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圭授戒(三)(上)

了空居士讲禅宗公案——元圭授戒(三)

 

时间:201756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主持:师父,今晚请您继续讲解《元圭授戒》这个公案,由于上一讲讲到元圭禅师给嵩山的岳神详细讲解了关于五戒和神通这方面的内容,元圭大师讲的义理非常的究竟,我们同修在听的过程中,事后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我想要不先把上一讲的内容我们回顾一下,也给同修们解惑,然后再进行新的内容。您看这样安排怎么样?

了空居士:都可以的。

主持:在上一讲里面,元圭大师在讲到关于五戒,他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孰为戒哉?”,明端请教师父,这个无心怎么去理解?是把它理解成无私心呢还是把它理解成没有刻意的用心的意思?

了空居士:噢,我们连起来,原文是“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其实这几个无,连续起来,其实就是说从整体观出发,尤其是后边两句,“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站在这种无四相的立场上,也就是整体观,这个时候就不是以具体的戒来论,而是指整个大局来论了,就是“无心则无戒”,这个时候就说你没有私心,你就不用拘泥这个戒了。我以前就是讲归宗斩蛇,归宗大师是个出家师父,他怎么不知道不杀生呢?但是他站在大局的立场上,这个蛇不杀掉它,它早晚会咬到人,从三世因果的角度来说,这条蛇咬到人,这条蛇有它的罪业,人被咬了也有他的痛苦,那么归宗大师就将这条蛇给杀了,那么杀生这个业障,大家都知道,那就肯定是归宗大师的,那归宗大师不是为了吃蛇肉,他是为了大局的好,所以将它杀了。那反过来,如果有一天,这条蛇真的所谓有灵来找归宗大师,归宗大师告诉它,你过去生本来就是造了恶业才堕落畜牲道变成蛇,然后你变了蛇了,你咬人这种习惯可以说就是你的一个习性,你没办法改成永远不咬人的,所以总有一天会咬人,所以我将你杀了,看起来我跟你结个恶缘,但是我是无私啊,我杀你,犯了这个杀戒,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大众,不仅仅是为了人类,而且连这条蛇你,你被我杀了,你今生就不用造罪业了,就从整体上来说,将它杀掉,总比留着它活着,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对大众呢还是对这条蛇呢都是有好处,所以他这个时候就是“无心则无戒”,因为我没有私心,所以我就不用在具体框框条条上打转。“无戒则无心”,这句话如果单独砍出来,你来问我无戒则无心,我是不敢解释的,但是你连起来后边就是“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那么倒过来,从后边“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来反推这个“无戒则无心”,那么就是你不要拘泥于戒,你要以大公无私的心来看待一切,这个时候你就能够超越戒律的框框条条。好像以前坦山大师背那个姑娘过那段泞泥路一样,自古说男女授受不亲,那你是一个出家的和尚,怎么可以去背一个年轻的姑娘呢?你不怕人家说你长短吗?坦山大师说在那个泞泥路上我不背她,那个姑娘怎么过这条路,那天黑了,出了什么意外,那不就罪业就更大了吗?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也曾经开示,就说假如你的嫂子不幸掉到水里面去,你是他的小叔子,你不应该说男女授受不亲,你应该第一件事情将嫂子从水里面救起来再说,是这个意思。也就是“无戒则无心”,就是说站在这个大局的立场上,就不能拘泥戒律的框框条条了,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所以有时候人家问我话,一句我不敢说,我要说你(把这句话的)前后跟我说,好像刚才说无戒则无心,你砍这句话来问我,我打死都不敢回答,这是什么意思?无戒则无心,但是你将前后,前面“无心则无戒”,然后“无戒则无心”,然后后边“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噢,那好了,我就明白了,就是站在整体观上,就超越了它的框框条条,就不会落入到法执,或者是儒家所说的书呆子的那种做法。以前不是有个笑话嘛,说一个算命先生,也会看风水,有一天刮台风,他的房子倒下去,他被压在里边,他赶快叫他儿子说:儿子快点将上边的泥土搬掉吧,救我出来。儿子说:等一下爸爸,等一下。爸爸说干嘛,儿子说我要去看一下今天能不能动土,爸爸骂儿子,如果今天不动土,压到明天我都压死了。将他臭骂一通,儿子赶快将上面的泥沙帮他爸爸挖掉,把他爸爸救出来。所以就留下个笑话,今天不能动土。所以说“无戒则无心”,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师父,通过您这一番讲解,我对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就说我们不要拘泥于戒律这个框框条条,而是以最理智的整体观去看待任何事物。

了空居士:对,佛陀留下这些戒干嘛呢?是我们一个参照,一个参照系。你看禅宗公案里面两位大宗师,一位是南泉斩猫,一位是归宗斩蛇,你知道这两位大宗师,你肯定知道南泉大师的师父就是马祖,归宗大师的师父是谁啊?你知道吗?他也是马祖的弟子,马祖当年洪州门下三大士,然后还有八十八位善知识,马祖座下有大成就的弟子是很多的,所以以前说璎珞童子预言说以后有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六祖在说嘛,说应在怀让的门下吧,那怀让收的最著名的弟子就马祖道一嘛。

主持:我记得归宗大师有大神通的,他的锡杖能够飞起来。

了空居士:你搞错了,那个是隐峰,“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这是王阳明的诗,隐峰推车嘛,然后他又去石头那里,说你在干嘛,他嘘嘘搞两下(参见禅宗公案《石头希迁》)。

主持:在元圭大师的开示里面,前面提到过要无心于万物,明端请教师父,这个无心于万物,能不能延伸开来,不仅说持戒,还比如说贪嗔痴这些,如果无心于万物,那么贪嗔痴也能解脱了?

了空居士:噢,你们首先要搞清楚“无心于万物”是什么意思?他有没有前后一两句连起来?(主持: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噢,我知道了,其实吧,对万物有心,不外就是贪或者是嗔,是不是?你说痴,痴迷也是贪,痴其实这里跟痴迷是两码事,痴是指不明道理。所以让我来分,不是贪就是嗔。“无心于万物”,就是你对万事万物都不贪不嗔,其实对万物不贪不嗔,其实就是没带任何成见,也就是《楞严经》的“知见无见”吧,你能够达到知见无见,那么你的一切都是以最客观最清净的状态去面对的,也就是真正的整体观了嘛。

主持:明端师兄说,师父您曾经也说以贪来成就自己。

了空居士:噢,这个其实是佛菩萨度众生的一个手法,在哪部经?应该是在《维摩诘经》里有类似的话,就说设种种的方便。好像佛祖当年讲十善业,教你们布施怎么好,持戒怎么好等等,十善业,就是利用众生的贪心,然后让你进入了佛门,然后告诉你,更大的福报那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了,而不是在搞一对一的做了什么好事,可能会出现什么好报,是这样的,是用这个欲望先来将你给引进门,是这个意思。所以自古圣贤也有设种种的方便,将其引进门,都有,因为众生肯定有贪嗔痴嘛,所以你先引他进来听了,如果一下子就给他讲最究竟的境界,有些人就听不进去,正如维摩诘居士对富楼那说的,你看到那些属于小乘根器的人,你要以小乘法先跟他说,大乘根器的人你要以大乘法来跟他说,不过最后都是归入到大乘的境界,是这个意思。

主持:慢慢同修请教师父,布施,持戒是否也是有我执在里面呢?

了空居士:噢,刚开始是有的,你看佛经有很多地方都有写,譬如《地藏经》后边虚空藏菩萨说,供养此菩萨像等等有什么功德什么功德,都有,开头就是我执法执,当你进入了这个状态之后,再慢慢进一步跟你讲,讲最究竟处是怎么样,确实是这样,《金刚经》不是说的很清楚吗?最正确的布施就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嘛,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金刚经》就说的很清楚。

主持:慢慢同修接着请教师父,知见无见是对境无心的意思吗?

了空居士:噢,对境无心,这个词很多人理解错了,他们都理解成麻木了,一片茫然了,其实对境无心,我加一个字你们马上明白了,就对境无私心。那无私心是什么意思?不要有贪或嗔,顺境不贪著,逆境不嗔恚。对境无心,就是一切都知道,但是你不会带着自己的某一种爱憎的感情色彩,这就是对境无心。对境无心和知见无见可以说是同一个意思,知见无见这个词最主要是出自《楞严经》,“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知见无见,就是你的心没有带着任何成见。

主持:师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那要真正做到对境无心,要绝对的做到,对凡夫来说还是很困难。

了空居士:你要知道,“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如果你老是觉得自己是凡夫,以凡夫的习惯去为人处世,那你就是凡夫,假如你认为我们要见贤思齐,那么你刹那间就进入到圣贤的行列了,所以这个愿很重要,其实只是这一点区别吧,所以我们一个人不要老是认为我是凡夫,你们应该去见贤思齐。

主持:师父,还有一种状况,请您开示一下,比如说对境无心,我们往往对境,第一念起来的是个人情绪,但第二念把这个压下去了,能做到客观的心了,那这个能不能符合对境无心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你刚才这两招都是凡夫的做法,第一念起来就贪嗔痴,第二念压下去还是贪嗔痴。不对,我告诉你,你们一定要知道,对境无心,不是永远就是那么麻木,你们要知道菩萨同样有慈有悲,是不是?这个问题请谁来注解最好?就是子思,“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对境无心,并不是说一点感情色彩都没有,那不就变成一块冰块了吗?不是的,你看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了吧,释迦牟尼佛也有悲的时候也有喜的时候,你们去读《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不是一开篇就说世尊含笑,在座的同修你们在百度上搜索,忉利天宫神通品,世尊含笑,微微的笑。应该是在《涅槃经》还是什么,有说到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都会掉下眼泪。释迦牟尼佛在《父母恩重难报答经》里面也有一个镜头,释迦牟尼佛在那里看到两堆骨头,都去那里礼拜,就不会说我是人天师范,你们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弟子,我礼拜谁,你们礼拜我还差不多,不会吧,世尊也会去那里礼拜,多么恭敬啊。你看释迦牟尼佛微笑,流泪,恭敬礼拜都有,他的感情是那么的完美。大彻大悟的人,你们去看《楞严经》,有个词叫干慧地,修到那个程度,这个修行人全部是智慧,你们就说完了,那一点感情都没有,不对,我们普通人的感情,看起来我感情丰富,不对的,你们是感情用事了,有时候表错情了。大彻大悟的人感情丰不丰富?感情绝对丰富,而且他不会表错情的。我们普通人会表错情,大彻大悟的人的感情的流露是恰到好处的,不会表错情的,也就说不会浪费表情的,我们普通人常常会浪费表情,是这样的,所以你们不要以为对境无心就是你的心,好像唐诗有一句,“妾心古井水”,就像一口很老的井,一点波澜都没有,不过这句话还是不绝对,我小时看见井里边泉水流出来,它也突然咚的一声,里边还是会有那个,井水也会荡漾的,井里边的水也不是平静的,所以唐诗这句我也有点质疑。你们知道,大彻大悟的人他同样有喜怒哀乐,只不过他的一切喜怒哀乐都是从整体观发出,都是恰到好处的,好像说《释迦牟尼佛传》里边还说到净饭大王去世了,释迦牟尼佛,罗睺罗,阿难,应该还有难陀,我给忘记了,反正四个人都去抬棺材,抬净饭大王的棺材,释迦牟尼佛都是其中的一个,另外三个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你们去查《释迦牟尼佛传》吧,你看多么有感情啊,是不是?所以请大家记得,对境无心,不是你的心犹如枯木死灰,而是你没有一丝的私心,一切都是从整体观流露,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悲就悲等等,也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境界,所以千万不要说永远毫无表情,以为对境无心,那是执著了毫无表情了。

主持:我觉得师父您刚才误解了我的提问了,我能理解您说的整体观和客观的心态,我刚才的意思只是说像我们现在跟您修炼,我们的念头已经非常细非常细了,那我们的细念,我们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潜意识中的细念,这个细念中存在的贪嗔痴这些习气,但我们的第二念能够压过第一念的时候,这个第二念就是我们修炼出来的功夫。

了空居士:噢,我知道,你这个压就是给错了,应该是解,第一念贪嗔痴,第二念哎呀就知道错在哪里。

主持:对,我用词错了,不是压,应该说是能够化解这个第一念的习气,我们修的就是第二念,我是想表达这个意思。

了空居士:那我没冤枉你吧,你说压,我说第一招是凡夫了,第二招也是凡夫了。压就不对,是解。

主持:慢慢同修请教师父,修清静心就是修去妄想之心,留下客观的心态吗?到那  

了空居士:不对,妄想的心和客观的心是同一个心,我告诉你,你有空去海边看一下,有波涛的也是那个海水,没波涛的也是那个海水,都是同一个海水,那么你们一定要每一个念头都知道它为什么要这么想,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如果是一想不对了,就给化解掉,到一定程度,不是说修客观的心,不是,你是看什么事情你都能刹那间将它的整体看清楚,以后就是这样的,看什么事情你都一定要来龙去脉,是非对错,你看清楚了,这个时候就是很客观的该取就取,该舍就舍,是这样,也就心如明镜,你一定要照出它的是非对错,而不是说感情用事,说算了算了,这个就不要吧,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那就不对了,那就是其实是业力牵引。以前有一句话说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业力牵引,开悟的人不是的,他了了分明,何去何从,是非对错都很分明的。谢谢大家!

主持:明端说,对境无心这四个字的理解,比如婆子烧庵这个公案里面,那美丽的女子坐在修行人的身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非礼勿做,对那女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姐妹一样,而不是枯木寒岩。恭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对境无心,我刚才已经给大家注解,加一个字就明白,就对境无私心。那好了,你是一个出家人,突然一个年轻的女子…婆子烧庵,就说她叫她的一个丫鬟打扮的漂漂亮亮,送饭给他吃的时候,突然抱住他,然后那个小和尚吓得:三冬无暖气,四季不知春。吓得很慌张嘛。然后婆子说不对,这个修的不好,你们可能说那了空居士你钻一下牛角尖,假如你是那个小和尚,人家丫鬟来抱着你,你怎么说?你就说施主非礼莫为,你抱住我本身也没什么问题,但是被人家看了也许会被人家误解,对你也不好,对我也不好,你这么客客气气的一说,哎呀那不就化解了?不要(像小和尚那样),吓死了,吓死了,那就不行了,没有定慧嘛,是不是?

主持:明静请教师父,对境无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等境界,圣贤尚难绝对奉行,凡夫自然更难真正做到。但此种无心无疑是可贵的,应该是修炼的目标。请教师父,如何才能逐步地升华、澄清自己的心灵,从而较好地减少甚至避免贪嗔痴这些习气呢?

了空居士:噢,请大家树立信心,六祖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也就说我们再怎么天赋不好,再怎么地位不好的人,他都有这个佛性嘛。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这个心愿,我们要见贤思齐,积极向上,你们会发现我平时带大家修炼,就是两招,就是助功和答疑,助功带你们进入甚深禅定,答疑,将你们内心的念头给化解,这样你们以后这个人这个定力越来越好,也就说心的平静程度越来越好,看事情就能够看得周到全面,这就定能生慧,到一定程度其实定慧是同时显现的,你事情看的很清楚,你的心很平静,你的心很平静,事情也看的清楚。所以我平时的教学,就是古人的那两招:师力加持,破迷开悟。详细请看《楞伽经》卷二吧,两种神力建立,就这么训练的。有些人只是读理论,正如那个白居易说的三岁小孩都懂得,鸟窠大师就说八十岁的老翁都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你没有亲证。助功使你深入禅定,深入禅定,你的人整个身心就比较稳定,然后在稳定的状态下再来看事物,就不会那么乱,你的心不乱了,你的定境又能够进入更高的程度,这样就进入了良性循环。我们无数的同修通过几年的学习,几年的实修,定慧大大的提高了很多很多的。谢谢大家!

主持:慢慢同修请教师父,修去妄想之心之后是处于什么状态?是处于清净心状态还是只是处于清净心的一部分的那个状态?

了空居士:噢,不是,你们不要以为修去了那个妄心,不是的,就是说其实就是端正了你的世界观。然后在端正的世界观这个前提下看一切问题,你就看准了,而不是说你过去的妄心被你修掉了,不是的,因为你以前的立足点不正确,是这样的。所以佛家修炼有个奥妙,就发大愿,发大愿,我们的格局就放大了。谢谢大家!

主持:在上一讲里面,元圭大师在跟嵩山岳神讲到佛也有三种不能,三不能就是灭定业、化导无缘、尽众生界,这三种不能是佛主观的不能还是客观的不能?

了空居士:噢,其实后边元圭大师有解释啊,你继续读下去你就明白了。

主持:他后边有个反转,就说到“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能主其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

了空居士:对,其实就说定业也是相对的,你说定业是没办法化解的,但是,其实吧,这个定业只是相对的,就好像说提婆达多今生没有缘,释迦牟尼佛怎么讲他不听的,但是无始劫之后,他渐渐的也会被化解的,也不是说这个人就一定没办法度的,这就是佛经上,以前那个《涅槃经》嘛,“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那个典故,就是道生公他当年在研究《涅槃经》的上卷,下卷还没有传到我们中国,里边就说到一阐提啊,犯五逆罪呀等等,这些人善根佛性会不会断?道生公就以他的修证说不会断的,当时很多人就认为做了那么大罪业一定是善根佛性都给断了。你看六祖和印宗的对话,“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他也只是暂时的,所以这个无缘啊、定业啊也是相对的,经过一段的时间,还是会化解的,是这个意思。众生,从理论上来说,到无始无始无始劫之后,众生也会度尽的嘛。

主持:就说佛的这三种不能,是相对的不能。

了空居士:对,是相对的不能,不是绝对的不能。当然,普贤菩萨在对善财童子也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那反过来说,虚空乃至众生无有尽时,我此行愿也没有尽时,他们就是相对来说,但是如果你绝对来说,无始无始无始劫后,总是众生有度尽的时候吧,只是那个时间真的是不可思议。在《无量寿经》里面也说到海水如果用斗来量,穷无始劫也能够将海水搞干的嘛,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毕竟这些东西是有形的,众生严格来说也是有相对的数量的嘛,当然佛的化身是没有限量的,所谓的亿万化身,众生所感,佛菩萨就会有化身显现。谢谢大家!

主持:就说这些业也是属于缘起性空这个缘。  

了空居士:对,也就说它是相对的,它不是绝对的。那么他又说佛是没有神通,这句话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佛不是有大神通吗?我告诉你,因为佛他没有我执,所以他的有(神通),他没有执著,他就觉得因为我是知见无见才能够跟万物融通,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假如我有我执了,我就不融通了,我的神通也消失了,所以他不认为是我所具有,也就是非有非无,是这种中间的状态。所以我们要修高功夫一定要懂得这种无心,也就是无私心这种状态,融进了宇宙场你才能获得高的境界。当然,当你获得高境界的时候,你是没有得的这种感觉,好像观音菩萨说“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你们以为获二殊胜就得到了,不是,“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也就说获二殊胜,他没有我获得,而是觉得自己和十方诸佛都融为一体,也和一切众生融为一体,是这样的。好像一滴水丢到大海里边,你不能说这滴水得到一个大海,反过来,你也不能说这个大海得到这滴水,我们一般人很容易理解为这个大海得到一滴水,其实不是,就是这滴水和整个大海的水成为一个整体了。因为谁得谁还是有一个对立面的,那个是没有对立面的。谢谢大家!

主持:关于业力,慢慢同修请教师父,师父刚才提到贪颠痴,属于业力的牵引,那修去业力才能真正修去贪颠痴吗?那样难度很大啊。

了空居士:不,不,不,业力,业,学生做作业,力,就是后效应。眼、耳、鼻、舌、身、意那么做了之后,然后产生了一个后效应,这后效应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周边,这个就叫做业力。业力不用修的,业力也是不永恒的,只要你从现在开始走正道,端正世界观,以前虽然有业力,但是你现在已经端正了,虽然业力也如影随形,会干扰你,但是你已经有智慧了,就会被你化解。这个不是我了空居士说的,你们要知道我是个凡夫,我什么都不懂,但是我会帮你们去佛经里面找,我告诉你,这个道理是谁说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边忏悔业障的道理,就是业障有体相,虚空都装不完。那怎么办呢?从现在走正道。还有别的大宗师说吗?《六祖坛经》第六品忏悔品,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其后过,换作现代话是什么?忏是发现错误,悔是改正错误。就这么做就对了,业力就被你化了。《波罗蜜多心经》就说的比较抽象一点,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这句话理解起来,就比较抽象,一般人就看不懂,如果结合六祖和普贤菩萨的教导,那就明白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你以后都是要以智慧去面对一切,只要你智慧升起,你也发现一切苦厄其实都是相对的,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只要你想出个好办法,也不怕有什么不愉快嘛。谢谢大家!

主持:明端就着师父前面的话题,他说在《证道歌》里面有一句话“不除烦恼不求真”,在《道德经》里面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那么佛的烦恼就是众生的烦恼,众生度尽后,佛还有烦恼吗?

空居士:众生度尽就没有烦恼了嘛,《证道歌》是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这个是《证道歌》吧,那个永嘉玄觉大师说的,就是烦恼不是说我去排除掉的,这个圆满的境界也不是我去追求的,其实你以智慧化解了烦恼,这个时候烦恼对你也不干扰了,烦恼看起来还存在,但是干扰不了你,或者是烦恼能够被你化解了,对你没干扰了,你的心不就是如如不动,这就是真了嘛,是这样的。谢谢大家!

主持:师父,我想等众生度尽也就没有佛了,应该这样去理解,也没有众生和佛相对了。

了空居士:不是,哎呀,你们就是老是着相,你们说众生度尽,那是指整个法界的众生度尽,但是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局部嘛,你们去读“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你们就知道众生度尽的时候,那个世界是怎么样啊?里面不是有个“乐如漏尽愿”,就说往生极乐的这些人,他们啊就是像证得漏尽通的圣贤一样,他“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嘛。你从局部就能够知道整体嘛,见“瓶水之冰则(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是《吕氏春秋》里边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主持:明端师兄还有一个问题,公案里说佛也不能化导无缘,明端说他从无缘佛也不能度联想到,第一个成佛的众生是不是太厉害了,百千万劫以来,我们被无数的佛度,但到现在都还没开悟,而这第一个由众生成佛的这个佛也没人教,他又如何知道,是心是佛,而且知道那么多佛法理论,无师自通,第一尊佛是怎么出来的?他是谁呢?

了空居士:噢,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其实佛经早就有说,我们小乘人本来就有这个声闻和缘觉嘛,缘觉里面就辟支佛吧,辟支佛,他是观十二因缘而成就的,其实吧,我们讲过的公案里边有一个人很特别,那个就是香严,他就听到小石头碰到竹竿咚的一声,他也能开悟啊。其实你们要知道,凡夫就是我执法执,开悟的人就是证得不二,换作现代语言,就是二元对立和一元不二。你们不要说佛经里边说的那么久远和高深,其实我们从三皇五帝的一些传说也看得出,其实历史上的很多圣贤,甚至都是无师自通的嘛,其实无师自通的根源或者是它的依据是什么?以《华严经》来说,就“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假如他无有妄想执著,那就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嘛。你要知道古人很纯朴,所以在久远时代,我觉得大彻大悟的人会更加多,所以不要说第一尊佛,我看当时可能很多人都处于很纯朴这种状态,而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谛啊。所以说很容易啊,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精神污染,你看历史上孔子很赞叹的舜帝啊,舜帝好问好察迩言,隐恶扬善啊。

主持:确实也很令人向往。我们今生能否证得法身,能否获得解脱,当下从何入手?

了空居士:哎呀,太容易了,“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马上就进入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境界了嘛,你们以为难啊,“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们就是,我老是说对自己没信心,当然也对我没信心。

主持:不是,道理都懂的,就是做不到。

了空居士:那我问你,你为什么做不到啊?其实就是你不愿意去做,是真的,不是做不到。

主持:不是,是我们习气深重,往往这个第一念起来,这个习气很重的,往往受这个业力的牵引。

了空居士:没事,那你第二念能够化解就好了,不然就第三念也好吧。

主持:对,我现在就觉得第二念真的太重要了,第二念就是我们跟师父您修的功夫。

了空居士:其实这就是世界观,人生观,我常常说你要做自己的主人,也要做世界的主人,不要老是跟人家过不去嘛。

主持:对上讲的一些提问就到这里,那我们就开始继续讲这个公案的下面的内容。

 

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

这个是一句谦虚的话,“未闻空义”,说师父你刚才讲的那种空义,他们都知道佛门称为空嘛,最主要是解空嘛,诸法空相,他说对空义这些我没有听过,我不懂。“我诚浅昧”,我这个人很浅薄,很愚昧,对这种高深的空义我不懂。就是说刚才说“无心则无戒”那些嘛,他说他一下子听不懂。

师所授戒,我当奉行。

师父你所授的戒,我刚才跟你说我能做到的,不能做到的,我能做到的,我答应了我一定去做的,奉行。

今愿报慈德,效我所能。

说要报答你的大恩大德,慈就是恭敬,说师父很慈悲,哎呀你这个大恩大德。(主持:这位岳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虽然他说未闻空义,我诚浅昧,但他这种供养上师的这种,他很懂。)对,他的礼节很到位。

师曰:“吾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欲邪?”

“观身无物”,你们可能说哎呀,四念住是观身不净,他说观身无物,会不会说错了?不是,他是照见五蕴皆空,我觉得这个身体也没什么了,没有执著这个身体。“观法无常”,他就说我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一切我都不执著。“块然更有何欲邪?”他就说我的身心就那么自然安稳,没有什么欲望。

主持:这里观身无物,就是无我执,观法无常,就是无法执?

了空居士:对。他很厉害,言语很精妙。

主持:他每一句话都打到最究竟的点上。

了空居士:对,很厉害。

 

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

他说师父啊,你一定命我,他用词都很恭敬,就是叫我做些事情吧,来展示我的小神功。他现在谦虚了些,开始(时)说:我神通亚佛。我只是比佛祖略差一点,亚佛,现在是展我小神功了,谦虚了一些。

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

就是使这五种人,其实这五种人就是涵盖了一切人,“目我神踪”,也就是能够看到我们神的一些踪迹,知道天地之中确实有这些神灵等等。

知有佛有神,

就知道有佛祖也有神。

有能有不能

有能有不能,就是有些事情确实能做到的,有些事情也做不到。

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有自然,就是大自然自然的现象,也有一些特殊的现象。

主持:刚才说了五种人,我们在座的同修,包括我也都属于这五种人,那我们日常中也能看到一些神灵的迹象吗?

了空居士:噢,千古以来不是有很多传说吗?是不是?但是每一桩都我们自己看到,那不可能,但是很多人也会有一些传说啊,一些体验等等,是不是?这里我就不怎么方便细说了吧。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