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般若波罗蜜心经》(第三讲 下)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刚才*同修在问开悟不开悟,我告诉你,开悟也是虚妄的,不开悟也是虚妄的,你看“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不开悟叫做无明,开悟叫做破无明。那么为什么说无无明尽呢?大彻大悟不是无明就被你破尽了吗?不是,它是动态平衡。你们如果不知道就觉得很奇怪,怎么无无明尽?那佛祖就无明尽了,六祖就无明尽吧?不是,无明是众生的,菩萨他一眼就知道这个怎么做,就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所以你不能说将无明给彻底给尽掉了,那就是边见。“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有烦恼,只怕你知见立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你说怎么无老死?我们不是越来越老了吗?再过几十年,我们牙齿都掉了,说不定哪一天,我跟大家说拜拜了,那不就老死了吗?不是!因为你们是着了肉身之相,假如你不着肉身之相,“是诸法空相”,心里坦坦荡荡的,这个肉身只是我所有的一种众生共业的现象,就说你不可能说水里边有波才说这是水,那个波不见了,那就不是水,不是。所以说我们众生是着了肉身之相,叫做身见,大彻大悟的人不是,他是一任清风送白云,这个肉身就是留在人间,肉身灭,他就暂时离开了人间而矣,如来寿量品,在《法华经》世尊说的很清楚,这就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主持:师父,我先请教一下,亦无无明尽,比如说佛菩萨,释迦牟尼佛他还有无明吗?

了空居士:不是,这个无明尽,譬如说释迦牟尼佛遇到众生一个麻烦事,这是众生的无明,那么释迦牟尼佛没有到之前,众生有很多烦恼,他想不通,释迦牟尼佛到了,众生就将这个烦恼告诉释迦牟尼佛,那么他在告诉的过程,这个无明有没有呢?是有的,但是世尊一解释,他明白怎么做,就没有了。因为对世尊来说,他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他没有所谓无明,也没有所谓不无明。世尊的一生可能也会同样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遇到的时候,以众生的观念就说佛祖也有遇到这些麻烦事,也有很多麻烦,但是遇到了,佛祖就给化解,遇到了就给化解,一接触就化解。你要说他彻底没有,那就应该永远没有遇到麻烦事,你说他彻底有,那就应该释迦牟尼佛被麻烦事搞得哭笑不得。彻底没有,那就不应该遇到,彻底有,就是老是麻烦事一堆,搞得不可开交,他正好是一个中间状态,要说没有,也会遇到,要说有,一遇到也被化解。所以我以前说有障无碍,既然有障了,你就不能说他尽,既然无碍了,你就不能说他不尽,不能说他有,所以它是一种中间状态。你尽了就永远没有,再也没有遇到了,才叫尽。

主持:可能还要先请师父先解释一下无明是什么含义?

了空居士:无明,就是种种的不愉快,种种的不正确,严格来说无明本来就是说种种执著遮蔽了智慧,使你不懂,叫做无明。所以说大彻大悟的人,他不是一辈子很顺利,而是说他同样会跟我们一样遇到很多不顺利,但是他能化解,所以说不能说尽,尽了就永远没有了才对,所以他们这些词,大乘佛典的用词,都非常精妙,他们译经啊,包括校对啊,他们都是大彻大悟的人。

主持:*师兄请教,无明是不是可以认为是自私自利呢?

了空居士:严格来说,这个无明,可以说自私自利是无明的一个范围,但是不能划等号。

主持:就是包含自私自利,或者说无明,是不是可以说是愚痴,或者说是无智慧。

了空居士:对,其实就是说各种邪知邪见遮蔽了真如,妄想执著就对了。

主持:明白了,那佛应该是没有妄想执著了吧?

了空居士:但是众生有啊,佛祖好端端的,提婆达多老是惹麻烦也有啊,是这样。

主持:亦无无明尽,是不是说针对一切众生而言的呢?

了空居士:其实吧,你们要知道,众生和佛你们怎么划清界限呢?你一念悟的时候,你也是佛,等下你一念迷又变成众生了,你们千万不要将众生和佛给彻底地划了一个界限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这又是叫作边见。

主持:比如说像释迦牟尼佛他是大彻大悟的,是不退转的,他应该是没有妄想执著,对于他来说,应该就是无明尽了。

了空居士:其实对他来说是无明尽,但是他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他是跟所有众生都息息相关的,所以众生的无明未尽,世尊也不可能说叫做无明尽,因为他自己没有去惹麻烦,别人会惹很多麻烦来给他,所以他还需要去化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这样的。

主持:我有点难理解,是不是说比如释迦牟尼佛,佛祖,因为他无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是把这个世界看作一个整体的?

了空居士:好像《维摩诘经》里边有说,众生有病,所以菩萨有病,《维摩诘经》有类似这句话嘛。

主持:他是以众生病为病。

了空居士:他生起大悲,感同身受。所以众生有无明未尽,佛祖他也不可能说我尽了。因为我们这个麻烦事不是自己惹来的,就是别人惹来的嘛,是不是?然后你到佛祖那里去,佛祖还要去化解,所以你不能说他尽了,是这样的。

主持:*师兄请教,他说,佛说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刚才师父说佛也没有离妄想执著,那么这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了空居士:噢,其实,你们最容易犯的就是一个边见,要不然就是彻底要离尽,要不然就彻底没有离,其实诸佛菩萨,恰恰就是不即不离,真的离了就是小乘人,你看永嘉玄觉大师一开篇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写这首偈是大彻大悟之后写的,而且他告诉你,我不除妄想也不求真,其实他一切都很自在,遇到什么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你们不要搞成一个彻底离了,也就说开悟的人他没有一个开悟的感觉的,只是说他遇到什么事情,他很自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任何负面情绪,这就是开悟人的境界,这种人就是开悟了,因为他的心态就是这么自然,所以他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状况下他能找出最佳的方案,我们说错话,做错事,就是因为你有很多负面情绪的波动,干扰你清净的心,你们要知道,就是这样。

主持:这个不即不离,不除妄想不求真,这个我们还是有点难理解,我们在理解上来说,感觉这种大彻大悟的人他是离了妄想。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明树,这两天有时候,双鱼有读一些你们的辩论,你们有时候辩论一起劲,那就是着相了,好像想办法将对方驳倒,就不对了,其实不是,真正的辩论,就是没有想将对方驳倒的意思,而是很客观的看一下,就好像老师帮学生批改作业一样,一看,这里不对,在旁边给他写一下注脚,要这么思考,辩论是这样,也就永远没有我和你辩论的感觉,而是说我是很冷静的看你们说话的内容,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合大道之理,不是合我之理。你们一起劲,甚至有时候说话,有点差不多要吵起来了,那就不对,妄想执著来了,是这样的。

主持:是不是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我没有妄想没有这个真的…

了空居士:不是!也就说我心里不管起什么念头,我也不认为是妄想,我就如实地将心中这个念头…觉得对的,该怎么做就做好,觉得错的,就告诉自己这个想法不对,不要它。不求真,我这个平静的心态就是真了,还要另外去求什么呢?马祖说“平常心是道啊。就好像我坐在这里,明树啊,包括明端,你们提出的问题,我很认真的听,然后认真地引经据典给你们解释,这就是不除妄想,不会说哎呀,你们是不是专门来钻我牛角尖,不是。本来我就欢迎大家来跟我探讨,我答不出来,我会拍拍脑袋说,哎呀,这个问题我还不懂,我不会说很丢人,我是如实的,哎呀这个我不懂,改天我也去查一下,但是你问我,你有没有求真之心?没有。我只是很认真的很客观的跟大家探讨,这个很认真很客观的探讨,这个本来就是求真之心,还需要另外有个求真之心吗?不用的,本来就是求真了嘛,不是说他不求真,而是说他做事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主持:好像我跟师父修行以后,有一个阶段就很明显的——比如我一个念头起来,或者做一件事情,然后突然反应过来,这样做不对,我就知道这样做不对,那么这是不是就是求妄求真呢?

了空居士:不是,这个就是不除妄想不求真,因为你这念头一起来,刹那间就看得出它错在哪里。

主持:这反而是不除妄想不求真?

了空居士:对,这是正确的。这就是六祖“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嘛,这是对的。

主持:这有一个过程,我第一个念头,我这么做,或者我已经做出来了,然后第二个念头,我这么做不正确的。

了空居士:然后第三个念头,你就把两个念头对比,第一念头对呢还是第二个念头对呢?就对比,那就被你概括出来了嘛,因为你没有压,一定第一个对,或者是第二个对,你没有这么想,你是很客观地将两个念头摆在一起,对照啊,也就说其实念头只是你心中的一个波澜,第二个是另外一个波澜,但是你那个知道第一个念头,也知道第二个念头,那个就是有点接近是你的真心嘛,你也没有偏说第一个对,也没有偏说第二个对嘛,你是很客观地在比较,那个就像大圆境一样嘛。

主持:*师兄请教,他说这句话中间有一个乃至,说明中间还有很的东西,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了空居士:对,其实吧,如果要穷尽而说,那真的是穷竭不完,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你将所有天下的事情都罗列出来,都是离不开这个规律,就是——是故空中无色。好像说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确实是,它是一个省略。

主持:我看有些大德在讲经的时候,这叫做十二因缘,有什么无明缘,什么什么,一长串的因缘。

了空居士:其实,我们不用去卷的那么复杂,我们直接就了解诸法空相就行了,可以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核心就是讲“诸法空相”,其实诸法空相也就是道家的无极,这样搞清楚了就好。其实,我们学一部经,你们一定要知道这部经的核心。让我来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核心就是“诸法空相”。你们掌握了这部经就行了,就受用无穷了,我们其他佛学知识不用混在里面,等下大脑记不住。所以你们会发现,我讲经反而讲得很简单,但是你们听了就知道那个重点在哪里。其他佛学知识有空再学嘛,不要混在一起。

主持:“无老死,亦无老尽”,我们大家对这个老死,无老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这里有点不太理解的就是——不生不灭,就比如说我们的肉身是会死亡的,那我们有一点很感兴趣的就是我们肉身死亡以后,那么对于我们还是有一个我的意识吧。

了空居士:对啊。你要知道,从六道轮回来说,只有畜生道和人道有肉身嘛,其他四道没有肉身,但是它有能量场的身,有些人假如真的能够看到鬼道的众生,他们也有个人形,有个人影嘛,天道的天人也有个人形嘛,也有个人影一样的东西嘛,其实那同样是身。人死了脱掉肉身,他又换了天道或鬼道的身,所以他永远也没有绝对的没有身,往生极乐了,也有他极乐的能量场的身。

主持:那是不是说无老死,我们就可以认为说虽然肉身是有这个生灭的,是不是可以认为神识是没有死的?

了空居士:神识它是会变化的,譬如说我们活着的时候是这个长相,但是死了这个神识会随它的业力而有所改变,譬如说往生极乐,那我们刹那间就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如果万一堕落到那些恶道,那又会扭曲成另外一些形象,披毛戴角之类等等。

主持:那我这样理解正确吗?就说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说这个神识它不会彻底灭亡,但是它会一直在变化的。

了空居士:对,会一直变化。

主持:所以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不是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了空居士:对,它不会彻底死了什么都没有,没有的,它会老是在变化。

主持:比如说释迦牟尼佛,那他成佛了,他还是有这个神识吗?我们通常所说的神识,还是执著一个我相。

了空居士:我们勉强就用神识来说,也就还有的,譬如说释迦牟尼佛,据说他曾经乘愿再来,据说曾经就是智者大师,关于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曾经转世成六祖惠能大师,从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里,永嘉玄觉大师就认为好像是,他也没有说的特别清楚,所以在历史上也没有特别的传说,我去查过的,没有特别强调六祖惠能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这句话是没有的,所以他会这么变化的。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就说,你看以前的那个小国王就是地藏菩萨,另外一个小国王,就是那尊佛等等,都有这种现象。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无苦集灭道,你们要记得,我们讲到这里,你们不要忘记前面“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从是故空中无色这里接下来的,也就是站在不永恒的立场上来看“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圣谛,八正道”里边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世尊大彻大悟的时候发现,众生的一切苦都是不正确的思想言行感召而来,叫做集;苦因集而有;要将这个苦给灭掉呢,那就要行正道,灭苦,就要行正道,行正道,就是那八正道,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前面都加个正字,就正见、正思维等等。就是说从“诸法空相”的立场上来看,苦集灭道也是无苦集灭道,也就是无永恒不变的苦集灭道,然后就从“是故空中无色”,也就“无智亦无得”,也就说从空的不永恒的立场上来说,没有永恒的智慧,也没有永恒的所谓的得到了什么东西,是这个意思。你们永远记得,这个无就是无永恒的什么什么。

 

主持:这里一个疑问就是道应该是永恒的,为什么道也是不永恒的?

了空居士:噢,你这个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见,明树,那么永恒的正见是什么呢?你肯定说不出来的,因为正见本来就是对某一件事情的正确看法,那个事情一过去了,你这个看法就用不着了。正思维,你对这个事情的思维推理是正确的,这个事情一过去了,这个思维就成为过去了,而且,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无论是多么正确,它总是一个大方向,而是没有说百分之百准。我用赵州禅师和画一张像给他的弟子的对话来说吧——你画张像给我,你们看看,这张像画得像不像我?是不是?那其实,现在在说话的时候,已经是一念之间就成了过去了,一念之后未来又变成现在了,一念之间现在又变成未来了,也就是说在法界里边,没有一个绝对不变的时空点,因此八正道也没有一个绝对不变的八正道,都是遇到事情的具体应用而已,是不是?

主持:我们如果具体到非常细的每一个事情,那么它是可以这么说,那它一个大方向是不变的,像六祖说的“行正即是道”,那么这个就是不变的。

了空居士:那我就问你,什么是正呢?六祖也说不出来的。你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这就是正啊,我说六祖,孝养到什么程度才叫孝养?六祖肯定被我问倒了,你给个标准,给个绝对标准,说这个就是绝对了。当然这个牛角尖我曾经钻过,我要告诉大家,你们孝养父母,如果问我什么标准,我跟你们定一个标准,像爱护儿女一样的去爱护父母,你说天啦,有些人对儿女很差劲的,有东西都不给他吃,那好了,我不给儿女吃就不给父母吃,这叫孝养。那不够,再绕一下,像对心爱的人那样去关心你的父母,我对心爱的人都是剥夺他的,从来都是只进不出的。那你对自己一样的去照顾父母,哎呀,我从来就是很刻薄的,我对自己也很刻薄,那不就全部被他搞死了,标准都没有了,是不是?所以你说“恩则孝养父母”,如果六祖让我去问他,老人家也没话说了,因为没标准。

主持: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里面,就规定了很多的标准,像这种礼,那么这不就是规定出一种标准出来了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那叫做相对标准,那还是叫做相对的,没办法搞的绝对的。

主持:也就说这个还是有它的局限性,是不是?

了空居士:对,对,所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任何一个时代,要有法律法规作为一个主干道,也要有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嘛,它的建设嘛,如果你全部都是硬性的标准,那么,是有很多漏洞可以钻的。

主持:下面这个无智亦无得,这个智是指的智慧吗?

了空居士:对,就是智慧。

主持:那比如说像佛祖这样的智慧,他是圆满的,为什么要说它是不永恒的呢?

了空居士:我请六祖来给你回答,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你说佛祖的智慧是圆满的,那他的智慧放在哪里呢?其实没有,他是以最清净的心对境而起用。你看元圭大师跟岳神说,就我看佛祖也没什么神通,但以无心融通万物而已嘛。

主持:这里说无智不得,实际上他讲的都是一回事,也就说你具体的一个智慧是没有的,都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作法表现出来。

了空居士:对,你没有永恒不变的智慧,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收获,你掌握了诸法空相了,那好办了,你什么事情,你都以清净的心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不就被你搞出来了吗?不然就落入教条主义了。

主持:*师兄请教师父,业力是以信息和能量的形式影响神识的吗?

了空居士:噢,其实吧,你们要知道,业力存在哪里?业力,它最主要是存在第七意识,就是末那识,那它为什么不存在第八意识?为什么不存在第六意识呢?其实都存,只是它会自然地留在第七意识,譬如说打个比方,我去外边做了一桩坏事,本来我是有意去做坏事的,做完之后,老是提心吊胆,这提心吊胆其实就说这件事情是存在我内心,也就第七意识——第六意识是我知道,我会强行说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内心老是提心吊胆,业力是这么来的。那忏悔业障,六祖说的很清楚,就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当然做了事情之后,做的过程也会有这个信息和能量在空中产生,但其实一切空间和我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明树,不是说内心和外表有划分的,不是,我们的心在内也在外,遍一切处,是这样的。所以宇宙里边阿赖耶识,或者叫做如来藏吧,其实就一切有情众生这种思维啊等等这种能量,一个大海洋,我们就泡在这里边,然后外边这个能量的好坏也会干扰着我们,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也会使我们在这个大海洋里面定位,所以我在《我的经历》第十九里面说“心念的状态就是人体场的状态,不同状态的人体场,对应宇宙间不同层次的能量场。”我们不要以为,同样坐在凳子上,你思念善境,那就化为天堂,你思念恶境,就化为地狱,六祖在决疑品里说,确实是对的“心净则国土净”,以后你们功夫深了,你们会看到眼前,闭着眼睛,眼前那个光的世界老是在变化的,不是假的,真的是真实的,所以业力是这么来的。我们内心和宇宙场其实是一个整体,所以六祖在般若品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好像二十五圣,大彻大悟之后都知道,天眼大开之后,都会看到法界的情境,所以那些大成就的人就所谓的三明嘛,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也就说过去乃至过去生一些事情隐隐约约会知道,现在遇到一切烦恼一切困难,他也知道怎么去化解,未来的一些变化,他也会有所知道的。

以后功夫深了,你们会觉得置身于这个能量场的世界,常常真的会对过去未来好像都没有太多的界限的,有时候真的好像会看到一些东西,当然只能作参考,不能当真。

主持:就这个我有个疑问,就说我们的心在内也在外,遍一切处,那么每个人的心也都是这样的,所有人的心都是混合成一个整体吗?

了空居士:噢,不会,你们看阳光,不就是可以分解成七种可见光吗?看起来混在一起,但其实它的波段还是不一样的,当然,有时候也会在一起,就是真诚心,这个频道就很稳定,就是一致了,其它的念头,“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好像我们打手机,你在我身边,响起来,你的波也不会干扰到我手机响。

所以我们这个真诚心,为什么一个真诚的人,他无论做事还是说话,有时候会使很多人产生共鸣,那就是在同一个线上,同一个波段上,是这样的。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