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分 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一分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年6月2日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励 明树
我们还是从这个小标题说起。知见不生,四个字,其实就是两个意思,一个是知见,一个是不生。其实知见,这两个字含有两重意思,知是知,见是见。知,就是说我知道了,就是心里明白,这是属于意根这方面的;见,我们一般说我看见了,当然还有我听见了,甚至说我摸到了,碰到了等等,这些都是跟见有关,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这五方面都可以说都是跟这个见有关。这个知嘛,一般就是跟意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实勉强分成两大范畴,一个是属于内心知道了,一个是外边接触,传感进来。那知见不生,这个知见,就是说我们内心没有带着什么成见,外在我们也没有怎么着相,没有着相,不生,就是没有生起来,不要生起来,不会生起来,也就说不要带着任何成见,不要有任何着相。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就释迦牟尼佛叫须菩提,解空第一须菩提,他的名字叫须菩提。若人言,就是如果有人这么说,说如来在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以为有一个固定的东西,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以为是有一个固定的东西。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就说佛祖,专门给大家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就说人家如果这么说,你觉得这个人解我所说义不?理解我所说的含义-真实含义吗?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不也就是没有,这个人是不理解如来真实义的。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祖虽然给我们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吧,这些都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其实就是我见、人见,都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是不是啊?很多东西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算对我见,单独一个我见来说,这个观念也在时时改变,也不是一个绝对标准,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没有的,所以佛祖关于这方面的讲解,勉强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吧,它不是绝对的。这三句话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发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古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你发愿希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你就要按照佛祖这个真实义来看问题,一切法都是应该这么看法,一切法都是相对的,它都是不永恒的,叫做什么什么法而已,其实它不是一个绝对的不变的东西,只是勉强这么叫。
不生法相。
就是说,打个比方吧,我们最著名的就是念佛法门,如果你天天很认真的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观想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时候叫什么?叫法相。那这么修,永远就是天天一字一句“阿弥陀佛”,然后就观想阿弥陀佛或者站着或者坐着,很认真,其实这种认真是叫做着了我相。最真实的意思是因为念佛而想到阿弥陀佛。想到阿弥陀佛哪方面呢?想到阿弥陀佛的德行,想到阿弥陀佛的智慧,然后我们时时处处要以佛祖的慈悲,佛祖的智慧去为人处世,这才是念佛的真实义。念佛是唤起你这个记忆,提醒你要这么去做,而不是说你一天要念多少句,一万句,9999句也不行,少一句,多一句又不知道怎么办,那就笑话,那就是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进一步,世尊继续解释,就怕我们以为法相,别的都是叫做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不要说到法相,就以为,法相就是法相了,不是的,佛祖说法相同样也是不永恒的,是叫做法相,其实即非法相,只是叫做法相而已,是这样。也就是说一切万法都是不永恒的,都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一切相都是这样,所以叫做缘起性空。
1.问:这里说到知见不生分,我刚才听到师父的解释,是说不生起这种成见,对吧?但是我在想,像《师说》里也说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说我们人生下来的时候,这方面的知见、成见是比较少的,那么,如果从这点上来说,那岂不是婴儿反而是更接近这样明心见性的程度呢?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明树,我们都是成年人了,都有养儿育女,都见过很小的婴儿,其实他这个时候他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连知见也没有,他们糊里糊涂,肚子饿了就哭嘛,这个时候他其实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大彻大悟的人是什么?他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不会带着成见。好像打个比方,如果你遇到一个坏人,你记得这个人是从前那个坏人,但是他现在来找你,你就不要说这个人一定是坏人,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个人过去是坏人,但是他现在不知道怎么样,我好好的跟他聊一下,那这就是知见不生,你可以知道,但是你将你原来的记忆摆在一边,然后你告诉自己,我必须从头来跟他探讨探讨,正如一个成语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如果一探讨,完了,这个家伙还是那个样子,狗走千里改不了吃屎,那你就一笑了之,不理他,而且告诉大家还要留意,这个人过去是不好的,现在还是在不好之中。如果一谈,噢,改变了,那真的刮目相看,过去不好,现在变好了,我们就不要以原来那种心态来对他了。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什么都忘记。婴儿嘛,他是一片空白,很茫然,他什么都不懂,甚至你跟他说话,他都听不懂,所以你要说他纯真,其实这个纯,确实是很纯,但是他没有这种清醒的这种理性,所谓隔阴之迷嘛,刚刚来。那么小孩子呢?读幼儿园的小孩子,看起来,他也很纯真,其实不一定纯真的,其实我们一个人与生俱来,你去看看小孩,他们的长相也有点不一样,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就是双胞胎,他们的性格都不一定一样的,所以其实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与生俱来所带来的这种习惯性。那么这个习惯性如果应用到为人处世,那就是他的知见吧,是不是?所以严格来说,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某一程度的知见,你看那个刚生下来的婴儿,他哭的声音都各不相同,有些哭的比较快,有些哭的比较慢,有些比较大声,有些比较小声。所以说与生俱来都有成见,这个现象以三世因果来说,就是过去的这种善恶业力嘛,按照达尔文,他喜欢说遗传和变异嘛,其实一生下来,根本就不是说绝对纯真,不是的。
主持:还有一个疑问,随着婴儿慢慢长大,我们学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更多的一些见解,那是不是说我们就变成受所知障就越来越严重了呢?
了空居士:不是,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群体里边有些人的错误思想,他就以为小孩最好就不要让他去接触外界,不要污染了他的思想,最好小孩从小从小就来读这些圣贤的书,使他满脑子都充满圣贤的这些文化,这样就避免污染了。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你带着圣贤这种文化的执著去看事情,那有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执著的。圣贤的思想,我们谈到儒家的,肯定第一个人就谈到孔子,孔子关于君子的智慧他怎么描述呢?他说: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你看,随方就圆,他不是随方就方,不是,他也有活学活用的这个做法,是不是?好像孔子在关于三季人,那个子路赌冠啊,一般人看起来就很反常,其实不会,所以其实吧,圣贤的智慧,不是说我们要一句一句话地去背诵圣贤的话,不是!圣贤那些话,其实是他的智慧在某一些事情上的具体运用了。如果以道来说,他那已经上升到术的层面了,转化到术的层面了。圣贤其实是以道来起用,人家就觉得是术,其实我们一定转过来说,道是术之本,术是道之用。圣贤其实他是懂得整体观和以最清净的心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不偏离整体,又要以最清净的心,其实最清净的心也就是你真正的达到整体观的境界,然后具体的落实,你就能够以最清净最客观的观点来面对一切,是这样的。所以培养一个人,不是说看他以后接触什么东西多,接触什么东西少,最主要是给他灌输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然后用正确的世界观去落实到言行中去,是这样的,才是最重要。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就是禅宗,大宗师竖一指也好,庭前柏树子也好,吃粥了也未都可以,南泉斩猫等等,他们都是要传授人家一个以整体观看问题这种世界观。
主持:那我还有一个疑问,就说成见,我们知道还有一句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这对对方,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了解,那么我们了解对方的话,都是从他过去的一些言行来了解对方的,然后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想出对策,那么这样子的一种对过去的了解来指导现在的行为,跟成见有什么区别呢?
了空居士:噢,《吕氏春秋》里边有个故事,就荆人要渡那条河,就先派人去做了个记号,等他记号做完,顺着那记号过河,那河水已经涨起来了,人反而就被淹死。好像西方哲学也说,人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当然也有说,人一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就是看得出知己知彼的奥妙在哪里。你知道自己,你肯定是知道自己的过去,知道自己的现在,接下来去做事,这属于未来,也就是以过去现在,来估量一下我未来可能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那了解别人,你也一定要以过去现在,然后也要各方面认真调查,否则就变成荆人过河。我记得在《吕氏春秋》里边,就有说了这个故事,结果被河水给淹死,哎呀,我原来就是按照这个记号做的,人就是这么走过去的,那河水不深的,没有想到水会变化的嘛,是不是?就是知己知彼也是一定是要有一定范围的要去做这个加减,可能它会变成什么程度,可能会出现什么特殊的情况等等,你必须要有这个想法,如果你只是很教条的觉得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那未来也是这样,那就错了,那可能你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那未来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什么样子,我们要做一个估计嘛。在《三国演义》里面失街亭那个马谡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幼常从小饱读兵书,兵书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但是没有想到,你在那座孤山上给人家给围了,断了水路,连喝水都没有,哎呀,是不是?所以从这个马谡从小饱读兵书就看得出,他这是落入教条主义。
主持:那也就说实际上,知见不生,也不能说我们就不去学习,那也是要学习的,只是说不能教条主义。
了空居士:对,要学习的,不能教条主义,要学习的,所以说大彻大悟的人其实他们都见多识广,但是他们不会照搬硬套,是这样的。
主持:那这个知,不落入成见,我理解了,那见呢?我觉得见都是我们看到了外界的景物,心里产生了这样一个见解或者一个想法,那这肯定是主观的。
了空居士:对,也就是说,知见不生分,就是说你不要认为你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你听到的也一定是真实的,然后就用你看到的听到的去照搬硬套到你想去做的事情上面去了,那就给搞错了,这一分主要是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是不永恒的,它都是不断地改变的,是这个意思。所谓法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主持:那这知见不生分是不是就像师父经常引用《楞严经》里面的一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是不是跟这相同?
了空居士:是,是,是。就是说我们的心要知见无见,我刚才说过,知是属于意根这方面,我们的心要保持清净客观,见,眼耳鼻舌身,要保持清净客观,这是知见无见,就是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来看问题。
2.问:明*师兄请教师父,他说诸法空相,所以世间一切都是不永恒的,但是我没听懂什么叫我见,人见等,师父曾对我相人相有过两种解释,比如《圆觉经》中的解释,但是我见等没做过解释,恭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噢,很好。我相和我见,当然还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叫做四相和四见,它的区别是什么呢?四相是属于外在现象,你很直观的看法,四见是你内心深处属于思维层面上的。打个比方,如果说我见和我相,我相就是我们拍拍头,这就是我,看到这张相片,这张相片就是我的相片,这个是对我有关的事情的执著。那我见呢?我见那就范围可能会更广,就说我自己的见解,或者是对我自己的某一些认识等等,属于思维层面的,属于内在的,内心深处的,这个见是属于内心的,这个相是属于某一种具体形象这方面的,是有这个区别的。所以说四相和四见,四相还是比较直观的,属于一些外表的某一些比较直观的,见那是属于思维层面上,包括你通过什么推理啊等等,得出的某一些结论,这是见,你有什么意见,见是属于意见。这个相,你对他是有什么印象,印象相对总体来说偏于比较直观,比较表面,这个见这方面就偏于比较深层次的,包括一些自己思维推理的成分,就比较多了。
主持:那我请教一下,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指说佛的一些讲经说法里面,存在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还是说佛对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一些看法?
了空居士:其实吧,《金刚经》里边就是出现一个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个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四相相对来说还是属于比较浅表方面的,四见是属于内心比较细小方面的思维念头,所以说我相你破掉了,但是我见你不一定破的去,其实我们很著名的,佛家有见思二惑嘛,见惑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这个思惑嘛,就贪嗔痴慢疑,这个见这方面,还是偏于相,当然你们就不要说这里有个见,又说相,就是见思二惑,这个见惑方面还主要是偏于相上这个方面的层面,属于表面现象的认识。思惑方面是属于四见这方面的层次,所以是属于见这方面的层次,属于思维方面的,是这样。打个比方,你遇见一个人,你也许对他很客气,但过后,我说明树,你对这个人印象怎么样?你说这个人他在哪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的,我说明树那你为什么刚才看见他,对他很客气,你说做人就是要对人客气啊,也就说我对他很客气,不代表我对他一切都认可嘛,客气是我的风格,是不是?所以说相和见,一个是属于主要是流于表面的,一个是内心的,是这样的。我们再说深一点,譬如说,同样去礼拜佛祖,同样大家都是磕头呀等等,礼节都做的很到位,但是内心深处,你是不是真的恭敬,还是没那么恭敬,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从相上来说,好像是一样的,但是从见上来说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说一个主要是从表面现象,一个是内心深处。
主持:那这边还有一个疑问,佛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师父刚才讲到说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因为这些见解也是不永恒的。
了空居士:是不永恒的,你今天对他这样,明天你发现,哎呀,原来不是这么样子,所以都是这些见,不管是人家看我们还是我们看别人,都是不永恒的,所以佛祖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不要将事情给看僵化了,给看死了,是这个意思。
3.问:关于这个净土法门的念佛法门吧,有些人就经常有疑问,我们这念佛是不是一种着相的行为。
了空居士:哎呀,假如你什么一日万念,然后还带一个计数器,这真的是着相了,真的是着相,就着了念佛这个法相了。而且你这么念下去,其实很有可能是隔靴搔痒,你一天就标准念一万句,念完就好了,就算了,其实这还是属于外道的状态。真正的念佛是见贤思齐,我不是念多少句的问题,而是念到佛祖就想到佛祖,就提醒自己要向佛祖看齐,而不是为念佛而念佛,为念佛而念佛就着了念佛这种方法的相。那么你说,那见贤思齐,你不是着了见贤之相吗?我告诉你,圣贤看起来他们的思想都是很高尚,类似是同一个标准,以佛家来说,佛祖的思想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说那么你这个崇高的思想的这个相,你能着吗?你必须落到实处!遇到老爷爷,你扶他过马路,遇到小孩,在做危险的事情,你马上去制止他,你这个崇高的思想落到实处,它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不是说我们崇高思想的人就专门扶老爷爷过马路,小孩在那里玩,有危险,不要理他,不是我的崇高思想范畴,其实就是历史上的一屋不扫,但是我是想扫天下,就是着了一个崇高理想的相,是不是?那其实不崇高,被人家反过来,一屋不扫何能扫天下,是不是?如果说我就是发愿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其他事情都不做的,天啦,那你不是着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相了吗?恰恰就是因为你能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才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好事都不愿意做,只是直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你怎么修都修不成的,是不是啊,明树?那就着了这个法相了,是不是?所以说真正念佛,明白如来真实义的人,他不会着相。念佛就见贤思齐,见贤思齐就是要在为人处世里面落到实处吧,真正的去为人民服务,是不是?那为人民服务,你说着了为人民服务的相?我告诉你,为人民服务是从不同侧面去做的,没有一个具体的相可以着的,是不是?
主持:我有一个疑问,比如我们说的贪嗔痴,贪嗔痴的话,如果具体的贪嗔痴的表现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
了空居士:对,所以贪嗔痴之相也是虚妄的,如果贪嗔痴的相不虚妄,我们凡夫就永远没办法成佛了,是不是?那就叫死定了,是不是?贪嗔痴也是不永恒的,
主持:那这个能不能说,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比较执著,说这个人有贪嗔痴嘛,这个贪嗔痴表现出来我们说他就是执著,着相了,从这点上来说,那他应该是不着相,我这就有点不太理解了。
了空居士:哎呀,他有一天也会改的嘛,当然,你说很多人一辈子都改不了,没事,这辈子改不了,还有下辈子嘛,是不是?从究竟处来说,他总有一天会改的,所以贪嗔痴也是不永恒的。
主持:那刚才师父就说到念佛,如果他是贪著他一天念多少句佛就认为可以达到某一种境界的话,这是一种着相。从《金刚经》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么这样子的一种执著也是不永恒的,是不是说那他也没有关系,那他这样子执著下去,也没关系,也会改变的。
了空居士:噢,不是,我告诉你,有些人是“狂性顿歇,歇即菩提”,有些人是执迷不悟,无始劫都流浪生死。是啊,确实是,从理论上来说,总有一天会改变的,但是这天到底是今天呢还是明天呢还是无始劫的一天呢?是不是啊,明树?
主持:也就说他虽然是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作为我们修行者来说,也不能说就顺其自然。
了空居士:不行,你顺其自然,其实你就认可它,认同它,那么可能就会因此而堕落,今生得人生,下辈子也许堕落畜生道、饿鬼道,那就是“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主持:明*师兄曾经提过一个问题,他说他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大德开示,就说有弟子请教这位大德——净土法门关于修行者见佛、闻佛的境界,又说不能着相,见了也当没有看见,听了也当没听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如不动, 那么若见佛、闻佛信以为真岂不是着相了吗?那么这位师父开示说钝根人修有相,利根人修无相,皆能得益。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噢,这位师父这句话其实让我来说,这句话是说错了,“钝根人修有相,利根人修无相。”那么他具体这个有相是指什么?是要见到佛菩萨现前还是什么?(主持:我想指的是念佛见佛这种境界吧。)其实吧,让我来说无论钝根利根,你修到一定程度都会变成利根,念佛你都要遵循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念着念着,看着十方诸佛现前也好,你也是若见诸相非相,没有见到也是若见诸相非相,就说有的时候你也不要着有,空的时候也不要着空,那就对了。
主持:对于很多钝根人念佛是说通过念佛,积这个福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我们很多的针对于这样一种人,就跟他说你念佛有多少多少利益。我看到《阿弥陀经》里面也讲到,极乐世界有四宝周匝围绕,黄金铺地,非常非常好,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也都在说这种供佛,拜佛有怎么样怎么样的利益,那么很多人就看了这个有这么多利益,有这么多福德,他就这么去做,那么这样子去做是有益还是无益?
了空居士:这样做是有益的,这样做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益处。但是这只是一个入门,如果一辈子用这个方法,那可能人家供到一定程度,遇到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就说师父啊,那我功德在哪里?我为什么供了这么久还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啊?那不就完了吗?当然他们可能进一步说你可能灾难本来不是这么小的,可能还要更大的,因为你供佛的功德使你这样,这个是狡辩也好,方便善巧也好,其实吧,这些人还是叫做下根之人。上根之人,你一定要告诉他们,其实供佛也好,布施供养其他众生也好,其实都是在破我们的我相,我见,然后成就般若智慧,然后我们一切为人处世都以般若智慧的起用,那就好了。应该是这样,否则就落入到外道邪说,戒取见,你怎么做就一定怎么样,你不怎么做就一定不怎么样,是不是?见思二惑里面第五条,戒取见。
主持:**师兄请教师父,师父讲念佛不要着相,但是不要念叨很多句,似乎又达不到离相的境界啊。比如说有一个居士念佛,她几乎连吃饭和睡觉都忘记了,她念佛好像她都开悟了一样呢,这怎么解释呢?
了空居士:噢,不是,开悟是有个标准的,就是他有大智慧,我们不能说他好像开悟了,不行的,往往他在为人处世上是有很重要的一些体现的。不过回头来说,人家开悟不开悟跟我们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研究的就是人家这种方法对我有什么好处。那好了,如果你念佛念到什么都忘记了,吃饭也忘记了,睡觉也忘记了,那好了,你是不是一直念到死为止,如果是的话,那么你自己死了,往生极乐了,自己觉得我今生有成就了,那么你这种模式,不吃不喝,什么都不管,就是求往生极乐,那么你对周边的人会产生一种什么的影响呢?我这是从浅层次来说,就说你给周边的人带来什么影响,那肯定是不良影响。有些人也不相信有下辈子的,这样不就等于慢性自杀了嘛,念佛念到什么都不要了,念到死为止,那就可能使很多人不愿意去学习,就觉得这是做傻事,今生就这么毁了,那不如喝一瓶农药算了。那好了,再从深层次来说,你到底是死了之后才开悟呢?还是没有死之前的一段时间已经开悟了?是不是?如果死了那个刹那间就开悟了,没有死之前就没有开悟,那我问你,为什么会出现死的刹那间才开悟?譬如说死之前一秒钟你就开悟了,两秒钟还没有开悟,那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佛经上哪本经有没有说?没有,没有说到死的刹那间会开悟。那好了,这么推,你这么虔诚的念佛,废寝忘食,那肯定在死之前会开悟了才对,那么一个开悟的人真的只懂得念佛,然后吃饭睡觉其他事情全部都不懂了,这种人能称的上开悟吗?释迦牟尼佛开悟了没有?六祖开悟了没有?历史上很多大宗师有没有开悟?如果有的,他们是不是都不吃不喝不睡觉啊,什么事情都不干了?明树,你不能说只有这位居士开悟吧?从释迦牟尼佛一直下来都没有人开悟,连释迦牟尼佛都不开悟,不能这么说吧?你看释迦牟尼佛还要托钵,洗脚什么,敷座,他不可能什么都忘记,他到吃饭的时候也会出去托钵,那释迦牟尼佛开悟了没有?所以反而我觉得那个人应该没什么开悟吧,最少,我谁都不敢对比,我以释迦牟尼佛和她对比就知道了,释迦牟尼佛据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了,那他大彻大悟了之后也还活着,是不是?也还会去托钵,也会回答问题,人家开悟开的多好啊。你说那六祖有没有开悟啊?最少有五祖给他印证,六祖洗衣服也会啊,讲经说法,人家害他,他也会跑,是不是?我就反而觉得你们说的那位大德是没有开悟的,是不是?
主持:那他这样的行为的话,那算不算一种着相的行为呢?
了空居士:着相,就着了念佛之相。是不是?就法执,法相,是不是?
主持:明*师兄说师父刚才说的这种只管念佛的人,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说这类人是钝根菩萨,九品莲花里的最下品,不开悟的。
了空居士:说他钝根也对啊,而且他这整个过程还没有开悟,开悟了不是这样,开悟了没有法执,是不是?就没有了,他们是很自在的。
主持:实际上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就说我们修行就是要离相,如果着相的话,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好的。那这里世尊为什么要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呢?那么这对我们的修行的话又有什么实际的这样一个督促呢?
了空居士:其实这个四见就告诉我们不要带着任何成见去为人处世,包括念佛。人家就外道邪说,他不懂,他以为就念多少句佛就会成佛,不是!念佛的真实义其实就是“忆佛念佛,如子忆母。”说的比较规范一点,就是见贤思齐,精进正道。那么你说精进正道,那么有没有执著精进正道呢?不会的,如果你能够义无反顾,自自然然地去做,没有这种压力,没有这种牵挂,像净心行善分所说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那就不会着相,你看,放生的人着了放生之相,哎呀,去到市场,哎呀,老板明天帮我抓几个鸟过来,我要去放生,那个说明天帮我搞几斤虾过来,我要去放生,是不是?真正的放生其实是大慈悲的行为,就看到什么需要解救的就解救,市场上的很多东西是人工养的,你买来之后放出去,人家又捞过来,再来卖,是不是?不就将那个众生给折腾死了吗?甚至人家今天的鸟抓不到,还拼命想办法到其他地方去多抓几个,甚至到其他放生的地方去偷几个,那不就搞的更麻烦了,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同样是应无所住而行放生。历史上对放生搞的最热闹的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但是他出家之后,我去查一些百度的资料,当然百度的资料也没那么完备吧,好像他出家之后就没有专门叫大家捐款,来搞放生的法会,就没有,不相信你们去查,我是查过的,就没有。
4.问:明**师兄请教师父,为什么是念阿弥陀佛,而不是释迦牟尼佛呢?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不二的对吗?
了空居士:噢,其实,从究竟处来说,佛性是不二的,事相还是二的,好像明**和我了空居士到底是一还是二?佛性没有差别,但是事相还是不一样,你是你,我还是我,是不是啊?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就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讲了《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念佛法门是从事相上来起修的,那么就指定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知道哪一个法门就没有指定呢?那就是禅宗,“于相而离相”,于相而离相,你以后往生哪个佛国?于相而离相,你就跟十方佛刹的本体常寂光土相应,那个时候你跟哪个佛国有缘,你就会往生那个佛国。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有强调叫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求生哪个佛国呢?我问你,哪本佛经有说到释迦牟尼佛固定在哪个佛国吗?有没有?没有。那么你说,师父我很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很想见到他,那去哪里见?当你往生极乐之后,你就刹那间觉得十方诸佛你都见得到吧。那你说了空居士你不要说谎话吧,因为里面有个遍供诸佛愿嘛,那释迦牟尼佛也是一尊佛啊,诸佛都能够供得到,那释迦牟尼佛肯定供得到,是不是啊,明树?你先不要急着见释迦牟尼佛,往生极乐了,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
5.问:**请教师父,能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我相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或者客观存在现象。我见就是我对这些事物的观察的反应呢?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可以这么理解,可以的。
主持:如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的话,那这个不是一种以清净心观察到的现象吗?
了空居士:对,既然你是清净心,你就知道你观察到这个相也是不永恒的,你的见,你说那我的结论不是永恒的吗?一加一就等于二,我观察得很准,那我告诉你,你这一加一等于二,你是在算哪条数,明树?你今天在这里买两斤青菜,一加一等于二多少钱没错,到那边去买两盒其他东西,那一加一等于二,那可能是其他的数字了,其他的内容了。所以他同样是老是变化的,也是四相它都是不永恒的,都是改变的。你说上个星期五也是我明树来主持,今天也是,明树没改变吧?但是,明树,我们都年龄大了几天了嘛,头发都会长起来,别的不说,明树,是不是?如果说隔一个月,一般都要去剪头发了嘛,头发长了,是不是?所以四相它都是不永恒的,都是改变的。
6.问:明*师兄请教师父,‘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的各自含义如何?
了空居士:噢,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这三方面,这个如是就是说一切什么现象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就是告诉我们看事情一定要这样去看,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三步曲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切事情它都有相对存在的一面,但是它又是不永恒的,它只是表面叫做这个样子。这三句话的模式就是这个意思,说这是一块石头,其实即非石头,是名石头。那么,你们一般人就会说即非石头,那就不是一块石头了。这是一块石头了,但事实上,不是一块石头,只是叫做一块石头。不对不对,不是这么理解。这是一块石头,其实它不是一块永恒不变的石头,即非的意思不是绝对不是,因为佛祖的观点是中观,他不是空观。你们一般就说是一块石头,即非石头,原来石头就不是石头。不是不是!石头是石头,从表面现象来说,它有相对存在的这个现象,但是它只是相对的,它是不永恒的,这个石头过了千百万年可能风化,变成一堆沙,是不是?往日那块石头没有了,我们成语说沧海桑田,这个是一个大海,不是,它千万年之前可能是一座高山,它沉没了变成大海,所以几千万年前指着它说这是一座山,其实也不是一座山,是叫做一座山,第二句不是彻底否认,而是告诉我们不永恒,不稳定,是这个意思。我们凡夫就会常常以边见,是就是绝对的是,不是就是绝对的不是,所以佛祖就是给我们纠正了这种看法。好像这是一块木头,这块木头给烧掉了,那就变成一堆灰了嘛,看起来就不是一块木头了,你拿个木头放到火里边,刚拿进去,那个木头好好的,等下慢慢烧,慢慢烧,这是一块木头,即非木头,是名木头,等下它烧了,变成一堆灰了,就不是木头了,而且它木头本身也会改变。如果放个几百年,木头可能慢慢的腐蚀掉了,坏掉了,变成另外一个性质,好像科学家说这些石油可能是那些恐龙等等大形动物在泥土深处高温形成的,煤炭啊,可能是树木长时间高温高压变成那块煤炭,假如我们是外行人,煤炭黑乎乎的,怎么跟一棵树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其实它是这么慢慢地给改变过来,刚埋下去,可能还是一棵树,再埋可能多少万年了,它慢慢变成怎么样了,所以慢慢就变过来了,是不是?其实很多东西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凡夫着相,边见,不是永恒就是没有,这就是空有两边,不是断就是常。
主持:这个句式,在我看了很多大德的讲解,看了看不懂,觉得很玄妙,很高深,那么听了师父的讲解,好像这也就是我们的常识,每个人也都懂的。
了空居士:是啊,“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庄子也说“道在尿溺”,如果佛祖搞的很高深,然后谁都听不懂,佛祖是在干嘛呢,是不是?
主持:**师兄说听师父讲经确实易懂,符合现代的语境和现代的理解习惯。
了空居士:哎呀,其实六祖都是这样,你们去看六祖,六祖他回答什么。还有你们去看《五灯会元》,这些禅宗大宗师,他们说话都是很直接的,很简单的,没有搞的云里雾里的。
7.问:事物存在也是相对存在,是不永恒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对这个都非常的理解,那么世尊在《金刚经》里反复的强调这一点,那么这一点对我们明心见性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呢?
了空居士: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明心见性是什么的意思?明心见性这四个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就将明心见性认为是同一个含义,这么解释也能够解释得通的,就是明白你的真心,见到你的清净佛性,就是从这个清净处来着眼是可以的。如果分开也可以,明心,就是你对你内心深处的一切念头,你都清清楚楚;见性,就是你的清净佛性现前,其实清净佛性现前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现前的,真正明心见性的时候,你就是永远能够以最清净的心来看问题,就六祖跟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返照汝边”那好了,你知一切法无我,就是说你知道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都是不永恒的。那好了,你刚才遇到一个事情很生气,或者刚才这个人说的话,你听了很生气,那么等下他回头来跟你说话的时候,你就不要带着生气的心情去听他说话了,这个属于浅层次的无四见,包括无四相。如果深层次的,真正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不是的,你在我面前说话,好像一般人就觉得你说的不对,很生气,但是我不会,我也很认真的听甚至是得罪我的话。其实孔子也能够悟到这一点,就所谓的耳顺,孔子曾经就有个弟子问他,说如果有人冲着我骂,我该怎么办?孔子说你应该认真的听他骂的对不对?为什么要这么骂你?如果听了,觉得他骂的对,你要真诚的改过,道歉。如果他骂的不对,或者你觉得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你真诚的向他请教,说你骂我说我这些这些,我没有啊,你能不能给我说详细一点,这种心态就是明心见性的状态。那反过来,就是因为他自己没有带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来听人家说话,或者是没有带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来听人家批评,这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说能够破四相四见的人,就是明心见性的人,就是开悟的人,所以王阳明说事上磨吧。
8.问:不生法相,我注意用了个生字,为什么用生呢?他不说不着法相呢?
了空居士:其实这个生和着,可能你说为什么当年鸠摩罗什大师就以不生法相,就不用不着法相?其实着,还是强调四相的范畴,相,对外看,也许你着了忘记了,但是生嘛,外边看到了,内心也建立了这种看法了,所以他用这个生字,就相和见同时都被他说到了,如果是着,那只是外边的,是不是?有些人看电视看的很好看,等下他一转身就忘记了,看的时候,他很着相,哎呀这个好,等下忘记了,它就走了,但是生就不一样,刚才看了也很着相,内心也建立了这种看法,用词真的很精炼。(主持:实际上也包括了相和见。)
主持:有一种说法就认为我们能见到的这些相,是一种幻相,是我们心里面想出来的,就说唯心所造,或者说唯心所现,对这种见解我有点疑惑。
了空居士:这种人要解决,最好就由德山大师,哇,他一棒打过去,你看他会不会“哎呀”,不会就再打一棒,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想一下,我德山打过去的棒到底是幻相,你心里想出来的还是我真的打过去?这是第一。第二,你的身体到底是你幻想出来的还是确实有你的身体,是不是?其实这些人是半桶水,他是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虚妄给理解错了,以为是幻觉,以为是没有,其实它是相对存在的,要说它绝对有,但它不永恒,好像我们再过一百年,我们很难活一百四五十岁吧,是不是啊,明树?再过一百年,叫我们再来这里对话,可能比较难了,是不是?但是我们现在不就在这里对话吗?你要说没有了空居士啊,没有明树啊,不对,我们都在这里现场说话,有!你说我们是幻相吗?我说按照《金刚经》说皆是虚妄,没错,那是什么意思?我们也是一年一年老了嘛,我们不可能永葆青春嘛,所以我们这个相也是虚妄不实,但是它是相对存在的。《金刚经》其实告诉我们,它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一切事情它是存在的,但是它是不永恒的,它是相对存在的,所以叫它做存在,他们这些不懂的,半桶水的人就以为幻相就是没有,所以我才说德山大师一棒打过去,你才知道有没有?一出手知道有没有,是不是?就这样的。
9.问:明*师兄请教师父,他说佛以三十二相现世间应该是占佛的很小的比例,乘愿再来的佛,什么情况下现三十二相?什么情况下现凡夫相?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室中的天女可以把舍利弗变为自己的样子,自己变成舍利弗的样子,但是这是很短时间的样子,维摩居士还可以把整个香积国都搬来,师父曾说这些都是幻相,这种幻相与变魔术的有何区别,佛以什么形象乘愿而来,外相是自己定的吗?
了空居士:噢,不是。打个比方吧,佛祖当年就是说他那个时候的世界,正法差不多是没有的,但是那个时候是很多人也热衷于修行,也就说这个众缘,所以就感召来释迦牟尼佛乘愿再来,来给大家宣说正法。据说再过五十七亿年,那就是弥勒菩萨乘愿再来。让我来说吧,这个佛祖示现圆满成佛这种现象,按照佛经来说,就是差不多是一个小劫,就有一千尊佛乘愿再来,间隔的时间好像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其实就是说众生共业所感,就好像太阳升起来,差不多多少个小时之后它就从东方升起来一遍,其实我们现代人也知道是地球自转的缘故,也就说这些大事情,这是众生共业,就是说大概是那个时候差不多有多少个众生机缘法缘成熟了,就会感召来佛祖来现身吧,大概是这个意思。当然严格来说,就是说很多事情都有一个规律性,好像春夏秋冬一样,就好像说我了空居士能够在网络上讲课,包括明树等等,你们都很乐意来帮我主持,其实如果从三世因果来说,我们也是过去过去,不知道是多少世,我们都是一起修学,而且有共同的心愿,说我们以后一起弘扬大道吧,然后这样一路一路这么过来,这么周而复始,而且有些人种种的原因会暂时留开我们,也会有其他人因种种的原因又和我们结了善缘等等,都是有这种,大家过去生一直的一种心愿。就好像说释迦牟尼佛吧,他也过去生发大愿,所以就有舍利弗、目犍连啊等等,很多人就会和他一起再来吧,包括文殊普贤啊等等,都是有一个规律,所以那个时候可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规格的时候,这个佛祖就会示现出这种圆满来度众生的这种局面吧。如果是一般平时还没有达到那个局面吧,你再示现那个样子,其实好像是有点多余的。就好像说明树你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出去,我们有时候要西装革履,皮鞋还特别擦得光亮一点,但平时在家里,甚至今天晚上洗完澡在家里坐着,穿个拖鞋也算了,是不是?就不用那么高的配置。据说吧,也有一说,说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乘愿再来,但是六祖到底是哪尊佛再来,就一直也没有特别记载,也有一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等等。以前我们讲到地藏和尚据说是地藏菩萨再来,都有的,只是他们都是以这种跟我们差不多的形象来,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共业吧,就是示现跟我们差不多,然后来这里讲经说法,这个就比较容易相处,等等。如果每一个开悟的人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我看了也傻了眼,人家开悟都有这个样子,那我们照一下镜子,可能不开悟吧,算了,先不学,是不是啊,明树?所以反而大菩萨,甚至古佛都会随众生这种共业投胎种种的现象,好像六祖投胎不识字,哎呀,不识字也能大彻大悟,印光大师示现他眼睛不好,也能大彻大悟,等等,鉴真和尚示现眼睛瞎了,都能够东渡日本去讲经说法,就不要说哎呀我眼睛不好就不能讲,不会,其实这些佛菩萨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唤起我们这种正精进的愿力。
主持:师父说到这个佛的示现也是我们众生所感,那刚才前面**师兄说到相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请教师父这种客观存在也是由我们众生的共业所感而产生的吗?
了空居士:是的,其实就共业和别业。好像譬如说我们一个人投胎到人间,共业方面,我们都是有人这种特征,别业方面,我们的长相又各不相同,我们的家庭背景也各不一样,就是别业。
主持:我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像在《楞严经》里有一段,比如说在这个国,这个国里面的共业,它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那另外一个彼国的人他就看不到,这点就有点难理解了。
了空居士:不会啊,很多年前,不是南京空中出现了两个光环嘛,然后那一天好像日本就海啸,是不是?但是我们在广东看不见,明树你在福州看见吗?是不是?还有有一些天文的现象,好像说天空出现五个太阳,两个太阳,有一次好像四川那边都出现两个太阳什么,我在网络上查其实有些地方有五个太阳的都有,等等,在这个网络上有一些资料里有说的,所以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总是感觉客观存在的东西,你能看得到,那么我也看得到。如果你看得到,我看不到,这样很容易就让人家把幻相联系起来了。
了空居士:看不见其实还分两大种类,一个是因为某一些自然条件,好像南京和广东有很远的距离,如果它那个图像在一定的高度,我们太远了就看不到,这是自然的一种障碍吧,另外一种,打个比方,我说句笑话,就好像那些色盲的人,你们看这些图案里面有个什么东西画的很清楚,但色盲的人他看不见,他觉得一样的,怎么有那个东西呢?是不是?所以你不可能说人家那些眼睛好的人是幻相吧,当然,他拼命说人家是幻相,也没办法的。
主持:师父刚才说到,有些看不到,但是在《楞严经》里,世尊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就说有眼病的人,他看到灯可能有另外一圈什么光晕,眼睛好的人他看不到。那么这圈光晕的话,它反而就是因为这是有眼病的人才有这个现象,那么没有眼病的人是看不到的。那么是不是用唯心所现这个角度来说,他看到那个光晕是不是就是他的唯心所现?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自古有些人就在说六祖这个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就说这些现象等于说就是你的心在动,那我的心就不要动了,看那个旗会不会停下来呢?也不会停。其实,这句话一般人听了就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印宗,印宗已经是达到开悟的边缘,他一听就言下大悟,他就请六祖去里边坐一下,一般人可能就听不出来。那么六祖这个现象,我们就从《楞严经》的七大,地、水、火、风、空、见大、识大(来说),也就宇宙的原动力就是见大、识大。这阵风也不是我六祖惠能一个人想一下就来的一阵风,不是,这是众生的共业,众生的心动才引发了大自然有这个现象。这个幡,这个旗,也是众生的共业,他们喜欢通过什么途径去织布,然后制作什么幡挂上边嘛,这是众生心动而产生的一种怎么去制作去生产的一种产物。所以就说仁者心动,其实六祖是说到了最究竟处,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从整个法界的角度,也就是一切有情众生的见大、识大,推动而形成的。所以要说到这么究竟,而不是简单我的心。那么从那个有病的人,严格来说,这也是唯心所现,对不对?对,那你说他眼病好了,那不就他那个幻觉也没有了,没错,那也是唯心所现,是不是?是的,这就要追溯到三世因果,他因为过去这个心有种种原因使他产生了这个眼疾,因为产生了眼疾,所以才出现了这种幻觉,又因为他去求医,种种的殊胜因缘,将这个眼疾给治好了,眼疾治好了,那个幻觉也没有了,是不是?因为你们看的太粗浅了,就说,哇,这个幻觉就是他心里想出来的,那个眼病的人说我根本没有这么去想,但是自己看的就是这个样子,其实这就一直追溯到三世因果。
主持:明*师兄讲这是不是就是《楞严经》里叫做循业发现?
了空居士:对,对,对。这个业,是过去无始劫,一直这么累加起来的,而不是眼前这个刹那间。
主持:那这个心的话也不是指某一个人的心,而是众生的共业。
了空居士:对,共业,别业。
(明菂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励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