上讲经说法——当然大家如果说不相信也可以,这个没所谓,有神话色彩,也许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说不定,所以我们就持这种中间的态度,也不要相信也不要说不相信,这个不重要,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讲他这个过程——释迦牟尼佛坐上之后,手里拿着这朵花,然后就闭着眼睛,也没有说什么话,坐了一会儿,大会之中有一个人叫做大迦叶,大迦叶这个人很不简单,大迦叶在释迦牟尼佛座下是有什么成就呢?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在十大弟子里就是头佗第一,头佗是什么意思?就是行苦行。大家都知道智慧第一舍利佛,神通第一目健连,说法第一富楼那,解空第一须菩提,论义第一迦旃延,天眼第一阿那律,持戒第一优婆离,多闻第一阿难,还有就密行第一罗睺罗,再加上头佗第一大迦叶,一共十个人。大迦叶就是这十大弟子之一,称为头佗第一大迦叶,所以大迦叶在大众里边,突然他就明白了,他就不知不觉就笑了,当然就破颜微笑,不是哈哈大笑,破颜换成现代话就是说露出笑容吧,就是他脸的表情变化了, 破颜,整个脸的表情从沉默到微笑,这叫作破颜,破掉原来的那个原貌吧,破颜微笑,其实就是露出笑脸,释迦牟尼佛看到了,大会里边除了大迦叶露出笑脸,其他人都很沉默,都在想世尊会讲什么,在等。释迦牟尼佛很高兴,就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付摩诃迦叶。”大家就觉得很奇怪,所以就在想释迦牟尼佛拈着花也没有说话,然后就说正法眼藏传给大迦叶,怎么传?所以后边就释迦牟尼佛和大迦叶就分别讲到这事情,就讲到所谓的法相,就是释迦牟尼佛说七佛都是授法相,七佛弟子都是传法相尔,也就是说一切诸佛他传授给他的弟子是传这个法相。那法相是什么呢?你们看,释迦牟尼佛拿着花没有说话,大迦叶就微微一笑,这两者其实传什么呢?其实就是传最清净的心,释迦牟尼佛坐在那里什么话也没说,这个大迦叶也没有得到什么,当然据说在后世编写的《五灯会元》这本书里边还记载了,我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边就看不到那首偈,但是在《五灯会元》就有记载,说当时释迦牟尼佛就对大迦叶说了一首偈,说“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那么你们说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边好像也没有说释迦牟尼佛传最清净的心,法相就是最清净的心。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经》里没有这么直接的说,我了空居士是不是自己猜的?不是。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治学严谨,我不会去乱猜。我们从传说中这首偈就看得到的,“法法本无法”是什么意思?法法就是一切法,本无法,本就是根本,无法就是没有一个定法。“无法法亦法”,无法又是什么意思呢?小乘人乘空守寂,以为他一法无立,其实他还是执著了空之相,所以在佛家就称小乘人,执著那种空的那个所谓的有涅槃可证,那还是执著空了,所以称那个他们所证的涅槃叫做有余涅槃,所以他看起来是无法,但是还执著空这种现象,严格来说还是一种法,所以说无法法亦法,就是那种所谓的无法之法其实也是一种法啊。“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成法。”释迦牟尼佛说我今天是真正付嘱这种无法的境界,第三句的“无法”和第二句的“无法”是两码事,第二句的“无法”是小乘人的乘空守寂的所谓的无法,释迦牟尼佛说“今付无法时”,这里的“无法”是究竟圆满的境界,是真正的无法的境界,所以“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成法。”法法就是一切万法,何成法,就是何成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呢?如果你们对《金刚经》有所研究就知道,一听就明白,所谓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能够使你有所执著吧,因此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万法都是不永恒的,所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时空点,所以从这点就印证,你的心离一切法而不执著一切法,那就最清净的心嘛,所以我就直接说了这个法相就是最清净的心,而且还要用最清净的心去面对一切。其实清净的心是没有形象的,那清净的心如何才真正达到清净的境界呢?就是“于相而离相”,就是《金刚经》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于相而离相”是什么意思呢?不会被现象所迷惑,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清醒的,这才是最清净的心,最清净的心它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现象,而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都不会被任何现象所迷惑。那么我以《金刚经》,以《五灯会元》的这首偈给大家注解,如果大家觉得还不够的话,我们继续还可以以六祖惠能大师的言论来注解,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的第十品付嘱品里边也特别交待两种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言行上要绝对保持清净,“一相三昧”呢?就是思想观念上要保持绝对的清净,如果还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看,六祖《坛经》第一品行由品,行由品在哪里讲?就是慧明请教六祖说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末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那慧明一听就言下大悟,接下来又觉得好像还不对吧,他就问“尚来密语密义外还更有密义否?”尚字表示尊敬,差不多是“师父呀,你刚才这么说,还有其他的吗?”所以六祖一听,就知道他(慧明)对他的话没有掌握好,六祖就回答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这是什么意思呀?六祖一听就知道慧明以为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就是禅的境界,他就以后从此大脑什么事情都不要想,愣愣的那就对了,慧明这个人还是很有天赋,他就觉得一个人是不可能整天什么事情都不想吧——这是我猜的,但是除了这么猜我觉得也没有其他可猜的吧——所以他就说师父还有其他的吗?六祖也很有智慧,他一眼就看出慧明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告诉他:我刚才说的其实不完全是那样的,最关键你是要用那个不思善不思恶的心去返照自己。其实返照自己,就是返照自己心中的事情,乃至跟自己有关的一切事情吧。返照汝边吧,如果你教他去返照别人,其实有时候跟你无关的事情,你反而事不关己嘛,有时返照也没有那么详细,跟自己有关的你就会研究很深吧。所以六祖很有智慧就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你从此就要用最清净的心,不思善不思恶,不要带任何成见的心态去认识自己和认识和自己有关的一切事情。哦,慧明一听,啊,明白了。所以同修们你们去看有一些法师啊居士啊在讲究竟的境界,他常常说叫你们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看破放下,其实我们的大脑真的能够什么事情都不想吗?生活在现实里边,容得你什么事情都不想吗?什么事情都不想就是圆满的境界,那么白痴和有痴呆症的老人那不是高人了?不可能吧。现实遇到事情你不去想,那怎么活下去呢?所以圆满的佛经就被那些不明如来真实义的人给讲的乱七八糟,其实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是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自己乃至看待周边的一切,然后以最客观的方法去应对一切。六祖在付嘱品里边就说“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就是思想观念,三昧就思想观念要端正,一行三昧就你的言行要端正。那就明白了,就不是说禅的境界就是什么事情你都不想,那不对的。是要以最清净的心最客观的心去看待一切,去面对一切,这就是禅的境界。
那我们明白了,那好了,那么我们在历史上的传承,从释迦牟尼佛到大迦叶一直传到达摩祖师,再从达摩祖师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还继续传到后边很多代,他们传承的本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给大迦叶印证的,当时也没有说如来禅,也没有说祖师禅。那好了,那后世搞出这个祖师禅的,我刚才讲到慧寂,从历史上来寻找,就是从仰山慧寂大师那里开始,那仰山慧寂大师为什么会搞出这句话呢?这两句话是什么时候搞出来的呢?就是有一个故事,就是他对他的师弟香严的一番话而流传下来的,他的师弟香严有一天突然开悟了,我以前讲过香严的公案,我简单讲一下,就是说香严这个人,很聪明,就是所谓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很会说话,嘴巴不停,所以他有一次去拜见灵佑大师的时候,就被灵佑大师给问住了,他(灵佑大师)说“哎,你父母未生之时本来面目?”怎么答都答不出来,后来他就请求灵佑大师给他说清楚,灵佑大师说我给你说清楚你也是不清楚的,改天你老是搞糊涂了,你还会骂我,你还是自己去想吧。那么你们可能会说,天啦,自己都能够想出来,会开悟,还要师父干吗呢?我们全部都是自己去想就行了嘛,不是的,这就是观机。灵佑大师是大彻大悟的人,他看得出香严他有一个缺点也就是说有一个毛病,就是嘴巴太厉害了,就是他静不下心来,所以如果你从理论上跟他谈,滔滔不绝,他等一下也来个夸夸其谈,那永远是扯不平,所以干脆就不理他,让他自己去苦思冥想,将这种浮躁的习惯给化解掉。结果香严他有一天在给国师慧忠禅师清理坟墓时,他将垃圾往周边拨出去的时候,正好泥土里边的一块石头撞到坟墓旁边的一棵竹,结果咚的一声,因为这个感觉使他豁然开朗,然后就说出来一首是说出来还是写出来,我也不知道,他就成了一偈,那首偈就是“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我们顺便也讲详细一点,就说一块石头碰到竹竿咚的一声,历史上就评论他开悟了,真的开悟了吗?我有讲这个公案,我有跟大家说,让我来说,从这首偈如果让我来评论他真的是开悟了,从哪里看啦?一击就是石头撞击到竹竿发出的声音,忘所知是什么意思?他刹那间好像有点愣住了,一切事情了了分明,但是没有什么执著,其实这确实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但是我们如果在这个境界里执著下去,那就变成堕落顽空了,反而就落入小乘罗汉的境界,如果我们从此心里没有什么牵挂,然后精进正道,行菩萨道嘛,那就进入了大乘菩萨的境界,我这番评论是出自《楞严经》,你们打关键词就是不回心钝阿罗汉和回心大阿罗汉,你打这两个关键词就找得到《楞严经》的这段原话了,就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所以他“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从这两句话就知道我们最清净的心不是怎么去修出来的,而是刹那间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一切都知道,但是又不执著。正如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的一首偈里也有讲吧,“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永嘉大师也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都是说这种“于相离相”的圆满境界,那好了,香严后边还有两句,人家说开悟的人和不开悟的人是不是真的看的出来?如果真正是内行的是看得出来的,从香严那首偈后边两句话说“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一个开悟的人,你们一般人就觉得也没什么怎么能看得出来?开悟之前和开悟之后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悟到什么呢?所悟的圆满境界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严格来说就是你悟到了如何以最清净的心去为人处世。那好了,如果你的心真的很清净,那么,你为人处世,肯定是各方面做的很好,很到位,很圆满,这就是声色外威仪。声,就是声音,色,就是颜色,说的具体引申一点,声,就是言语,色,就是行为,威仪是什么?就是端正,我们说具足威仪,就是威风,礼仪吧,合起来就是各方面很端正。所以从他第一第三和后边第四第五,当然第二句也看得出,说“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他刹那间就明白了他就知道这些大道之理,古路,古圣先贤这条路,不堕悄然机,悄就静悄悄,悄然机是什么?乘空守寂,躲到深山老林里面去隐居,那种厌世、脱俗那种着相的做法,这是悄然机。当然最后两句说“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这两句话是赞叹,没有看出特别的境界。境界都是包含在前面那六句里边,那好了,香严写了这首偈,就传到灵佑大师那里去,灵佑大师很高兴,“此子彻矣”,就说这个香严终于开悟了,当然彻,严格来说是彻悟,就是开悟开的很好。那个慧寂大师也是灵佑大师的弟子,他在灵佑大师身边也是很出名的,他就说“师父啊,我找个机会去亲自勘过。”勘就是我们勘察的勘,也就说我去考察一下,考验一下,灵佑大师也说好啊。所以慧寂大师有一天就找到香严那里,就说听师父说师弟大彻大悟了,那么师弟你能不能说几句境界给我听啊,所以香严就将他原来写的那首偈,“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首偈读诵了一遍,这个慧寂大师就说,哦,这个是你以前写好的,意思就是有没有从哪里抄抄写写的,你真的开悟了,你当面重新说几句给我听啊。开悟的人都很朴实,不会说师兄你来找我麻烦,不会,没有这种心态,他们的心很清净的,师兄你要叫我说几句,我就说几句给你听啦。他就说了:“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慧寂大师也是智慧圆满,他一听,他就说:“如来禅许师弟有,祖师禅未梦见到。”就说“如来禅”师弟你就证得了,但是祖师禅你还没有。香严,真正大彻大悟的人心理素质就不一样,接下来,既然师兄你这么说,我就多说一遍吧,就不是重复的说,他就说了另外几句,说“吾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慧寂大师一听很高兴,说,哎呀,师弟呀,你祖师禅都会了。所以如来禅和祖师禅据这两个名词据说是从慧寂大师与香严的这番对话里边一直流到后世,那么,可能大家说啊,怎么那么简单啊,这四句话,前面四句就说如来禅师弟就会了,祖师禅做梦都还没有,就凭你这首偈做梦都没有,那慧寂大师说的会不会太过武断了,过分了?不会的,他前边就是说“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就说锥也没有,地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哎呀,慧寂大师就是怕师弟堕落顽空,说什么都没有,这是小乘人,乘空守寂的境界嘛。所以他那样说,那么你们想如来禅就是小乘人那种乘空守寂的境界吗?那如来可以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释迦牟尼佛吧,释迦牟尼佛的禅就是小乘人的境界?天啦,那谁在传大乘人的境界呀?那我们继续,等下再详细说吧。那接下来为什么香严说“吾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就是说我有一机就一个机关吧,我刹那间要看你,也是这个东西在起用,如果你不懂得这个,你就没办法叫沙弥。沙弥是什么?是那些小和尚吧,当然严格来说,出家人受戒的等级是不相同的,沙弥就是那些儿童去出家的,受沙弥戒。那别唤沙弥又是什么?这又是有一个典故,为什么慧寂一听到他这首偈,就说师弟可以了可以了,你祖师禅都会了。哎呀,太高兴了。这个典故是什么?想当年,慧寂大师是儿童的时候,十岁左右吧,慧寂大师天生很聪明,他原来也是拜过一位师父,那个师父叫什么名字被我忘记了,在百度百科上查慧寂大师就查得到了,后来他的师父去世了,他就出来游学,久闻沩山灵佑大师之名,就来参访,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沙弥,他来的时候灵佑大师就问他:“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天啦,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的,我们一般人说有主沙弥,这个主到底指谁呢?是指父母呢?还是指他以前有没有师父,以前的师父呢?如果说有主,从世俗的角度说有父母,那谁都有父母,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的,那肯定有主啦,那好了,如果他说师父啊,我是我父母生的,那废话,哪个人不是父母生的,除了孙悟空传说是在石头里面蹦出来的,那么勉强你还要将那个石头当作你父母吧,所以不可能说有主无主是问你有没有父母?如果父母去世了,也是父母啊。从沙弥的角度,那么这个主应当是指有没有出家师父,当年接引你剃度你出家的那个师父叫作主是不是?那也是废话,我本来就剃光头就是出家沙弥了,我怎么没有师父接引呢?为什么灵佑大师会问这句话?按一般人来说那肯定会愣住了。哎,这个慧寂大师真的天赋异禀,灵佑大师问他“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的时候,他马上毫不犹豫地说“有主”。那么有主太简单了,我原来是有师父剃度的,有主嘛,但是慧寂大师他回答有主,其实他心里他知道灵佑大师不是问有没有师父剃度他?有主两个字说完了,然后就从灵佑大师…他本来是站在灵佑大师身边嘛,譬如他站在左手边来说吧,有主说完了,他就走到右手边,比喻吧,假如他站在右手边,就走到左手边,他说有主之后然后就走到另外一边站好。灵佑大师心里很明白了,他知道这个小沙弥是明白问他管这个人到底是谁在管?就是我们的心性嘛。灵佑大师就知道他回答的很正确,后来他在灵佑大师身边吧,一直修学到非常高的境界。所以后世就称灵佑大师和慧寂大师合称沩仰宗,就是这么来的。那好了,香严也知道这个传说吧,所以他就用“若人不会,别唤沙弥。”就说师兄你不要以为我说“今年贫,锥也无。”锥都没有,你以为我是堕落顽空了,大脑一片茫然,不是的,我一切言行都是清净心在起作用,当年谁在唤沙弥,你也懂,我也懂的,不要以为唤沙弥,是谁在唤呀,是清净心在唤,自性起用吧。所以他说了这句“若人不会,别唤沙弥。”这个慧寂大师刹那间就有这种共鸣,他觉得师弟确实是大彻大悟了,跟自己是一样的。
那好了,我们继续追溯,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大迦叶心领神会,所传授的这种境界到底是“如来”禅还是祖师禅呢?我刚才有讲到,释迦牟尼佛具体分析禅的种类的时候,就是在《楞伽经》里边,就说四种禅,前面三种还是属于不究竟的: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最后一种就是如来禅,而且释迦牟尼佛也强调这就是圆满境界,诸佛如来,都是这种境界。那好了,这个《楞伽经》就说如来禅是圆满的,但是慧寂大师就说“如来禅”是不圆满的,祖师禅才圆满,那怎么说呢?那我们再说祖师禅,是指哪里?是指从释迦牟尼佛传大迦叶,大迦叶一直传到达摩祖师,祖师禅,这个祖师两个字主要从哪里来?就从达摩祖师,我们读禅宗公案的人就常常会知道,“祖师西来意”,所以从这点来看,祖师禅是指达摩祖师传到东土的这种禅宗的圆满境界称为祖师禅。那么达摩被称为祖师,那么反推上去,到大迦叶到释迦牟尼佛那不是如来吗?其实《楞伽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如来禅就是达摩祖师传来东土的祖师禅,也就是真正的如来禅就是祖师禅。那么慧寂大师这个“如来禅”从哪里搞过来的呢?严格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的修行人没有得到明师指导,或者纵然有明师指导,你自己天赋不好,真诚心不够,错解师父的意思,也就是不能真正明白如来真实义,但是他们还自以为我是正统的佛门弟子等等,所以拚命地说我这才是正统的,这是如来所传的,所以严格来说,慧寂大师以“如来禅”这个名词,严格来说是带有一种对现实的很多不开悟的修行人对自己错误境界的执著的一种玩笑啦,就是“如来禅”,就好像《六祖坛经》里边说到神秀身边的师兄弟,他们很固执嘛,在骂六祖不识字,神秀这个人很朴实,就说师兄弟们,惠能他是有无师智,他是真正师父认证的,我神秀不如他,在《六祖坛经》里边有的,从六祖和神秀的两首偈就看到,神秀还是很着相。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慧寂大师不会错认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是小乘境界,不会的,而是以“如来禅”这个名词有点笑话当时天下修行人的固执和错误,所以真正的如来禅就是祖师禅,祖师禅就是真正的如来禅,慧寂大师所说的“如来禅”是堕落顽空的这种小乘人的境界,以后如果写文章写到“如来禅”,应该是打一个双引号,不是真正的如来圆满境界。
今天晚上就先讲到这里,同修们如果有疑惑就打到公屏上,我针对性地给大家讲解,反正我们以后在网络上每个星期五我都给大家讲禅,禅宗,包括禅的实修等等,对身心健康等等的作用,我会详细的讲,以后大家有什么疑问甚至提前打出来,我就给大家全部给讲清楚。那现在我们开始针对性的来答疑吧。
问:我的大姑去世了,临终前我告诉她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家里人为她念阿弥陀佛圣号,之前她是不信佛的,这样做会有用吗?在告别厅的时候,我看到她的魅从照片中飘到上空,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噢,这个问题假如我了空居士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回答,你们真诚的可以相信我,但是我真诚地告诉你们,用我的话来给明×同修回答是不够完美的,那怎么办呢?我还是引经据典吧,回答这个问题,在哪本经典有呢?《地藏菩萨本愿经》第七品—利益存亡品,里边有说到,临终之人如果能闻一佛的名字,一阿罗汉等等的名字,都能够往生善道。那么你说往生善道这么容易啊,其实让我来研究吧,最关键还是第一她能够闻到佛菩萨、阿罗汉的圣号,第二就是这个临终之人她心里没有抵触,我们说她不用很相信,但是她不要抵触,顺者就会相应。从明×同修来看,我觉得她这位去世的亲人一定能往生善道的。反正详细就看《地藏菩萨本愿经》第七品利益存亡品吧,谢谢大家!
问:解释这些禅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了空居士:你听了之后记住了什么东西?如果你听了之后全部给忘记了,那确实是没有作用,你听了之后,如果能听出一两句能够引起你心灵的共鸣,那不就是有时候也言下大悟了吗?自古说:“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家香严听到竹竿咚的一声,他都能够有所体悟,希望*同修听着我讲着讲着,也许有一天也能够有共鸣,“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那不就一件好事情吗?如果你不听,永远是很茫然嘛,所以说学习呀。谢谢大家!
问:我们是不是都是从外道定修到如来禅的?最后请师父加持一下他的身体。
了空居士:*同修,你们肯定说对的,但是我告诉你不对的,我们没有开悟之前往往有所着相,都是堕落外道定,你们有一天知道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你就刹那间就进入圆满的境界,严格来说,人家以为是量变的过程,其实严格来说是质变的过程,就千万不要说从外道定慢慢上升到三昧的境界,不是的,打个比方,我们禅定,正道和外道,它共同的都有四禅八定的过程,但是正道之人譬如说你从欲界定开始你刹那间有明师指导,因缘殊胜,你刹那间能够于相离相,那么你可能从欲界定刹那间就能证到三昧的境界,那好了,假如你从欲界定慢慢修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任何一禅都好,空无边也可以,如果依次这么修上去,你有一天听到明师指导,你刹那间于相而离相,那么你在初禅也能刹那间进入圆满境界,在二禅也能,三禅也能,不管你在哪一个外道的层次,只要你能够言下大悟,都能够刹那间进入圆满的境界。当然进入圆满的境界之后,你要知道,还是要历境练心来使你检验自己吧,《楞严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就讲到“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就说道理是可以马上明白的,明白之后你就进入了圆满境界,但是在事实上,你还是要慢慢去磨砺的,也就是悟后迷,迷后悟,悟后迷,迷后悟,老是有这种动态平衡的。*同修,不是说一下子就马上圆满了,这个很难的,当然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的人,他真的是一悟就永悟,我们一般人就不是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是这样的,谢谢大家!
问:这些禅宗公案我感觉和我们联系不大,师父都没有像禅宗大师那样教外别传的教我们,我现在没有共鸣,不知道得到了什么?
了空居士:你没有共鸣,慢慢听吧,你一听就共鸣,那还得了,*同修你就不是*同修了,是不是?你可以听十年嘛,二十年嘛,好不好?人家怀让听懂之后还在六祖身边住了十五年了,当然我了空居士就没有六祖的水平了,那你反过来你就在我身边住二十五年,如果有怀让的成就,也不得了了,要不然就三十五年,改天行李搬过来吧。谢谢大家!
问:既然达摩祖师已来到中国传法,那后世的玄奘大师为何还要千辛万苦的去西天取经呢?
了空居士:明×同修,你以为达摩祖师就是天上的太阳,所有的人都看得见呀,你去随便问你邻居的一个人,你知道了空居士吗?肯定他们说不知道,你说你了空居士跟达摩祖师比,比什么?我告诉你,我本事没他高,但是影响力,如果从人气来说,我肯定比达摩祖师当年的影响力大,你看互联网上,我的群超过一千个,随便粉丝几十万,达摩祖师当年来我们东土,有几十万粉丝,不可能的,那我有几十万粉丝,你的邻居都不认识我,何况达摩祖师呢?当年也没有什么通讯联系,你以为那么容易知道,可能玄奘大师都不知道有个达摩祖师来我们东土。谢谢大家!
问:我现在明白了,颠倒妄想产生的各种念头阻碍了我们最清净的心,因此就不能把事情看的很准,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最后请师父再次加持一下我的身体。
了空居士:这样是对的,因为你的颠倒妄想阻碍你清净心的升起,很正确,是我说你正确吗?没用。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不是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就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的时候所说的那些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这个是《华严经》的话,那《华严经》跟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有什么关系呀?其实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之后,据说他讲的第一场课就是《华严经》。谢谢大家!
问:人是应该潜心修行呢还是追逐名利呢?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其实吧,人又要潜心修行又要追逐名利,那么你说这两者不是相反吗?不是的,六祖不是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嘛,其实一切圣贤在教我们潜心修行的过程中是让我们以修行得到的定慧去应用到生活里边去呀,你说哪个圣贤有说到这些呀,《道德经》不是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嘛,是不是?所以你要知道,潜心修行是修什么?是修定修慧,有定慧了,你去做事情不是成功率就很高啦,你成功了不就出名了嘛,人成功了不就有利益了嘛,所以说你要用潜心修行去追逐名利。那么你们说追逐就有点执著有为,不是,真正的追逐吧,你看老子怎么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你真正懂得无为之理的时候,你做事就无不成功啊,成功率就很高了,所以这种追逐…其实凡夫的追逐只是妄想要有好结果,智慧的人追逐他是懂得重视过程,所以同样是追逐,但是方法是不一样的。谢谢大家!
问:我觉得以前自己太热情,太心善,凡事不计较,现在看来这样也不太合理,感觉自己糊涂,但是如果人不糊涂,有句话说则人之至察则无友,那(请教)师父,(是不是)就应该半聋半哑半糊涂呢,那不是要成半智半愚半圣贤了吗?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你前边就说太热情也不好,你说半句话,我帮你补半句,就太冷淡也不好。那怎么办呢?该热情的时候你就要热情,该热到什么程度你就要热到什么程度,该冷淡的时候你就应该冷淡,该冷到什么温度你就冷到什么温度。你说这不就很难掌握嘛,我告诉你,这就是智慧,所以古圣先贤教我们修炼,教我们端正世界观,就是开启智慧呀,当你有智慧的时候,你说历史上有没有这种智慧呀?儒家不是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他做事各方面都做的很好,恰到好处。佛家有“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包含十个方面,命自在、性自在、智自在、寿身自在、法自在、解自在、愿自在、慧自在等等,你们去佛学字典查吧,就十大自在,令人神往,还有神力自在,非常好。也就说真正你的智慧达到很圆满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恰到好处,所以希望大家精进吧。另外来说吧,说人到底是精明好还是糊涂好?那么有很多人说要半精明半糊涂,那就刚刚明×同修这番话了,那这个问题我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一句很著名的话,那句话是谁说的,就郑板桥说的嘛,就说“由糊涂变聪明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最后的结论是“难得糊涂”。那么你说那既然糊涂那么难得,你为什么前边说由糊涂变聪明难,那不用变了,直接糊涂就对了嘛,其实不是的,前边的糊涂和后边的糊涂是两码事呀,前边的糊涂是傻乎乎的真正糊涂,是真糊涂,就是那些傻瓜,糊里糊涂了要变得聪明了,精神振作啦,那就很难的,但是那些聪明的人要变糊涂,要变傻乎乎的很难,真正聪明人能变傻乎乎吗?不可能的,你郑板桥搞这个不是出难题吗?不是的,聪明人有一个通病吧,共同的弊病,就是很容易出风头,聪明外露吧,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你们个个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面有个诸葛亮,很少人知道诸葛亮还有一个哥哥诸葛瑾,在东吴那边作官,据说诸葛瑾生个儿子很聪明,很多人都说诸葛先生恭喜你呀,你的儿子很聪明。有一天诸葛瑾还哭了,他说哎呀,我的儿子聪明是聪明,但是聪明太过外露了,这会惹麻烦的,据说后来诸葛瑾死了还是老了,他的儿子也大了,好像也做什么官也出了什么麻烦,整个人都被东吴抄斩了,好像是这样吧。所以你看,诸葛瑾还是挺厉害的,聪明外露嘛。聪明人,真的你要达到这种和光同尘的境界,是非常难的。聪明人就是非常喜欢自我标榜,聪明外露,你们去读《道德经》,里面81章不知道多少句话都是告诉我们要和光同尘,不要聪明外露,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恃才傲物等等,都是在讲由聪明变糊涂。其实,由聪明变糊涂,你要懂得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就不要出手,不要老是去呱呱叫的,这就是聪明变糊涂。佛家,百丈禅师开悟的时候有耳聋三天的公案嘛,后世的很多傻瓜还这么解释说开悟啊还有业障现前,你看百丈禅师还耳聋三天,其实马祖是在告诉百丈禅师聪明不要外露。装聋作哑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有点贬义,但是实际上是褒义,懂观机,该说就说,该不说就不说,该说明显一点,就说明显一点,该说轻描淡写一点就轻描淡写一点,就是掌握火候,这就是最圆满的境界。所以说由聪明变糊涂,这里的糊涂是观机呀,懂得观机。不要老是去聪明外露,那最后就说难得糊涂,这就是圆满的境界,该怎么做最好,就怎么做吧,不要教条主义也不要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希望明×同修多的来听课,好好修,能够明白圣贤的这种圆满的境界。中道、中观、中道思想,中庸。中庸,我们说到中庸,《中庸》是一本书,四书五经之一,《中庸》是谁著作的呢?就是孔子的孙子叫做子思,子思的老师是谁呀?就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参,其实曾参和他爸爸曾晳都是孔子杰出的学生,子思在《中庸》里边就有两句话真的很重要,一句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谓之中”,其实就是我们心平气和,心里没有任何情绪,这个心态就是中,很多人以为圣贤就是不发脾气的,不是的,该发还是发,不该发就不发,在哪里?就是在《中庸》里边,“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哀就哀,该乐就乐,而且你这么恰到好处的做法叫做和,其实中庸的境界不是什么事情都闭起眼睛不理,而是什么事情都要处理得很恰当。那么你说怎么才恰当呢?你自己觉得好,别人也觉得好,旁边的人也觉得好,这就是恰当啦。那你说众口难调,那你能够调个大方向,然后那些要挑毛病的人也挑不到毛病,那就是和啦,所以这就是中庸,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真实义。难得糊涂就是中庸的境界,而不是糊里糊涂啊。谢谢大家!
问:《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请教师父如何理解以直报怨这一句话?
了空居士:请大家记得,这句话我是有曾经听人讲过的,我知道这句话,如果有时候我不知道,因为我态度比较认真,我就要去查过再来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重点就是这两句话,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怨,就是那些对我们不好的,以直报怨,直,就是最正确的,最直观的,这个直,应该与这个《六祖坛经》的纯一直心,这个直,是同一个意思,不要说应该,是绝对是同一个意思,这个直就是自他不二,譬如说打个比方,就像以前侵略者来侵略我们祖国,那好啊,你侵略者来侵略我们,如果遇到东郭先生,他说好啊,你们要想侵略就进来吧,要吃要喝就给你吧,然后你想怎么样我都听你的。这是东郭先生和狼,那个《农夫和蛇》,农夫还傻乎乎地将那条蛇放在怀里,结果那蛇醒起来将他给咬死,傻瓜两个,一个是东郭先生,一个是《农夫和蛇》里的农夫,那好了,以直报怨,就是站在我的立场上这么想,站在你的立场上又怎么想呢?直就是最客观,你在侵略我的祖国,你要来杀伤抢劫之类的,那我来问你呀,假如我们去抢你的去杀你的,你怎么想?那么你觉得对呀,将心比心,我不该来侵略你,那好了,那你就撤兵吧,那你说我就是要来杀你抢你,那好了,你要来杀我抢我,我就跟你宣战吧,跟你战斗到底。这就是以直报怨。那以德报德呢?德就是人家对我有恩惠对我好啦,人家对我好,你一定要懂得去报答别人啦,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嘛,所以以前说以德报怨,这是傻瓜,现在很多学佛的修行人傻的要死,他的东西被人偷了,他还很高兴的说,哎呀,我今天太高兴了,还了一笔债了。天啦,那你要还债太简单了,你以后将钱包的钱都扔到公路上就行了嘛,肯定有人拿的。不要以为你有一天还完,你无始劫来不知道欠了多少债,你永远是还不完的,那怎么办呢?如果我们一切的债都需要一一去还,那就累了,那我们学了就没有出头之日了,那怎么办啦?释迦牟尼佛怎么说啦?《波罗蜜多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你真的能够照见五蕴皆空,那一切苦厄就能被你化解了嘛,后边不是还有说“无苦集灭道”呢,苦集灭道是什么?因果,苦是果,集是因,灭是果,道是因,也就是说你不要有这些不良的行为就不会招来这些不良的结果,你只要走正道,就能够灭苦,这才有用啊。所以请大家记得,因果相续的现象也是虚妄的,只要你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第四忏悔业障也不是说“业障有形体虚空也装不完”嘛,那怎么做?你永远还不了,怎么办?你只要从此走正道就好了,就这些恶因就不会现前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谢谢大家!
问:妈妈不太相信听您说话就是练功,我练气功她还总是说不要走火入魔了,怎么办?现在妈妈正和我一起听师父您讲课,请师父为我和妈妈助功!
了空居士:其实你妈妈这个不相信也是一种迷信,哲学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吗,甚至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事情,你不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给他儿子的忠告,是不是?所以希望你妈妈不要相信也不要不相信,其实从理论上来说,你愿意闭着眼睛听我说话,哎这不就是一种入静的状态吗?你就是说没有什么状态,闭上眼睛听我说话,这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也是一种练功的模式呀,更何况人与人之间这种人体场的能量会互相感应,我不是说我的功夫很高,是所有的人都有人体场,从理论上说所有人的人体场都能够共振的,只要你妈妈多的来听课,闭上眼睛,要诀一个就是闭上眼睛,不知不觉就会进入功态。其实练功是干吗呢?练功是因,进入功态是果,那好了,反过来,只要能够进入功态,不管我用什么方法严格来说都可以称为是练功嘛,听我讲课如果能够使你进入功态,那听讲课也是练功啊,那好了,你说今天晚上我没有什么感觉,没关系的,我们烧开水也是要时间嘛,练功亦复如是,你要持之以恒来听嘛,你就当我是在讲故事也蛮好嘛,是不是?反正有空坐下来,听我讲一些禅宗的故事,那不是也一种乐趣吗?所以欢迎你妈妈多的来听课,而且永远记得闭着眼睛坐着听我讲课,一定会进入功态的,那功态是怎么样的?我们说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前边那个四禅都是没有太明显的,最明显还是后边无色界定,你们会听着听着觉得整个人空掉了,甚至会觉得有一种能量充满在整个房间里面等等,或者会觉得你的意念好像会充满整个空间一样,这就是进入了空无边定。谢谢大家!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