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分 化无所化分
了空居士讲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十五分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年3月24日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励 明树
化无所化,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教化,教化众生。无所化又是什么意思呢?佛祖教化众生,但是他不执著。不执著什么?不执著自己教化众生有什么功德,也不执著众生他是不是一定被教好。那么是不是佛陀这种教学很不负责任?不是。这叫做随缘而教化,能教的就给教好,暂时还没能教的那就先缓一缓。这就跟曾参《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这就是圣人智慧的具体流露,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所以化无所化,就是教化众生,但是他又不执著教化的这个过程乃至结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菩提,就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须菩提。佛祖在叫他,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就说“须菩提怎么说啊?”就是很有亲切感,有点口语化,就好像跟他这么面对面的在这么聊着吧。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勿谓,就是不要这样说。“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就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如来,当然我加个“我”字,就是我凡夫的表达了,你们不要这么认为,不要这么说,说如来我当度众生,也就指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你们不要以为我现在就是要来这里度众生。当度,应当现在就在度众生。你们不要认为我就在这里度众生。当,就是应当,目前,当下,大概有这两个意思。当度众生,不要以为我来这里一定度众生,来这里我就专门来这里度众生。我有这个想法,我有这个责任,我有这个义务是不是?你们不要这么认为。
须菩提,莫作是念。
须菩提,千万不要这么想。是念,就不要有这个念头,不要认为我当度众生。那么你说四弘誓愿里面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吗?不是都要下定决心吗?我们等下继续再解释。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他说须菩提啊,你们不要有这个想法,以为我来这里度众生啊。那么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实,就是事实,真实,究竟处,也就从究竟处来说,“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就是没有众生我来度了,也就说其实没有众生——就事实上,究竟处来讲——是无有众生,就没有众生如来度者。就是说,好像你们如果搞错了,就好像天下没有众生,其实后边世尊就怕我们以为无有众生理解成天下没有众生,或者是我如来面前没有众生,不是这样的。其实是说无有众生,这个意思就说众生也不是绝对是众生,他一念迷的时候是众生,一念悟他也是菩萨了。当然我说菩萨,是说的还是比较有点不敢说得太到位,严格来说,他一念觉也是跟我如来一样,释迦牟尼佛本来是要表达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不能将他们当作绝对是众生,让我来度了,也许他们一念悟了,他们也跟我一样了。那佛祖在其他地方有没有说?有,《华严经》,“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也就说一念悟了,跟我如来都是同样的境界。所以这里无有众生,就说众生也不是绝对是众生。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坏人,这个坏人严格来说,不能说他绝对是坏人,如果他这辈子死心塌地不愿意改,那这辈子他是坏人,如果他突然有一天悔过自新,这个坏人不就马上变成一个好人了嘛,所以这个坏人也不是绝对的,他只是目前相对是言行不正确,成了一个坏人,他突然间明白了,改过自新,好像历史上最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本来周处这个人也就是乱来的,他刹那间想通了,不就变成一个英雄嘛,一个好人了嘛,为民除害了嘛,所以周处也不是绝对的,他也是相对的。所以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就说我们面前看到这些人没有开悟,他们是众生,但是不能将他们看成绝对是众生,所以说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里的无有众生,不是说没有众生,而是这个众生他也是相对的。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佛祖继续解释就说为什么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呢,如果是真的有众生等如来来度,那么如来自己也着相了,也着了我人众生寿者,觉得我如来也是一个绝对存在的如来,那么就会变成“以色见我”了,认为一定有众生如来度者,就好像众生他就是也变成绝对是众生了,那是绝对了,其实也就度不动了。好像我们有一个成语说炒沙做饭(炊沙成饭),拿一些沙,你怎么去炒,都没办法炒成饭,因为这沙,我们从凡夫着相来说,这沙它本来就没办法变成饭的,这一点是绝对的了,可以说在我们凡夫眼中知道这是绝对的。那大米,你拿一把大米去吃,就不好吃,大米去搞点水怎么去煮,那就可能会变成饭,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如果如来认为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就认为他们一定是众生,他们是绝对的众生,那么就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
如来说有我者,有时候如来说有我啊等等,其实我只是不得已这么表达,这么来说,但是其实我知道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我们从《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就知道吧,无始劫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圆满成佛了,他在不同的地方示现的模样也许是有所不同吧,好像历史上也有说吧,我不知道会不会记错,说天台宗智者大师也是释迦牟尼佛再来,只不过他就没有示现那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那不能说那个是一个普通的和尚等等,古印度那个时候的释迦牟尼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那这个就是如来,那个不是了,就不能“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了。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如来大彻大悟就知道,这个色身等等这些都是因缘相,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不是这个样子就是我如来,那个样子就不是,凡夫就会拍拍头说这个就是我,我就是我,以为有我,以为是不变的。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释迦牟尼佛又继续解释,不要以为凡夫他认为我就是我,那么释迦牟尼佛继续给须菩提讲解,说其实吧,凡夫是他不懂,他以为有我,我就是我,其实不要说凡夫根本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我,那个样子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就说凡夫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不得已取个名,叫这些没有开悟的人叫做凡夫,但是也许他一念之间就开悟了,就不是凡夫了,所以说凡夫也只是一个假名,从究竟处来讲,也不是绝对的凡夫,他只是相对的。
1.问:师父,这一分的标题是化无所化分,那么这个化,师父刚才讲解是教化,那么这个教化,这个教是一种教学,或者是这样的一种教育,那么这个化字该怎么解释呢?
了空居士:噢,教化教化,教而使他产生变化,这就是教化。那为什么说化无所化?教化而无所教化。这句话的内容是包括了三个环节——一个是能教者,就释迦牟尼佛;一个是所教者,就是众生;一个是使用的方法,就是你怎么去教。当然从所教的对象这方面还要讲他能化还是不能化?能教懂呢还是教不懂?所以我们分三个情况,就是能教,所教,教的方法。当然,如果一定要再搞,就搞个教的结果吧,就称为四个环节了。当然,刚才我说三个环节,是将教的结果放在所教这里面的一个小分支,那么给立出来变成四个环节也可以,能教,所教,教的方法,教的结果。那好了,能教的我,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今生乘愿再来是这个模样,下次乘愿再来也许那个模样,你说世尊他自己没讲,没关系,有其他大德讲。哪位大德?观音菩萨吧,你说观音菩萨是个菩萨,有没有代表性?哎,观音菩萨久远劫前,已经圆满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吧,应该是正法明,如果我说错了,就以佛经为准,因为我都是很多年前读的书,有时候记忆有点模糊。(编者按:《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具有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于过去无量劫世界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怀其大悲愿力,为令众生得安乐故,现菩萨形。”)所以观音菩萨说的话其实跟释迦牟尼佛说的话有同样的水平。你们去看,二十五圣圆通章,在《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那三十二应入国土身,就这边众生的缘嘛感召他什么形象,有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等等形象,出家在家,不同的身相,观音菩萨能够变出种种的身相来度众生,设种种的方便,所以能教者,他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所教的众生,那你说所教的众生不是有一个固定的模样吗?譬如说假如我们今天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了空居士就是我了空居士这个样子嘛,那好了,我告诉你,我了空居士也是一秒钟一秒钟的在变化嘛,甚至有心情好的时候的状态,心情不好的时候的状态,其实就我一个了空居士这个众生,我也不是一个绝对稳定的状态,所以能教的释迦牟尼佛他也有种种的外在变化,所教的众生,他也有种种的甚至连内在——心里念头,起心动念,都在不停的变化,这个身相也在变化,所以所教也是没有一个永恒的时空点。那么,世尊的教化这个教学的具体的方法,他也要观机嘛,今天遇到这个人应该这么讲,明天遇到那个人应该那样讲。或者是我今天这个事情问释迦牟尼佛,他就这么教我,明天那个事情问释迦牟尼佛他就可能会那样教我,所以他所教的方法也是因为我的问题而给我不同的正确的答案吧。那么教的结果,我今天听了,哇,言下大悟,欢喜踊跃,明天听了,哎呀世尊,我怎么老是听不懂,是不是?那你们说:笑话,佛经不是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吧,也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听得懂,这是相对的,如果全部都听得懂,那么众生都度完了,就不用我们现在还在做凡夫,是这个意思。所以就是说它整个变化过程,这四个环节都是没有一个稳定的时空点,所以叫做化无所化,那么释迦牟尼佛他大智慧,他明白了什么都是没有一个绝对稳定的东西,所以该怎么教,他就以最佳的方法去教,然后他心里也没有特别去牵挂,说你一定要听懂,听不懂,我怎么办呢?听不懂,我已经尽力了,听不懂下次再来吧,所以他对结果也没有牵挂,对自己也没执著,对对方也没执著,不管谁来问,有教无类,对使用的方法也没执著,不会教条主义,教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到底成功还是不成功?他也不执著,这就是化无所化。
主持:我听了有好些疑问,师父刚才说到一个能教和所教,那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就能所双亡吧,那么可能就说既无能教也无所教,这个应该怎么理解?
了空居士:哎呀,那就闭上眼睛睡大觉,明树你有问题问我,我说好啊,我们睡觉吧,然后我在那里睡觉,也对你说快点睡吧,结果都睡着了,那不就将你们都教好了嘛,你也忘记了问我问题,我也忘记教你,那不就成功了,是不是?不是!能所双亡是浑然一体,绝对的默契。好像说你的大脑能够指挥你的手脚,明树,你有没有一个感觉说大脑说右手抬起来,那上体育课老师就说“立正,向右看齐”,你们就这么做,有个能教,我们在那里听,老师在喊,我们就所教,但是你自己…我们吃饭的时候就很自觉的夹了菜就放在嘴巴里边,用不用大脑说菜要放进嘴巴,不要放进鼻子,用不用这样?不用吧,这就是能所双亡。是不是?或者是能所不二,不要以为大家都忘记了,那不就睡大觉了,那还教什么呢?
主持:这里是一个整体的意思,那释迦牟尼佛来教化众生的时候,他是怎么样以这样一种整体的观念来教化的?
了空居士:他就是观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该急就急,该缓就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嘛。曾参就悟到这个道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我们刚刚讲过的《大学》嘛,曾参很厉害,是不是?
主持:师父刚才说到浑然一体,那是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跟众生也是浑然一体的呢?
了空居士:对呀,所以你看,好像提婆达多,暂时知道他也教不动,释迦牟尼佛就不会直接去跟他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嘛,巧妙的有一些该回避就回避嘛。
主持:那这边有一个问题,如果是不执著于化的结果的话,会不会就缺乏这种精进或者努力呢?
了空居士:你要知道,一个没有智慧的人老是去碰壁,诸葛亮喜欢说一句话,强弩之末势,难穿鲁缟(势不能穿鲁缟),是不是?其实吧,天下有一些人就是看起来很有信心,但是经过几次挫折,那真的是消磨了意志,从此就一蹶不振了。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就不要有这种莽撞,如果这么去撞,有时候就叫做莽撞了。
主持:师父刚才也说到能教的,包括释迦牟尼佛他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但是变化之中他是不是有一个不变的呢?比如说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那么我们还是叫释迦牟尼佛再来,是不是?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这是后人的一些传说,我敢相信,智者大师绝对不会当众承认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绝对不会的。那些自己告诉别人,他是哪位菩萨再来,他们已经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人都是妄语。你们去读《楞严经》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那个不妄语,临命终时都不能说的,你们不要以为临命终时可以说,就是不能说他自己是谁来转世的,当然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他们有一些叫做所谓的六通啊等等,有些人或多或少会知道自己过去,久远劫前等等一些事,但是他们不会跟别人说的。
主持:那我换一种表达方式吧,就比如说师父,我在6年还是8年前就认识师父了,那么现在师父是变化了,也是不断的变化的,但是我还是会叫您叫做师父,而不是说过了一会儿你就不是我师父了,那这中间一定是有个东西是不变的。
了空居士:如果让我来说,你不变的是你的真诚心,你过去那么真诚,现在也这么真诚。那么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我有什么不变的东西?那么,我就认为我过去也有这个良好的态度,现在也是有这个良好的态度,或者是我过去也是能够给大家引经据典,讲解一些道理,现在也是有这样,大家觉得跟我学习还是有点可以学习的地方,应该是这样吧。当然我告诉你,我良好的态度,昨天我说明树你好,那是昨天的声音了嘛,今天我说明树你好,这是今天的声音了,你说这个态度不变嘛,其实可以说态度本身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态度的起用还是有变化,昨天是昨天。另外,就是一定说到智慧吧,就像从智慧层面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变化,般若智慧,清净心等等,没变化,但是在具体的起用,因为你们每次问我的问题都不一样,不可能每天都问同样的问题,是不是?就算同样的问题,也许你们问了,也可能是从不同侧面又来问嘛,所以我回答的内容也许也有点不一样的。那如果是同一个问题,就好像行思大师问石头希迁“你从哪里来?”他说曹溪。过几天又说你从哪里来?他说曹溪。问题是一样的,但是时间地点不就也不一样了吧,说话也肯定是前几天的希迁和前几天的行思,年龄都改变了,所以从最究竟处来说,也还是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了,里面都是在变化的。也就说理体是没改变的,性空是没改变的,其实性空不是一个东西,所以谈不上改变和不改变,就像《波罗蜜多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哪有生和灭呢?哪有增和减呢?哪有垢和净呢?是不是?因为有增减,有垢净,有生灭是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才有这个可能。所以性空,说到究竟处,性空你说不变的,还是叫做边见,性空是非变非不变。缘起的东西它就是变的,绝对的东西其实是离是非两边,离空有两边的。
主持:我这个疑问还是没解开,就是性空,像师父你这个也是性空的,那我作为我来说,我也是性空的,但是大家就不会把我叫做了空居士,或者把师父叫做明树?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明树,因为性空,它是以事相来体现的。那你说师父啊,我明树不是上个星期也是我来主持,今天也主持。我说没错啊,明树,上个星期的明树和今天的明树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呢?我说性空,不永恒这个特征是相同的,缘起这个事相,事情的具体现象,它是变化的。别的不说,就是过几天头发都会长一点,都是一种变化啦,是不是?但是这个理体它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人家能看到的,眼耳鼻舌,看到了,其实都是看到事相嘛,你看六根对六尘嘛,眼看色,色就是形状,耳听声,鼻子就闻香味、臭味嘛,舌头就是味道的味,身体手脚就是碰到东西叫触,我们意根就是管思维这些事情,概念啦等等,这叫做法尘,种种的方法,种种的内容,是管这些,不一样的,你才看得到。那么人家看到明树,他们是用眼睛看的和耳朵听的,那肯定是知道,哎呀今天主持就是明树,是不是?他们一听就知道了,他不会说是明励,因为明励的声音跟你不一样,虽然他们看不到你们,但是耳朵听得到啊,耳听声,是这样,所以不会叫错,是这个意思。
2.问:“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我查了下在第十七分,说到“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那么他首先好像有个当生如是心,我当灭度一切众生。
了空居士:对,其实应该在第三分也有这个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等等,里面也有类似的话。你知道佛祖是对凡夫说,如果我们是大彻大悟的人,我们全部都懂了,佛祖就不用对我们说,就佛祖不用对十方诸佛说了,因为他们都懂。一样的,释迦牟尼佛懂的,十方诸佛都懂,阿弥陀佛都懂,所以佛祖在教我们这些凡夫,还没开悟的,说,你们要发愿啦,要灭度众生啊,然后灭度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说你去帮助众生,教化众生,不要有功德相,你教好了多少人,你不要沾沾自喜,你要一辈子这么坚持下去,这个其实就跟净心行善分一样啊,是不是?你要这么做下去,叫他们先这么去做,到现在为止,才告诉大家,你去做不仅不要执著功德相,而且你在做的过程还要化而无化,不然你就没有执著众生又执著自己了,是这个意思。
主持:那我能不能这样理解,说作为初发心的菩萨,那么他一开始还是要有这样一个愿去做去行,在这个行的中间我就一直要注意我不要去着这个功德相。
了空居士:对,然后一个人当你真的去做而且不着功德相的时候,其实你就不会有我执了嘛,就会很自然了嘛。就好像那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带自己的小孩,对他们很疼爱,拉屎拉尿都自己去搞,当然也有一些心态不好,脾气不好的,对小孩子也不怎么好的也有,但是多数不会的。但是当你儿女长大了,到了青少年期间有逆反心理,那个时候有时候父母很生气,说我辛辛苦苦养你大,你怎么不听我的话?是不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出来了,小时候没有啊,当然也有一些人有,大多数人没有,真的是很心肝宝贝的,任劳任怨的,就是这个意思。
3.问:明*师兄请教师父,他说我把这一分改为度无所度分,可以吗?曾有人说,《金刚经》整部经说的就是空,所以由解空第一须菩提来请教。
了空居士:《金刚经》确实它讲的是空,但是这个空讲的是什么空呢?就是《波罗蜜多心经》的诸法空相的空,不是空无一物的顽空。它这个空对我们修行人来说也叫做空智,也就是证悟“诸法空相”所产生的这种大智慧,其实就是般若智慧。所以《金刚经》又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这种空智我们明白之后就是般若智慧。
那么度而不度,我们常常这个度和这个化会连在一起,说度化众生,其实这个度和化,如果让我来选,我就宁可选化。那你说,你是不是觉得昭明太子搞好了,然后几千年来也没有其他人来反对,你就站在昭明太子那边,不就很理智吗?不是,我也是钻牛角尖的人,这个度其实是强调了我,强调了能度之人,我要去度众生了,我去度众生,就强调个因,这个化就强调了果。如果用度无所度分来说,这个就小看了如来了,因为这个好像比较侧重于能度者,度而无度,我去度啊,我没有执著我去度,释迦牟尼佛不用我们解释,不用我们跟他说佛祖啊你不要执著你的功德,佛祖已经无我相了嘛。那化无所化,这个是强调到结果上去了,我真的去教化了,我这个不用你们说的,我遇到谁,有教无类,但是他们能产生变化也好,他们不能产生变化也好,这方面对我来说我尽心尽力,不用你们说。度无所度,就还是有点偏于能度的这一边,化主要偏于所度的那一边,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
4.问:对《金刚经》这一句“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很多大德的解释有些五花八门了,我归纳一下,大概有这样两类:一类就是无众生,就是认为众生性空,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所以并没有实实在在的这个众生。
了空居士:天啦,那最少有个释迦牟尼佛,有一个须菩提吧,最少我们今天大家都听到声音,有个明树,有个了空居士吧?不可能说没有吧。那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乘愿再来呢?是不是?地藏菩萨还要发大愿度众生,那不就白干了吗?无有众生。然后说这句话的大德他也不想想,摸摸自己的头,为什么老是这个头在肩膀上呢?天啦,其实他这种现象叫做执理废事,也就是堕落顽空,觉得什么都是不存在的,那不存在,你就不要出来参加说话了嘛,闭着眼睛嘛,是不是?所以他这里自相矛盾,是不是?
主持:面对这样一种问题,一种责问,我相信很多是以这样一种来回答的,有一种说到真俗两谛吧,在俗谛中这个凡夫是存在的,但是在真谛或者叫做胜义谛中,这个凡夫的本性与佛是无二无别的,那么所以也就是无众生可度了。
了空居士:天下也没有绝对的真谛,也没有绝对的俗谛啊,是不是?其实他这个用真谛俗谛,当然我不管说这个话的人是有多少权威,我告诉大家,他本来就是着了真俗两相,他没办法悟到中道,是不是?那中道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是虚妄,就是缘起性空,它会相对的存在。众生,因为他众生这个状态不是绝对的,好像你看那个禅宗公案,那些求道者,刚要过去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凡夫嘛,等一下言下大悟,不就变成一个圣贤了吗?就这么简单,他没有想到真俗二谛也没有绝对的界限,他就搞出个界限,这叫做两边,这就是小乘人的境界,以为有涅槃可证,离了有就着了空。其实历史上有一些大宗师,他也不一定是开悟的,也不一定他能够悟到中道之理的,所以搞出真俗两谛。你说你了空居士何许人也,你不是自知之明说自己是个凡夫嘛,你敢来评价这些真俗两谛者,我不是的,我请一个大宗师——你们肯定佩服的——来评价,那是谁?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在《坛经》里边,“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是不是?“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就是不执著世间也不执著出世,六祖说的大家都相信了吧。
主持:师父刚才说到因为众生他也不是一个绝对的众生,众生在开悟的时候也就是菩萨了,但是他迷的时候他还是众生,他迷的时候不是需要度的吗?像那个《妙法莲华经》不是也说到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了开示悟入,这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不就是来度众生的吗?
了空居士:对,我告诉你,他就是认为众生不是绝对的众生,才有度化的可能,如果他是绝对的众生,你能度他吗?是不是?好像牛和猴子,这个性质不一样,你不能将这头牛教到会爬树吧?是不是?所以有些东西,牛和猴子他这个爬树的本能是绝对没办法靠你后天去培养的,是不是?众生,好像就说释迦牟尼佛发现提婆达多非常顽固,他一直都可能会观察他,但确实都觉得还没有机会,没办法教化。释迦牟尼佛就教化上了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啊就是鬼子母,那个女人,她有很多小孩,但是她自己最喜欢杀小孩去吃,杀别人的。看准时机就将她最喜欢的小儿子叫人给抱走藏起来嘛,让她体验一下丢了心爱的儿子那种伤心嘛,然后她跟释迦牟尼佛表示只要能找回她的儿子,她从此就不偷别人的小孩了,结果佛祖就叫人家将那个孩子交还她,她真的就从此下定决心走正道了。释迦牟尼佛也观机,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嘛。
主持:那我明白了,就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的意思是不是说并不是我如来把这个众生变为了菩萨或者佛,而是因为这些本来就有佛的自性…
了空居士:对,有可变的可能。
主持:并不是说完全是我的功德…
了空居士:不完全是我的功德我的本事,不是的。
主持:他本性中就具有佛的智慧德相。
了空居士:不然我说炒沙做饭,你厨师本事再好,我拿一些泥土给你变成饭你也变不来。
5.问:刚才师父还说到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就是着相,明*同修请教师父,他说我们说着相,其实相也是着不了,因为相也是在变的,所以念念清明。
了空居士:这句话很对,那也是相对的,明*我们将心比心,譬如说我们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我们普通的人常常会挂在心里,最少会挂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再淡化的,挂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叫做着相,慢慢的淡化了,那叫做相对没那么着相了,这就是着相。那么我们天天烦天天生闷气天天担忧,可能每天这个我又不一样,但是众生就认为有那个东西可挂,我们才会去挂啊?是不是?所以众生以为有我嘛,里面世尊有说众生就以为真的有我嘛,所以他就会产生这种着相嘛。
主持:还有一种人,他就认为《金刚经》就说的是无住,所以这些人他口头禅就什么都不要执著,明*师兄说他就觉得这些人是落空的,应该是因上精进,果上随缘,这个才是不着相。
了空居士:对的!你什么都不理,其实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不负责任,就是惰性。什么都不理,你真的什么都不理了吗?那么你自己就不穿衣服或者不换衣服不洗澡不吃饭,也不睡觉,你真的彻底的不理了,就应该要像一个石头像一样,就是那么一动不动,那才叫做你什么都不着相。你那种别人的事都不管,只是管自己了,那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屋上霜吧,其实那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吧,他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管。是不是啊,明树?那些什么都不管的人管自己还是管得蛮好的,自私自利的。如果以后人家说我看破放下什么都不管,我说好了,我当着大家将你的裤子给扒掉,看你敢不敢?笑话,或者是我拿个大便塞到你嘴巴里,你也不要管我塞谁,好不好?行不行?肯定不行,所以他们这种什么都不管,是自欺欺人,其实是不负责任,逃避,惰性,这是真的。是不是?据说,好像是印光大师曾经反驳一个修行人,也是属于出家的,他说我吃肉就是因为我没有分别心,我吃肉就跟吃菜一样,印光大师说(好像是印光大师还是另外哪一位大师)那我们就拿厕所里边的虫给你吃,你也无分别吃下去吧。那个人不敢说话了。是不是?你吃肉还说你无分别,只是将肉当作菜吃,是不是?据说是有这个传说。
6.问:“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那我记得有句非常出名的,在释迦牟尼佛刚出世的时候,他就说了一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他说了个我字,而且是独尊。那他这句话怎么解释?
了空居士:噢,你看历史上唯我独尊的人应该最著名的就是成吉思汗吧,他打下的那个版图那么大,确实,据说在人类史上打下版图最大的就是成吉思汗。那么唯我独尊,从事物的现象上来说,哇,那成吉思汗确实厉害,那么释迦牟尼佛当时刚生下来,刚生下来他会走路也挺能干的,肯定也走的不是很稳吧,肯定是没有长大了走的那么稳吧,是不是?那么说唯我独尊,那如果人家过去,一脚就将这个小孩给踢倒了,那你尊什么?你打得过别人吗?哎呀他后边有个爸爸净饭大王,谁敢去打他?也是,相对来讲吧。唯我独尊,最少他有个爸爸,爸爸说话他也要听啊,那当时也算不到他独尊吧,那么我这个说法是从着相上,众生认为有我的前提下,有我,你当时那个小悉达多太子,唯我独尊,那个奶妈将他抱起来就抱起来,是不是?你要走,她拉住他就拉住他,也不觉得有怎么尊吧,所以那个时候如果马上较量一下,真的那么尊吗?他爸爸叫他过来,他就要过来吧,不敢不听话吧,说唯我独尊,从这个表面现象来说,这个就是说不通了。但是有没有说通的地方?哎,他是乘愿再来的佛祖,他已经智慧圆满,天下没有人能超过他。那么十方诸佛呢?十方诸佛跟他一样嘛,就是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水平,都是圆满嘛,所以说唯我独尊。那你说十方诸佛,那就不尊了,不是的,诸佛都无我相,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唯我独尊,这个我其实就说:我说有我,其实不是有我,凡夫以为真的有我,所以就着相,我说有我,我是没有着我相的。只是说的一个事实,说:像我这样的人,以后就具足圆满的福慧,没有其他人能超越的。所以这就是唯我独尊,不要以为我就是拍拍头说就是我,不是,“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嘛,就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我不是直接拍拍头,就是我,就是我的话,那保姆将他抱起来就抱起来,唯我独尊吗?他爸爸等下叫他过来,听话过来,唯我独尊,尊在哪里呢?好像也没有,是不是?
主持:所以看到这句话,要明白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
了空居士: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7.问:这边就是说佛祖是圆满的,明*师兄请教师父说我们说佛是圆满的,福慧两足尊,那么有没有更圆满的呢?因为世间是没有永恒的。
了空居士:我以前就打一个比喻,就说古人画一条直线,两点成一直线,他已经画的很直了,就是那么直了,两点成一直线,拉直了,或者是古人画一个圆圈,已经画的很圆了,那我们现代人要搞一条线比他更直的,也没有了吧,或者搞一条比它长的比它短的或者粗的细的就有,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如果画一个圆圈了,画的非常圆了,可以说就是那么圆,连非常两个字都不要了,就是画圆了,我们现代人要画一个比它更圆的也没有了,只能是画一个大一点的或画一个小一点的,所以这个圆满真的就没有什么超越的了。就好像我们考试考了100分,从事相上来说,考了100分,那么别人怎么考,试卷本来就是最高分100分,没有105分嘛。哎呀,毛主席以前《心之力》,不是他的老师给他好像加了几分嘛,其实这个是表示赞叹,这个是属于文章方面的,如果是标准化考试,多少分就多少分,就不能另加几分。所以这个圆满,严格来说,福慧二足这个圆满,我上次也在福智无比第二十四分里面说的,其实不是说你的财富就是天下最多的,你的财富就是天下最多的,我家里总还有几百块钱吧,不是说整个地球的钱都是你的,或者就算整个地球的钱都是你的,地下的矿藏也不是全部都挖出来了嘛,所以这个福慧我也想明白了,其实最关键就是你从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来比,这其实还不对的,就好像一条长江的水多呢,还是一个大湖的水多呢?你如果直接来量一下长江有多长,它的水位有多深,这么来比,其实这就不是长江的水了,长江的水它是日月不停地流出来的,是不是?所以一个是无穷的,一个是有限的,所以这两个来对比,就是一条湘江的小溪流,穷劫以来都这么流,那个水可能还是不可估量的,是不是?这是从时间的长度上来讲。就单纯从固定的方位来讲,那个是有限的,从追溯到无穷的时间来说,那个就厉害了,就无穷的了,所以有限肯定比不过无穷。所以说福智,其实就是在起用的时候,你说你这个人很有福吧,好好,你什么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等等,那其实也不是说用多少钱能够比,我说以前台湾那个富豪据说尿毒症还是什么,哇,他花了多少个亿,也在天下找了多少肾源,结果也找不到也死了,如是一个穷人,他正好生了个肾病,恰恰就是有人赞助几十万,又找到个肾源,那他还是就能得救了嘛。所以这个时候,在生病这个事情上,看起来这个穷人的福报比富人的还大啦,但是从钱财上来说,人家不知道多少个亿,这个穷人可能只是个茅草屋而已,所以这些对比也是相对的,要看具体在事情上起的作用。
8.问:明*师兄想起了一个公案——我查了下这个公案是云门文偃禅师的——他说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云(应该指的云门文偃禅师):“我当时若在,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他这句话就是告诉他这个弟子你不要执著这个小孩这个相,如果我将这个小孩给打死,这个打死他就说的好像很粗俗的,其实就是吓他一跳,其实就是告诉他不要着这个相,不要着这个小孩这个相,我刚才分析过,那个小孩走来走去,如果当时从他这个相来着,他就不可能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他爸爸都比他厉害了,是不是?所以这个文偃很厉害,他一下子就看到这个来问道的这个人是着相了,只是看到这个小孩,悉达多太子这个身相了。
主持:贵图天下太平又该如何解释呢?
了空居士:我们有一个词就是说和为贵。这里的贵,贵图天下,就是说如果我将他打死了,有这个机会有这个做法,这个是最可贵的,就是最绝妙的。懒得你们老是来问这个问题,使你们着相了。他的弟子一听,那位不就是佛祖吗?你不是佛祖的徒子徒孙吗?你怎么会说到这么恶毒?怎么将佛祖小时候就给打死了,那你们不就没有人教你们了?其实他刹那间心里就吓一跳,这吓一跳其实就是很自然的进入了“不思善不思恶”那个心态嘛,而且他心里还牵挂着这个现象,如果根器好,那一连串反应:哦,佛祖怎么能打死他呢?是不是?是因为我着相了,是这样。《道德经》里“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个贵是同一个道理,我们说和为贵这个贵,就是最可贵的,就是最真最好的,那个时候天下就不会有这么多使人家很着相了,说这个小孩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其实就叫我们不要去着这个相,不要去执著这个事情,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去听佛祖后来讲的道理呢?老是在问这个问题干嘛呢?这个不是那么重要的。
9.问:××师兄请教师父,既然无我,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精进呢?
了空居士:哎呀,我就问你们啊,你们去网络上查一下,释迦牟尼佛的像和阿弥陀佛的像为什么还是有点不一样了?要不然你们就看观音菩萨的像和弥勒菩萨的像为什么不一样了?你们以为无我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无我就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假如你不精进,就变成一个懒惰的人,假如你精进正道了,你不就变成一个菩萨了嘛。假如我们懒惰,懒惰肯定不是正道的了,懒惰就变成一个凡夫了,你一念觉悟,精进精进,精进正道,八正道,你不就变成菩萨了嘛?所以因为我们无我,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我们才能够想做菩萨就变成菩萨了,只要你精进正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无我了,精进了,你就变成菩萨了,你一懈怠了,就变成凡夫了,所以在这个心态上不一样了,虽然说众生都有佛性,但是因为无名烦恼有深浅,过去生的因缘,譬如说一个猴子,你怎么教都很难教它变成一个人嘛,或者是一个猫,你怎么教都没办法变成一个老虎吧,因为它们执著太深了。我们一般的人和动物来对比,我们的执著或与生俱来的执著没那么深,是这样,所以说无我。那么你说猴子不就变成有我了吗?不是,猴子在三界六道里边轮回,它有时候也慢慢会改变啦,也不是猴子就绝对是猴子了,也不是。《楞严经》里在讲到六道轮回里也说到它在不同的道里边不断的流转着吧,所以猴子也不能说它绝对,虽然今生它是猴子,但是不能说它生生世世都是猴子,但是今生也同样是相对的,有小猴子有大猴子有老猴子的变化,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绝对不变的时空点。
10,问:××同修说我想知道从初地修到九地大概的过程以及自净其意后的涅槃寂静的状态。
了空居士:哎呀,你去读永嘉玄觉大师的《证道歌》“一地具足一切地”,他里面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然后就“一地具足一切地”。你们不要以为一地到九地是一步一步去的,真正修炼像六祖所说的“说及虽万般,合理还归一,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迷人渐契,悟人顿修。”你不要以为一地一地去修,不是,是直指圆满的境界,然后刹那间可能就从一地就达到了等觉都不一定的,千万不要听人家说一步一步去修,那你一辈子修不成的。那涅槃寂静是什么样子呢?涅槃寂静是坐在那里像死一般的沉睡吗?不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涅槃寂静,“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就是涅槃寂静。寂静者没有一个寂静可执著,而是在一切情境里边,你一切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这就是涅槃寂静。
(明菂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励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