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禅宗揭秘(二)
讲座时间:2015年10月31日 20:00-21:30
讲座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
主持:明树
文字整理:明昀
校对:明树
明树:我发现师父啊,禅宗揭秘第一讲是在你五十知天命生日这一天,今天这一讲也非常的殊胜,是在我们伟大的首都,在我们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来讲。
了空居士:是啊是啊。其实禅宗嘛,在人类文化史里面,它这个地位是举足轻重。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佛家的所有流派,我们说八宗也好,十宗也好,大家都知道天台宗啊,华严宗啊,其他什么俱舍宗啊,什么成实宗啊,还有这个很多宗,十宗八宗的说法吧,严格来说只有禅宗才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直接印证代代相传的流派。其实禅宗又叫做什么呢?又叫做传佛心印。传佛心印其实传什么?佛之知见。
我为什么这么说啊?这个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就是《妙法莲华经》里面: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让众生能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就成就佛的知见。那佛的知见是什么呢?那就是知见无见,也就是般若。那么释迦牟尼佛当年为什么说:吾有正法眼藏。“正法眼藏”它是这么连起来,“藏”就是含藏万法,“正法眼”就是最圆满的智慧。这句话就是说了这个事情了嘛。
所以禅宗的重要性,从《妙法莲华经》,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大迦叶印证,这些就看得出禅宗的法脉就是最圆满的,而且最权威的。当然我说最圆满,并不是说天台啊华严啊不圆满。他们修的圆满的时候也圆满了。那么你们说,我为什么这句话好像是病句,修的圆满的时候就圆满了。就是说他们真的也能够大彻大悟的时候,那也跟禅宗的境界是一样的。其实一切万法,当你大成就的时候,证得的境界就是禅宗那个圆满的境界。譬如二十五圣圆通,楞严会上吧,那二十五位圣者,他们证得的境界都是圆满的境界,都是禅宗的最上一层的境界,这个原因。那么历史上传下来很多公案,你们要知道,那些公案其实就是禅宗大师在日常生活,包括在教导弟子们的时候,他大智慧的具体体现。我以前也讲过说,马祖道一曾经对他一位弟子说:“日面佛,月面佛”。明树,你应该记得这个事情吧。
明树:对,记得。
了空居士:你们去看历史啊,哎呀,多少人搞得乱七八糟的。其实他这个公案的背景是什么呢?当时马祖说他可能也准备要入灭了,圆寂了,所以大家都很关注嘛。他的弟子看到马祖表现出身体不舒服的样子,他就说:师父,身体怎么样啊?他就说了这个:日面佛,月面佛。其实马祖是有大智慧的人,他知道他的弟子是牵挂他,身体有什么事情啊,会不会要去世啦。所以马祖说:日面佛,月面佛,是有个典故。佛经里面说,日面佛,他当年大彻大悟之后,他驻世一千八百年;那个月面佛,他大彻大悟之后,驻世一昼夜,我们说二十四小时,就入涅槃了。两尊佛都是大彻大悟之后,但是他们驻世的时间不同。所以马祖就用“日面佛,月面佛”告诉这个弟子说,不要执着这种世俗的观念,说寿命长和短,最主要你们听我的话,我能教你们教好,教好我任务完成了,该走我就走了。所以说,大彻大悟的人是不会去执着长寿和短寿的。他的寿命的长短,这是驻世的因缘,这是跟大众的因缘而已。这是教弟子们不要有寿者相。《金刚经》不是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吗?就是不要对这种世俗的寿命啊等等的执着。如果还有执着的话,那就是不开悟了。
我们继续追溯到六祖,当时他告诉弟子们,他准备要入灭了。很多弟子都放声大哭嘛,所以六祖就告诉大家:唉,你们哭什么呢?你们是怕我不知道去处吗?假如我不知道死了之后去哪里了,你们哭那还好,假如我知道去哪里了,你们还哭什么呢?反过来说,假如我自己不知道我去哪里,我怎么会知道我什么时候要走呢?其实这个事情吧,如果回到《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里面,来看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就知道其实我们这个肉身是跟人道或者包括,尤其是人道吧,有这个法缘,他就投胎来到这个世间,给大家讲经说法。讲到差不多了,他这个肉身就示现入灭死亡了嘛,圆寂了嘛。其实大彻大悟的人,他的心是无所住。无所住住哪里啊?也就是涅槃寂静,也就是跟常寂光土永远相应的。他活着的时候,也跟常寂光土相应,他死了也常寂光土相应,他永远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嘛。他本来就是这个法身不生不灭嘛,所以没有来和没有去的这种执着。所以在《维摩诘经》里面有一句话:不来相而来。《金刚经》就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很多人他不明白如来真实义,所以在看禅宗公案就解释得乱七八糟的。所以我上次将这个禅宗的大概的这些知识给大家讲了。现在我就,明树,你们那边有总结了一些问题要问我吧,就请读出来,我给大家认真讲解。
明树:好的。师父好,今天有一些新来的师兄,能不能给他们开示一下如何听课,以及我们听课有什么作用。
了空居士:如何什么啊?
明树:如何听课,来这边听课。
了空居士:哦,如何听课。哎呀,我们还是请教释迦牟尼佛吧,释迦牟尼佛喜欢说:谛听,谛听。谛听是什么,就是很专心地听。很专心地听是什么?就是以恭敬的心来听。就是说,虽然我是个凡夫,但是我嘴巴说的话,都说圣贤的教导,不是我凡夫的言论。我自己没有言论,我都是引经据典,是圣贤的教导。所以希望你们,就算对我了空居士这个凡夫没办法升起恭敬心,也希望你们对历代的圣贤升起恭敬心吧。所以希望你们以恭敬的心来听我说话,听我讲课。这就是听课的要诀。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就以:谛听,谛听。谢谢大家。
明树:师父好,我看你在上一讲中说到,禅的圆满境界是万法共同的圆满境界,那么这样的话应该可以说,一切的宗派他们在圆满、在究竟处都是禅。为什么历史上把大迦叶传承下来的这一脉独独称为“禅宗”呢?
了空居士:哦,其实“禅”、“宗”这两个字是有它的各自含义。单单说“禅”嘛,严格来说是“禅那”的简称。“禅那”其实就是禅定。禅定就有包括了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等。在一切禅定里面,只有“三昧”,也就是“于相离相”,比如你初下手的时候在欲界定,那么于欲界而不执着欲界,这就是三昧。你修着修着达到了初禅、二禅这些色界定,那么于色界而不执着色界,你也是三昧。如果到了无色界定,那于无色界定而不执着无色界定,就是三昧。假如你觉得得了无色界定,粗定、细定、未到地定等等,你觉得,哎呀,我得了这个定了,那么你一着相,就变成外道定,因为有我和所证的境界的执着。真正圆满的境界就是不二。那么不二的境界,有高低吗?有的。这就是,如果从证果的角度来说,就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种种的阶位。那为什么还有这些阶位呢?就是因为修炼者,虽然你的心能够达到了无所住,但是你还跟法界各方面的缘,还没达到那种圆满。也就是说你能够明白这个境界,但是你那个还叫“解”,你要通过历境炼心等等你才能够“证”。在《楞严经》里面有一句话也很出名,释迦牟尼佛说的:“理可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道理你可以马上明白,明白之后你也能够知道一切次第都消失了,但是你内心深处有种种的烦恼执着,也不是刹那间能够彻底地破干净,在历境炼心过程它有时候还会业障现前,你还会刹那间有点退心。当你无数次的历境炼心之后,你确实再也不退心了,那就渐渐接近圆满。所以说“解”和“证”是不一样的。解悟的人,他的智慧不稳定,他的所谓的神力、神通力不够厉害,当你彻证之后,你的智慧是彻底圆满,一切时一切处你都不会说错话、不会做错事,真的犹如儒家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且他有很高深的神力,也就是愿力,他为别人加持啊等等,可能都会产生种种的瑞相,会有这些现象。也就是说,你跟这个法界融通的程度不一样。六祖在“般若品”里面也有说过,要深入法界,你必须还是要去学习《金刚经》嘛。其实《金刚经》的要诀是什么?就是以“无所住之心”来破种种的相。其实到一定程度,能破和所破不二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真正的无念无住无相的境界,也就是达到圆满的三昧的境界,是有这个区别的。所以他修炼,道理可以顿悟,但是顿悟之后必须还要去历境炼心。因为我们大脑深处很多阿赖耶识、末那识里面有种种的烦恼习气藏在里面,假如你不是去历境炼心,你可能很难发现你内心深处真的有这些障碍。到实践里面去做了,哦,一接触,哦,原来我的心量还是这么狭隘,我的眼光还是有点短浅等等,是这样的。所以一个大成就的人,他都必须经过历境炼心。那么也许你们说,六祖惠能大师有没有啊?他在五祖那里才八个月,而且在那里舂米。没错,就是因为他在那里踏碓破柴,在干整个寺庙最辛苦的活,五祖发现他干得无怨无悔,而且又发现他很有智慧。他无怨无悔地去干活,可以说他是证得空性。但是如果他只是证得空性,而生不起智慧,那还是属于小乘人,变成有点卧轮禅师的顽空,有这个现象。但是如果他同时又有智慧,智慧还是很好的,五祖说什么他都明白,那就说明他定慧等持,达到了非常圆满的境界,所以可以传以衣钵,就是这个意思哈,谢谢大家。
明树:我们在看历史上的很多禅宗公案,讲到很多前辈大德,很多被当头棒喝,或者听到个声音,或者鼻子被揪一下等等的场景下就顿悟了。这种顿悟是解悟还是证悟呢?
了空居士:哦,我告诉你,这个要看一个人的根基。有些人,他的天性很纯朴,他一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就永远不会改变,他就从这个顿悟开始他永远不改变的。其实他顿悟那个时候,一定严格来分,他还是属于解悟。然后他明白了这种世界观之后,他为人处世永远不改变,那么就渐渐进入到证悟的境界。我们后世的人嘛,这个立场不坚定,明白道理之后他老是会怀疑,会进进退退的,所以这个解悟的时间会比较长。古人吧,很多他解悟的时间都比较短,也就是说他涨功特别快。现代人他因为思想的立场不坚定,所以老是进进退退,所以他们从解悟到真正证悟的时间要很长,就是这个原因,谢谢大家。
明树:哦,这种禅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很向往,但我们现代人能够达到这种禅的境界吗?
了空居士:能啊。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就感慨地说了一句话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那么其实妄想是属于什么呢?都是“贪嗔痴慢疑”,或者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这些。那么我说起来很复杂,其实严格来说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你有一片真诚的心来接受善知识的开导,那可能就比较快地进入到从解悟到证悟这个正轨了。关键就是真诚心。当然古人甚至说叫至诚心。谢谢大家。
明树:那我们在通往禅的这个境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怎么具体的去做呢?
了空居士:哦,就是严格来说,如果从具体来做,我给大家总结了三宝,就是:地藏愿、普贤行、念佛法门。昨天晚上有同修有问到说“慎独”。其实你们功夫深了,你们跟我修行的很多同修吧,闭了眼睛很多会看到光的世界。你们功夫更深了,你们知道这个光的世界它是很多方向是在波动的,在旋转的,而且甚至会看到这里面无数的光的明点吧,有时候看起来都很像是一尊佛吧。这种情景真的跟《楞严经》啊《法华经》里面所谓的“十方诸佛”那个情景很相似。所以当你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如果你是有一片真诚心,你可以认为我一切言行,十方诸佛,悉知悉见。那么这个时候来修地藏愿、普贤行、念佛法门,那可能就刹那间我们的心跟诸佛的本愿就相应了,就能够迅速地进入禅的境界。当然刚开始还不圆满啊,需要历境炼心,无数次的历境炼心,它就慢慢就对齐了,就心印。所以我以前给大家说相应,互相的相,应该的应。心印,就是我们盖章那个印,其实就这么简单。谢谢大家。
明树:我记得六祖说,他跟人家讲:唯论见性,我们只讲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但是我记得师父在教我们的时候也经常要我们打坐念佛。那请问下这个打坐,我们还需要打坐吗?打坐有哪些好处?
了空居士:哦,这个事情在六祖的“坐禅品”里面六祖有说过。当时有个弟子问六祖,应该那个人叫做志诚吧,就说,秀大师是教他们静坐观心。六祖说,静坐观心,是病非禅。病的意思就是错误的意思,不正确的。然后他又说了一首偈说:“生时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如果一般人读到这里就觉得,六祖是反对打坐的,那么你们继续看后面的“坐禅品”:“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又说到禅定,外离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说他这样。其实你知道六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他是告诉我们无论行住还是坐卧,你的心都要保持外不着相,内不着空,或者是外离相,内不乱,这才是叫作真正的坐禅。不是盘起腿来这么做,而是一切时一切处都要这么做。哎呀,你说,了空师父你是不是说漏嘴了,什么一切时一切处,那睡觉了该怎么办?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白天我们的心很清净,晚上睡觉可能都不会有太多的梦吧,正如庄子在《大宗师》里面所说的,那些大宗师吧睡无梦,觉无忧,食不甘。什么意思啊?就是他睡觉的时候一般梦很少,尤其是不会做噩梦吧,《波罗蜜多心经》说“远离颠倒梦想”嘛。那么觉无忧,觉是什么意思?醒的时候,人醒的时候,诸葛亮不是当年说: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个觉就是醒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你们仔细去看,看很多人,你们看你们的亲人啊同事啊邻居啊,很多人,面部表情都有一点特征,也就是气质吧,不一样。就是说明他们的内心世界各有一些执着,所以他们表现出面部表情不一样。你们再去看那个刚会走路的儿童吧,或者是稍微大一点的儿童吧,两三岁的儿童吧,他们没事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都是有点类似,都是天真纯真,当然儿童严格来说,他们与生俱来这个表情也不一样,是佛家所谓的业报,但总体上来说,儿童很多都是比较纯真,因为他心里没有特别的执着,是这个意思。所以觉无忧,就是你清醒的时候,心中没有特别的忧虑。那食不甘呢,又是什么意思呢?甘就是甘甜,吃东西会觉得这个比较好吃。那么是不是大宗师就变成傻乎乎,吃什么东西好吃不好吃都不知道了,好吃也觉得不好吃呢?食不甘?不是的,食不甘,就是他不会挑食。不会觉得这个东西好吃,我喜欢吃,那个东西不好吃,我不喜欢。在佛家十大自在里面也同样有这么说吧,就是大彻大悟的人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分十方面,其中有一个方面就叫做“资具自在”。“资具自在”是什么?也就是说,他对生活各方面的物质要求吧,他没有什么要求,他随遇而安。所以我们印证“食不甘”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这个大彻大悟的人,他就是这种心态,谢谢大家。
明树:我在看《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的时候,看到它里面有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在谈到他的其他一些弟子,像目犍连啊,须菩提啊,阿那律啊这些弟子的时候,他就说:“此辈皆得心性假用,未得心性真实体”。师父说各个法门修到最后的境界都是禅的境界,那为什么又说他这些弟子,只得到心性假用呢?
了空居士:哦,也就是说他们心中还有一些执着。须菩提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他叫作什么,他叫作解空第一须菩提。但是你去读《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释迦牟尼佛重点指了两个人,一个是舍利佛,一个是《法华经》的龙女,说他们就证得这个圆满境界了。舍利佛说他已经证得这个圆满境界,他已经体证到华光世界。华光世界是什么啊,你们去看《法华经》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弟子们授记,就说舍利佛过多少劫多少劫,他就圆满成佛,那个时候他的佛国叫做华光。那个小龙女,就刹那间也就证得圆满境界,到他方世界示现成佛了,这个是在《妙法莲华经》有说的。然后接下来就是舍利佛吧,就是说他圆满境界,他也要比佛祖提前要示现入灭了,当时就两大弟子先入灭嘛,一个是舍利佛,一个是目犍连,然后继承释迦牟尼佛衣钵的就是大迦叶,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其他的人吧,多少还是有一点执着,没有彻底圆满,只有舍利佛和大迦叶,另外一个是龙女,他们能够彻证,是这个意思。
明树:禅的境界是用清净心来思考问题,那他虽然没有彻证,他应该也是证到了相当程度的这种清净心了吧?
了空居士:哎呀,我告诉你。这个我们就水来说了吧,物理学说水到一百度才会沸腾,可能九十九度还是在冒泡。所以这个大彻大悟有时候你差一点,那个时候还不叫做大彻大悟,只能说你开悟了,这个时候你开悟,但是那个时候遇到什么事情一执着又不开悟了,是这个意思。所以说,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永远不会说错话。那些只是开悟的人没有彻悟,他有时候被事情一转,他就会说错话的,会这样的。所以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是不会这样的,他就辩才无碍,圆满智慧,永远不会说错话的。
明树:听师父这么说的话,那禅宗真是一个最上一层的法门。但是我记得印光大师又说:“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法门“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之殊胜超绝”。那到底是净土宗殊胜呢,还是这个禅宗殊胜呢?
了空居士:哦,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来引导,你修禅宗,你们不相信,明树同修,乃至在座的所有同修,你们去看历史上的很多禅宗公案,很多人都搞得一塌糊涂,我也讲过几个禅宗公案啊,你去对照一下,反正现在百度搜索很方便。你看看我讲的,你们可以来反驳我,看看我哪个方面讲错,然后你再去看看别人讲的,看看他们讲得怎么样。我们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那么你们说要看出,讲解谁圆满,我们没有开悟之前能看得出吗?只要有对比,是能看得出的。就像当年六祖在神秀旁边写了“菩提本无树”那首偈一样,很多弟子都觉得,哎呀,稀有稀有,厉害,一对比就看得出来的。他们不明白禅宗大师真实义的时候,他们讲的就互相矛盾,我明白了就不矛盾。可以对照的。
明树:那看来就是说,现在成就的人非常少,这个原因就是缺乏明师。那什么才是明师呢?
了空居士:有圆满智慧的人就是明师。那么你可能接下来可能还是在想,圆满智慧怎么看呢?你有问题问他,他答得很圆满,你我他都觉得对,那差不多了。我为什么用个差不多,就是说还保留一点意见吧,你说你我他还不够,可能别人会不会来挖什么哦,也就是说,真正圆满智慧的人说话是圆满的,是驳不倒的。那么如果从没有明师的角度来说,那真的是发大信愿求生极乐,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的。那么你们可能有读到百丈禅师“丛林二十条要则”也就是《百丈清规》吧,里面有一条就是:修行以念佛为稳妥。你们要吓一跳,你百丈禅师是谁的弟子啊,是马祖道一座下三大弟子之一,号称“洪州门下三大士”。这三大士是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西堂智藏的公案我还没有讲过,我讲的比较多是南泉普愿。这三位大师是当年马祖座下最杰出的弟子。百丈禅师写的这句话:修行以念佛为稳妥。那么他是不是特别推崇净土宗啊?其实我们没有成就之前,着相而论,就是禅宗是禅宗,净土是净土。当你有所成就之后你就知道,当你真正发大信愿求生极乐,这刹那间其实就是悟入了禅的圆满境界。那么你说不是一下子大彻大悟了?我以前说过:心愿如佛,言行如佛,你就佛我不二了。你真的能够彻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吗?如果能的话,你刹那间就相应了,再通过实践的历境炼心,不断地使你的心愿更加坚固,那就越来越相应,越来越相应,最后就可能会达到接近圆满了。其实禅净是不二的,净土是从事相上来证圆满境界,禅宗吧是从理上来证圆满境界,其实是殊途同归。
明树:那看来我们对禅的学习是离不开明师的指点,那师父能不能给我们讲解一下,明师是怎样传授这个禅的?
了空居士:哦,明师传授禅。我引用六祖一句话: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也就是众生有一烦恼,大宗师——佛经是说如来吧,我这里给大家改一下,就改成大宗师——他就有一智慧,让他从那个点上来解脱。那么你说,六祖不是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吗?你们要知道,当解脱之时,能解和所解都刹那间消失,你不要老是执着那个解脱的方法,也就是《金刚经》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吧,里面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诸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就是那竹字头一个砍伐的伐,就是竹排吧。“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有烦恼,大宗师给你解脱。怎么解脱啊?他以智慧给你讲解说这个事情就这么处理,然后你就刹那间明白了,然后这么做就行了,不用老是去执着:这个方法对吗?这个方法行吗?你既然听了明白觉得对了,你就毫不犹豫去做了,那个烦恼不就解脱了吗?你做完了也就算了嘛,不用去执着那些原来那些事情了嘛。这就是不论解脱。如果你老是说这个事情就这么做,你听了觉得对,但是你还是不愿意去做,那就是老是在执着解脱。比如说忏悔,《六祖坛经》“忏悔品”里面说得很清楚,忏吧就是发现你做错事,悔吧就是改正。现在很多人天天在拜忏,拜干嘛呢?无始劫来多少罪业,你天天去拜啊,磕头磕到头上长一个包啊,有用吗?没用的,最关键就是你认识到错误之后,从此走正道。你说六祖说的,有没有其他活菩萨说呢?有啊,《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讲的,普贤十愿,第四,忏悔业障,里面就有的,业障有体相,我们虚空都装不完,我们从此就走正道,就对了。如果你天天在那里说忏悔忏悔忏悔,你以为天天磕头,那个罪业就会消失啊?不是的,你要从此走正道。那么过去种下的恶因怎么办?只要你现在不要造恶缘,那可能那个恶因吧也不一定会变成恶果,就算变成恶果,也可能也没有那么严重,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忏悔,这样做才是真正的解脱,而不是天天磕头在那里忏悔以为求解脱,不是的。所以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就是这个意思。见性吧就是见到佛性,明心见性,其实见到佛性。佛性是没有形象的,真正见性的人是见到什么了?是明白万事万物是缘起性空,从此你精进正道,这才是真见性的人,谢谢大家。
明树:那是不是只要有了有智慧的明师,所有人的烦恼都能够被破解了?
了空居士:哦,都能破除。那你们可能说,啊呀,我有智慧之后,我本来很想发财,是不是刹那间就很多黄金从天而降?不是。或者是我身体有什么疾病,我大彻大悟之后就刹那间就好起来,是不是?不是。这个事情在《般若蜜多心经》里面有说吧,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只要你“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能够“度一切苦厄”,其实里面关键一个点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烦恼都是非空非有。譬如,贫穷。你没有开悟之前,你可能天天很纠结说:我为什么没有钱?我为什么贫穷啊?那么当你有一天你大彻大悟了,那个瞬间你还是没有钱的,还是贫穷,但是你就从这种忧虑里面解脱了,你就没有忧虑了。那没有忧虑就是安于现状是不是?不是。你那个时候有智慧了,你就去观察,我现在这么贫穷,我要去寻找什么出路,该怎么去改革,该怎么去进取,来改变这个穷困的局面。你就不会停留在对贫穷这个状况的忧虑,而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将压力转成了动力了。被你这么一转,然后一步一步去做,那你不就是慢慢地脱贫致富了吗?所以说智慧能够破一切烦恼,就是这么破的,不是说一开悟什么黄金从天而降,没有的,不小心头被砸了啊,谢谢大家。
明树:师父,我听你这些啊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唯论见性,那不就应了这句话“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了吗?
了空居士:哦,这是出自吕祖《敲爻歌》嘛,“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然后再说:“只修命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吧,吕祖的《敲爻歌》吧大概有这两个意思。那么你们要知道,自古这些修行人都是有师承的。师承就是师父的传承,那么为人师者必须具备什么呢?你要教大家开悟,你自己必须开悟啊。一切开悟的大宗师,他们都具备两大本事,一个是大愿力,或者是叫做神力,一个是大智慧。那哪本书在说啊?《楞伽经》,卷二,里面释迦牟尼佛分明这么说:“一切如来,皆以两种神力建立”。第一种就是手灌顶神力,第二种就是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那么手灌顶神力,你们说,啊呀我知道啦,将手放在头顶给大家灌灌气,这就是手灌顶神力。严格来说,这是一方面,其实手灌顶神力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啊?请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一个镜头,说释迦牟尼佛伸出他的手给无量无边的地藏菩萨化身摸顶,后边嘛说地藏菩萨将他的化身都收起来就变成一位地藏菩萨,跪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吧,释迦牟尼佛还是伸出手给他摸顶嘛,有说了那句话:“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有说了这段话嘛,所以释迦牟尼佛给地藏菩萨摸顶就是有这两种情况。你们看了就明白了,其实第一种,释迦牟尼佛伸出一个手,给无量无边的地藏菩萨化身摸顶的时候,其实是大放光明,所以说手灌顶神力,不是单单指用手对一个人的,放在头上灌气啊,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他全身这种能量场覆盖了周边的一切,称为手灌顶神力。另外是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一切身面言说神力是什么呢?一切身面好像登台唱戏,有些人扮演这个角色,有些人扮演那个角色,他有不同的衣服啊,神态啊,这种表现形式吧,其实这个话就是这个意思,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就是说,大彻大悟的人,他不管去到任何领域,他都能够扮演好那个领域的角色。也就是说,他有大智慧,他能够为众生破一切烦恼,一切疑问。那你说释迦牟尼佛在世问他:地球卫星怎么制造啊?严格来说,大方向一定是懂的,当然从佛经的角度,像佛祖这样的人叫正遍知,他真的是什么都知道。我们从《涅槃经》里面看,我们地球人不是这么简单的几万年还是什么的,无始劫前,在法界里面就有这些人类的现象的。释迦牟尼佛也在《妙法莲华经》的“如来寿量品”里面说,他无始劫前就圆满成佛了,就说明人这种现象不是简单的这么几万年啊,在宇宙的很多地方,都有人类这种现象,而且已经是非常久远了,谢谢大家。
明树:师父好,刚才您从佛经的角度给我们阐释了师力加持的现象,那您能不能从我们科普知识的层面来给我们讲述一下,怎么理解这种能量的传递呢?
了空居士:哦,这个很简单。我常常喜欢用四种现象来比喻吧。一个是电台和收音机,好像我在北京,明树你在福建如果有个收音机开着,北京电台可能你马上就收到了。可能你要想北京离我福建随便两千公里吧,这么远,能收到吗?真的能收到。其实电磁波这些东西不要说两千公里,好像美国不是有一个什么航天设备去探索那个火星,不知道要多少公里?另外,譬如说太阳,太阳离我们地球超过一个亿公里,阳光照样能普照大地吧,足够强的能量的时候,真的这点距离不成问题的,这个是解决距离的问题吧。另外,能量场的传播吧,譬如说磁铁和铁,当然这个距离比较点短,可能大家觉得还是不够形象,从音叉的共振吧也有这个现象。另外就是说我们给大家助功的时候,如果我自己的体验,我是觉得我体外这个能量场是不停地旋转的,是很多方位的,接受我助功的同修都是笼罩在我这个旋转的气场里面。我的气场是穿透了大家的身体,这种旋转的能量场可能会使我们身体的经络系统产生类似感生电流的现象,所以这种助功的现象,我就从物理学这些现象来给大家解释吧,也许大家都会明白,谢谢大家。
明树:下面明奏同修他说,他刚才瞬间流眼泪,浑身有电麻感和颤抖感,这是不是这种感应的现象呢?
了空居士:哪个奏?
明树:演奏的奏。
了空居士:这个也算是一种感应现象。
明树:那我们,像我们都是一些普通的社会上的人,平时都忙于工作啊家庭啊,那我们应该如何去修到这种禅的境界呢?
了空居士:哦,其实古大德告诉我们,处处是道场。正如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有同修问我说,这个体字是不是指身体,我说是啊,其实这时候的身体,是指活人的身体,活人的身体是包括肉身和思想嘛。也就是他的肉身也就是那么自然安详,那个他的心态也那么自然安详。一般来说,修行修得好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不会那么风风火火的,除了像济公啊,那些人有些特殊的表现,另当别论。正常的修行人,如果他真的有所证悟,他一切都是比较安详的。所以这个在日常生活里面,无论你的工作再忙,你都要保持忙中不乱,所以就变成:时时是道场,处处是道场了,要有这种心态,谢谢大家。
明树:师父,这种心态,释迦牟尼佛这种清净心态,我们应该怎么具体地理解这种心态。我经常看到有一些大德,他经常用如水静置(比喻),把一杯水静放在那边,然后杂质慢慢慢慢地沉淀下来,水就变澄清了。那是不是这种安静和祥和的状态就是这种禅的心态呢?
了空居士:哦,如水静置,如果你们让我帮你们搜索,这句话在佛经里面有没有出处,那是有的,在《楞严经》。原话好像是:如水好像是置于静器,安静的静,机器的器,放在这里安静的器皿,泥沙慢慢就沉淀下去,修炼的过程就是这种过程。这个是一种比喻,但是最关键就是说什么是静器?你的心很乱,那如何来使你安静下来呢?那就是你要修这个,其实严格来说说明白了就不用修了,就是你要对一切现象以客观的心态来面对现实。遇到顺境你不要喜出望外,遇到逆境你不要怨恨、怨天尤人,既来之则安之,你要有这种客观的心态,面对现实。这个面对现实的客观心态就是静器。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成就圆满的境界。所以你说有些法师讲这个比喻,但是你们仔细去看,他只是说这么做,但是他没办法教你怎么做,因为连静器在哪里都不知道,静器就是面对现实这种客观的心态,谢谢大家。
明树:那有些就这样教你,像社会上有一些禅修班嘛,他就把你带到一个封闭的地方去闭关,到一个山上去或者什么,然后告诉你什么都放下,什么都置之不理,你就一心地念佛,这样的方式来修的话可以吗?
了空居士:哦呵呵,这样来修吧,那么我就问他,你以后回不回来?如果你回来,社会还是那么多姿多彩,假如你不回来,你也只修得个卧轮禅师在那里整天像枯木死灰一样。其实,明树,我们都是成年人,你可以逃离现场,但是你没办法磨灭你的记忆,是不是啊?
明树:是。
了空居士:当能够磨灭记忆的时候不就变成老人痴呆症了吗?那老人痴呆症就大彻大悟吗?没有的。所以其实人是社会的人,你要达到圆满境界,你还是要以最客观的心去面对一切,无怨无悔。那自然就是如如不动了,就这么简单这么直接嘛。
明树:还有个问题,您刚才说到,佛的境界他是正遍知,还有第一讲您也说到,这种法眼通,能够分别一切法的差别相。那我就想问一下,我们在平时这种工作学习中,还需要去学习这些日常的专业的知识吗?是不是只要我这样修行下去,自然而然的,我这些知识也会掌握了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这个法眼通这个词,是以前的气功师讲错了。他们以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它们都是眼睛,不是的。类似有眼睛这种功能的就是肉眼和天眼。肉眼什么?就是我们头上的这两个眼睛。天眼是什么?就是你闭上眼睛,你可以看到光的世界,可以看到另外一些情景,这是天眼。从慧眼开始到法眼到佛眼都是智慧,你看《金刚经》里面须菩提说,我从久远劫来所得慧眼,从来没有闻到如是的经典,原话我记不住了,就是没有听到《金刚经》这样殊胜的经典。慧眼是智慧,为什么用一个“眼”字呢?“眼”就是能够看清楚一切,有智慧之后,你一切事情你都能搞清楚,而不是我坐在那里闭着眼睛观察一下,不是的。他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清楚。慧眼其实一定要说得具体一点,那就是属于阿罗汉证的空性,这种智慧,他能够明白万事万物都是不永恒的。他能够证得这个境界,而且他整个身体能证到空的境界。法眼是什么呢?他能够明白一切现象的差别,也就是他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佛眼是什么?佛眼就是佛祖的圆满境界。佛祖他不仅仅能够彻底地明白,而且亲证万事万物都是不永恒的,证得空性,而且对一切现象的差别他都了了分明,也就是任何事物他都能够看得出它的具体情况,他这两方面已经达到圆满,佛眼也叫做一切种智,法眼这方面来说是万法的差别相,叫做道种智,是这样的。不是说通了。那么回头来说,一个真的能够证到法眼这种智慧的人,他去做什么事情就不用学习了吗?其实严格来说,你学习就懂了吗?那么这个事情怎么平衡呢?当你证到法眼这种境界的人他也需要学习,但是他不会产生执着,也就是他绝对不会成为书呆子,他很多事情,同样来学习,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境界的人,也读过很多书,也掌握很多知识,和一个已经证悟到法眼的人也同样读了很多书,他们这两个人去办事,很多时候是不一样的。普通人他往往会有一些执着,会落入教条主义啊书呆子啊,证得法眼的人是不会的。他永远不会变成书呆子,他有丰富的知识,但不会变成书呆子。这个在佛经上有没有具体的说法呢?《楞严经》有:“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其实很多事情就是因为他们落入教条主义,虽然满腹诗书,但是不懂得活学活用,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证得法眼的人他智慧都非常圆满了,他就“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他所有的事情他都懂得去实事求是,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有这个区别的,也就真正能够达到活学活用,因地制宜。
明树:勃宏师兄他请教师父,跟您修行时如何开发智慧呢?
了空居士:哦,你们一定要以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你心中有烦恼有疑惑,你客观地将它想通。想不通了一定问我,我渐渐地将你们心中的这种烦恼这种执着破掉了,你们的心就越来越清净了,我们的真如智慧犹如日月,烦恼犹如乌云。这个在《六祖坛经》“般若品”里面有这个比喻。大善知识有大方便力,他将你们的各种烦恼执着给破掉了,谢谢大家。
明树:说到执着,无欲则刚师兄说,您多次说到不要执着,那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该如何不要执着呢?
了空居士:哦,我知道了,你内心深处肯定藏了一句话,说执着追求不对吗?我告诉你,不是完全对。那最正确怎么做?因上精进,果上随缘,你在工作上你做事情一定要认真负责,你以为认真负责就是执着啊?不是,这是正精进。但是你努力去做好,结果如果还没那么满意,你也只能承认现实,然后又继续研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改善,这就是正精进,这就是不执著。不要说努力去做,结果做了效果没那么好,就哎呀,不做啦,彻底拉倒啦,那才是执着。你做了,努力去做,结果还是没那么完美,你就继续认真研究,继续去完善它,这才是不执著,这是正精进,谢谢大家。
明树:有一位同修他请教师父,他说请问:“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怎么理解,平时该怎么做而令心无所住?”
了空居士:哦,无所住,相反就是有所住,只要你明白什么是有所住,你就可以理解什么是无所住。譬如你看到一个东西很好,你很喜欢,然后就是停留在喜欢那里,这就是有所住。甚至你还会想不择手段地去夺取,这个就是有所住。如果你看到一个东西你很喜欢,而且你明白这个东西好在哪里,但是你不会想用不择手段去夺取,而是想我如何从正道去达到这个目的,这个过程就是无所住,是正精进。你们千万不要将无所住以为是大脑一片茫然,看什么东西都不在乎,那是愚痴,不是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换做现代的话就是以就是以清净的心去看待一切,“无所住”就是清净的心,“生其心”就去面对去看待一切。我以前曾经说以客观的心去实事求是,我怕大家钻我的牛角尖说,那客观相对不是主观吗?你们要知道,哲学上的客观是相当于我们佛学上的清净心,最清净的心,没有任何成见。它不是跟主观真正对立起来的,不是这个意思,谢谢大家。
明树:那我们通过修禅能够促进心理的健康,能改善抑郁症、强迫症这些症状,这种效果是能量场的作用还是一种心理暗示呢?
了空居士:哦,想当年,我来到互联网,其中是有一个因缘,严格来说是有两大因缘,一大因缘是我的同学劝我要来到互联网跟大家聊聊修炼啊修行的事情,他说网络上有很多人在谈修炼谈修行,另外一个就是我当年是在电视上看见我们北京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抑郁症医院,还有说哪个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得了抑郁症,在里面接受治疗。我很震撼,我说,天哪,这个抑郁症,如果让我来治疗,那就是最合适的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抑郁症都是归纳为精神的范畴,他们不外是安神定志之类的药物,其实抑郁症,人是有物质和精神两重性,所以一切的疾病都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也就是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得抑郁症的人,一般来说,都是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心胸比较狭隘,都有这个现象。如果再说更深一点,这些人可能天生胸部都会比较堵塞。你说为什么会堵塞,我问你啊,为什么有些人眼睛大,有些人眼睛小啊?有些人鼻子高,有些人鼻子矮啊?肯定身体的结构每个人都略有点不同的吧。所以他胸部有点堵,加上性格内向,心胸有点狭隘,所以心情不好,胸部就更加堵塞,胸部堵塞,心情就更容易不好,所以就进入恶性循环之后,他就变成所谓的抑郁症了。那么要治好抑郁症,必须具备两方面,一方面如何将他堵塞的地方开通,另外如何端正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从这两方面来。那么你说我们用所谓的功力来给别人治病,那么你科学的仪器能测出你发出的能量吗?其实一切的仪器都是人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发出的功力人可以感觉得到,应该可以相信是真的有了吧。你说心理暗示,那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到底是不是完全属于心理暗示。一方面你叫那些不相信的人来介绍治疗吧,只要他配合该闭眼就闭眼,该静坐就静坐就好了,这种配合就不能说暗示吧,这是叫做科学的规范吧,是不是啊?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们这些修炼的人的治病过程,可以找那些心理咨询师啊等等来对照嘛,看他们的心理暗示和我们的功力加持有什么不同啊,尤其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跟你暗示,身上会产生什么什么,不一定要这么说吧,所以这么一研究就知道了吧,同样还是货比货,就行了嘛,谢谢大家。
明树:师父,我们学佛、修禅、修净土啊,这种信、解、行、证是非常重要的,明铢师兄她问,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相信有净土,而且也发愿要往生极乐,但是呢他在生活中照样贪嗔痴慢疑,这样的人可以往生极乐吗?
了空居士:我记得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还是第几位,就是那个省庵大师,省,广东省的省,庵,就是广字头里面一个淹字的那一边,省庵大师写了一篇《劝发菩提心》吧,应该是它里面有一句话,就是从佛经的角度是说有六道嘛,那么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以后能够在哪一道,那么平时你的思想一般是属于哪种类型,属于哪一道的特征,也许一辈子没有改,到了死了可能就归入哪一道吧。如果你真的发大信愿,你肯定贪嗔痴慢疑会大大地减弱,如果你发愿是假的,就肯定贪嗔痴慢疑很多啦。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小偷被抓到了,接受教育,他说从此我要去学雷锋做好事,如果他真的是去学雷锋做好事,他就肯定不会一边做好事一边偷东西吧。一定不会吧,明树?
明树:嗯。
了空居士:再说一个道理,假如你开个车真的朝着东边的方向开了,不可能又一边朝着西边的方向开吧。是不是啊,除非你要掉头。所以说真的发愿了,他就对贪嗔痴慢疑这些他就会自己去自律,如果他发的愿是假的,他才会吊儿郎当的去搞那些事情吧,是不是啊,谢谢大家。
明树:其实这样的人也很多哦,像我们这些凡夫哦,都是这些习性很重。我们也算信吧,也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真正一到这种具体的情况中呢,往往有时候呢就又恢复了原来的习性,又按原来去做了,那我们应该具体从哪里去下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了空居士:有一句俗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明树你有听过吧?
明树:嗯,是的。
了空居士:这句话如果我来问你,你对这句话怎么看法?呵呵,福建才子,说几句吧。
明树:我从我自己的体会,我们从出发上如果觉得这件事情确实是对自己都有利的话,我们就会很心甘情愿地、很努力地去做,确实是从这点上来说是很赞同。
了空居士:所以我对这句话没有特别去批判,我觉得人自私是人之常情,但是只要你不要去损害别人,损害别人可能会招来报复,所以在允许的范围内,人自私这是人之常情,我不反对。那么你说,你了空居士是凡夫,你可能站在凡夫的角度上看。我从来自己没有见解的,我都是去找圣贤的教导。我们先去问一下老子吧,老子允不允许有自私的心呢?在第几章啊,我忘记了,记得那句话,可能是第五章吧,天长地久,是不是啊?“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老子还允许我们有私啊,是不是啊,只是教我们怎么去成其私,以无私成其私,以大公无私的人最后他自己还会有得益的嘛。那么在佛经里面有没有啊?有的,十善业道。是不是啊,明树你知道这个名字吧?十善业道,教我们戒什么戒什么,就能够怎么样,这么做才是好的,对自己是有利的,说明圣贤也是允许人有自私自利这种行为的,只不过他们很慈悲地告诉我们,你们要达到最大的自私自利,那就是要以大公无私的心去为人处世。是这样,其实大道吧,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当你将个人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放在一起的时候,你永远不会冲突的吧。老子《道德经》有一句很好很著名的话,就是“以身托天下”,在“宠辱若惊”那一章里面,最后有“以身托天下”吧。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事情。所以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你为什么有时候会愿意这么持戒精进,有时候又会退心呢?其实就是不懂得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如何融为一体。你们常会说,我做好人不得好报,其实不是的,你做好人不得好报,其实你是没智慧,你做的方法可能做的不对吧,或者是你心中有太大的功德相。好像以前我有一位同修吧,这段时间很少提问,他就说他做了很多好事,老是不得好报,我就告诉他可能你做的好事太少了,而且你心胸有点狭隘,老是执着你在做好事。如果你将做好事当做一种平常的行为,时间长了你真的有无量的功德,你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你好,是不是啊,谢谢大家。
明树:那请师父帮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学禅的利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更加坚定跟随明师修行的信心和决心。
了空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