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四讲

【禅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讲座】-第四讲

时间:2016729

主持:明树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玥

 

了空居士:今天晚上主要讲的知识点就是:四禅八定与六神通,这个应该也很喜欢听吧,明树,尤其是六神通。

我们读过六祖坛经的人都会知道,六祖当年在光孝寺那里遇到印宗和尚,印宗和尚就问他,五祖传授他什么?有何指授?六祖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那么好了,禅定指什么?禅定就是指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什么?那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再加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其实严格来说初禅到四禅就是四禅,空无边到非想非非想是四定,当然自古以来都是约定俗成说四禅八定,就这么说,那还有一说就叫九次第定,《楞严经》里边有一句话说:九次第定尤如泡影。那九次第定是什么?那就是四禅八定再加一个灭受想定,那么初禅有什么特征呢?大家都知道初禅它主要的特征就是离五欲,我们的心修到初禅的时候心比较清净,那么到二禅呢?二禅就更加清净了,这个执着越来越淡泊了,开始也会有一些欢喜心,到三禅了这个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法喜充满,平时没有高兴的事情也会自己觉得心情很好,法喜充满。哎那么到了四禅,是不是就更加高兴了,不是,恰恰相反,到四禅它就是离苦乐这种执着了,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一心不乱,所以四禅的人他的心就很平静,对一切苦他也不怎么执着,对一切乐也没有执着,所以他的心就很安祥了。到了空无边,我们的同修和明树你对空无边应该理解很深了吧,我说佛家的空无边就是我们道家的大开顶,大开顶之后人会觉得忽然间空掉了,甚至闭着眼睛会觉得哎呀有广阔无边的虚空,空无边接下来就是识无边,空无边就是无色界定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修炼者会觉得肉身好象融化了,跟外边的边界没那么清楚,当然你摇一摇动一动手脚还是依然有的,只是说会进入这种气场的感觉,会觉得人融化了,所以在道家又叫大开顶,进入了炼神还虚,当然炼神还虚到炼虚合道它没有绝对的分水岭,这个炼气化神到炼神还虚它有个分水岭就是大开顶进入虚无的状态,其实吧我们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其实就是相当于佛家所说的前面的欲界定啊、色界定,当然严格来说欲界是没有定的,在欲界心里就有种种执着,比较乱,当然修炼的过程中,在欲界这个层面上修着修着,开始要进入初禅之前,有时候这个心也会相对比较平静,就是所谓的粗住、细住、未到地定,是有这个区别,粗住嘛这个时候的心还比较散乱,就是说总体方面来说相对能够比较平和,细住嘛就相对的心更加安静一点,但是还是有种种的是非得失的执着,未到地定嘛,粗住、细住往往都是大多数都有走神这种现状,未到第定呢就是走神还会走,但是会刹车,哎呀我怎么会想到这个事情啊,突然间刹住了,我这么讲很多同修可能就有同感,有时候坐在那里打坐,想入非非,突然啊我怎么想这个事情啊,又给缓过神来了,这就叫作未到地定。就是本来堕入那个境界,被你突然间觉察了,刹车了,就叫未到第定。进入初禅的人,严格来说初禅,对照道家金丹大道什么层次啊,就是大周天通了,修炼者坐在那里,觉得身上很多地方都有气感,这个心比较平静,能够坐得住,这就是初禅离五欲,都是一样的,那大小周天,通到一定程度,身体很舒畅了,胸部很舒服了,就会产生二禅、三禅这种现象,继续流通下去,人越来越舒服,就进入了四禅,心很平静,到大开顶突然人空掉了,就是空无边,其实很多人老是在说佛道好象是说成两家人,其实不是的,我们修炼的过程从正道上来说,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甚至还有佛家,严格来说都是干什么呢?都是调整我们的身心与宇宙的能量场融通的过程,你们如果有看过这个庄子听息法,就是孔子对颜回讲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是什么意思啊?就是用耳朵听得呼吸出入这种声音,慢慢进入到身心浑然一体都融化了,进入这种跟万物浑然一体的这种虚无的境界,那这个境界跟道家的炼虚合道呢,炼神还虚就是大开顶之后修炼者会觉得身体虚无了,炼虚合道是不仅仅身体虚无了,而且觉得周边的东西也都融在气场里了,甚至觉得天地万物都融在气场里一起都浑然一体了,这就是炼虚合道,那这个古代的道家的著作有没有记载啊,王重阳五篇灵文,第五篇温养篇,天地同体,这就是讲这个境界,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不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更精彩的在后面几句:“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当然后面还有,就是说当你进入这个境界时候你知道这个宇宙能量场是会波动的,大曰逝,逝就是不断地远离,不断地扩大,逝曰远,越来越远,远曰返,你们如果大开顶之后慢慢的修,尤其你们去野外修,你们在房间里修会觉得能量场充满一个房间,但是有一天你们到野外比较空旷的地方去练,或者是你们到一些楼上的顶层啊去练,你们会觉得你们的气场好象变弱了,好象充不满这个天地,但是你们继续的修,修到有一天功夫深了,你们觉得在空旷的地方,也会觉得你们的气场会充满整个天地,刚开始你们会觉得它不断的扩大、不断的扩大,会扩大到天与地相连的地方,你说了空居士这个是不科学的,当然你们去高速公路上看,远远看过去好象这条路和天空连在一起,以前那个所谓的海天一色,腾王阁序,那个王勃说: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有这种感觉,就是修炼到一定程度,你们会觉得这个气场扩大扩大会扩大到无边无际,哎呀觉得扩大到天边了,就觉得天地相连的地方,当然这是一种感觉,会有这种现象,到那个境界之后,以后就会觉得它慢慢回拢,好象越填越满越填越满,最后就觉得气场会将你的头顶都充满了,这时候就觉得气场没有那么大了,就觉得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在《我的经历》里边形容说,虚空境界就是你觉得气场扩大到天边的时候,气场宽广无边,尤如我们游泳的时候将头伸出水面的那个感觉,觉得水面很宽广,当充满到天边又慢慢回拢回来的时候,大曰势,远曰返,它会慢慢地回拢回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天地就没有那么大了,所以我就在《我的经历》形容说,游泳的时候将头潜到水下面了,就这个感觉,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虚空粉碎,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候就开始要进入到虚空粉碎了,什么叫复归无极呢?虚空粉碎就是复归无极,虚空为什么会粉碎呢?你们自己修到那个程度觉得整个人融化了,觉得这个宽广的感觉也消失了,你不就觉得原来那个宽广的虚空好象也碎掉了吗?复归无极是什么?无极没有阴阳,没有阴阳其实是什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虚空粉碎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就明白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自己的身体也融化了,确实不是一切都变得那么抽象吗?真的就是无四相了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所以说我常常提醒大家,道家的无极的境界就是佛家的无四相的境界,其实无四相的境界就是诸法空相,波罗蜜多心经的诸法空相,也叫作实相,也就是真实的状况,万事万物最真实的状况,就是这种无四相,它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切都是浑然一体,一切都是变化的。所以我们讲到这里四禅八定,空无边就是这个状态。那么识无边呢?识无边就是念头很多,有些同修说了大开顶之后很高兴,过一段时间师父啊不对了怎么功夫退了,我说怎么退了?以前还觉得功态很好,怎么现在念头很多,甚至还有很多烦心的事,甚至情绪还很波动,其实不是的,这是识无边定,很多人梦寐以求都说哎呀我要入定,我要开智慧,定能生慧,那怎么开呢?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定?严格来说是真正进入了空无边,修炼者身体觉得虚无了,这个才称得上是定,原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很多人以为四禅的境界是很高了,其实不是,四禅的境界不高,真正要高要进入这个无色界定,因为四禅还是色界定,色界定和无色界定有什么区别呢?色界定就是修炼者的肉身的身体存在感还比较明显,无色界定修炼者的肉身存在感开始融化的感觉,那么为什么说无色界定的定功比四禅高得多,因为你要知道,我们一个人的心会乱,是因为你有我执比较明显,我执就是你对自己这个肉身的执着还有对自己思想观念的执着,你肉身的存在感很明显你这二种就会引发了这个情绪波动的时候,肉身的这个反应会很大,当你进入无色界定的时候,你就是心里有什么波动但是你的人是很虚无的,所以引发的这种情绪的波动就比较小,因此他的定力,无色界定的定力是比四禅的高的很多,就是这个原因。当然从心态方面上来说无论是四禅还是四空定,这个修炼者的特征都是这个心都是不会乱,四禅就是一心之,空无边定其实同样是保持这种一心不乱的状态,那么你说那到识无边以后有很多念头不就乱了吗?不是,识无边定的时候这个念头很多跟欲界定是不一样的,欲界定常常会走神,它根本就没有定,那走神它有什么特殊呢?想事情会想到忘记了,真的叫作心随物易,想事情想的进入了这个境界,给忘记了你在那里打坐,但是到了识无边定的时候不会,你的心很多念头,但是你都很冷静,知道你在那里打坐,知道你在看着念头,念头很多你都知道,这个欲界定念头你是被念头带走,就是会出神了,会想的忘乎所以了,这个识无边定不会,念头一个接一个,但是你的心还是平静的,你知道有很多念头,但是你不会被念头带走,进入那种情境里面去,忘记你在那里打坐,识无边定就是有这个特征,我们是过来人都很清楚,识无边定这么多念头是什么意思?是我们通过长时期的修炼,功夫深了,大脑的很多的细胞群激活了,我们说到这里就引发了另外一个知识点,就是身体的经络结构,我们身体这个肉身结构里边如果从这种通道这方面来研究吧,让我来说我可以分成三个类型的通道,一个是属于血液、体液这些液体的流通通道,甚至包括我们的血管、淋巴等,流动的水等,另外一种属于这种神经传导,属于生物电等等这些东西的传导,另外一个最精细的就是经络系统,经络流动的这种能量,你要说生物电吗有点类似,但也不完全类似,生物电你可以用什么东西可以绝缘了,但是我们这种能量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穿过去的,让我来说我们身体就可以分三方面的通道,那血液循环啊,这个神经系统啊,这个科学的书啊随便看得到,经络这方面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一种处于半秘传的状态,黄帝内经等等都有提到这种经络的现象,按照古人的研究,包括历代很多这个修炼的高人的印证,我们身体这种经络结构是分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这个是最大条的能量通道,中等的还有十五别络,还有十二经别这是属于中等的,沟通体内的一些通道,这个奇经八脉,这个十二经络是属于比较表层的状态,十五别络,十二经别是属于沟通内外的一些通道,还有我们十二经络在皮肤表面所覆盖的我喜欢说这个经络的流域吧,好象我们地理说长江流域啊、黄河流域啊,它不仅仅指那条河有水流动的地方,还包括两岸的一定范围叫流域,我们经络,就是能量的流域,就被称为十二皮部,严格来说十二皮部就是覆盖了我们整个人的表面,那么在十二皮部下面呢?还有无穷无尽的浮络,附在浅表的这些络脉,那么身体深层次的呢就有无穷无尽的孙络,我们身体的这种经络结构差不多就是这么一个样子的,只不过它这个孙络和浮络是无穷无尽的,小的还有更小的,就是整个架构是这个样子。那好了我们明白了我们的身体,甚至从理论上来说每个细胞它里面都有络脉系统,那么通过修炼,我们修炼的过程无论是从道家还是佛家,从高层次的修炼遵循一个道理,就是调整身心和宇宙能量场融通的过程,功夫越深其实就是你和宇宙能量场融通的越深,融通的越深你的功夫就越深,融通的越深其实在体外来说就会觉得它的能量场越强,对体内来说就是它的络脉层次开通的越深,修炼者会觉得身体越来越虚无,头脑越来越清醒,那好了这个识无边定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你功夫深了,大开顶之后或者是说进入空无边定之后,其实进入大开顶或者是说空无边定的修炼者就说明你和宇宙能量场比较深的沟通,你体外能量场相当强,体内络脉层次也开通的相当深,其实我们身体从头到脚,它这种经络架构的层次,其实都是对应于你融进宇宙场的深度,譬如你融的深,那你全身络脉系统就开通的就深,所以往往有一种现象,功夫高深的人皮肤啊,各方面都会有所改善,当然每个人的素质有先天的成分,有人先天皮肤特别好,有人先天皮肤不好,是有这种现象的,但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功夫越深它是有所改善的,当然也不可能忽略我们人的生老病死这种自然现象,你八十岁的时候你怎么样也不可能当你八岁皮肤那么好,这个是不现实的,只是相对而言,那好了你融进宇宙场,你络脉系统开通的越深,那么很多器官组织啊里面的微循环就会得到改善,对四肢百骇来说得到改善,那么里面有一些病态的状态就会得到改善,也就是疾病就会慢慢康复,对大脑来说你的微循环改善了,很多细胞群就会活跃起来,我们大脑皮层据说好象有二百多亿个细胞,我记得不是很清楚,细胞很多,据说我们一般人开发利用的大脑细胞只是占整体的5%而已,那些非常聪明的那些天才的科学据说也开发了10%左右等等,那么多细胞群都没有起用,他们是处于一种惰性的状态或者是我们称为一种休眠的状态,那他为什么休眠的状态呢?让我来说,一方面可能是没有什么信息去刺激它,另一方面也许是某一些能量的通道没有那么畅通,使它的氧气和养料得不到供给,就好像说我们很累很疲劳啊,你会觉得头晕晕的,甚至记忆力也没那么好了,思维啊反应速度都没那么好,就是我们平时精神好的时候,哎呀觉得学习效率也高啊,想问题头脑也很敏捷啊等等,但是你很疲劳很累想问题都想不起来了,你这么来对比来研究,可能真的是我们那么多大脑的细胞没有出来参加工作也许是能量的供给有问题吧,修炼确实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改善它的微循环,可能真的是使那些睡眠状态、休眠状态或者是惰性状态的脑细胞群活跃起来,活跃起来了可能就是参与很多活动吧,或者是想事情,或者是将过去一些事情也回忆起来啊,现在很多事情也变得敏感了等等,所以大开顶之后的人很多很自然地经历过,我一些过去忘记的事情也给我想起来了等等,念头也特别多,严格来说就是因为微观结构的改善,使你的大脑细胞群很多又活跃起来了,所以就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过去了,可能如果你没有特别的得到明师指点,念头想到一定程度也想的差不多了,它就进入那么没有什么念头的状态,那个就叫作无所有,好像人也融化了,念头也没有了,那么经过这个阶段如果不理它也会进入另一种状态,就是非想非非想,非想不是想,非非想不是不想,大脑就会进入这种深度的安静状态,当然如果你也没有明师指导,继续自然地安静下去就会进入了这个灭受想,灭受想是什么意思呢?读过《波罗蜜多心经》的人就知道,里面有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对人来说就是肉身,受就是身体和心里的种种感受,想就是起心动念,行就是推理思维的过程。识,就是下结论的过程。那好了,色受想行识,那么灭受想,是不是就是灭这里的灭受想,对,就是灭这个里面的受、想,受就是身体和心灵的感受,你一个人很虚无很虚无,身体的感受也变得没那么敏感了,心里吧也比较安静,很多对外来的这些思想信息也好像比较没那么敏感,所以…那想呢?起心动念也少了,就是灭受想,这就是小乘阿罗汉的境界,那么进入这个境界,大家可能觉得功夫很高,不是的,这个时候大脑会进入一种空白的状态,产生的惰性,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特别提醒千万不能进入灭受想这种状态,否则就叫作不回心钝阿罗汉了,钝就是有点迟钝了,在《法华经》佛世尊也说到,阿罗汉辟支佛非佛弟子,《楞严经》也在这一段落也说到我们要回小向大,精进,升起大慈悲、大精进的心,回小向大就能够进入到大乘菩萨的行列,也就是不会堕落到空,如果一个人堕落到空的状态下,那以后就真的惰性现前,当然你说堕性现前,严格来说证得我空的人没有惰性了,其实是思想上堕落到那种乘空守寂,这种觉得这个状态是很好的,所谓的涅盘,其实这叫作有余涅盘,执着这个空里面,觉得在里面非常好,而且他也觉得这个状态是非常圆满了,结果就不会再去升起智慧,所以就叫钝阿罗汉,就是这样了。那我们讲到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及它和这个金丹这个大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种联系,其实前边道家的炼精化气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初禅八触,乃至初禅八触前边的欲界定的范畴,就是这种联系,那么六祖对印宗和尚说不论禅定解脱,惟论见性,那解脱是什么啊?很多人开口闭口说解脱,其实解脱是什么,在佛经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八解脱,八解脱是什么?那是对初禅、二禅、三四禅、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灭受想这个九个次第的解脱,九个次第的解脱,九个次第的解脱严格来说,三禅和四禅合在一起的,所以九个层次八种境界的这种解脱,其实就是说你不要执着于任何一个层次的境界,你证得初禅这个境界你就要放弃这个初禅的境界就要进入二禅,不要执着这个境界,其实这么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修,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放弃,你永远还是有所执着的,没办法进入圆满的境界,圆满的境界是什么啊?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又就是什么?就是三昧,就是般若寂照,也叫作三摩地,也就叫作大定,其实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开悟的境界。禅定就是我刚才说的四禅八定,八解脱就是对四禅八定乃至灭受想定的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放弃,就是得了初禅你就放下初禅进入二禅,但是你怎么去得怎么去放,在一得一放之间永远有所执着,所以六祖说五祖只是告诉他明心见性,从来不去谈论如何修初禅二禅,还有如何去修八解脱,没有搞这些,因为搞这些反而就是多此一举,不如直接地告诉我们,我们最好的心态就是明心见性的心态,那么明心见性的心态是怎么的样子呢?就是你在一切的境界里边要于相而离相,于相离相是什么意思?你又要知道面前的一切,你又不要被面前的现象所吸引或者所迷惑,就正如六祖对惠明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以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他们以为这个就是明心见性的,惠明确实根器好,啊?什么都不想,那就是明心见性,那以后从此什么都不想对吗?那以后什么都不想人不就怪怪的?惠明的根器就比卧轮这禅师的根器好的多了,卧轮禅师还在傻乎乎的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一听就知道他搞错了,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哎呀我就没有这种排除念头入静这种东西,那么六祖他主要讲的是什么?就是以不思善不思恶这种最清净最客观的心态来返照汝边,就返照你自己乃至和你有关的一切,那惠明一听就知道,就明白了,就说我们看事情嘛你不要老是武断,不要老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猜,不要这样,你什么事情你都以客观的心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实事求是,这就好做了,所以他一听就明白了。那好了,那么惟论见性,就是论如何以最清净的心去面对一切,那好了你在那里打坐,你就不用执着说初禅离五欲,财色名食睡,你要怎么离?不是!你是以最清净的心看到财色名食睡的问题,譬如说你想发财,你就不用说我要放下发财的观念,而是以最客观的心来看,我要发财,发财对吗?那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没有钱,衣食住行都成问题,那发财是对的,那好了,那你要如何发财?是不择手段去骗人呢?还是君子爱财取之于道呢?那肯定是取之于道对了,不损害别人,自己也不会提心吊胆,所以他就用这种最清净的心来看待,那么你修初禅,根本你就不用说哎呀我先放下对财色名食睡的执着,看破放下吧,不是的,你是看得很清楚,然后你就处于一种你又能够照样去取之于道啊,但是你又不会掉到钱眼里面去,那好了这个时候初禅严格来说刹那间是跟四禅是一样的,虽然心中有种种对财色名食睡的想法,但是你都一切都能够以最客观的心来评价,我求财求之于道,是不是啊?也不会去外面,言行不会出乱子等等,一切行为都是那么端正,你在一切的这个环境下你都能坦坦荡荡,那么你从初禅你不就刹那间就上升到四禅了吗?那么从四禅你又不用执着我一心不乱,其实我们的心要一心不乱很简单,只要你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清楚,是非对错,来龙去脉,你了了分明,你的心就不再有乱和不乱这二种可能了,你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你的心都是平静的,那又超越了四禅,根本从初禅不是直接到四禅而是刹那间从初禅这种纷繁复杂的状态下,你是一下子就达到了圆满的境界,就超越了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而且直指圆满的境界。那直指圆满境界,那一念之间你就大彻大悟,那很爽啊,那天下不是全部的人不都大彻大悟了?不是!你这种本事你要到实践里边去检验,譬如你真的遇到这个事情,你的心能够保持这种清净心来分析来看待吗?如果能,好了,今天遇到这个事情,你一眼去看,这个事情该这么做,所以你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明天遇到那个事情,啊?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你一紧张,那种明心见性的状态就没有了。好,那你稳一稳,再继续思维,啊……我想通了,这个关又过去了,那你经过无数次的这种历境炼心,你这种以清净心看问题的本事就越来越好了,最后你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一听就明白,一想就通,啊……那不就从此叫作如如不动了?那么你的心能够这么如如不动,能够如如不动,你平时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本来就如如不动了,那么你一打坐,你不就也同样的了了分明、如如不动,你不就很容易深入很高的境界吗!深入很高境界了,别人要一步一步的修,你是刹那间整天都是能够达到这种心平气和、如如不动,人家打坐半个小时,认为我在那里坐半个小时,但是等一下一起坐,遇到纷繁复杂的事情,完了我的心又乱死了,等一下事情搞完了,坐下来心还是乱的,好不容易坐得心不乱了,等一下又起来遇到事情又乱了,那么这样的人其实他修炼一辈子,说句不好听的真的叫作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自古说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其实就跟这种修这种外道定有关系,好不容易压住念头,坐得安静了,等一下一起坐就完了。你看这种惟论见性,这种三昧,不会的,我到哪里去我都以智慧去看问题,我的心永远是那么从容不迫、镇定自若,我在办事的过程我本来就是禅定,那你说六祖怎么说,那不是说:外离相为坐,内心不乱为禅吗?外离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吗?六祖就是讲这种,其实这不是六祖发明的,六祖在般若品里边说不是惠能所发明的、所讲的,是先圣所传,就是这个样。那好了,说到这里大家就知道,那么从初禅二禅慢慢去修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你修一辈子都很难达到圆满的境界,因此就浪费了时光,苦苦修了一辈子没什么成就,那么你可能说了空居士你本来是道门弟子,你对先天大道不是很明白吗?没错,那么你说从四大层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你们不是也次第分明吗?我告诉你从理论上来说是有这四个层次,从实修上也是以这种无极的状态,在师力加持下刹那间达到了,你说哎呀你们道门还有个师力加持,六祖好像没讲,六祖这边也是这么讲的,六祖在哪里讲啊?传佛心印,佛的心怎么能跟你印呢?其实就是两个心态一样啊,心心相印啊,那么在哪里有没有讲得很清楚啊?《楞伽经》。想当年达摩祖师西来东土,他可以说他的教科书就是《楞伽经》,《楞伽经》卷二里面说如来两种神力,一种是手灌顶神力,一种是三昧正受神力就讲到这个问题,就是其实自古这些圣贤他们传授的就是师力加持还有破迷开悟,这二者合并起来就是心心相印。你的心很真诚,大宗师的心也很真诚,从科学来说就是频道一致了,然后你有什么疑惑他给你解释,你豁然开朗了,那不就是彻底地调对了这种状态了吗?所以以前那个遇安禅师是唐朝的还是哪里的,他说了一首偈: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你们要知道传承不是那个衣钵拿来拿去的问题,岭头就是大庾岭,五祖将衣钵送给那个六祖,然后那惠明等等去追,追到大庾领,差不多要抢走六祖的衣钵,这个没用的,不是说得法就是真正拿那个衣钵,衣钵只是一个信物,让他知道是五祖亲手给他了指定他了,只是一个信物、一个凭证,但真正的六祖能够彻悟这个圆满境界,这才是真的。岂从鸡足付将来,云南有一个鸡足山,据说当年这个大伽叶也是带着释迦牟尼给他的衣钵在鸡足山入定,据说要等以后弥勒菩萨来现身,将那个衣钵传给他作为一个信物,其实那是一个信物,最主要就是这个大伽叶在灵鹫山那里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印证你这个心态是对的,这才是真实的,不是说手上提着那个衣钵,不是这个东西。那么这么说穿起来,大家都知道,其实佛道二家的高人,他们的传授手法,传授方法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以前也有人老是说到底是学佛好还是学道好,其实吧就从这两个字也看出,佛是印度语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那你说什么意思啊,自己觉悟了道理,觉他是帮助别人、教化别人,这一切都是做到了圆满。那么道呢?最直接就是道路,在继续引申出来就是道理,道就是讲道理,道理就是规律、真理。觉悟也是觉悟道理,佛和道这两个字本来的含义它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意思,就是明白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呀,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啊。所以说门派之见,是后世外行人自己在那里分来分去,当然后世内行人如果也有说分派,是纪念那位大宗师,譬如说临济宗啊、什么云门宗啊、沩仰宗等等,其实他们主要是告诉大家以前有一位大宗师在这里宣讲正法,就好像道家的五派啊,北派、南派、东派、西派、中派等等,其实他们所传的大道之理都是一致的,他们甚至都是尊吕祖吕洞宾为祖师,所以说不是不同流派是讲的不一样的,他们可能从不同的侧面来讲,但是归入大道之理是一致的,都是人和万物融为一体,这种不二的境界,那说到这里大家就都知道为什么六祖说:五祖说惟论见性,无论禅定解脱。禅定的次第执着和次第解脱,永远没办法达到圆满境界,无论禅定解脱,只有一下子明白这种般若的境界,也就是说明心见性的境界,你才能够速度地涨功,迅速深入境界,就是这个道理。 
那回头大家可能在那里等,了空居士讲了这么多,最关键我们要听六神通,是不是明树?六神通这个名词确实是无数的求道者,无数的修炼者梦寐以求的,六神通的内容大家很清楚:这是六种神通,那哪六种呢?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在佛家的一些书里他们往往喜欢说五通仙人,六通罗汉,这么看罗汉比仙人多了一通,确实有这个说法,那么我们首先来说这个证得罗汉果位的人多了哪一通呢,就多了六通里面的漏尽通,前面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五通是凡夫和圣贤可能都共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从外道修炼也有可能修到某一程度的五通,但是只要你有所执着是不可能达到六通,也就是不可能得到最后的漏尽通,漏尽通是什么意思?有同修说有时候不要评论这些出家师父,也是啊,我也不想说人家大德的名字,有一位很著名的出家师父,他已经去世了吧,我亲眼在互联网上(看到),他在讲,应该是讲《楞严经》还是什么,就讲到漏尽通,哇,他老人家不知道怎么搞的把漏尽通讲作漏精通,精就是精神的精,他就说男人你修到以后没有梦遗了,没有射精了,你就是达到了漏尽通。天啊,这个真的是牙齿都笑掉了,如果说一个男人没有漏精你就是达到漏尽通那天下漏尽通的人就太多了,为什么呢?这些青少年儿童,这些男的儿童,他没有发育好就没有遗精的漏精,那么七八十岁的老爷爷,他都阳痿了肯定不会漏精了,那么是不是人老了就变成圣贤了,不是吧,不可能的,所以说这个漏精通荒唐的要死。漏尽通就是烦恼断尽,我原来也解释过阿罗汉,我们说四果这些圣人嘛,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阿罗汉有三层含义:应供、杀贼、无生。应供就是大家应该供养他,他是圣人不要将他饿死了。杀贼是什么?做保安啊杀强盗啊?你的心被六尘牵引,色身香味触法六尘所吸引,心为物转,被现象所迷惑了,这个心乱,这叫作有漏,也就是贼,你的心被外面的六尘所牵引了,掉了,就叫有漏,如果你达到了这个相当高的功夫,你对境都能够如如不动不会被现象所迷惑了,那就叫作无漏了,所以叫漏尽通。对外来说,不会被现象所迷惑;对外来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尘是属于思维层面上的,内心你也不会有各种贪嗔痴慢疑这种执着,所以这叫作无漏,所以这叫漏尽通。漏尽通简单来说断尽烦恼不会被这种六尘的干扰,这个漏尽通,那前面五通呢,天眼通呢?是看什么的呢?其实就是能够看到佛经里面所谓天界吧。 

 

明树:师父啊,现在已经是9点了,要不我们把这个神通的谜底留到下一讲揭晓吧 
了空居士:现在9点了啊,我真的是讲的很开心,尽我所知尽我所能给大家讲好,那今天讲的第一个知识点就是四禅八定,那么六通只是讲了最后一通漏尽通,那么其它五通就留到下个星期讲, 
明树: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了空居士:这个系列讲座我自己讲的也很爽啊,以前到各地方去演讲都是一定的时间,一个半小时,还有半个小时答疑,所以我都是很简略差不多就是讲个目录,大家以后就像听讲故事一样,尽我所知给大家讲,如果大家对哪一个知识点感兴趣也可以提前报给我,那么我今天概括我讲的就是讲了四禅八定,还有这个漏尽通,还有人体能量的结构,就讲这几点,那大家有问题我们来说。 

明树:师父啊,那今天对四禅八定讲的非常的详细,在四禅八定里多次讲到执着和我执,问:我执能分为哪些呢?感觉太杂乱了。

了空居士:我执,其实我执严格来说就是大方向分就是见思二惑,见惑就是:身见,就是拍拍头,这个肉身就是我就叫身见,以这个肉身觉得就是我自己。第二个就是边见,边见就是认为万事万物不是永恒的、就是都是空的、都是假的,很多人喜欢哎呀说什么都是假的不要执着,那其实严格来说万事万物…我说明树你是不是假的,你说不是啊,今天明树你来主持了,前一次是不是也是你啊,你说是啊,明树看起来是真的嘛,但是上个星期和这个星期的明树,你年龄增长了几天了吧,是不是啊明树,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人看起来变化比较小,但是如果你种一个小树苗,可能是几天它都会长高不少了吧,尤其那个竹笋那个东西冒出泥土的时候,过几天它冒的还是相当高的,事物是变化的,所以说《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就是说它是变化的,它是没有一个稳定的时空点,不是都是假的,是这个意思,边见不是认为断就是常,不是认为真就是假,所以就是边见。那么这个邪见呢?有些人就是很怪的,好人不得好报,人不能做好人等等,这个就是邪见,是不是啊明树,会误导别人的。那还有一个叫作见取见,见取见其实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见取见,以你的观点去看待别人,以成见去看待问题。戒取见呢?就是将因果划等号了,只要你这么做就一定怎么样,只要你不怎么样就一定会怎么样或者是一定不会怎么样,戒取见我简单的概括起来就是将因和果划等号了,所以这就是见惑。还有一个就是思惑,见惑可以说主要是对外的,就是外表的。思惑就是内心深处的,当然这二者也没办法划开的,如果划来又变成边见了,有内就可能有外,有外也可能有内,它们都密切联系的,只是勉强分出来。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疑。:贪心;:嗔恚;:痴迷,不懂道理;就是有点做事慢吞吞的,甚至有点骄傲;:就是无缘无故地老是怀疑,我们本来说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大疑大悟,疑,你就有理有据的怀疑,不能一塌糊涂的什么都怀疑,就好像我们修炼有些人,身上有感觉,他说师父是不是我的幻觉啊,我说天啊你摸摸头啊,脖子上有没有个头啊,是不是幻觉啊是不是啊,人是你自己的,你有这个感受就是有这个感受,没有就是没有啊,当然我们也值得研究的就是这个感受到底从哪里来啊,这才是对的,不能说我有感觉,你就说是不是幻觉啊,那你同样摸摸头,也有感觉也有个头啊,那是不是幻觉是不是,所以说“我执”古人概括为“见思二惑”。

问:师父那这个初禅离五欲的“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也是属于我执是吧?

了空居士:财色名食睡这些严格来说,从最直观来说就是贪嘛!财:就是钱财,色:就是男女的欲望;名:就我们说名声、名气、种种的衔头,食:就是吃东西嘛;睡:就是睡觉。以前有一个大德他讲错了,(他说)现代人修行啊很难有一个人得初禅的——当然我也不想点这个大德的名字,这个大德也名气很大,也是一个出家人——他说你们看你们谁能够永远不吃饭,永远不睡觉,别的不说就是这两条…确实是啊,你辟谷时间再长也不是说一辈子可以不吃饭是不是啊?那么如果回头来说,我问你们一句话:明树,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初禅啊?这句话好像我以前问过你的,你说肯定有了,释迦牟尼佛是圆满的,九次第定都超越了。那么释迦牟尼佛有没有睡觉啊?这个释迦牟尼佛常常是打坐到天亮的,那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吃饭啊?不是也是托钵吗?你说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有一本《无量寿经》的版本,说如来能以一餐之力度百千万劫。我也相信,但是释迦牟尼佛确实是示现有吃饭,那么说离五欲连饭都不吃是不是?不是!严格来说最标准就是不执着吃饭,吃多点也好,吃少一点也好,好吃一点也好,差一点也好,是不是?“离”,就是离开,它不是说断,初禅断五欲,是不是啊,是离五欲,其它的也就类似这样了。谢谢大家!

问:那这种“离”它应该有个程度的区别,象您说到很多小周天、大周天的这个程度应该就有初禅的程度了,那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到这个境界的人他实际上对财色名食睡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执着的。

了空居士:严格来说,据我研究吧,我们从渐修次第来说,小周天、大周天这个时候严格来说是属于初禅八触的范畴,大周天通了之后开始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应该是大周天通的很好,修炼者每次一坐下来心情都很平静,这个就相当于进入到四禅了,其实吧我跟你说一个我自己的一个切身体会吧。我是从读高二时就自学气功,说实在的,我觉得我自己吧,严格来说是从读初中开始正好是青春期吧,生理反应很大,有时候无缘无故的生殖器都会勃起啊等等,其实是很多男同学都有这种苦恼,但是我们通过修炼之后,确实这种冲动就少了很多,尤其我记得自己练到气通大周天之后确实就少了很多,包括脸上的青春痘都好像渐渐的好了,所以说我自己亲身体验确实气通大周天之后这个离五欲这种现象是真的会出现,就从这个“色”这方面来说确实是非常直观。

问:到了四禅离了这个苦乐执着,但是又可以发现很多这个同修在师父的助功下,他很多很快就达到大开顶了,那么这个时候已经超过这个四禅的境界了,但这些人很可能就说还并没有完全离开苦乐的执着。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这就是信愿的重要性,你要知道苦乐的执着,如果你自己有这种坚定的信愿,愿意离开这种苦乐的执着,那么你可能真的就能离,就真的能离,假如你自己都很贪着,那么怎么都离不出来,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肉身和这个精神它是紧密结合的,紧密结合的。同样是做一件事情,就好像我们说大名鼎鼎的嗡同修,我估计他的眼睛应该不会近视吧,当然如果他有在线,那请他回答一下,我估计他的眼睛应该不会近视,但是他去仓库找东西,别人都找得到他就找不到。那我们从硬件(来说),明树你是搞电脑的,从硬件来说眼、耳、鼻、舌、身都基本上正常,从软件上来说就是精神状态,是不是啊,我们从修炼的角度大开顶之后,从硬件上来说他的身体本来是进入无色界定,进入空无边定,他对各方面的忍耐能力都会比较好,但是如果他的思想上他不愿意往这离五欲这方面去规范自己,甚至升起贪嗔痴,那么他同样会堕落到这个境界的,明树。就好像说人家的眼睛也是好的,我们的嗡同修眼睛也是好的,但是他去找东西他就是无心找,有心找你必须要知道那个零件长的怎么样,而且平时一定要大概了解这些仓库这些货物的安排,哪个方向放哪个类型的,而且你一定要集中精神,好像地毯式的慢慢的一排排看过去,那肯定找到了,是不是啊?那如果他连这个零件放什么地方,连零件长什么样子他都没这个概念,然后去那里晃悠晃悠,那肯定是找不到了。他硬件设施眼睛是好的,但是他软件设施这个思想是不对路的,那同样是不可能的,你的身体达到了空无边定,但是你的思想都自己说老是要去贪嗔痴,那谁都没办法。谢谢大家!

明树:明白了,我们还是要发起这个大愿力。

了空居士:对对,所以自古圣贤都是劝人发愿,你看儒家虽然好像没有特别的发愿,其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啊,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呀,这种规范其实可以说是潜移默化,使我们有这种人生的目标,那佛家就更加有了,道家不是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嘛,以身托天下等等,是不是?这些都是愿,其实愿就是理想,只不过是说我们的理想和愿这个力度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理想是理智的想法,愿就是下定决心了。所以说一切圣贤他们都会引导大家,树立目标然后去努力,然后就发愿,然后就行愿。谢谢大家!

问:搞这些看不见的能量通道还有四禅啊、欲界定等等,这个和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有什么联系啊?

了空居士:这个是有联系的,我们上一讲就讲到信解行证,也就是说修炼的四大层次,:开始就是要有信心、相信,刚开始严格来说有点迷信,就是信。:就是要去学习,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理解。严格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刚开始的这种通过学习而所谓的理解还是属于一知半解。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刚开始通过这个理论的学习所建立起来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那好了,你必须去实践好好去做,然后最后你真的能够达到了书里面说的那种境界就是证,你一证了之后,你的信是绝对的真信,你的解也绝对的真解,你的行也是真行有效的。所以最后就达到目的地了,你前面一切都圆满起来了。那好了,我们如果只是理论上的理解,修炼者身上他的能量场啊,体内能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的,只是一个搞理论的知解宗徒。如果你真的是证了,那就是真正的彻证了,那就是你真的和宇宙能量场深入融通了,你深入融通对外来说你有强大的能量场,对内来说你的经络结构会产生变化,也就是说你的能量会深入到你的身体深处,我们一般来说照见五蕴皆空,你想象你的身体是空的,或者你的身体是由细胞组织构成的,细胞组织也是由很多这种元素组成的,你这么想,哎呀我的身体确实没有一个永恒的东西,哎呀身体是空的没错,但这是理解呀,真的证悟你坐在这里很清楚地知道你的身体融化到气场里面,所以这个证它是体外会产生很强大的能量场,体内络脉系统会深层次的开通,所以真正明心见性达到证悟的人,他的身体往往有所谓的什么金刚不坏啊等等,也就是他的生命力会比原来好的很多很多,会产生这个变化的,所以说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他体内的能量会产生变化的。所以说往往说大智慧大神力嘛,真正那些大彻大悟的人都是有大智慧和高功夫的,当然自古以来看这些大彻大悟的人,主要是侧重看大智慧,那么他们是不是有高功夫?都有的,只要你有大智慧就一定有高功夫,那反过来那些有高功夫的人就不一定有大智慧,这里的我说的高功夫那些是造假的,他用魔术啊,用其它的来骗那些不懂的人,真正内行人他不是看他什么功夫,看他什么能量,是看他的智慧,如果他的智慧是圆满的,他的功夫一定很高的,所以说大智慧和大神力是这么一回事。

问:释迦牟尼佛当年有详细阐述了四禅八定,而当今的佛门法师似乎很少有详细阐述四禅八定的,而且佛家的古代公案中也很少描述这方面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呢?

了空居士:古代的公案,古代公案我知道你是指的是禅宗公案,禅宗公案里边的所讲的故事都是那些大宗师日常生活的言行的某一个片断,他们因为是大彻大悟的人,所以他的言行都是圆满的,他们都是示现这种圆满的境界,他们就没有一步一步地给你们讲四禅八定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当代的法师为什么不讲这个我也不怎么懂,因为我不是他,怎么知道他为什么不讲呢。谢谢大家!

问:什么是楞严大定?什么是明心见性?什么是一心三藏呢?

了空居士:这个楞严大定,楞严大定是什么呢?就是《楞严经》上讲的那种圆满境界。楞严大定具体表现在哪里?那就是二十五圣圆通。楞严大定,楞严:这个名词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究竟是什么意思?达到最彻底,坚固:就是最坚固了,这就是说最稳定的状态,所以说楞严大定就是最圆满的定,楞严大定其实是什么?就是三昧,楞严大定其实是什么?就是般若,你们看佛经上说这个究竟的大定,其实就是一个,不是说这个是楞严定,那个是什么法华定,不是的它们都是一样的,所以说法华三昧、楞严大定等等,其实是说什么意思?就法华三昧和念佛三昧和什么楞严大定在佛经上据说有百八三昧,应该是一百零八,不是一百八十,百八三昧这个说法。当年看到这里我曾经问明入,明入啊你最喜欢哪种定?明入他在看,他看了很久,我说明入啊,其实吧百八三昧前面的名字是不一样的,后面三昧是不是一样的,他说是啊,我说百八三昧其实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三昧其实是说从某一个因缘而证三昧,就好像二十五圣圆通,二十五圣是从哪里?为什么二十五不搞个二十六呢?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还有什么?五大,还有什么?二大,五大是什么?地、水、火、风、空,还有另外二大是什么?见大和识大,三六十八加五加二就是二十五,也就是说,我们从修炼的角度就是我们一切的现象可以划成这二十五个种类,就从这二十五个领域,都能够悟入圆满的境界,所以二十五圣的圆满境界,他们的境界,他们的归宿是一样的,是一样的,所以百八三昧是从不同的侧面悟入圆满的境界,所以楞严大定、法华三昧,我们平时说什么大定,明心见性这些都是同样的境界,明心见性的境界就是楞严大定,就是法华三昧,他是一样的,只是说他们的这个遇缘不同,就是说他们通过哪个侧面、哪个领域、哪个途径进入圆满境界,所以我比喻为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是同一个地方,但是你从哪条路来,利用什么交通工具过来是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在《维摩诘经》里面《入不二法门品》,你们去看啊,它里面有三十几位菩萨,也是从不同的侧面入这个圆满境界,他们的圆满境界是跟二十五圣是一样的,跟楞严大定是一样的,跟法华三昧是一样的,当然一句话说完跟百八三昧是一样的。

那么一心三藏,一心三藏是什么?六祖这么说:“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八万四千智慧和三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没有区别只是联系,三藏是什么?经律论,经藏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结集下来的这些佛经叫经藏,律藏是什么?特别将佛经里面讲到的某一些行为规范,譬如《楞严经》里边的这个四戒,后来再加了不饮酒就变成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第二决定清净明诲等等再加一个不饮酒合起来就是五戒,还有什么四十八轻戒,十重戒等等,这些特别将一些所谓的戒也就是形为规范,独立的搞出来叫作律藏。还有论呢?论就是后代的祖师大德对某些佛经啊的注解,这就叫作论藏。一心三藏,经律论。假如你有一天你大彻大悟了你去看这些三藏十二部经典,你一看就明白了,然后你可以不用按照经典来讲,你也能够讲出圆满的境界,你说了空居士这句话是真的假的,有个人给你看了,谁啊?明树你知道哪个人?用自己的话都能讲出圆满的境界,最有代表性的是谁啊?(明树:六祖惠能)。没错没错,你看六祖全部用他自己的话,当然他有时也引经据典也有,其实吧五祖也一样,四祖等等,历代这些大宗师吧,你们去看那个菏泽禅师神会,不是神秀,是神会,他的《显宗记》你们去看,我以为《显宗记》多长,原来也是很短的一篇文章,哎呀写得很圆满,就是这样啊。所以从六祖你就明白,一心三藏,从六祖的言行就体现出来了,经律论,六祖就以他的口气都说出来了。

问:就这个明心见性的问题,嗡同修又请教师父:这个清净心,整体的看问题不要有成见,可是这个道理小学老师就教了人人都知道啊,有些大老板、总经理他都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的,为什么他们没有开悟呢?

了空居士:嗡同修你怎么看得出别人没有开悟呢?你从哪点看得出来啊?我告诉你呀《楞严经》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里边就说不妄语,里面说得很清楚,各行各业都可能有菩萨乘愿再来啊,嗡同修啊,说不定你身边都有啊,不开悟是不是啊,很多行业的人里边都有开悟的人啊,只是你不懂而已啊,你去看《楞严经》第四决定清净明诲那一段,你就明白了,你看维摩诘居士,《维摩诘经》里面有没有说到他去拜师啊?去哪里求道啊?没有啊,人家天生就会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更厉害了,里面那五十三位圣人哪,很多不是也都是日常生活里的人啊,你去看啊。是不是啊!谢谢大家!

问:六祖说过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我们学佛与人为善就好了还用练什么功呢?

了空居士:那好了,你不练功,人家大彻大悟智慧那么好,你也许是一个好心的傻瓜而已嘛,是不是啊?你以为练什么功是白练啊,人家是为了开发智慧啊,身体更加好啊,你念佛之后然后变成了一个好心的傻瓜,那好了,东郭先生心还好啊,《农夫和蛇》的农夫心也不错啊,是不是啊明树?是不是啊,孔乙己看起来也心地也不错啊,几个茴香豆还给小孩吃几个,不多乎、不多乎、多乎哉、不多乎,都有啊,也挺善良啊,祥林嫂也善良啊,是不是啊,这位同修以后你不听我话会变傻的我告诉你。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