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嘱品第十 (三)
大师 七月八日 ,忽谓门人曰:
“大师”就是指六祖惠能大师,他在“ 七月八日 ,忽谓门人曰”,忽然对“门人”,“门人”就是六祖身边的弟子;“曰”,说。
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吾”就是我,“欲”就是想,“归”就是归去,回,我要回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就是说你们赶快去准备船。“舟”就是船,“楫”就是摇船的橹桨之类的。准备好,那时候是坐船去吧。
大众哀留甚坚。
“哀留”,就是很悲哀的挽留,“甚坚”就是非常坚决,请六祖不要去。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
“师曰”就是六祖说。“诸佛出现”,就是诸佛世尊示现于世。“犹示涅槃”:“犹”,这里就是还,“示”,就是示现,“涅槃”,这里是指我们凡夫就说“死去了,去世了”,佛门那些人去世都叫做“涅槃”。“犹示涅槃”就是示现有去世这种现象。
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有来必去”,有来就有去。“理亦常然”,就是说这种道理是很平常的,也是人之常理。
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吾此形骸”,“形”是形体,“骸”都是指身体。就是我这个肉体,“归必有所”,我也要入灭了,也要找个地方入灭了,他就想回到他的故乡新州。哦,应该是家乡,不能说故乡,六祖故乡是哪个省的,前面有讲的(“本贯范阳”,河北范阳)。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众”就是这些徒众。“师从此去”就是说:师父啊,你这次去,“早晚可回”,是什么时候回来啊?能不能再回来啊?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六祖就说“叶落归根”,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我要到我的家乡那里去入灭了,就犹如树上的叶子掉下来就在树的底部-根,“叶落归根”。
“来时无口”,就是说六祖这次去了就在他的家乡新兴那个国恩寺入灭了,但是他的肉身后来还是回曹溪这里,但是回来了,已经不会说话了,就是“无口”,不要以为这个“口”就不见了,其实这里的意思是不会说话了。就跟后来说三个地方都要迎请六祖真身,结果大家说,“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跟这个相应,就是说六祖真身后来还是回到曹溪,但是回来了只是一个肉身了,不会说话了。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门人又说,“正法眼藏”就是六祖得五祖所传授的顿教,就是“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就是传给谁啊?大概是问七祖是谁?历史上就没有记载指定的七祖,后面六祖也说四十三个弟子都是大彻大悟的。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师曰”就是惠能大师说,“有道者得”,有道的人就得到真传,“无心者通”,无心的人就能通达这“正法眼藏”。啊那这“无心”就是做事马马虎虎马大哈是不是啊?那些人就能够通达这个?不是的。“无心者”,指无私心,“有道者”就是言行符合大道的,那什么人啊?你们去参考前面那些“无相颂”就好了。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那个时候就不比我们现在啊,网络这些资料啊、书店的书籍啊很多,很容易看到很多历史的资料,以前很少,所以那些徒弟也请教六祖说从佛祖传到现在传了多少代。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
六祖大师就说,如果算过去诸佛真的是不可计量,太多太多了。
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七佛”就是从释迦牟尼佛往上算,过去的六尊佛再加释迦牟尼佛就是“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马鸣大士,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
这里从佛祖传大迦叶开始,到六祖惠能大师,一共是三十三代。当然我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是有点纳闷,就说为什么有些人叫“尊者”,有些人叫“大士”,有些人叫“大师”?我们在佛经上看就有佛的十大弟子就称为“尊者”。“尊者”往往就是说他的修行修得非常好,受人崇敬。当然在古印度那时候,“尊者”往往都是指证得罗汉果的人。大多数是这个样子。那“大士”严格来说应该是对弘扬正法贡献是相当大的,好像我们看观音菩萨常常是说观音“大士”,就没有说观音“尊者”。我查了很多资料,总结出来就是这些“尊者”严格来说他们是修行修得非常好,也许在弘扬佛法方面就没有这些称为“大士”的这些人做得那么到位,影响力那么大。当然这个是我从种种的资料总结的。另外这个“大师”,严格来说就是“人天师”,也就是要开悟证果的人。这个“大师”严格来说,来对比,应该是跟“大士”有点类似的,应该也是对弘扬正法这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的,大概有这点差别。关于这些各代祖师的名字就大家认真去看一看就好了。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
“从上诸祖”,以上各个祖师,“各有禀承”就是个个都是有上一代的祖师传承的,也就是严格的认证的。
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六祖就付嘱他的弟子们,说你们以后也是“递代”,互相传递,其实也是代代相传,千万不要“乖误”,“乖”和“误”在这里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不能搞错了。
众人信受,个别而退。
“众人信受”就是大家非常相信,深信不疑,接受了六祖的嘱咐,就是大家就是很真诚地记住六祖的嘱咐。“个别而退”,这里是指极少数人就先走了,听到这里就先走开了。
又问:后莫有难否?
继续留在六祖身边的弟子就有人问六祖,“后莫有难否”,就是师父啊以后还有没有什么灾难啊,有没有什么意外啊?这是弟子们对未来的一点咨询吧。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
六祖就说“吾灭后”,就是我去世之后,过五六年。“当”就是一定的意思。“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就是一定有个人来砍我的头。
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六祖真的很厉害,出口成偈。听我跟你们说一首偈吧:“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我看这首偈很多人注解,最关键就是第一句“头上养亲”,他们就说以前高丽有个出家人叫做金大悲,这个人真的很邪门,他对六祖是很崇拜的,崇拜到想能够砍了六祖的头来他那里供养就好。天哪,严格来说你去砍六祖的头,这个是一个对六祖非常不尊敬的行为。他傻的要死,也不想:金大悲啊,你对父母孝顺吗?你说孝顺啊,不过我父母去世了,那你就将你父母的头砍下来摆在家里嘛,想去砍你父母的头摆在家里供一段时间想一下嘛,然后再去想要不要去砍六祖的头来供养就行了嘛,这人真的是邪门邪到有点愚痴极点了,这个是我对金大悲的一个评价。
就说“头上养亲”,有一些大德就解释要砍六祖的头再放在他那里供养,金大悲想砍六祖的头再去供养,就像供养自己的父母亲一样那么虔诚地供养,那回头来说你金大悲也并没有砍你父母的头放在那里去供养啊,所以这个注解也……当然他们将“头上养亲”就理解成要砍六祖的头在家里像供养父母亲一样供养着,这个不对。因为六祖前面已经说“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已经说清楚我死后我有个灾难就是过五六年,有人要来砍我的头,那这个砍头的事情已经说明白了。那在这首偈里面应该不用再重复。让我们继续来讲解。
“头上养亲”,让我来说,就是上有老,我们平时说压力很大,上有老,下有小。
“口里须餐”,就是人也比较穷,自己生活也很不好过。就说:那个来砍我头的人是因为他太穷了,被人家骗来想砍我的头,因为人家出了高价钱给他嘛。
“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就是说我那个灾难啊,等到遇到个“满”的,结果确实后来那个想去砍六祖头的那个人叫做张净满,有个“满”字。“杨柳为官”,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将来查办这个案件的两位做官的人一位姓杨,一位姓柳,“杨柳为官”,合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为什么将“头上养亲”注解为上有父母需要他供养,为什么这么理解?这样更能体现出六祖的大慈大悲。他将留下那个来砍我头的人就是因为生活所逼,上有老、下有小的意思,自己穷得真的是生活很难过,所以被人家指使,一时糊涂想来砍我的头这句话,就埋下伏笔。希望以后查办这个事情的时候能够对他慈悲一点,严格来说本来抓到就要砍头的,但是最后确实就原谅了他。这么就有积极意义:不仅仅体现出六祖有超人的智慧,对未来的事情了了分明,而且看得出六祖有大慈悲,所以以后查办这个案件的时候,希望你们能够饶恕了他,因为他是“头上养亲,口里须餐”啊,我“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就希望杨柳等等你们包括后世的弟子们,你们饶恕那个砍我头的阿满吧,这就有意义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
“吾去七十年”,就是我去世七十年左右;“有二菩萨”,有两位菩萨;“从东方来”,请大家记得: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就叫做“菩萨”,包括马鸣大士啊等等,其实“马鸣大士”也叫做马鸣菩萨嘛,他也是有名有姓的人,大彻大悟而成为菩萨的。所以说有两位菩萨从“从东方来”,一位是俗家人,一位是出家人。
同时兴化,建交(建立)吾宗,
这里“建交”,我看其它版本是写“建立”,我也仔细推敲过,严格来说,应该是“建立”。就是说“建交”这个词放在这里就不怎么成立,“建立”就是说以前慢慢的荒废了,没有那么兴盛了,重新再振兴起来。
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缔”就是缔造。“缉”就是修整。“伽蓝”就是佛的寺庙。“缔缉伽蓝”也就是继续将那些破旧的佛的寺庙修建好。“昌”就是昌盛,“隆”就是兴隆。“昌隆法嗣”,就是正法方面的事情能够使它重新再兴起。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
“大师”就是六祖大师。年号是“先天二年”。“癸丑岁”,“癸丑”是每一年天干地支的序号,好像我们今年叫做甲午年同一个道理。“ 八月初三日 ”就是 农历八月初三 。
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
“斋罢”就是吃完斋饭,出家人都是吃素的。“谓诸徒众曰”就对身边的徒弟们说。
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就说你们大家坐好,按照顺序坐好,应该也有按照个人在本门里面的辈分有排好的,谁为上首,谁为下首,这个是有一个次序的。我们看佛经就知道了,常常又说谁谁坐上首,“吾与汝别”就是我要和你们告别了。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法海就起来问,因为在大众里面他应该相当是大弟子吧。所以就问六祖:“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就问六祖说主要是以哪方面“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能够明心见性。
师言:汝等谛听。
“师言”就是六祖大师说。“谛”就是竖起耳朵,专心。“谛听”就是你们专心听吧,他要交代两句。
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
“后代迷人”,后代这些迷惑的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这句话跟“烦恼即菩提”是一致的。“众生”就包括了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这有情众生就指一切人类啊包括动物啊等等。无情众生就包括一切的事物。“若识众生”这个意思就是如果你认识到一切的众生都是“缘起性空”,那你就明心见性了。那跟“烦恼即菩提”也是一致的。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如果你“若见诸相非相”,那就“则见如来”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若不识众生”,也就是你们不认识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万劫觅佛难逢”,也就是你怎么去找,经过百千万劫去寻找什么是佛,都是寻不到的,“难逢”,难以遇到,没办法遇到。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
我现在就教你们“识自心众生”,“自心众生”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烦恼。“见自心佛性”,那大家很有兴趣“见自心佛性”是什么?那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心态返观自己的一切念头,将它理顺。
欲求见佛,但识众生;
你想“见佛”,只要你认识了什么是“众生”,那就能够“见佛”。“见佛”这里是明心见性的意思。
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只为众生迷佛”,这句话就是说,只因为众生迷失了,不懂得什么是佛。“非是佛迷众生”,众生不懂得什么是佛,而不是说佛不懂得什么是众生。佛是懂的,开悟的人是懂的,不开悟的就不懂的。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这句话你们觉得很奇怪,“自性”怎么会“悟”啊?你们倒过来就知道。众生悟得自性,什么是自性,他就觉悟成佛。当然这个佛不等于是释迦牟尼佛那么究竟圆满。而只是说开悟的意思。如果你明白了什么是自性,那么你就开悟了,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佛”不等于是究竟圆满的佛,而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后面那句“三世诸佛”,只是那些还没有圆满的那些,而不等于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
虽然我们开口闭口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然后我们也对大家说:你们也“不思善不思恶”吧,那个就是大家的本来面目。但是你们听了之后,到具体运用的时候,那就不一定能够以真正平等心啊,如果你们在历境炼心之中,处处都是真正的平等心,那就是“众生是佛”了。你要真正的平等啊,不要坐在这里没事干的时候就平等,遇到事情就不平等,那就不算。
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你们觉得很奇怪,怎么自性有“平等的”自性有“邪险的”?你没事的时候,个个都说“我的心很自在啊,我的心很清净啊”,但是真到遇到事情的时候,你是不是平等?如果平等,那你就明心见性,如果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就马上变成歪门邪道了,“邪险”,那还是“众生”啊。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
弟子们啊,你们的心如果是“险曲”,有点阴险、险恶,而且是弯弯曲曲,做事情不讲道理,“即佛在众生中”,就是如果你刚才就开悟了,很平等了,那你就是属于开悟的人,是属于佛的行列。但是假如你等一下就变成“险曲”,阴险歪曲,也就是你刚才已经成为佛的人,又变成了众生了,“即佛在众生中”,其实就是你刚才开悟的状态又迷惑了,刚才你已经进入“三世诸佛”的行列了,你现在又回到了“众生”的行列,“即佛在众生中”,不是指释迦牟尼佛坐在“众生”里面,不是的,是指你刚才开悟了你就变成“佛”了,你现在又“险曲”了,你这个“佛”又变成“众生”了。
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一念平直”,什么是“平”什么是“直”?“平”就是平等,“直”就是不弯。也就是自他平等,内外直心,里表一致。“即是众生成佛”,这个“众生”就变成达到“佛”的境界。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这个“我心”就是我们的心啊,就是包括我六祖自己包括你们啊,“自有佛”,是“自有”什么“佛”啊?其实这句话跟你们拉长一点来说,我们的心啊“自有”就是本来就有“佛”,“佛”是什么?佛性。佛性是什么?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是什么?就是“真佛”。“我心自有佛”就是这个意思。
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自若无佛心”,自己如果没有佛的那种心,心态。“何处求真佛”,你们要知道,你们要学佛就是要学做佛。学做佛,你们就要有佛的心愿,而且要将佛的心愿落实到言行里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愿如佛,言行如佛。如果你没有这个心,永远用邪恶的心去为人处世,你学佛学一辈子都没有学到,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学啊。学佛学什么?学佛的心愿,学佛的言行,这才是真学佛。这真学佛你自己就变成佛的同样的状态了,也就是同愿同行了嘛,那你自己也变成佛了,就这么简单。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六祖就说“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不要以为说那么简单,我的心就是佛,是那个平直的心,你们平直的心,不是平时,是平直,平等、直心,这个平直的心就是佛的心,这个“自心”就是指这个平直的心。就是每一个人,你只要能够放下执着,你的心就开始达到了平直,就是这个平直的心才是佛心啊,不是你歪门邪道的心都是佛啊,不是的。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其实这句话我们要回头看般若品,“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还要看到第一品,六祖在五祖那里说到“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么联系起来。就说一切现象都在我们这个真心佛性之中。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六祖也是和我是一样的,都是说了一些道理,还是引经据典给大家印证说:因此啊佛经里面就这么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也许研究哲学的人就说这是唯心主义。其实如果你追溯到整个法界,那确实整个法界都是有情众生的业力和愿力所感召的,所以到这个水平上来认识这两句话就知道这是真实的,不是唯心主义。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
“吾今留一偈”就是我现在再留一首偈给你们吧,“与汝等别”,这里的“别”到底是六祖和我们告别,还是说让我们懂得去分别哪一种是对的,哪一种是错的?按照接下来这首偈的内容来看,六祖是告诉我们,我诵的这首偈给你们,你们以后就懂得怎么修是对的,怎么修是错的,去分别对错。“名自性真佛偈”,自性就是真佛。
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后代之人”,就是后代的修行人。“识此偈意”,就是能够明白我这首偈的真实含义。“自见本心”,就是自己能够,“见”,就是看见,这里就说明白亲证,证得自己的本心,本来面目。“自成佛道”,就自然而然能够成就佛道。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六祖太厉害了。“真如自性是真佛”,其实“真如”“自性”是同一个意思的。就是说你们想成佛啊,那就要明白什么是自性,自己的佛性。明白了才叫做入佛知见,才叫做真正成就佛道。“邪见三毒是魔王”,什么是魔王啊?种种的邪见,种种的贪嗔痴。如果你们的心充满这些邪见贪嗔痴,那就是魔王,搞得乱乱的。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邪迷”,其实就是说我们迷惑的时候,执着邪见的时候,那就是魔王住在你心中了。“正见之时佛在堂”这个“堂”,前面是“魔在舍”,魔在家里,这个“堂”就是大厅。这个“舍”和“堂”其实都是指同一个意思,用作比喻,就是有正见的时候就是相当佛也在我们家里了。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六祖很慈悲,继续给我们强调,“三毒”一现前,就是魔在家里。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哎呀,这句话就更厉害了。就是说,只要有正见现前的时候,那三毒自然就去掉了,有正知正见,偶尔心里有什么妄想,都自然会去掉的。那么是不是将魔王赶走啊,佛祖来了?不是,是那个魔王当下就变成佛了,这才是最微妙的。就是同一个心,你邪恶了,其实就是你的心邪恶了,你就是魔。你的心清净了,有正知正见了,你就是佛。都是同一个你,只是观念不同,或魔或佛。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法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百千万亿化身,这三者原来是同一个的。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那你们读起来就觉得这句话怪怪的。“性中能自见”,其实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祖的自性和我们的自性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的自性迷惑了,就变成种种的妄想,但是不管种种的妄想,他的自性还是存在的,所以才说“若向性中能自见”,你的妄想都是在你的自性之中。如果你在妄想的这种念头之中,你都能够明白你的自性,自性的如如不动,这是什么?“即是成佛菩提因”,哎呀,前面又说识得本性就是成佛了(“自性若悟,众生是佛”),严格来说那是叫做开悟,这只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正因,不等于是你明心见性,你刹那你就圆满了,没有,那只是“菩提因”,正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本从化身生净性”,那你说,六祖啊,我的“化身”在哪里啊?《六祖坛经》前面是哪一品我忘记了,就有讲到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本从化身生净性”,这个“化身”就是你的言行。你在一切的言行之中,你都能够寻找到清净的心态。也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要保持清净的心,而且反过来清净的心就在你的一切言行中存在着,而不是说要排除一切念头,那变卧轮禅师了。
我结合前面就是说“菩提因”,再给大家讲一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最后有那句“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年轻的时候读到这里,刚开始也一愣,“三世诸佛”,那他们不是都圆满了嘛?不是。这里的“三世诸佛”是指刚刚开悟的那些修行人,他们再继续“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最后就能够达到圆满的境界,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三世诸佛”只是属于前面那个“菩提萨埵”修到究竟涅槃,也就是真正的开悟了,然后还要继续历境炼心,一直到无上正等正觉哈,是有这个区别。所以前面就说“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是这个意思,“自见”,就是能够于相离相,也就是究竟涅槃,然后在这个于相离相、究竟涅槃的状况下继续历境炼心,最后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个时候才是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样的究竟圆满,所以才称为“见”“性”只是“菩提因”,“成佛菩提因”,不是果。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性使化身行正道”,这个“性”就是惠明那个“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清净心,你永远有这个“不思善不思恶”的绝对清净心,那么你看待一切是非对错了了分明。“不思善不思恶”不等于善恶对错你都不去想,而是不要以你个人的感情用事去判断善恶的标准,而是要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心态来分辨是非对错,这样你就不会看错做错了。所以说“性使化身行正道”,“化身”其实就是你的言行。一切都是端正的,用最客观的心态来规范你的言行,这样就能够正确了,就是“行正道”了。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淫性本是净性因”,我看一些大德注解这个“淫性”就是“杀盗淫妄”的“淫”。我想六祖为什么只是讲这个“淫性”?突然脑海里我想起一句话,儒家一句话就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曲,贫贱不能移”,我就豁然开朗,这里的“淫”是指种种的贪嗔痴,也就是这里是过分的意思。过分往往都是因为贪嗔痴引起的。所以按照我的研究,这里“淫性”不是指性欲这方面的东西,而是指种种的贪嗔痴。“淫性本是净性因”,离开了贪嗔痴,你就成就了戒定慧了嘛,“除淫即是净性身”,除掉贪嗔痴的坏习惯,那个“净性”就出现了。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这里的“淫”严格来说是代表五欲,“性中各自离五欲”,五欲—财色名食睡的贪着,“见性刹那即是真”,你对财色名食睡没有贪着了,你刹那间这种清净的心就是明心见性。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我六祖都是直指人心的,我传授的都是顿教,“忽悟自性见世尊”,你明心见性了就等于见到了释迦牟尼佛,那么你说怪事,释迦牟尼佛当年坐在面前,还为地藏菩萨等等摩顶,我现在见世尊,你看世尊为我摩顶吗?如果我们在六祖面前就跟六祖这么问,那六祖怎么回答我这个问题呢?我不会这么问的,因为我知道六祖是对的。那是不是我个人的迷信啊?不是,释迦牟尼佛不是告诉我们吗?“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不能以三十二相而见如来,那怎么才见得如来啊?六祖说“忽悟自性见世尊”,那“忽悟自性”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啊?“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所以假如我在六祖身边我不会问这句话的,我知道六祖说的跟《金刚经》是一致的。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就是说“不知何处拟求真”。最关键就是心中这个“真”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在心中什么地方啊?就是那个不思善不思恶的清净心,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都不被情境所染着的那种清净心,就是“真”,那就是佛性。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不见自性外觅佛”,你要学佛,你要找什么是佛,那就是明心见性才对啊,不能去外边找这找那的。那你说当年不是千里迢迢去拜见释迦牟尼佛吗?哎呀,拜见释迦牟尼佛主要是要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开示而明心见性啊,要不然你天天去释迦牟尼佛那里磕头,但是释迦牟尼佛给你的开示你又不听,那也没用啊。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顿教法门今已留”,就是我惠能今天将顿教法门留给大家了。“救度世人须自修”这句话最关键了。我看有些大德注解这句话就是说:救度世人还必须你自己去修。天哪,不对的!这句话的正确的含义就是:你要去普度众生,你自己必须修好。以何为证?我还是请六祖给你们讲。你们去《坛经》里面搜索,六祖在前面有一句话叫做“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也就是说你必须自己修得好啊,善知识有方便力,如果你自己没有修好,你怎么度人啊?
那《楞严经》上也有一句话“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那只是那些修正道的人发的一个愿,但是其实你自己还做不到,“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发愿而已,你怎么说才能够做得到啊?“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所以那些人注解成:救度世人你们自己还要去修,不是我能代替你。不对不对。没有大善知识,你们就很难开悟,只是大善知识很谦虚,告诉你们,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修,意思就是说,我再能干,你们也要听,不听也白搭。老母鸡再能干也必须是个好鸡蛋,搞个石头,老母鸡也不可能孵出小鸡来的,是这个意思。所以六祖这个时候是交代他的弟子,你们要想度众生啊,你们要自己好好修啊,要修好啊。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报汝当来学道者”,就告诉你们这些当来,就是当前和以后求道者求正道的人。“不作此见大悠悠”,你如果不听我以上的话,那真的是“悠悠”,就是糊里糊涂了,就是大糊涂蛋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