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衍颛先生解读《先天气功筑基要诀》【上】

 

 

《先天气功筑基要诀》是我的师父崂山道长匡常修所著,他老人家本来著作很多,只是因为种种原因都流失了,这个《筑基要诀》是他老人家的一篇比较完整的著作。那么大家顾名思义先天气功筑基要诀,先天是什么,道家说天地未生之时,先天也就是天地之先;那气功呢,我师父这篇著作是八十年代所写,是应很多修炼爱好者的要求而写,当年将所有的修炼法门都称为气功;筑基,筑,建筑,基,基础,也就是入门下手的功夫;要诀,就是重要的口诀,诀窍。我在1988年十月份去拜见我的师父,他老人家当时已经八十五岁了,我当年就二十三岁,在修炼方面非常感谢我的师父的悉心指点,我现在也是应大家的要求,给大家详细讲解我师父这篇《筑基要诀》。

 

【原文】先天气功是道家一种性命双修的功法,是古代道家和养生家经过实践成功的保健延年要法。自古以来,代代相传,对于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有很大作用。

 

【讲解】他这里关键词就是性命双修,什么是性,什么是命,性就是指心性,就是思想方面的;命指生命,身体方面的,性命双修就是不仅仅是思想方面要修炼,身体方面也要修炼,身心同时合练,这叫性命双修。

 

【原文】此功法过去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即使有书,也多是含糊其词,深奥莫测,其理难明,真实用法,更不落纸笔,所以后人用得很不广泛,只有少数得传者,借以延年。

 

【讲解】这句话真的是说到点子上,大家去看《性命归旨》、《悟真篇》、《大成捷要》、《入药镜》、《仙佛合宗》等等,还有万古丹经《周易参同契》,大家看看,就明白我师父这句话确实是,确实是。

 

【原文】吾今已八旬有余,一生受益于此功,特结合自身体会,浅注详解,公诸于世,以为后学者修炼之用及供研究者参考。

 

【讲解】我师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超过八十岁了,所以叫八旬有余,我是88年去拜见我师父,我师父八十五岁,这篇文章就是在我去拜见师父之前一两年,我估计8283年前后写的吧。

 

【原文】

一、先后三宝论

    天地人为三才,三才皆有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人的三宝若少一宝即死亡,人的三宝又分先天后天。先天三宝为元神、元气、元精。后天三宝为识神(思虑神)、呼吸气、交感精。先天后天相互配合,不易分析,不到最深功夫,是分不开的。后天思虑之神和先天不神之神(即不用意念而自然的知觉,也叫真觉)虽是能分,但也有连带关系。先天元精(即先天而生的和不知不识、静到极处而发生的真一之精)和后天性欲之精,也是不易辩明。后天呼吸之气和先天真一之气易辩而难分清浊。但只要静心修炼和体察,也终能分明,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讲解】现在我开始来给大家讲第一部分就是“先后三宝论”。先后是什么意思,先天后天,三宝是什么意思,下边有讲,这里先讲,就是精气神。

“天地人为三才,三才皆有三宝”,就是天地人称为三才,我们古代这些道家五术,就称天地人为三才,天有三宝,地有三宝,人有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先简单认识精气神就好,后面有详细解释。“人得三宝若少一宝即死亡”,人得三宝精气神如果少掉一方面,那肯定会死的,这个大家可能会有点疑惑,我们后边慢慢来分析。

“人的三宝又分先天后天”,就是先天三宝,后天三宝。“先天三宝为元神、元气、元精”,这里后面有解释的。“后天三宝为识神(思虑神)、呼吸气,交感精”,后天三宝的识神,就是我们平时想东想西,这个状态叫识神,这个后天的气叫呼吸气,鼻孔呼吸的气,后天的精叫交感精,就是男人遗精啊,或者夫妻之事所射的精,叫交感精。“先天后天相互配合,不易分析,不到最深功夫,是分不开的”,就是先天三宝后天三宝,一般人也很难分得清,要到功夫很深的时候才能分得清,就是不易分析,分析就是分别得出来。“后天思虑之神,和先天不神之神(不用意念自然得知觉,也叫真觉,虽是能分,但也有连带关系”,哎呀,我师父真的很厉害,就是说后天的识神和先天的元神,识神就是我们在那患得患失,一厢情愿地想东想西,元神就是清清静静,看到什么事情,他刹那间就明白,这两者其实是有连带关系的,其实就是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元神变成识神,功夫高深的人就是识神又回归到了元神的状态,是这样子的。“先天元精(即先天而生的及不知、不识,静到极处而发生的真一之精)和后天性欲之精也是不易辨明”,就是这个现象,古人修炼一般是男人,就说有时候成年人在不知不觉有时生殖器会勃起,没有任何欲念,和有什么欲念而勃起,这里面的性质还是有区别的。“后天呼吸之气和先天真一之气易辨而难分清浊”,就说后天呼吸的气和先天真一之气是很容易分辨,哪个是口鼻呼吸之气,哪些是体内的元气,这是很容易分辨。但是这个气息,功夫深了,内气在运转时,那些情况到底哪些是有意的,哪些是无意的,这些也是很难分辨的。“但只要静心修炼和体察,也终能分明,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师父很慈悲,话又说回来,不要以为那么难,就没信心了,不会的,认真来学吧,慢慢就会了解的。

 

 

【原文】

二、炼精化气

(一)静养化气

    习静是先天气功的主要功夫。心若不静,则气无所归,在行功时不免心意昏迷或万念丛生,以至神弛散,功无所行。要想达到习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习惯,在言、听、视、动等方面都不要着相,要保持安静,在行、住、坐、卧之间也要养其浩然之气,这才能不滞其入静之机。古人云: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生生不已,浩然长存,脾气自然去掉,性情自然温和,心无燥火,如此则方好行功也。

 

【讲解】

“习静是先天气功的主要功夫”,习静,练习人要安静,就不要理解为入静。

心若不静,则气无所归,在行功时不免心意昏迷或万念丛生,以至神弛散,功无所行”就说心要安静,不要乱,如果你的心老是忐忑不安,或者是很焦虑,这个就没效果了,气无所归,你的心很乱,坐都坐不住,神弛散,练功都没法练,心很乱嘛。

要想达到习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习惯”,也就是说要练到心安静,不是说盘起腿来,要练功才来搞,是在日常生活里边就要去落实,我非常佩服我师父这一点,天下很多教人修炼,都是教人盘起腿来,入静啊什么,我以前写的一篇《入静要诀》其实就是我师父这种义旨吧。

“在言、听、视、动等方面都不要着相要保持安静”, “在言、听、视、动等方面都不要着相”是什么意思,那么看东西是随眼一瞟,不理他是不是?不要着相是,好,你知道好不要生起贪着,坏,你知道坏,不要嗔恚。譬如你去到一个地方,那里环境很好,你知道好,但是该离开就要离开,那个地方不好,你知道不好,但是该在那里停留,你还必须在那里停留,就这个意思。“要保持安静”,心平气和就是了。

“在行、住、坐、卧之间也要养其浩然之气,这才能不滞其入静之机”,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要认为你在练功,不要以为只有盘起腿来才是练功。“这才能不滞其入静之机”,不会影响心平气和这种状态的形成。

“古人云:行则措足于坦途”,古人就这么说嘛,“行则措足于坦途”是什么意思呢,走路步伐要稳健要轻灵,不要走路拖泥带水,或者走路太过轻飘飘,不小心等下一脚踩空。“住则凝神于太虚”,住是什么意思,就是站在那里不动的时候,不要老是眼睛去特别地瞟这个瞟那个,一定要心平气和,凝神于太虚,就是你的精神要很自然地充满整个空间,而不是老是神色慌张地瞪来瞪去。“坐则调丹田之息”,人家就觉得很奇怪,调丹田之息怎么调呢?就是我们修炼到一定程度,所谓的息息归根,腹式呼吸,也就是呼吸不会太短促,这个也不能勉强,慢慢来。“卧则守脐下之珠”,脐下哪来的珠呢?你可以想象你下丹田有一个红色的丹啊,想象里面有个太阳啊,或者有个月亮啊,或者太阳里面有月亮,月亮里面有太阳都好,有些人想象里边有个八卦图啊,等等,当然喜欢念佛的人,想象肚子里边有一尊佛也可以的,在道家传统的修炼方法叫存想。

“生生不已,浩然长存”,就是你的心啊,自自然然的,而不是特别去执着,这样你的心自自然然的,反而你的精神很自然地充满这个空间,就不会死守一个点,那你说精神充满空间不是精神不集中吗?不是!真正头脑清醒的人,他的精神是充满空间的,而且什么都知道,那些特别执着的人要竖起耳朵去听,要瞪大眼睛去看,等下旁边的事情都不知道了,甚至他在听在看的时候特别执着,反而有时候容易搞错。

脾气自然去掉,性情自然温和”,时间长了,脾气自然没有了,也会变得性情很温和嘛,性格好了。“心无燥火”,不会心浮气躁。“如此则方好行功也”,平时只要养成好习惯,这样来修炼,才有效果。

 

 

【原文】

(二)聚性止念

    练功时心一静,往往就杂念丛生,浮游乱想,心息不能相依。对此可以用观光之法,收其散性,聚而为光。做法是一面守静聚性,一面观光止念,互相利用。行功后,初时如白云片片,由外飞来,继而似浪水波动,由外聚内。久则眼前虚白一片,不见波动,这时方知性不乱矣。光者性之表现,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则聚,性定光则定,性满光则圆。所以,根据光之表现,即知性之聚散矣。观光之具体练法,初先静坐片刻,待身心定了,方将微意止于目前(位置在眉前大约二十厘米处),似照似定,若有若无,不久就有白云现于目前,以意照于白光中,从微白而至浩白,从光小而至光大,从波动而至光定,从不圆而至光圆。但光圆必须入大定后才有,不能用意太急,更不能追求。

    子丑寅三个时辰(夜11点至早5点)练功,最易见光,因为此时是生阳之时。初学练功者,尤要重视这个时机。

 

【讲解】

“练功时心一静,往往就杂念丛生,浮游乱想,心息不能相依”,我师父一语就点到要害,就是初学者,你平时觉得心平气和,真的是盘起腿,闭着眼睛,以为自己安静一下,反而杂念很多,就觉得很烦,坐不住,“心息不能相依”,就是呼吸都会乱,其实跟胸闷也有关系,很多人本来就胸闷,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对此可以用观光之法,收其散性,聚而为光”,散性就是散乱的心性。

“做法是一面守静聚性,一面观光止念,互相利用”,关键词是守静聚性,还有观光止念,就闭着眼睛,很自然地看着眼前,就这么做就对了。

“行功后,初时如白云片片,由外飞来,继而似浪水波动,由外聚内久则眼前虚白一片,不见波动,这时方知性不乱矣”,我师父就说了这三个层次,刚开始吧,白云片片,接下来就浪水波动,然后就虚白一片,请大家记得,我们前面说白云片片,水波啊,最后虚白,请大家记得虚白虚白,虚无之白,不是说特别明显,因为初学者这个大脑络脉开通得不好,所以一闭眼很多都会离了散乱又昏沉,不是很散乱,坐得很烦,坐不住,就是有点昏沉,所以这个白云片片,水波啊,虚白,严格来说都是若有若无的。

“光者性之表现,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则聚,性定光则定,性满光则圆”。我师父经常跟我说,请大家记得,这个光都不是非常明显。“所以根据光之表现,即知性之聚散矣”

“观光之具体练法,初先静坐片刻,待身心定了,方将微意止于目前(位置在眉前大约 二十厘米 处),似照似定,若有若无”,这里关键点,一个是身心慢慢地安静下来,闭着眼睛,然后有什么就想吧,没什么就自然的,就有点半醒半睡,就是这个状态。

“不久就有白云现于目前,以意照于白光中,从微白而至浩白,从光小而至光大,从波动而至光定,从不圆而至光圆”,关键用意照着这些云,这个“照”不能特别集中精神,也就是闭着眼睛有意无意看着就好。

“但光圆必须入大定后才有,不能用意太急,更不能追求”,这句话也是很关键,大家不能追求,自然而然,最主要是身心宽松。

“子丑寅三个时辰(夜11点至早5点)练功,最易见光,因为此时是生阳之时。初学练功者,尤要重视这个时机”,是的,是的,所以有些同修说失眠,不用怕的,失眠就起来打坐。

我这里给大家再总结一下,坐着,闭着眼睛,然后心里有事就想事,没事就闭着眼睛,闭着闭着,就自然有一点恍兮惚兮,似睡非睡,然后所谓看到白光等等,跟以后大开顶、天目大开看到那个光是不一样的,那个是看得非常清楚的,这些都是有点虚的。

 

 

【原文】

(三)凝神气穴,心息相依

    在聚性止念基础上,当眼前呈现一片浩白不动时,即将微意移于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心守太虚,意照气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寂而照,照而寂,久则寐寐惺惺,永无昏沉,睡魔自遣,真心独立,空空荡荡,但觉微息相随其间,吸气下不过气穴,呼气上不过心,绵绵若存。在心息相依之时,即把知觉泯去,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氤氤氲氲打成一片,此炼心合气之功也。

 

【讲解】

“在聚性止念基础上,当眼前呈现一片浩白不动时,即将微意移于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就是说在聚性止念到一定基础,眼前一片浩白,请大家知道,千万不要理解为十五的月亮那样浩白,是若有若无,也没有特别的白,然后将意念移到脐下一寸三分,自古以来脐下一寸三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脐下气海的位置,也有一说肚脐往深处,当年我也问过我师父,我师父说其实这个点初学者怎么搞都搞不准的,就不如肚脐往深处一个范围就好了。

“心守太虚”,就是精神不能太执着在丹田这个点上,你的精神要自然地扩散在整个空间中,然后有一点点留在肚子里就好。

“意照气穴”,就是你的精神不能太执着,就是一点点留在肚子里头,其他自然地分散在周边,内外平衡。

“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不即就是不能太执着,不能太死守,不离就是不能忘记,勿忘就是不要忘记,勿助就是不要特别执着。不即不离和勿忘勿助,恰恰是同一个意思。

“寂而照,照而寂”,寂就是心里安静,但是安静又不能昏沉,那就照,要内心看着下丹田,照而寂,看着下丹田,但是你的心也不要乱,(想着)哎呀什么时候有感觉,不用想这些东西。

“久则寐寐惺惺,永无昏沉,睡魔自遣”,寐寐惺惺就是说精神似乎还是清醒,但是也不是说特别清醒,就好像我们有时候失眠,要说睡不着吧又有点昏沉,要说昏沉吧,又还是睡不着,这种中间状态,睡魔自遣,不会说呼呼大睡。

“真心独立,空空荡荡”,就是心也很平静自然,但是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特别执着。

“但觉微息相随其间”,微息就是微微的呼吸,相随其间就是心里空空荡荡,但是鼻孔的呼吸还知道。

“吸气下不过气穴,呼气上不过心”,吸气下不过气穴,就是吸气下不超过肚脐这个位置,但是也不用那么准嘛,大概就好;呼气上不过心,就是呼气也不用那么用力,否则小腹起伏的时候就会觉得力量上下在波动,小腹的起伏不要那么明显,就是上不过心。“绵绵若存”

“在心息相依之时,即把知觉泯去”,就是你心里知道呼吸的出入,但是其他的感觉就比较淡薄,“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就是自然混混沌沌打成一片,“氤氤氲氲打成一片,此炼心合气之功也”,这样三调就调得很好,调心、调息和调身,就做得很好了。

 

 

【原文】

(四)炼液化精

    老人练此功最好。口内津液是养生之宝,人能炼之去病延年。津是肾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补元精。《黄庭经》云:"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芝灾不生。"在行、住、坐、卧之时,舌抵上颚,自然生出津液,待口满时,引颈而呑之,自然响声汩汩,直达丹田。少时,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处。待物极必反,静极生动,外阳举而元精生矣。

 

【讲解】

     炼液化精”,液就是金津玉液,化精就是化体内的元精。

“老人练此功最好。口内津液是养生之宝,人能炼之去病延年”,我师父就告诉大家,老人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老人很多会口干舌燥,所以要注意这方面的修炼。

“津是肾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补元精”,这里按照传统,古人说津是肾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那同修们可能会说,那师父啊,什么是津啊,什么是液啊,其实吧古人都喜欢这么说,口水,古人都称为金津玉液,津液津液,津就是液,液就是津,那为什么又说一个是肾水所生,一个是心血所化呢?一个活着的人,一般心肾都是相交的,它不能离决,离决人就会生重病,甚至死去了,所以可以说,我们的口水都是因为心肾相交而产生的现象。

“《黄庭经》云: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芝灾不生”,这里我师父引用《黄庭经》的话,也就是经常练咽津,吞口水,灾不生就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在行、住、坐、卧之时,舌抵上颚,自然生出津液”,这里关键词就是舌抵上颚,千万不要以为舌头卷起来顶住它,不用,嘴巴轻轻地自然合拢,舌头就自然贴上去了,当然有时有意的上下活动,甚至传统的搅赤龙啊,那个也蛮好。“待口满时,引颈而呑之,自然响声汩汩,直达丹田”,口满时就是口水比较多时。引颈,就是说我们头略微抬起来一点点,好像我们往远处眺望,然后自然吞下去,当然古人喜欢分三口,我师父这里也没有特别说,其实我师父当年跟我说,有时候一口吞下去也好的,为什么古人说分三口呢?怕有些人刚吞时,如果一口吞下去,吞得太快了,怕有点不舒服,所以只要你舒服,一口也可以。“少时,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处”,就是经常养成这种咽津的习惯,平时有时候正好有空多做这个咽津,不知不觉,这个心会很平静的,会进入一种状态。“待物极必反,静极生动,外阳举而元精生矣”,不知不觉在这个状态里,也会引发所谓的外阳举而元精生,就前面所谓先天之精也说到这个现象。

 

 

【原文】

(五)生精子时

    天地子时一阳生,人身气质合乎天地,故子时元阳亦生。但人为情欲所牵,乱其自然,不能合乎天地,故阳生多在寅时,故为"活子时"。内阳生,外物即举,但须知水源清浊,方化施功炼化。无念无欲,由静而生者,谓之水源清。从情欲而生者,谓之水源浊。

 

【讲解】

“生精子时”,生就是生长,精就是精华,子时,子就是子丑寅卯的子,时就是时间。

“天地子时一阳生”,我师父是这么说,天地子时一阳生,从五行来说,子时是什么时候,就是每天晚上十一点到一点,半夜这两个小时,我们中午十一点到一点叫午时,一个午一个子,这么对称的,所以子时称为一阳初生。“人身气质合乎天地”,人身体里面气质各方面也是受天地的影响,所谓的天人相应,你们看很多现象吧,好像春夏秋冬对应的什么春华秋实,什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很多真的是跟自然界季节变化是同步的,还有什么向日葵啊对着阳光啊等等,都是有这种天地万物相应这种现象。“故子时元阳亦生”,人体也是这样,子时的时候我们体内元阳,就是阳气也开始增强起来了。

“但人为情欲所牵,乱其自然,不能合乎天地,故阳生多在寅时,故为"活子时",我师父说古人也研究到,人成年了,往往会有一些思想啊、烦恼啊、情欲啊所牵引,所以体内这个元阳就没那么充足,所以子时的时候不一定有这种活子时反应,有时候会慢慢推到寅时,当然为什么会推到寅时呢?一般是人开始去休息了,身体也是慢慢休息,阳气也慢慢得到恢复,子时一阳初生,到了丑时慢慢旺盛,到了寅时就更加旺盛,因为不足嘛,所以到一定程度慢慢地积累。

“内阳生,外物即举”,就是说这种内阳生有一个现象,外物就是男性的生殖器就会勃起,自然的,有时候在睡梦中也会勃起的。“但须知水源清浊,方化施功炼化”,但须知水源清浊,在上面先后三宝里面有说到水源清浊,水源清嘛,就是无念而外物勃起,水源浊嘛,就是有了欲念而勃起。

“无念无欲,由静而生者,谓之水源清”,无念无欲而自然而然生起的,这就是水源清,“从情欲而生者,谓之水源浊”,情欲而生,想入非非,然后外物勃起的,这就是水源浊。

 

 

【原文】

(六)采精火候

    采精者,是将所生之元精采而归炉(炉即指丹田气穴)。但采时须知其火候,方能炼精化气,否则采而复生,难免漏精之患。火侯者,生精时谓之生精火侯。当采精时,谓之采精之侯,步步皆有火侯。采精者,是采静而后生之元精也。元精内生,外物立举,这时要身心勿动,速凝神太虚,意照丹田(微意照在丹田)。待所生之元精欲返回之时,速一吸气,下达会阴穴,一呼用意提引入丹田。如此数遍或十几遍,内精归炉,外物自然缩尽,此谓之采药归炉。

    若由浊源生精阳举时(白天有欲念者也谓之浊源),用采药归炉法,少时又生。凡采而不动者,即为浊源。即用吸、抵、撮、闭口诀,一吸由后三关直升乾顶,一呼由乾顶而降于丹田,如此数遍,再温养之,至外物缩尽为止。

 

 

【讲解】

“采精火候”这里的精指元精,先天之精。

“采精者,是将所生之元精采而归炉(炉即指丹田气穴)”,就是说将先天之精采而归炉,归下丹田。“但采时须知其火候,方能炼精化气,否则采而复生,难免漏精之患”,这里关键词就是火候,那火侯是什么呢,请听我师父下边说。“火侯者,生精时谓之生精火侯。当采精时,谓之采精之侯,步步皆有火侯”,这里大家都听得懂啦。

“采精者,是采静而后生之元精也。元精内生,外物立举,这时要身心勿动,速凝神太虚,意照丹田(微意照在丹田)”,这里说采静而后生之精,也就是说男人嘛没有什么男女欲望,无念之中生殖器勃起。“待所生之元精欲返回之时,速一吸气,下达会阴穴,一呼用意提引入丹田。如此数遍或十几遍,内精归炉,外物自然缩尽,此谓之采药归炉”,这里关键点就是一吸,下达会阴穴,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你一吸,可以想象从阴茎,甚至尿道口都可以吧,想象有气一直吸到会阴穴,然后一呼气就将气从会阴穴引入下丹田,每次都将这个生殖器的能量吸进来,然后到会阴穴,一呼就从会阴穴升到下丹田,这样的。

“若由浊源生精阳举时(白天有欲念者也谓之浊源),用采药归炉法,少时又生”,这里就是说白天有欲念者,欲念就是男人嘛白天胡思乱想,想这个男女之事,这些都是欲念,如果你用刚才这个采药归炉法,吸气想象外生殖器,这个阴茎有气吸到会阴,呼气从会阴升到下丹田,假如你连续做几次还是没有用的话,那就要改用下面的一招了。

“凡采而不动者,即为浊源。即用吸、抵、撮、闭口诀,一吸由后三关直升乾顶,一呼由乾顶而降于丹田,如此数遍,再温养之,至外物缩尽为止”。这里说吸、抵、撮、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吸气,想象内气从后三关,当然也同样可以想象气从男人外生殖器,吸气经过会阴,包括顺着督脉上升到头顶,乾顶就是头顶,吸就是吸气;抵,就是轻轻地舌顶上颚;撮,就是提肛;闭就是稍微停留,不呼不吸。一吸气,然后轻轻意守百会,一呼气就从百会下降到下丹田,连续做几次。

那大家可能会说,那每次外物勃起先怎么做,先以这个吸气吸到会阴,呼气呼到下丹田,先做几次,如果不行就改用吸、抵、撮、闭这个四字诀,就走这个小周天的路线来做,其实古人有时侯也没有分的,有时采药,有时吸---闭也有的,这两种方法都好。这里说火候,大家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师父也没有说什么火候,其实师父以前告诉我,火候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是有这种反应,我们才这么做,如果没有就不用啊。

 

 

【原文】

(七)炼精化气

    接上述,精既归炉之后,须以火炼之,复化为元气,则无漏精之患。方法是先武后文。有意于呼吸,行三十六息,息息归根,不离丹田气穴,谓之武火。再以神寂照之(忘息的意思),行二十四息(数息而不着意)即谓之文火。如此夜夜行功,火侯无差,不几日,丹田温暖,精生更旺,感觉丹田常有一种太和之气,氤氲不散,如此日久,自有开关之侯矣。以上谓之调药。

 

 

【讲解】

“接上述,精既归炉之后,须以火炼之”,接上述就是接上面讲的那个部分,精既归炉之后,须以火炼之,这个大家就先不要问火在哪里,炉就是下丹田。“复化为元气,则无漏精之患”,也就是说从此不遗精了,请大家记住这一点,这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方法是先武后文”,先武火后文火,那具体什么是武火,什么是文火,后面我师父有继续说。

“有意于呼吸,行三十六息,息息归根,不离丹田气穴,谓之武火”,其实就是很自然地腹式呼吸,比较有意地入-出,入-出,这个叫武火。“再以神寂照之(忘息的意思),行二十四息(数息而不着意)即谓之文火”,前边这个三十六次呼吸就是比较有意地腹式呼吸这个叫武火,后边呢,文火,二十四就是轻轻地意守下丹田,然后呼吸就是比较自然,你只是自然地数着,不要特别地有腹式呼吸了,这个叫文火。三十六,二十四,当年我也问过我师父,如果不小心多一次怎么办啊?师父听了都笑了,这是比喻。大家大概有这个数,数准也好,数不准也没有危险的。

“如此夜夜行功,火侯无差,不几日,丹田温暖,精生更旺,感觉丹田常有一种太和之气,氤氲不散,如此日久,自有开关之侯矣。以上谓之调药”,这里是说每天晚上都这么做,当然白天也可以的,一开篇我师父就说子丑寅,周边环境比较安静,初学者每天晚上这么做,到一定程度“火候无差”,大家读过《悟真篇》吧,就是没有读过,张伯端祖师《悟真篇》一句话“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而且道家常常说传诀不传火候,其实火候是没办法传的,当年我也问过我师父,我师父就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回答我,我说师父啊,为什么自古这些仙家不愿意传火候啊,我师父就说,我跟你说两个词,一个是瓜熟蒂落,一个是水到渠成,他说这个火候就是这个意思,火候比喻煮东西,掌握的火大火小还有时间长短,其实不同的炉,炉有大小,火有快慢,锅也有大小,东西也有多少,你不能一概而论嘛。所以说火候其实是自然的,所以我师父这里说火候无差,你只要天天这么做,到一定程度能量就越来越集中了嘛,是自然的,道家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道法自然。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