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分 大乘正宗分(一)

第三分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6916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碧

文字校对:明树

 

这一分定为“大乘正宗分”。大乘与小乘,这个是相对而言,小乘佛法一般是指这些自利,没有特别强调利他,这就引发了所谓的小阿罗汉啊辟支佛啊这些修行的方法和途径。那么从究竟处来讲,释迦牟尼佛所传授的其实都是大乘,没有小乘。在哪里说呢?大家可能听起来就很熟悉,在《法华经》,《法华经》在哪一品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在《法华经》里面去查,就是“阿罗汉辟支佛非佛弟子...”,好像也是在“方便品”还是哪里,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啊,你们去查《法华经》“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那就是“开佛之见,示佛之见,悟佛之见,入佛之见”,也就是说诸佛是来给我们众生开示,希望我们能够悟入佛的境界,就没有说悟入小乘的境界,没有。在《楞严经》在卷几我也记不是很清楚,好像是卷八还是哪里,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也有讲到“不回心钝阿罗汉”和“回心大阿罗汉”,你们打这些关键词都能找得到,释迦牟尼佛他的一生都是围绕了使我们如何能够成就大乘的境界。那大乘和小乘等等又怎么界定呢?这一品叫“大乘正宗分”,怎么做才是符合大乘的标准,才是正宗?怎么做就不正宗啊?这就是在这一分里面。

 

佛告须菩提:

“佛告须菩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说,告诉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这里比较关键的是“诸菩萨摩诃萨”这六个字,其实就是可以分成三个小段:“诸”就是各位,诸位;“菩萨”就是...这个“菩萨”这个名字就相对来说广义一点,它涵盖了初发心的菩萨和大菩萨,从我们发愿行菩萨道开始,都属于菩萨的行列,一直到等觉菩萨,像观音、文殊、普贤、地藏,都叫等觉菩萨;后边特别还指“摩诃萨”,“摩诃萨”就是指大菩萨,果位很高的大菩萨。这么一说,就是说,世尊就是说的很周到,就说:你们初学的行菩萨道的也应该这样做的,其实啊,他们那些等觉菩萨大菩萨也是这样做的,不是说初学要这么做,大菩萨就不用这么做,不是,所有的菩萨都这么做,“诸菩萨摩诃萨”在这里指的是一切菩萨。然后“应如是降伏其心”这句话是还没有说是怎么“降伏其心”,“如是”就是这样,就说应该这样“降伏其心”。

其实我们在读这个《金刚经》,知道是释迦牟尼佛和须菩提现场的对话,这么记录下来的,它是很明显的口语化。须菩提啊,诸菩萨摩诃萨,所有的菩萨,无论是初发心的菩萨还是大菩萨,新菩萨老菩萨,他们都是这样做的,都是要这样去“应如是降伏其心”,应该这样来,“降伏”就是来理顺,理顺你这个心,是要这样做。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所有一切”,这个“所有一切”就是指全部的一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就是说这些菩萨,无论大菩萨还是小菩萨,他们面对的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

 

若卵生,若胎生,

“若卵生,若胎生”,“若卵生”,“若”就是譬如,“卵生”,那大家知道了,这个鸟啊鸡呀鸭呀这些属于卵生,当然有一些,好像那个蚕,它也是先生的那些卵,小小的卵,到一定程度才化成那些小蚕,所以这些就是卵生。“胎生”呢,比如说人啊猪啊牛啊马这些都是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

“若湿生、若化生”,“湿生”是什么? “湿生”就是说比较潮湿的地方,时间长了就长出一些其他什么那些小昆虫还是什么东西啊,这个我就没办法怎么举例,然后滋生出一些东西来吧。“化生”,这个“化生”就比较特别,譬如说佛经里边传说吧,我们人死了之后就有一个神识会脱离出来,这个神识也许会往生天道,包括极乐,也许会堕落饿鬼道、地狱道等等,当然也包括阿修罗道。阿修罗道很特殊,它有四种模式,也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就是说从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这叫做“化生”,“化生”是指这些。

 

若有色,若无色,

“若有色”,比如我们人就是有这个肉身,有这个色身,从佛经的角度,譬如饿鬼道啊,或者是欲界天、色界天,他们虽然也是属于能量场状态的生命,但是他们对自我的执着比较明显,所以觉得还是有这个比较明显的有个“我”这个身相,所以叫做“有色”。“无色”呢?我们所谓的“无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人,据说他们对自我的执着很淡薄,很淡薄。当然,我们人道的人,功夫高深了,也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很通透、很虚无,这种状态也就是进入了“无色界定”。当然不管你怎么没有执着,也不是说会彻底没有,总是多少还是有,只是相对而已。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若有想”,我们一般的这些众生都会想东想西,这个叫“有想”。当然在这个禅定里边有所谓的“无想定”,“无想定”好像也是属于欲界定的一种。“无想定”,严格来说那个状态叫做“无想”。那么我们说那些老人痴呆症很严重的那些是不是也叫做“无想”呢?我也觉得应该有点类似是“无想”,包括那些什么植物人啊,有一点可以说也是类似是“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个严格来说吧,也是一种中间状态,就是要说他没有想嘛,也似乎还是有点想,要说他有想又好像没有想。譬如说我们很熟悉的“四禅八定”里面的“非想非非想”,不是想也不是不想,那个很高深的就“灭尽定”,就“灭受想”,那就是可以说就是属于“无想”。但“灭受想”和老人痴呆症还是不一样,老人痴呆症还是属于比较明显的是“有色”的层次,所以就不能将老人痴呆症就认为是“灭受想定”,那太厉害了,不对的。“灭受想”是属于小乘阿罗汉的境界,他们进入“灭受想定”的时候,也许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们出了定的时候,还是什么都知道的。老人痴呆症就没有这个出来的,一般就是很难有恢复正常了。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祖就说,真正这些行菩萨道的人,我们都要使这些众生都是进入“无余涅槃”,这个无余涅槃,就是说进入了最彻底的境界。当然这个“无余涅槃”...涅槃在佛经里边也勉强分成四大种类:一个是“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无所执着的,只因妄想遮蔽了;另外一种就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就是说小乘罗汉吧,他们平时自己修,进入这种“灭尽定”的状态,但是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这个身体还是有所执着,所以还是就是“有余依”,他们希望有一天这个身体也消失脱落了,就能够彻底地无牵无挂进入“无余涅槃”,其实这种无余涅槃还是有点执着于空,从究竟处来讲,还是不彻底的、不圆满的。最彻底最圆满就是“无所住处涅槃”,也就是于三界而不执著三界,于极乐而不执著极乐,这就是“无所住处涅槃”,这就是圆满的。

那么“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们从小乘人的角度就是那种进入空境,无所执着,从大乘人的角度就是这种“应无所住”这种“无所住处涅槃”。那世尊这里讲的到底是属于指哪两种呢?我认为,应该这两种都包括在里边,也就是说:你有大愿力,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灭度”其实就进入了涅槃的状态,不生不灭的状态,“灭”就是所谓的灭掉一切苦,灭掉一切障碍,“度”也是度一切苦厄一切障碍,“灭”和“度”其实在这里是同一个意思。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就是说我们应该发这个愿,要度尽一切众生,发愿要这么做,要有这个大愿。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那这句话我们就觉得很奇怪,前面就说,就是度了无量无边众生,但是事实上又没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到底有没有度啊?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度众生啊?有的!有的!度了很多众生,而且无始劫以来积累起来那更多了,那为什么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留在下边一起讲解。

 

何以故?须菩提,

何以故?”就是说:须菩提啊,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何以故”,是什么缘故啊,这句话也是很明显的口语化。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噢,这就是答案了,为什么说你令很多众生入无余涅槃,那反过来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呢?假如你是一位发愿行菩萨道的行者,你就不应该有这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说,对自己也不要有这种事相的执着,对周边的一切众生也不要有这种事相的执着。你天天做事,但是你不要认为你功劳很大嘛,你天天在度众生,你要认为这是正常的事情啊,而不是说我... 你不管度多少众生,严格来说,你本来就是发愿要将所有众生都度完的,你就不能老是觉得唉呀,我今天也干得不错啦,今天也度了很多人了”。如果有这样,你永远没办法进入圆满的境界,你要达到度众生就是一种常态,一种我的分内之事,没有什么功德相,达到这个状态的人,你才符合这个菩萨的标准,做菩萨就是不能有功德相,你要帮助别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很自然地去做,达到这个心态,你才是大乘的境界,“大乘正宗”的境界。所以前面说“何以故”等等,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你帮助别人,觉得“唉呀,我做的有点厌倦啦”,或者是“我做得自我感觉良好了”,都不对!你要发自内心觉得帮助众生是你的正常的行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好像我们的手,每天要做什么事情,你就不用说:“唉呀,我的手怎么这么累啊”,你的脚需要怎么走路就怎么走路,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达到这样,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好像我们没有手足的相,没有说“唉呀,今天走路走得多,我的脚会这么累啊,我的手为什么不下来帮啊”,我今天的手做了很多事,也不会指责我的脚怎么不起来帮助手做点事,不会有这个感觉,也就是“不二”的境界。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