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分 持经功德分(二)

3.问:我越修就越觉得,我从小到大做错了很多事情,几乎就没有做对过,想过去,错误多多,想未来,还是继续犯错,这个问题怎么办?

了空居士:其实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左传》的话,会不会我背诵的哪些字错了,据说是出自《左传》。就是说,只要我们心愿是正确的,万一做错了,那我们就下次尽可能小心啦。那下次小心了还做错怎么办?没事,我们再继续小心,一步一步就走向完美。这就是菩萨为什么要入世去行菩萨道的原因所在。人不是一下子什么都懂,什么都对,没有的,我们努力做好。普贤菩萨在十大愿望里面那个忏悔业障也这么说嘛,过去有很多业障,也只能是这样,我们现在努力做好就好了。

主持:我们要努力做好,但是我们这里有个这样的疑惑——怎么把《金刚经》落到实处?我同样有一个疑惑,我们学了《金刚经》,包括明*同修那样,也知道一些做法是错误的,但是今后好像没有这个把握,我不再犯这种错误。

了空居士:哎呀,你们要求太高了,孔老夫子都承认,圣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没有二过,没有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句话包含什么意思?可能还会犯新的错误,只是老的错误他就能记住能改。所以你们不能说从此一下子就没有过错,那怎么得了,不可能。

主持:我刚刚就说的是不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再重犯,但是我们就感觉这一生下来,不断地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

了空居士:哦,那就要时时提醒自己,以后真的会进步的,只要你们有这么做,真的会进步的。

 

4.问:今天看到《论语》里面曾子说“传不习乎”,也就是每天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学到的东西能够去实践它。我在想,我们每天也在听师父讲课,也在听《金刚经》,那么学到的东西我们怎么去实践它,怎么把《金刚经》落到实处呢?

了空居士:其实《金刚经》最著名的的一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翻译成现代的言语就是: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以最清净的心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所住”就是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住进去就是着相了,被迷惑了。“而生其心”就是用这种清净的心来面对现实。你们永远记住,不要带着任何成见,不要带着惰性,不要带着侥幸心理,不要带着恶意。当然说很容易,做很难,所以我们需要一辈子持之以恒地这么去做。

主持:这边说,听闻此经,能够受持、读诵,是不是就是跟《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也就是师父刚刚说的要以“不思善不思恶”来去做事呢?

了空居士:“不思善不思恶”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是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其实就是《楞严经》的知见无见,也就是我说的,以最清净的心去为人处世,那最清净的心怎么来看呢?其实就是整体观。考虑自己的利害,也要考虑别人的利害啊。有没有绝对标准?标准就是整体观。但是做到只能无限地接近。

 

5.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不思善不思恶”是否冲突呢?

了空居士:不冲突。“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要带着你固有的观念的善恶标准,你一定要按照此时此地最客观的情况来看待,是这样。

 

6.问:如果我们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好像对自己就没有什么帮助啊?

了空居士:你明天买一件礼物寄给我,然后你不要说你的名字就好,然后你感受一下。你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其实这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之一,这个是要有很大的心量,才能够帮助别人像帮助自己一样。好像你有没有算过你的手为你的牙齿刷过多少次牙,洗过多少次脸,你没有去记的,你觉得是自然的,所以这种自然就使你的心态进入某一层次了。所以说不是对自己没帮助,是对自己帮助很大,是真正的破我、法二执。

主持:这就是《金刚经》里说的“不可思议功德”。

了空居士:是的。

 

7.问:对于大彻大悟的圣人来说,为人解说《金刚经》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对这些圣人还有什么益处吗?

了空居士:反过来,如果你是大彻大悟的圣人,如果机缘成熟,可以给别人解说,他应该很自然地帮人家解说,如果反过来,他不愿意,就产生了某一些我执、法执嘛,他就从圣贤的境界退到凡夫的境界啦。所以他们永远是自然地流露,没有说再去执着功德不功德了,他已经是标准的“净心行善分”了。如果他能做,反而不愿意做,那他就是退下来了嘛。

 

8.问:小乘、大乘和最上一乘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清净心的程度和心量宽广程度上的差别吗?

了空居士:小乘,就是《法华经》里的“自了汉”。大乘,在座各位我都可以告诉你们,大家都是大乘人,但是我们还达不到最上一乘。大乘就是愿意自利利他。小乘就是自了汉,不怎么去关心别人。最上一乘就是一切都能圆满,各方面都做得很好。

 

9.问:“乐小法者”为什么不愿意相信《金刚经》呢?是不相信其中的哪些内容吗?

了空居士:《金刚经》讲的就是中观的境界。好像网络上有些人不是说,练功就要入静,怎么能不入静呢,是不是啊?这个你们都知道。练功就要调呼吸嘛,你教我怎么练啊,丹田在哪里啊?呼吸怎么调啊?周天怎么运行啊?这就是乐小法者。所以我告诉大家,我教大家修炼就是按照《金刚经》。你们说,了空居士,你怎么一会儿《金刚经》,一会儿《六祖坛经》,一会儿《道德经》,一会儿《吕祖百字碑》,你在搞什么?其实他们的心法是一样的。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儒家的“格物致知”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你才能够对事情看得透彻,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楞严经》“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不是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金刚经》的“若见诸相非相”、“离一切相”等等不就一样吗?所以说,乐小法的人他肯定要搞个东西来执着的,他就不懂这种非有非空这种中观的境界,他永远搞不懂。

主持:“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说乐小法者我执是比较重的。

了空居士:对。

主持:但是我们看到很多的小乘者,他们就是觉得一切都是空的,他们对“无我”的理解就是,没有什么我可以执着的,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心,那么他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得下。

了空居士:其实他们很傻。如果让我来问那些什么都放得下的人,你什么都放得下了,那么我问你,你还要修行干嘛呢?修行也要放下啊,是不是啊?说明你放得不彻底啊。只要有一丝不彻底,严格来说你还没有放下,是不是啊?如果你说,了空居士,你学的是大乘还是小乘?我说,我学的是大乘。你说,了空居士你修行能不能放下啊?那么我说,你教我修行怎么放下吧。明树,你能不能教我修行怎么放下?我们真的是时时处处都是道场,一切言行都是行菩萨道,你叫我怎么放下?所以我是非执着也非放下。这些人的放下是放下世俗的东西,执着他们的修行。

主持:所以我今天看《大般涅槃经》里面就对这句话印象比较深,“无常变异以得空法。宣说无我不顺世间。如是经律名魔所说”。

了空居士:得到了空法嘛,哎呀,我证得空了!

主持:师父,那应该怎么来理解“无我”呢?

了空居士:“无我”就是无私心妄想的我。如果我们去看到六祖说,六祖啊,什么是无我啊?你怎么还站在我面前啊?你站在我面前,就有个六祖惠能大师啊,是不是啊?他说,是啊。那么真正的无我是什么?是无私心妄想的我。《波罗蜜多心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无我。他的心是那么坦荡,那么光明磊落,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他没有那些贪嗔痴慢疑,这就是无我。不是说一开悟了整个人都不见了,不是,那是堕入空的邪见,以为无我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什么都没有,你还要修吗?自杀了,埋掉烧掉,吹吹烟都没有了,那就无我了?不是。无我就是无私心妄想,一切都是般若智慧的流露。

主持:无私心妄想,那不是有一句话叫利人利己吗?那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自己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摆在一起的时候,那就一样了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嘛。

主持:那有时候集体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

了空居士:哦,我们就要服从整体的利益。自己得的多了,集体就得的少了;自己得的少了,集体就得的多了,那怎么办?那就以最客观的情况来划分自己和集体了。

主持:我们在生活中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说这个是客观的呢?

了空居士:我们常常说换位思维。当然有时候不一定换得那么准,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去磨练,所以说“大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

 

10.问:“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感觉到“荷担”这两个字有一种责任在里面。

了空居士:是啊是啊。

主持:也就是说我们真是要发这种大愿来度众生,也不是窝窝囊囊地“无我”…

了空居士:那是混日子了。

主持:还要有这种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哦。

了空居士:对对对。就好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啊。这个忍就不是说人家欺负你,你老是忍,不是。你看普贤菩萨骑个大象多有威势啊,人家也不敢随便去欺负他。普贤菩萨那个象叫六牙白象,不是两牙,六牙了。一出门就知道,哇,这个长者不得了,家里养这个大象值很多钱。老子也骑个青牛,明树,你从小到大有没有看到青色的牛啊?

主持:没有。

了空居士:如果宠物店有青色的小心染色了,哈哈。青牛真的很罕见,他们也懂得,从侧面让大家略有所思吧。

主持:很多人把自己的被动、惰性当做无我、忍辱。

 

11.问:这小孩子他说,觉得他什么都被人逼迫,被父母逼迫,被老师逼迫,也被同学逼迫,父母从小就逼他学文化、懂道理,包括吃法啊喝水啊,甚至逼着他活着,老师逼着他学习,逼着他守规矩,他就感觉这一生好像都被别人牵着走,这是一种业力的牵引,那么师父您给他开示一下,他这样的一种人生观、世界观有什么问题吗?

了空居士:那肯定有问题的。那你就脱离家庭、脱离老师、脱离同学啦,乃至脱离社会啦,躲到深山做个猴子啦。但是我告诉你,你躲到深山一样是有麻烦的,深山有很多生活的不方便,还有很多蚊子、昆虫,甚至野兽啊。没有人逼你这些,野兽、昆虫会逼你啊,自然条件的恶劣会逼你啊,你以为没得逼啊?自杀算了,没人逼了,是不是啊?我曾经给一些很消极、想要自杀的人分析了两个情况。我说,假如你以彻底的唯物论,认为人死了就是没有了,另外一个就是三世因果啦,人死了还有下一辈子。关于生命的看法不外这两种,没有第三种的。如果你认为,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没有就是没有了,那么你这辈子就这么自杀就没有了,那不是太可惜了吗?如果你还有下辈子,那么你就想,我现在去自杀,死了之后变成一个冤鬼了,不就很可惜吗?不管是有下辈子还是没有下辈子,这样贸然去自杀,都很可惜。是不是啊,我这样解释,你们觉得合理吗?

主持:是。

了空居士:那么你要爱惜生命,珍惜生命,你就要好好做人啦。你要想父母逼你是为了你好,老师逼你也为了你好吧?同学逼你也为了你好吧?社会各种竞争压力也是希望你能够提升自己嘛,是不是啊?

主持:我觉得这个孩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没有目标。

了空居士:对,他就是没有对自己负责,没有对家庭和社会负责这种理念,所以以为我行我素就好。那我行我素你看看行去哪里呢?哪个地方能够无拘无束的呢?没有的。那么你说,你们修炼到一定程度不是还解脱自在吗?儒家不就是“从心所欲”吗?对对,确实有,那个是一个美好的境界。那怎么做呢?从心所欲,你要不逾矩才行啊,解脱自在,你要有大智慧才行啊。其实大智慧就能够发现你怎么做会逾矩、怎么做不逾矩,你能做到不逾矩那你必须有大智慧啊。你修好大智慧,以后你到哪里去都很自在啊。所以最好来跟我好好地学习吧。

 

12.问:一些经里都有一部分讲如何供奉,建道场、布法堂,用乳香、酥油、鲜花、檀香什么的,还有别的,还挺讲究的,我自己感觉这些是有为法吧,而且在现代这些做法就不太合拍,容易让不深入了解的人误会。这部分不是佛说的,是后来为了庄严教派杜撰的,因为我感觉这部分与经典本意有矛盾,感恩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这些让我来说很多,当然我只能说很多,不能说全部,因为有些是伪经,有很多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我用一个成语来给大家印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众生就是懒散,所以设各种仪礼仪规。《金刚经》里,佛祖可以吃的时候,他不是披好袈裟吗?然后回来了,吃完饭收衣钵,洗足吗?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嘛。没有说,可以吃饭,随便出去,回来脚也不洗,是不是啊?不是这样的。所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譬如说,你对父母孝顺。你说,父母我就对你孝顺,我真的孝顺。这么说,我相信吗?我也相信。如果你能够在言语啊,生活起居啊,各种物质条件啊都能够精心地去照顾好父母,那你这个孝顺就真正地落实,那就是完美啦。不是说,我说一句,孝顺,不是这个意思。佛祖也不是贪我们这些供养的东西,尤其在佛像面前供养,根本没有说被吃掉的,有时候是一种真诚心的具体流露吧。

 

13.问:我们平时遇到一件好事,想做都难,这是什么原因呢?

了空居士:两大原因,一个是主观原因,一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或者是自己心量不够大啦,或者是有种种顾虑啦,智慧不够好啦;客观原因呢就是客观的某一些条件还不允许啦等等。

 

14.问:请问小法是什么,听说现在是小乘佛法成就的人最多,他们说大乘佛法的很多人只是见地好,但没有落到实处。

了空居士:哎呀,你不要被他们骗了,请看《法华经》第二品,佛祖讲的只是一佛乘,没有小乘的,如果谁自称是阿罗汉、辟支佛,那些非佛弟子,请看《妙法莲华经》第二品,方便品。

 

15.问:该怎么把自己改造成最上一乘人呢?

了空居士:心愿如佛菩萨,言行如佛菩萨嘛,落到实处啊。不要摸到头上有一个坑说,哎呀,我开顶了,不是这样的。不要老是去执着。一定要端正世界观,端正行为,这才是真修行。

 

主持:师父,我理解的大乘、最上一乘,那实际上就像我们这一品所说的,如果当下我们持经就能够信解受持,确信,就是我们学习了就去做,那我们是不是就是最上一乘呢?

了空居士:对,那刹那间就是最上一乘,等一下忘记了,又是…(主持:又退下来了。)对!就是这样。

(明昀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励、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