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三讲

【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三讲

时间:2016722

主持:明树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

 

了空居士:我们又到星期五《禅文化与身心健康》这个专题的系列讲座了,我上一节课主要就是讲到禅宗的传承或者叫传授。就看起来很简单,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拈花,大迦叶就微笑,我也说到那个药山禅师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李翱也开悟了,我说还有更简单的,释迦牟尼佛还拈花,药山禅师还要两个手一上一下的在那里指,我说还有竖一指的,一个手指就够了,就俱胝禅师。后来又讲到看起来传授禅很容易,那么以后我们个个都可以出去传了,是不是真的这么容易呀?我又讲到德山大师,他什么都用棒去打,就所谓的我打了你才会,结果就被临济义玄大师看破了,叫他的弟子洛浦说你过去,他用棒打你,你就接住它往回送一送,看他怎么办。结果洛浦真的这么做,德山真的愣住了,就无语,就走回自己的方丈室去了。结果洛浦回来跟义玄大师这么说,义玄大师说我从来就疑着此汉,也就说他怀疑德山没有开悟。那好了,说竖一指人家也能开悟,但是这个俱胝禅师的弟子,那个小沙弥跟别人竖一指,别人没开悟啊,别人还投诉到师父那里,对俱胝禅师说你童子也会啊,结果俱胝禅师就去勘一下他的弟子,就问他什么是佛?弟子竖一指,被他一刀将手指给砍断了,他再追过去问他什么是佛?他竖起手指,没有手指,刹那间愣住了,据说这个童子因此也开悟了。那你说砍掉一个手指就开悟了也太容易了吧,那我们也去砍掉一个不就也能开悟吗?不是的!我说到香严在扔那个垃圾的时候,一个小石头碰到竹竿发出咚的一声,他也开悟了,那竹竿都能使人家开悟,那不就这么碰巧,是不是那个竹竿有点特别呢?我们回头再来说吧。开悟我们都说清楚了,就是悟到最清净的心,而且要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自己和看待一切。那么,这个有什么奥妙呢?在佛经里面,常常也谈到如来以两种神力建立这种现象,譬如说你们去看《楞严经》释迦牟尼佛有好几次人家看到他身上大放光明,十方如来都现出来,在《地藏经》,在《法华经》等等都有这种放光的现象,那这种现象属于什么呢?在哪本经有详细解释呢?在《楞伽经》卷二,如来以两种神力建立,一种是手灌顶神力,一种是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那好了,也许你们说禅宗的传承需不需要如来的这两种神力呢?其实吧,如来放光不是说他什么时候想放什么时候不想放,不是的,如来本来就是大放光明。那为什么他大放光明呢?我们换作现代的言语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他的功夫很深,他有一个很强的这种能量场,那这个能量场从哪里来呢?那肯定是他修来的,那怎么修呢?这个六祖在《坛经》般若品里有一句话就“深入法界”,在付嘱品里也有“成就种智,要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两个三昧才能够成就种智,也就是能够成就这种圆满的高功夫。那好了,其实深入法界是什么?《楞严经》有说到,我们这个法界里边有这个巨大的能量场,那称为如来藏,修炼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融通法界这个能量场,使你的身边有显示出很高的能量,很高的能量高到一定程度就产生所谓的这种光的现象,好像我们懂得一些天体科学的人就知道,地球的两极会出现极光,极光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所谓的太阳风,就太阳辐射出的种种微粒吧冲击了我们这个地磁场,然后这个微粒就循着地磁场向两极流动,就产生了美丽的极光。那么你说那好了,那明天我拿一块磁铁也放在太阳光下,看看有没有看到极光?没有的,因为磁铁太小了,它接收到的这些微粒也比较小,所以就算向两极流动,就算真的有流动吧,也没有数量那么多,因此也看不到那个美丽的极光。我们功夫浅也就不可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有那么强的光。那好了,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乃至那些大彻大悟的高功夫的人他就是有很强的能量场,那么真诚求道的人去到他身边,从科学的角度他就会感应嘛,人体场的互相感应,使真诚求道者可能刹那间也进入了很深的境界,这个时候心也会平静下来,所以很多时候事情可能能够豁然开朗,这就是所谓的手灌顶神力的一种。当然另外一种就是将手直接摸顶啊等等,当然禅宗他往往是不着相,所以他反而也没有特别强调说一定要摸顶,反而是以这种心心相应使你刹那间进入高境界,所以所谓的传佛心印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如果你们说香严他是那个竹竿咚的一声,那么竹竿是不是有那么高的能量?严格来说竹竿确实没有那么高的能量场,他主要就是前边见了灵佑大师,灵佑大师也是一位大彻大悟的高人,他被灵佑大师问倒了,灵佑大师就说你这个香严以前在百丈先师那里往往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你搞那么多,好像你很聪明一样,那我问你,父母未生之时本来面目?没想到他被灵佑大师一问,他真的就答不出来,所以他也觉得很感慨,查了很多书也查不到所以然,结果他就很失望,他原来还多次去祈求,很真诚地求灵佑大师给他说清楚,灵佑大师说我跟你说清楚,你还是不清楚的,你还是要按照…大概是按照我这个事情你慢慢去想吧,想不通慢慢去想,有一天也许会通。所以他很伤心,回到宿舍将他原来所看的那些佛经全部给烧掉,所以他哎呀我从此就不学佛法了,做个长行粥饭僧,就吃饱就去外面云游混日子的和尚就算了吧,当然他说是这么说,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有一天就去到那个慧忠禅师那里,那个遗址,慧忠禅师已经去世了,他以前所住的那个小房子,叫做庵吧,很破旧的,那里也没有人了,他死了,可能他的弟子将他埋在附近那里,所以他就整理了在那里住,就从愿意整理慧忠禅师那个旧址,破破烂烂的,整理了在那里住,就说明他还有求道之心,如果他真的是要做个长行粥饭僧,那他就不会整理慧忠国师的遗址在那住了,就没有,就出去玩算了,就说明他还有很真诚的求道之心,所以他在那里整理慧忠国师的坟墓的时候,在清理垃圾的时候,往远处倒,正好有一块小石头碰到旁边的一株竹吧,咚的一声,他那个时候是一种悲凉的心态,刹那间,噢……这个心就安静下来了吧,所以他后来就写了“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那首偈吧,就是这样,那么他整个开悟的过程严格来说就因为被灵佑大师问倒,他这个时候开始反思自己,不知不觉就进入一种禅定的状态,而且他也对灵佑大师无怨无悔,如果我们从能量场的角度来说,他确实这个时候就不知不觉地跟灵佑大师乃至后来来到慧忠国师这里,从理论上来说就会跟这两位大师的能量场融通,到一定程度遇到这个外境的这种激发,刹那间就进入了一种更高的境界了。所以说这种以心传心的现象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共振一种感应现象,所以自古修行的最高法门就叫做心心相应,所以是这样而来的。

那么我们说如来以两种神力建立,那个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又是怎么一回事呀?看来禅宗的大德他们以心传心的时候也没有特别说什么,我告诉大家,他们原来很多都是饱读经书,所以他们是搞不懂才来参访,那你们说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原来是砍柴郞,他连经书都没读,神秀大师评价他是有无师智,也就是说我们以佛经的角度来看惠能大师,他也许真的就是佛经所说的乘愿再来的人,他天生他的心就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清晰,所以听到人家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马上就明白,那么你说饱读经书和六祖听一句经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吧,真的天赋好的人,确实是可能看一部经或者是看到经中哪几句话,他可能就会豁然开朗,如果再有明师印证说哎呀你这种心态是对的,而且他有这种真诚心持之以恒的这么去护念这个清净的心态来看待问题,那么他就一悟永悟。那么还需不需要历境炼心啊?其实六祖在五祖那里破柴舂米,干这种又苦又累的活吧,严格来说就是最好的历境炼心,假如你心中有贪嗔痴慢疑的话,那你干不下去的,就是因为六祖他真的是无怨无悔,觉得这个苦活不是我干也要别人干,那就还不如我来干吧,这样就是真正的达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正的能够流露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吧,反正苦活不是我干就是别人干,那不如我来干吧,反正我还能够干得了,这就达到了跟诸佛菩萨这种大慈悲是一致的,所以他八个月的破柴舂米其实就是真真正正的历境炼心,那好了,很多人…经过这个历境炼心其实就是不断地使你内心深处的那些贪嗔痴慢疑在历境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发现,不断地被去除,最后达到了真正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能够达到这个标准,那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了嘛。所以说自古以来修行都是有这种过程的,假如你自己明白了道理,但是没有真正证悟,没有真正通过历境炼心真正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你的心还是不稳定的,你的心不稳定,那么也说明你没有达到那么高的能量级,那么别人向你问道的时候就会产生像俱胝禅师的弟子那个小沙弥一样,你竖起一指,人家也不明白你在竖什么呢,所以说同样是竖一指,俱胝禅师,人家豁然开朗,明白了,童子竖一指人家觉得哭笑不得,你在搞什么啊,其实就是他不可能使别人产生这种同步共振,也就是他不可能使人家刹那间被带到了甚深的境界,就是有这个区别。那么你们说释迦牟尼佛当年他也没有哪个大彻大悟的人给他指点啊,释迦牟尼佛我们从佛经来说就知道他是真正的乘愿再来的人,他与生俱来就是达到了那个标准,那他为什么还会出现六年的寻师访道还有六年的雪山苦行呢?因为他真的就是需要去寻找一个印证,就觉得哎呀我心里这么想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假如他没有这个水平,他为什么在参访的时候能够清楚地知道对他讲修炼方法的人都是不圆满的,他就观察出,就因此他才引发了六年苦行,六年苦行的过程中,也发现这么修也是不对的,最后他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而大彻大悟。你们不要以为他当时是真正的大彻大悟,其实他本来与生俱来就跟六祖一样,他的心就是那么的清净,他的思维就是那么的圆满,目睹明星,其实就是明星产生的现象给释迦牟尼佛启发,圆满的境界就是跟明星在夜晚的空中大放光明,光明遍照一切这个境界是一致的。所以说目睹明星,明星就是启明星,科学来说,就是金星,据说在黎明之前这颗金星特别亮,古人又称他为启明星,所以释迦牟尼佛原来圆满的境界就是这样,这颗星放着这么光明,若有若无的充满了天地,噢,那我自己的心不是也像明星的光一样嘛,也是充满了天地嘛,那不就三界为心嘛,或者是十方佛刹尽在一心之中嘛。观音菩萨不是也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嘛,因此确认这个境界就是圆满的境界。按照我的分析就是这样,因为释迦牟尼佛天赋特别,从《涅槃经》卷一都知道他无始劫来就成佛,从《妙法莲华经》来说,从如来寿量品来说,也是说到他是无始劫前已经圆满成佛,他示现圆满成佛已经是无数次了,所以他生下来就是这种无师智,是这个原因。我们后世的人当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边也有很多大宗师应该是属于乘愿再来的人,譬如六祖,天台智者大师等等,按照记载他们都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或者是古佛再来,《六祖坛经》里面虽然没有说到六祖是哪位菩萨或者是哪尊佛再来的,但是他在后面那个后记里有说到他出生的一些奇特的现象,还有说有两个僧人来给他安名,还有六祖从小就不吃母奶,每天晚上有神人以甘露来喂着他等等,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也说,“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成为忍辱仙”,永嘉大师这两句话让我来猜就好像说六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当然是我个人猜的,到底是不是,我一介凡夫,我就看不清楚的。所以从这种种的现象来说,其实就概括起来,一个人的成就除了极少数是有无师智的,稍微某一方面的启发,就能够大彻大悟。有很大的一部分还是需要明师的指引,明师就是那两大本事了,就是灌顶神力和三昧正受神力。那么释迦牟尼佛对于这种现象他有什么看法呢?有的,《楞严经》里边也告诉我们“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这两句话就说一个人遇到明师等等也许你道理可以马上明白,当你明白的时候好像刹那间你已经达到了圆满的境界,但是事实上是不是永远稳定在圆满的境界呢?没有的,因为有很多事情会干扰你,所以你还是必须在生活里边慢慢地去历境炼心,这就是“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因此自古大家都知道大隐隐于市,我也常常说去闭关,就算能够修到一定的层次,但是那还是偏于空的状态,你还是必须入世,历境炼心。《楞严经》释迦牟尼佛就说到如果一个修行人老是乘空守寂那就变成不回心钝阿罗汉了那种类型的现象了。那钝阿罗汉大家说那也不错啊,哎呀你们去看《法华经》,《法华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说那些自称是阿罗汉、辟支佛那些非佛弟子,也就是佛的弟子就是这些大乘菩萨,一定要精进正道的,在《楞严经》也说修行人一定要精进,一定要回小向大才能够进入菩萨的行列。在《维摩诘经》里边,释迦牟尼佛也对众香国的菩萨说道:“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也就是叫大家不能乘空守寂,一定要正精进。所以自古以来将修行划成四大层次,那就是所谓的信解行证,其实很多修行人他们只是停留在信和解的层次,他们看起来也很相信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看起来他们也会去做一些善事啊等等,但是他们对如来真实义一知半解,他们都是框框条条地去做一些事情,好像例行公事的早上做早课,晚上做晚课,例行公事的多长时间去放生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做这些是为了干什么?其实吧,读经是为了明白道理,做事是为了破种种的执著,围绕着这一点,到底成就什么?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成就圆满的智慧具体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成就以最清净的心去面对一切,这就是般若智慧。那有没有标准呢?当你成就圆满智慧的时候,你的一切言行都没有错漏,一切事情都能够做的很得体,这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所在。如果修行只是为了读经,为了放生,然后工作、生活、家庭一团糟,那就不如不要修了,真的是为了说快点死求生极乐吗?《弥陀经》世尊不是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嘛。你快点死快点往生极乐不是在逃避吗?不是惰性吗?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也特别强调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大家可能都很清楚吧?第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释迦牟尼佛还特别强调,此净业三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当然我有些话是没有按照原文,我没办法记得很清楚,这是出自《观无量寿经》,大家可以去看。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修行一定要明白核心是成就圆满的智慧。一切禅宗的大宗师他都是围绕着正确的为人处世来体现他们的圆满智慧,譬如说南泉斩猫,这个归宗斩蛇,等等,都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体现他们的圆满智慧。

很多人就会说到那么八万四千法门到底又是怎么的一回事呢?为什么你了空居士只是谈禅宗呢?不谈其他呢?其实不是,六祖也说的很清楚,说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那好了,六祖的意思是说其实一切万法都是围绕着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其实就是成就圆满智慧,也就是我说的成就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一切这个圆满的境界。那释迦牟尼佛当年有没有怎么表态啊?在我们说的“拈花微笑”这个公案,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它第二品拈花品里边就专门在讲“拈花微笑”这个事情,里面释迦牟尼佛和大迦叶都也说到其实一切万法也都是围绕着这个法相而讲,这个法相就是释迦牟尼佛拈花默然吧,也就是围绕着如何成就最清净的心,而且用最清净的心去面对一切。在《法华经》里边,释迦牟尼佛也强调过说权设三乘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佛乘,还在《法华经》里边又具体的肯定“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大事因缘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其实就是围绕着如何帮助众生能够入佛知见。那么我口口声声说圆满境界就是以最清净的心去看待一切,释迦牟尼佛当年有没有亲口宣说这个道理呢?《金刚经》里不是有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吗?那什么意思?离一切相,不要被一切现象所迷惑,这就是离一切相。那是不是闭起眼睛耳朵塞住?不是,就是在一切现象里边,你不要被现象所迷惑,永远保持清净的心,这就是离一切相。若见诸相非相,其实也是同一个道理,就是不要执著眼前的一切现象,保持清醒。那么还有没有?《楞严经》“知见不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知见不见是什么?你不要带着成见去看待一切事情,这就是涅槃,就是圆满的境界。《波罗蜜多心经》不是也有“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有挂碍了,就是不要被事情所牵挂了,你的心保持平静了,颠倒梦想呢?不要被迷住了,这就是究竟涅槃,就是最圆满最究竟的境界。所以我翻译过来就是最清净的心,那么最清净的心有没有标准啊?最清净的心不能独立存在,一定是在一切情境里边你能够不被现象所迷惑,这就是究竟的境界。所以说真修行人不用去闭关,不用去逃避,你可以自由自在的在生活里边嘛,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道场啊,这就是圆满的境界。

那么我们知道了一切万法都是围绕着成就佛的知见,就是成就这种圆满的境界而讲的,那我们就知道自古以来很多人搞不清楚,说什么禅啊净啊,他们到底是不同流派是不是?其实不是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悟到的,那么我们回头来说,那么后世为什么搞出那么多参禅等等?其实吧,严格来说,参禅这个现象在六祖当年是没有的,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没有叫人家去参什么啦。后世为什么会有这些参禅的现象呢?据我研究,就是因为人啊这种真诚心越来越下降了,就是没以前那么真诚了,很难达到一下子相应,所以那些大宗师就是因材施教,看有些人整天啰啰嗦嗦的,就好像香严一样的说一答十,说十答百,哎呀整个搞这个口水化,所以就不如搞个事情让你去参,让你的心慢慢地专注于一个事情,慢慢明白那么多啰啰嗦嗦是多余的。严格来说是因为为了摄受这些比较散漫的,这种落于世智辩聪的弟子而设的一种方便,严格来说六祖当年没有搞什么参,没有搞这些,虽然在《六祖坛经》里边也有说到六祖曾经问大家:吾有一物, 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什么无什么…然后神会出来说是诸佛的本源,神会的佛性。六祖就说他日有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神会说错了,而是提醒神会你以后去外边接引众生千万不要太过执著这种形式,也就说,我们说老土一点,就千万不要变成卖弄口才这方面了,否则会搞得一些人会更加迷惑,主要是讲到这一点。

那么回头来讲,我们就知道原来万法都是围绕着成就圆满境界,这个所谓的顿修和渐修其实不是说正法本来有顿渐之分,而是因为求道者的根器不同,这些明师从不同侧面慢慢去引导,六祖说的很清楚“迷人渐契,悟人顿修。”,那么大家现在就明白了无论是净土宗还是其他什么宗什么宗,其实不是说本来有这么多的法,而是说当年有很多大宗师,他是从不同的侧面去接引他的弟子,设立这种方便的法门,结果后世就可能以这位大宗师的名字或者是以他所住的地方的名字呢来命个名,好像禅宗什么曹洞宗、临济宗啊,云门宗啊,法眼宗啊,沩仰宗啊等等,其实这些大宗师接引徒众的时候也许他的侧重点有点不同,但是他们的归宿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成就圆满的智慧。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因此后世这些门派之争,严格来说,凡是有门派之争的那些人他们都是没有达到大彻大悟的,如果他们有一天都大彻大悟了,那肯定就没有这种门派之争的做法和行为了。那么你们回头来说,那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有这么大概的肯定,说惟一佛乘和惟以一大事因缘,还有这个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花品里边和大迦叶都说了万法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个法相。那么有没有更具体的?有的,我以前说过的《五灯会元》里面释迦牟尼佛当年还诵了一首偈:“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成法。”这首偈就告诉我们一切万法其实都是不能执著的,但是你如果执著无法也是一种执著。这个《金刚经》究竟无我分里边也有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以故?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也强调了其实万法它共同的地方都是性空。我们在万法的这个环境里边能够悟到诸法空相,那就是于相离相,那不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了嘛,所以不管你是从哪个法门而悟到诸法空相,你都是进入了圆满的境界。所以人家说什么人在争论什么顿法好还是渐法好,这都是不懂行的人说的,还有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人家喜欢说有为法和无为法,连《金刚经》里边须菩提也有说到无为法,在哪里说?《金刚经》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个无为法,那么到底无为法又是一个怎么的样子呢?有为法大家肯定知道了,有为法就是譬如有一个方法教你怎么去意守,怎么去观想怎么去导引,就是有一个方法让你自己去操作,这就是有为法,那就很清楚了。那无为法是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要干了,那就是无为法?不是的,什么事情都不干,那是堕落到顽空里边去了,其实他还是执著一个空,能不能认为执著空是有为法呢?严格来说因为执著空其它事情都没干了,是不是就称为无为法?那么须菩提的无为法而有差别是不是就是这种落空,什么事情都不干?不是的,在哪里看的出?就是而有差别,就是无为法但是又而有差别,那是什么意思呢?那么这无为法在佛经里边也没有特别的解释,那么古圣先贤还有没有解释呢?我觉得还是老子《道德经》里那句话拿出来用就很有趣了,老子《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说“为学日益”,“为学日益”是什么意思?你学习就一定要有所收获,如果你读了很多书, 读完就忘记了,那就不叫学习,那叫浪费表情,学习就要有收获,要学到知识,才叫作学,日益就是你的知识要天天的增长,这才叫作学习,千万不要以为老子否认学习,他是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是要有所收获,有所得益,开卷有益,这才叫作为学。那么为道呢?“为道日损”,怎么个损呢?“损之又损”,不断地要将那些不好的东西给去掉。那损到最后呢?“以至无为”。无为就什么事情都不干吗?不是,“无为而无不为”,就是真正修道的人要懂得将一些没用的东西去掉,最后使你的心达到非常的清净,那么你说学习了就增长知识,那么修道又要去掉东西,是不是要将脑海里的知识给去掉呢?不是的,如果去掉它,老子就不叫你学习的,只是将那些不良的习惯,不良的想法,不良的思维模式给去掉,“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达到不妄为,一定要按实际情况去办事,不要主观造作的去想当然。你遵守了这一点,以后做事就能无不为,就是成功率很高,那么在“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之间如何平衡呢?《道德经》还有另外一句话,就叫做“绝学无忧”,说到绝学,佛经也有说,无学,无学位,无学位是谁达到无学位?大家都知道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四果就叫做阿罗汉,前面三果,一、二、三,什么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啦,那个就一、二、三,这些就有学位,只有达到四果罗汉才叫做无学位。那为什么呢?初果叫做入流,入圣贤之流,二果就一往来,一往来就是说他下辈子还会投胎作人,那三果呢?叫做无还吧,大家去查一下,我突然间又忘记了,无还就是下辈子不来人间了?不是的,你们要记得,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等很多大菩萨不是也还是会乘愿再来,投胎在人间嘛,那么他们的水平是不是没有达到三果?他们早达到了圆满境界了,何止三果呢?那么这个一往来,无还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他也许下一步继续修下去,下一辈子就能达到阿罗汉的果位了,阿罗汉就是无生,那么当年舍利佛等等他们也是成就了大阿罗汉,他们不是也坐在佛的面前吗?那为什么就无生呢?其实就是他们已经不是凡夫身了。所以就一往来,无还,就是标志着他们再来的时候不是随业受报的凡夫身,而是乘愿再来的圣贤了,是这样的。不要以为阿罗汉以后就再不来了,就叫做无生了,他会来,但是他很快就觉悟了,不是这种业力牵引的这种现象了,而是属于乘愿再来了,所以说这个无生是这个意思,千万不要以为无生就再也不来了,释迦牟尼佛早就超越了阿罗汉的果位,已经达到妙觉的果位了。那么无为和无学又是什么意思呢?阿罗汉他证得我空了,他的一切言行不会带着我执,他就是读了很多书,他也不会以我执的某一些主观的习惯,去按照书本的某一些说法去照搬照做,也就是说“无学位”的人和《道德经》的“绝学无忧”可以说是指同一种境界,也就是不会变成书呆子,不会落入教条主义,也就是“绝学无忧”,而不是说他再也不要学习了,他不会墨守成规,他不会落入教条主义,不是叫你不用学,而是他学了之后,他所掌握的知识,他是用他的智慧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会去读死书了。这就是无为和绝学的道理。所以说真正的无为法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说他会以最恰当的方法去成就一切。所以说有为和无为不是说一种做,一种不做。真正的无为,我们所说的无为就是这种最正确的最客观的做法。其实就是非有为,非无为,你说非有为嘛,他没有带着主观的意愿,非无为嘛,他不是什么都不干,其实这种无为,也就是说我说的这种非有为,非无为的做法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维摩诘经》里面对众香国的菩萨所说的那个“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这种中道的做法。所以请大家以后不要说这个是有为法,这个是无为法,其实就是落到两边去了。那好了,我今天晚上讲这么多,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知识点,一个就是有为和无为,一个是顿法和渐法,一个是修炼的次第层次,信解行证。我就先讲到这里,同修们有疑惑就提出来。

 

主持:刚才讲到能量加持,就说高功夫师父跟没功夫的师父最大一个区别就是说手灌顶神力,我想问一下,譬如说阿弥陀佛他有无量光,他这种光这种能量是无量,那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些高功夫师父面前才能得到这种加持力,比如阿弥陀佛这种能量的话他应该也都在我们周围呀。

了空居士:确实是,最主要就是说我们凡夫吧往往信心不足,所以他就很难达到一下子就能够进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的境界,也就是说他信心不足,所以他的心是乱的,如果有一个高功夫的人给他助功,其实真正高功夫的人他也是代代相传,都有这种师承的渊源的等等,你说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老子也好等等,他们整个修炼的过程其实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融进宇宙场,可以说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老子等等他们融进的都是同一个宇宙场,这个宇宙场在《道德经》就称为道,在佛经尤其是《楞严经》就称为如来藏,就融进这个宇宙场而矣,但是我们因为离老子、释迦牟尼佛年代久远,我们内心深处很难对他们升起一种绝对的信仰信赖之心,很难进入那个境界,但是这些有成就的人,和我们在一起,譬如说我当年能够拜见我的师父,我师父就是活生生地坐在我面前,音容笑貌就这么亲切,这种亲切感能够引发你这种共鸣嘛,所以就刹那间就会进入一种境界,是这样的。所以说自古吧,这些代代的这些大宗师吧,都是可以说就是我们与古圣先贤能量场连接的桥梁,严格来说,古圣先贤他们也是融进了这个法界,融进了这个宇宙场,其实我们也就是代代相连这么拉进去的,通过身心的同步共振拉进了那个境界而矣,是这样的,如果直接你们要去相应,你们升不起那个信心,好像我说明树,我抱一尊佛像,放在桌子上,你有问题问佛祖吧,你肯定说这个是一尊佛像,问了他,佛祖也没有跟我说话,但是我说明树你们有问题问我吧,你们有一种亲切感,你说那么抱一尊佛像他也不会说话,我们肯定就升不起信心啦,你们有没有读《地藏经》那个婆罗门女在礼拜觉华定自在如来,因为她是绝对的虔诚,不是空中传来了那个声音吗?你说是不是神话?当然我也不敢说一定是也不敢说一定不是,反正古人有留下这些说法吧。谢谢大家!

 

主持:从这可以看出手灌顶神力加持的效果跟这种接受的人的真诚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了空居士:确实!有些人也常常在说善根到底是什么?那么就是好的那些习惯,好的一些根源吧,但是如果你们让我说具体一点,善根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真诚心。高功夫的师父,他的能量场犹如电台的电波,这么来比喻吧,求道者就犹如收音机,你的收音机都不调好,那电台再好也没用啦,那么如果你说那个师父功夫不高呢?会不会影响,也会影响,自古以来,那些大彻大悟的那些大宗师,往往跟他修行的人,往往有成就的会比较多,当然也有一个法缘的问题,我上次讲到荷泽禅师,就是六祖座下那个小孩神会,据说他活到九十九岁,但是他一生按照历史记载确实没有培养出一个大彻大悟的弟子,这个也是一种现象,就说他真的是法缘等等到底是什么原因。你看那个杨歧方会,他的师父那个叫做什么?楚圆,就说你他日子孙满天下还是什么,他都有这个因缘吧。六祖也对怀让说:以后你能够有一个徒弟吧,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预言马祖,还有一些什么法脉吧,或者因缘吧,释迦牟尼佛当年不是也预言大乘佛法会传到我们中国这边来等等,也有一个法脉的问题。谢谢大家!

 

主持:这样的一种传授方式,除了对徒弟有真诚心的要求,还有没有哪些天赋的要求吗?就是怎么样的一种天赋比较容易成就?

了空居士:佛经里面记载两个特殊的人,一个智慧第一舍利佛,一个就是非常笨非常笨的周利盘陀伽,但是这两个人结果都大彻大悟了,我怎么知道,你看《楞严经》二十五圣里边,一个是舍利佛,一个就是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自己也说他当年人家教他四个字的记,他都记不住,只能记住两个字的,释迦牟尼佛耐心地教导他,他也绝对真诚,从哪里看得出他绝对真诚呢?人家就觉得他太笨了,不愿意接受他出家,他就拼命地在那里哀求在那里哭嘛,结果释迦牟尼佛知道了就收了他。你看他多么真诚。所以说严格来说求道最主要就是真诚心,另外一个吧,其实吧,真正高层次的修炼是强调心心相印,高功夫的人都很真诚,他们无数次的历境炼心,早就将那些贪嗔痴慢疑搞的差不多了,都很真诚,求道的人如果他很真诚那就很容易相应,就有点像周利盘陀伽那个样子嘛,不过我讲到那个香严,他在被灵佑问倒之后,他还屡次,就是多次祈求灵佑大师给他开示嘛,你看也是一片真诚心,结果才能引发后面“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嘛。是这样的,所以最重要是真诚的心。谢谢大家!

 

主持:师父这样一说,那我们也就有信心了,就说我们一定要有这个真诚心的话,我们也一定是能够有所成就的。

了空居士:是,一定能的,所以古来不是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

 

问:师父你刚才说的最清净的心是不是最明智的心?

了空居士:哎呀,如果你说明智,那问你你明什么智啊?这句话我钻一下牛角尖,明智就是你肯定是你带着你自己的想法,严格来说最清净的心就不会打入明智这个要求了,肯定是按照当时当地从大局出发怎么做是最对的,就怎么做啦,其实就是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态的具体流露啦。明智往往会引发明哲保身嘛,是不是?明树?明智这个词不是那么好的,跟明哲保身可能差不多。

 

问:我经常爱生气,听到不好听的话得难过几天,经常为一件烦恼事想到筋疲力尽,摔都摔不掉,躲都躲不开,好苦恼的,请问怎么样改变?

了空居士:结合昨天晚上有个同修问我说,师父,人家龙门信忠骂你骂了一年多,你怎么能忍受那么长时间啊?我说我没有忍啊,龙门信忠他还加我好友呢,我说我经常在看他骂我什么,然后我就反思我到底有没有做错,他骂了这么长时间,其实我就老用他骂我的话来对照我自己,到底我有哪里做错了,所以说龙门信忠也是我的一面镜子,那么你说了空居士你这么做,圣贤有没有类似的说法?有啊,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边看到,有个人问孔子,假如有个人骂我我该怎么办?孔子说你首先必须想一下人家骂的对不对?你到底有没有这个错误?有没有这个缺点?如果有,你决定告诉自己马上改掉,甚至告诉对方,赔礼道歉,说我真的错了,我决定改等等,但是万一你想不出来,人家骂你,哎,没有啊,我没有这么做,人家是不是骂错人了,你真的想一下你没有,你就恭恭敬敬地请教他,你骂我这样我确实没有,你能不能跟我说详细一点,如果他说出来哎呀确实是,那你一定要改,要赔礼道歉。如果他说不出来,那就说他无礼取闹的,那你就算了吧,不理他,他也就自然的就不好意思了,也不敢再怎么骂了。如果他再继续骂下去,那就有点狂狗似的,疯狗似的,也不要去跟他一般见识了。孔子当年有这样教导我们,我看了这番话,我很震撼,所以这一年多我按照孔子的教导,他在骂我,我有时过两三天,隔三差五看一下私聊,看看他骂我什么,看来看去就那几句脏话,没事,其实我就当他是一面镜子,不过,一年多了,我发现我真的也没有做错什么,他老是骂来骂去那几句脏话,所以我也心生怜悯嘛,你们要知道,龙门信忠比我大两岁,我1966年,他1964年,他到底有没有娶老婆,我也不知道,如果他有娶老婆有生孩子,他老婆孩子看到他老是像疯狗一样的乱叫,我觉得也是很不好意思,或者是很伤心的,如果他父母还在世,看到自己的儿子都53岁了还不懂事,老是在骂人,也一定会很伤心的。所以我心生怜悯,要打算引导引导他,希望他能够走上正道。你们要知道,那个自在步红尘是离婚的,看他现在天天在骂人,严格来说,肯定他是没有再娶的,这辈子也打算就这么破罐破摔了,真的,我也将心比心,假如一个人看起来天天骂人,也没有什么正当的职业吧,要不然怎么那么有空呢?什么叫做身如殍孵啊?那就请看自在步红尘,他其实一点都不自在的,他天天骂脏话,就说明他心中很压抑,所以我也是心生怜悯,还有那个任逍遥,据说他还搞了一个小号,叫做素女,天啦,这个素女,取这个名字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你们去看《黄帝素女经》就知道,素女这个名字不能随便用的,我刚开始还以为是淑女,贤淑的淑,后来看是吃素的素,天啦,这个是想什么呢?虽然有同修告诉我任逍遥和素女是同一个人,但是我为什么将他们两个号都登上去呢?就是怕有一天任逍遥消失了,用个素女的号,我也就是说尽力而为去教化教化他们。所以请这位同修也和我一起听孔老夫子的话吧,不要一件事情就郁闷嘛,是不是?历境炼心嘛,是不是?谢谢大家!

 

主持:真诚的求道心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百折不挠的求道的精进行持?

了空居士:对,也就是说你必须将大道之理弄明白,我从小就有一种钻牛角尖的习惯,我看书,当然高科技我不懂,你问我原子弹怎么做,卫星怎么做,我真的不懂。但是从说理上,从为人处世的这些说理上,大家都会懂得一些的,如果一个人讲这个事情讲的你一驳就倒,那就说明他讲得不到位,所以你们在听一些法师、居士或者是其他老师讲课,如果你们觉得他讲的道理是矛盾的,那么一定要问他,或者是问清楚吧,如果你搞不清楚,那心里有个迷惑,我告诉你,这个迷惑啊,从高层次的境界来说,这个迷惑就是障碍,你就到那个程度,功夫就涨不起。你们去看《释迦牟尼佛传》里面不是讲释迦牟尼佛曾经参访到一位五通仙人,他就跟他讲他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就是说他坐在那里就觉得大脑似乎有想事情也似乎没想事情,释迦牟尼佛觉得这个还是未了,结果释迦牟尼佛最后菩提树下还是自己目睹明星印证这个圆满境界,其实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境界吧。他那个非想非非想还是有所执著,所以一定要有这个求道之心。所以说这个真诚心就是真诚求道之心,打破沙锅问到底。当然千万不要说只是光问不做,天天问,天天问,绕来绕去就是这个问题翻来覆去的问,没意思,一定要解和行。谢谢大家!

 

主持:嗡同修请教师父:我怕真诚心不够,对开悟没有信心,这怎么办呢?

了空居士:真诚心不够,我问你你为什么不够呢?是不是嗡同修?你说那怎么才能够升起真诚心呢?你必须寻找明师。你说了空居士你帮我介绍一个嘛,你怎么不问我帮你介绍一个明师,那释迦牟尼佛好不好?六祖好不好?好就好了,我就带你来学嘛,是不是?你就好好地听我讲解圣贤的道理就好了嘛,我身边这么多好师父,是不是?那么你说你是不是绕个弯叫我要跟你学啊?那你就问赵州禅师吧,不是有个和尚问赵州禅师如何是学人师?赵州禅师说“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 。”他说不是这种诗,他(赵州禅师)说“是你师诗不认”。你去看赵州禅师公案,我讲过的。谢谢大家!

 

问:我的真诚心好像走火入魔了,恭请师父开示!感恩师父!

了空居士:这个真诚心是没有走火入魔的,要不然是走到哪个火呢,入到哪个魔呢?说给我听。谢谢大家!

主持:师父,我替她猜测一下,就说我们上次也在群里讨论说这个真诚,对师父的这种信任,我们一开始的信任没办法做到绝对的正信,都会带有一些迷信,那么我们这种对师父无条件的信任会不会就说的这种走火入魔呢?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这个最初的信,都可以说是有某一成分的迷信,包括明树还有嗡同修,你们如果相信我,也是多少带有点迷信,我为什么说你们迷信呢?你们肯定是说哎呀,我看很多人跟了空居士学习,学的很好,所以我也来跟他学,这个是一个方面的迷信;另外一个方面迷信,就哎呀了空居士看起来也好像辩才无碍,好像智慧也蛮好的,哎,应该是明师吧,就是从这个货比货来寻找吧。那么你们就继续看,那周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参考的,都可以的,自古以来说求道不一定是要固定一位师父吧,你们只要认真地比较,譬如我讲了《道德经》,我讲了《六祖坛经》,你们去比较一下,别人讲的怎么样?别人讲的你们觉得到不到位?我讲的怎么样?对比一下,如果觉得我讲的还可以,那就先迷信一下跟我学,如果有一天觉得定慧越来越好了,那不就对了嘛,而且我给大家定的三个标准,别人没有的,我说你们跟我修学,以后从三方面来看变化,就身心是不是越来越健康?家庭是不是越来越和睦幸福啊?事业是不是越来越成功啊?可能我说到事业成功第一个跳出来的应该是嗡同修吧,说师父啊,我现在这么破烂,天啦,嗡同修我说的话你何时听啊,是不是嗡同修?当然你确实有听我几句,我叫你以后打问题先不要打太多,也不要打电话叫我帮你加持,我天天记住你的,不过你内心还是放不下的,师父啊不加持我睡不着觉怎么办?不知道这几天嗡同修没有打电话给我你不知道睡得怎样?方便的时候说一下,如果你睡得着就说明你有听我的话,你睡不着,就说明你没有听我的话,没有相信我。谢谢大家!

 

主持:嗡同修说如果我的真诚心够的话早就开悟了,现在也没有开悟,说明我真诚心不够,接受能量不足以开悟啊。

了空居士:噢,那怎么办嗡同修?从此做个长行粥饭僧是不是?但是你又不是出家人啊。谢谢大家!

 

主持:真诚是不是对师父,包括这个师父或者是跟其他的老师,学习时,我们肯定会有疑惑的,那么这个疑惑暂时不能理解的话,该怎么办呢?

了空居士:一定要问,问了一定要去做,像嗡同修说别人都找到的东西,你就找不到,你一定要找个原因,你为什么会找不到,你看人家灵佑在百丈禅师那里,百丈禅师叫他在一堆灰里找有没有火种,有没有火星,他找来找去找不到,然后百丈禅师自己去找,百丈禅师是师父,灵佑是弟子,他(百丈)很认真地找,结果被他找到了,灵佑因为这件事情就开悟了,他觉得自己的耐心和细心还不够,是不是?嗡同修,你的眼睛也是好的,就是不好,你戴眼镜也还可以,为什么老是每一次别人找得到,你找不到,为什么不从自己身上去挖掘这个能力,而是老是觉得我这个人本来就找不到,那我问你你为什么找不到?你就说找不到就是找不到,那这就怎么说?就说明你没有去反思,没有去努力。你的真诚心不到其实被你的惰性遮蔽了。谢谢大家!

 

主持:嗡同修说两天了,吃点药还能熬过去,如果停课四天、一周那就完了。

了空居士:那我们以后是不是专门为嗡同修做个实验,停课一周吧,那嗡同修那我就杀生了。

 

主持:刚才师父说到我们暂时还不能理解的话,也先按师父教导的去做。

了空居士:对,如果是一些具体的方法上一定要去做,因为有时候真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嘛。对了,好像我搞这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活动),就是免费借课程,嗡同修你一个都没借出去,是不是?哦,借了一个。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免费人家也不要了嘛,就说明你惰性嘛,嗡同修,我们那么多群,是不是?就说你没有真诚心,没有听话,你这没有真诚心确实是惰性引起的。你真的放不下你还是以后一天打一个电话给我吧,然后你看身体好一点,精神好一点,惰性克服掉吧。

 

主持:如果碰到的师父不是明师呢,那该怎么办?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现代人比较殊胜,不比古代,你们有没有看过杨露禅?我小时候看过连环画,他要去学艺吧, 里边遇到一些,那些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功夫的,什么***吧、***啦,那些看起来水平是很一般的,最后是遇到陈家沟吧,那个才是高人。现代人很殊胜的,其实吧,看师父功夫高低自古是看智慧,如果真的智慧圆满的人他的功夫可以说是很高的,当然智慧不圆满就不一定有功夫了,一般就是说有点文学功底,吹吹牛皮这些不算的,智慧高是什么?就是说他做什么事情一定是圆满的,在具体的说话方面就是辩才无碍,你看六祖,不用读书,什么问题他一下子给化解了,就是这个意思,看这一点,看智慧。谢谢大家!

主持:谢谢师父今晚的精彩开示!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