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论语》【公冶长篇2】

时间:2017827

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一方师特训班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双鱼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了空居士:“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你知道一般最常见的解释这句话是怎么解释?(主持:就说子路听说什么知识,他还没有做到,他不敢接受新的知识点。)一般就这么解释?那么,如果这么看起来,我们先不说子路去别的地方闻到什么道理,就算他在跟孔老夫子学习,那按照这么看来,子路就经常不去学习了,听一天,然后听到的东西要去做到了,然后才敢来上课,经常旷课了,是不是?听到什么,未之能行,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到,还没有做得到的时候,就不敢去做了,那看起来,好像头脑很迟钝的样子,小心谨慎,这是子路的性格吗?绝对不是的,你说别人,说公西华那还差不多,那公西华也绝对不会的,我是差不多也是有点小看了公西华。(主持:就是从性格方面来说,对吧?)嗯,子路本来就是强哉矫,哪有说他听了,然后还不知道能不能做得到,他就不敢再听。那么如果孔老夫子交待他做事,子路你做这个事情,做完了再去做另外一个事情。那他吓死了,耳朵都掩起来,说夫子你说一种就好嘛,你说了我还没有去做嘛,怎么还说那么多,我吓死了,是不是?那不就看起来头脑很迟钝的人嘛,是不是?那这句话,我们也去查了很多注解,差不多都是你刚才说的,子路如果听到什么道理,他还没办法去证实,还没有做到,他就不敢再听。傻得要死,有可能吗?那绝对不是子路。让我来说,“子路有闻”是什么意思?子路他在孔子门下是一个有名望的人,“子路有闻”,有闻,就是有名望,有影响力,知名度比较高的人,我们从小就是子路、子贡这两个都是很熟悉的,开口说什么都是子路,是不是?子路是常常跟着孔子去周游列国的其中一个人。所以“子路有闻”,让我来解读,就是子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的名气比较大。那就符合他在历史的地位了嘛。“子路有闻”,就是有名闻,也就说他的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他做人很务实,他做什么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他是不愿意张扬的。 “唯恐有闻”,他做什么事情,还没有做好,未之能行,不知道能不能做成功,很怕传出去,也就说子路的名声全是实打实的,他不是搞那种泡沫的,人家说沽名钓誉,子路从来不搞这些。哎呀,一个孔门十哲的子路,在我这么一解释,就光芒四射,你说你了空居士专门帮人家贴金的,是不是?不是的!或者是做油漆的,帮人家刷油漆的,是不是?几把刷子很好,子路被你一刷就光芒四射,不是的,我哪有本事刷子路。以何为证?以子贡问君子为证,我们以前讲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人称不称得上君子,就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会不会是阴一套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称得上君子,就是行其言,往往是甚至都没有说,默默的去做,先行其言,他做了然后才说,譬如他做好了,说好好,这个事情我做好了,我能够做,已经做好了。所以以这个“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从之,就是我们才能够认可他。诸葛亮以前常说“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那从孔子来说诸葛亮也不够君子?不是,他有时候也是某一种智慧,一种广告效应。那么你说子路为什么不这么做?其实诸葛亮当时在隐居,他是希望能够天下有名主来找他,他故意这么来造势。子路已经在孔子身边,已经出名了,他就不用造势了,也不能造势。他就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他做事,不会说我就要去做什么事情了,你们来看吧,你看我子路多么能干,他都是静悄悄去做,希望别人先不要知道,也就不张扬。所以以这个“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才是君子来对照,我的注解没错吧?也就是子路也是先行其言,然后才敢给人家知道,是不是?这么注解,百度上没有人这么注解过吧?(主持:是。)当然,也不是我了空居士那么有智慧,其实这本来就是《论语》的智慧嘛,不是我,只是说我治学严谨。我发现自古有很多搞学问的人,有一些是治学不严谨,就是说学习态度不怎么严肃。我这句话想了好几天,一直在寻找,很多资料,查来查去,都是说子路听到什么道理,如果没有做到,他就不敢再听。如果子路这个样子,哪是子路。就说他很有名望,他知名度很高,但是他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知名度呢?就是因为他做人很踏实,他没有做好的事情,他不会张扬的,是这样。所以其实《论语》留着这句话干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有的,就告诉大家,你们做人啦,不要去搞那些虚的,脚踏实地,做不到了,就不要乱吹牛,其实孔子还有另外一句,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真正的了解道理的人,所以从这句跟子路说和跟子贡说这两句话并起来来印证这句话,那我的注解绝对正确!

主持:师父,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鸡汤语言,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了空居士:什么是高调做事?你们先告诉我什么是高调做事,什么是低调做人?我们这个要搞清楚了,搞不清楚了,你没办法解释,但是讲这句话的人从来没有解释。让我来说,这句话改一下:认真做事。低调做人,低调不知道怎么低?你们就说师父啊,做人要低调怎么做?我说我也不懂,这个调是哪个调?让我来说,就认真做事,做事要认真负责,不能马虎。那做人要怎么做?要平和做人,让我来说,要平易近人,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嘛。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了空居士:晏平仲,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子。那个“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狗洞”等典故的主人公晏子。晏子在历史上很出名,其实晏子人很矮,不是威风凛凛,一表人才,没有的。晏子很矮的,但是他居然也能够做宰相,好像是齐国的宰相,是不是?(主持:齐国的宰相,辅佐了三世的君王。)很厉害,在历史上很出名。这里只是很简单的“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摘了这么一句话,很简单,其实吧,我们要反过来,为什么说久而敬之呢?为什么不久就不敬呢?从他出使楚国等等这些历史的传说看得出,因为他的人很矮,他出门人家第一眼就看他不起,也就是第一眼就不敬他,鄙视他,所以反过来才有久而敬之这句话,如果他一表人才,言语不凡,那么他一走出门,真的是威风八面了,光芒四射了,哪有久而敬之,是一见就拜倒。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历史背景,就是晏子他很矮,人家觉得好像有点其貌不扬吧。所以就说“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关键就是说他善与人交,他擅长与人交往。让我来说,我反而就认为因为他有智慧,有大智慧,超然的智慧,使别人心服口服,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对他很尊敬,那么假如你们问我,了空居士,这句话有何现代意义呢?让你来说,你觉得有何现实意义?(主持:我们现实的情况是与人交,久而不敬,时间久了,往往人与人之间就会暴露更多的缺点,有更多的摩擦,所以说就会累积起更多的矛盾,与人交能久而敬之,所以我就感觉晏子很有本事。)但是有些人本来不要说久而敬之,他当面都要跟你翻脸,两个人吵架,甚至要跟你打架,他怕你久而不敬吗?是不是?敬不敬,我怕什么?有用吗?我本来就是喜欢占人家便宜,你们个个骂我都不怕,老虎就是要吃人的,怕你们吗?是不是?也没有意义吧?我来给你们说:年轻人,有些说眼睛太小了,单眼皮,希望挨上两刀,搞个双眼皮,鼻子太矮了,希望搞高一点,有些人太矮了,很可惜两条腿没办法拉长,所以拼命的搞双鞋,有时十几厘米的穿,摇摇摆摆的也有,是不是?你看晏子是真的很矮。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就告诉大家,你们不要为自己找借口,是不是?你们走到外边去,被人家看不起,其实不是完全是相貌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智慧,没有崇高的品德,如果你像晏子那么品德好,智慧好,他那么矮,又做了宰相,也能够走出去,外国人也不敢小看他。现代人说,我没前途,就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没本事,怎么可以这么推卸责任?你为什么不想那些有本事的人很多爸爸妈妈本来是没本事的,就不要老是拼爹拼娘,拼什么的都有,是不是?为什么不拼自己,老是在拼别人。要学晏子啊,晏子真的可能是太矮了,他做了齐国的宰相出门人家还看他不起,本来做了宰相,应该出门,人家也看得起才对呀。那反过来,因为他是做了宰相了,人家还看他不起,就说明他真的太矮了,真的走出去太对不起观众了,但是时间一长,晏子这个人人品也好,智慧也好,人家是肃然起敬。所以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告诉天下人,你们不要老是找借口,其实是你们的智慧不好,其实是你们的人格不好,是不是?高一点矮一点,单眼皮双眼皮,鼻子高矮,人胖瘦——当然太胖了也不好,影响健康也不好——在正常范围内的东西,不要老是找借口,要向晏子学习。其实吧,无独有偶,庄子笔下的“受人欢迎的丑八怪”——好像我自己,我也不高,眼皮到底单还是双,我也没怎么注意,鼻子高还是矮,也不知道的。所以我就觉得,我们最能去追求的就是智慧和人格,所以我公开告诉大家,“受人欢迎的丑八怪”就是我的榜样。假如我们能够做到像那个丑八怪那么好的人格,那你再丑也没关系的,到哪里去也还是受人欢迎的,是不是?所以《论语》这句话“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不要老是去找借口;不要拼爹拼娘,拼爷爷奶奶,什么都拼,就是不拼自己,那是最麻烦的。就不要说父母怎么生我那么不聪明啊,佛祖说不聪明是你前辈子的事,你来投胎,你本来就不聪明的,父母很可怜,养了你还亏了。不要老是将一切的不如意都推给周边,一定要反思自己,所以六祖就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所以这个现实意义很大。

主持:人出生确实在智商、体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会造成人的一部分推卸心理嘛。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其实从这个万事万物来看吧,鸟会飞,猴子会爬树,鱼会游水。如果说鱼看到猴子爬树,说天啦,父母怎么生了我不会爬树,那猴子就指着天上的鸟说,鱼啊,你看,我爸爸妈妈生了我也不会飞,那怎么办?都不干了,是不是?不是的,“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会飞,你就充分发挥你会飞嘛,会爬树就发挥会爬树嘛,会游泳就发挥会游泳嘛。每个人来到世间,你一定要去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培养起来,回避那些缺点和短处嘛,不要老是找借口。

主持:我查了一下晏子的生平,看到孔子对他有一句评价,这句话我跟师父分享一下,孔子赞叹晏子: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我想请师父来帮我们解读一下。

了空居士:这句话从狭义上来讲,己之是,就是自己认为对的,驳人之非,就是驳人家不对的。这句话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晏子他从来不喜欢得理不饶人这种做法,自己正确的,别人错的,差不多就算了。从狭义上来说,是这个意思,就是他不会得理不饶人这个做法,他不会,所以就是一种宽广的心胸;从广义上来讲,他就不会自以为是,老是用自己的优点长处去压别人的缺点短处,也就是他是一个很厚道、很宽广的人,不是那种刻薄的人,是这个意思。

主持:看了孔子这个评语,我就明白,难怪他善与人交,就说善与人交,一个是要有一个宽宏的心量,然后还要有一个真诚的善良的品德,师父刚才是说晏子善与人交,归到一个智慧的等级上面,那么心量和品格也是归入到智慧里面去吗?

了空居士:其实吧,很多人说到智慧,就觉得有点高深莫测,其实不是的,马祖道一一语道破“平常心是道”,也就说那些得道高人,他的心很平常。其实平常心是什么意思?就是他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平平常常,我站在我立场上看,我也是这个心态,我站在你的立场上,我也是同样这种平平常常的心态,就是没有特别吧。我们往往就是说厚此薄彼,或者是拈轻怕重嘛等等,这个心就不平常了,就特殊了,就这个意思。所以说一个人心胸宽广,一个人厚道,他虽然心胸宽广和厚道,不能直接和智慧划等号,但是已经接近智慧了。那么从儒家来说是什么?夫子的学问可以说贯彻到底就是一条,那就是忠恕嘛,一个人心胸宽广那就是恕,一个人厚道就是忠嘛。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然后他有一天他的心越来越朴实,越来越自然,那他看什么事情就看得很准了,因为他是以整体观的嘛,那不就有智慧了吗?其实就这么简单,你们不要为智慧而学智慧,你永远学不好智慧的,一定要学忠恕,也是厚道和宽广。

主持:师父,我听到不少同修说自己性格内向,言语木讷,不善与人交,那这样的同修,师父认为如何走出与人交这一困境呢?

了空居士:我问你一句话,你都知道我们吃饭不能塞到眼睛里面去,眼睛是不会吃饭的,所有的人都知道,连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吃饭是不能将饭塞到眼睛里面去,是不行的,所以你长这么大,就没有看到老人小孩等等,从来没有一个人吃饭他拼命将饭往眼睛塞,没有的,都是吃到嘴巴里面去。这说明什么呢?明知就不要故犯。那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真的知道你内向吗?你说我知道啊。内向好不好啊?不好。不好想不想改?想啊,只是改不了。是不是?那最后肯定是憋出这句话,想啊,只是改不了。我问你啊,这个人是你的,你为什么改不了呢?就好像说你知道吃饭不能塞到眼睛里,你肯定不会塞吧,不然你塞给我看,你肯定不敢,等下眼睛搞瞎了怎么办,所以其实吧,我知道了,那些知道自己有这个缺点,但是又改不了的人,其实他内心深处是有一个东西卡住他,那个东西如果让我来总结,那就是他不愿意改。这个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就是他不愿意改,所以他改不了。如果要从细节来说,他肯定内心是觉得有什么原因,所以他没办法改,是不是?你先将那个原因给挖出来,就能改了。(主持: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内心深处就觉得,譬如说你要派他出去跟人打交道,他说我很内向,我不能去。那不能去,如果在古代,你不能去,我将你杀了,或者砍掉你一个手,我相信你会去的吧,因为你对比,不去就被砍掉一条手臂,那不就很可惜,哎去去去,甚至我告诉你,你去了就算不成功,我也不会埋怨你,只要你听我的话去了就行,如果你还不去,我就下令砍掉你一个手。因为潜意识有个对照的,如果你说不去,不去算了,我叫别人去,你很高兴,我也懒得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多人都说不会,其实真的不会吗?我相信你真的不会,但是哪个人天生就会呢?当然天赋不一样,有些人学得快,有些人学得慢,是不是?(主持:就是说,您认为是他内心的一种惰性,对吗?)对,或者是自己有什么顾虑那种障碍,或者是觉得这个事情其实也不重要的。

我从小到大就悟到了这个惰性是最大的敌人,战胜自我,最主要就是战胜惰性。我十年前就在想,我只是帮大家答疑就好,因为答疑很轻松,我不愿意去讲经典,讲经典很累,要去备课,是不是?但是我后来就豁出去,你在帮我备课你就知道,很辛苦,查这个查那个,而且我要推敲,就凭着子路有闻,就这一句话,我想了三四天,我不敢乱说,说了以后贻笑大方,子路在天之灵和孔老夫子都会笑我,我这么一讲就不会了。不过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讲经典,因为我觉得我确实有一种存在的意义,因为很多经典,历代翻译的不如意的地方渐渐被我破掉,是不是?好像《道德经》、《六祖坛经》、《金刚经》、《中庸》、《大学》,大家都有目共睹,可以去对照的,子路有闻这句话,你们去百度上查,看有没有人这么注解?而且我引经据典,引用子贡问君子,所以有理有据,驳不倒的。所以我发现人这个惰性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它是非常隐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惰性。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了空居士:季文子,就当时一个人,这个人做事很谨慎,甚至可以称得上谨小慎微。三思而后行,三思,古人这个三不是一二三意思,是多次的意思,一件事情会反复地去思考,三思而后行。子闻之,就孔子听到这个事情,曰:“再斯可矣。”我们不是平时老是告诉人家三思而后行嘛,但是孔子为什么说再斯可矣?同修如果跟我聊过天的就知道,我也自我介绍我这个人做事也是喜欢很细心,我很怕失败,因为有时候一失足成千古恨嘛,所以我做事很细心,反反复复,所以我长这么大,我惭愧地说一句,我没什么大成就,无论是学问还是世俗,没有。我没什么大成就,但是我也从来没有什么大失败,我只是慢慢的一步一步走向小康,所以我得益于这种三思而后行。那么现在我坐在这里就在看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和孔子说再斯可矣,那么是不是我也低下头说,我也属于被孔子批评的范围,不是,我非常理解三思而后行和再斯可矣是什么意思。我们思考问题,你可以无数种假设,假如从东边做怎么样,从西边做怎么样,南北又怎么样,假如不做又怎么样等等。你会去想,最后你就找出一个,从无数种可能性里面找出一种最佳的方案,譬如说你有十种方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断的对比,不断的淘汰,最后被你找出了一种认为在十个方案里边最好的那个方案。三思让我来说,是这个过程,然后你找出来之后,那是不是马上就说好,就是这种方案是最好的,不是。找出来之后,这种方案,你还可以假设能不能推翻?假如不能推翻,那好了,就是这种,假如你在所有方案里面找出了最佳的这一种,然后这一种你又再次思考,看能不能推翻,假如觉得不能,就是这种方法是最好的,那么你还继续去想,那就是错误的了。鱼鱼,我刚才说这句话,就是我如何理解孔子说再斯可矣,就再次反复推,再次推敲一下,觉得可以了就行了,前边你无数种方案是不是属于三思而后行的范畴呢?不是的,譬如说人家给你十种东西让你挑选,你不可能说我闭着眼睛就是这种就好,那这个人蠢得要死,你肯定十种东西都认真给看一遍,是不是?那么你将十种东西都认真看一遍能不能说你是十思吗?不是啊,其实我对一种东西才一思而已,所以请大家理解这句话,不要搞错,因为我的性格正好就是季文子加孔子,这两方面我都知道,所以我来破解这句话,对我来说,我最有底气。三思就说摆在面前的所有可能性,你都要找出来对比,然后找出那个最佳的方案,然后这个最佳的方案,你再来推敲一下,说还有没有漏洞,或者这种方法能不能再完善,如果能,你就再完善,这就是再斯可矣。我这么解释,你能不能理解这种思维?

主持:我先请教一下师父,就说孔子他到底是认可不认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呢?

了空居士:季文子肯定是很多种方案,找好了,选出了一种,然后他还不放心,就拼命地老是在那里拿不定主意,孔子才会说这句话。正确的思维是说摆在面前这几种选择,你选出最佳的方案之后,你就不能这么原原本本去用,譬如说十种东西,你觉得这种是最好的,那你选出来,已经在十种里面互相对比、对照,最后淘汰掉前面九种,找出最好的一种,这种你再仔细审视一下,这最好的这种还有没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有,我赶快给它弥补好。第一轮淘汰掉九种,第二轮,留下的这一种,我进一步再打量一下,看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微调的,再斯可矣就这个意思。就不要说我淘汰了九种,然后还在那里发愣,说就剩下这种行吗?在那里继续瞪着这一种,又觉得我是不是淘汰错了,老是在那里,第二次再从一到十再淘汰一遍,然后还不行,再淘汰一遍,那不就吗?是不是?甚至也可以这么理解,我第一轮淘汰掉九个,那假设就是这种最好的了,如果你不放心,你就再来淘汰一次,也还是这种,两次都是这种,那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加上需不需要微调,那就更好了。就这两个再。当然我是淘汰一次,其实我是很谨慎的一个一个淘汰过去的,就一遍都可以了,淘汰掉,对比好了,是不是?然后我淘汰好了之后,我再进一步审视一下,觉得可以,没错,刚才我的思维很清晰,那就好了嘛,尤其是带兵打仗,你能够在战场上闭目想多长时间呢?是不是?

主持:季文子这种状况,我们在现实中有很多的,不少人患得患失嘛。

了空居士:对,有点头脑迟钝的样子。

主持:不一定是头脑迟钝,他可能是太聪明了,是进还是退,他思虑过多了,就卡住了。

了空居士:不,绝对不是太聪明了,不可能的。

主持:就他自以为聪明,所以想得很多,算这笔账,我们确实生活中碰到很多需要去做决定的事情,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患得患失?

了空居士:你一定要懂得这种优选法,也就是淘汰掉那些不好的,最后留下的进一步再看,看有没有需要更进一步完善的?

主持:是,我觉得师父您教给我们“目的与方法”是个法宝,就是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以目的为标杆就比较容易选择。

了空居士:因为我从小这方面就比较突出,我从小就喜欢思维,所以我解读这句话,我一看多么熟悉。

主持:发生所谓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怎么去选择?

了空居士:噢,我告诉你,你们都是将理智和情感给对立起来了,其实圣贤是理智统管一切,所以我说佛家大彻大悟的人不是没有感情,他的感情是完美的,是这样的。

主持:当年六祖如果要在家里侍奉老母亲,也不会去黄梅。这可能就是理智的选择。

了空居士:对,对。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了空居士:宁武子,宁武子也是当年一个著名的人物吧(主持:卫国的一个大臣)。邦就是国家的意思,“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国家的君王是属于德行好的,“邦有道则知”,他就展示出他的智慧和才能。其实吧,一个聪明人,做好事他肯定也做得很好,如果做坏事他也会做得非常狠,也很厉害。其实一个笨的人,他做好人,贡献也不会很大,因为他本来就是那点能力嘛,他做坏事也坏不到哪里去,人家一眼就看破他,就将他抓起来,这个破坏性不大。那些真正聪明的人,他走正道那就非常好,他走邪道那个破坏力就很大,什么狡猾的手段都有,阴险的手段都有,所以说这个时候如果国家领导人德行好,古代都是叫国王吧,国王的品德好,宁武子就帮助他治理国家,所有的才能都用出来,遇到国君是属于无道的,宁武子就不敢帮他去造孽了。

主持:我稍微补充一下历史资料吧,宁武子是卫国的,在卫文公时期,卫文公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一位君王,他就全心全意地为卫文公效力,传到下一位卫成公时期,卫成公是个荒淫无道的君王,宁武子他就装聋作哑,退居到幕后,明哲保身,等待时机,韬光养晦。

了空居士:所以孔子进一步评价“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其知,就是说他的智慧和才能,他展示出的这些智慧和才能的这个方面,可及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去学习,可能能够学得到他那么能干去做事。“其愚不可及也”,他那种大智若愚啊,这种行为一般人是学不到的,不可及也。你说真的这样吗?人最难就是聪明才智啊,怎么说大智若愚,反而就难学,聪明才智好学啊?以前郑板桥有句话由糊涂变聪明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就说糊涂是非常难得的。那个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明朝三大才子排位第一,厉害;三国的杨修,也厉害,这两个人为什么下场不好啊?就是不该显露聪明的时候,他们显露了。我记得在《三国演义》里边,你们都认识诸葛亮,可能不怎么认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诸葛瑾是在东吴,据说他生了个儿子,从小就很聪明,很多人说诸葛先生,恭喜恭喜,你儿子很聪明。很多人跟他说,有一天有个人跟他说,他在那里忍不住的哭了,他说我的儿子聪明,确实是聪明,可是就是聪明外露了,以后迟早会惹祸的。据说后来他的儿子也真的是惹了祸,好像是满门抄斩还是怎么,这个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其实吧,聪明人,当他知道自己聪明,而且以自己的聪明觉得得意的时候,这个人就聪明外露了,聪明外露的人会做什么事情呢?他有时候会自以为是,然后接下来可能不知不觉就招是惹非,麻烦事就来了。所以自古的圣贤,他们崇尚聪明吗?非常崇尚聪明。你说有没有依据呀?请孔子来给你们解释一下吧“朝闻道,夕死可矣。”你说这是说道嘛,怎么能跟聪明能够沾边呢?得道高人,那就大智慧了,超越一切聪明。你看老子,老子也说为学日益”,要学习你要天天有所增长你的知识,需要聪明吗?肯定要聪明的。佛家开悟,聪明吗?大智慧。所以圣贤都崇尚聪明,尤其是崇尚大智慧。但是圣贤又害怕我们聪明外露,《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嘛。“犹兮若冬涉川,豫兮若畏四邻”,说到做事要很谨慎。佛家也是说八正道,儒家也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中庸》还说到“君子慎其独也。”是不是?都在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去外面张扬、聪明外露,惹麻烦。所以这里就是说他智慧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学得到,他那个愚啊,大智若愚那方面,是一般人很难学得到,因为人很奇怪,他自己有点才能的,就会自以为是,所以这个就是说一个人要又有智慧,又能够大智若愚,这是最难成就的,当然达到大智慧这个层面的人,其实就是这两方面都同时成就,一般的小聪明就是往往会聪明外露。

主持:从这里就看孔老夫子,他也很有眼光,他能够这样评价宁武子说其愚不可及也。

了空居士:你们想不想知道孔子智慧很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他的愚及不及宁武子?孔子说其愚不可及也,如果我在那里,说夫子,你及了吗?是不是?如果我当年是在孔子座下做学生,我就真的上去说,夫子请问,那你及了宁武子的愚了吗?(主持:我感觉是不可及吧,感觉是夫子未及宁武子吧。)那么大家都赶快投奔宁武子去,不要跟夫子学了嘛,就拆馆了嘛。那反过来……我们来说个笑话,假如当年你我都是孔子的学生,然后你当面就问孔子说,是你来问孔子,夫子,请问您能够及宁武子的愚了吗?如果孔子回头就拍拍我的肩膀说,你来帮我回答吧,那不就更有趣吗?你说孔子已经去世一两千年了,我们问也没得问了,我了空居士还坐在你面前,是不是?假如我当年坐在孔子身边,孔子就拍我的肩膀说,你来帮我回答吧,那这个也有趣吧,那现在我还活着嘛,我就来帮孔老夫子给你回答,好不好?两个故事,一个是子路堵冠,一个是三季人。我就说鱼鱼,子路堵冠,三季人,你觉得夫子愚吗?(主持:大智若愚,确实,这两个故事体现了他大智若愚。)这两个故事够了吧?所以孔子在天之灵肯定赞叹,这个历史的谜解出来了吧?而不会说宁武子这么厉害,孔子对他评价这么高,有点冤枉吧,人家孔子可能还不及宁武子,你孔子还万世师表,宁武子那可能是一万零一世师表,会不会啊?是不是?看得出来吧,我帮孔老夫子给你们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了吧?愚也及也。我这么一讲,你们觉得很有兴趣吧?穿越时空了,不是的,其实是我正好碰到的,也不是说我有什么智慧,没什么智慧,愚蠢还有点,糊里糊涂。(主持:师父,你也是大智若愚的。)我是若愚也,不是大智。

主持:您绝对是九段高手,又聪明又让人家看不出你聪明,我觉得这太难了,绝对是九段高手。

了空居士:因为我从小不觉得自己聪明,到现在都不敢觉得自己聪明,因为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嘛。

主持:师父,我们凡人有这样一个担心,如果我不把我的聪明让人家知道,人家就不知道我聪明,不知道我有这种才能呀,就不会重用我,就怕人家不重用我。

了空居士:你做到了,人家自然佩服你,不然你要出名,你真的本事很大很大,你不怕不出名,你找我嘛,我给你设计一个方案,挟泰山以超北海就好了嘛,我们中国好像没北海,挟泰山以超渤海就好了嘛,是不是?要不然去湖南,就从湖南跳到湖北,洞庭湖你一下子过去就行了嘛,不怕人家不知道,就怕你自己做不到。

主持:就说其实我们聪明外露,其实还是说明这个人不是真正的聪明,是不是?

了空居士:对,因为他是没有底气,没有自信,所以他就急着去显露,你看,关公温酒斩华雄,他不是听说华雄一来,就说大元帅让我出去,他没有,他站在那里,在听,看到多少个将军都是被他斩了,最后没有人敢出去,袁绍说先挂免战牌吧,这个时候关公说让我出去,袁绍说,叫你出去不是丢我的脸吗,关公当时跟着刘备,刘备才是一个坐在最末位一个凳子,关公和张飞还是站着,没凳子的。还是曹操狡猾也好,有智慧也好,就打圆场,他说主公息怒,我看这个人也相貌堂堂,肯定也有点本事,就让他出去吧。其实曹操这个人,我说远一点,反正你关公出去被斩了头也不是掉我曹操的头,是不是?如果出去,也说不定你赢了,我还有个推荐之功,是不是?你输了,头落地了,跟我曹操一点损失都没有,曹操这个人也是真的很会算计。赶快就搞一杯酒给他喝嘛,关公说我回来再喝,一出去,一下子头就拿回来了。哇,曹操高兴得不得了,将酒又拿下来,哎呀将军啊,好本事,你才出去一会儿,这个酒还是温的,所以温酒斩华雄,大概这个意思。所以就是说如果当时关公一开始就出去,将华雄给斩了,人家说,哎,可能华雄也三脚猫的功夫,这么差劲的人出去都能斩了他,是不是?所以关公他能看准时机,等人家搞不下去他就出去,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审时度势,他不用随便去外露,老子也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人,你真正那些智慧呀,也不要老是去显露嘛,显露了有时候人家也觉得司空见惯,要看准时机,还是墨子那句话“言之时也。”

主持:明励请教师父,如果说聪明外露便是缺乏智慧,这种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吧?如果在职场中面临比较好的机遇,该出手时不出手,只怕就会被埋没一辈子了。

了空居士:噢,聪明外露的人是叫做招摇过市啊,老是出那些没有用的风头,你们一定要懂得审时度势啊。在职场上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我去外面,我很少说话,而且我会努力地露出和蔼的笑容,当我觉得我该出手的时候,我就看准时机,一招就打中了嘛,平时不会随便露的。你去外面看的人多了,有些人到处都在露,就好像青蛙叫一样,好像希望在场合里面引人注意,没用的,你老是引人注意,有些人很讨厌的,我就不会,所以我也觉得我在外边人缘还是比较好,比较自然,我不是说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不是,反正我自己的标准就是我发现我到哪里去都不怎么会被人讨厌,是这样。所以该露的时候肯定要露,不该露的时候老是露那没用的。好像关公一样,他该露的时候就露了。

主持:我们确实大部分是这个情况,就是该露的时候也露不出来,不该露的时候就老是乱露。

了空居士:其实他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可露的,老是露露露,当需要露的时候才傻了眼,原来自己也没什么料,是这个意思。

主持:明窗请教师父,在职场里听领导的指挥,不自作主张,尽管绕了点弯,但领导觉得你没有超越他,这样做算做到愚了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其实吧,你一定要记住,我们还是以这种下棋的道理,你在领导手下,你一定要做如是的思维,你到底是希望你这个领导以后提拔你,或者是他这个领导升级了,以后推荐你或者是什么,还是说你要想将这个领导干倒,然后取而代之?当然还有第三种,就说你是不是一辈子坐这个位置,也不想进步。除了这三种,应该就没有了吧?第四种就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就不用说了,因为离开这个地方好说,但是离开这个地方,你再换一个地方,也同样是这个三连环,没有超过的:第一种就是你永远做这个职位,不思进取;第二个,就希望你看准时机,干倒你的顶头上司,取而代之;第三种就是希望你的顶头上司对你有好印象,以后他会提携你。是不是?让我来说,在职场就是这三个连环,没有第四个,第四个就是走人,另谋出路,但是走人,你走开了这个单位,同样还要去进另外一个单位,要不然,你自己去创业,你自己创业同样还要面临着三连环,是不是?所以我说三连环,我就不说四连环,因为最后那种不用说。假如你一辈子不思进取,那没所谓,你要顺着领导也好,逆着领导也好,反正领导吵架也好,我就是一个硬骨头,有些单位也不能随便炒人的嘛,反正我就是那么一块石头,我想看你面子,我就看你面子,我不想看你面子,就不看你面子,只要我工作不出差错,你领导也无奈我何,是不是?这是不思进取,第一种。第二种,你要想办法将领导干倒的,取而代之,就说你上边也有一些后台什么,看准时机,抓住你领导的把柄,然后将他干倒,这个让我来说,算是奸雄,你也不能老是每一次都跟你的领导唱对台戏,你跟他唱了三次对台戏,他就会小心你,可能他提前都将你干掉了,那么真正狡猾的人,你要将你的领导干倒,也肯定很多时候要顺着他,使他对你没有防备,有一天你抓到他的把柄,你才能将他灭了。请记住,就是做奸雄,想干倒自己的顶头上司的,你也只能先顺着他,搞好关系,你如果老是跟他顶牛,肯定先被他干掉,因为他干你比你干他更容易。那第三种,就是你希望你的领导以后他升职了,或者是他调走了,他能够帮你在上级说一些好话,想办法提拔你,那也一定要跟领导搞好关系,是不是?而且要帮领导把控很多工作的关,不要出差错。那么从这点看,你们觉得聪明要怎么露呢?聪明要去用,而不是去露。要用在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用在如何搞好工作,而不是用在招是惹非,招是惹非就麻烦得要死。所以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因为我算来算去,就这三连环,第四个走人的不要说,走了还是进入新的三连环,是不是?

主持:感谢师父这番开示!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番职场方面的指导非常的实用。刚才师父说先要定位定好,然后就知道后面该怎么做,但是师父其实确实有第四种,我们很多人都落在第四种,就是他又没能力干倒领导,又不甘心被领导指挥。

了空居士:那就是不思进取的嘛,他老是在那里搞来搞去,一辈子就是坐那个位了嘛,就是不思进取,就说我愿意听领导就听,不听就不听,我不用看领导的面嘛,反正我只要工作不出差错,你也无可奈何嘛,就是第一种,不思进取,没有第四种。第一种就不思进取,第二种就奸雄,第三种就是真正的君子,就这三种。然后你说第四种,不要以为有第四种,没有,你的所谓的第四种就是我的第一种,就是不思进取。

主持:有的人索性就将心放在不思进取这个位置上,但有的人还是在那里纠结嘛。

了空居士:其实都是一样的,差不多,一丘之貉。当然,我宣布我长这么大没打过工,是职场的门外汉,我只是从这个思维的角度来推断而已。

 

主持:我们学习的《论语》,如何指导我们在职场里面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了空居士:赵普是宋朝一个著名的宰相,他好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平天下。其实平天下是什么意思?是古代打天下,好像唐朝推翻隋朝,建立大唐帝国,后来又大唐王朝衰落了,到后来就是北宋嘛。后来又是元朝打进来了嘛,将宋朝给搞倒了,这些就是平天下。那治天下呢?就是国家已经建立起来了,如何来治理好国家,就是治天下。所以赵普这句话,后世有一些傻瓜就说赵普你这个人不学无术,才懂得半部《论语》,一部都搞不懂。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怎么半部呢?首先来说,赵普有没有平天下?严格来说,赵普就不是跟赵匡胤打天下的人,就不是了,但他毕竟是个宰相,就说赵普你有没有资格说你治天下?这个就有资格,宰相嘛,治天下,这个就有资格了,那就说我赵普就凭着半部《论语》都可以做好宰相的工作,那么你们傻瓜就说哎呀,赵普你自己说漏底了,你才懂得半部《论语》,整部都还不懂,真的浅薄浅薄,是说话的人浅薄,不是赵普浅薄。其实赵普这句话是对《论语》的极高评价。无独有偶,历史上郑板桥也曾经评论过《道德经》,好像说《道德经》,搞懂一句都受用无穷,好像是有类似这句话,你说一句,那《道德经》81章,5000言,那《论语》是20章,不知有多少言?反正《论语》应该比《道德经》多吧,是不是?你郑板桥说一句都好,那么你们说郑板桥你这个人说大话,《道德经》真的搞一句就受益无穷吗?可惜你郑板桥死了,不然我追到你家里去跟你理论理论,不用追了,当作我也来代替郑板桥说吧,双鱼你为什么不说了空居士你也讲过《道德经》,你认同郑板桥的说法吗?我说认同认同,真的认同。那你搞一句话给我,真的一句话就受益无穷吗?半句都受益无穷了。为什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够吧?“以身托天下”,你搞一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么半句就够了,你一辈子做到就好了,就够了,“以身托天下”,算起来是半句,不是一句,够了吧?“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无心”也够吧?是不是?我随便找这三点就够了吧?这三点,你们学一点就够了,不用三点都学,而且真的落实,就够了。那《论语》呢?半部《论语》,我看一句话《论语》也很厉害,你说那你摘一句?“子路有闻,未知能行,唯恐有闻。”都够了吧?你一辈子这么做,落到实处,保证你真的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是不是?更何况半部啊?三分之一部都可以,关键是你能不能够落到实处。你说我早知道就来学儒家学道家,我就不学佛了,佛祖三部十二藏,洋洋洒洒,什么穷经皓首,望洋兴叹,哎呀,那佛祖有没有说过一句半句也行的嘛,有没有?同样有,《楞严经》“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够了吧?《金刚经》无得无说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差不多吧?是不是?都厉害,圣贤其实他的言论,你只要真的是听了,落到实处,就凭《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三句话,落到实处,也厉害。那么你说,那我以后专门学儒释道,就书也不用读了,科学也不用读了,不是的,那叫做理,是一个哲学的高度。科学这些按照古代来说,这些是属于术,韩愈在《师说》里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一个人懂得大道之理的时候再去做,这些术业你可能方向会更加正确,效果会更好,但是从术业上,如果你真的得明师指导,也能够由各种术业而悟入大道,也有可能。其实历史上大家最知道的就是那个卖油翁嘛,他就说那个人射箭射得那么好,他也概括手熟而已,他说像我倒油一样嘛。你说我会不会射箭?我说我不会。那我反过来问你你会不会倒油?你肯定也不会,是不是?所以就是从不同侧面能够悟入同一个道理,是不是?所以这个就是从道起用,变成术,术能够精通到极点,也回归于道。所以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道家就说道术,佛家就说理事,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废理,要理事圆融,对道家来说,你不能有道而放弃一切实用的术,有术也不能偏离大道,是这个意思。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