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论语》【述而篇3】
时间:2017年10月1 日
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一方师特训班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双鱼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文字校对:明励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了空居士:叶公是一个人,他的封地在叶。“问孔子于子路”,就是问子路你对孔子有什么评论,孔子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是这个意思。“子路不对”,子路就没有回答那个叶公,可能子路也不知道从哪方面说起吧。(主持:可能作为弟子评论老师是个很不恭敬的行为吧。)
子曰,孔子就对子路说,“女奚不曰”,这个奚就是怎么,你怎么不这样说呢,就是教他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就说夫子的做人就是发愤忘食,发愤,就是他做事很努力,这个发愤就不是单单指学习了,因为他没有说发愤学习,是发愤忘食,也就说孔子这个人很努力,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是很投入很努力,甚至是忘记了吃饭,我们说废寝忘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很多人就说他快乐起来就忘记了忧愁,做事又是那么有干劲,他一高兴就忘记了忧愁,就好像脑筋有点不正常一样,会不会?(主持:感觉没有定力嘛,很浅薄。)很情绪化一样,做事嘛又很有干劲,就说他很努力的时候很认真很努力,但他有时候一高兴又忘乎所以,忘忧,所以这看起来,如果一个人是这样,我一定不会去崇拜他,拜他为师,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去看自古那些没什么修养的人,他生气的时候就特别生气,脸都拉长了,做事很勤快就很勤快,然后一高兴就哈哈大笑,好像忘乎所以,甚至有点没什么脑筋一样,所以我看到很多人这么注解,我都吓一跳,我说天啦,孔子是这样的吗?就说那些翻译的人自己是这样的就差不多,孔子是不会的。他们解释错误的根源,就是将这两句话给砍断,一个侧面说他发愤忘食,一个侧面是说他乐以忘忧,其实不是,这两句话要连在一起,就说你就告诉他夫子他的做人就是很努力,干劲冲天,废寝忘食,他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他都是很投入,乐在其中,忘记了忧。这个忘忧是什么?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呀。这个忘忧,我找另外一位圣贤的话来给你们,就是《庄子·大宗师》里面描述大宗师有三大特征:寝不梦,觉无忧,食不甘。这三句话套进来刚刚好,你看大宗师——孔子在庄子心中肯定是一等的大宗师了——觉无忧是什么意思?清醒的时候,白天醒的时候没有忧郁,忧就是没有负面情绪。睡无梦,高枕无忧,做人坦坦荡荡。食不甘,不挑吃。你看发愤忘食,那就是不会特别贪图吃东西这种享受。乐以忘忧,做什么事情都是满腔热情,没有任何负面情绪。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是忘记了自己都老了,就说他做事很努力,发愤图强,就有点像曹操那个“老牛自知夕阳短,不须扬鞭自奋蹄。”“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云尔,就这样啊。学习工作他是那么的投入,乐在其中,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天天都是那么努力,忘记了自己慢慢的要老了,就是这样啊。当然我以后在江湖上时间长了,慢慢也有点名气,以后人家问你们觉得了空居士怎么样?他自己的楷模就是庄子笔下的《受人欢迎的丑八怪》,你说他努力的要做那样的一个受人欢迎的丑八怪就好了。我就不敢说我发愤忘食,我好像今天没有吃三餐也有吃两餐,都有吃,乐以忘忧,没有,我有时候也会告诉大家上有老下有小,有时候感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感慨要努力,我也知道老要将至了,所以我跟孔子相比就不敢跟他比这些了,只能比个丑八怪算了。
主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八个字,就感觉孔子无论学习或工作都非常投入,也证明他在日常的所有时间都是非常投入的,我觉得他可能生活和工作学习是融为一体的。
了空居士:我其实还可以举两个侧面,一个是孔子所谓的韦编三绝这种学习精神,还有跟师襄子学弹琴的曲、数、志、为人的这种研究态度,真的是乐以忘忧。那么你说他乐以忘的什么忧?孔子有时候环境也很贫寒的,所以他没有去执著世俗的这些物质享受,而一心在学习在工作之中。好像前面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说你要追求知识这种程度就不如你真的喜欢这方面的知识,喜欢这方面的知识就比不上你真正对这些知识,乐在其中。所以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发愤忘食,如果我们说因为什么原因去发愤忘食,那可能等下还有疲倦啦退心的时候,他是不仅仅发愤忘食,而且是对这种发愤忘食的事是非常的喜欢,乐以忘忧呀,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的,真的是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工作里边去的,连不知不觉老了都不知道了,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整句连起来就是一个非常精进非常努力的一个形象。他是以乐以忘忧进一步来给你们说明发愤的状况——发愤是那种乐之的发愤,不是好之,更不是停留在知之啊。以乐以忘忧来加强他的程度,说我发愤是快乐的去发愤,是喜欢的去发愤,不是迫不得已的去发愤。
主持:我想师父您肯定对“不知老之将至”也是很有感同身受的。
了空居士:其实我自己从小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因为我的忧就是我的视力不好,所以我很努力的时候,眼睛不好,不好就算了吧,就不要去想那么多,我绕个侧面去做吧。好像我说黑板看不见就看书嘛,疑惑没办法去办公室问老师,因为办公室有时候老师很多,我老远也认不出哪个是我的老师,所以也不敢去,怕问错人,那我就努力跟同学们搞好关系,然后就问同学们,那不就也蛮好嘛,所以没办法看黑板,那就自学和预习,没办法问老师,那就跟同学们搞好关系,问同学嘛。所以让我来说天无绝人之路嘛,真的是关了一扇门就开了一扇窗,甚至那个窗还被你开的非常大,甚至落地窗,其实就变成一个大门了,是不是?所以我对这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理解很深,因为我本身差不多是这样啊,当然我只能说差不多,不敢说一样。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了空居士:你看孔子这个人他不会神化自己,他不喜欢神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他说我孔丘也不是天生就是什么都懂,不是的,我也是跟你们一样的,也是母亲生下来,很普通的,不是说有特别的天赋,不是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就一生下来自己都懂了,无师智,像六祖一样,孔子没有这么说,当然六祖自己也没有这么说,是神秀对他的极高评价。“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人,也就说我也跟大家一样也是一个普通人。“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就是喜欢古代的这些文化,其实就是喜欢古圣先贤的智慧、学问。敏以求之者也,这个敏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很聪明的去求知?不是,敏,这里叫做勤敏,就是说我很勤奋,很努力,敏以求知者也,就说我是很勤奋地去追求古圣先贤的智慧的,你从他“韦编三绝”就知道了。
主持:从孔子他的角度来说,因为他好之,乐之,所以他对学问孜孜以求,他把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学问中、教学中去,但是回过头来,我们在现实中,我们面对的这份工作或者这一份需要学习的东西,不用说乐之,可能根本没有达到一个好之的程度,那怎么克服心理上厌倦的情绪,也投入进去?
了空居士:我觉得很多人甚至连知之都没有,不要说好之,甚至乐之。其实吧,譬如说你去一个单位工作,然后你对工作又很不认真负责,甚至还经常会跟同事和领导摩擦,其实这个就叫做不明智,如果让我来解剖这种心理,我就首先问他,你到底想不想来这个单位来做这份工作?让我来问第一个问题,我就这么问,你想不想继续在单位做这份工作?保证他们想半天答不出来。那想半天答不出,我如何判断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我一眼就看得出来,其实这就是三国的鸡肋,曹操的鸡肋,我不要这个工作呢,我又要去做什么?我要这个工作又觉得这个工作也不怎么样。那这个问题继续怎么去面对呢?我就问你,这个鸡肋你想改变吗?你说想啊。想,那我就带你去问孔子,你不怕没有位置,最怕你没有坐这个位置的本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让你做个大官吧,让你做个大老板吧,你有这个本事吗?坐得住吗?是不是?你说给我坐我肯定坐得住的,那我又带你去问李嘉诚,李嘉诚你老板够大了,你说那个位置给我坐好不好, 李嘉诚肯定说天下大把老板位置,你跟我一样白手起家慢慢就做起来了嘛,我就是借给你坐,你又能坐几天呢?有用吗?位置给你坐一下还要还我的,那没用啊,还是自己去搞一个更好嘛。那你说去学人家白手起家嘛,你想要做多大,就去努力,希望能做大,那不就行了吗?那好,辞工,离开这个单位,是不是?你敢吗?真的你敢吗?学人家班超投笔从戎,是不是?
你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你就想清楚你到底要留还是要走?你说我也不想久留但是我也不想走,因为我留了又没有意思,走了又没有去处,那你就这么捱下去吧,改天可能领导也会将你炒掉的,总是留不住的,不然你就天天挨骂,骂到你怕,都是这样的。所以,一个人必须要很明智地知道你何去何从。其实回到现实就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你到底怎么想?这是第一,接下来你到底有没有本事?那好了,搞清楚了,你要等着人家将你挤走,那你就等着,挤走之后你也是没事干了,废物一个。那你想有个好去处,你就必须想通,然后发愤图强嘛。人生其实就是这样,其实就是孔子说的不怕没位置,只怕你没本事(主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对,不怕人家不认识你,最怕就是你凭什么让人家能够在乎你呢?所以孔子两千年前就这么厉害。想通了,你就一定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吧,要不然你怎么办呢?
主持:明濬请教师父,他说很赞叹孔夫子和师父能一直保持乐而奋发学习的状态,感觉自己只有在神清气爽时,学习才既有效率高又快乐的感觉,可是累了后就感觉情绪低落,不像精力充沛时学习那样有快乐的感觉了,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噢,就是乐以忘忧,你真正投入了,就忘记了。我以前跟大家说过,我儿子曾经问我说一个人如何能够永远保持快乐?我说假如你有一天能够悟到战胜困难就是一种乐趣,你就一辈子快乐了。为什么?人生一辈子时时处处都有困难,你要找困难天天有,你要找成功就比较难,如果你每天遇到困难你就豁出去将它给干掉,你不就成功了吗?当然干倒困难有时候还不一定会成功,是有可能会成功。天天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好像以前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一样,包括毛主席那首七律长征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么豪迈的气概啊!我们有时候不要说万水千山,一山一水走的都腰酸背痛。
你们说了空居士你半辈子的一切学习如果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你有什么心得?三个字——豁出去。如果要说的更加标准,就是——见贤思齐,看见人家好的地方你就一定要去学习,赶上去。如果说的很老土一点就是豁出去。
子不语怪、力、乱、神。
了空居士:这关键词就是四个字“怪、力、乱、神”,怪是什么?古古怪怪的,“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这个是《中庸》里面,子思所记载的,说孔子就不喜欢搞那些包装的,有点弄虚作假的,神神秘秘的,是怪。力呢?就是指那些暴力的事情,你看暴虎冯河,孔子不看好这些人,这些完全以武力去做成一个事情的,是力。乱是什么?就是不讲道理,不讲道德,不讲规范,不择手段,就算他侥幸成功了,孔子也不看好。神,搞那些神秘的迷信的东西,看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不能去搞这些迷信的东西。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就说孔子不喜欢谈论这些神神怪怪的,招摇撞骗的,有勇无谋暴力的东西。
主持:通过师父您的讲解,我觉得这怪、力、乱、神就是属于没有智慧含量的东西。
了空居士:对,没有智慧含量,也没有道德含量。
主持: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这里又说不语怪、力、乱、神,也提到了神,师父您认为他承认有鬼神的存在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孔子也重视这些礼仪,包括祭祀之类的,孔子都在做,其实孔子他对鬼神的观点……鬼神者不是已经去世的先辈就是传说中的某一些神灵,孔子不会去销毁这些做法,好像说要拜祖宗,要拜哪一位神灵啊,这些祭祀,孔子没有反对。但是“而远之”,就说我们不能完全投入到这些祭祀神鬼的仪式里边,然后就以为什么事情都靠他们来办,那就完了。其实所有的神灵也许是我们的先辈,也许是传说中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好像我们家乡很重视两位神,那就是我们称为双忠圣王,你知道他们是谁啊?唐朝那个张巡,许远,这两位是民族英雄。我们去那里礼拜,有一副对联,非常有特色,就是“忠臣不二二忠臣”, “国士无双双国士”。我们去礼拜这双忠圣王其实是要勉励后人向他们学习,爱国爱民爱和平。这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正能量的偶像,这些应该树,而不能说没用的,是迷信,不是,不是。我们要向民族英雄学习,要爱国爱民爱和平,是这样,而不可能说以后有什么侵略,就说两位圣王啊你们去帮我们保佑一下,我要来这里喝酒,你们帮我们保佑一下,我们就不去打仗了,那有可能吗?让我来说,我们一定要向两位先贤学习,就是头可断血可流,我们一定要去保家卫国杀敌,这才对呀,而不是说我来拜你几下,然后你来帮我们打仗,那这不是笑话吗?是不是?所以敬鬼神而远之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去礼拜祖先,要缅怀祖先,祖先啊你们这么勤劳勇敢,我们要向你们学习,我们要像你们当年那么勤劳勇敢,要学你们的优良品德,而不是说祖先保佑我,我现在穷的要死,掉点黄金下来吧,那不就笑话吗?是不是,所以这就是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道理所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了空居士:这句话真的是看得出孔子的大智慧,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后边还有这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看就说三个人,三个人是什么意思,好像你我他,就是三个人,连自己都算进去,三个人,也就说一个人去到一个地方,另外有两个人,肯定人家都有某一方面值得你借鉴的,这个师的意思就是学习借鉴了。孔子还一分为二,就说看到那些好的,人家有一些好的习惯,好的本事,我们就要给学起来,看到人家那些不好的,不足的,我们要对照一下,然后给改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看孔子说的多么好,就是告诉我们跟别人相处,别人有优点,有长处,我们要学习,别人有缺点,你也不要老是去指责别人,而是要反过来提醒自己,我们不要跟他那个样子,其实真的能够将孔子这句话听进去做到位,你到哪里去,人际关系都能搞的好,因为人非圣贤,肯定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你老是去跟别人格格不入,那你这个天下怎么去呢?好的要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从就是跟着他,学着他,模仿着他,其不善者而改之,发现别人有缺点有短处,我们就要反思自己,如果有就改掉,以前毛主席也引用古人一句话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勉就是鼓励自己千万不能落到那个地步,同样的意思。
主持:这一句就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两句是一个层次。
了空居士:是的,所以我们到任何地方去,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单位乃至社会,我们要多的观察,看别人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别人有什么缺点值得我们警醒,不要老是人家优点你就嫉妒,人家缺点你就老是挖苦,那不就活得很累吗?而且自己也没进步,人际关系也搞的一团糟糕。
主持:孔子在整篇《论语》里面有多次提到这样的条文,感觉老夫子他非常强调一个人的反躬自省的能力。
了空居士:这个观点就跟六祖一样“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如果看见别人做不好,你自己也跟他那样做,你那就更麻烦了。
主持:反省能力,跟什么有关呢?是不是要有一定的实修功夫,有一定的定慧?
了空居士:有些人就天生就有一点自省的能力,当然如果能够正确地去修炼,像孔子对颜回讲的《心斋》那个样子,你能达到“唯道集虚”,那么你这个人就很多执著就淡薄了嘛,那就会变得客观,像六祖跟惠明说的“不思善,不思恶,返照汝边”,不要落入像曾参说的,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自己的庄稼就是最差的,老是嫉妒别人,别人种的比他好嘛,这是贪心嘛,自己的孩子就都是好的,这叫做护短嘛。六祖说“护短心内非贤,改过必生智慧,”你看六祖跟孔子的见解是一致的。
主持:我们一般都是,看别人的缺点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然后要反省自己很难很难,很难做到时时反省自己,这个障碍产生在哪里呢?
了空居士:这个障碍产生在痛还没有痛够,血还没流出来。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般人,你真的除非是很有缘,遇到明师指点,像颜回一样,他能够深入境界,他的心很清净,不然你跟他说,说了他能听吗?所以我就从实践中说让他去碰壁,碰到头破血流,问他痛不痛?他说痛啊。痛了,你现在知道前边这个是墙壁吗?他说知道了。那可能这个时候还会有改,没有碰之前,他也许觉得我不怕啊,也许碰了墙壁被我碰倒了,是不是?所以有时候劝人家很难劝的,真的。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了空居士:“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就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有什么东西会隐瞒着你们,也就说不要以为我会留一手。孔子说这句话我非常理解孔子的心情,我当年23岁,师父85岁,他曾经跟我说他写了《先天气功筑基要诀》,然后后边《周天长生之道》等等都没有写了,他说叫我以后如实地去写就好,他说师父想得到的都告诉你了。因为以前我师父跟我说话老人家很开心,因为我又读了很多书,我又好像记性比较好,所以我师父说什么,我好像一听就明白了,师父就像给我讲故事一样的,闲聊一样,聊家常一样。所以我以前在讲《道德经》的时候,说《道德经》应该就是老子和尹喜聊天,尹喜自己写出来的,因为很多是口语化的。我师父以前也是喜欢摸着胡子说记住啊记住,我什么都告诉你了,记住。所以我也告诉大家,我知道的会统统告诉大家的,你们问到了我全部都会讲,没问到的,我觉得需要讲的我都会讲。你们去看江湖上的人很多人说门内弟子,门外弟子,还有初级班高级班,你们跟我学都是一步到位的,没有内外之说。
所以说孔子告诉大家,你们不要以为我有没有隐,有没有留着一手,这个人就说多一点,那个人就说少一点,不要以为我这么做。“吾无隐乎尔”我什么都没有隐瞒的,对你们什么都没有隐瞒的。“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吾无行,就是我无论做什么,这里的行就是无论做什么,或者是无论什么,我都会让你们知道的,就是我的学问都是公开的,都是全部传授给大家的,这就是我孔丘。
主持:师父也是毫无保留的,知道的全部说,但是弟子中也是各个成就不同,那么就说大家还是要反省自己。
了空居士:也就说学不好是你们的原因,真的是这样,学的好也是你们正精进,学不好是你们的原因,我真的都是敞开的,大公无私。我当年就问我师父,“师父,我们道门不是有点类似属于秘传的吗?”我师父说这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其实究竟处来讲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天下的,我师父当年就说,以后人家有骂你有指责你,你就说是师父教我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如果不够,就《道德经》里很多句话都在说“以身托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以你说大道之理全部公诸于世,这是正确的。所以就是无隐,无隐。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了空居士:“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就说外边有一些人都是不懂装懂,就是这么去做。我无是也,是就是指前边不知而作之者,我没有这种做法,我没有这种习惯。然后孔子就告诉我们他自己怎么做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闻,就是好好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选择那些好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懂不敢装懂,我必须去请教别人,就是多方面的去请教别人,然后来比较找出一个好的方法,然后听从这个方法去做,从之,就是听从去做。“多见而识之”,多见,就要多的去看,多的去亲自去调查。而识之,识,就是认识。多见而识之,要多的去看,去比较,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整句意思就是很多人喜欢不懂装懂,我孔子就没有这个坏习惯。我不懂的事情,我会多方面地去请教别人,然后将人家提的意见来比较,来选择,哪个最完善的。我不懂会经常去看,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慢慢的就被我搞懂了。
这里的次不是学而知之次也,不是,这里的次是次第,是层次。知之次也,就是求知的次第、层次、途径、方法,就说一个人不懂装懂那很麻烦的,我孔子从来没有不懂装懂的习惯,那么我不懂了怎么办,那就是要多的去外边听,去学习嘛,其实孔子这两句话就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也就说不懂,我要多的去听,多方面去请教别人,然后来比较选择那些好的方法,我不认识我要多的去外边看,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么慢慢的弄懂,孔子其实这一点就是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途径。知之次也,知,就是知识,智慧,让我来说就宁可说求知,求学,就必须这么做,次,就次第,不懂先去学,多请教几个人,不懂要去看,多多做比较,这就是搞学问的一个次第,一个途径。这就说明孔子很强调学习。孔子还在另外一个地方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从小就是地位很低微,所以我做过很多工作,很多事情我都懂,强调学习嘛,是不是?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了空居士:孔子也会唱歌。其实吧,孔子当年强调六艺,礼乐射艺书数,乐就是音乐歌曲,包括不同场合的礼乐等等,古代对这些还是很讲究的,所以孔子会唱歌确实也是情理之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就是说孔子有时候和别人一起唱歌,歌而善,发现某一些人唱得好的,必使反之,孔子一定会请他,说唱得不错啊,再来一首,再来一首,其实就是表示对人家的尊敬,满足人家的自尊心。你看孔子多么有人情味,我敢保证一般人和孔子对比,肯定是孔子唱得最好的,孔子说不错不错,再来一首,或者是说这首再唱一遍吧,我觉得很好听,其实就是鼓励人家;而后和之,和之,人家再唱了一首,他说好啊好啊,你唱得好,我也来和你唱一首,而后和之,就他唱完之后,好像回礼吧,你们说那孔子为什么又要和之呢?假如说你老是说某某你唱得好,再来一首,然后你唱了我又说再来一首,然后又再来一首,再来一首,你有时候会觉得了空居士是不是在骗我?在开我玩笑,是不是?怎么唱得好,唱得好,那你自己为什么不唱呢?哎呀,你看得出孔子这个人情味真的是很够,人家唱得比较好,他就会请他再来一首,或者再唱一遍,我听了很好听,人家就唱了,他就说我太高兴了,我也唱一首给你听,好像一种回礼,我也唱一首给你听,表示说我真的是喜欢,而不是说在捉弄你。其实我们在很多场合你们看到一个镜头,做什么都说好啊好啊,再来一首,其实有一些气氛一看就是在捉弄人,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有些是看得出是在捉弄那个人,是不是?那个当事人有时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说要嘛,本来我也没那么好,好像你们是在开我玩笑一样,不要嘛,有时候好像似乎有点盛情难却一样。孔子就不会落入这种嫌疑,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就用自己也唱一首来使大家不会误入孔子在戏弄人,你知不知道?所以这个情商完美。圣人啊!我体验很深,我在很多场合,人家唱得好,我也会鼓励他唱得好唱得好,再来一首,再来一首,那人家有时候也说师父你也唱一首,我说好,好,我也来一首,我就不会说不要了,我不会不会,我就没有特别去推,这个不约而同嘛,跟孔子这个后和之,其实是一个意思。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