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分 无得无说分(二)

4.问:如果明白万法平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我们现在就明白了呀......

了空居士:哈哈,你明白了什么?我告诉你,啊,你说明白了万法平等, 那么你刚才那个X同修和现在这个X同修有什么区别啊? 噢,你说给我听了,是不是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作无上正等正觉。不是说你明白了就好了,你要做得到才行啊,X同修。哈哈,是不是啊?

你做不到就不是真明白嘛,这叫迷信啊,“信解行证”,你要明白,但是你做到啊,是不是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好,你明白了,我知道,你说“唉呀师父,我明白了”,我说“是吗?噢,那么你做到了吗?”做到,你就要处处表现出有圆满智慧啦,你能做到吗?啊,如果你做不到,反过来就说明你还不明白啊,哈哈。

主持:说明白可能还是在上一分说的“一念生净信”。

了空居士:对,嗯,“如来悉知悉见”哈,所以你刚才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佛祖也是知道你的。

 

5.问:“非空非有”是不是就是道家所说的“先天地生”的那个“道”的状态呢?

了空居士:“非空非有”,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你这个先天状态,在《道德经》里边吧,要去哪里找啊?那就是第一章吧,这个“无名,天地之始”啊。当然你们如果看这句话,你们也看不懂的,也很模糊,其实后边还有一句更详细的话,就是“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相当“道”的层次,当然,这个“道”就不是说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混成”那个是属于“一”的层次。哈哈,也就是说这个“非空非有”严格来说是属于道家的“无极”那个状态,也就是“道”,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的层次,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属于“道生一”的“一”的层次。

 

6.问:最后一句以前我经常会这样理解:“无为法”是指世间种种教人解脱的法门,包括佛教道教的修行方法。表面上看,那些开悟得道的贤圣所传的“无为法”不同,其实本质是一样的,是大道不二的,这样的理解是不是错了呢?

了空居士:嗯,错的。只要我反问你一句话:那你举几个开悟的人的 “无为法”给我看看了哈?马上就被我问住了,就答不出来了,是不是啊?历史上那么多开悟的人,他们的“无为法”有什么不同呢? 哈哈,就答不出来。其实他们表现出来已经变成是“而有差别了”,哈哈,是不是啊?

我就举个例子,儒家“因材施教”,孔子对那个子路说:年轻人做事一定要经长辈同意,因为子路比较急躁冒进嘛;他对公西华说,年轻人做事只要考虑得周到,也不用什么事情都经长辈同意。那个曾皙,曾参的父亲,他就是说:夫子啊,我两次听到你回答同一个问题,但是你说的内容是相反的,对子路就是说要经长辈同意,对公西华就不用。孔子笑了,这是因材施教,所以孔子这个做法就是“无为法”。他心里没有任何成见,他对子路和公西华的性格特征看得很清楚,因此他就是因材施教。就是这么做。好像偏左的东西你要将它搞正,你要往右边敲;偏右的东西你要搞正,你要往左边敲。是不是啊?也就是“无为法”就是你最清净的心,你看具体的情况而定嘛,这就是“无为法”,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做法,而是一个你掌握了这种总体的规律。

主持:师父,我理解说,他们的这种具体的教法,具体的传授的东西、方法已经不是无为法了。

了空居士:对,对,已经叫做“差别”。他们的“无为法”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他们说出来已经就是“而有差别了”哈。

主持:也就是这种心态已经是没办法也只能像那种“拈花微笑”那种心传了,只要说出来,它就已经不是一个“无为法”了,是吗?

了空居士:不是。其实吧,这种“无为法”啊,严格来说也是我们所谓的“三昧”,如果我说禅定,那么可能大家还会执着四禅八定的种种次第;“三昧”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马上悟到这种“三昧”的境界,他就“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就算他刚下手,他的禅定功夫还是很差,只有初禅二禅之类的,那他马上能够于禅定不执着禅定,那么他就进入“三昧”的状态,那么他会不断地深入,但是他的心永远是不执着。他在初禅的时候,他也能够“于相而离相”,他进入到无色界定,他也能够“于相而离相”。他会有这种:功夫会不断地涨,但是他的心永远是“于相而离相”。这就是六祖“坐禅品”的精要,所以这个“无为法”这个心态是你功夫越深,你越不会被动摇。

我们打个比方,如果有个人骂我们,我们会很生气,你们去观察,你们生气的时候往往就先有一种胸闷或者是头晕啊,总是有不舒服,然后你就发脾气,如果你听的时候,你的心情很平静,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你一般不发脾气的。那你说“怪事,被人骂了肯定生气了,我从来没办法体验到不生气的时候”。嘿,你们谁都体验过,只是你们没注意,譬如说一个两三岁左右的小孩,他有时候比较调皮啊,尤其是自己的儿女,他很小,他不小心骂了你啊什么,你是不会生气了啊,是不是啊?因为知道小孩不懂事嘛。他就是骂你,骂错了,你也不会生气的,我们是被别人尤其是成年人骂了才会生气,但是当你...因为那个时候不生气是因为你听了没有什么反感嘛,因为你心里知道这个小孩不懂事嘛。

如果你功夫很深了,哇,你真的“照见五蕴皆空”,嗯,人家骂你啊,你也不会觉得胸闷,也不会觉得头晕,所以你也能够很平静的,听他怎么骂,是不是,这就是能做到的,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六十耳顺”吧,是这个意思。在这个佛家吧,它就属于“一二三忍”,什么音声忍啊,其他什么义谛忍啊,然后各种环境等等的忍受,它是属于这个《观无量寿经》这个“一二三忍”。

 

8.问:师父的意思是“无为法”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法门或方法对吧?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不是算“无为法”呢?还有一个“百字碑”所讲的算不算“无为法”呢?我有点转不过来了。

了空居士:噢,我刚才告诉你“应无所住”,你们要知道“无为法”是一种道理,一种心态还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做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不是“无为法”? 是!但是如果你永远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老是记住这句话是这么念,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无为法”,你要落到实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不要被现象所迷惑所执着,永远保持清净的心去面对一切,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吕祖百字碑》呢,是不是“无为法”?是,它具体怎么做?“养气忘言守, 降心为不为”,你要永远保持清净的心,面对身体的种种反应,是这个意思。

 

9.问: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心乱是因为对某件事某个人的是非对错的评判产生的,师父说某个时空点有是非对错,那么我们如何在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产生是非对错评判时不产生负面情绪呢?

了空居士 噢,就是整体观。好像我刚才说“归宗斩蛇”,如果站在蛇的立场上,“你为什么要将我打死啊?”如果站在归宗大师的立场上说“为民除害”。噢,那么好啦,如何是“无为法”?那就做一个旁观者,我就想想,说“蛇啊,你被打死,看起来很冤枉,但是你不被打死你会咬人”,那么你说“那你们是自己保护自己”,那我告诉你:“你这条蛇咬人对你来说也没有好处,你是又造了一个罪业,从三世因果的角度来说,你本来就造了罪业,然后投胎成畜生道,你今生再继续做坏事,那你不是罪业更深了吗?将你打死,保护了别人,也使你少做坏事”。你说“我不咬人”,那好,蛇啊,你能够保证永远不咬人吗?除了一个现代的方法就是放到自然保护区吧,给分门别类的养起来了。是不是,好像老虎那个八达岭还是什么那个自然保护区上次咬了那个女人,那也真的有老虎,那我养在里边啦,大家做好这个防范措施啦,老虎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好吧,所以要从这个整体观,因为古代没有自然保护区啊,那么这么一想就好了,没事了。

主持:那我就想到这个整体观,说起来我们听着好像容易,但是具体做的时候就感觉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好像从理论上说我们的天气预报,如果你有足够的信息量的话,天气预报是很准确的,但是由于我们的采集的信息是都是有局限的,而且很可能就是像有蝴蝶效应吧,很可能我们认为是一个很微小的无关紧要的因素,可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让自己能够做到这样子一个整体观来评判这个事物呢?

了空居士 噢,其实吧,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你又将整体观又给定死了,定死了。我说在一个具体的时空点上,还是有是非对错这种标准的,其实我这句话也是法执。这个具体的时空点,你是要从时间上,你要精确到一小时呢,还是一分钟呢,还是一秒钟呢,还是0.01秒呢?从空间来说,你要一平方公里呢,还是一平方米呢,还是一平方厘米了?嗯,这还是一个变数,一个变数,所以说我虽然说在一个具体的时空点上是有是非对错的标准,如果说到究竟处,根本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时空点。因此它的是非对错的标准也是稍微有点变动的,而不是绝对的。那么我们就只能说,好像考试一样,就不能说每个人都考100分是不是啊,我们要搞个60分起就算及格了吧,所以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就是从结果上来看,也就是说唉呀大方向对了也就算了吧,不能吹毛求疵。

主持:也就是按这个整体观,我们去做的话,我们只要要求我们用这个心态去考虑事情、去做就可以了?

了空居士:对,然后尽心尽力能够去做。就像我刚才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敢说这就是做到顶了,彻底了。那么你说为什么说佛祖又说他觉行圆满呢?嗯,他这个彻底是他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都是尽心尽力了。那么你说又没有标准,那就以大众为标准了,是不是啊?就大家都公认,也没有人超越了,差不多是这样了。就好像想当年,雷锋叔叔无私地帮助大家。按照当年应该来说啊,就没有人做的比他更好的,当然后来涌现出很多。可以说这个相对虽然说没有绝对,但是还是有相对,也总体上确实也是做得非常好,非常好,别人也很难有超过他的,或者是很少有超过他的,所以也叫做尽力了吧,也叫做完美了吧,但是这个完美也不是绝对,也是相对,这个意思。

主持:那我再请教就比如说甲跟乙这两个人,他们都用这种的整体观他们尽了他们的最大努力去做了。但是从客观结果上来看,比如说甲的做出来的事情的效果可能会比乙好一点,那么他们这两个的话,从整体观上他去做的话,他们有区别吗?

了空居士:他们没有区别,你们有空看那个武林风那个擂台赛。我惊讶地发现,那些评委评出的分数,都很接近,没有一个评得非常好,另外一个评得特别差,当然其他的项目我就很少看,因为评委常常就是有3个人。他们各自坐在那里看,在那里评,评出来,哎呀,就不可能说正好相反:这个很好的运动员被他评的很差等等,不会出现这种很明显的看得出对不上号的,没有!没有这个现象。

我也曾经听一位朋友,他是在做这个珠宝的。他说他们曾经去看一批货,一批那个玉石,然后就跟对方估了一个价钱。后来那个人很不开心,在外面说了一番话,就是说他同时约了两个老板去看这个货,结果两个老板对他这些货的评价,唉,居然那个价钱是一样的,他那个有点不高兴说,是不是你们两个人先通好气过来的?当然这个他也是不开心嘛,找不到高价钱的人来买。我就问这个老板,以前我也叫他哥,他比我大。我说,唉,那事实上是不是你们通气的?他说没有啊,其实看货都有标准的嘛,大家都是做这个同一行,就是大家看这个事物差不多那些标准,大家都知道的,看这个玉石啊,第一看什么水度啊,看什么这个绿色的深浅啊,看那个有没有裂痕啊,有没有黑点之类,无非都是看玉石都是看这四个方面吧,大家都懂得这么看,所以有时候出现说两个老板去看同一批货,定的价钱是一致的,这个事这是很常见的。所以说就算他甲和乙他们天赋条件略有不同,但是只要他们都尽心尽力去做,从大方向来说,他们都是差不多都是一致的,虽然说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是大方向来说,如果人家觉得这个甲很优秀,这个乙也各方面很努力,都做好,人家也会觉得他也同样是很优秀的。

 

10.问:对“无为法”还是有些疑惑,说佛道这两种都是“无为法”,那么这两种方法一个佛家一个道家,这是不是所谓的表面上的差别呢?

了空居士:对!就好像说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你们看起来一个骑的大象,一个骑的狮子,这个长相也不一样,是有差别的啊,这个外表你看就好像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如果去处理同一件事情,也许他们的方法都很类似,就这个道理。

所以,其实吧,我们从“佛”字和“道”字这两个字来望文生义吧,“佛”是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道”就是道理,规律。所以说,你要办事,你要懂得道理,要懂得规律啊,你懂得规律懂得道理,才能够将事情做好嘛。

所以说望文生义“佛”就是觉悟吧,“道”就是道理嘛。“儒”家,我们望文生义,这是人字边一个需要的需,人就是需要懂得这个道理。

 

11.问:“无为法”是不是无有执着,顺其自然呢?

了空居士:噢,不对不对,那就是懒人都是圣人了。 唉,“天塌下来不理他啦,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了”,不是的,“无为法而有差别”,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以客观的心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问:“无为法”就是消除“贪嗔痴”的方法,这样说标准吗?

了空居士:不标准。你们不要以为“贪嗔痴”都是不好的,X同修,我就发现你,好像“贪”和“嗔”你已经是很淡薄了,这还有一点“痴”。嗯,如果让我来教你,我反而是我要首先教你有点“贪”,有点“嗔”,这样可能就平衡一点,为什么?

如果你以后有机会来中堂找我,肯定叫你站在门口说,唉呀,X同修啊,你看看,从我门口开过去,有哪一个私家车比较好啊,然后问你喜欢吗?你说你不喜欢,哇,那我就怕了,你说喜欢或者说好啊,我有办法了。

嗔,人家骂你,你生气吗?你说我不生气,唉,麻烦了。你说人家骂你,你生气啊,我就可以教你,怎么教呢?

你说你要买个私家车啊,那么你必须有钱,那么钱去哪里找啊?找父母要啊?不是啦,父母亲将你养到18岁就够了,你要自己去努力去走正道。能不能去抢银行啊?不行,等一下被抓起来坐牢啊,那浪费青春了啊又脸上无光。不行,你要钱,你要走正道,是不是?你要做个小工,工资就那么低,你要做个大师傅嘛,工资就高,或者自己做老板了。你要想发财,你要从正道上去,你有贪心,我就能够将你培养成才。然后你嗔恚,以后人家看你不起,这个也不要你那个不要你,你就觉得唉呀也没所谓啦,你骂我,我也不生气了。完了!那你要想想,唉呀,那为什么人家会看我不起,就是因为我级别太低了,人家势利嘛。你要会生气,然后奋发图强,是不是啊?

想当年那个苏秦六国封相,他为什么呢?因为他真的是刻苦学习,悬梁刺股,他说他怎么这么拼命啊?他大嫂看不起他,说这家伙哪会做官,那什么老是讽刺他,所以他就发奋图强,最后真的六国封相。如果他不生气,说“唉呀嫂子,唉呀我就是这种料吧,肯定不会做官,你不用骂了,你骂也没用了,骂死也没用了,我苏秦就不会读书的”那天下就没有六国封相这个传奇故事啊。所以说,你要知道,不是说贪嗔痴都是没用的,“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就看你是怎么去将这个种子给培养起来哈。X同学,“无为法”不是混日子。

主持:很多很多的大德就认为我们的修行是达到一个就是说“心比较清净”这样的一种的境界,那么刚才说到有一定的这种的“贪嗔痴”,那么这样子的话,这种心态就会不会远离了这种“清净”呢?

了空居士:唉呀,最清净的人是谁呀?明树你说你去闭关,不是,闭关还不清净。谁最清净啊?最清净的人就是死人啊,第二清净的人就是老人痴呆症啊,包括那些白痴的人,他干什么都是傻傻的,够清净了吧,心里也不起心动念了,是不是?那真正清净,你们知道是什么?正确地看待现实,正确地面对现实,你的心就平静面对现实,这就是清净。你说“了空居士你何许人也,敢这么定论?”哈,不是啦,这是释迦牟尼佛定论的,在哪里?《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嘛,“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啊,就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啦,也就是“离一切相”啦,就是清净了,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想,你什么事情都可以想,但是你的心要很客观,是非对错,你要了了分明,不是傻傻的,愣愣的。愣愣的,其实他还有一个“愣愣”可以执着。

(明菂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明树校对,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