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一)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时间:2017224 20:00-21:30

地点:YY语音-了空居士 国学讲坛(80257频道)-公益大讲堂

文字整理:明励

文字校对:明树

 

 

标题是无法可得,这个无法可得其实就是这一段落的中心意思,无法可得其实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可以来掌握。那么你说学佛学来学去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可以掌握,是吗?那你说一般所谓的戒定慧,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那不是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可以掌握吗?是不是啊,明树,你觉得是不是啊?(主持人:对!)那么我问你呀,明树,那不杀生对不对呀?是不是有个具体方法可以掌握啊?我告诉你呀,你现在跟我说话,这个鼻孔一呼一吸,空气里边也有一些微生物啊。你说,佛祖当年会不会不知道啊,所以考虑没有那么周到啊。佛祖,在佛经里边称佛祖有正遍知,一切都知道。那他既然知道,我们鼻孔一呼一吸,那个空气中有微生物吸到我们体内也会被闷死的嘛,是不是啊?那不就杀生了吗?我们睁眼闭眼都在不停地杀生了,佛祖曾经说一杯水里边有八万四千众生。另外在很多时候都有说微尘刹土,这微尘刹土严格来说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十方佛刹就像微尘那么多;第二就是十方佛刹里边也有一些微观层次的世界,就像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边一毛孔世界一样,里边都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就是微观世界。那佛祖连这些都知道,怎么会不知道我们会吸进微生物呢,喝水会喝进微生物呢,是不是啊?那不杀生这个戒怎么持啊,明树?是不是啊?所以说就不杀生这一戒要你说给我一个标准的做法也给不出啊,明树啊。所以欲持不杀生戒也是无法可得啊,没有一个很具体的、很标准的、很规范的做法,只能说不要有意地去杀什么东西啊,或者说以自己的恩怨情仇去杀什么东西啊等等,一定要从整体上来看——对不起呀,微生物嘛,我不呼吸嘛我就活不成,我想活我就要呼吸,真的对不起,我也不是故意要将你给闷死的,只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历史上有归宗斩蛇和南泉斩猫这些公案,其实也是体现了不杀生同样要从整体观上来考虑。有时候不得已该杀还是要杀,是不是啊?所以无法可得就是没有一个定法,没有一个具体、固定的方法可以来掌握,这就是无法可得,不是说没有办法可以得,不是,是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学习。真正成佛的人他就掌握了这个整体观,然后以最客观的心态来看待问题,来处理问题,所以说真正大彻大悟甚至圆满成佛的人其实他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掌握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无法可得分的真义,真实含义,不相信大家等着瞧,下边佛祖自己有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就是须菩提现在已经对这个圆满境界很了解了,很理解了,他说,佛祖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就说世尊啊——它用个“佛”,这里不仅是指释迦牟尼佛,而且是指一切大彻大悟成佛的人——说这个大彻大悟的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就是“就是”,“无所得耶”就是他们明白一切都是不可以执着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可得,能够彻底明白这个境界,而且为人处世都落实到这一点,是不是。

 

佛言:“如是,如是。”

佛祖告诉他,这里的佛差不多就是佛陀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佛言:如是,如是,对对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他就说,须菩提啊,我证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仅仅是没有一个具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就算一点点的法都没有啊,我是彻底的无所得啊,心里清清净净的。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这里他就是继续解释,我所说的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呀,只是一个名称。好像有一首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首偈很著名的,就是讲这个意思,就说我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啊,说我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说很具体,就是一点点都没有。那么我老是说那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是什么意思呢?只是不得已取了这个名而已,实际上是真真正正证得这个心啦无所执着,就像《金刚经》前边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这个意思。

主持:师父,您刚才说到这个“乃至”后面再给我们解释的。

了空居士:哦,“乃至”,乃至的意思就是加深,就连一点点都没有,这个就是程度上的加深,乃至,就算一点点都没有的。

 

1.问:我们看第一句呵,第一句若从字面上看应该就是一个矛盾的,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面又为无所得。那我听师父刚才解释就是说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也是没有实质的,所以说也是无所得。

了空居士:不是。其实《金刚经》里边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既然没有固定的,一切都是刹那变化的,你能说你得到了吗?是不是啊?所以说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其实吧也就是说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证悟这个境界的人,他的心特别清净,一切善恶,一切爱憎他都不执着,他的心永远是清醒的,他遇到事情就是以这个非常清醒的心态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人就称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概是这个意思,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的。

主持:那如果说无所得的话,那实际上——因为我记得有句话叫做法法本无法,那实际上所有的法它都是虚妄的,都是不永恒的,那么也都是无所得的,那不光是佛是无所得,那我们实际上对于所有的法也是无所得的。

了空居士:哦,我知道你这个意思,明树,就说我明树到底是有还是没有?那我就说你认为我是过去的明树呢?还是现在的明树呢?还是未来的明树呢?那你说过去已成过去了,不可能得到过去的明树,未来还没有来,也不可能得到未来的明树,那你拍拍头说我站在这里就是现在的明树啦,是不是啊,那肯定是这标准了。那我说,那你现在以何界定,你说你现在在跟我说话,我就是现在的明树,我说这个时间是在刹那刹那的流动,你以哪个点认为是现在呢?也就是佛经《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在那个,应该是在《维摩诘经》那个第四品吧,“菩萨品”里边,维摩诘居士跟弥勒菩萨的对话嘛,他就告诉他说“现在”是无住,我们所说“现在”这个名词真正要让你找一个现在,你是没办法找一个绝对标准的“现在”,时间是在刹那刹那地流动,你永远抓不住一个永恒不变的点,所以“现在”叫做无住,他不停留,所以说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明树,就是明树也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我们整个身心不断地变化,所以他都是刹那刹那地在变化,所以只有一个相对的明树。当然这个跟我们现代人这种思想观念就不一样,现代人就拍拍头就认为我就是我,过去也是我,现在也是我,将来也是我,严格来说我们这种思想观念还是比较粗糙,佛家过去现在未来这种思想观念是绝对的精细,他要你找到一个绝对的时空点,你就找不出来了,是不是啊,明树?要绝对的就找不出来,都是相对的,所以叫做无所得。任何一个时空点都不能认为是绝对稳定的,因为它都是不断地变化,所以就无有一个绝对标准的明树,只能是相对的。

主持:师父,我的意思是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无所得,那我们实际上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所得,那我们跟佛这边的无所得肯定是有个区别的,那么这个区别在哪里?

了空居士:哦,佛祖他是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告诉我们无所得,那么他又有成就又无所得,是什么意思呢?他无所得任何一个固定的法,成就了一个绝对的清净心。我这个时候反而就告诉你们绝对的清净心,你们说那完蛋了,了空居士你说错话了。不会的!绝对的清净心在哪里?就是在一切的情境之下,你都不着相,是不是啊,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在顺境你不贪着,逆境你不嗔恚,你的心永远就是如如不动。他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是什么都知道,但是不会受影响。什么都不知道,那他还停留在一个很茫然的状态,还是执着,所以佛祖的无所得是一切法他无所得,无所执着,但是你说他得到一个最清净的心呢,其实也不对,因为他没有一个绝对的清净心,他只是在一切的情境下他不受干扰,是这个意思。那我们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是我们没有证得,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证得在一切情境下你的心都能够不受干扰,如如不动,一切了了分明。但是如如不动,正如六祖说的大圆镜智,也就说我什么都知道的,但是我不会动摇,我们无所得是没有证得这种如如不动的清净心,佛祖的无所得是对万法无所执着。好,这个有所不同,我们对万法反而是有所得了,有所执着了,我们没有证得如如不动的清净心,但是对一切万相会产生执着,佛祖就反过来,对一切万法、一切现象无所执着,他的心如如不动,正好跟我们就是这么不同。好,谢谢大家。

主持:师父啊,我刚才想到这个《红楼梦》有这样的一段,宝玉,他是还没有证悟的,但是他有一次跟他的姐妹们一起看戏的时候嘛,跟那个黛玉闹矛盾了,然后他有些灰心丧气,然后回来以后他就想到戏文里边有一句话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然后他就写了这样的一个偈子,师父我念给你听一下,您帮我们印证一下他这个境界,“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他的偈子就是写到这边了,那个宝钗黛玉来看到他这个偈,然后黛玉就在后边加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那师父先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宝玉他这个偈子可能是我们很多学佛的人的一个误区吧,师父帮我们解释一下。

了空居士:这个我慢慢来说吧。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单单这几个字来说吧,说到这里吧,一般学佛的人写偈呀,都是差不多写到这里,你证我证什么,然后就是无有证,斯可云证,那个宝玉后面还写了什么?(主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他就很赞叹这个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然后呢,黛玉再加的什么?(主持: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实吧,严格来说,我们要知道大彻大悟的人他们证的是什么?你说证得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只是猜这句话来说,就觉得一切都是虚妄的,这个还不行,人家以为一切虚妄都是假的,就堕落到顽空里边。你看这个黛玉,其实这个黛玉和宝玉这两个层次看起来你们会觉得一层推过一层,但是他们怎么推都是推到死胡同里边去,都是推到顽空里边去,厌世。如果我们就从《红楼梦》这个故事来看,我们反过来,假如林黛玉她是大彻大悟的人,她就不会忧郁而死,这个,明树你觉得是不是啊?(主持人:对!是的。)她就不会老是对宝玉猜来猜去,那就有缘即住无缘去吧,一任清风送白云吧,你宝玉喜欢宝钗就宝钗吧,喜欢我黛玉就黛玉吧,要不然我也溜了也算了,是不是啊,就不要忧郁而死,还要去那里葬花,宝玉和那些女孩子去玩还要去门外偷听,然后怏怏而归之类的,就不要搞这些,是不是?就“嗔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宝玉怎么就怎么吧,我有机会劝你就劝你,你听不听就由你了,就不会有那种忧郁而死的感觉,因为她一直推到死胡同那里边去。

大彻大悟的人不是证得一切都是假的,而是证得一切都是不永恒的。也就是我说释迦牟尼佛他大彻大悟其实悟到什么,就是悟到缘起性空,就是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连因缘也是不永恒的,所以就能够——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这是百丈禅师一首偈里边的两句。所以他这个宝玉就说往空这方面推过去,黛玉就进一步推到死胡同里边。所以开悟的偈它不离缘起性空。就好像我们看最著名的那个神秀那首偈,他就执着了相,他以为一切都是真的,六祖就推到另外一边去,他说一切都是虚妄的,六祖不是强调一切都没有,六祖写这首偈其实是在敲醒神秀,你看六祖后面说的那五个“何期”啊(编者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还有后来在讲经说法那些无相颂啊,“心平何劳持戒”等等,“恩则孝养父母”等等,他不会堕落到顽空里边去,“日用常行饶益”啊,“成道非由施钱”啊等等都是强调事情还是要做的,只是我们不要太过执着这些功德相而已。所以刚才宝玉和黛玉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推到空里边去,黛玉就比他推得更空,所以这个人生观吧其实就会流露在言行上,所以林黛玉结果是怏怏而死嘛,她就太消极了,就是这样。

主持:所以这个很多人就把这个为无所得认为什么都没有的话这实际上就是堕落到……

了空居士:对!对!然后他们就消极厌世,我曾经告诉大家,我们要大成就很容易,就是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我们接下来第二十三分嘛,“净心行善分”,就是讲这个事情了。我说你厌世,你往生极乐还会乘愿再来,你说我不乘愿再来,你不乘愿再来也自然会有种种因缘使你再来,所以我说我们永远离不开这个圈子。那你说那学佛也没用,不会!我们从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变成一个智慧圆满的圣贤,那不就很好了嘛?人生在世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你没办法将烦恼化解,你才觉得有烦恼啊,是不是啊,明树?(主持:对!)好像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他没钱啊,如果他大把钱那就变成富人了嘛,是不是啊?哪有穷人,是不是啊,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你没办法将烦恼的事化解,所以你才有烦恼,如果你遇到烦恼,你通通化解,哪来的烦恼呢?

主持:刚好我今天在这个《五灯会元》上看到一个长庆大安禅师——是我们福州人——他有这样的一段公案,也说到无得这方面,那我念给师父听一下:

僧问:“佛在何处?”师曰:“不离心。”又问:“双峰上人,有何所得?”师曰:“法无所得。设有所得,得本无得。”我查过双峰上人应该是指四祖道信大师。

了空居士:他第一句说佛在哪里,不离心,其实这就是说佛的清净法身就是我们的自性,所以叫做心佛不二,所以这个大宗师这么回答确实是很厉害!然后又问那道信大师他得到什么呢,他就告诉他其实是无所得,假如你觉得他有所得,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其实这个跟当年六祖有人在问,有僧问黄梅意旨传给谁,六祖就说“会佛法的人得之”,他(僧)说“和尚还会佛法吗?”他(六祖)说“我不会佛法”,就是说它就是传给那个通达佛法的人。那么,六祖啊你会佛法吗,他就说我不会佛法,那这句话它会不会矛盾啊?其实这就是五祖传给会佛法的人,但是我就是继承人,但是在我心中,我就没有一法可以执着,一切都是对机而起用,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其实你明白了以最清净的心去看事情的时候,你就掌握了这个总纲嘛,这个总纲又没有一个具体可以着落的,难就难在这一点。就好像我每天晚上在这里给大家答疑解惑,其实我心里是没有准备的,明树,我没有说,今天明树要问我什么问题,没有,那我也想不出来,是不是啊?就来到这里你们问我,我就以最清净的心来给你们解答。

主持:师父,他这边这个设有所得,这个可能这个意思是在其他人看来是好像有所得。

了空居士:对!对!譬如,最少你道信有个衣钵嘛,当时僧璨是传给他,你就是接班人吧。设有所得,就是说你被我认证了,你是大彻大悟了,跟别人不一样的了。那别人说,你道信大师你大彻大悟你悟到什么?好像有所得吧?一般人是这样啊。好像有时候我偷偷跟一些人说在大道的修行上我是得到我师父的真传,这句话我是偷偷说,对大众不敢说。我说其实我师父当年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差不多都懂了,他说——你要以客观的心将内心的念头全部想清楚,想不清楚就问我,他说这就是悟道。差不多就是这句话,其实我修了几十年,在心法上就是遵循这一句,就这么简单。所以当时问我师父说什么火候,我师父说哪有火候啊,是不是啊?如果就算从渐修次第上来讲火候,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可能有一个绝对标准嘛,是不是啊,明树?如果用电磁炉来说,你说五百瓦的、一千瓦还是两千瓦,让我来煮同一锅的东西,那火候还不一样,如果煮不同锅的东西,那更复杂了啊,大锅小锅,是不是啊,所以没有一个绝对的火候,所以要临炉指点。如果从大道方面来说,根本就不用火候,火候也是虚妄的。

主持:那从这边我领悟了一个就是这里的无所得,就说大彻大悟的人这个无所得,但是他在遇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他能够根据清净心产生具体的使用做法,在别人看来他好像就有一个法,但是他就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具体地用智慧来行事。

了空居士:对!对!就好像说我们在说一个人要问你一个加法,一加一等于多少,你就说等于二。那人家说二加二呢?那你就等于四,你一定要拿具体的数字来计算它的结果,而不是说你带着很多结果等着它来寻找,不是的,是你掌握了加法原则。那我说如果拿个加法原则给我看,你又拿不出来,只能写几组数字,一加一等于二,这就是加法原则的道理,二加二等于四,这个也是。(主持:但是有看到具体的算式的时候他就会做……)对!但是应该说你得到了一个加法原则,独立地拿出一个加法原则你就拿不出来了,你独立拿出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给我看

主持:你就拿不出来,要在具体事情中去体现,那落入顽空的人就是遇到具体的算式我也不会做,这就是顽空了。

了空居士:嗯,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下面明*说他对这个的理解,他说,尽管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是无所得,但是他还是有检验标准的,比如说看一切经典都能看懂,四无碍辩才等,比如我也觉得我无所得,但是师父一考我就露马脚了,我的意思是尽管大彻大悟时是无所得,但是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才行。

了空居士:是!是!是这样的,一定要这样的。就是说以前有一个公案,具体出自哪里我也忘记了,据说有个秀才,他饱读诗书,连经书也很精通,有一天好像是去跟僧璨大师——还是谁啊,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你们去查——哇,他对答如流,觉得也很厉害。然后这个师父大概谈得差不多就送他走,走出门口的时候,走不远,这位大师就突然大喊一声说,哎呀,先生,你今天怎么穿了一件破烂的衣服啊,后边有一个很大的洞。那个人就说啊啊,怎么怎么,回头拼命用手去摸,那个师父就哈哈大笑。就说他懂得那么多道理,其实就是停留在解,被这么大喊一声那个衣服后边怎么有个大洞啊,他吓了一跳,赶快用手去摸,就说明他没有证,为什么?因为他潜意识里边还有一些关于衣着打扮哪,这些比较拘泥比较着相。那么你们可能很有兴趣地说,那假如这个秀才他真的是大彻大悟了,那他会有什么反应呢?那可能他就很自然吧,他就可能会回头跟大宗师挥挥手,和尚,算了,如果穿错了,有个洞也回去补吧,那就算了,他就自然地走了嘛,既来之,则安之嘛。他就不会吓一跳,好像很别扭,很不好意思一样。那么这个跟脸皮厚又是有什么区别呢?这个还是有区别,脸皮厚的人他往往很多事情就会比较执着。我举一个笑话,据说苏东坡有一天有个朋友请他去赴宴,然后和他坐在一起有一个秀才,坐在一起,那个宴会那个酒席很丰盛,哇,那个秀才就是不顾一切地大口大口地夹着飞快地吃,有点过份,所以苏东坡就问他,先生你贵姓?他好像是说姓什么我给忘记了,然后苏东坡就开玩笑说我还以为你姓胡,如果姓胡就不敢跟你坐在一起,其实胡和虎是同一个音嘛,就说你吃东西怎么整个桌子就你一个人吃得飞快的。也就是说脸皮厚的人他其实心里是有某一种贪着,他碰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也会很自然地露出他那个缺点的,会这样的,所以说这个脸皮厚和自在是有区别的。自在他一切都会那么自然,那么圆融,脸皮厚他在某一方面还是会很出格,会很不一样的。改天有具体的公案我们再来讲吧。

 

2.问: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请教师父,如果生了万法,比如说我们生了恶法,那么自性就有罪了,有罪又怎么会清净呢?

了空居士:哦,我告诉你,你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就继续引申,那万法里边必有善法,必有恶法,是不是啊,明树,六祖他当年没有说何期自性,能生善法,不生恶法。那好了,我告诉你,第一,善恶之法你用什么来界定?你说了空师父你已经讲过,以自利利他和损害任何一方;能够利己利人的就是善法,对自己有损害或者是对对方有损害的都是属于恶法。那么你说世尊过去生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啊等等这是损害自己的,这是不是属于恶法呢?那个时候,我查过一些资料,如果从整体观来说那个时候他是为了救一大群的老虎啊,也没有其他办法,他只能那么救;割了肉喂那个鹰嘛,有点像歌利王节节肢解一样,最后他自己也没什么损伤,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对的,但是释迦牟尼佛今生就没有去割肉喂鹰啊,也没有去舍身饲虎了啊,也可以说他过去生那么做,严格来说还没有达到大彻大悟的程度,他还是有点形上的执着,还是有点偏差一点,我们要看他今生,他今生还有没有这么做,天下还有老虎吧,老鹰也有吧,释迦牟尼佛你今生为什么就不割肉了?就说明他过去生那些做法还是有点偏颇。那好了,我们“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么生了恶法怎么办?生了恶法你就造了恶业了。你知道自性是谁啊?我们每个人都有清净心,这个自性通过六根对六尘产生执着,就变成六识了,就是六识遮盖了你的清净心,也就着相了,那就有罪业了,你说自性就造了罪业也好了,其实这个自性它本来就是如如不动的,是你对境而起用而产生执着了,那肯定是有罪的啦,是不是啊。但是这个自性它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它是一个清净的心,清净的心因为着相变成染污的心,那么受罪的人还是这个染污的心在受罪啊,就是众生对自我的执着,然后产生这种罪的感觉嘛,苦集灭道嘛。

主持:那可能就有这个疑问,既然自性它是清净的,它为什么对境起用的时候又会着相,产生这种……

了空居士:哦,这个就是我们众生的特征,身口意的执着而着相的。恶人的自性和善人的自性是一样的,就是六祖不是说人有南北相,佛性无南北;释迦牟尼佛也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性和我们的佛性,乃至猫猫狗狗的佛性是一样的,它永远是清净的。但是你们也要知道那清净它是不是独立一个自性摆在那里清净,不是,清净心就是着相了,这个佛性就变成了六识,好像下水道的水和河里边的水、海里边的水,它们共同的地方就是清净的水分子,如果你过滤将杂质给去掉了,如果你能绝对过滤到了99.99%来说吧,那下水道的水都可以喝。你说笑话,了空居士你会不会说错了,曾经有一位巴林的同修,就是那位写了一篇英文版的修炼体会登载在“百闻不如一见”版块(【了空居士修行养生网】http://www.liaokong.com)的那位,她也是我们中国北京人,她告诉我们巴林四面都是海,缺淡水,她说他们的水基本上都是海水净化的,我说那喝起来怎么样,她说一样啊,过滤得很好啊,是这样的,平时你去海边喝啊,你敢喝呀,那个水溅到衣服上都一片盐巴呢,又苦又咸,谁敢喝呢。所以说这个是一样的,好人坏人的清净佛性都是一样的。那么有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不是!你要知道六祖在对印宗和尚说嘛,“佛性非常非无常”,你要说清净佛性永远存在呢,它又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你要说它不存在呢,你只要能够离相的时候,清净心不就现前了吗?你着相了,清净心就变成喜怒哀乐了,就是这样嘛。你说这样有点玄,哎呀,那我问你呀,哭的时候不也是你吗?笑的时候不是也是你吗?为什么会哭啊,为什么会笑啊?都是同一个心对境而变化吧。

 

3.问:前面说到我们和佛无所得的区别,佛他这个无所得他是有一个清净的境界,清净心,那么刚才您说到这个清净心它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具体的这样的一个东西,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佛他的清净心,他的言行,身口意全部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都是最清净的,他实际上也没有一个所谓的清净的境界,他所有的言行都是圆满的,所以说他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了空居士:对!就是因为他的心很清净,所以事情看得很清楚,都能够处理得非常好,所以人家就说他圆满,所以反过来他圆满了,也可以反衬出他的心很清净,如果一定要划出一个主次的关系,那么还是它的根源心清净是因,行为圆满是果。因为有时候我们心不清净,但是外表有什么客观条件碰到了,好像表现出很圆满也有可能,如果从因果关系来说,还是心清净是因,言行圆满是果,而不能反过来说言行圆满是因,心清净是果,这个有时候因为是碰巧嘛,好像小孩吧,有时候一个不听话的人他在什么情况突然也会表现出很听话吧,但是等下又突然不听话了。如果一个本来他的心地都是很善良很听话的人,他差不多处处都会表现出听话了,也就是小偷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善良的时候吧,如果他不改吧,多数时间他还是想去偷东西,如果真的是一个好人,他时时处处都不会偷东西吧。

主持:那佛之所以为佛,他就是时时处处他都能够保持这个圆满的行为……

了空居士:对!对!这叫如如不动。

主持:他如果着相生起了一个不圆满的行为,那么他也就不是佛了……

了空居士:对!他又着相了。当然所谓大彻大悟的人他是不会的,除非他又会被什么现象所蒙蔽,但是他也很快会清楚的,一般是不会的。你看那些禅宗公案那些大宗师你就看得出来,他一切时一切处都有人来参访啊,甚至踢馆啊等等,他都不会说错话的。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