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分 一相无相分(一)

第九分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珏

时间:201610月28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濬

文字校对:明树

 

这个经题据说是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他认真学习《金刚经》,然后就给《金刚经》分段,方便后世的人学习。当然,我觉得第一个方便就是他自己,他当年很认真的学习,将每一段都概括出一个核心,这第九品他就概括为一相无相分。这里一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金刚经》后面要说的一合相,一合相就是整个法界,整个法界其实就是众缘和合的现象,一相从大方面来说,泛指整个法界;从小方面来说,是指具体一个事情。那么在这一段里边,是属于整体的还是某一现象呢?从里面说,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来看,这个一相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现象。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现象,它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所以叫作一相无相。一相就是任何一个现象。无相,如果相反就是有相。有相是什么?有相就是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好像一座山,喜马拉雅山,这个现象是永恒了还是不永恒?科学都知道,地壳都会变化,从这个自然来看,就是那上面的雪山啦岩石啦都会由种种原因而改变,就是岩石它也会由风吹雨打而慢慢地风化,所以说,看起来那么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其实也是不永恒的,虽然多少年来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它确实是在微妙的变化。所以,这里的无相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譬如一座山,这座山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一个大海,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一个湖泊,好像说我们在洞庭湖啊等等,古代的洞庭湖的水有那么多,到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好像水也会变少,等等。所以说它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这就是一相无相的含义,就是任何一个现象它都是不永恒的,叫一相无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菩提,这是世尊在叫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就是你是怎么的看哪,或者怎么的想啊,你有什么意思,就是倒过来说,主要是问他关于后面的事情。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陀洹就是叫作初果,初果的圣人。他说那些达到初果的人能不能自己想,唉,我已经证得初果,能不能这么想?呵呵,那么你们说,哎呀,那么小学生能不能说哎呀我就是一个小学生,我们世俗来说是有这个说法,但是,他圣人言行都是要圆满,所以他从圆满处来说,哎呀,你证得初果的人能不能认为我证得须陀洹果,能不能这么想?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菩提就回答世尊说,哎呀,不能,不能这么想的,世尊。世尊就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世出世间最至高无上尊敬的人。

 

何以故

何以故,这是须菩提自己的解释。就是,哎呀,世尊,不能这么想。这是什么原因?我来给世尊回答一下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须陀洹也称为入流。入流就是入圣贤之流,入圣流。那说这个人从凡夫开始进入圣贤的行列。其实嘛,好像一个凡夫变作一个菩萨了,他入到菩萨的行列里,那哪个地方有个菩萨行列啊?入流但是其实也没有一个东西可以入的,没有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他进一步解释无所入但是其实是怎么回事啊?就是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那色、声、香、味、触、法怎么入啊?譬如说搞个声音,你能入吗?搞一瓶香水摆在那里,哎呀房间里面很香,你去入香味是不是?怎么入呢?这里的入其实就是执着,执着。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啦,他叫做入了圣流,就是有别于我们凡夫了,他已经跟凡夫有不同了,他是已经开始进入到圣贤这个行列。那入了初果这个圣位是怎么回事啊?其实就是他对色、声、香、味、触、法没那么执着了,他的心开始不着相了,所以他叫做入了圣流。凡夫就是着相,圣贤就是不同程度的不着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世尊就继续问这个须菩提,须菩提啊,斯陀含能不能这么想啊?我得了斯陀含果,斯陀含也叫做二果,能不能这么想啊?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须菩提说,不能,是不能这么想的,世尊。我下面就来解释何以故——为什么我认为不能这么想。

 

斯陀含名一往来

一往来,我查了很多资料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一次往生天上,一次往生人间,还有些资料干脆就说,还有一次要来欲界。一往来,还有一次会生在欲界,是这么说。

 

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而实无往来”,其实吧,这个问题很多人就搞不懂,包括很多法师讲来讲去,其实它一往来是什么意思?让我来说吧,假如你今生能够大彻大悟,那么你今生就会出现两个现象。一个你大彻大悟之前是凡夫,大彻大悟之后你就是圣贤,那么你们下辈子再来的时候,就不是叫作业报身,不是业力牵引,你下辈子来就是再来的。那么你开悟之前你是凡夫,开悟之后你是圣人,然后你开悟之后一直到老,到去世,往生,你从去世那刹那间就算是下一生了,那么你下一生就是乘愿再来,你都是属于圣流了。那么你今生这个现象,其实一往来,让我来理解,最正确就是这个现象——有些经典叫做最后生,严格来说就是最后来一次来欲界。其实欲界和不欲界,你们知道怎么区别啊?你着相了就是欲界,你离相了就是超出三界外了,你还是在三界里啊,只是你不执着三界,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一往来,让我来说,最后一次在欲界,严格来说,你下辈子都来欲界,我们看起来你都在欲界,但是因为你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对你来说,于欲界而离欲界,让我来说,你就属于乘愿再来,已经不属于这种欲界的状态了。像文殊菩萨说的,曼殊不出三界也不入三界,这种不即不离。所以说这个一往来,应该来说就是最后一次在欲界。以后他来欲界,他已经是不执着欲界,他是乘愿再来的,是这个意思。就好像说你今生大彻大悟,那你前半生算是在欲界,你开悟之后,你就不入欲界,也不出欲界,就于相离相了。其实这就是人家说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意思。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菩提啊,你怎么看啊,怎么想啊?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阿那含就是三果圣人,阿那含能不能自己这么想,我已经证得阿那含果,能不能这么想啊?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须菩提说,不能这么想啊,世尊。是什么缘故啊?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你说三果阿那含不来,但分明他们就在我们面前啊。啊呀,我们就请文殊菩萨来给大家注解一下。你们去看《维摩诘经》,世尊最后是派文殊菩萨去探望维摩诘居士。这个文殊菩萨有一句“不来相而来”,怎么文殊菩萨你本来就来看我们了,怎么说不来啊,但是你不是就站在我们面前嘛。他说:这是相。我文殊的心是如如不动的,没有去的执着,也没有来的感觉,我是很平静的,该去就去,该来就来,我没有归心似箭等等。所以不来的意思就是来而不来,他虽然看起来是投胎在人间,但是他不执着人世间的一切,这就是来而不来,不来而来。所以“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就是来而不来,他虽然来了,但是他没有执着来这种感觉,也没有执着来的这一切的环境条件,这叫作不来。所以我以文殊菩萨的“不来相而来”解释,你们就明白了吧。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菩提你怎么想怎么看啊,于意云何,你有什么意思啊,怎么说啊。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阿罗汉能作是念”能否这么想,我得阿罗汉道否——当然里面写成不,不和否古人是通假,我们一般是读否——我钻牛角尖,你们看前面就说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但是阿罗汉这里就说阿罗汉道,就没有说阿罗汉果了。这个有个奥妙的,阿罗汉我们平常习惯叫做四果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当然这里就说阿罗汉道,没说阿罗汉果,道就是道理真理,也就是证得阿罗汉这种圆满的境界。那么你们说,为什么不说果呢?阿罗汉这个果位可以说有三类功德吧,就是应供,应供这个词我一读到我就觉得真的很有意思,这就说明从古至今很多人就是不怎么尊师重道吧,阿罗汉都是靠托钵过日子,人家不布施给他,他就没饭吃了啊。应供,世尊就是说应该供养他,这种人你们都应该供养他,因为他已经是真真正正属于圣人行列了,应该供养。你看佛的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等等。应供就是应该供养。杀贼,那么做保安啦还是做警察啊?不是,杀贼是杀眼耳鼻舌身意六贼。六贼是什么意思啊?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识,其实六根就是自性通过六根对六尘然后产生了六识。自性,我们用现在的话翻译就是最清静的心。最清静的心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六尘的执着,然后,你清净心就不见了,清净的心被外边六尘给吸引了,被偷走了,将你清净心给偷掉了,没了,所以叫六贼。杀贼,就是证阿罗汉道的人就已经能够真真正正做到不执着六尘了,因此六贼就没有了,所以叫杀贼,其实不用杀,它们自然没有了。第三是无生,无生是什么意思啊?无生是再也不来投胎了是不是?不是。你们要知道无生就是他证得空寂,包括他的身体,他也觉得自己身体很空很空,所以就觉得,虽然好像他活着,但是也觉得好像融化了,所以叫作无生。《楞严经》里面世尊也特别指出你们千万不能沉空守寂,否则就堕落到不回心钝阿罗汉,那就永远住在无生这种空里面,那也就麻烦。也就是他不会再执着自己了,所以叫作无生。那么它这里,不译阿罗汉果,果,有因才有果,那么,阿罗汉这个境界的人,他已经证得无生了,所以他就不觉得有什么果了,觉得一切都是空的,所以这里很微妙,称为阿罗汉道,就没有说阿罗汉果,阿罗汉果还有一个执着,那么对他杀贼还有无生就对不上号了,贼都杀完了,对外都不执着了,对自己的身体也不执着,哪还有果吗?都没有了,都空了,那这个空也不是绝对,就算修到真正的灭受想处,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叫灭受想,但是他还有微妙的行和识。行是什么,大脑深处的思维,识就是还是有一些结论啦概念之类。也就是说,说他无生,说他空,但是也不是彻底的绝对的空,绝对的那就死了,是不是啊?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很微妙,用个道字,证得这个境界,这个道理,这个真理,用个道,不用果,因为他已经杀贼无生了,所以就不能说果。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须菩提说,不能这么讲的啊,世尊,这是什么缘故啊?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实无有法”这个实就是真实,也就是从究竟处来讲,确实没有一种法叫作阿罗汉,因为他是彻底什么都放下,空掉了,还有什么执着呢?你说,哎呀,你了空居士不是最拿手的说,放下了有然后就执着了空,这种空还是一种执着。对,是执着,但是这个空又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描绘,所以叫做没有一个法。法就是现象、道理、方法。“实无有法”就是其实没有一个东西叫作阿罗汉,因为他们证得一切都是空的嘛,所以他真的就认为也没有什么执着。要算你执着个空,这个空又是什么东西呢?知道是空啊,但是,也没有一个具体可以描绘,只能是一片茫然,所以说实无有法,他我执也放下了,法执基本上都放下了,就是剩下最后对空的执着而已,是这样。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对对,这个解释太好了。世尊,假如阿罗汉有认为自己得阿罗汉道,那么就说明他还有我人众生寿者。我,自我的执着;人,我说金刚经往往是指周边的人;众生,就是扩而广之;寿者,就是寿命啊、时间啊等等差异的执着。当然《圆觉经》里面,我人众生受者他就很直观,都是指自己的。我就是我;人,就是有个大我,或者是我只是一个人,或者是还有执着一个大我;众生,就是说他继续淡化自己,我只是众生的一员,认为不是我,我只是众生的一员,一个组成部分;寿者,就是寿命的长短,分段生死的执着,好像前生今生后世,还是认为不是连接的,还是分段的,还是心中有一些执着。阿罗汉是觉得什么都空了,茫茫然然的,没有什么执着的,如果认为有道可成,那肯定就是我在成道,人家还没有成道,或者是众生还没有成道,或者今生我已经成道等等,就有这些我人众生寿者这种观念的分别执着。一分别执着就不是阿罗汉的境界。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继续解释,世尊,佛说…就是您说我得无诤三昧,无诤三昧其实也就是阿罗汉道啊,无诤三昧是印度语,翻译过来就是阿罗汉道。无诤就是没有这种争议的,没有这种执着的,没有对立面的,也就是他证得空寂了,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就是说在世尊座下弟子里面,你称我是第一。十大弟子里面,解空第一须菩提,智慧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目犍连;头陀第一,大迦叶;天眼第一,阿那律;解空第一,须菩提;说法第一,富楼那;论义第一,迦旃延;持律第一,优婆离;密行第一,罗睺罗;多闻第一,阿难。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是第一离欲”,关键词是离欲,欲就是种种的欲望,五欲,财色名食睡等等。离欲这个很关键,有些人以为离欲就是彻底断了。离欲,拿五欲来说就是财色名食睡,我以前听到一位法师讲到离欲,他就讲到初禅离五欲,其中他附带解释,他说你们现代人现在基本上没有人能证到初禅,他说初禅离五欲,财色名食睡,不贪财,不好色,不贪名,这些都可以不要了,但是最后两条你们就没办法去。他说你们谁能够永远不吃饭,永远不睡觉啊?我说,天啊,你将离字解成断字了,离就是不即不离,如果你按照说一定要一辈子不吃饭不睡觉才叫做离五欲,那么看起来六祖啊释迦牟尼佛啊好像都没有离五欲,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不是也示现去外面托钵嘛。“饭食讫,收衣钵”嘛,是不是啊,世尊也示现去托钵和吃饭啊,那世尊也没有初禅吧没有离五欲吧?不是的,离的意思就是不即不离,也就是不贪著,是这个意思。离欲阿罗汉,对一切的欲望,他都不会贪著了,这种阿罗汉,也是证得阿罗汉道的,就是杀贼无生的境界。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他说,佛祖啊,我自己没有这么想的,我没有执着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他说世尊,假如我有认为我自己得了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世尊则不说,就是世尊一定不会说,我是乐阿兰那行者。乐(le)按照古人的习惯就是读乐(yao4)。阿兰那,有些地方也叫作阿兰若,翻译的不同的音,就是翻译成了不同的字,就好像外国名字都是音译的,所以有时翻译出来都有点不一样,其实他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叫作寂静,其实也是无诤三昧。行者,就是证得这个境界的修行人。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啊,这句话最关键,我们以一般来说,啊呀,须菩提你很老实啊,说实话,原来你也没做什么,你也没什么了不起,无所行。其实不是,恰恰相反,这个无所行就是行而不行,行而不执着行。我后面以后要讲的尽心行善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那好了,如果你真的是这样去修一切善法,你说你有行嘛,你自己就觉得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是我故意去行,或者故意去不行,我是自然地去行,就好像你的手需要帮你的嘴巴刷牙就帮他刷牙,帮你的头梳头就梳头,没有说很执着说,功德很大等等,无所行就是行而不行,没有执着他这种行,而是自然的流露,没有丝毫的功德相,啊,是这个意思。

就是因为我做什么都是自然的,没有执着,都是那么清净心的自然流露,所以,我这种行为和内心的感受这才是达到了阿兰那行,就是寂静,就是我的心是平净的,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自然的,是这个意思。

 

1.问:纵观全文,整个这一品是不是世尊在给我们描述四个果位的境界,然后又反复地叮嘱我们就不要去执着这四个境界。

了空居士:哦,你这个又是变成着相了。你们以为四个果位像你们走楼梯一样,一楼二楼三四五六七八楼,不是,可能你一念离相,离的比较标准,那刹那间就到了四果,离的没那么深就是二果三果,你从这个初果须陀洹,也叫作入流,实无所入,不入色身香味触法,不入。如果你这个程度比较深,不就一下子进入到空了嘛,当然空这个境界并不是很高,真正高是非空非有,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若见诸相非相,不执着有,又不执着空。这个初果不执着有,但是慢慢地可能掉到空里边,慢慢往四果这方面去了。那你说那这么说来,那二果三果不就境界就最高嘛,它又在空和不空的中间。不是,二果三果多少还是属于有,最高的境界就是你有四果的空,但是你又能够去行菩萨道,这就是《楞严经》说的回心大阿罗汉,你能够自己认为我的身体是空的,一切现象也是空的,我对自己的名利得失不执着了,但是我能够满腔热情地去帮助别人,其实这个境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圣号的含义——寂灭,能忍…是这个意思。你的心是寂灭的,但是你又有大慈悲,也就是你不会去执着自己的得失,你能够满腔热情地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于空而离空,是这样的。

 

2.问:师父,您刚才说须菩提是解空第一,那这个解空二字如何去理解呢?

了空居士:哦,也就是在佛陀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所有弟子里面,对空,对佛家这种空理他理解得最好,也就是说,你们看后面世尊说他第一离欲阿罗汉,是第一的,他就不是普通的阿罗汉啊,是第一阿罗汉,那阿罗汉还有第一和第二吗?我带你到佛经里面找一下,还是《楞严经》,《楞严经》里面你们打一个关键词“不回心钝阿罗汉”, “不回心钝阿罗汉”后面有三个字阿罗汉,那不回心钝阿罗汉也是阿罗汉啊,那好了,继续说,到了空的境界的阿罗汉,如果他能够生起大慈悲、大精进心,他叫做回心大阿罗汉。哇,那个叫不回心钝阿罗汉,也没有个大字,又不回心,又钝,这边就回心大阿罗汉,又回心,又大,那最少来说,罗汉肯定有分两大种类吧,一个是大阿罗汉,一个是阿罗汉;一个钝,一个是回心,是不是啊?第一…他肯定是属于回心大阿罗汉这一类型了,就算所有的罗汉分第一和第二两大种类也可以吧,不要说五六七八种。须菩提按照《楞严经》来对照肯定是属于大阿罗汉了,所以称得上第一吧,好像房产的大产权小产权两种,是不是啊,第一就是属于高标准了。

 

3.问:师父,历朝历代《金刚经》的注解很多,我稍微查了一下,就发现对于离欲两个字也有一些其它的说法,我稍微摘录一点给您听一下。就某位上人吧,他说离欲就是离开一切的这种贪欲,那么具体而言就是不贪食,不贪穿,也不贪住好的地方,一切欲望都断绝了,这是第一离欲,这是这位上人在注解《金刚经》时讲的,师父要不您先点评这一句吧。

了空居士:他这句话说的很模糊,他只是说断绝。其实吧,这句话前后矛盾你知不知道,他不贪吃,不贪穿,不贪住,那好了,不贪吃,粗茶淡饭也好啊,美味佳肴也好吧,随缘吧,反正我出去托钵,你们给什么就给什么,这叫不贪吃,然后也不是因为好吃而吃多一点,觉得不好吃就吃少一点,也就是像阿里士多德一样——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叫不贪吃。但是他后面又说断绝,怎么断绝啊,帮我设身处地想一下,一切欲望都断绝了那怎么样啊?我觉得你很有文学功底,你帮我描绘一下一切欲望都断绝的人是怎么样?譬如说,不要说一切欲望,就是吃的欲望断绝了,那是怎么样?(主持:那就是等死了)从此不吃了是不是,但是他前边又说不贪著,所以这位上人他就这么简单的这段话,我了空居士一眼就看得出前后是矛盾的,他内心是搞不清楚,摇摆,前面说不贪,后面说断绝,不贪就是随缘了,给什么就给什么了,后面断绝,断绝是彻底拒绝,是不是啊?这就是他内心深处对这个境界的理解,他没有把握,我了空居士是百分之百把握,所以告诉你,什么叫离欲,就是不贪著,你给什么,哎呀,冬天穿衣服,差不多能够穿得暖,马马虎虎能够合体就好,不要讲究特别的;穿双鞋吧,你们送什么鞋,只要合穿,大小差一点点也就算了吧,啊,不要特别说要看什么牌子,这就是不贪著,但是不是断绝,断绝应该是什么都不要,那叫断绝,是不是啊?所以,我一看这位大德的内心对离欲的概念没底。

主持:如果他想表达的是一切贪著的欲望都断绝了也是可以,因为他第一句就是说离开这种一切的贪欲。

了空居士:嗯,那后面呢?

主持:后面当中有一大段嘛,然后后面就说不贪食,不贪穿,也不贪住好地方,一切欲望都断绝了,这是第一离欲。

了空居士:一切欲望,我告诉你,我们不是有个成语画蛇添足嘛,最后这句话不要下不是更好吗,要这句话干什么呢?就是心里没底,画蛇画完了就是对了,不要添几个足嘛,那就变成蜥蜴了,还是变成龙了,呵呵。当然我是从最高标准来看一个人的言论,继续吧。

主持:还有某位大师,他讲解《金刚经》,他对离欲两字这样说,他说这个欲是广义的,不是指男女之间情爱之欲,是指一切欲,连修道、贪恋打坐、贪恋清净的那个欲望都是欲,须菩提已经空了一切的欲,所以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了空居士:空了一切欲,这里用个空字是什么意思啊?

主持:对,他这个空字又留下一个问号,就感觉没讲清楚。

了空居士:让我来给你们解释,有时间需要打坐我就打坐,没时间不打坐也行。你们需要我去哪里…六祖说,需要我去舂米我就舂米,需要我去破柴我就破柴,他没有空的欲望,也就是一切都是按照实际而做。不要搞个空字,空字你们又搞不懂,搞不懂就做不到。譬如说我们在单位,领导安排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领导不是瞎指挥,让我们去干坏事或者碰壁就好了嘛,就像六祖舂米也好,破柴也好,是不是啊,就行了,不要用个“空了”,这“空了”人家听不懂,是不是啊?

主持:是。

 

4.问:这一段(经文)里面佛说我得无三昧,我记得师父在讲《六祖坛经》里面,整篇坛经无数次讲到三昧这个词,那这里出现一个无三昧,那师父您说的无三昧就是阿罗汉道,就是证得空寂的那个境界是吧?

了空居士:哦,我告诉你,三昧是一个圆满的境界,三昧据说也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说就是正受。正受其实也就是大定,那大定大到多大?到处都是定,繁兴永住那伽定。大定,就是没有入,也没有出,才称得上大,三昧就是大定,也就是永远没有入也没有出。那好了,那三昧,佛经上有所谓的百八三昧,就是好像一百零八种三昧吧,我以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跟明入开玩笑,明入,你最喜欢哪种三昧,明入看来看去,最后笑了。我说明入啊,所有的三昧都是一样的,是从哪个方面而入,好像这个智者大师读《法华经》然后而开悟,所以人家称他证得法华三昧,是这个意思,其实不是说法华三昧,等一会,华严三昧有没有,其他什么念佛三昧,以为是很多,不是!下手处不一样,究竟处一样。无诤三昧,这个诤字其实有争论辩论的意思,或者说话会得罪人惹来麻烦。无诤三昧就是他真正达到能够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境界。所以你念佛念到念佛三昧,你真正达到标准的念佛三昧,境界是和须菩提的无诤三昧是一样的,都是三昧。是这个意思。

主持:是是。刚才师父讲到法华三昧,我稍微走神了一下,我就想哪位同修今天听了师父讲《金刚经》证得三昧了,就叫金刚三昧了。我也查了一下其他大德的注解,就对无诤三昧,比如说某人他是这么讲的,他说无诤三昧就是没有胜负心了,没有斗争心了,没有斗争心入到这种的定这叫无诤三昧,师父您怎么看这句注解?

了空居士:哦,这个诤其实就是争论争辩,争辩肯定有胜负的看法。其实吧,你们一定要知道大菩萨,有一句话叫做降服魔怨。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还有降服魔军,有些藏密什么经典有弥勒菩萨的降魔像,还是什么,据说有些画像相貌很威猛,甚至说很凶恶,有这么说。那么我们继续说弥勒菩萨,弥勒是弥勒菩萨的姓,他的名字叫做阿逸多,我记得是弥勒阿逸多呢,还是单单阿逸多,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你们到百度上查,是无能胜的意思,也就是无往不胜,我弥勒菩萨到哪里去,所有的魔怨都被我降服的,无能胜就是谁都搞不过我的,谁都搞不过弥勒菩萨,是这个意思。当然会来跟弥勒菩萨搞肯定都是邪魔外道,大菩萨不会跟他搞,大菩萨都是无我相了。所以说没有胜负心这点,你们不要以为他什么都算了,不理别人了,不是,他们是依道而行,处处都是如理如法的,邪魔遇到他,就自然被他降服,众生遇到他,他自然会大慈悲心去度众生,度了,他也没有觉得我有多少功德,所以,这就是无诤的真实义,也是无胜负的真实义,而不是说算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躲到山洞去闭关去,别人争让他去争,不是不是,他是不争而争,是自然的流露,他胜了,也没有觉得我很厉害,当然你们说他败了呢?严格来说大智慧的人,他是没有什么败的,他会观机,觉得这个时候不能去搞的,就算了,就回避一下。好像释迦牟尼佛和提婆达多,你能不能说释迦牟尼佛输给提婆达多呢?不是的,因为提婆达多对释迦牟尼佛也造不成什么影响,只是,释迦牟尼佛今生确实也没办法度他,是没有输也没有赢吧,度不了他而已,但是也不会说被提婆达多搞坏了,也不会,释迦牟尼佛一生不是也度了很多人嘛,是不是?只是说暂时还没有缘去度提婆达多,所以,你不能说他败啊,是不是啊,谢谢大家!

主持:师父您这样一说,我还抄录了另外一个注解就感觉有点离谱了,他说:“什么叫无诤?要内在心念无诤了,就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一味的平等行慈才是无诤之慈,因为本身不起念了。”

了空居士:那本身不起念了,怎么去度呢?我告诉你,很多人讲经说法有很多漏洞,因为你们没有认真去研究,所以看不出漏洞,我一眼就看出——你没有起念了,那无诤三昧的是怎么样了?那我当场核对,须菩提有没有证得无诤三昧?

主持:那肯定的,世尊给他印证过的。

了空居士:嗯,那好了,那他有没有起念?不也,世尊。

主持:他时时都在起念嘛。

了空居士:还说何以故,你还要来解释,不是起念吗?呵呵,马上攻了就破了,是不是啊,那么无诤三昧他就是以最客观最清净的心来看一切,所以,你最后读这段话,就被第九品当场印证他是错误的,他不懂乱说,是不是啊?

主持:可是这些乱说的注解倒还蛮盛行,网络上一查就查到了,排在很前面的。

了空居士:哦,没事,你不要担忧,会不会这些错误的解释将人带歪了,我告诉你,只是将那些愚蠢的人带歪了,善根的人不会,一看就发现,哎,这句话怎么不对啊,有矛盾啊,你看我了空居士这么一介凡夫一听就——唉,不对呀,有矛盾啊,不起念?那须菩提不是也说“不也,世尊”你说须菩提有起念吗?有啊,那有起念,那就没有得无诤三昧嘛,唉,世尊说他有啊,哈哈,那就反过来,这位法师讲错了,就这么简单嘛,你不用担忧,我们在座的同修,乃至还没有来跟我结缘的很多同修都是善根深厚,他们一看……这些东西充斥天下,其实才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去寻找明师破迷。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