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评】清沐的修炼体会

 

 

一直拖到现在才写体会,不是不想写,其实一直想写,限于修行不深入,理解甚微,有点无从下手,现在只是把困惑与理解说出来,供师父(了空居士蔡衍颛)斧正。【颛评】清沐,你这“困惑与理解”写出来,非常好啊!想当年,我在我的师父匡常修道长那里,他老人家每天都会问我“有什么疑惑”,每天也会给我一本典籍然后第二天问我书中大概内容,不知不觉心中的疑问好像扫清了,许多典籍的内容也好像搞清了。

修行确实对于我有很大帮助。跟师父修炼以来,身体层面,小病很少,原有病灶也减轻了或消失了,还发现了一些未病,朋友都说我气色比十几年前还好;【颛评】清沐,就我观察,人体勉强可以分成三大系统,一是循环系统,譬如心血管等;二是神经系统;三是经络系统。修炼的过程对身体内部来说是不断开发经络系统的过程,经络系统的深层次开发能够改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状态,所以古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心理层面,信心增强了,在处理事项更加得力了一些,偶尔或有奇迹发生。天地间的能量令人静定,这是繁忙的红尘中难得资粮。我性子急,往往遇事风风火火,说话脱口而出,虽然没有造成过什么恶果,但有时也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修行以来,逐渐尝试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对做人做事有不少帮助。【颛评】清沐,大道的传承是“说通”和“宗通”并行,也就是破迷开悟和师力加持相伍,师力加持能够提升境界,破迷开悟能够稳定境界,话又说回来,破迷开悟能够扫去障碍,使师力加持产生直接的作用,这两者的完美结合能使求道者迅速地深入境界而不易退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活在宇宙大气场之中,功夫越高越是深入宇宙场,越深入宇宙场,智慧越圆满,智慧的圆满不仅体现在深度,也体现在广度啊。智慧越深广,看事情就越透彻,不仅是看到眼前,而且会看到未来,不仅是看到自己,也能看到对方。圆满智慧的确是人生的“无价珍”。

尽管年已半百,我用一年多时间考过两个工程师执业资格,我是学文科的,原来没接触过工程,能有精力系统学习,尤其是形象思维在学习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应该得益于修炼。【颛评】清沐,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是告诉我们“术业有专攻”,专攻术业往往跟人的天赋有关,这就涉及到通才别才的范畴。自古圣贤都是通才,他们可能也有专攻的术业,但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甚至能够感而遂通。清沐,你是学文科的,年过半百而能考取两个工程师执业资格,足见金丹大道实修对你大脑智慧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现代科学说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是不同,有些人左脑比较发达,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有些人右脑比较发达,形象思维比较强,大道的实修能够使我们整个大脑进入到深层次的和谐状态,左脑与右脑功能的完美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补,能大大地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清沐,恭喜,恭喜!

偶处绝境时,会一阵头晕或神志有些不清晰,凭仅有的意识,跟着感觉操作,往往事项就解决了,事后回想那一刹那的晕眩,很可能是融入了更深层的能量场。【颛评】清沐,一刹那的晕眩也许是“允执厥中”的“厥”的具体表现吧,随着功夫的深入,晕眩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促,甚至会彻底消失。

生活工作甚至有时电器会提示该做的事项;【颛评】清沐,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出现的这些现象古人叫作“感而遂通”,这是深入炼虚合道的现象啊!网友或家人间或看到我身形从窗而入,请教师父,回复是“意生身”现象。【颛评】清沐,是的,这就是“意生身”!深入炼虚合道之后,“意生身”的现象会更加明显,当然,也还是需要有缘才能看到啊,对同一个人来说,今天看到了明天不一定看到,这次看不到也许下次能看到,这个缘呢,是涵盖了主观、客观两方面的结合。

观自在与观世音。网上有不少关于修炼的文章,大多数认为修行要先觉,也就是先观自在,然后方能观世音。我开始感觉很对,自己还不明白怎么能够判断事物的方向?但在听师父直播时有所感触,我们可以边做边觉,从世间音声中获取感触,也得以观自在。观世音也可以是观自在的过程,关键在于为人处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问题秉持的原则就是“天人合一,利他自利,见贤思齐”,当提出一个方案,不知是否合适时,就用这三把尺子量一量,进行修改完善。如果限于自身能力,无法取全,就“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地去做,不亢不随。所以时时处于观世音,事事能行观自在,二者不能分段来论。

助功贯穿我修行的全过程。助功群就是一个小社会,不仅是给群友发功那么简单,实际是历境炼心的场所之一,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性格不同背景的人会说不同的话,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各不同。而且如果不收费,对不同人真诚度的认知也是个问题。这些需要我们自己也保持真诚去助功,认真了解群内的人,进而加深了我对修炼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群友共进步,可以既观世音又观自在。

经有历程,才知道师父所说,貌似简单,实则真言。可能这就是大道至简吧。【颛评】清沐,观世音和观自在本来都是观音菩萨圣号的不同翻译,在这里我们将观世音和观自在作为两个动词来理解也很有趣啊。人是家庭的人,人是单位的人,人是社会的人,如果我们像小乘人那样沉空守寂,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躲在所谓的有余依涅槃的灭尽定中,可能自我感觉是得自在了,但那样确实没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了。如果遵循大乘理念“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那就是要观世音的同时必须明白是非对错,认真走正道,以求得解脱自在,然后以解脱自在的心态更好地去观世音,也就是说,人生在世,首先是观世音,遇到烦恼,然后寻师问道以求观自在,既得观自在,一切世音都能次第化解。

跟师父修行,眨眼已近四年了,但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好象一切才刚刚开始,有许多未知需要去探索。但我想,不用过多纠结接下来时间有多久路有多长,保持耐心细心诚心去做,就行了。【颛评】清沐,很好很好!《道德经》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中庸》云:君子慎独。如是精进,有时间多的接受我助功,多的在十二门课程中熏修,必有更大成就!

 

作者:清沐,男,56岁,居住在北京,于2024年12月12日交稿。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