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 善现启请分
第二分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6年9月9日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碧
文字校对:明树
这个标题就叫“善现启请分”。“善现”,“善”是善良的善、“现”是现在的现,“善现”是须菩提的另外一个名字。须菩提在有些地方也叫做“空生”。据说吧,须菩提出生的那个刹那间,他家里一切珍宝都不见了,然后好像是过了几天了,过了七天还是多少天,那些珍宝又原原本本的出现了。这“空生”就是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刹那间家里的这些珍宝啊,金银财宝之类都不见了,就觉得,唉呀,一生下来什么都空掉了,没有了。这个“善现”就是说,过了几天,唉呀,这些好东西又全部都出来了。这些都是须菩提的名字。小时候人家因为这种种瑞相而叫他的,叫起来的这些名字,所以说“善现”就是须菩提。
“启请”,这个“启”啊,我们古代写信写到最后,都会...如果写给长辈的,或者是平辈的,当然晚辈就不用,都会用一个某某某“启”,或者是“上”。这个“启”就是有点表示由晚辈对长辈,或者是由下向上“启请”,就是说有表示“恭敬的请求”这个意思。那我们接下来就讲正文吧。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时”也就是当时,“长老”,就是指在这个僧团里边,年纪大的,位置又比较高的。因为须菩提是释迦牟尼佛座下十大弟子之一嘛,所以他在僧团里边的都很受人尊敬,地位比较高,所以称为“长老”。一般出家人年纪大的人,我们有时候也会...都会尊称为“长老”。你看,《西游记》唐僧,人家遇到他也会叫“长老”,这个长老须菩提,“即从座起”,就是从座位上站起来。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噢,这几个动作,有些法师会讲解得很详细,我这里还是就是简单的介绍。这个“偏袒右肩”就是将这个右边的肩膀乃至这个右手露出来,其实这个就是古印度那一代的一种民风民俗,他们用这个举动表示是一种恭敬吧。“右膝着地”,可以说这些都是古印度那个时候的一些恭敬的礼节。
希有,世尊
“希有,世尊”,“希有”是很少有,也就是说,这是对世尊的一种赞叹:唉呀,世尊,就是说我们能够,就是所谓的“佛世难值”,佛祖住世这种机会很难得到,这个时候就赞叹佛住世的殊胜难遇,就是用这句话来赞叹世尊:像世尊你这样的大圣人是很难遇到的,很稀有的,其实也是一种恭敬赞叹的一种表达吧,“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希有,世尊”接下来就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这个关键词就是“护念”。“护念”,“护”就是保护,维护关照等等。“护”就是可以说在行为上的护持,保护。“念”就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想念、牵挂等等。当然,这里用“牵挂”对佛祖来说,我们用这个词就不正确了,就是忆念,“念”,在心里念着这个众生吧,就譬如我们平常说“愿力加持”这个意思吧。
“善护念诸菩萨”,“菩萨”这个词,大家虽然很熟悉,但是不一定知道它的真实含义。“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印度语,“菩提萨埵”在《波罗蜜多心经》最后就有,“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菩提萨埵”简称就是“菩萨”,那翻译成中国话是什么?就是“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有情”是包括人、畜生、天、阿修罗、鬼道等等这些有情众生。觉悟的有情就叫做“菩萨”,那它包括了“初发心的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都叫做“菩萨”。“初发心的菩萨”是谁啊?就像我和大家都可以称“初发心的菩萨”,我们发愿要学佛,走正道利益众生,这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就是“等觉菩萨”,是层次不一样。
善付嘱诸菩萨。
“付嘱”,就好像说我们有什么事情...其实“付嘱”和嘱付,是很类似的,那为什么要倒过来“付嘱”呢?“付”就有付托的意识,“嘱”就是有交代,嘱付的意思。比如说这个五祖将衣钵传给六祖,这个是“付嘱”,就是将这个“正法眼藏”付嘱惠能大师,就是有这个意思,有这个传承、这个叮咛、嘱付等等。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关键就是“男子”,“女人”,这个大家很好理解。在这里,“男子”和“女人”这两个词是涵盖了出家与在家的,就是说当时在听世尊说法的四众弟子,无论是出家的男众还是在家的男众,出家的女众还是在家的女众,都涵盖在这个“善男子、善女人”里边,不是单纯指我们这个俗家人,不是的。用这个“善”字,就是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吧,才称得上是“善”,如果顽固不化,老是想做坏事的这个称不上“善”,关键就是也就是说诚心求道的人吧。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里关键词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像大势至菩萨这些等觉菩萨,他们是不是可以称得上“无上正等正觉”呢?还不行,他们叫等觉,“等觉”也就是等正觉啊,当然还不能说“无上”,要像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这样圆满的大圣者,才称得上是“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说我们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求道者发大愿,发愿要求无上道,要希望以后能够圆满成佛。如果你说我发愿做个等觉菩萨,这个还称不上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我们要发愿以后能够圆满成佛,就跟“四弘誓愿”里边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才称得上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我也帮大家钻一个牛角尖,大名鼎鼎的地藏菩萨,他的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那这么看起来地藏菩萨就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不是啊?(主持:呃,他还有一个“方证菩提”嘛)就是说干完活再来?
哎呀,我们从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边的这个“恒顺众生”就可以看得出,看得出说菩萨有大慈悲饶益众生,就能够成就这个无上佛果,大概有这个意思。另外《金刚经》后边也讲到“净心行善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好啦,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哇,地藏菩萨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去度众生,那他不是这个行为就已经达到了标准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吗?是不是啊明树?(主持:嗯,是的)那么他可以说他这种行为落实下去的时候,他就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是一致的啦。
那么你说,那这个又是怎么回事啊?如果你们知道佛家有一个叫做“三三昧”,就是入“空、无相、无愿”三昧,你们就明白了。这个地藏菩萨他看起来好像没有发大愿要求圆满成佛,但是他是落在实际的行为上去成就佛道啊,成就佛道。其实我们每个人说,唉呀,我发愿要成佛,发完愿之后还要去干什么?还是要去度众生,还是要去像地藏菩萨一样去度众生,无怨无悔地去度众生。所以说地藏愿与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实是异曲同工之妙啊,甚至可以说,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完之后,你还是要去行地藏愿,地藏的行愿啊。
其实地藏菩萨的行愿和普贤菩萨的行愿可以说也是一致的。你看普贤菩萨不是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之行愿无有穷尽......”这十大愿王常常有类似这样的话吧。就是说,其实你们要成就这种无上菩提,只要你义无反顾地去行菩萨道,就可以说就渐渐地圆满了,就是这回事。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云何”就是怎么样才是最正确地去做、去“住”这个心态?要有怎么样的心态啊?然后又如何使我们这些凡夫的心能够转化成符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这个标准,就是问我们要怎么去做?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善哉善哉”就是我们平时说“好啊好啊,你问得好,问得好”;“如汝所说”:唉呀,确实啊,你说的确实是啊;“如来”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自己吧,确实是擅长“护念诸菩萨”,和“付嘱诸菩萨”的,确实是啊,你问我就对了哈,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谛听”就是你认真听,“当为汝说”,我会来告诉你的。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这句话可能你们听了会怪怪的,“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句话,其实这表现出释迦牟尼佛很慈悲,说:我来告诉你,应该这样这样,你听我慢慢道来啊,大概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时候连“慢慢道来”都是多余的,就“我来跟你们讲,应该这样,这样啊,具体怎么,我来给你们讲吧”,那这句话是没有具体含义的。只是说,很慈悲地说:“噢,行,好好好,我来给你们说”。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我看到圆瑛大师,他就引用了老子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这个来注解这个“唯”字,我觉得很有道理。“唯”,就是我们平时说“唯唯诺诺”,就是表示很顺从很恭敬的意思。“唯然”:世尊,好啊好啊。“愿乐欲闻”,就是我很愿意了,很开心啦,我很想听啊,“愿乐欲闻”就这意思啊。看,须菩提很恭敬,释迦牟尼佛很慈悲。
1.问:这边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我记得师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引用《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菩萨于法,应无所住生心”。
了空居士:这句话你就说“菩萨于法”啊就“无所住”,那这个时候你为什么要来发愿呢?是不是啊?你不是执着了愿了吗?(主持:对)哈哈,说内心话,我们初发心的人,有时候信心是不坚固的,有时候行菩萨道吧,有时候怎么这么难啊?不行了吧?哈哈,所以在这个动荡不安的过程中,你还是要立一个标准,当你这个习惯已经养成了,信心坚固的时候,你这个愿不就也就是我刚才说“三三昧”嘛,“空、无相、无愿”三昧了吧,你那个愿也不用啦,已经变成你的习惯啦,你这个习惯没有形成之前,你必须先发个愿,定在那里啊,是不是啊?(主持:这是还是有一个这个境界的问题)对,当你真正进入到那个层次了,你这个愿其实也是虚妄的啦,也不用这个愿,变成习惯了。就好像我们小孩小的时候,父母都会说:去外边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啊,不能拿别人的啊,是不是?但是当我们现在习惯了,我们就不用提醒自己说“唉呀,出去外面不要偷东西啊”,就不用了,是不是啊?
2.问:请教师父“菩萨”“如来”,这是功夫的不同境界吗?
了空居士:“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里的“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自己,那么你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坐在我们面前,你不是也来投胎了吗?你妈妈不是就是摩耶夫人吗?你爸爸不是净饭大王吗?哈哈,是啊,从世俗的角度确实是这种现象。但是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之后,他“照见五蕴皆空”,知道身心不外是五蕴假合,是因缘和合而现,因缘离散而灭,那么他的清净法身是如如不动的。而且我们整个身心其实都是假象,只有这个清净佛性是不生不灭。如果你没有开悟之前,你认为这个肉身是“我”,你大彻大悟之后你才知道:唉呀,其实只有这个“清净的法身”才是称的上...我说是“我”,我又不敢这么说,那“我”又是谁呢?那这个“我”就要引申了,引申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那个“我”,这个“我”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有这个我执,而是指“清净佛性”这个不生不灭这种“现象”,连“现象”不能说,这种真理!这种真理!所以证到这个现象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我们的肉身是“如梦幻泡影”,我们的“如来”是指我们的清净法身,无所生也无所灭,无所来也无所去,是指这个样子。那么菩萨什么时候能够称得上是“如来”呢?等觉菩萨。等觉菩萨他们也就是基本上都是圆满了嘛,所以他们也可以称为是“如来”,像我们凡夫有所执着,就不能称“如来”。
继续引申,在《金刚经》后面有讲到“阿罗汉”,叫做“无生”,是不是你们证了阿罗汉果以后你们就不会再来投胎了啦?不是,大把大菩萨都是证了大阿罗汉果位,他们都会乘愿再来。其实,他们这个叫做“无生”,就是不再是业力牵引的这种“生”,而是随众生之缘而来,来而不来,他不是有这种生死的执着了,所以叫做“无生”。他不执着生也不执着死,他不执着得也不执着失,一切现象他们在心中都是“如梦幻泡影”,所以叫做“无生”。所以说证得大阿罗汉果位的人同样会乘愿再来哈,示现在我们世间。最早释迦牟尼佛就是了,他是大彻大悟究竟圆满的大觉者,他同样会因为和众生有缘而示现在大家面前。
主持:听了师父今晚的第一分第二分的开示,那我也领悟到一个,就是说,我们读经学佛就是为了明理,然后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细微之中、细微之处去实践,那我们在实践中去历境炼心就要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做?如何降伏其心?那我们下周五的公益大讲堂,请师父继续为我们开示。
(明碧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