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品第一(二)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五祖就说——他去拜见五祖,五祖就说:你是哪里人啊,来找我,要来求什么啊,也就是说来找我干什么啊?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

    惠能大师就说:师父啊,小徒是岭南人,是新州百姓,我是一个普通的百姓,没什么背景的。

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他说,我从广东来到这里,就是来拜见师父,就惟求能够成佛,其他的就都不要了,来就是为了成佛,来拜见师父就是来求成佛的,“不求别物”,别的我是没什么想法,其他的想法都没有,惟求我能够成佛。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这里关键词就是“汝是岭南人”,五祖为什么要说你是岭南人,为什么不想一下,我们都是中国人?当然以前严格来说,就是因为岭南这边很落后。从以前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贬到岭南就知道了,以前这里是很落后的。五祖说,你们那里那么落后,你是那个落后的地方的人,你们那边太落后了,你们那边可能没有什么智慧,没有什么知识啊。你是岭南人,还有又是獦獠——当然我们也不要小看岭南啊,唐朝宰相张九龄也是岭南人,岭南同样也有一些有钱的人——他(五祖)说:你是岭南那边——那边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啊——加上你是獦獠——獦獠就是,这个獦字就是指一些像狗一样的动物野兽之类,反正这獦獠的意思你们是一些在很落后的山村、野外的一些没有开化的,真的是没有文化,没有修养的那些贫穷落后的人啊。就是说,第一岭南就够落后了,再说你是岭南落后里边的非常落后的那些人,又是獦獠,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非常下贱的贫寒的那些人。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噢,惠能大师真的很厉害,听到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懂得这些,就悟道了。就说人啊,虽然有南方人和北方人,但是佛性是一致的,没有南北之分。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他说,我虽然是獦獠,也就是一个很下贱的很贫寒的人,虽然我的出身,我的外表形象,是一个很贫贱很落后的地方的人,但是,我的佛性啊和师父你是一样的,它是一样的。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这五祖,本来更欲,更,就是还要,可能还是想跟六祖多说几句,但是又看周边的人,周边旁边还有其他人不方便说。五祖为什么本来还想跟六祖多说几句?觉得:哎呀,这个人天赋这么好,可能还想再跟他考察几句吧,又怕旁边的人看出来,因为自古一句话叫做: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个有智慧的人说话,没有智慧的人也许也能听出这个人很有水平的。有智慧的人更能听出别人智慧高低,但是没有智慧的人,只要有的对比,也能看得出哪些人比较有智慧,哪些人智慧差一点。五祖心中就知道:这个獦獠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天赋是非常好的,所以就怕别人看出来,不要节外生枝。所以就讲一下,还是不能跟他说太多。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惠能就说师父啊,这“和尚”真正含义就是对出家人一种尊称,也相当于我们说师父啊——我们现在去到寺庙看到出家人,包括我自己也喜欢,不论他们年龄比我大还是小,看到出家人我也是个个叫他们做师父的——就说师父啊,惠能自心,我的心呐,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常生智慧,你们就很奇怪,惠能大师你怎么有那么多智慧可以生啊,那我们怎么就常生念头啊,关键就是这一点。

常生智慧,不离自性。我们是以自私自利,是以贪嗔痴为出发点来起心动念,那就都叫做妄想。如果你起心动念,都不离自性,那就是智慧,这些智慧落到实处就变成福田。智慧落到实处是什么意思?就是如理如法的言行。

说:我惠能啊,常生智慧——有智慧的人说话都是圆满的,他不会说一半的——不离自性,这句话是来说明怎么才达到常生智慧的标准。我们也同样是起心动念,六祖同样也是起心动念,只不过我们起心动念是常常偏离自性,偏离自性有什么现象呢?那就是自私自利啊,贪嗔痴啊,不离自性那就是都是大公无私啊,光明磊落啊,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啊,所以不离自性的念头就称为智慧,智慧落到实处,那就是如理如法的言行,那就是菩萨道啊,菩萨道能够结善缘,能够自利利他,因此就成了福田,是这个意思啊。所以说福田和业障,关键就是智慧与妄想的区别,谢谢大家。

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审,就是审判,审问;未审就是:我不知道师父你要教我去做什么事啊,做什么工作啊。未审和尚教做何务,务就是事务,还是那个服务的“务”哈。教作就是,师父,你叫我做什么,你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吧。很听话的,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祖云,就是五祖说;这个獦獠,也就是说这个南方来的这个人,这个獦獠也就是说,这个贫穷人,这个穷小伙子。这个獦獠,根性大利,哇,根性很好啊,啊,很好啊。这个五祖说话是真的是很有智慧,甚至说是有点幽默,首先说,说的有点老土一些,他的词里边就是好像又贬又褒,獦獠,这个穷鬼,这个穷光蛋,根性非常好。你要说他讨厌他嘛,又赞叹他根性很好。哇,这个穷小子天赋很好,根性大利。然后你更勿言,勿就是不要的那个勿,说:哎呀,你不要说了,哎呀,你这个穷小子,啊,天赋很好,不要说了。一般他旁边那个徒弟都会听得晕了。像六祖有这个大善根的人他听了一点都不晕,他知道师父又怕他误解,又怕别人嫉妒,就一句好一句坏,哎,你这个穷小子,天赋还挺不错的,哎,天赋很好,不要啰嗦了,快点到后边那个槽场去。槽场就是后边那个养马、养牛啊,那个时候槽场,后边那个就是舂米啊,养牛养马,干辛苦活的地方。你们听这两句话,就觉得一句好一句坏。你这个穷小子,天赋还挺好的,天赋挺好,哎呀,不要多说,不要啰嗦了,快到后边去干活去。所以这个对六祖来说,他就知道五祖在肯定他,但是对五祖旁边那些徒弟们,就傻乎乎地以为师父在骂他:你这穷小子,快到后边,少说废话,不要啰嗦,快到后边干活去,所以这么就不会引起他的门人的注意甚至嫉妒。

讲到这里呀,你要知道啊,连这个五祖是一个方丈、一代宗师,面对的手下那么多人,他都有很多难言——难言就是难说——难为之事啊。这联想起来,何况我这个凡夫啊!以后慢慢地认识我的人多了,肯定也会有一些说长道短,就是堂堂的五祖弘忍大师,面对一个新来的弟子,他都有这么难言难做之处,只能一句话:你这穷小子,根器还是挺好的,哎,少说废话,赶快到后边干活去。这句话听起来,他那些徒弟就以为师父其实看不起这个新来的弟子,但是以六祖这大智慧的人,一听就知道师父在肯定他,所以这个真的是两面玲珑。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那惠能大师就去到后院,去到那个槽场,后院。“有一行者,差…”,行者首先是什么意思啊?《西游记》里边称孙悟空也是叫孙行者,行者在佛门就是指那些住在寺院里边,但是还没有落发没有剃度的,在里边打杂啊,或者是准备要出家,先在里边适应适应的那些人,也是有头发的,还没有剃度的。那么这里用这个“差”字,严格来说,是有一点点就不怎么客气的,破柴、踏碓,破柴是什么?就是那个树砍下来了,一段一段,这些柴要去拿去烧,你必须砍成比较小的一条一条,破柴也是一种辛苦活儿啊。踏碓,天啊,踏碓也是很辛苦的,那个行者也有点看不起这个新来的穷小子,哎,两个最辛苦的活你去做就好了。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

过八月有余,哇,弘忍大师也够狠,他理都不理他。这其实这是在考验一个人,在考验一个人。他让他去后边干了八个多月之后,五祖都不见他,其实这个也是在考验惠能大师的心量怎么样。八月有余,啊,八月有余,然后才有一天,五祖才去后边看他,说:哎,你的,你那个见解,也就是说你的那个境界是很好的。

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就是说,当时我们见面的时候,我就看得出,你的境界是非常好的,是可用的,也就是说是有用的,有用相对就是无用,那有用是什么意思啊?也就是说你这个见解啊,是能够与正法相应的,相应的,也就是说你这个见解是正确的。啊,我怕别人知道了,会要害你。那五祖当时为什么不当天就偷偷告诉他,说汝之见可用,为什么当初不第二天第三天就告诉他呢?五祖也不担心,惠能大师破柴、踏碓,搞得辛苦了就跑掉了,那不是少了一个好徒弟吗?他手下一千来个,说实在的五祖肯定看得出那一千来个都是不中用的家伙,可以这么说,那怎么不…怎么五祖那么放心,也不怕六祖惠能大师破柴、踏碓太辛苦跑掉了?如果会跑掉的,就让他去跑吧,那个就是没用的家伙。为什么?因为你会跑,所以就不好。那为什么会跑就不好?那问你:你为什么要跑?你说,我怕辛苦。对了,就是怕辛苦就是不好,为什么怕辛苦就是不好?怕辛苦就是有我执。你不怕辛苦,就是无我,就是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佛家的最高境界叫做:无生法忍,是忍什么呢?就是生忍、法忍、义谛忍。生忍是什么?一切有情众生对你造成的干扰,或者是对你的影响、不良的影响,你能忍得住;法忍就是一切无情众生,就是客观环境不好,很辛苦很惨啊,别人也看你不起,义谛忍,就是别人一些不正确的论点。比如那个人差他干这个,差他干那个,就是辛苦的脏的活就叫你惠能去干就好了。所以他在那个后院能够干八个月毫无怨言,那就说明不用修,他就已经是标准的无生法忍了,所以五祖这是有大智慧的。如果一个人嘴巴上讲得很有道理,但是到实际上一考察他做不到,那这个是没用的,那就是口头禅,或者是说大话的,没用的。所以,五祖也是悠然自在的,让你去辛苦一段时间,看你怎么样,以前不是有一句话——吃尽苦中苦,方成人上人嘛,有类似这些说法的。所以五祖就告诉他:我那个时候不敢跟你说太多,怕人家嫉妒你,害你。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哎呀,这才是心心相印,厉害!惠能大师说:师父啊,我也明白啊,所以我从来没有去找你啊,我没有急着去求法,师父有一天就会知道了。现在的人啊,很多人,就跟惠能大师相反,那是什么?就是急功近利,希望快点成功,快点得到好处,啊,往往叫做拔苗助长,人家就觉得这些家伙不是好东西,是来投机,或者是机会主义者还是什么的。六祖不会啊:五祖你什么时候要叫我,我就什么时候去啊。不叫我,我就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这里破柴踏碓啊。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

那么你说五祖这个人狡猾的要死,你明知道惠能大师根性大利,你还在糊弄你的弟子,还叫你们说你们来写偈,干什么,你这么虚假?不是!假如当年五祖就那么轻率地给六祖传法,那么六祖大师在历史上的地位,就还是会逊色,就是会差一点,差一点。所以这个,你看啊,五祖叫门人来写,个个不懂得写,人家后来还要去追,抢衣钵,如果五祖(当时)就偷偷地把衣钵传给六祖,那可能那些不好的徒弟是不是会围攻五祖啊,当然我说这话就有点恶心了,所以说,五祖就要做到人家心服口服嘛,就说:哎,大家去做首偈来啊,我来看看你们能不能明心见性啊,如果行的话,衣钵就传给你啊。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说实话,这说得很婉转很礼貌,说你们这家伙整天只懂得吃啊睡啊,就是没有想要出离六道,只求福田。这个是说的不礼貌一点,就只懂得吃完就睡,说的好听一点,你们只是做一些皮毛,做一点人天福报啊,这些着相的行善啊等等。像现在的,我们顺便说一下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啊,其实诵经、吃素、放生、施食,严格来说,这些都——如果你诵经诵到能够明心见性,那就不一样了,那属于智慧了,要不然——这些诵经、吃素、放生、施食,这些都是福田,请记住弘忍大师的话啊。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自性若迷,也就是说你没有明心见性,你出不了轮回,福报再大,也救不了,也救不了。凡夫还是凡夫,着相还是着相。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就是说:你们回去去作一首偈吧,其实要达到明心见性这个水平啊。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关键就是大意,大意是不是大概的意思?不是的!那五祖真的太糊涂了。大意的意思,大意就是---大的意思,就是没有比他更大的了。没有比它更大的了,就是,意思就是圆满,啊,圆满。大智慧,小智慧,大智慧就是圆满的智慧。所以这句话的关键就是大意啊,不能说怎么五祖啊,搞个大意你就衣钵给人家,那你搞两三个人有类似这个擦边的意思,那你的衣钵还要多造两副呢,那个不是太轻率了嘛?这个大意就跟大师的大一样的,就是要悟入圆满的境界,不能搞错啊,大意啊,搞错会让那五祖的形象很不好。如果能够明白圆满的境界,衣钵就给你啊。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前边这两句是,大家就去吧,赶快走吧,不要在这里了,你们去吧。然后就说明心见性的人,不是在那里思考,他是一种自己的境界的自然流露,啊,自然流露。那说到这里,我也随便说两句吧,我那天说有一位法师,也在讲到这个时候,他也很幽默地说,假如他当年在五祖门下,他也会呈上一偈。他然后将那个偈也公开出来。就是说: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这两句是总的评语啊,我们来看这两句不是很重要,这是自古以来的标准。那么他接下来那两句,才是说出他自己是怎么做的:若能万法尽舍却——就是万法都不要了,若能万法都不要了,那就剩下自己了——顿悟入道须臾间。你自己就能够入道啊,万法尽舍却。我那天说卧轮禅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那大通和尚也是:不见一法为正见,不执一法为真知。六祖也说不对的啊。那你也许会说:那你了空居士也搞一首吧,我说:我早就搞好了,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以前以自在凡人也写了一偈,就以“了空居士”为藏头。我就说:“了悟世出世间法”,就是我吹一下牛皮说,世出世间法我都明白。那你们就说:那明白了怎么样,那明白了之后有什么体现呢,第二句就是说是怎么体现,说:“空有两边皆不着”,哎,你说这是口头上的说法,“空有两边皆不着”,个个都会说。你具体怎么做才能够说明你“空有两边皆不着”呢?“空有两边皆不着”就是行中道啊,那好,那中道怎么行呢,有没有个道可以行啊?不是。居中无有居中相,你不要以为我行中道就有个中道可以执着啊?没有,中道,不着两边就是中道,没有说不着两边另外有个中道,不是!不着两边的这个时候就是中道,那居中是没有一个中间的绝对标准,居中的绝对标准就是:“空有两边皆不着”。那说怪事,那你说的全部都是不能理解的,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能。“士农工商随缘说”,士农工商是古代的一种将人群划分:士,是读书人,农,就是农民,工,就是做工,做手艺的,商,就是做生意的。这个古代将社会的人群勉强划为:士农工商。那你说:居中怎么做啊?就是无论是哪一种人,他有烦恼问我,我都会给他如理如法的解释,随缘,随他们之缘而说,也就是他们问我什么,我都给他们如理如法的解释,这样的做法就是跟“净心行善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一致的,因此就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我去五祖那里我就会搞这首偈给他了。那你说:哎呀,以前那自在凡人,是不是那自在凡人就不是你,而是别人,然后他将这首偈转让给你?那我还有另外一首,这也没得假的。我是以阿弥陀佛藏头,就“阿僧祗劫至心求”,阿僧祗劫,哎呀,就是很多很多很多的劫,至心,就是我很真诚地去求道,也就是我在——从佛家三世因里来说,我久远劫前真诚的求道,这个是形容啊,是不是真的这样,我们都是这么写写而已。“阿僧祗劫至心求,弥天大雾今消散”,我就以弥天大雾消散来比喻我明白了真理。那明白真理之后有什么证验啊?“陀陀宝光遍法界”,哎,我也知道,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讲十方圆明,那个我也有一些吧,不敢说完全有,差不多有点类似。陀陀宝光遍法界,那遍法界之后,又怎么样呢?哎,“佛相我相皆幻相”。哎,我也知道《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亦作如是观”。这一切有为法是包括了佛相和我相,当然也乃至众生相,皆幻相,就跟《金刚经》一样了。所以这个偈,不是说随便你不懂,就是去抄,除非去整章抄得那个大彻大悟的大德写的,否则你抄了之后,再去改头换面就会搞错的。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对了,轮刀上阵,有些法师就说轮就车轮,刀就是大刀,关公那种大刀,叫轮刀。不对!五祖六祖这个年代是唐朝的时代,唐朝那个时代早就打仗是骑马,不是站在战车上。战车那个年代是属于春秋战国那个时代,唐朝早就不搞那些了。包括,尤其是唐朝吧,唐朝,全部都是骑马,我小时候看那个《隋唐演义》和《说唐》,他们全部是骑马的,好像推倒那个铜旗的秦琼,他骑着他那个黄膘马,黄膘马,没有战车。所以轮刀上阵就是挥舞着大刀,就是上阵挥舞着大刀,同样是见性。“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对!说到这里,就顺便说到,有同修发现我在帮别人所谓的助功的时候,甚至我还在那里聊天,其实,假如你们真有感应,那么就是我所说的也许我确实也有点“轮刀上阵,亦得见之”,或者是说:与人聊天,亦得见之。如果我没有本事,你们也有感应,那就是你们善根深厚,我的真诚心使你们感动。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

众得处分,受到领导处分?不是。处分,这里就是大众得到,就是听了五祖的安排、吩咐,哎,你们下去写偈吧,快去,快去,处分就是处理和分工,其实就是安排,也就是相当于听了五祖的话,他们就走了。

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

他们就说:哎呀,兄弟们啊,我们去苦思冥想去写偈,去给弘忍和尚是没用的,因为我们是根本是没水平。哎呀,说到这里,我就提起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有一句话叫做:人穷志短。我后来在百度上叫明入帮我查一下,有没有人家论述“人穷志短”的,明入说:有,有一篇文章就是论人穷志短,到底是人穷志短还是志短人穷?哇,那个文章写得很好,他真的从两方面来论述,确实人穷可能也会志短,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志短也会导致人穷啊,也就是胸无大志嘛,胸无大志。所以这些小和尚,天啊,你们说来出家就是为了吃饭,都没有像六祖惠能大师:惟求做佛,不求余物。哇,这家伙,就是:惟求吃饭,不求做佛。说:我们搞也搞不来啦,我们是没有天赋的。天啊,也不去看二十五圣的周利磐陀伽,所以这些家伙就是:人穷志短,志短人穷。

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

神秀师兄是我们的教授师,平时指点我们读经什么的,哎,是我们的班长,大概是这个意思,肯定是他的啦。所以这些——其实这些小和尚是惰性,没有志气啊,没有志气。也没有想到,以前很多做老师的,私塾的先生很多是老秀才。但是有多少个人,就是跟着老秀才学习,能够考得状元、探花、榜眼,进士之类的,多少个?历史上考上状元的人,他的老师不一定是状元啊,那你说,怪事,啊?秀才能教出状元的学生,那是不是我上去说小学老师用小学课本能教出个大学生或者是博士吗?我说:不行。他说是怪事,秀才能教出状元?啊,其实秀才不是以他秀才的知识来教出状元的学生啊,老秀才是以圣贤的书来教导学生啊。神秀就算不开悟,经典是大彻大悟的释迦牟尼佛所讲啊,神秀可以不开悟,佛众也许因为经典可以开悟啊,关键就是那帮小和尚那些家伙懒惰得要死,胸无大志。

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哎,我们去做也是浪费表情了,枉用心力,就是这个意思吧。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哎呀,这是恨自己了,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人活着为了吃饭,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他们“依止秀师”都是为了混日子,混口饭吃,根本就不想要有什么成就啦。

 

主持:请师父开示一下,大家如何听师父讲解《六祖坛经》?

了空居士:《坛经》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一生所讲的一些摘要,我相信,六祖惠能大师好像是三十七年讲经说法,那如果全部记起来,那可能一百本坛经可能都有。因为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那个佛经那么多。我这个凡夫,讲了——好像有录音的也就是三四年,如果翻译成文字也是一大堆,所以《六祖坛经》应该就是他一些精选,精选,六祖一生一定不只讲这么多。那么这一本《六祖坛经》的精选,为什么历代的修行人都非常重视?我在前几天吧,两天前吧,我就给大家交代过,六祖就将浩如烟海的佛经,也就是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回归到“明心见性”这不二境界上,也就是六祖一生就是给我们阐述了万法不二,万法不二。我勉强从《金刚经》上找到一品,那就是“究竟无我分”,也就是“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以故?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也就是“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个道理。所以说听了——将《六祖坛经》的这个精神领略之后,就方便我们步入大乘经论的学习,为真正明心见性打好牢固的基础,所以希望大家认真听啊,谢谢大家!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