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禅宗公案—希迁寻思

 

时间: 20161120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原文

摘自【五灯会元】

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汝师已逝,空坐奚为?”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座曰:“汝有师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迁闻语,便礼辞祖龛,直诣静居参礼。

师曰:“子何方来?”迁曰:“曹溪。”师曰:“将得甚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师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争能识得?”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至此间?”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曰:“希迁不从曹溪来。”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主持:今晚是师父讲解禅宗公案的专场,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了空居士:请大家最好也是闭目静坐,确实从修炼的角度来讲,我们讲这些禅宗公案都是历史上的大宗师,他们也许真的在宇宙空中有留下了不可思议的信息和能量,所以大家闭着眼睛听,可能更容易被感应,进入某种状态吧。谢谢大家!

 

六祖将示灭,

了空居士:六祖,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将示灭,就是将要示现入灭,也就是临终了。

有沙弥希迁问曰:

了空居士:就是有一个小沙弥,小沙弥就是属于出家的儿童,而且要受沙弥戒的,他不是刚出家,刚出家有时候还没有受什么戒,他是受了沙弥戒的。希迁是他的名字,后世称为石头希迁,就说他大彻大悟之后在湖南的一个地方,那里有一块大石头,他在那块大石头上结了个茅庐,在那里修行,所以人家称为石头希迁,就是住在一块大石头上。希迁就是他的名字。希迁大师还是我们广东肇庆高要人,古代高要是属于肇庆地区的,现在就分出来,分成肇庆市和高要市了。希迁问曰就是问六祖。

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

了空居士:和尚,是属于古印度的一种称谓,和尚就是出家师父,就是说对出家师父尊称和尚。百年,这句话跟我们老家一样,就是人死了叫做百年。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就是说师父你去世之后,我以后要跟着谁呀?依附,就依靠谁呀,跟着谁来修行的意思。

祖曰:“寻思去!”

了空居士:祖,就指六祖,你们去看《六祖坛经》,里边写到五祖也说祖曰,因为记载这些事情的是六祖的弟子,以法海为首,法海叫六祖就叫作师,叫五祖就叫作祖,好像我们爷爷和父亲,爷爷就叫作祖,所以这个祖曰,就是说记载这个也是属于石头希迁的弟子,或者是其他辈分比较小的人,所以称为祖曰(主持:可能是行思的弟子,这一篇是(出自)行思的公案。因为行思大师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祖曰:“寻思去!”。寻思,就是自己去思考吧,就好好去思考吧。寻,就寻找,思,就思维。自己心里去盘算去,去打算去,去想吧,你自己去想吧。

及祖顺世,

了空居士:及,就是等到。顺世,就是出家僧众去世都称为顺世,也就是类似逝世,逝世一般就对那些伟人等等叫做逝世,我们普通人叫做去世,普通人的死去叫作去世。顺世是对出家人而用的。及祖顺世,就是等到六祖去世了。

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

了空居士:迁,就是希迁。每于静处,每,就是常常,常常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处端坐,就是六祖去世之后,希迁那时候还是一个小沙弥,他真的很懂事,他就常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那里端坐,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静坐,端坐。寂若忘生,寂,就是寂静,很安静,若,就是好像,忘生是什么?我用一个成语,舍死忘生,就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一个死人一样,忘记了自己的生命,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一块木头一样。真的,希迁大师这种虔诚心、真诚心真的了不起!六祖临终,他就问师父和尚百年后我要依附谁?六祖说寻思去,他就真的天天有空就找个安静的地方端坐,坐的端端正正,说明他对六祖这句话是刻骨铭心啊,一个小孩子真的不得了呀。沙弥,我们就说二十弱冠,当然以我们家乡的习惯是十五岁,不知道你们家乡那边有没有?我们就十五岁叫做出花园,出花园不知是什么意思我也搞不懂,反正就表示长大了,出什么花园我也搞不懂,就表示长大了,我们老家就十五岁表示长大了。小沙弥真的很懂事,小沙弥一定没有二十岁的,没有弱冠。所以他常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端端正正的坐着,那个安静的程度就好像已经死去的人,忘生,我就以舍死忘生这么来对照一下,你们就知道忘生是什么意思,忘记自己还活着,是不是?坐的那么端正,想的那么入神,真的是太懂事,太听话了!说明他内心深处对六祖的教导真的是刻骨铭心啊,这种真诚,我讲到这里我眼泪都要掉出来,脑海仿佛就看到一个小沙弥坐在那里端端正正的,使我不知不觉想到我小时候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店的人很喜欢闲聊,吹牛皮也好,理发店的人嘛,因为人家去理发有时也一边跟理发师傅聊天嘛,所以他们往往也能听到一些街头巷尾的一些事情嘛,我小时候去理发——就听到几个理发师傅一边理发一边在闲聊,那个时候不知说什么对联,他就说了两句,我这时用在这里就很恰当,他说那个对联是“守孝不知红日落”就是在灵堂那里给长辈守孝,“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空望白云飞”,这个意境真的是很悲凉,守孝守到忘记了太阳西坠了,思念亲人呆呆地看着天空白云在飘,你看这种遐思,所以我从这点就想到,刚才在脑海里看到一个沙弥坐在那里端端正正的,一动不动的,很茫然的,真的是“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空望白云飞”,用这个来描述希迁大师当年他那个童真的心灵啊,那么虔诚,难怪他后来这么大的成就,真的是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早就跑去玩了,是不是?“亲人或余悲,他人已高歌”,是真的不得了,我真的眼泪都要掉出来了。(主持:沙弥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二十岁或者初出家的男子的称呼。沙弥满二十岁受比丘戒。)

第一座问曰:

了空居士:第一座,就首座吧,在弟子里边坐首座的,就好像说大弟子,我们就说大师兄吧,首座,当然有时候也不一定是那个最先跟着师父出家的,反正就是当时在那里被推为首座,就好像我们看佛经说谁谁为上首,当然第一座就是在上首里边排第一的。好像我们以前讲公案里边也有那个跟义玄大师说的那个为首座,那个是谁睦州为首座,以前义玄大师年轻的时候(的公案),所以首座就是这个意思。

“汝师已逝,空坐奚为?”

了空居士:你的师父已经去世了,他以为他(希迁)很悲伤,他说师父已经去世了,你天天在这里愣愣的发呆地坐在这里是干嘛,他怕小师弟悲伤过度,这个师兄也蛮好。空坐,就是你这么呆呆地坐在这里,奚为,奚就是有个反问的意思,就是你整天在这里发呆干嘛。

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

了空居士:迁,就希迁,希迁就对师兄说,我记住师父的话,诫,就是告诫,教导,禀,就禀承,记住,我是记住师父的教导。故寻思尔,因此我天天在这里思考,寻思,我是记住师父对我的告诫,对我的教导,师父就告诉我寻思去嘛,我问师父百年之后我依附谁,师父叫我寻思去,所以我现在记住师父的教导,我就天天在这里苦思冥想嘛。

座曰:

了空居士:座曰就第一座,大师兄就对他说。

“汝有师兄思和尚,

了空居士:你有一位师兄,他的名字叫作思和尚。你看这第一座也很恭敬,严格来说第一座跟行思也是师兄弟,他还称他思和尚,很恭敬。就是说那个叫作行思的师父就是你的师兄。

今住吉州,

了空居士:现在他住在吉州(江西吉安)。

汝因缘在彼。

了空居士:你的因缘就在他那边。也就说你是跟思和尚有大因缘。

师言甚直,

了空居士:师父说的话很直接啊,叫你去找行思和尚嘛,他就是你的师兄嘛。

汝自迷耳。

了空居士:你是自己迷惑了。

迁闻语,

了空居士:就听到第一座师兄这么说

便礼辞祖龛,

了空居士:祖龛,就是供着六祖真身的那个龛,于是就去六祖真身那里礼拜告辞,要去找行思。

直诣静居参礼。

了空居士:直诣,就是直接朝着,静居,就是行思居住的青原山静居寺,就是行思大师住的那个寺,直接就去青原静居寺去拜见行思大师。

我这里要给大家重点讲的就是大家可能会说希迁在做小沙弥的时候他确实很真诚,很听话,那你说他天天在那里坐是不是有点笨啊?鱼鱼你有没有这样想?假如没有这个第一座师兄给他说一下,那他不就这辈子给虚度了吗?(主持:我感觉他那个情境是呆呆的,觉得思维呆呆的。)其实吧,让你们来说,换个角度,假如希迁大师做小沙弥的时候非常聪明伶俐,六祖说寻思去,他说哈哈哈我明白了,赶快找师兄去吧,那又是一番风景啊。(主持:那感觉他好像就言下大悟了)我告诉你,我再请出一个人,那就是香严,灵佑大师不是说你在我先师那里你不是很聪明吗?人家(香严)问一答十,问十答百,问父母未生之时,试道一句看!他搞不出来了,我告诉你,假如希迁大师,六祖一说他就明白了,很高兴了,师父一去世赶快收拾行李到青原去了,那肯定又是另外一个香严了,因为真正那些大根器的人他是大慈大悲的,我曾经在一些场合说了相反的两句话,一句不知是谁跟我说什么,我说我这个人是没有感情的,只有理智,不知人家那个时候在跟我说什么,我觉得哭笑不得,我就告诉他我这人没有感情的,我只有理智,我的一切感情都是从理智流露出来的,也就告诉他这个事情我不能做。但是我在另外一个场合又说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的感情是完美的,他们的感情比一般人还丰富,以何为证?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证。那好了,这两句话是不是矛盾?不矛盾,因为他有智慧,所以他的感情都恰到好处,因此是完美的,他不会乱用感情。那好了,希迁当年在六祖身边,他能够看得出六祖要临终了,就说明他平时是常常跟在六祖身边,他对六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了了分明,就跟世俗的特别孝顺父母的孝子一样,他可能朝夕都没有离开六祖,就跟在六祖身边,他才会看得出六祖要圆寂了,“将示灭”,他才说和尚百年后希迁未省当依附何人,是啊,其实就差不多六祖临终的刹那间,也就说他对六祖的感情是何等的深厚啊!只有这种深厚的感情,六祖去世之后他才能够真正坐在那里寻思啊,他这一寻思啊,其实就是参禅的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啊,何以故?这个大悲大戚之心能够使他寂若忘生啊,这四个字非同一般啊,寂若忘生啊,说明他对六祖的思念之情,对六祖的崇敬之心啊,是不是?所以我刚才才诵出以前小时候在理发店听到的一对对联,说“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空望白云飞。”这种感情何等的悲切,这个悲切真的使他外不着相了,严格来说也内不落空,因为他一切都凝聚在对师父的思念,对师父教诲的刻骨铭心啊,然后师兄一点破就像惊醒梦中人一样,刹那间就一切都不执著了,就是一片真诚心起来了,要去寻找师父暗示的他未来的导师,是真正的导师了,不是人家自称导师。是这个意思,我这么解释你觉得合情也合理吧?

主持:我还是有一点疑惑,六祖说寻思去,六祖应该是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叫他干什么,是要叫他去寻找行思,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明树提出来:以六祖的智慧,他应该会知道“寻思去”会造成的歧义,为何不更直接的说你以行思为师?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们,明树有没有帮小孩吹过气球?如果有,你肯定有曾经将气球吹爆过,我们小时候都吹气球,越吹越大,越吹越高兴,就爆了,刹那间那高兴的劲头都没了,你看如果当时六祖就特别告诉他你就去青原静居寺找行思师兄吧,那可能小沙弥就含泪点点头,说师父好的,然后就跟着大家办完六祖的后事之后就背着包袱去了,他就可能会想,我要跟师兄学什么呢?或者是说我们现在寺庙里边这些师兄都没本事吧?他这个时候这个心就很乱的,或者是他就很高兴,怎么师父没有将我教好,反而要我去叫师兄教,这个是什么意思?就很多猜疑,会不会?因为他这个时候这种情绪的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说他这种求师的愿没有那么强烈,他说好啊好啊,师父,那我就走了吧。或者哎呀原来师父你没本事教我,还叫师兄教我,就很多想法,他就正好憋在那里。其实六祖就算有大智慧大神通,我回头还是说一句笑话,古人不是说一句话“善易者不卜”。以前我在开设人生定位一对一课程时,有同修说“善易者不卜”,师父你怎么现在给别人算命了?我说我帮大家搞一对一课程,讲这个命理学说这仍旧是“善易者不卜”,为什么?因为我深知人的命运是有一定的趋势,但是不是一一注定的,他是有很大的可变性,譬如,我算出你这个阶段命运不好,我就告诉他你这个阶段命运不太好,人也心情不太好,身体也不太好,工作也不怎么顺心,你要知道这是你命运之中有这个过程,希望你打起精神,在逆境里边不要自暴自弃,你接下来还有一个好运,现在先做好准备,如果你懂得真的好像古人懂得看天气,哎呀这次大旱,你说没事,先挖一个水塘吧,可能下个月就要下大雨了,先将水蓄起来,那下个月真的下大雨,你现在大旱天正好赶快挖水库,是不是?下个月下大雨的水被你蓄起来。(如果)你说惨了惨了,天这么干旱以后怎么办啊?天气又这么热赶快乘凉去吧,那下个月下大雨,天啦,那水又流了,甚至还泛滥成灾。所以说善易者不卜,就是说事物不是完全注定的,它有很大的可变性,尤其是你通过正确的努力,它会往好处转变。六祖惠能大师,他也知道他的哪些弟子根器好哪些根器差等等,他很了解,他也知道希迁肯定是根器很好的,所以他也在考验一下他的心态,“寻思去”,他也知道,他这个第一座——这个第一座到底是谁也没有记载,我相信这个第一座也是很厉害的——就说师父说的很直接是你搞不懂,这个时候他就恍然大悟,你知不知道?刹那间这个心态是不一样的。想当年,我也非常地敬仰我的师父——崂山道长匡常修,我当年23岁,他老人家八十四五岁了,他会不会觉得我这个人很真诚,我不知道,我不敢这么说,反正他老人家当年就说那就过来给我看看,看得好就留下,看不好就回去啊,不勉强。假如我没有大信愿,那我就不敢去了,因为所有的人都为我担忧,我妈妈,我叔伯哥哥,乃至我叔伯哥哥的朋友们都很担忧,说这些老师父他太了解了,他说要就要,不要就不要,没得商量的,不要你来了,他不要你又回去,千万不能埋怨,我说好,师父一定要的。我妈妈就说师父也没有答应,怎么办啊?一般人就说答应了就去,不答应就不去。所以我讲到希迁大师这一节,我刚才说我眼泪都掉出来了,就是我很有同感。所以他刹那间:那好赶快找师兄去,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刚开始就跟他说清楚,记得青原,行思就在净居寺,要去找他,而且说是我叫你来的,天啦,要不然就走路懒洋洋的,要不然就自以为了不起等等,都有很多杂念,所以其实这也在考验行思的真诚心,是这样的。

主持:是不是能这样说,六祖知道希迁根器很好,他用“寻思去”三个字也是考验一下是否纯一直心?

了空居士:这个其实让我来说,他的考验,也许你们说六祖是不是知道以后第一座会来点破?你不如这么来说,或者来考验希迁有没有自己想通去找行思?其实让我来说,就是这两个可能,没有第三个可能,是不是?或者是考验有没有人来点破他或者是他自己能不能想清楚?如果他自己能想清楚也说明他有过人的智慧和不耻下问的真诚心,因为我本来是拜师父为师,现在反而叫我去拜师兄为师,我不是降了一级吗?到底我愿不愿意去拜见师兄呢?师兄真的有本事吗?我也在师父身边跟过,这个很多人有这种心理,如果真诚心不够的人就说师兄有什么了不起,我在师父身边跟了这么久,而且师兄你还比较早就离开师门,我还在师父身边呆到师父去世呢,师父会不会功夫越来越高,最后还得到一个最好呢?会有很多想法,这是第一。第二,如果有人来指点他,这个第一座到底有没有大智慧,我们先不说,或者是第二座第三座其他座或者是搞卫生的行者,说哎呀小沙弥整天坐在这里干嘛,(希迁)说师父叫我寻思去。如果有一个扫地的人说寻思就是去寻找行思,找你师兄去吧,如果小沙弥没有真诚心他也不会听别人的话,也就说其实六祖很巧妙的这一招是在考验行思的真诚心。以前人家问我说,师父,天赋怎么看啊?或者悟性怎么看?我说其实什么都不用看,看真诚心。因为我太有体验了,我当年也是这样的。所以你说第二座也好扫地的行者也好,问他你坐在这干嘛,(希迁说)师父临终交待我寻思去,所以我天天在这里思考。他说不对不对,师父说的是叫你去青原静居寺找你的师兄行思去,别人告诉他他愿意听,其实愿意听是需要对两个方面的尊敬,一个是尊敬面前告诉他的人,一个是尊敬远方的师兄。鱼鱼,我这么分析你觉得合理吗?假如对面前告诉他的人不够尊敬他也不去,如果对远方的师兄不够尊敬他也不去,必须有两个尊敬,当然其实是三个尊敬,一个是对六祖惠能大师的绝对尊敬,他不会懊恼说哎呀师父早不告诉我,骗我在这里坐得屁股都疼,是不是?严格来说是三个尊敬,当然我为什么刚开始只讲两个尊敬,因为对六祖的尊敬是不用说的,假如他不尊敬,他怎么会整天在那里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所以我刚才就讲两个尊敬,我不特别强调三个尊敬,因为他第一个尊敬对六祖的尊敬是绝对的了,假如他不尊敬六祖,临终就不用问了,是绝对尊敬,因此我强调两个尊敬,一个是对告诉指导他的人的尊敬,说哎呀找你的师兄去吧,对告诉他的这个人的尊敬,听他的话;第二个是对远方师兄的尊敬,他愿意去,他觉得师兄肯定是了不起,他平时可能也会听说过的,很闻名,不会说师兄算什么,不会,所以他有这三个绝对的尊敬,当然我第一个不讲,对六祖的尊敬不用说,寂若忘生就是绝对对六祖的尊敬。一个真正求道的人假如没有这种恭敬心真诚心那是很难成就的,你看香严,刚开始去灵佑大师那里,还是不够恭敬,最后他能够在大哭,烧掉经书,然后说这辈子不干了,但是他不是真的不干,他是叹了口气,觉得无可奈何,如果他真的不干,就不会去慧忠国师遗址那里整理,打算在那里住,就不会这么做,因为他是很无奈,但是他这个无奈其实也没有恨灵佑大师,如果有恨灵佑大师,他豁然开悟之后,就不会洗澡沐浴焚香遥拜,没有这个动作,所以你看,这些大成就的人他与生俱来都是有这种真诚心,或者是潜在着非常好的真诚心。那讲到这里,我们继续讲下面的对话吧。

,师啼啼若旱船不告诉我,骗我在这里坐的屁股都疼了什么都不用看,看真诚心,的父洋法。”父说的话很直接啊。

师曰:“子何方来?”

了空居士:师,就是师父,也就是行思。希迁是一个小沙弥,他去到行思大师那里,你看行思大师是多么恭敬,就子从何方来?你们读儒家的书就知道,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就是恭敬的尊称,按照儒家就是先生,子就是表示恭敬,哎呀您从哪里来呀?

迁曰:“曹溪。”

了空居士:希迁就说我从曹溪来。

师曰:“将得甚么来?”

了空居士:师,就行思大师,因为这些公案可能是行思大师的弟子写的,所以称行思大师为师。将得什么来,说哎呀你带了什么东西来,这句话好像我们很家常的话,就说哎呀你从曹溪来带了什么东西来呀,你们不要以为说行思大师想要跟他要点礼物,不是的,反正是不是我们不理,反正他就是这句话,你带了什么东西来呀,其实我们说很融洽很随和的,有点一见如故吧,哎呀从哪里来呀,曹溪,哎呀你带了什么东西来呀。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了空居士:这句话,其实——我不是行思大师,如果人家要找我,我就不敢说你带什么东西来,不然人家说师父你是不是勒索我东西——幸好,希迁大师有智慧,他知道行思大师不是问他带什么礼物来,或者带什么土特产来,不是问他你见我有没有带点东西来,不是。希迁大师的回答真的了不起,他说未到曹溪亦不失,我还没有去曹溪之前已经不会缺失什么东西,也就说我没有去曹溪之前我本来是圆满的,是不是?我本来就不欠缺什么,我没有去曹溪之前一切都圆满啊,没有欠缺什么,没有失去什么东西,所以我就没有特别带什么来,其实就是不增不减,都是圆满境界,你看他们就那么自然,所以这个叫做机锋对答,所以说没有开悟的人智慧不圆满的人一绕就答错了,也就说明希迁大师,别看是个小沙弥,他当时在那里寂若忘生,就是对六祖真诚的思念,其实他在六祖身边他已经是接近开悟的了,就是还没有真正有机缘得到印证,那么你说六祖当时为什么不给他印证呢?其实可能就是差不多开悟了,差一点点吧,他真的很真诚很真诚,所以他被那个首座一点明,他豁然开朗,其实首座一说青原找师兄去吧,他刹那间那个时候就已经是开悟了,也就是参禅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被第一座一说刹那间“桶底脱落”(注:另一禅宗公案),所以他这个时候,来的时候已经是开悟了,所以他不会答错,所以他(行思)说你从曹溪不带了什么东西来,他(希迁)说未到曹溪亦不失,他不会说惭愧呀师父,我没带什么礼物,就不会这么答,他说未到曹溪亦不失,其实我到曹溪之后就明白我本来一切都具足,一切都是圆满的,和尚,我来这里不增,去曹溪不减。

师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

了空居士:那么,你既然知道你去曹溪之前都不欠缺什么,那你为什么要去曹溪呀?这句话厉害,一般人答不出来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了空居士:他说假如我不去曹溪,我怎么知道我不欠缺呢。这句话看起来这么简单,确实是开悟的人才这么说,我就是因为去曹溪我才知道我不失,假如我不去,我怎么知道我不失。这每一句都是圆满的,都对的,就是行思大师的问,希迁大师的答,全部答的圆满。

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了空居士:希迁又说,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和尚,你看,行思大师叫希迁这个小沙弥叫做“子”,也就是您,儒家“子”就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这个和尚就是更加恭敬,就是门内话了,就说师父啊,他不敢说师兄,就表示说他也恭敬心十足。他就说曹溪大师,就说六祖惠能大师还认识师父您吗?他反过来考验一下行思大师,他也厉害。就看的出,难怪希迁大师在历史上影响力那么大,真的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这么小的年纪就这么厉害。

师曰:“汝今识吾否?”

了空居士:这个也厉害,他(希迁)就说曹溪大师还认识师父您吗?他(行思)就反过来说那你认识我吗?这句话厉害,真的是头脑急转弯,哎不要扯那么远,师父已经去世了,我现在站在这里,你认识我吗?这个厉害,这个行思大师也非常厉害,他们真的是高人,过招就真的看得出来真的是不得了。

曰:“识。又争能识得?”

了空居士:他说,认识,但是又争能识得?争跟怎是同一个用处,有点通假吧,他说认识,但是又怎么能够说认识呢?你们可能说这句话是病句,譬如说你要去找一个人,你说你认识他,那如果我问你,你彻底认识他吗?这句话一般人说他是我老朋友,好像前几天我们帮李凡富校长投票,人家说你认识他吗?我说我认识,他是我的老朋友。如果你们用我这句话又拉到行思这里,希迁大师说,识,就是我认得和尚,您是行思大师嘛,但是你要我完全认识你也不可能,这句话会不会矛盾?其实这个很厉害,这句话是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我认识最多是认识你的现在和过去,你的未来我不一定认识,这是第一,第二,你说过去,你是指什么的过去,以何为界限,过去真的有界限吗?有个彻底的界限吗?现在也真的有个彻底的现在吗?是不是?另外,我认识是认识你的表面,你的内在我能完全认识吗?所以说识,又争能识得,说师父我认识你,但是我问你怎么叫做认识呢?你跟我定出一个认识的标准,厉害。其实行思大师就将他第一句话给打回来了,曹溪大师还识得和尚否?师父又去世了,行思大师很厉害,他说算了不要说曹溪大师认不认识我,就说你认不认识我,他(希迁)说认识,又争能识得呢?这句话其实就是行思大师绕个弯将他(希迁)问他的话给驳倒,他说曹溪大师认不认得我,属于边见,问的是非正问,这句话不是正确的问话,是不是?我这么解释你们觉得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希迁就被他这句话给驳回来了,希迁也觉得行思大师确实厉害。

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了空居士:这句话含义也是很深。众角,就是头上长了很多角,一麟足矣,麒麟好像头上才一个角,众角,就牛角,羊角,很多动物都长了角,“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这句话是赞叹希迁,今天遇到你,我都很高兴,就是众角之中的麒麟,你们说那怪事,本来这第二次希迁问行思,是被行思驳回,看起来是希迁输了,但是我告诉大家,这个行思大师是看得出希迁明白他的意思,他们两个人是搞了个平手,他看得出希迁已经大彻大悟了,因为他没有再去驳嘛,他(希迁)其实输了,但他那个答案是正确的,识,又争能识得,就他(希迁)已经对三心不可得是彻悟的,这个答案其实就表明了石头希迁对“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不可得他是明白的。我给你们介绍另外一个老前辈——德山周金刚,以前人家叫他周金刚,老婆婆问他“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你要点哪个心?”结果他就被问住了,只能挑着书,饿着肚子走了。这个希迁厉害,他说识,又争能识得,我认识,但是师父怎么样才叫做真正的认识呢。我以前跟大家说过,我曾经听过一位大德在讲经说法,他讲到孝有四个层次,孝什么孝什么孝什么孝什么,然后他要我们举手说做到第一个层次的举手,然后就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分别你们做到哪个层次就举手,我四个层次都没有举手,他问完之后还在看来看去在说,我就站起来,我就说师父我四个层次都有做,但是我都做的不圆满,不知道我该举哪一方面的手。就好像前天有一位同修也在微信上跟我论辩一下,他问我有没有持戒?我说有,但是持的不够圆满,我还在努力之中。他问我是不是佛弟子?我说不是,我说跟你说不是是跟你说实话,为什么呢?我对佛祖非常虔诚,我对佛祖的教导我非常地愿意听,只是我学的还不到位,还达不到弟子这个标准,这个资格,所以我只能说我是佛学、国学爱好者,我不敢说我是佛弟子,充其量我是属于佛经里边善男子善女人,还排不到优婆塞、优婆夷,是这个意思,都是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行思就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说哎呀我收了很多弟子,今天你来了,不要说我有那么多弟子,假如就单单有你这个弟子都够厉害了,有你来跟我都厉害了。确实,后来这石头希迁真的很厉害,当然行思不是否认他身边的弟子,他就是反衬,就说我就算得到你一个人我都够了,何况我还有很多。众角虽多,一麟足矣。有一个也厉害了,如果旁边还多几个类似你这样的,那就更厉害,是这个意思。

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至此间?”

了空居士:这个石头希迁是很厉害的,他又反过来,他知道他刚才跟行思大师打平手,他不是来踢馆的,其实他们有时是在看看师父用什么话来答,他说师父呀,自从你离开曹溪,你什么时候来这里,来静居寺?你看起来他们是在拉家常,但是真的是机锋对答。

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

了空居士:希迁是个小沙弥,行思大师,六祖很早就叫他去主化一方,你们去看《六祖坛经》,是六祖告诉他你可以出师门了,可以去主化一方了,严格来说行思在六祖那里的时候,希迁应该还没有去六祖那里,你们可能说希迁去六祖曹溪那里,让我来说行思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们年龄差距比较大,因为行思是比较早就离开六祖,是六祖批准他离开的,那么你们就觉得这句话怪怪的,你都不知道我去怎么知道我迟早会离开曹溪呢?本来希迁是在问行思大师说“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至此间?”就说你离开曹溪之后什么时间来这个青原静居寺呢,看起来是拉家常,其实这些对答都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得”的彻悟,你看行思就说我知道你一定会离开曹溪的,那这个回答是什么?缘起性空。你不管去曹溪去多久,你总是会离开的,那么你说你行思大师吹牛皮吧,假如当年六祖万一让希迁留在曹溪接他的衣钵,不要说他已经不传衣钵了,就接他在这里做住持,做什么,就算第一座先接着做住持,第一座老了死了——就好像佛祖当年他拈花微笑,大迦叶就做第一代祖师,第二代我记得是阿难——那么第一座以后老了也许觉得这个小师弟希迁也很厉害,让他接了,那他不是一辈子住在曹溪吗?说他一定会离开曹溪那不就错了吗?万一希迁也在曹溪做住持做到他老做到他死,那不他就一辈子没有离开曹溪吗?鱼鱼,我这么说对不对?或者说我来拜见行思大师,拜见完了之后我还去曹溪,就是我没有做住持,我一辈子就住在曹溪好不好?如果希迁打起赌来说和尚你说我一定会离开曹溪,我今天就赶回去了,就住在曹溪,住到死为止,那不就行思输了吗?一定不会输的,那你死了不就也要离开了吗?那死了也学着六祖搞个肉身也供在那里,也不离开,你看六祖的真身现在就在曹溪嘛,南华寺,就以前的宝林寺,六祖一千多年都不离开啊,你说他的灵魂离开啊,我不说灵魂,就说肉身,供在那里也不离开啊,那么怎么办呢?那六祖的真身一千年不腐,一万年不知道会不会腐?一万年不腐,十万年不知道会不会腐?十万年不腐,一劫吧?宝塔终归化为尘。其实吧,佛祖的智慧他就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千年不腐,可能万年会腐,万年不腐,可能十万年会腐,是不是?肯定总有一天还是会离开曹溪的。甚至连曹溪都可能会成住坏空吧,是不是?就好像这句话我换过来说你看见一个人,一看哇这个人一定会长寿的,另外一个人,哇这个一定会很聪明的,哇另外一个人一定会发大财的,鲁迅先生说这些话都不一定对的,只有一个人说的对的,就是这个人一定会死的,是不是?所以行思大师说我知道你一定会离开曹溪,其实这句话就是在讲缘起性空。他(希迁)说和尚你离开曹溪之后什么时候来青原的?他(行思)却告诉他,我知道你一定会离开曹溪的,其实他(行思)也告诉他(希迁)我不着这个相,我是彻悟缘起性空。突然又想到大颠和尚,韩愈问他你多少岁了,他拿个念珠给他,说昼夜一百零八,周而复始,其实告诉他我不执著这肉身的生死,其实这肉身是分段生死,我不执著这些,所以大宗师他的言语处处是圆满的。当然,我跟你们再继续引申一下,你们说假如行思大师很直接地告诉他我是某年某月来这里的,那么如果他这么回答,我们继续挖牛角尖,以“三心不可得”挖下去,那就变成行思大师输了。行思大师这个时候他是知道希迁是已经开悟了,所以他以开悟的角度来讲,大颠和尚是要引导韩愈开悟。我们日常生活就不能学这些,好像人家说了空师父你多少岁了,我就说1966年的,如果人家继续问哪年哪月哪日,我就说农历828晚上89点吧,他不可能说精确到多少秒,那我就说我不知道,你问我妈妈去,是不是?那人家说你妈妈去哪里问,就是问我妈妈她也记不住哪一秒的嘛。也就说从相上可以回答,从理上可以回答,这些大宗师他发现一个开悟的弟子,他真的也是很高兴的。当然你们说用高兴会不会落入凡心,其实不会的,他们这是大慈悲心,所以他就以这个圆满的道理给他对答,其实给他印证。的父洋法。”父说的话很直接啊。

曰:“希迁不从曹溪来。”

了空居士:他这句话也厉害,如果不是开悟的人,他就傻傻的,师父呀,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离开曹溪呢?不然我又回去了,他反过来说我没有从曹溪来,那么你们可能说你是不是打妄语呀,不是你首座师兄第一座师兄叫你来的吗?你还说你不从曹溪来,如果人家这么问他,你怎么说你不是从曹溪来,你本来就是从曹溪来的?怎么回答?这个又是充满了过去、现在到底有没有绝对的界限,你不是从曹溪一步到位就到了青原,是不是?你可能要走过千山万水,你说我从曹溪来,那么你要从哪一天算起?其实这些回答都是使行思大师看得出希迁已经是有圆满的智慧,他不着过去,不着现在,不着未来,不着东南西北,但是又不落空,你看下边的对答。

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

了空居士:哇,你们如果没有解释就听得很怪,他(希迁)说“希迁不从曹溪来”,我不是从曹溪来,这句话也很厉害,如果行思大师不是大彻大悟的人,就说说谎话,你不是从曹溪来吗?怎么骗我?是不是?他(行思)说我知道你的去处啦,这句话什么意思?我知道你大彻大悟了!我们的去处是哪里?大彻大悟的人就常寂光土,就是无相,于相而离相,我知道你去处了!

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了空居士:如果这个时候希迁就马上给行思磕头说多谢师父印证,那就是着了一个果,其实圆满处是无果可得,“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你看希迁这句答的很漂亮。他说“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说师父啊幸好你是一个成年人啊,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谎话了。莫造次,其实他就是侧面说师父你那句话是妄语。师父知道我的去处,以后不要对我说这句话了,其实这句话也就反过来告诉行思大师说师父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在给我印证,但是我知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开悟的人就是如来了,哪有个去处?其实就是无所住处涅槃,没有一个具体的去处,我刚才说常寂光土,你们不要以为有一个具体的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诸法空相”,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离一切相”,就是“于空离空,于有离有”,这就是常寂光土,就“诸法空相”,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是无相,没有一个具体的相。他(行思)说我知道你的去处,他(希迁)说感谢师父印证,我太高兴了,那就完蛋了,那就是着了涅槃相。他(希迁)没有,他说“和尚幸是大人”,师父啊幸好你是一位大人,成年人,以后不要造次,就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因为这个是着相了。但是他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行思大师没开悟,是说师父我很明白这个道理。就是说开悟的人是不着相的,他(行思)是试一下希迁有没有着相,他(希迁)说师父我知道的,我不着相。

 

主持:明端提出对识,又争能识得?”这句话不同的理解,在禅宗里问你还识得南泉否?或者说你还识文殊否?这是在问对方见性了没有?希迁回答又争能识得。因为本性无面目,或者叫无地头汉,这是六祖说的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背无面,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那我问你,你这个意思就是这个识你引申为识得本来面目,我识得文殊,识得南泉,我不知道人家怎么回答,是说识还是不识呢?假如你直接问你有没有明心见性?真心佛性有形状吗?就像六祖说无头无尾了,然后神会说是神会的佛性,诸佛之本源,六祖说他日有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他这句话看起来是批评神会,其实是告诉他千万不能着相,你这个回答是对的,但是不能着这种相,否则就会以为佛性有个形象,是这个意思,不知道我这么回答到不到位?因为明端这段话里面就没有说识得南泉,识得文殊,然后人家怎么回答的。

主持:明端问:行思回答“却知汝早晚离曹溪”,我觉得行思的是从刚才的对答中已经知道了希迁你早晚见性,实际上行思这个回答是对石头希迁的印证?

了空居士:不对,不可能的,他前边就问他和尚你离开曹溪什么时候来青原?其实我很喜欢用那个比喻,就说乾隆皇帝问那个老秀才,他一个脚迈在里面,一个脚迈在外面,就说先生你知道我要进去还是要出来?那个老先生就说客官你知道我要迎你还是要送你?就说你这个问题跟我这个问题是一样的,你答的出来吗?就说你问我什么时候来这里,我就告诉你就好像说我知道你会离开曹溪的,反而我什么时候来这里,你能知道吗?你能够怎么判断吗?或者是你叫我从哪一点来判断呢?所以他就这么一卡,他就其实用同一个道理来反问希迁,说这个问题从究竟处是没办法回答的,没办法确定的,好像说现在几点了?我们只能说现在是9点多少分,你说到分,那说到秒也好,那0.1秒呢?0.01妙呢?没有穷尽,其实这种高人的对答,他们都是以圆满智慧的。就好像前几天来微信里跟我辩论那个人一样,他说师父你是不是佛弟子?我说不是,很惭愧,不过我很敬仰佛陀,我很喜欢看佛经,我觉得说我是佛弟子还不够格,但是我是佛学的爱好者,也就是不即不离,我不是说我不喜欢佛祖的教导,我很喜欢,但是我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我不敢说我是佛弟子,我说我充其量是佛祖说的善男子善女人那种范畴,还达不到优婆塞、优婆夷这些水平,这个层次。他说你有没有持戒?我说有,但是我持的不够圆满,是不是?我这么回答你永远没办法卡住我,什么时候叫做圆满呢?是不是?像明端这么说其实他就是一厢情愿卡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你不要以为,希迁这些开悟的人智慧圆满,机锋对答非常厉害的,你看那个德山还要将灵佑给翻倒,不是开玩笑的。答错了有时候笑掉牙,所以行思跟着他这句话反问他,我能知道你一定离开曹溪的,但是你就没办法知道我什么时候来这里,我也没办法知道彻底准确要跟你说到哪个点呢?所以这句话从究竟处来说这句话是不正确的,这么提问是不正确的, 是这个意思。如果明端觉得我这么回答还有什么探讨,我们在微信上继续。非常好,我很喜欢明端这种钻研的精神,这种学习精神。

主持:往往在禅宗公案里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表达这个意思说师兄可惜离师父太早了,意思是说对方还没有大彻大悟,见地不够究竟,如果说对方早晚离曹溪,那是表示说对方根器好,早晚见性。

了空居士:不不不,你们不要去总结规律,“法法本无法”,你们就是说“筏尚要舍,何况非法”,不能这么总结的,其实他每一个点都不一样的,你们要知道,不开悟的人不是说差一点点,差一点点就叫做不开悟,60分制,59分也不及格,不是说接近及格,那58呢?57呢?不是的,反正黄金虽宝贵,但是掉在眼睛里也麻烦,眼睛里面不能掉黄金进去的。谢谢大家!

主持:石头希迁和青原行思两位大师的这样一问一答是不是主要在性和相上在进行对答,就是文殊菩萨说的那个不来相而来那个意境?   

了空居士:不对,“不来相而来”这句话是出自《维摩诘经》,就是文殊菩萨带着大众去探望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说文殊菩萨你来了,他说“不来相而来”,机锋对答,他说我的心本来就没有来和去呀,我的心是如如不动的,只是形象上我是来了,大概是这个意思,所以这跟这个是两码事,其实行思和石头希迁两位大师的对答,他们就是圆满境界的互相在对答,都是在圆满的境界上对答,他们整个对答的过程可以概括成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从缘起,从各种相到过去、现在、未来这种执著不执著这方面的对答,也就是圆满不圆满的对答,结果两个人都圆满了。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