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禅宗公案——几被玄杀与不曾眼花
了空居士讲禅宗公案——几被玄杀与不曾眼花
时间:2014年8月10日
主持:明砥
文字整理:明澍
原文:
僧问:“如何是玄中玄?”师(赵州)曰:“汝玄来多少时耶?”僧曰:“玄之久矣。”师曰:“阇黎若不遇老僧,几被玄杀。”
僧问:“如何是毗卢圆相?”师(赵州)曰:“老僧自幼出家,不曾眼花。”僧曰:“岂不为人?”师曰:“愿汝常见毗卢相!”
后世评论:一般涉猎禅道的,将禅道视为学理的研究,那就离了主题。教乘义学座主,从名相浅深分析,层层深入,以见真义。宗门禅道,实即佛法教乘中提炼出来的最上精义。假祖师西来,给予活泼拈提,实即使在大心凡夫生活实践中来体会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类于教乘义学,通过义路的方便开显。禅道不玄,未离日用生活,偏有人求玄中玄;禅道触目即是,偏有人离开本分事别求毗卢圆相。于宗门禅道实大远在。此处致问赵州的两僧正坐此病。赵州与之拈却:“几被玄杀”,促其警觉;“不曾眼花”,警其勿得捏怪。一个直示,一个婉讽,都是练禅警语。
主持:僧问:“如何是玄中玄?”师(赵州)曰:“汝玄来多少时耶?”僧曰:“玄之久矣。”师曰:“阇黎若不遇老僧,几被玄杀。”僧问……
了空居士:呵呵……好,请读。噢,这个有一段了呵?
主持:哦,这是一段。
了空居士:哦,这个就是说…其实这“玄中玄”,呵,“玄中玄”在佛教里边好像没有这么说。这个是有点,呵呵(笑),佛道双修,呵呵,佛道不二了呵。玄,最出名就是《道德经》第一章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们这个问法,这个和尚还对“玄之又玄”还是不懂。哦,他以为玄中还有更玄的,越来越玄。所以说问他,问赵州禅师“如何是玄中玄”,是不是啊?啊,赵州禅师就问他, “汝玄来多少时耶?”就是说,你在研究这个“玄”,搞了多长时间了?呵,你玄来多少时耶?嘿嘿,你在研究“玄”,这个搞多长时间啦?“玄之久矣”,就是我研究了很久了。研究这个“玄”呐,很久了!赵州禅师怎么说啊?
(主持:师曰:“阇黎若不遇老僧,几被玄杀。”)
了空居士:“阇黎”也是印度语哈!“阇黎”这个字一般来说就是,哎呀说,就指和尚,就(是)出家人,或者是大德。哦,是出家人。就是说,哎呀,这,其实“阇黎”也相当于是你的意思,比较尊敬。您,如果没有遇到我,“老僧”就是指赵州禅师自己,几被玄杀。就是说,哎呀,如果你不是今天遇到我啊,你可能就搞这个“玄”都会将你搞死。哦,就是说你永远是没有出头的时候,今天遇到我可能会出,可能会有所开悟,有所出头。不要老是圈在这个玄玄玄,什么是玄。哦,就在里边,自己瞎猜盲练的。哦,是这个意思。那么从这句话来看,这个来问道的这个僧人也没有开悟,因为他没有说什么嘛,说完就没有了,他也可能愣愣的。哦,所以就是,这个说,这个人是没有开悟的。哦,几被玄杀,啊,几被玄杀。哦,那我们继续吧。
主持:下一段是:“僧问:‘如何是毗卢圆相?’ 师(赵州)曰:‘老僧自幼出家,不曾眼花。’僧曰:‘岂不为人?’师曰:‘愿汝常见毗卢相!’”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哦,这里“僧曰”在这里相当是另外又有一位僧人来请教赵州禅师“如何是毗卢圆相”。这个“圆”字啊,不简单呐!圆就是圆满的意思。哦,就是“毗卢舍那佛”他的圆满的相是什么样的啊?啊,赵州禅师说,哎呀,什么,我自幼出家是不是啊?哦,“老僧自幼出家,不曾眼花”。“不曾眼花”就是从来我的眼睛都是很好,到现在为止,从小到现在!因为他可能现在是七、七十来岁了,还是多少岁了,也有些地方说七十四五嘛!就是说我从来没有眼花。哦,那他这么答。那个人就接下来再问,是不是噢? “岂不为人?”哎岂不为人,就是说:“师父啊,你怎么不跟我讲清楚一点啊?怎么不教、教教我为人?哦,岂不为人啊?你怎么说……?我问你毗卢圆相是怎么样的啊?你就说我的眼睛从来是很好的,没有花过。这是什么意思啊?你为什么不教教我啊?”啊,岂不为人?哦,那接下来是什么?
主持:师曰:“愿汝常见毗卢相!”
了空居士:哦,赵州禅师就说,“愿汝常见”——哪个“常”?“经常”的“常”是不是啊?——“毗卢相”。有的地方就说“愿汝常见毗卢圆相”。有个地方有个“圆”字,有个地方没有。哦,我们首先来说,先讲这个“毗卢相”,愿汝常见毗卢相!哎呀,希望你常常看到毗卢舍那——或者说毗卢遮那佛的形象吧!祝你永远看到吧,祝你永远看到!那么,这句话,赵州禅师也没有表明他自己有没有看到毗卢圆相,没有表露,没有说有,没有说没有。哦,而且告诉你,我的眼睛是很好的,也就是说该看到的我是会看到的。真的看不到的也确实是没有的。哦,也不是说眼睛能够……哦哦,那我再给大家讲这个“毗卢圆相”。哦,如果让我来勘误,到底赵州禅师当年是说“愿汝常见毗卢圆相”还是“愿汝常见毗卢相”呢?哦,大家来听我仔细说,如果只是说“毗卢相”,那么可以指毗卢遮那佛的那尊佛像,甚至是说他当年坐在我们面前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个色身的形象。哦,这个“毗卢相”么,“毗卢相”可以这么证明。哦,如果是“毗卢圆相”,那就不对了。“圆”就是圆满,就是没有一点欠缺。那什么才是最彻底的,最圆满呢?哦,最圆满呢?那就是他的清净法身。那清净法身是非空非有,是没办法看的。如果赵州禅师说“愿汝常见毗卢圆相”。那如果是我去问赵州禅师,我就说:“师父啊,你祝我经常看见毗卢遮那佛的圆相——他的法身——让我经常看到。”我说,“师父啊,你自己看到了没有?”那么,(赵州禅师)不是答“有”,就只能答“没有”。如果你答“有”,那我就…好,我问你:“师父啊,你看见的是什么的样子的?”那你答不出来。哦,“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嘛!你能够看到什么形象啊?那肯定是离一切相,不着有也不落空,那种清净心嘛!那有什么可看啊?谁在看谁啊?其实是能看的我和所看的一切是不二啦,才是见如来啊,才能够见“毗卢圆相”啊!不是能“看”的啊!啊,如果我问你:“师父你能看吗?”你说不能!那你不能为什么说愿我常见毗卢圆相啊?你不是在说谎话吗?哦,所以就不能说“圆相”!如果赵州禅师自己说“我看不见”,那又说:“师父啊,你从小到大都说你眼睛好,那你自己都看不见,那我能看见吗?那你又在妄语!” 啊,所以说不能说“圆相”,“圆相”是“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见《金刚经》)! 是这个境界。所以不能说“圆相”,但说“相”就好了。啊,就是说“相”就好了。就是说,哎呀,你可以去竖一尊毗卢遮那佛的像,然后你天天去看就好了嘛!这个就有点像(禅宗)六祖当年舒手为方辩(方辩——西蜀僧人)摩顶说“永为人天福田” (见《六祖坛经》机缘品)。哦,我以前讲《坛经》,明彼你应该知道,记得有这个“镜头”吧?就是说,他为六祖刻了一尊六祖的像嘛,刻得很像。然后六祖就知道他这个人执有。哦,还没有开悟!摸摸他的头说“永为人天福田”。哦,“永为人天福田”,这里也差不多。所以就说,哎呀,你说天天去看,愿你天天看到毗卢遮那佛的像吧!你可以去刻一尊佛,然后天天在那里供……呵呵……这就好了嘛!所以有这个奥妙的。他问这个“圆相”就是法身,也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是用眼睛来看的。哎,所以这个,那个问的人他不懂。所以赵州禅师就故意转,哎,老僧自幼出家,眼睛不曾……呃……不曾眼花。就是说,我从……能看到,他的意思就是说,这句话就暗藏着一个道理就是说,佛的圆相啊,不是用眼睛来看的。不是用眼睛看所以就是说没有个长短高低可以描绘的。也就是“若见诸相非相”,那“非相”是什么啊?非相本来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嘛,所以怎么能够描绘呢?哦,啊,那我们继续。
主持:哦,感恩师父开示!下面是关于这段……这个公案的后世的一些评论。我给师父读一下。
了空居士:哦,好的好的,请读!
主持:一般涉猎禅道的,将禅道视为学理的研究,那就离了主题。教乘义学座主,从名相浅深分析,层层深入,以见真义。宗门禅道,实即佛法教乘中提炼出来的最上精义。假祖师西来,给予活泼拈提,实即使在大心凡夫生活实践中来体会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类于教乘义学,通过义路的方便开显。禅道不玄,未离日用生活,偏有人求玄中玄;禅道触目即是,偏有人离开本分事别求毗卢圆相。于宗门禅道实大远在。此处致问赵州的两僧正坐此病。赵州与之拈却:“几被玄杀”,促其警觉;“不曾眼花”,警其勿得捏怪。一个直示,一个婉讽,都是练禅警语。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哦,呵呵……这些都是门外汉,呵呵……闲聊的哈!我告诉大家,禅宗大师,他们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禅宗大师,是大彻大悟的人。哦,我们现在如果出去外边问,哎呀,哎呀,善知识,你、你修什么的?如果他说:“我修禅宗的。”哦,严格来说,修禅宗的人,你必须到大彻大悟你才称得上是“禅师”啊!如果你没有开悟,当然开悟稳定了,不会那么随便悟后迷了,就接近大彻大悟哈。如果你一开悟,然后马上就悟后迷,那又没有了,呵,那就不算。啊,所以说要(被称作)“禅师”你必须真正开悟。真正开悟的人有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说法不着两边,也就是说有无碍辩才。哦,就是他说事情不会被人一驳就倒,他一定是对的。哦,这是禅宗大师的特征,就是大彻大悟,有大智慧,哦,有大智慧。呵……啊!那么,这大智慧其实是什么,就是“入佛知见”——呵,出自《法华经》——“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那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也就是开悟的人给没有开悟的人“开、示”,使他们“悟、入”。哦,到了“入佛知见”的时候,那就是大彻大悟。哦,禅宗大师他用种种生动的言语和举动是使我们悟入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境界。哈,当然这个境界其实我用“境界”两个字还是多余的啦!因为它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它是“依相离相”。哈哈,就算有境界也是依境界而离境界,所谓的外不着相内心不乱。哦,这就是禅,这就是开悟的境界,这就是佛之知见。啊,不是说什么理呀?什么事啊?它是依理离理,依事离事。啊,哈!其实就是最客观的心态!对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原本本的最客观、最正确——的一种——的心态,呵呵……不能说“一种”啦,呵呵……对不对啊?哈,所以你们,你们要悟入禅的境界,也就是悟入佛的知见,就是你们以客观的心去实事求是。啊,牢记!啊,那,这个是不是我了空居士自己发明的?发现的?不是!啊,孔老夫子尚且说:“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哦,孔老夫子有什么历史地位啊?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啊!你看他都是这么说。哦,也就是说大智慧,古人圆满了,我们怎么修证?最多也只是跟古人那么圆满。那么是会,那个会不会以后就不用发展了?不是!这是大智慧在具体事情里边的具体应用。哦,那就有不同的侧面。哦,但是他这个,这个大智慧的境界是一致的。哦,那具体出自哪里呀?《楞严经》!哦,“知见无见,斯即涅磐,无漏真净。”“知见无见”是什么意思啊?“知见”就是知道、看见。“无见”,(就是)不要带着你的成见。也就是以清静的心去实事求是,这就是“知见无见”。这样做就“斯即涅磐,无漏真净”。“涅磐”是什么意思?“涅”是生,“磐”是灭。这个就是达到不生不灭的圆满境界。哦,“无漏真净”,“无漏真净”漏什么?漏,有所执着叫作“漏”。“无漏”就是无所执着。他达到了最圆满的境界。啊,是这样。所以说禅的境界就是以客观的心去实事求是。那么我们今天的“客观的心”和明天的“客观的心”是不是一样的?可能不一样。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还有很多烦恼执着。啊,因此,大成就者都是入世修行历境炼心,使你内心深处的烦恼执着乃至妄想,它不断地在具体的事情面前暴露出来,从而使你这个心越来越彻底地无所执着。呵,谢谢大家!
(明澍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核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