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二)

4.主持:有人解释这个“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他是从佛性上讲的,他说因为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所有众生本有的,即使在迷的时候他也没有丢失,所以悟的时候他也没有得到,所以说叫做为无所得耶。那么师父,这种解释是否合理?

了空居士:哦,这个是不对的。他们就不理解这个清净佛性是非常非无常。你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然后你就以为有一个固定的如来智慧德相,不是,你看下边一句“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你一着相了,这个清净佛性就被覆盖了,其实严格来说用覆盖这个词还是不对的,就这个清净佛性就被你变成妄想执着了,等下你一离相它又是清净佛性了。所以不是说这个佛性在凡不减在佛不增,这个是口头禅,严格来说那你拿给我看啊,在凡为什么不减啊?六祖在《坛经》里边说佛性假如是常,那为什么那么多众生没有圆满成佛啊,是不是啊?所以说这个,你们要理解这个佛性,我用水分子来解释还是不对的,其实水分子和杂质它其实还不是一个整体。好像说我们冲茶,这个茶水,严格来说这个茶和水分子还是没有结合在一起的,是不是啊?它还是可以分家的,但是我们的清净佛性和妄想执着是没办法分家的,是不是啊?你一个善良的人他笑呵呵,突然间他遇到什么事情勃然大怒,他刚才乐呵呵那个心刹那间就变成勃然大怒这个杀气腾腾的心了,但是佛祖深观缘觉就知道,喜怒哀乐的一切心态其实都是同一个清净心对境而产生变化的,就好像一个面粉,你做成面条还是做成烧饼,这个形状是改变的,但是这个面是不改变的,所以就是因为这个执着产生这个变化的,所以不是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对的,应该这清净佛性本来就不是一个有形状的东西,这么说的大德他自己没有亲证,所以他就落入了佛性是常。你去看《六祖坛经》里边关于佛性非常非无常,这个其实它在佛经里边就是出自《大般涅槃经》,那个高贵德王问释迦牟尼佛。你刚才说的这种流派,他就是将佛性认为是常,就是永远存在的,其实佛性是非常非无常,你要说佛性永远存在吧,凡夫你佛性在哪里呢,是不是啊?你要说佛性不存在吧,为什么言下大悟,刹那间就证得佛性现前了,是这个意思。所以从究竟处来说你刚才说的那个流派是错误的,错误错在哪里?就是认为佛性是常,你们去看《行由品》吧,《六祖坛经》“行由品”里边,六祖和印宗和尚的对话,佛性非常非无常,你们就知道了。

主持:还有个不理解的地方,师父您刚才说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变化都是由更深层次的一个清净心所变化出来的,那这个清净心不就是常吗?

了空居士:不是!这个清净心一着相了它就变成另外一个心了,它没有一个常的东西。

主持:这个是非常的(含义),我明白了这个会变化,那非无常又是什么?

了空居士:非无常就是以为没有,佛经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常和断,它这里的非常非无常,常就是永远存在,无常就是断,就是永远不存在。这个就跟我们平时的无常,世事无常,就是不稳定的变化,这又是两种概念了。好像佛经里边空这个字,在五大或者七大,地水火风空里边,空是指空间,空荡荡的一个空间;在《波罗蜜多心经》的色不异空的这个就是指不永恒,所以这个佛性非常非无常,其实换两句话就是非断非常,断就是永远不存在。那么我了空居士说的到底有没有佐证?有!那就是佛经里边说犯四重罪,犯五逆罪,一阐提,他们的善根佛性是不是永远消失了,说不会的,就是犯四重罪五逆罪等等这个佛性都不会彻底泯灭的,不会说彻底没有的,不会的。这就是说明它不会断,也就是说不是绝对的无常,但它也不是绝对的常,这就是断常这个概念了。所以说那句话就搞成永远存在的,我了空居士人微言轻,幸好我引经据典,请出释迦牟尼佛和六祖来给你们印证。

主持:是!是!看他们解释好像是觉得非常有道理,听师父一讲明白了。

了空居士:其实这个事情假如我们的心再安静一点就明白,那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那么我怎么老是没有看到佛性呢,开悟的时候要刹那间才有这个佛性显现呢?在凡就看起来真的是没有,怎么都没有,是不是啊?神秀苦苦思索都想不出,如果他有就应该找到了,当他找到了就变成圣了嘛,是不是啊。如果在凡有的,甚至六祖说下下人有上上智,那等下一念显现的时候,刹那间又没有了,那说明它很不稳定嘛,是不是啊?你找到为什么等下又没有了?譬如说,我说明树我的一个东西丢了,你说师父,在这里,找到了,你说拿给我,对对对,就这个东西,我再又一摸,没错,就不会丢了嘛。为什么刚才下下人有上上智,等一下又没有了,是不是啊,又悟后迷了,到哪里去呢?你说它是常,那就我一找到就永远找到才对呀,你说大彻大悟的人找到了就永远找到了,我说也不对,是不是啊?因为你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给我看啊,就是释迦牟尼佛啊,六祖啊,你说你的佛性是常,常在哪里啊?你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只是体现在对境而不产生执着,是不是啊?只是有这种现象给我看,而没有一个直接的佛性给我看,这也不是常啊,也不是说像释迦牟尼佛这样,那不就他无始劫来就大彻大悟了,那他佛性就永远存在了,就是常了。我说那你释迦牟尼佛你拿你的佛性给我看一下啊,也拿不出来啊,只能绕个弯在具体起用上来体现说,哎,我时时处处都不会着相了。我说是啊,但是你还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佛性可以拿出来给我看啊,只是起用啊,是不是啊?就是对大彻大悟的人来说,他也不能说他是常,是不是啊?所以正确的(说法)就是佛性非常非无常,不是永远存在也不是永远不存在,是这样。

主持:咦,《心经》里不是有一句吗?“不增不减”。

了空居士:哦,在《心经》里边是三句话,“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空相”什么意思?就是一切法的不永恒的特征,这种特征不生不灭,它没办法生出来给你,也没办法让它消失,它是随着事物的存在而体现;不垢不净,这种规律抽象得连个具体的形象都没有,你想将它搞脏了,也没办法,将它搞干净,也不可能,这就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永恒就是不永恒,是不是啊,没有说特别不永恒的,还有相对比较永恒的,反正说到究竟处,相对稳定也是……金刚石的性质也是够稳定了,但是科学家不是也发现它里边同样也有一些粒子在运动啊,这块金刚石看起来是固定的,但是它内部其实都在动啊,从究竟处来讲,这块金刚石它的整个结构都有微妙的变化的,都不停地在变化,是不是啊,所以说不增不减这种不永恒的规律吧,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也没有,干净一点也没有,搞脏一点也没有。我们不要说不永恒的规律,就是加法原则都是这样吧,是不是啊?可以说规律的东西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主持:那这个自性跟这个诸法空相还不是一个意思吗?

了空居士:严格来说诸法空相,是指一切现象这个不稳定、不永恒的规律,那么我们的自性其实严格来说就是指我们最清净的心,这个最清净的心可以说它也是不永恒的,它都是动态平衡的。在这里,所以你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清净心嘛,所以说也差不多转一个弯吧,我们的佛性可以说跟诸法空相是同一种现象,也就是说有情众生就有这种佛性,无情众生就有这种空相。当然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口意,或者说我们的六根,包括外界的六尘,包括内心的六识,它都是属于诸法,因此它都是不永恒的。所以说自性嘛,是我们有情众生所有的,无情众生是没有这个自性的,没有这种清净佛性的,所以说有情众生能够成佛,无情众生是不可能成佛的。就好像人家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句话我去《大藏经》查没有的,而且我从佛家缘起性空的道理来看,这句话是病句,它将空和有给隔离开了,是不是啊?你们粗粗听它就好像不隔离,真空生妙有,真空好像和妙有是一个整体一样,其实它这句话……你能够生出来,那不就真空变成妙有了吗?是不是啊?所以说这句话其实是边见,将空和有给断开了。

所以佛家这个明心见性的境界只有道家的绝对标准的复归无极,那就跟明心见性是一样的,如果道家的一般修行者达到炼神还虚或者是浅层次的炼虚合道啊,他们是不可能悟到这个层次。当然,我们从《老子》他这个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尤其最漂亮的就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肯定地指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就是我们同一个心产生了有欲和无欲这两种模式,而且这两种模式是同一个心产生的,从这一点就看得出它这个有欲无欲其实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另外还有一个伟大的道家人物,那就是华山开山祖师陈抟老祖,陈抟老祖他画了那个太极图。哎呀,这个太极图不简单,他就体现出无极和太极的关系:无极是本体,无极是空,太极是事相,也就是太极,一切现象它本来就是不永恒的,就是空相嘛,就跟佛家的诸法空相是一样的。所以别的我不敢说,就是这个老子和陈抟老祖,老子的这个《道德经》和陈抟老祖的太极图这是绝对体现出他们的境界,是跟佛家这个诸法空相和这个《金刚经》这个心法是一致的。

主持:真空妙有那应该就是真空通过妙有来体现,那么妙有它也符合真空这个规律,是这样的关系吧?

了空居士:哦,其实你们要知道他们是搞个真空生妙有,或者你就是很笼统地说真空妙有,那我一定要问你真空妙有具体怎么解释啊?然后看你的解释我们再来理解,来推敲嘛,我们不会帮他去猜想嘛,是不是啊?所以人家往往就说真空生妙有,是不是啊,这个生字一搞出来就麻烦了。(主持:就不对了。)其实你说真空和妙有是分不开的这还差不多,是不是啊,你搞个生字就露出马脚了嘛。

主持:那师父刚才说到自性它也是符合诸法空相的,也是不永恒的,那么我现在是不是又可以这样理解出来,诸法空相这是一种无极,自性它实际上已经到了太极这样的一个状态呢?

了空居士:也不是,自性的起用才是太极,自性它本来是一个无形无相的东西,像六祖当年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什么无什么,什么都是无的,又说无有一物,又是说什么都是没有没有,好像说话是矛盾的,其实就是这种现象。

其实啊,千古以来很多求道者对这个圆满境界都是没有搞清楚,然后就是一代一代的一个瞒一个,一个骗一个,就这么骗下来,结果搞得一塌糊涂嘛,然后你们就觉得佛经很高深。其实佛经非高深非不高深,你不懂的时候觉得很高深,你懂的时候觉得其实一切就是那么自然嘛,好像我将这个色不异空给大家解释,色就是有形状的东西,空就是它的不稳定性,不永恒性,就佛家的世界观就是缘起性空,一切现象都是各种条件凑合而产生的,它都是不永恒的,连各种因素,凑合的各种因素都……好像说一栋楼吧就是钢筋水泥砖头合起来的,就是这几种因缘合成一栋楼。那好了,我们说到具体处,钢筋也是不永恒的,砖头也是不永恒的,也就是说众缘和合,连众缘它自己也是不永恒的,其实从究竟处来说,从内到外,从宏观到微观都是不永恒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读佛经,一切都是不永恒了,那告诉我们是一个好消息呢还是一个坏消息呢?从消极的人来说他就觉得坏消息,哎呀,一切都是不永恒的,房子住久了也会塌的,那很麻烦,人老了也会病也会死,不就是麻烦事很多吗?从消极来说就是这么麻烦。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哎呀,一切都是可控的,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去改良它,改善它嘛,那不就变成一个好消息了吗?所以这就是四圣谛八正道,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悟到了缘起性空这个道理,然后就告诉大家,一切不好的东西我们从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是可以有所改变的。所以说佛家那么多精典,让我来给大家总结,就说它的总规律就是缘起性空,它的具体运用就是四圣谛八正道。你们掌握了这么十个字吧——缘起性空+四圣谛八正道,掌握这十个字,差不多三藏十二部经典读起来就轻松得多了。

 

5.问:“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们可以理解为“真常须应物”吗?因为前四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讲的都是空寂。

了空居士:哦,你这么理解是可以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这个可以的。

 

6.问:我觉得佛性很容易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是佛,但是有些杂质在掩盖着这个事实,没有了杂质大家就变成佛了,因为佛是无量寿的,所以佛性是永恒的。

了空居士:每个人都是佛,这句话是病句,那你为什么没有像释迦牟尼佛那么圆满智慧呢?你有杂质就是杂质,你不能去金矿那里淘了一捧金矿,然后说这就是黄金,那不能划作等号的,是不是啊。

主持:有个这样的例子呵,有些法师就举这样的例子,他说有一个明镜,那么你现在灰尘沾了这个镜子,那么它还是镜子,用布擦干净了,它又恢复了。

了空居士:哎呀,我告诉你,这又将佛性认为是常的啦,是不是啊。明镜就有个具体的东西,灰尘擦干净了,明镜又出来了,这就是常了。你应该说明镜的光那还差不多,是不是啊,你一抹了,抹滑了它又放光了,你不抹搞脏了,光又不见了。你明镜还是有形的(主持:用镜子来比喻佛性不合理哦。)还是不合理,当然他们有时是将就做比喻,我们也不去钻牛角尖,如果真的要钻到究竟处,那不合理的,那就以断常,佛性非常非无常,这么来理解你就不会搞错了。

主持:那师父如果以明镜能够照影这个功能来做比喻合理吗?用明镜能够照出影子的这样一个功能来比喻这个佛性。

了空居士:其实严格来说,从究竟处来说都是不行的,因为这都是有形的东西,都是永恒的,也就是我们刚才说到佛性非常非无常,用这个东西来比喻还是说这个已经堕落到着有,佛性实有,真真实实有这个佛性这点上去了,那你真的实有?是不是啊。所以这个圣贤这个中观很奥妙,有一天你掌握了,这个大脑就非常地灵活,真的就是很厉害了。我了空居士学到偶尔有一点,还可以了。

主持:是!是!所以用这种比喻来理解的话,也就错误了。

 

7.问:无情众生不也有佛性,不也在修行,那么不是也能往生极乐吗?

了空居士:哎呀,你家门口的石头什么时候修行啊,它什么时候跟你打招呼啊,有没有说你好啊,有没有?你说可能有吧,只是我听不懂。天哪,无情众生什么时候在修行呢?是不是啊?你们不相信回到家里看看墙壁,看看墙壁有没有突然说“明树你好,你回来了。”吓死了!你们去看《楞严经》,《楞严经》有说啊,有情众生怎么堕落都不会变成无情众生,都不会的,它可能堕落到很低等低等的层次,有时候是附着在无情众生里边,好像传说中的什么树精啊,什么花仙啊等等之类的,你们去看《楞严经》里边有解释的,它就是附着在里边,还是有个有情众生附着在里边的。包括有一些有情众生可能堕落到有点像细菌那个层次,都是属于有情众生,只要它有自主能力。那么你说,那含羞草啊你一碰它就会夹起来,不是也有灵感吗?你拿一个铁线一搞它也会弯嘛,铁线也变成有情众生了,不可能啊,是不是啊,因为它也算是一种反应嘛。

主持:细菌和病毒能算有情众生吗?假如不算,那么我们呼吸和烧开水就不能叫杀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更谈不上思考,细菌也没有大脑,所以都不能称为有情众生。

了空居士:哎呀,那传说的神鬼也没有我们的大脑啊,也没有我们的细胞啊,是不是啊?你看《地藏经》里边说的那些神鬼,他们没有细胞吧?也没有我们这个头吧?是不是啊?

 

8.问:是不是就是说真空和妙有都充满了自性,或者反过来说自性中充满了真空和妙有。

了空居士:**同修,你又将自性当作一个有形状的东西了,不是的。虽然说自性遍一切处,其实是自性的起用遍一切处,自性是一个非有非空的一个很抽象的清净心,连清净心这个名词其实还是有点着相,连这个心字都不能用,是不是啊,因为它是自性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会产生这所谓的种种心吧。所以说自性不是充满整个这个法界啊,它是通过六根的起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自性没有一个具体形状的东西。你看六祖惠能只能用五个何期来描绘这种抽象的自性嘛。

 

8.问:怎么样能做到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了空居士:哦,我来教你,不如请佛祖来教你,佛祖在哪里教啊,《楞严经》,“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为人处世处处不要带成见。你说哎呀,我一下子要一步到位做到,能吗?一般比较难,王阳明说事上磨,慢慢就磨出来了。

(明励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