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六讲

【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六讲

 

时间: 2016812

主持:明树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

 

主持:今晚是禅文化与身心健康讲座的第六讲。

了空居士:对,我上一讲最主要是讲到哪方面的知识点呢?(主持:讲到了六神通和四禅八定的关系)因为有时候像讲故事一样,有时太长了。我今天晚上就重点给大家讲六祖惠能的成长过程。

在禅宗史上,禅宗的历史一定要追溯到释迦牟尼佛,在禅宗史上是说大迦叶是第一代祖师,没错,释迦牟尼佛是圆满成佛,就没有特别称为第一代祖师,因为当时是传第一个人就大迦叶,第二代祖师就是阿难,然后继续传传传到达摩祖师,就是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后面再传到六祖,就是二十八加五,就到六祖是三十三代,所以禅宗史一直要追溯到释迦牟尼佛。那么禅宗这个流派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流派?释迦牟尼佛当年,除了传承这个禅宗之外还有没有特别指定传承其他的流派呢?没有这么明显的指出来,没有,甚至我说一句心里话,以我个人对佛经包括佛教发展史这方面的研究,释迦牟尼佛当年只是特别传承了禅宗,其它只是对机而讲。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有这么概括,说七佛授法相然,七佛弟子传法相耳。这个法相,就是禅宗这种明心见性的圆满境界。那么释迦牟尼佛一生讲了很多,我们后世传下来有所谓的八大宗派,譬如法性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等等,其实这么多宗派,他们的圆满境界都是禅宗的圆满境界,所以说法相。其他这些做法就严格来说就是列为教传,禅宗传法相叫做心传,在《楞伽经》里面释迦牟尼佛也称为禅宗这种传法…传法相这个做法也叫作宗通,宗通其实也是六祖所说的心通,六祖在一首《无相偈》里说“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说及虽万般,合理还归一。”就是在讲这个道理。就说千经万论其实都是围绕着告诉我们这个法相。只是说这个“拈花微笑”这个所谓的禅宗,是直接示现,其他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以种种的言语来告诉我们,所以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唯一认证传承的就是禅宗,也就是标准的圆满的境界。

那好了,我们为什么说到禅宗常常会提到六祖?因为六祖在禅宗历史上他的影响力甚至是最大的。在三十三位祖师里面,真正能够使禅宗发扬光大,影响力非常大,度的人非常多的,可以说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再加上六祖惠能大师的身上又体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的特征,就是六祖他本身就不识字,他顿悟圆满的境界,然后以他的言语来表达。从六祖身上,就真正看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这种非常的特征,那么你说六祖说的那么多话,这些话写成了《六祖坛经》, 不是也很多文字了吗?确实是,但是这个不立文字,就是说六祖靠悟得这种圆满的境界,他不是通过什么经论来学习,是直接明白了这个最清净的心返照一切,然后他用自己的言语将这个圆满的境界给表达出来,将圆满的境界在日常生活的具体运用也给表达出来。这是历代大宗师里面一个非常奇特的人。所以我今天特别给大家讲讲六祖他的成长过程,可以说他的成就过程,最恰当的是他的成就过程。

大家读过《六祖坛经》第一品行由品就知道,六祖从小父亲就早逝,家里很贫穷,没有机会读书,长大了砍柴为生,他有一天,挑着柴去卖给一个客栈,然后收了钱准备走的时候,听到有个客人在诵经,就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唉,六祖惠能大师一听,心即悟解,他一听就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然后就请问那个客人,客人就告诉他诵的是《金刚经》,在湖北黄梅忍大师那里请来的,忍大师就是在教大家修学《金刚经》。他一听…严格来说,文章是写的比较简捷,让我来猜,六祖听到这句话就明白了,然后问那个客人说你是诵什么经?客人给他解释之后,我敢相信那个客人也应该是心生欢喜,惠能大师也心生欢喜吧,彼此心生欢喜,肯定客人会为六祖再多诵一些章节,肯定会将《金刚经》里面其他的章节,甚至整本都诵给他听,这个是我自己估计的,从六祖去到黄梅那里,和五祖的对答,说“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等等,还有那个僚身和和尚身虽然不一样,但是佛性没有南北之相等等,看他对佛性、自性这方面的了解或者是理解,肯定惠能大师不是简单的听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肯定是听了《金刚经》的很多章节,因为客人会跟他这么解释,再加上也有客人赞助六祖十两银子,人家这么热心,肯定是看到六祖惠能大师的根器特别好,因为按照唐朝那个年代,十两银子也非同一般,肯定是看到:哇这个人真的太不得了了。那么接下来,六祖身上我总结了他有超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他听到客人诵《金刚经》,他听明白之后,然后就很有信心,就觉得自己在修行这方面肯定是能够有大成就的,所以他有这个信心,在客人的帮助下,他下定决心,将老母各方面安置好,因为有十两银子了,能够给母亲一定的生活费用等等,然后他走路走了一个多月,从广东到湖北,真的也很远,走了一个多月,到了湖北,他这个决心要多大,一般人,我在家里砍砍柴,混混日子,日子也好过,我要成佛干嘛呢?他有很大的信心和决心。他要坚持走这一个多月的路,确实是要有顽强的毅志,要有恒心。去到五祖那里,见了五祖,说“唯求作佛”。五祖见六祖惠能的根器非常好,但是就说怕别人嫉妒他,安排他去槽场干活,那个行者就让六祖惠能大师去踏碓破柴,踏碓就舂米,舂米破柴。有一天,五祖就偷偷地去看六祖,当然,六祖是我们现在对惠能大师的一种称谓了,当时是没有的,就叫做惠能,我喜欢称为六祖,就去看六祖,就告诉他我知道你知见可用,就是你的见解是很正确的,只是怕看见旁边的人太多,我也不敢跟你说太多的话,怕别人伤害你,嫉妒你等等。哎呀,我读到这里就感觉到,五祖,我们世俗的人就觉得他也很无奈呀,堂堂的一个大宗师,他手下的弟子是一两千人,我就想到释迦牟尼佛内有六群比丘,外有六师外道,有提婆达多在捣鬼,其实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么内忧外患。其实吧,五祖弘忍大师同样也是手下有很多不听话的弟子,甚至是会干这些伤天害理的事都会。六祖怎么说呢?他说弟子明白,所以我从来不敢走到堂下,就不敢到师父附近去,怕人家会对他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就是埋头苦干,在槽场那里干最苦最累的活,那从这点看出什么?看出六祖他的心是何等的清净,清净到什么程度呢?清净到对五祖的观念甚至是他的行为他都能够了解,知道师父不会故意让他去干累活,干苦活的,所以他埋头苦干,也免得别人有什么节外生枝。那另外也看得出,五祖弘忍和尚,这种大彻大悟的人,他的心是多么的细腻,由这两点,大家就可能觉得这两点有没有其他大宗师从这方面反过来有什么启发呢?我就想到了,百丈禅师让灵佑大师去找火种,在一堆灰烬里面找火种,那时候灵佑大师还是一个小沙弥,他找了一下跟百丈禅师说找不到火种,百丈禅师就自己过来找,他很认真地找找找找,最后被百丈禅师找到了那一点点火种,哎呀,灵佑大师在旁边看到师父这么认真,他也因此开悟了,灵佑大师名扬千古的沩仰宗的开山祖师,灵佑就是从这点找火种不够认真而开悟了,他从此就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认真负责那么一丝不苟。所以我们看,这些大彻大悟的人有个特征,就做事都很认真,都不厌其烦。我们回头再想到《金刚经》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这三方面吧就是整体观,就说做什么事情不会说自己做的厌烦了,想推给别人去做。好像整个寺庙严格来说最辛苦的活就是惠能大师那个踏碓破柴,最辛苦的,但是五祖叫他去干活,那个管干活的那个行者就安排六祖惠能大师去干这个最苦最累的活,六祖惠能大师忍辱负重,无怨无悔,那假如是五祖让六祖去灰烬里面找火苗,我相信六祖也一定会很认真地去找,就像百丈禅师自己去找灰烬里的火苗一样的认真。所以我今天特别给大家讲六祖惠能大师的成道历程,主要就是让大家清楚,开悟是不是真的就言下大悟,没有其他的具体的表现吗?有的!我们从《道德经》也可以进一步的印证,《道德经》里面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就是第一方面就善利万物而不争,也就是没有功德相,他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但是没有功德相。另外一个不仅仅是帮助别人,有时帮助别人我们看起来位置很好,很高调,会不会?但是你不争了也就没有那么高调了,帮助别人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而且还能够忍辱负重,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别人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或是不好的环境等等,他是那么的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去做,不会跟别人计较,老子称这个跟大道是一致的。所以你看六祖惠能大师他这种行为确实也是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善利万物而不争,苦活累活他都去做了,为寺庙出了很大的力,所以我们开悟绝对不是说读几本经书然后明白道理,然后说我懂了,你真的懂吗?你真的懂一定会落到具体的言行上去。另外吧,又从五祖的言行也看的出,大彻大悟的人他绝对不是老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所谓的教化众生,你看手下那么多弟子也不是一下子教得好,从他第二次去看六祖,用了一个潜字,好像是潜至后院还是什么,就是偷偷地去到六祖惠能大师干活的那个槽场那里去,就问他“米熟也未?”六祖说“米熟久矣,唯欠筛在”。五祖就用柱杖,手上那把手杖——我们为什么不说拐杖呢?五祖的身体是好的,他不是跛脚的人,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手上拿的一把手杖,扶手,所以叫做拄杖——用柱杖在那个碓石那里敲了三下,然后就走了,那六祖惠能大师当天晚上就三更——以前三更好像有被我说错,后来校对文字的同修有帮我勘正,三更,就是我们所谓的子时,11点至1点,我在百度上查过的,三更半夜,正好在中间点,一更是两个小时,三更——六祖就当天晚上的三更,十一点多吧,古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能比较早,太阳下山,吃完饭,洗好澡,就开始到房间去了,或者去打坐,或者去睡觉了,反正三更的时候很多人是已经睡着了,或者是已经在那里打坐了,没有怎么去注意别人,六祖就偷偷地跑到五祖的房间,哎,好像五祖的房间那个门没有关上,你看五祖怎么样啊?他用袈裟遮住了六祖,为他说《金刚经》,袈裟遮住,他是怕被某一些弟子看到了,就会想师父是不是特别传授什么给这个獦僚啊,会不会要去加害他。你看第一次去看六祖也是偷偷的去,第二次去也是偷偷的去,六祖来找五祖,五祖还是用袈裟,而且是三更袈裟遮住,你看,就是说这些大宗师,他的心也很细,也反过来,大宗师也不是说每一个弟子都对他那么恭敬,那么听话,另外,也看的出,大彻大悟的人他非常的…我说用聪明其实还是不到位,就是非常有智慧,就是五祖这么一表示,六祖就能够心领神会,就从这点来说,你有大智慧了,何怕没有这种小聪明,另外,反过来,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一定是在为人处世上都是非常的圆满,不会说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到处去跟人家闹矛盾,碰壁呀等等,不会的。为说《金刚经》,然后六祖就说出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五个何期,为什么六祖就没有搞出四个何期或是搞出六个何期?其实这五方面恰恰就是以《楞严经》来说,就是将“如来藏、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都说清楚了。第一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就是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不垢不净,真正的清净是要超越净和垢,不垢不净,这就是可以说是属于空如来藏的境界。“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这个就是非空非有,就是说空不空如来藏。“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如来藏具足一切,这是属于如来藏,是属于有的范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也是属于非空非有,空不空如来藏。“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严格来说也可以划入到如来藏这个范畴。

那么我们回头再来看,六祖当时在神秀大师旁边,那个江州别驾张日用为他写下的那首偈,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为什么五祖他一看也觉得很好,如果我们一般人单独看这首偈,就觉得好像是有点空,只是写出空的境界,那么也可能会怀疑,那六祖会不会堕落顽空啊?我们从一般来看,如果单独这首偈是偏于空,但是这首偈叫作和,和着神秀大师的那首偈,神秀大师的那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是执著有,六祖对起来好像执著空,其实这么一对,神秀执有六祖往空这方面给他平一下,严格来说就使读者能够悟入了空有不二这种中观境界,也就是圆满的境界。从一般人来说,是觉得对的,但是五祖弘忍大师,他不会轻意地就这么认为六祖是大彻大悟了,不会的。我们从六祖的任劳任怨,从六祖的这首偈来看,一个偏于空的人也许也会任劳任怨,但是一个真正执著空的人,他就不圆满,所以才引发了五祖当时用鞋底将六祖的偈给擦掉说没有见性,这么一搞,也看看六祖他有什么变化,六祖他也神情自若吧,没什么变化,知道五祖的意思,五祖也要进一步勘查一下六祖到底是偏于空的这种任劳任怨的性格呢?还是他真的能够悟到中道了,因此才引发了潜到后院,问“米熟也未?”然后用手杖敲敲那个石头敲了三下,六祖如果他真正有大智慧,他就有所明了,结果六祖确实是明白五祖的真实意,三更潜到五祖的房间。五祖为什么不当时就马上拿个袈裟衣钵给他呢?送他走呢?还要为他诵《金刚经》?其实是进一步考查六祖的境界,结果六祖说出五个何期,哎呀,正好概括了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这么五祖就知道六祖的境界是圆满的,所以将衣钵传给他。衣钵传给他,从这个过程,大家就有一个经验,就是说大彻大悟的人真的我说的有大智慧,何愁没有小聪明,平时为人处世这种聪明机灵,大智慧的人也一定会有,如果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平时做的事情做的一团糟,那么就反过来就说明他这个人应该不是有大智慧,那个是自己乱吹的。那再反过来,开悟之后是不是什么东西都懂呢?这个也是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领域,不是的!“理可顿悟,事非顿除。”六祖得了衣钵,他还跟五祖说弟子是南方人,对这里的路不认识,我要怎么出去啊,有这段话,五祖说:哎呀我送你去吧。就有这个对答。然后又有一个镜头,五祖为六祖摇橹,摇那个船,六祖说师父我来吧,就说了“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所以五祖就让他撑船,那么你说这个事情不是前后矛盾了吗?说你开悟的人也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懂,但是我告诉你,五祖这么一摇,六祖就懂得摇了,依样画葫芦了,很多人吧,他觉得自己很笨,哎呀,学这个也不会,学那个也不会,哎呀,如果你有一天真的能够跟六祖一样大彻大悟了,那学什么东西就很快了,可能你一看就会了,我以前讲过闻、思、修三慧嘛,修慧,就是你一做就能领略个中三昧,学的很快,就是有这种现象。那么再追寻说哎呀又是什么叫大彻大悟?就是你能够懂得你怎么样的心态就是最清净的心态,然后处处以这个最清净的心态来为人处世,那你真的一听就懂,一想就通,一做就懂得怎么做。五祖一摇橹,六祖一看就会了,说师父我来,“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所以从六祖这种细节来看,我们真的不得不感慨,古人的不可思议,发现我们的大脑确实有这种潜力,当你找到最清净的心态的时候,这些道理也好,做什么事情也好,可能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真的是令人神往。

我们继续说到六祖得了衣钵,然后他往回走,我相信他原来去湖北的时候,是走这些比较平坦的路,所以他花了一个多月就走到了黄梅,但是他回来的时候,他走了两个多月还是什么才走到大庾岭,我相信六祖他回来是走那个小路,躲躲闪闪,怕被恶人追杀,也是从五祖平时跟他潜到后院,怕人家伤害你等等,他明白得了衣钵有一天被人家知道,人家肯定要害他,要抢他衣钵,所以他躲躲闪闪,然后确实就被那个惠明,惠明是一个武将出身,四品武官,肯定是武功高强,体力好,身体特别灵巧,爬山越岭,在大庾岭被惠明给追到了,六祖很聪明,知道他们就是要来抢衣钵,就将衣钵给他们吧,这衣钵是表信,是一种信物,让别人相信,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大彻大悟,既然他们来抢,来抢衣钵,他们目的是来抢衣钵,不是抢我惠能这个人,所以他将衣钵就放在一块石头上,其实这也叫做调虎离山之计,我将衣钵放在那里,给你们,然后我躲起来,也许你们拿到了衣钵就会跑掉,就算了,也就不会再继续找我,找我很多个人,我一个人打不过他们,就被他们害死了。但是真的是有殊胜的因缘,这个惠明看到衣钵的时候要提起来,就提不动,本来他是一个四品的武将,力气是很大的,一个袈裟有多重?一个吃饭的钵有多重呢?我看也就两三斤三四斤,怎么他提不动呢?这个会不会是法海等等笔下生花呢?这个我也不敢这么说,如果我们从现代科学来解释吧,也许真的是人与人之间有这种人体场互相干扰还是等等,如果从人体场的这种现象来说,六祖大彻大悟他肯定是有很高的能量级别等等,所以他这种能量的相抗在某一些状态下会产生,当然,这个我还是不懂,我只是一种假设,大家以后功夫深了或者有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再来研究:为什么惠明一个堂堂的四品武将提不动这个轻轻的衣钵呢?这个我保留意见,我没有能力给大家下结论,自古确实有类似这种现象,所以惠明也正好是机缘成熟吧,他提不动,心里就很奇怪,哎呀怎么这衣钵提不动,他刹那间这个心念就转过来,就拚命地说“行者行者,我为法而来,不是来抢衣钵的(不为衣来)。”本来就是来抢衣钵的,提不动了,抢不去了,他就说我为法而来。那六祖也很有智慧,他知道他这时候是真心了,所以就走出来坐在石头上,他说你坐好,就安下心来听我说,然后就跟他说了那个“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就当下就言下大悟,接下来问“上来密语密义外还更别有密义否?”其实就说他刹那间以为什么都不想,大脑一片空白这就好了,那一辈子这么空白吗?如果一辈子这么空白不是傻乎乎吗?如果不空白那不就有一个退转了吗?所以他刹那间就这两边给他卡住了,所以就恭敬地问六祖还有什么其他交待的?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他说刚才说的那个其实不是的,真正的就是你用不思善不思恶的清净心来返照一切。噢,惠明一听就明白了。所以从惠明和六祖的对答和惠明在提衣钵前后的态度变化就看的出,真的求道的人没有真诚心你怎么求都求不出来。惠明本来在五祖门下不知道呆了多长时间,但是这些人都是不听话的,整天都是疯疯癫癫的,所以他没办法开悟,今天衣钵提不动了,他心里折服了,刹那间真正地生起恭敬心,噢,六祖一听,第一句他都能够将两边找到了,第二句一说他就明白了,所以从六祖和惠明这种成就的过程中看的出大成就最关键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明师,一个是真诚心。很多同修梦寐以求我什么时候也能开悟?甚至什么时候我能够大彻大悟?你什么时候有真诚心啊,这是最关键的。

那么接下来还有一个镜头,惠明就很高兴就走了,就走到山下,遇到也来追惠能大师的其他师兄弟吧,惠明就说了一句谎话,就说大家上边的路太难走了,都是悬崖峭壁,不用走了,上面没有人,我们找其他地方去吧。然后大家就觉得平时他也是武将,很厉害,大家多少还是听他的,有点老大的感觉。他说上边没有啦,我去看过了你们不用爬了,没有了。大家也就朝着其他地方去追了,结果六祖就避过了这一劫。曾经有个同修就问我说师父啊,你说惠明当时言下大悟,那么他为什么要说谎话?《金刚经》不是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逛语者,不异语者。”那佛祖是这么做,那惠明假如大彻大悟怎么也会违背佛祖的这种行为准则,说谎话呢?这就是智慧,如果惠明当时跟大家说实话,说惠能就在上边,我刚才见过他,你们要追杀他就上去追杀,那就说明惠明没有智慧,惠明没有智慧因此也就看的出他没有开悟,更没有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开悟的人都有智慧,为什么呢?大家如果知道惠能大师在山上上去抢,一方面去抢衣钵,甚至另外一方面将惠能大师打伤甚至打死,那么第一不是使五祖这个传法计划给落空了吗?将禅宗的法脉给搞断了,这是第一。第二,这帮人也造无量罪业,也就是害己也害人。惠明一句谎话,结果利已也利人,这里利益自己,惠明自己,如果说我看到惠能在上面,我没有想他传我正法了,那甚至惠明也会被大众打死,    人家嫉妒,对惠明也不利, 第二,对六祖惠能大师也不利,等下惠能大师被人家抢衣钵又被人家打伤打死;第三对这帮不听话的师兄弟也不利,他们毁了正法,害了六祖那不是有无量罪业嘛;第四对五祖弘忍和尚也不利,他一片大慈悲的心,将正法传给六祖;另外对天下人也不利。他一句谎话成就了圆满功德,如果一句真话那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有同修说这不是说妄语?不是的,其实吧,说真实语和说妄语,到底有功德还是有罪业,你还是要从整体观上来考虑,所以惠明从他骗师兄弟们说上边悬崖峭壁,没有看到人,你们不用去上面找,放弃吧,从这句谎话反而看的出惠明确实是开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开悟的人就是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做事都是顾全大局,而不是说墨守成规,教条主义。

那我们继续再讲,六祖在得衣钵之后,他也曾经遇到恶人要放火烧他,有些人老是想,那六祖惠能大师你那么高的功夫,为什么人家放火烧你,你还会跑呢?其实你们要知道,如果放火,然后他不跑,说我不跑,我不怕的,佛祖会来护念我等等。这是什么?这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这就是没有开悟的状态,人家放火,他赶快往后山那个没有放火的地方跑,这就看的出他有大智慧,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说我在那里等佛祖来加持来什么,其实他刹那间的智慧,也可以认为是跟佛祖同愿同行,有圆满的智慧,他判断面前的事情判断得非常的精准,选择往后山跑了,这就是大彻大悟。所以请大家不要以为大彻大悟的人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理它,我就在那里念佛等佛祖来给我加持,那其实反而落入法执,落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执著。

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从六祖惠能大师的成道过程来让大家明白大彻大悟的人在为人处世是怎么地去面对现实,那接下来大家如果有什么疑问,就现场给大家解释。

 

问:请问您在佛悟有这么高的造诣,那么请问您佛家的尊师是谁?

了空居士:噢,如果在现实里面,我们从世俗的拜师,我这半生只是拜了崂山道长匡常修一位师父,那么你可能很奇怪,哎呀我的师父是道人,为什么我会懂得佛经呢?我们崂山派也称为金山派,金山派嘛,为什么叫金山派呢?是崂山派的第一代祖师孙玄清祖师,他的字就叫作金山,我们现代人就是一个名,如果你们从三国演义来说,关羽,他的字云长,所以有时也叫关云长,我们的第一代祖师,孙玄清,他的字就金山,所以后世称崂山派也叫做金山派,我们金山派也称为全真金山派,那全真又是指哪方面呢?就是王重阳祖师的全真派,我们崂山派是源于龙门派,龙门派的开山祖师丘处机,丘处机就是王重阳祖师的一位弟子。王重阳祖师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倡导三教合一的大宗师,他特别规定弟子们一定要通晓三部经,一部是老子《道德经》,一部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也就我们所说的心经,另外一部就是《孝经》,《孝经》比较容易学,里边都是说为人处世的,说事情的,所以你们读读就懂的。《六祖坛经》,按照法海整理,憨山大师校对的这些版本,大概《六祖坛经》分十品,第一品就行由品,第二品就般若品,第三品就决疑品,第四品是定慧品,第五就坐禅品,第六就是忏悔品,第七是机缘品,第八是顿渐品,第九是护法品,第十是付嘱品,就分成十个部分。六祖在讲这个圆满智慧的时候都是集中在第二品般若品,重点讲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还有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六祖其实他所讲的境界也是围绕着《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部经这么短,才两百多个字,当年释迦牟尼佛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部这么短的经呢?不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部经其实不是独立的一部经,它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叫做《大般若经》里面的一小部分,非常非常小的一个段落,但是这一段落确实是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这个《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边讲了什么呢?这个如果让我来分吧,一方面是讲行深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第二是讲诸法空相;第三是强调菩提萨埵和三世诸佛都是依   般若波罗蜜多故而大成就的。那么回头来说,继续再提升,《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最核心是讲什么?就讲诸法空相。诸法空相是什么?就是一切法的究竟处是什么?就是空相,就是不永恒。这诸法空相和《道德经》又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道德经》的复归无极的境界。所以王重阳祖师是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个诸法空相来进一步使弟子们对《道德经》的无极的境界加深理解。所以这么结合起来,严格来说,只要对诸法空相能够有所领悟,那么一切大乘经典你都能够融会贯通,你看六祖他也不就是这样嘛。谢谢大家!

 

主持:六祖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那么请教师父像六祖这样顿悟的情况的话,会经历师父前几天讲的四禅八定,对身体健康会有好处吗?

了空居士:噢,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我常常比喻,渐修的做法就犹如我们走楼梯,顿超的修法就犹如我们坐电梯,走楼梯一步一个脚印,一楼二楼三四五六七八九楼,一楼走过又一楼,你心里很清楚。坐电梯呢?你要去第几楼,一按,等下门开了,你到了,你有时也没有注意经过二楼三楼四五六七八楼,好像你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其实有没有经过呢?还是有经过的。六祖的顿悟就是刹那间悟入圆满的境界,然后在悟入圆满境界的过程中,严格来说,他的身体同样有这种四禅八定的次第变化,只是他变的很快,正如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里边说了一句话,说“一地具足一切地。”一地是什么?十地菩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地,就是说任何一地,假如你不着相,你刹那间就能够圆满,但是刹那间圆满,整个身心的变化还是只是说快速刹那间就过去,但是其实从具体的方面来研究,他同样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们一般人可能修初禅要变成二禅,可能要怎么去调呼吸,怎么执著,可能要搞很久,甚至搞多少个月,但是你顿悟了,刹那间在一坐之间你可能就进入了圆满的境界,都有可能。那么六祖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见性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对圆满境界的领域的证悟,禅定是指哪里呢?禅定是指四禅八定,禅定和解脱配在一起,这个解脱是具体指什么?是指八解脱,这个禅定配八解脱,其实他是九次第定配八解脱,我在百度上也研究过,他说在三禅和四禅他会合成一个境界,所以看起来是九次第定其实是八个层次的变化,所以就说你从初禅,要上升到二禅,你必须放弃对初禅的种种效应的执著,你才能够升到二禅,到二禅你要升到四禅,你必须要放弃对二禅的执著,他刹那间就能够上升到四禅,是这个意思,但是你不管怎么放弃,你总是还有后边的执著,到最后你必须对灭受想处的放下,你才能够成就圆满境界,明心见性则不是要你一步一步的初禅、二禅、三禅,而是一下子使初学者明白了圆满境界,而刹那间可能会超越很多个层次,所以只要真正的证悟,他的身心都会产生变化的,都有这种能量的变化的,所谓的深入法界吧。谢谢大家!

 

问:师父好!我是潮阳棉城中学你的同学,请帮女同学惠娟加持,她的膝盖十五年来都不会蹲下,这两年,她打太极拳也没有改善,请问她能不能继续打太极拳呢?

了空居士:打太极拳是可以的,我们修炼本来就是提倡动静结合,好像张三丰等等都是打太极拳打的非常好的,请闭目静坐吧。谢谢大家!

 

问:请教一下如何界定初禅和二禅?久住轻安是不是就是初禅呢?

了空居士:这个初禅严格来说吧,它最大特征就是离五欲,财色名食睡,离不等于是断,以前有一位法师他说错了,他说哎呀现代人修炼很难有初禅的成就,为什么呢?你哪个人永远不吃饭永远不睡觉呢?其实不是,离,就是不贪著,离五欲,譬如说财色名食睡,睡,睡觉,食,吃饭,离的意思是你不会贪吃,也不会挑吃,不会贪吃,不会挑食,睡呢,离睡,不是说永远不用睡觉,而是不会执著睡懒觉,那到二禅,它最主要的是喜,二禅、三禅主要是喜乐,我们平时有些人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就法喜充满,如果他真的没有事情都会觉得很开心,那就属于三禅,在四禅八定里边,三禅的状态是最开心的。所以说轻安,凭轻安这个词吧,严格来说也许是属于初禅的状态,当然其实这么武断地来判断是不理智的,其实我们四禅八定最容易界定的就是色界定和无色界定,色界定,你虽然有这种轻安,有这种法喜充满,有这种一心不乱,但是你会觉得你肉身的存在感很明显,好像没有真正进入什么状态,到了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定这些就会明显觉得你身体融化了,会觉得进入了另外一个空间,以前说老僧多少年才打成一片,这就是进入无色界定,我觉得初禅二禅三禅具体去分我到底是初禅二禅,这不重要的。谢谢大家!

 

问:以前从头顶开始有特别清凉的注入体内能量的感觉而进入轻安的感觉,维持不了太久,但从昨天开始从脚下升起的那股能量一直灌满身体,轻安境界持久不消,久住轻安,身体飘然上升,却感受不到四肢身体的存在,一切都消失了,奇怪,为何能量进入的两种不同方式,就达到了两种不同的轻安境界呢?

了空居士:噢,这个非常好,你这种轻安境界让我来说,你是属于四禅八定的空无边这一类的无色界定,因为你的身体会觉得融化了,严格来说吧,不是说能量的注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活在宇宙能量这个巨大的海洋里面,这个宇宙能量如果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讲,就是所谓的“如来藏”,如果从《道德经》的角度来讲,那就是叫做“有物混成”,那叫作道。所以严格来说吧,这个从头顶灌入的时候,这种状态如果以道家金丹大道的名词来解释就最好解释,那个叫做小开顶,能量能够感觉到从脚底往上涌,然后整个人空掉了,这种叫作大开顶,所以他是不同的层次,所以他的所谓的功态或者所谓的境界是不一样的。谢谢大家!

 

问:师父好!我们刚才听了惠能大师成就的历程,给我们感觉印象最深的就是惠能大师的这种无师智,但是我们就没有他这种无师智,(没有)这种智慧的话,那他这种还能给我们什么借鉴的意义呢?

了空居士:哎呀,其实,你们如果为寻无师智,而寻无师智,其实你是要从真诚心做起就好了。你们一定要从真诚心上下功夫就好了,不用找智慧而找智慧,那找不到的,其实就是真诚心的起用,就会产生这种智慧的抉择。谢谢大家!

 

主持:那惠能对五祖的信心他又来自于何处呢?

了空居士:噢,严格来说吧,他就从客人诵《金刚经》这点使他生起信心,因为惠能大师一听《金刚经》都能够明白这种境界,而且他觉得这个境界是非常好,当然你说为什么他觉得好,譬如说明树你在喝茶,你觉得这个茶很香,这个也是你自己的一种感觉,正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一听觉得对呀,这个非常好,我就愿意去学这个,那个客人说是五祖忍大师教大家要学《金刚经》,他说哎呀这个《金刚经》我一听就明白,而且觉得非常好,我也要去学了,信心应该是从这里来。

问:为什么六祖在槽场干活破柴的时候,他就没有想过是五祖在骗他,让六祖免费给寺庙打杂呢?

了空居士:是的,嗡同修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的直观,这个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六祖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来求道,那师父也说那好,那你就留下来去干活吧,那也许六祖就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叫我干活,我就干活,他什么时候教我就什么时候教我吧,师父会安排吧,是不是?师父和我也素不相识,我没有来之前,同样有人破柴舂米啊,也不是因为我来了才顶这个位,本来也有人舂,只是我来了,原来舂的那个人就不用舂了,他不是为骗我而骗我。所以如果你有一天来到我身边,你肯定会说了空居士会不会是骗我的?我就没有五祖的那种权威了。

 

问:请问师父是不是修行净土更注重打坐实修?属于渐修的法门,而禅宗更注重瞬间的领悟,属于顿超之法,恭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哎呀,六祖说过“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净土“信愿行”,如果你有真信切愿,那是刹那间佛我不二,不是说渐修,如果你老是我在渐修,那层外壳老是打不破啊,你看香严有一首偈嘛,就说“子啐母啄,子觉母壳,子母俱亡,应缘不错,同道唱和,妙云独脚。”就是这个意思。谢谢大家!

 

问:为什么有的人诵经念佛可以佛德消业障?为什么有的人念佛就会遭到灵性层面的信息的干扰,而且非常强烈明显负面信息的干扰,这是因为后者业障重,身体机能低下,磁场频率低容易招惹灵性层面负面信息吗?

了空居士:不是,是后者的真诚心不够好,我为什么这么说?《金刚经》不是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嘛,如果他的真诚心足够好,他就算有什么灵性的东西在他身边干扰,他不就也是若见诸相非相嘛,泰山崩于前还是如如不动,就他自己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谢谢大家!

继续问:那应该怎么办呢?是否还应该念经诵佛呢?

了空居士:可以啊,但是你有什么不好的感觉,你都不理它,如如不动就好了,若见诸相非相。谢谢大家!

 

主持:说到六祖,从《六祖坛经》里看,他除了《金刚经》以外,也没读过完整的经,也没有诵佛。

了空居士:这个说的很对,请大家记得“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关键是善读者,你要善于读书,读的有读书的正确的方法,不然你诵经三千遍,有用吗?是不是?这个空诵但随声,那就变成一个录音机而已了,真的没用的,诵经是为了明白经义,如果你一读就明白经义了,那么你以后有空可以读,没空可以不读,是这样。好像有位同修那天跟我探讨,有位同修就前几天在大道不二问《金刚经》说怎么理解怎么理解?我最后感慨地说,《金刚经》让我来理解你主要抓住第八品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这一段让我继续来精简,那就直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行了,就是以这种宽阔的心胸,无私的心态去为人处世,处处都是从整体观,我也曾经总结过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就进入了菩萨的行列了,你以为需要去读千经和万论嘛,不用的。谢谢大家!

 

主持:这个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这个说起来一句话,但要真正做起来挺难的,

了空居士:以前古书喜欢说三岁的小孩都听懂,八十岁的老翁都没做好。

 

主持:那真正要做到,要发非常大的愿力。有师兄请教师父要发愿要发怎么样的大愿心呢?要怎样发这种大愿呢?

了空居士:不用具体,你愿意做就行了嘛,甚至你连发愿都不用了,不是说空三昧嘛,入空无相无愿三昧嘛,为什么说连愿都是空的?当你愿意发自内心去做,你自然流露的时候,那就连愿都是空的,你就变成是你自然的一种行为,正如老子所说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佛家也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这种自然的流露,好像你们每天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你们用不用发个愿,说明天起来就要刷牙就要洗脸,拍拍手说这两个手你要记得,用不用这么说?不用的,你是发自内心自然的流露,真正这个愿圆满的人,他是这么自自然然的。谢谢大家!

 

主持:嗡同修请教师父,如果光有很强的真诚心,但遇到的不是明师,能不能获得开悟呢?

了空居士:哎呀,都有可能吧,你看我举两个大宗师,一个是沩山灵佑,一个是香严。你看,一个是在那里找火种就大彻大悟了,看起来百丈禅师也没有特别教他什么,只是告诉他做事要认真,连告诉都没有,他自己找找,认真地找,找到了,灵佑就大彻大悟了。另外一个香严,“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是不是?所以真诚心是最重要的。谢谢大家!

 

问:修道是不是就是为了提高真诚心,从而开悟呢?

了空居士:噢,你这句话是病句,修道是为了提高真诚心?不是的,你是要提高(真诚心),今生精进,使你才能够修好。谢谢大家!

 

问:如果他们造下了无量罪业,是什么样的力量会去惩罚他们呢?

了空居士:譬如说你是个坏人,你天天在心里恨人,时时去外面做坏事,你不是自己心里就一团糟嘛,很烦嘛,你的心很烦,你的身体不就不舒服了嘛,这就说自作自受。谢谢大家!

 

问:人的欲望是好还是坏呢?

了空居士:噢,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从这个《维摩诘经》里边,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来说吧,“一切烦恼为如来种”,你有欲望,然后你因为欲望而生起正精进,那这个欲望就好了,如果因为你有欲望,然后因为这个欲望使你生起障碍,那就坏事了。所以自古说圆人修法,法法皆圆。《金刚经》也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看你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做啦。谢谢大家!

 

问: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逛语者不异语者,是不是为了使大众对他生起足够的信心,对他的教导深信不疑,所以在他强大的愿力下,在他示现圆满成佛的这一生不会遇到需要说逛语来顾全大局的情况?感恩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噢,确实是,当然释迦牟尼佛也曾经讲到空拳度子这个故事。就是说古代的水井一般没有那个围栏的,譬如你看到老远有一个小孩往一口井爬去,你现在要追上去也来不及,但是看到小孩一步一步地靠近了那口井,怎么办呢?你这个时候只能急中生智,握着拳头说:哎呀小孩来呀来呀,我有个东西给你吃,有个糖啊,很好吃,你要不要?那小孩肯定听到有吃的东西就回头来看,然后你就慢慢地靠近他,那小孩也可能回头慢慢向你爬过来,然后你靠近他之后就将他抱住,就避免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去,抱住之后,这个小孩跟你要东西吃,你手上其实是没有,那小孩就会哭啊闹啊,那这个时候有功德呢还是罪业呢?出自哪本佛经我不知道,这个故事很出名,所以佛祖就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从大局来看嘛,小孩哭是小事情,对比他掉到井里面,掉到井里边,不死也得伤,是不是?所以哭几下没关系,所以怕我们变成书呆子,什么事情,就好像有同修问我惠明为什么要说谎话,骗那些师兄弟说上边悬崖峭壁没有人。谢谢大家!

 

问:师父刚才开示说诵经念佛招来灵性干扰是真诚心不够,可是如果读《金刚经》立马晚上就基本没睡眠的,请师父开示一下,我没有去想在意他们干扰,可就是睡不着觉,总是不睡觉,身体很累,白天又要忙家务、工作,精力不够。

了空居士:你这个真诚心一生起来了,你真的能够相信佛祖的话,《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他干扰你,你也不理它嘛,反正肯定有个过程,原来你就被干扰,到一定程度,你虽然被干扰,但是你就不会害怕,到一定程度,你就司空见惯了嘛,你挨过了这个平衡点,那变成司空见惯了那不就行了嘛,就好像有些人睡觉喜欢安静,当有一天去到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他就睡不着觉,如果他能慢慢地鼓励自己慢慢坚持,慢慢习惯了这个吵闹的环境,终于也能睡觉了,这是有可能的。你说了空居士你一厢情愿,你请到织布厂去看那些工人,你一进去就又热灰尘也多,那个噪音也很大,但是人家工人在里边不也那么安稳嘛,因为司空见惯了嘛。谢谢大家!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