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与人的身心健康(一) ——了空居士蔡衍颛汕头讲座实录
时间:2016年6月19日
地点:汕头文化大讲堂(汕头市图书馆)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励
文字校对:明树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每两周一次的汕头文化大讲堂,本期的主题是《禅文化与人的身心健康》。
我们经常能听到比如说禅、禅文化、修禅。那禅又是什么呢?坐禅又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禅文化又是什么?禅文化与人的身心健康又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问题听本期的主讲人蔡衍颛老师为我们作精彩的阐述。蔡老师是广东省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六祖文化讲师团常务副团长。接下来让我们把讲台给蔡老师,大家鼓掌欢迎。(掌声)
了空居士(蔡衍颛):大家好,我就是今天的主讲蔡衍颛。我是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讲师团的常务副团长,今天有幸应邀来这里给大家讲讲禅文化和人的身心健康。希望大家在听讲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惑,欢迎在我讲到一个段落的时候提出来,我可以针对性地给大家回答。我接下来主要是分四个方面给大家讲:一个方面是“禅的由来”, “什么是禅”,还有一个是“禅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还有就是“如何实修禅”。
说到禅文化,大家都知道,禅,是属于佛家文化的一个流派。那么禅到底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谈到佛家。那佛家和佛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佛家严格来说是属于哲学的范畴,佛教是属于宗教的范畴。那么哲学和宗教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说联系就好像都是在讲某一种道理和方法。说到区别我个人通过长期的研究,哲学是属于开放式的,大家都可以来探讨,大家都可以来提出各种见解甚至质疑。宗教吧,往往带有一种不可知,就说从前某某某教主传下来,这么说就是这么说,我们也不知道。也就是说哲学是偏于理性的,那宗教严格来说还是带着一部分理性和感性这两方面的成分,这里我不做深入的探讨。
那么说到佛家,开创佛家这个开山祖师就是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也就是后世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家他们的那个姓,牟尼翻译作现代的话是杰出人物。释迦牟尼佛这个五个字严格来说,一个是指他的出生地,一个是对他的赞美。另外这个“佛”字其实也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的话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觉他是什么意思?自觉就是自己明白了道理,觉他就是帮助别人明白道理。觉行圆满就是他这种自觉和觉他的行为做到很圆满,所以称为大觉者。其实佛是印度语,翻译作中国话就是大觉者,就是明白道理,明白得很圆满,做事也做得很圆满的人,没有任何迷信或者神秘色彩。这个“佛”字,一般人就觉得很神秘,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严格来说这个“佛”字就是印度语,翻译作中国话就是大觉者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如果以我们现代的眼光来说,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或者说也可以称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身上严格来说没有带着任何宗教和迷信的色彩,他的言行都是理智的。从《金刚经》里面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就看得出他是一位大觉者,没有任何迷信的成分。
那么这个禅是不是就从释迦牟尼佛当时传下来的?没错,从历史的记载,当年是有一位听众叫做大梵天王,请教释迦牟尼说“世尊你讲了这么多年,有没有留下什么最高深的学问没有讲?”然后他就很恭敬地送了一朵很漂亮的花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接过之后就没说什么话,闭着眼睛。结果听众有另外一位叫做大迦叶的人,他看了很久,就突然就微微一笑。释迦牟尼佛就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很著名,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付摩诃迦叶”。大家就觉得很奇怪,就是说到底你没有说话,大迦叶也没有听到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付托他正法眼藏?正法眼藏这个词翻译作我们现在的话,正就是正确,法眼就是智慧,就是以智慧来看待一切。大迦叶就给大家解释说其实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人,他修了那么长时间,其实就是修得一个最清净的心,而且时时处处以这个最清净的心来看待一切。释迦牟尼佛就表示赞同,说,我讲那么多,其实都是围绕着最清净的心如何修得和如何应用,这就是禅的最初的起源。也就是佛家千经万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成就最清净的心,而且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自己和看待别人。这就是禅宗的起源。
现代人很多人都在读佛经等等,其实吧他们往往就是忽略了释迦牟尼佛当时这个核心的思想,结果就引发了很多错误的理解,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像法末法。像法以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可以说是形式主义,末法以现在的话来说吧,严格来说叫做错误的理解而产生的种种糟粕。
六祖惠能大师是唐朝人,他原本是一个砍柴郎,他不识字,没有读过书,不识字。那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以来的大宗师,受人欢迎呢?其实他就是掌握了佛家禅宗的精髓,也就是他明白了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是他们能够找到最清净的心态,而且时时处处都以最清净的心态去为人处世。
那六祖惠能大师为什么能懂呢?就是他有一次在客栈卖柴,听客人诵《金刚经》,他言下大悟。其实他言下悟到什么呢?《金刚经》其实也是在讲我们如何去抛弃种种的成见,以最客观最清净的心去看问题,这就是很著名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而生其心”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听明白这句话他马上明白,也许是惠能大师他天生很纯朴,他本来就没有以成见看问题的习惯,所以他就请教那个客人说“哎呀,您读的是什么书?”他(指客人)说《金刚经》,他(六祖)说你从哪里得到,他(客人)说从湖北黄梅忍和尚那里得到的。他(六祖)一听很高兴他就说“哎呀,你们这就是学佛吧”。他(客人)说“是啊”。他(六祖)就很有信心说“这种境界很好,我也要去学学”,结果他就得到人家的帮助,送他一些钱啊什么的,结果他就去到黄梅跟五祖弘忍和尚学了。那五祖弘忍和尚又从哪里学呢?他就从四祖道信,四祖就从三祖僧璨,三祖就从二祖慧可,二祖就从初祖达摩。达摩祖师是古印度人,他也一直要将这个佛家的学问传承下去。可能当年在古印度那里也找不到真正有心求道的天赋好的人,他就一直找到了我们中国,结果就传到了我们的祖国。
那么,现在,我们的政府中共广东省委打造文化强省十年纲要,就2010年到2020年里面,重点提到弘扬六祖文化。云浮市委市政府宣传部也倡导组建了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大力弘扬六祖文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就是要来弘扬以六祖为首的这种以最客观、最清净的心看待问题的这种方法论。
六祖在《坛经》里边这么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就说你要成就这种大道的境界的具体做法就是要善于观察自己,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好,不断地改正。你改正到圆满了,你的境界就圆满了。他再次强调,“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就说一个人如果你的心啊很平,那么平是什么意思?其实平就是直,直是什么意思?我们俗话有些人说这个人心直口快,是不是这样就叫做直?不是。心直口快的人就是缺乏理智。真正的心直,也就是直心,是什么意思?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你要得出一样的结论,也就是懂得将心比心。很多人整天怨天尤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哪方面不足,这就是心不直。如果你的心很直了,那看问题你肯定能够看到很全面很周到。想想自己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做得不好,也想想站在别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我自己哪方面做得好做得不好,这就是心平。很多很多爱好佛家文化的人都知道一个字就是“戒”,常常说哎呀我要守什么戒什么什么戒。六祖惠能大师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就说戒不是靠你这么去守的,而是要落到实处,你要发自内心的懂得以最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这样就无怨无悔了。修禅呢,不是说躲到山洞里面要去闭关啊,譬如说躲到一个房间里去闭关啊,那叫修禅。不是的!你行为端正了,处处都是禅的境界。
那么说到禅的境界,我刚才说过禅的境界就是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一切。在佛经里面很多地方都讲到这个道理。比如说《楞严经》。《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其实这些佛经都是一些哲学的书。《楞严经》里面说得很清楚“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就说你的心啊,不要带着某些成见,你永远保持最客观最清净的心来看问题,这就是最圆满的境界。“斯即涅盘,无漏真净”。无漏。有漏是什么,有所执著就叫作有漏。所以现代人很多人都知道学禅怎么学怎么学,但是他们恰恰就是不知道禅的核心思想就是修最清净的心,而且要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自己和看待别人。我们平时遇到一些事情为什么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呢?很多人觉得是啊,看法是各不相同的,其实这就是著名的盲人摸象。假如公和婆他们的心都是达到非常的客观,那么公公看这个问题和婆婆看这个问题结论应该是一致的。所以修禅就是要掌握这种核心,而不是说在某一些形式上去执着。这就是禅的核心,就是“知见无见”,这就是以最清净的心去看问题。正如《六祖坛经》“行由品”里边,有一个叫惠明的人去请教六祖说“什么是本来面目”。六祖就告诉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他一听,以为哎呀什么事情都不想这就是最清净的心,然后他听了就觉得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老是什么都不想那不就变成傻瓜了吗?六祖就知道他在想这个想不通,就告诉他不是这样,就说要以最清净的心去返照一切,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说那坐禅的人也离不开要打坐啊。坐禅坐禅,就是要打坐啊。那打坐到底是怎么去打呢?六祖在《坛经》里边也将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曾经有一个叫做卧轮禅师的人,他就自己告诉别人说,我打坐是什么事情都不想。他就写了一首诗吧,一首偈吧,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就说我卧轮禅师平时就有本事,就是大脑什么事情都可以不想,而且我这种本事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我能够每天不想事情,大脑一片空白,这种状态时间越来越长。人家将这首诗这首偈传给了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说不对,不对,他就自己说“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说我惠能其实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去动脑筋的,我从来没有说大脑一片空白的。那么一个说大脑空白,一个说大脑不空白,那到底真正的坐禅是空白对呢,还是不空白的对呢?那不空白了会不会跟我们平常人患得患失这种思想是一致啊?那就不用修了,我们天生不就是禅的境界吗?这个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我前边说的以最清净的心看问题,也就是六祖也说过“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还有“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还有“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那么现在有些人说,哎呀真正要修行是不是还要去外边特别地去放生啊?甚至我曾经在微信上看过有一帮居士去广州一个公园放生那些毒蛇,甚至还有人说吧放的蛇越毒,功德越大。其实这都是错误的理解,严格来说这真的是属于很荒唐的一个做法。六祖在《坛经》里边也在告诉我们“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他说我们平时要走正道,要好好地做,而不是说你要到外面去花很多很多钱,你才是真正在修,其实不是。也就是说你不管是做什么事情,你都离不开以智慧,以最客观的心去看具体的问题。其实你放生好不好,你要分门别类将这些动物放到适合它生长生活的地方,而且你要考虑到不要影响别人。你在公园放了毒蛇,万一将别人给咬死,那你不是在做一件大坏事吗?你真正要放,你要放到自然保护区啊,适合这种具体的动物生存的地方,甚至也可以放到动物园啊等等,而不能随便放在公共场所。
所以我们今天来讲《六祖坛经》,对目前很多人爱好修行这方面的帮助确实是非常大,非常大。无论是儒释道的经典,其实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譬如儒家方面最著名的就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千古以来也是有很多争论。假如将儒家,将道家,将佛家这些古圣先贤的言论都放在一起来研究就不难发现,佛家提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家——老子在《道德经》里边就提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儒家尤其是《大学》,曾参提到“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其实就是人和物隔开。那隔开是什么意思?隔开就是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致知”是什么意思?致知就是知道到极点,也就是真正的了解。所以你想要对事物有真正的了解,你必须不要被现象所迷惑。那么将儒释道的圣贤的核心思想摆在一起来看,其实它们都是共同的世界观,就是以最客观、最清净的心来看问题。
六祖惠能大师是因为在历史上的影响力非常大,另外他也是出生在我们广东云浮,所以这样推广起来影响力就更加大。好像儒家文化吧,山东曲阜那边也是在推广。我们广东这边主要是推广六祖的禅文化。其实我自己在全国很多个城市弘扬六祖这种以最客观的心看问题的禅的思想。我发现六祖的思想最大的代表性就是他虽然看起来是属于佛家的人,佛家发展到现在两三千年,一路的流传下来,因为接受的人群和接受的人的思想境界有所不同,因此就产生了很多错误的理解,所以我们今天来重新研究六祖的思想对于社会各界人士对佛家文化的认识这个作用非常大,非常大。六祖当年从事禅文化的传授整整是三十七年。他的弟子们尤其是以法海为首的,将六祖一生的言论总结成《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一共分十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叫做“行由品”,主要是讲六祖当年如何去五祖那里学习;第二个部分是讲“般若品”,就是讲禅的核心;第三是讲“决疑品”,是讲世人对这个佛家文化的一些错误认识;第四吧就是讲“定慧品”,这是讲这个禅的具体应用;第五是讲“坐禅品”,是讲具体实修的一些环节;第六是讲“忏悔品”,就是人如何真正地去端正思想;第七是讲“机缘品”,就是很多求道者一些具体的机缘具体的案例;第八是讲这个“顿渐品”,就是大家对这个圆满境界这种人的最清净的心这种境界的认识的过程;第九是讲“护法品”,就是讲当时这个六祖所在的年代,这些政府包括国家对这种禅文化的保护和认识;第十是“付嘱品”,就是交代他的弟子以后如何去流传这种正确的思想。主要是分这几个方面。
我现在重点还是来给大家讲这个禅的具体的实修的过程。说到禅的具体实修,六祖说得很简单,在“坐禅品”里边说“外离相为坐,内心不乱为禅”。说到这个大家可能会知道另外一个名词,就是四禅八定。说到四禅八定,可能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就以为在这个具体的实修方面是很难达到这个境界,其实不是的。我先简单来介绍这个四禅八定的境界。
这个四禅八定它就分前边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初禅境界的欲界定。欲界定就分为粗住,细住,未到地定。粗住是什么?就是我们一般人这个大脑想事情,你没事的时候就觉得大脑好像没什么事情可想,有事的时候你又想不下去。那如果能够通过正确的训练,你常常能够静坐,观心,你会明白哦,原来我的心里是有一些比较大的烦恼和疑惑。你只要仔细去反思自己,你就会发现。一发现了这个事情,就会卡住你。卡住你,你能够停留下来,能够认真去思考的时候,这个就是粗住。以后这个大脑训练得更加好之后,连一些比较细小的想法,你也会知道的,这就是细住。这个现象平常说穿了很多人都知道,说你最近心情为什么不好,他说哎呀我也不知道,但是觉得心情有点不好。当然有些人是客套这么说,但是有些人也确实真的是这样。譬如说有一个人他做错了一个事情,不小心做错了,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旁观者会觉得他有点神不守舍,但他自己不知道,也就是说他的水平还没有达到细住。当然我们说是要通过训练,其实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这个天赋也不一样的。有些人天生这个大脑很冷静,可能不用怎么去学习,他都能够达到细住了。有些人可能学了一段时间,连粗住都还没有达到。那粗住细住之后再更高一层,那就是到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这种现象说穿了大家都知道,有些人明知这个事情是不对的,或者明明知道想这个事情是多余的,但是他还是在那里拼命的想,我们平时所谓的钻牛角尖。你叫他刹车,他说哎呀我也刹不住啊,我不由自主会这么想,怎么明知道是错的或者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怎么都拉不住。那说明他与生俱来这个大脑没有达到未到地定这种水平。如果这种人通过明师指导,正确修炼,他能够达到未到地定了,那他就会自己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必要的,他就能够理解,就能够刹住车。所以这一点,就是从这个粗住,细住,未到地定,这三个简单的禅的境界,其实说穿了,对我们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工作顺利作用是很大很大的。其实这个在禅文化里边还是属于很低级很低级的功夫,甚至还叫做没有真正进入禅的境界的功夫,所以叫未到地定。
到未到地定之后,进入了所谓的初禅,我们平时所说的四禅八定,其实前边的粗住,细住,未到地定是不列入这个的。真正列入是从初禅开始。四禅八定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有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合起来四加四等于八,叫做四禅八定。这四禅八定从初禅来说,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所谓的初禅离五欲。离五欲是什么?就是所谓的财色名食睡,就是真正修炼到一定程度的人他的心很清净、很理性,对这些人生世俗的财色名食睡的执着他就很淡薄了,因此他就能够很自觉地遵守纪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到了二禅三禅,到二禅之后,人就会变得比较乐观,就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到了三禅他这个性格就会变得更加开朗更加善良,所以二禅三禅的境界称为喜乐。到了四禅他叫做一心不乱,真正通过学习禅文化,如果能够成就四禅,你会发现,有一些专业人士包括科学家等等他们有时候有一种特征,就是能够坐在那里很认真地研究一个事情,或者是很认真地去做一个事情,严格来说可以认为他们与生俱来都有达到四禅这种天赋。那么如果到了空无边之后,那就不一样了,他的成就就更高了。他会觉得整天这个人很舒畅,他通过禅的学习,修炼者会体会到自己的身体好像很通透,很舒畅,就好像我们平时……一般人就没有,这个就很难说与生俱来了。识无边吧,就会觉得大脑深处很多念头都会了了分明。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这个严格来说这是一种更深的境界,这个对智慧的开发反而不是很明显,它只是对身体疲劳的修复。无所有他就是会觉得进入一种似睡非睡特殊的状态,对大脑的休息啊,身体疲劳的改善啊等等就有很高的价值。
所以,自古以来研究禅文化的人为什么会那么多,就是它确实有了这种实用的价值。假如真的每个人都能够修到禅的某一个境界,我们不敢说修到圆满的境界,就是修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相当好的作用啊。如果能够修到禅的圆满境界,那就真的按照传说来说修到三昧了,那就更加厉害。他就会出现所谓的四种智慧,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吧在《六祖坛经》里边六祖就强调了这四种智慧,大圆镜智就说一个人他的思想非常开阔,看问题就真的会更加全面了,甚至是非常的全面。平等性智呢,他就是遇到什么事情他就绝对不会有某一些主观的干扰或者是某一些客观因素的干扰,他是彻底地能够达到客观的心态。妙观察智呢,我们一般人看事情可能有时候会马马虎虎,会疏忽掉这方面疏忽掉那方面,如果真正成就了妙观察智,那他看问题就可能真的就会一眼就看得很清楚,这是在细致,在深度方面。成所作智吧,那就是说你做什么事情会非常的灵巧,会做得非常的完美。
那么这是不是书本上的传说呢?在禅宗的几千年的传承里边,历代都涌现出很多大宗师。他们大宗师的具体体现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禅宗公案。禅宗公案其实就是这些有成就的大宗师他平时为人处世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因为那个做法做得非常的到位,非常的圆满,足以给后世做参考,做榜样,所以被他身边的一些人吧给记录下来,留给后世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禅宗公案。
其实禅宗公案并不是要我们自己去所谓的参,去那里想。不是!而是让我们作为一种借鉴,说这种具体的问题该如何去做。譬如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禅宗公案,就是叫做《归宗斩蛇》。归宗大师是一位禅宗的高人,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去拜访他,这个归宗大师他正好在野外铲草。这个年轻人去见到他的时候,正好草堆里面有一条蛇跳出来,这个归宗大师就一锄头将那条蛇给打死。那么年轻人就说哎呀,久向归宗原来是个粗行沙门,就是说大名鼎鼎的归宗大师你原来做事是这么粗暴的。他意思就是说一条蛇跳出来,你怎么就二话不说就将它打死呢。其实这个年轻人应该可能是说,你是出家人应该要慈悲吧,这条蛇跑出来你不应该打死它。那个归宗大师就笑着就问他说“你粗还是我粗?”他说他是粗行沙门。沙门是印度语,翻译作中国话就是出家修行的人。哎呀原来你这个出家师父做事这么粗暴的,一条蛇一跳出来你就一锄头给打死了,怎么这么不慈悲,是这个意思。那个归宗大师就微笑着问他是我做得粗暴呢?还是你的言行也太不注意了?那个年轻人也很聪明,他一听就知道可能自己说错了,他就问归宗大师说那什么是粗呢?归宗大师就举起锄头,举起来。那他就问他什么是细呢?他就将那个锄头比着,好像要打那个蛇那个姿势。结果那个年轻人就没有说话了。那么流传这个公案其实有什么作用呢?你是不是说出家人就看到什么都不能打死,打死就是杀生呢?归宗大师为什么将一条蛇给打死了。其实这条蛇按照古代来说,你如果不将它打死,它也许还会咬到人。咬到谁都不好。我现在也没办法把这条蛇给养到什么地方给管起来,如果让它在野外乱跑,迟早可能是哪个人会被它咬到了,那不就更麻烦了吗?那我现在对这条蛇的最佳的处理方案就是将它打死。所以说历史上传说的这些修禅能够修到有很高的智慧,其实他不是一种简单的传说,而是代代的大宗师他们的具体言行,真的是体现了他们这种以最清净的心去看问题的这种具体的表现,只有这一点才真的是代代传承这种禅的文化的积极意义。
所以我们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是专业主持我们这些对禅文化有所研究有所爱好的同道研究,而且组织大家到全国各地去弘扬正统的禅文化的积极意义,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真真正正地按照六祖当年的思想来流传禅文化,而不要变成公说公有理的一种形式主义去讲所谓的禅。在社会上也不少人有说到哎呀什么茶禅,什么禅什么禅,甚至说什么管理禅,说什么都有。其实吧,让我来说,他们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禅。释迦牟尼佛乃至六祖惠能大师一直传承下来的禅的核心就是找到最清净的心态,而且以最清净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和看待别人。最主要是这点。
那说到现在,我们研究会大力地推广六祖文化包括广东省政府打造文化强省也重点提到六祖文化,最主要就是还原六祖文化的真面目,也就是我刚才特别强调的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自己和看待别人。我刚才讲到四禅八定是说在具体的实修里边,其实大脑的变化,心态的变化也同样会出现古人所流传下来的所谓的四禅八定啊或者是圆满境界三昧啊等等这种境界。也不是只是口头上说,而是理论和实修两方面必须结合起来。实修也绝对不是只是整天盘起腿来在那里闭着眼睛什么事情都不想,而是要时时反思自己和分析周边的一切现象,学会换位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同样的问题,总结最完善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弘扬六祖禅文化的目的和最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来这里讲的主题说禅文化与身心健康,我刚才主要讲到禅的由来,禅的一些具体的做法,禅的一些境界。那么,那继续回头来说,那禅与身心健康又是有什么联系呢?很多朋友也许会认识我们中医的一本很古老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里面的主人公主要是黄帝和他的师父歧伯。歧伯是一位修炼功夫高深、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按照现在来说也可以说是医学家。《黄帝内经》里边就告诉大家,我们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遵循几方面。一方面就是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也就是说我们生活起居吧,最好有一种好的习惯,养成好的规律,不要每天晚上很晚很晚才睡觉啊,早上很迟很迟才起来,甚至有时候常常还睡懒觉等等,这是起居有常。食饮有节,就是说我们吃饭啊,甚至包括喝酒啊等等,你都要有所节制,千万不要说暴食暴饮。另外还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也就是说天气冷了,你要防寒,天气太热了,你要防暑。还有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也是提倡种种的具体的内在的修炼。我们讲到这里就明白了,另外还有这个内伤七情对身体的影响。那我们说到这里就明白,禅文化它的最积极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学会用最客观的心来看问题。而且告诉我们一些具体的做法,譬如坐禅啊等等。将内心深处的一些烦恼和疑惑给理顺,使我们的心情永远保持很详和很平静。这样对整个身体来说就有这种积极的作用,使我们不会天天活在烦恼里边。
其实吧,人生在世确实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其实严格来说甚至是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事情严格来说也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通过禅文化的学习,使你有很高的定慧,那么遇到事情首先你的心不会怨天尤人,不会乱,这就是所谓的定。然后你又能够很全面很细致地去认识这个事情,到底是我主观方面是主要的原因呢,还是客观方面的主要原因。那么主观方面我如何去发挥我的主观能动性去化解,还是客观方面我如何去寻找其他条件来弥补呢。那么我真的尽力而为之后,假如还没办法做得那么如意,那么圆满,那我也面对现实,这样内心就很平衡了,平衡了,整个身体的健康状态也不会受干扰。
另外吧每个人都离不开有家庭,就是独生的人同样是有家庭,独生的人同样是有父母啊,兄弟姐妹啊和其他亲人吧,总是没有一个很小的家庭也有一个大一点的家庭,总是有。如果真正通过禅文化的学习,你懂得如何去跟周边的人搞好各种关系,那不仅仅自己心态好,身心健康状态不受影响,而且整个家庭的气氛也非常好。假如一个人在工作的过程也懂得去上有领导,下有同事,还有对具体的工作你也懂得如何去寻找最佳的方法,再加上你善于调动周边的一切积极性,哦那工作也做得好。其实无论是工作做好还是家庭搞好,还是自己的性格性情修养得好,确实都对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人无论你吃得多么好,住得多么好,假如你所到之处都是矛盾重重,心里老是充满烦恼,那身体健康状态迟早都会有严重的影响。所以请大家能够正确地认识禅文化绝对不是一种宗教的行为,而是一种哲学乃至养生的学问。
所以,在座的朋友们你们现在也可以一边听我说话,一边也按照六祖说的“常自见己过”,无论大家是睁着眼睛还是闭着眼睛,大家都可以很自然地一边听我说话一边慢慢返观自己,看看心里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或者是觉得感兴趣但是又不了解的问题,等下我讲到一个段落之后和大家互动。其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寻找自己心中的疑惑,其实以禅文化的实修来说,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具体的做法,就是坐在那里反思自己。如果真的也没有什么想的,你们可以特别去想过去想未来,甚至也可以想你在电视上在外边听到的一些事情,假如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要如何去面对。这就是禅文化的实修和实用,具体的运用。大家可以这么来配合来做,具体可以这么配合来做。
另外吧,就是说在平时吧,也希望大家有空可以认真地来重新来认识《六祖坛经》。我刚才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六祖坛经》的十个部分。其实每一个部分它都有它的重点,譬如第一部分是讲六祖他如何跟禅结缘,而且他也很直观地概括了禅的核心思想,就是“不思善,不思恶”,返观自己。在第二部分的《般若品》里边,他重点是讲什么是般若。般若这个名词也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大智慧。他讲到这个般若其实是什么呢?就是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心量广大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和别人相处他一眼就先看别人的短处和缺点,甚至常常会放大别人的短处和缺点。六祖说这样是不对的,这就是没有智慧。真正有智慧是心量广大,你要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然后你要很客观地看得出这些事情哪方面确实是不对的,哪方面是对的。那不对的如何去改正,对的如何来发扬。第三个部分是《决疑品》,重点是讲很多人对佛家文化的一些错误思想,譬如里边说求生极乐啊,愿东愿西呀。六祖说其实是“随所住处恒安乐”,也就是说真正的佛家思想是告诉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处处都是跟佛经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一致的。讲这些其实也就是破除种种的错误乃至迷信。第四品《定慧品》吧,主要是讲定慧的关系。什么是定呢?就是外离相为定。什么是慧呢?就是内心不乱。那也讲到其实定和慧不是两码事。现在很多这些研究禅文化的人,他错误地理解说定和慧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你的心情平静了,看事情就能够周到,就能够全面。事情看得周到全面了,你的心就不会乱。所以六祖说定慧其实是不二的,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大家以后在学习禅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要诀,不是坐在那里什么事情都不想,而是坐在那里你可以很认真地想问题,将问题有理有据地给分析清楚,而不是凭着感觉走,不是这个意思。那接下来说(第六品)《忏悔品》,六祖在里边重点告诉我们,忏是发现错误,悔是改正错误,而不是天天在那里叹惜说哎呀我错了,我错了,甚至是天天去给佛像磕头,不是这个意思。六祖也说佛不是说一个偶像,佛是代表他的正知正见,所以将佛就称为觉,觉悟,是这个意思。所以真正的忏悔不是天天去那里唠叨哎呀我怎么错了,我有什么罪业了,不是的。六祖说真正的忏悔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而且必须改正错误,这才是真正的忏悔。那第七部分是《机缘品》,其实就是在讲一些具体的人他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对禅文化的认识。第七部分不清楚的地方等下我们就可以在这里互动,大家有什么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我现场给大家讲解。第七品《机缘品》其实就是我们等下互动的环节,就差不多属于禅宗《六祖坛经》第七品《机缘品》的这个模式。第八《顿渐品》六祖就告诉大家其实社会上很多人在学习很多知识或者很多文化等等,他们就是错误的理解,做什么事情要慢慢来。六祖说,不是的!其实是每一个人天赋不一样,所谓“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就是说那些明白的人他马上就懂得怎么做,其实这是非常积极的思想。很多人老是说哎呀我自己不行啊,这个事情我要慢慢来学。其实不是,你如果一开始就端正心态,很投入、很认真地去学,可能比较快就掌握了。如果你老是对自己没信心,觉得不行啊,我可能要慢慢来呀,一天一天慢慢做,那么你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进入状态呢?所以《顿渐品》的积极意义是在鼓舞我们做什么事情你必须要有信心,你要真正投入地去做,这样就有可能比较快地掌握了,能够做好了。接下来第九部分这个《护法品》说到当时这个政府对他这个禅文化的重视和一些保护和推广。《付嘱品》也就是交代他的弟子们流传啊各方面的一些事情。那么,现在先讲到这个段落。朋友们,是不是我们也来模仿当年六祖来个现场答疑这种机缘品的做法,然后某一方面我讲得不到位的,我们等下按照具体的情况再来给大家补充。那现在欢迎大家现场提一些具体的问题,谢谢大家。(掌声)
听众:蔡老师你好,刚才听了你的讲座说我们修禅啊要修一颗直心,修一颗清净心。那我们一般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书房开着台灯,那我们看着《金刚经》、《心经》和《六祖坛经》,那我们的心是会很清净的,会很安静的。那做为上班族呢,白天我们工作又很忙,事情又很多,又会碰到很多事情,会碰到很多矛盾。有时候除了上班之外很有可能还有加班,还有一些工作上的矛盾或者是同事之间的一些处理事情上的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就是这个问题想请教一下蔡老师,就是我们对境,就是面对烦恼来的时候这个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能够时常保持这样一颗清净心。我的问题是这样,谢谢蔡老师。
了空居士(蔡衍颛):哦,这个问题很有意义。说实在的,你这个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六祖所说的定慧,被你分家了,就说你回到家里,在书房里边比较安静的时候,看这些圣贤的书你的心很安祥。但是当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烦恼的时候你的心给乱掉了。你正好就是没有将这个安祥的心带到工作生活里边去。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其实一开始很难一步到位。你就反过来,譬如你今天在工作里边遇到一个烦恼,是哪一个同事在工作里边配合得不好,使你产生了一些麻烦。那么你必须很客观的想,假如我一开始有所准备,能够去预防这方面的意外,那这件事情就不会这么糟。或者是我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或者是对方也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他不负责任,造成这个错误使我很麻烦,另外一个是他确实是不懂产生了这个错误。我们这么一分析,那么好了,假如对方是故意的,我们平时看看如何去建立好关系,让他能够配合我的工作,以后就少遇到这种麻烦。假如对方真的是不懂,那我就平时加强给他指导,使他能够熟悉地掌握。我们一定要学会去寻找这个问题的根源,如何去解决,而不要老是去停留在这种失败之后的所产生的负面情绪里边。这就是很著名的一个词叫“解脱”,就说你要从这个负面情绪里边解脱出来。那如何解脱出来?那寻找解决的方法啊,不是对方没有做好我们沟通得不好,就是对方真的不懂产生了烦恼,那么我们以后就注意加强和身边的人的联系,一方面是搞好关系,大家能够配合,另外一方面就是加强指导,使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这样以后这种麻烦事就不出现了或者是少出现了。那我们的心才能够真正的开心安祥。如果你去抱怨,一下子大家这个搭档嘛,也不可能马上就换一个很熟悉的或者真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所以禅它就是说知见无见,用最清净的心来看待一切,不仅仅是看自己,而且是看周边的一切。所以说禅的境界就是有这么积极的作用。谢谢大家。(掌声)
听众:谢谢蔡老师。那我们今天在这里听您讲有所收获,有可能这一套在工作上他就很可能一段时间它又会反复它又会变,这个人他都很难控制,俗话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有时候对境很难,真的是感觉不是很容易,禅不是那么好修的。谢谢蔡老师。
了空居士(蔡衍颛):这个问题吧其实就涉及到自古以来所说的学习的四大层次,那就是信、解、行、证。信,就是相信,大家今天能够来到图书馆啊,听我讲这个六祖禅文化,这么来就说明大家还是有点信,信心。那么现在这个信严格来说是属于什么信呢?还是不是真正的信,就是大家哎呀觉得感兴趣,就过来听,当然还是略微信。那解呢?就是大家听我讲了,过后大家看看有关的书啊,《六祖坛经》啊,慢慢能够理解,对这些禅文化慢慢能够有所理解,这就是解。那解之后还需要什么?就是行,那自己怎么去“常自见己过”啊,甚至去打坐啊等等,来返观自己,使自己的心啊越来越清晰,对事情的认识越来越周到全面,这就是行。那证呢?那就是到一定程度确实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就真正证得古人所说的这种般若智慧。其实般若智慧就是以最清静的心看问题,这不仅仅是要在实践里边所谓的历境炼心,而且还必须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所谓返观、寂照这方面的禅定的修炼。禅定绝对不是说排除念头在那里空心静坐啊,而是以最清净的心来看待一切,这才是真正的禅定。要通过这方面的学习,以后到一定程度就能够不管是遇到什么事情,你的心就不会乱起来。正如六祖所说“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这个词据说就是龙的意思。传说中龙能够在空中怎么变化飞腾,它是有很高的定力的,否则就没办法做那么高难度的动作的。正如我们自由体操啊等等运动员,严格来说他们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他们不仅仅技术很熟练,而且他们心理素质也非常好,才能够完成那些高难度的动作。所以我们的大脑也是这样,要通过平时的打坐反思和在实践里面去面对现实这两方面的锻炼之后,慢慢地会提升,使我们遇到事情这个心就不会乱了,是要这么做。所以说信解行证。我们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现场讲解啊答疑,只是完成了信和解这方面的一些做法。行和证还是要在具体的工作生活啊,包括平时的加强,才能慢慢地达到行和证这方面。谢谢大家。
(掌声)
了空居士(蔡衍颛):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便提出来,因为人生在世确实是有很多不理解和烦恼,我来给大家来讲这个六祖禅文化,其实只是开了一个头。我现场给大家答疑解惑其实是给大家展示一下我学了禅文化之后,到底这个在工作生活里边的运用是怎么的做法,主要是这样。所以我们自古以来这个禅文化的学习都是由这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讲道理,然后另外一方面是具体的运用。请大家不管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
听众:蔡老师你好。请教一个问题,就是说打坐啊,打坐我平常看了一些书籍,就是说坐着,然后就是观察自己的呼吸或者是怎么样,就是说请教一下入门的时候这个打坐应该用什么方法使这个心静下来?
了空居士(蔡衍颛):哦,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其实吧打坐观呼吸如果从佛家文化里边来寻找最著名的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他留下了一些帮助大家初步入门的有所谓的六妙法门。六妙法门是数、随、止、观、还、净。数是什么?数是呼吸出入的次数,它往往是说从一数到十,它就不说十一。为什么?十一、十二是双音,这是两个音节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单个音。他说数到双重音的时候,这个心容易波动,所以古人提倡说从一数到十,就知道一呼一吸,这就是数。随呢?就是跟随的随,他是连数都不要了,数的很熟练了你就不需要再数这个数字了,因为数数字嘛这个心也容易有点乱,他就是变成随。就是你知道出入,出入这个呼吸就好了。第三个就是止,止就是停止的意思,停止什么呢?停止观察呼吸出入这种行为了,不要去管。数随止,然后就观还净。停止之后,你就变成这个心安静下来了,你开始慢慢观察鼻孔里边这个若有若无。因为通过一定训练之后,鼻孔的呼吸会变成越来越小的,越来越细的。还,就是我们人嘛,其实我们这个身体是精神和肉体两重性。说两重性,其实他本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精神离不开肉体,肉体离不开精神,活人是这个状态。那这个还的意思就是让你不要再去用心去观察鼻孔这个若有若无的呼吸了,而是让你自己感受到你这个呼吸和你整个肉体好像是融化成一体。净嘛是达到最彻底的状态,这是你会觉得一切都会融为一体了。你再也不会用心去观察。就是你的心和你的肉体融为一体,这样就能够进入很高的这种禅的境界。如果以我刚才讲的四禅八定,你能够达到净的时候,严格来说就可能进入空无边定,会觉得你的肉身好像融化了,呼吸也是你不用特别去执着了。这就是六妙法门。
不过六祖嘛,他不提倡这个做法,六祖他就是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你们有一些佛学知识的人就会知道所谓的六波罗密。波罗密也是印度语,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从没有成就的状态修到了大成就的状态,从此岸到彼岸。刚才六妙法门严格来说是属于禅定波罗密。那另外五个是什么?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还有禅定,加般若就是六波罗密,六种修炼的途径吧,达到大成就的途径。自古以来就说前边这五种还是属于没那么彻底,说“五度如盲,般若为眼”,就是前边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到禅定这些还是不怎么彻底的,最好还是修般若。六祖当年他就是直接教大家修禅直接修般若,也就是直接返观你的心。正如在《行由品》他对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然后惠明就言下大悟。大悟之后又觉得怪怪的,搞不懂,他又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就是说师父啊,你刚才说那些做法还有没有其他补充的,有没有?六祖一听就知道他以为整个大脑一片空白嘛那是错的,六祖就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就是说你要学会以“不思善,不思恶”这种清净的心来反照,来返观自己的心嘛,在想什么,怎么做啊。所以六祖一生就是在传授六波罗密里边的般若波罗密。譬如说你的心安定不下来,你的心安定不下来,也就是说坐在那里有点烦嘛。有点烦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其实他是可以分两个情况的,甚至是两个情况合并变成第三个情况。第一个情况也许你是胸闷,当然忙了一阵子啊或者是有什么事情,你觉得胸闷,所以你觉得坐在那里你坐不住,你的心就烦。这就是属于肉体方面的、生理方面的,就是胸闷堵嘛。另外心理方面的就是你遇到什么事情你不开心,甚至第三个方面就是说因为不开心所以使你胸闷,这就产生哎呀怎么坐都坐不住。如果以六祖禅文化的做法,就是说你坐下来你要你的心安静下来,不是去调呼吸,不是去深呼吸,而是你坐在那里问自己,哎,我为什么会心烦呢?我为什么会坐不住呢?你不断地反思,从早上想到现在,甚至从现在想到昨天,甚至想到明天,看我心里到底是有什么事情。你在想的过程其实你整个身体生理这方面来说,也会慢慢安静下来,因为你在想的时候你的心情比较平静嘛。所以生理这个方面就慢慢会平静下来,另外也在寻找心中到底有什么牵挂,寻找寻找,哦,想起来了,就是这个事情被你想通了,你等下你就很快能够进入状态了,也就是所谓的禅定嘛。我刚才在这里讲了六妙法门,以古人的经验“五度如盲,般若为眼”。让我来说我还是喜欢六祖的以这种寂照,也就是以这种最平静的心返观自己,这样你进入这种安定的状态就更加快,而且这种训练如果你训练到一定的成就之后,你在日常生活里你遇到什么事情你永远不会乱。就刚才前边一位朋友说的说平时在家里看《坛经》看《金刚经》看得心平气和,遇到事情就不平衡了,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般若寂照的原理。
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徒孙嘛就是很著名的百丈禅师,他有留下二十条丛林要诀,里边有“遇险不乱为定力”嘛,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定力啊,就是看你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你的心到底会不会乱。假如遇到事情你的心不会乱,那说明你有定力。当然,这个跟我们所谓的“死猪不怕开水烫”那种遇到什么事情都很麻木那是两码事。说他有定力,就说他懂得如何面对眼前的这个事情,这才叫定力。如果什么事情都很麻木,什么事情都不理它,那就不是定力了。我们在传统文化里边叫做堕落顽空了,顽固的顽。所以希望你还是以这种般若,六祖禅文化的般若寂照,这样你一打坐,这个心定不下来没事,你就问自己。其实在禅宗里边有个公案,就是我们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的一个故事嘛。慧可大师当年去拜见达摩祖师,就问他一个问题嘛,就说“师父啊,我的心不安,(也就是他的心很乱)请师父帮我安心”。达摩祖师就说“将心来,我帮你安”。慧可就在那里想了很久,他找不到。他说我找那个心找不到。达摩祖师就说我帮你安好了。这种状况就是说慧可当时,他平时可能做事比较风风火火吧,所以有时常常有点焦躁,但是具体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烦恼。达摩祖师就说你将那个事情找过来吧,他就找来找去哎呀也没什么,都是鸡毛蒜皮,所以达摩祖师告诉他我帮你安好了。其实达摩祖师当时也就是传授我现在讲的六祖的这种般若寂照,就是学会返观自己,不要自己心烦了就说哎呀我烦得要死。那说你烦什么,你说我也不知道,其实为什么不知道呀?也许真的是鸡毛蒜皮,是因为平时这个性格没有修好,所以有时胸闷,我们心情不好,时间长了,从中医理论来说就有很多经络会堵塞嘛。堵塞了就觉得哎呀胸闷哪心情不好啊,所以反过来就觉得哎呀怎么我老是这个心老是不安啊。其实只要你仔细地去返观,也觉得真的没有什么事情。那以后你就学会我的心不安,我就返观,看看有什么事情。有事我就面对现实去处理,没事就当作自己哎呀不要这么烦了,那不就叫做成功了吗?谢谢大家。(掌声)
听众:蔡老师你好。《波罗密多心经》里面有几句话不好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请您开示一下。
了空居士(蔡衍颛):《波罗密多心经》据说是二百多个字,我就自己没有去数过,好像是有两百六十多个字,但是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它的作用是很大的。据说是六百部心经的核心。《波罗密多心经》其实讲的什么呢?它一开篇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其实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它这部经其实重点的就是讲三个事情,最核心的就是讲“诸法空相”,第二是讲“行深般若波罗密”,第三是讲菩提萨埵和三世诸佛都是按照这种般若而大成就的,主要是讲这三个事情。那刚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这句话就出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后就“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在下边回答了,“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等。在佛经里边虽然我没有通读大藏经,但是我也是读了好几部大经典。据我自己总结,在佛经里边,这个空字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个就是空间,在这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空。那主要出自哪本经典呢?就是出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有时也简称《首楞严经》或者是《楞严经》。在《楞严经》第几篇我就忘记了,在里边就说到地、水、火、风、空…说到七大,你们如果去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是《楞严经》的七大,那部分就有。七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还有见大、识大。这里地水火风空,这个空的含义就是空间,就是没有东西这个意思。另外一个含义就是不永恒,出自哪里,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波罗密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一种简略的说法,它前面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后边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就是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是同样的这种语法,只是简略了。所以我们这里来说,这里的“色不异空”,色就是一切有形体的东西,当然一切有形体的东西吧,不是说像我们摸得到的东西,严格来说如果从《楞严经》的角度吧,有所谓的六道吧。譬如说天道,按照佛经来说天人他们是没有我们这种肉身的,是一种能量状态的一种形式。当然譬如说我们有光线照着东西的时候有那个影子,那个影子嘛,你要说有东西嘛,你也不能拿,要说没东西吧,你也看到他的影子。严格来说连这个影子也列入佛经色的范畴,色就是指形体。我们人道吧一般就以为是硬梆梆的东西才叫做形体,其实包括这些有形状的看得到的,摸不到看得到的也叫做色。这里“色不异空”的意思就是一切形体都是不永恒的,不永恒的。“色不异空”就是一切形体它都是不永恒的。“空不异色”也就是说不永恒的这种规律它是通过种种的形体来体现的。你说什么是不永恒呢?就像《金刚经》里边的这个“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里《波罗密多心经》里边的空,这里的空的意思也就是《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意思。我曾经在百度上搜索这些《金刚经》(注解),百度上有一个很好笑的解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佛家消极思想的体现。哎呀,我看了笑死,我说不是,《金刚经》去读你就明白了,后面释迦牟尼佛有解释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里边提到六种东西吧,一种是梦、幻、泡、影,还有露、电,一共六种。那做梦有没有啊?你在做梦的时候不是觉得很真切吗?醒起来就没有了,你没有醒来还有。幻就是幻觉嘛,幻觉。刚才你不是觉得有这个声音吗?但是实际上一下子又没有了。泡,我们尤其是看过这些水泡啊,尤其现代人这些洗衣粉等,这个泡有没有啊?有啊,等下时间长了不理它就没有了。影,太阳出来了东西都有这种影子吧。露就是露水,我们秋天冬天有时候草啊树叶上啊就有露水,太阳一出来一照又没有了。电是不是我们家里的电?不是。古人说的电是天空的闪电,刚才下了一阵雨,打雷闪电。哦,很多闪电,甚至天晴了没有闪电了。释迦牟尼佛就用这六种现象来阐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这种真谛。不是“虚妄”就是没有,“虚妄”是可变的,不永恒的,“色不异空”这里的含义其实也就是《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含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反复的这么强调就是色,一切有形状的东西它都是不永恒的。不永恒的这种道理、这种规律必须通用各种形象来体现。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