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论语》【学而篇】
时间: 2017年 7月 9日 20:00-21:30
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一方师特训班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了空居士:“学而时习之”,千古以来,有一个争论,学,就是学习,大家意见一致。时习之,这个习,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了空居士就认为“学而时习之”,就是说你学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者是技术,你要常常的去复习,去温习,否则可能会生疏。生疏,你运用起来就没那么方便。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习,就是实习,学了你就要去实习。其实吧,让我来说,温习和实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实习,就是你必须实实在在地去用某一些技术,譬如说孔子当年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其中射和御,射就是射箭,其实这射箭是涵盖了一切的武术、武功这方面的,那么你常常要去温习,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你不可能说我常常去实习,找人打打仗什么,这个是不现实的,平时操练操练这个是对的,包括这个驾车,平时有时间,有个马车出去驾驾也好。那么属于礼乐,这个乐,乐器,音乐这方面平时温习温习,操练操练,这个也好。礼,主持某方面的礼仪,你不一定老是有机会去主持,那平时你将一些各方面的注意事项,也要记住,甚至各方面的礼节有什么细节各方面,做一个资料等等保留,这个也是很正确的。那书、数,那更加是这样。所以说实习和温习,我就宁可还是以温习为主,当有一天,你真的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正好用到你学到的知识和学问,那你那个时候,也其实,严格来说,也已经不能叫做实习,其实是实用,运用了。所以我还是觉得“学而实习之”,就是学了什么学问、技术,你要经常地去温习。“不亦说乎”?这个说,是通假字,通悦,悦嘛就是心情很好,就是我们学了什么东西,经常去操练操练,这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主持:就是说这里的习这个字,师父您倾向于它是一个在理论上复习、温习的这么一个概念,不是实践、行为,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的。
了空居士:对,苏东坡也有类似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曾经也有类似的话。当然陆游也有“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个就是说你学了之后,最好能够去实践,也是很有道理,但是实践必须要有机会啊。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朋,就是朋友嘛。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慕名而来的,本来原来没见过面,不认识,第一次见面,其实朋嘛,让我来解释,就是说志同道合的,或者是有点志同道合的人们,都称为朋,所以自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好像后来有句话是我加的“江湖之上皆朋友”,不知古代有没有这句话,这句话是我湊上去的。所以说朋,就朋友,大家有共同的爱好等等,有共同的见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乐,就是快乐的乐,好像在一些地方,有些人争论,说这个乐字要读成yue,我很反对,我就是支持读le。我也查过字典,这个乐,有朋自远方来,如果不亦乐(yue)乎,悦是属于内心的开心喜悦,不一定能表达出来,如果一个朋友来,我们站在门口,然后只是微微的笑,爱理不理,我心中不亦乐(yue)乎,不对啊,你看到朋友来,应该很高兴,老远就挥挥手,哎呀欢迎欢迎,坐坐坐,应该这个喜悦的心情要从言语从行为表达出来,所以应该读乐,我就支持读le, 应该就是有兴高采烈这方面才对,而不是说脸带微笑,平平淡淡,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代表说见到朋友爱理不理,而是说彼此没有特别的要求,就像水一样的清纯。好朋友之间没有什么附加条件,没有说你要做我的好朋友,那你有事一定要帮我,还是什么,你必须要天天请我吃饭才是好朋友,不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真诚相待。所以淡如水,就是像水一样的清澈,一样的清纯,让我来说,应该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看到朋友来,“不亦乐乎”,应该是很开心,流于言表,那才对啊,所以我坚决支持读le。
主持:师父,我这里有个疑问,就是说远方来了朋友,感觉很快乐,这只是一种生活中的场景,但是写在《论语》开篇第一条里面,孔老夫子在这里是否还有其他的深意呢?
了空居士:噢,让我来说,是有深意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第二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这两种都是很开心的事,就一个人要懂得学习,也要懂得交良师益友,不然,就固步自封,所以很多人躲到深山去隐居,我说小心,不要变成猴子了。所以他这么说也是符合古代所说“大隐隐于市”,他不会孤独,孤陋寡闻,不仅仅是自己要好好学习,而且要广交良师益友,是不是?朋友来很高兴。(主持:佛家常说广结善缘。)对,孔子他这种学风,是开放式的,不是封闭式的,你问这个点非常好。
主持:我觉得孔老夫子他非常强调,他怕学而时习之,我们落入书呆子那种状态,又说有朋自远方来,就强调一个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了空居士:我以前看到一个人,在说他学佛之后,生活变得很简单,连菜都不懂得做的,只懂得炒豆芽,我说完了,你肯定学错了,是不是?
主持:明端请教师父,师父您刚才提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师父您也常教导我们要学会求人和感恩,是不是这种求人也不是非分之求,如果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也没所谓,要有这种心态对不对?
了空居士:对的,我们老家的老人对这个事情早就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就是愿意帮我的是人情,不愿意帮我的也是本分。”就说我们去求一个人帮助我们,如果求了,他愿意帮我们,我们应该很感恩,如果求了,人家不愿意帮你或者是没办法帮你,这也是他的本分,就算你明知道他能帮,但是他不愿意帮,这也是他的本分,因为他根本也没有欠我们什么东西,要这个心态,不要说求了别人帮你,你就认为你有福报,所以人家帮你,不帮你,你看有没有福报,人家不帮你,你就很恼火,说你这个人太小气了,为什么不帮我,全部都给搞砸了。人家愿意帮,你要感恩,是人情,人家不愿意帮,是他的本分,你也不能怨恨。也许你下次再去求他,他可能会帮你,这次他可能是什么原因,不愿意帮你或者是不能帮你,说不定下次你再去求他,他可能会帮你。
主持:关于求人这个话题,在我们研讨班里,曾经很热烈地讨论过,大家都普遍认为,就是我们自己要善于帮助别人,那么在求人过程中,受到的拒绝可能会相对少一点。
了空居士:噢,这个就说你先种了善因,确实是,我们平时能帮到别人的,我们就帮吧,其实这广结善缘,改天你遇到困难,也许真的有人会很感动,也会帮你的,甚至你帮人家一,人家可能会帮你十,都不一定,当然就不能有这种奢望。也就说做人…其实做人一个要诀,就是真诚,真诚心。能帮别人,我们就尽量帮,有事情我们也可以真诚的求人家帮助,人家愿意帮,我们要感恩,人家真的不方便帮,我们也要理解,这样你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嘛。
主持:其实这里面还含一个能力在里面,就说当人家来求助的时候,我们也要看时机,有的时候只能拒绝的,这个拒绝也要方便善巧去说出来,这也是我们现在比较缺乏的一种能力。
了空居士:是,有时候就是说,我们真的是做不到,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给人家说明一下,说这个事情是什么原因等等,就不要人家误解,当然,有些时候真的是很难说明的,那也就是没办法了,也还是我那句话“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这句话关键词就不知,不愠。不愠,很简单,这个愠,就生气,脸带愠色,就是他有点生气,不愠,就不生气。人不知是什么意思?人不知什么?人不知你,人不知我。人不知而不愠,这个就说,人家对你不了解,其实这么来翻译,是有点欠缺的,就是说人对你的一些意思不了解,不明白,或者是你叫人家做什么事情,他不懂。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你的意思,对你想要做的事情不了解,不明白——而不愠,这句话有些人往往就译为人家不了解你,你不要生气。我觉得,其实,天下大把人,我们去外边任何一个新场合遇到新的朋友,大家都是陌生人一个,谁了解我,然后你见到陌生人就生气吗?那不就傻瓜嘛。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人家对你的某一些事情,某一些目的,某一些做法不懂。其实这个往往是在说一个领导或者一个管理人员,对手下的人的一种风范。交待人家做什么事情,他不懂,你就不要生气,你要跟他解释。“不亦君子乎?”说人家不懂,你不生气,那不生气,接下来你就是教到他懂嘛,给他讲解嘛,这样就跟君子差不多,君子就是这样做人的。很多人就说人家不了解你,你不要生气。天啦,那谁说真正了解了?好像鱼鱼,你在我身边工作,你敢说你对我百分百了解吗?也不一定吧,也许我有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事情你是不知道的,是不是?那我们天天生气?不对,人不知而不愠,这往往是说沟通的问题,人家不懂,不了解,不理解,你不能随便生气。不是说你怎么不懂,这么蠢,不是这个意思,也许人家真的不懂。不亦君子乎,一个人能做到这样,那也是跟君子差不多了。所以孔子就是评论做人的一种风格。
主持:原来如此,就说人不知,师父您的解释是人家不知道,而我们以前学习的是说不被他人知道,不被他人理解,是往这个上面套。
了空居士:那天下基本上谁真的能理解别人呢?那不是全世界的人都在生气。
主持:所以我们对这个理解,有一个延伸下去的含义,不被他人理解,被冤枉了,被错怪了,被误解了,我们也不要去生气,我们对这一句通常的理解,是这样的。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其实吧,我们连起来,前边就说“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你看,第一句是说自己要好好的学习,第二,就是要广交良师益友,第三,“有朋自远方来”接下来就“人不知而不愠”,接下来,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朋友相处等等,如何去相处。第一是指加强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第二就说要广交良师益友,“有朋自远方来”,虽然是朋,但是不一定,你做什么事情,他不一定理解,是不是?其实有很多亲人,有很多朋友,有时误会,闹矛盾,说人家不理解也不要生气,这样就跟君子差不多了,是不是?(主持:我们习惯性思维,我还是倾向于自己理解的那一句。)这样就涵盖了你说的那一条,你自己被人家冤枉了,也是啊,你想人家帮你做什么事情,有时候人家不理解,也是啊,就说“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人家对你某些目的,某些事情还不理解,你不要生气,这样就跟君子差不多,你要耐心的给人家沟通嘛,这才能真正成为朋嘛,是不是?成为朋友嘛。
主持:明树请教师父,人不知而不愠,是否还需要毛遂自荐?
了空居士:其实后边就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这个意思,就是不怕别人不了解你,只怕你不了解别人。那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啊?其实就是说,如果你了解别人,你就懂得什么时候该毛遂自荐,什么时候该冯谖弹铗而歌。以前古代有两个人,好像一个是跟着平原君,一个是跟着孟尝君,那个冯谖是跟孟尝君的,好像毛遂是跟平原君的。有一个是毛遂自荐,直接就说我跟你去,一个就是等到大家都走光了,他才来说话。所以就说如果你能了解别人,你看毛遂和冯谖,他们自荐模式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了解他的君王,所以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不了解别人。我们讲到后边,再来继续深入的探讨。
主持:这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到这里,师父您还有什么补充讲解?
了空居士:我觉得我们学习,一方面,我们现代人很好,有网络,查什么资料都很方便,好像我备课,我也会认真地叫你帮我查,网络上还有其他解释吗,等等,然后我们再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圣贤的生平的一些言行,这么讲解起来,好像我这个“人不知而不愠”,我相信我这么注解是很完美。包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关于这个读音是读yue好还是读le好?我觉得我这个看法也是很正确的,还有“学而时习之”,很多人说要实习,那也不一定什么事情都能实习嘛,所以说我还是认为是温习、研习,这个恰当一点,所以我真诚地告诉大家,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联系圣贤他以前的生平,那些言论等等,包括同一时代的某些圣贤的言论,这么可能就会学的完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了空居士:曾子,就是曾参,也就是《大学》的作者曾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吾,就我的意思。日,就是每天。吾身,就是我自己,我身。三省,这个三省,省,就是反省,三,就是多次的意思,当然朱熹朱老夫子他老人家将三理解成就是后边三个方面,我不怎么支持,我认为三就是多次,多次以这三个方面为主来反省自己。三个方面就不用再说了嘛,就是他后边说“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就是谋划,其实就是帮别人做事,或者去做官做什么,就忠于职守吧,而不忠乎,忠,就忠心,忠心耿耿,就是做事情非常尽责。就是他常常反思自己,我帮别人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尽心尽力?尽责啊?忠就是这个意思。那第二个方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而不信乎,我有没有失信于朋友?就说我与朋友往来,有没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到位,失信于朋友有没有?第三,“传不习乎?”传,是曾参传给别人呢还是曾参得到别人的传呢?如果你传别人,然后自己常常要温习,看起来也好像是对,就好像老师要教学生,你也常常要备课,看起来,也似乎有点道理,其实吧,如果以圣贤的心态,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孔子在里边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就说,大家就认为我比你们大一天吧,你们在我身边不要那么拘束,这是孔子对他学生的心态。你看六祖在《坛经》里边对大家都说善知识,其实就是以恭敬的心叫大家,不是当他们是学生了,而是当他们是同参道友甚至是良师益友了,叫善知识。当然我这凡夫,我也学着这些圣贤,大家叫我师父,我是称大家为同修,也差不多善知识的意思。那从古圣先贤这种心态来看,这个传不习乎,严格来说,一定不是说他传给别人,而是他从他的老师孔子那里学到的东西,他常常会去温习。甚至进一步上升到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曾参他无论是看到别人有什么优点,得到别人什么指点,他都会认真地听,认真地去学好,所以这传不习乎,一定是说老师所教导,我一定好好地去学习,去温习,去复习,所以从曾子这句话再对应上边说“学而时习之。”这恰恰就是孔子的思想和曾子的思想。
主持:为人谋而不忠乎,用现代的概念去理解是不是指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或者是说工作责任心这方面?那把他放在第一条也是非常好的,我确实觉得一个人立身处世,如果他在工作中有这种责任心,他其实在工作之外,同样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了空居士:对,因为人嘛,往往就做一行厌一行,所以这点是很危险。第二条就他对朋友是否失信?其实这就是一个社交,一个社会影响,社会形象。第三个传不习乎?这个是强调不断提高自己,不然你就会掉队了,被社会所淘汰。这个三省,一定是多次的反省这三方面,如果是说从这三方面来省,不用那么啰嗦,是不是?后面摆了一二三都摆在那里,还要先提要从三方面,这个应该不是古人那种言简意赅的风格,三省就多次,如果你说从三方面来反省,那可能就每天反省一次就行了,那可能早上反省还是晚上反省,那反省完了,中午反省上午的,下午就不反省了,明天再说吧。旬子旬况他也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六祖惠能大师也“常自见己过”,常,经常,时常,常常。是不是?不是一次,所以说三省吾身,是多次的反省自己。第一方面做的怎么样,第二方面做的怎么样,第三方面做的怎么样,多次的反省,就跟那个子思《中庸》里边说“君子慎其独也。”这是一致的。
主持:我为难你一下,师父你用一条把它总结起来,我们每日多次去反省一条的话,怎么来概括这一条?
了空居士:其实一条就是我说的凡事尽力而为,做人问心无愧。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了空居士:君子不重,那是不是君子要吃胖一点?体重大一点?人高大一点,很重,称起来两百斤以上?君子不重,其实是君子不庄重,不稳重。则不威,那天说到开玩笑,我说自古圣贤好像都没有开玩笑的习惯,就没有这种嘻嘻哈哈的,吊儿郎当的,没有搞这些。你看,正好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也就是君子的言行举止如果不稳重,不庄重,就会失去一种威严,我们不能说威风,是威严。你们去看电视,看这些有成就的人,他们往往都是言谈举止都是很稳重,很庄重,很少嘻嘻哈哈、吊儿郎当的,甚至你们去看他们的说话,语言表达都是很严谨,没有婆婆妈妈的,这就是重,也就是稳重,庄重。威,就是威严,好像香严有一首偈里面说“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还有一句说“内具定慧,外现威仪。”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君子如果他的性格,言谈举止不庄重,不稳重,他就失去威严,也就是乱哄哄的。还有“学则不固”,学,学习,掌握知识。则不固,固,巩固,稳固,也就说他的学习,学问就不够稳固,基础就搞不好。好像自古有说,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自古还有一句“玩物丧志”,所以这个“学则不固”,学业就不牢固,也就说你学就很难有成。所以请大家记得不要学那些吊儿郎当,油嘴滑舌,嘻嘻哈哈,这些没用的,不威也不固。
主持:师父,这一条是不是把必然的关系咬得太紧了,就说学习好的人也有性格轻浮的,也有的嘛。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那些性格轻浮和轻松愉快又不一样了,吊儿郎当,又不一样了,其实吧,也有一些所谓的聪明人,他吊儿郎当,他做什么事情也能做好,是的,但是你们要知道,他有时候也可能会出严重的差错,因为他太过马马虎虎,吊儿郎当了。
主持:君子到重且威这样一个程度,是不是也要他有一定的实修功夫,到一定的境界,因为你看香严,他开悟以后,他才具威仪嘛,前面他是说一答十,说十答百的那种人。
了空居士:对,孔子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从这方面去修养。
主持:明懋有个问题请教师父,我们自己不去开玩笑,那如果别人总跟我们开玩笑怎么办啊?
了空居士:噢,没事,我们也很礼貌地给他回回就好,我们不要那么投入,不要那么兴高采烈,也就没事啦。
主持:如果在这种善意的玩笑气氛中,自己表现得过于淡定,会不会影响整个气氛,或者是影响自己的人缘呢?
了空居士:其实,你们仔细去观察吧,这场合里肯定也有一些不喜欢开玩笑,甚至不苟言笑的,都有啊,那整体上会不会影响,你们在实践里面去观察吧,当然啊,有一些场合吧,好像我不喜欢开玩笑,但是有一些朋友相聚,甚至也会喝点酒,大家嘻嘻哈哈,但是有些人就会比较热烈,我就相对来说平和一点,也随声附和吧,也不失大雅嘛。
主持:那我的理解就是说洁身自好嘛,你可能会失去一些朋友,但这些朋友也是没有什么社会价值的,这种朋友不要也罢,这样理解可以吗?
了空居士:不是,这洁身自好和失去一些朋友,那你肯定是失去那些希望你同流合污的吧,如果我们也来个和而不同那就没事啦。
主持:那还真的需要智慧去处理。
了空居士:掌握这个分寸嘛。
主忠信,前边就讲到,“学则不固”,接下来,孔子告诉我们,我们平时要学的主要是以忠信,我们要修养的主忠信,以忠信为主,忠,就是职业道德等等,信,就是做人的规范,社交等等。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是最有趣的,“无友不如己者”,无友,就是没有朋友,这句话包括朱熹都说不要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这个就很势利了,眼睛往上看了,但是这个事情如果传出去,我告诉你,我还是搞个一二三,老二就不愿意跟老三交朋友,哎呀,你不如我,那这个事情一传出去,老一就知道,你老二也不如我,我也不愿意和你交朋友,也不愿意跟老三交朋友,那么天下就没有朋友了。天下哪有说朋友个个一模一样,你要从哪个方面,是看学历呢还是看门第呢?还是看你的社会能力呢?还是工作才能呢?你看哪一条呢?不如自己的,你要势利也搞个标准,是看钱比你多还是官比你大?那这样你交朋友只能交同一个级别的,而且先问一下你银行有多少钱?你家的房子是几平方的?一平方值多少钱?你开的是什么车?然后差不多可以交朋友,差一点算了,你是大学本科还是大专?还是清华北大呢还是交通大学?打听一下,如果不是就不要了,那天下很难找到朋友的。“无友不如己者”,其实吧,这句话,如果用孔子另外一句话来印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友不如己者,就是所有的朋友,他们都可能有某一些特长超过我,是不是?你要从这个角度,主忠信,然后你要善于去学别人的优点,见贤思齐。无友,没有哪位朋友,不如己者,这个有这方面的特长,那个有那方面的特长,这个有这方面的优点,那个有那方面的优点,这个是孔子的风格嘛,是不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确实是!如果让我来说,我认识的同修啊同学啊朋友啊,如果你们要我说他们有什么优点,我都能说出来的。我告诉你,我抓个老鼠给你看,老鼠有什么优点值得你学习?你能不能说出来?(主持:生存能力很强。)是啊,我告诉你,老鼠有两大特征,我看了都很佩服,我们小时候住那个老瓦房,经常有老鼠的,老鼠让我来说,它有很好的耐心,它想那里打个洞,它晚上可能坚持不懈地在咬咬咬,甚至几个晚上,白天它不敢出来,怕被人家打死,晚上出来咬咬,它甚至会咬到天亮,我告诉你,这是它的耐心。第二个,老鼠它有大定力,你们半夜,看到有老鼠,起来赶它,它有时候躲在一个角落,然后你怎么敲,它在那里一动不动的,除非你正好是差不多敲到它身上了,它才吓一跳跑出来,要不然你气死了,这个老鼠本来是躲在你面前某一个角落,只是你看不见,你怎么敲怎么赶,它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是我从小观察到的,所以这一点真的是很厉害。所以说不要说人,我们平时看着讨厌得要死的老鼠,我都发现它有这两大优点,我们一般人是很难达到老鼠的那种耐心和定力,真的是锲而不舍,而且在那里真的是泰山崩于前而不顾。所以说无友不如己者,就说没有哪个朋友绝对不如你的,他总是有哪方面的优点,所以我身边的人,我都能够发现他们有哪方面的优点,所以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过则勿惮改”,过,就是过错,勿惮改,这个惮字,我们说肆无忌惮,也就说,你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不要害怕去改过,就说有些人很怕面对自己的错误。所以孔子说没事的,有错就改吧,不用去担忧,是这个意思。
主持:我觉得这句好像意义不大,因为如果知道过错的人都会有心改之,只是我们常常不知其为过也。
了空居士:不,不,有些人就是有那个脆弱的自尊,不相信你去场合里边看,有时候说人家这个做的不好,他拼命说,不是我不好,是什么什么原因,什么什么,他老是要搞很多借口。(主持:那他还是不知道其为过也),不,不,不,你接触的人,没有仔细去观察,大把这种人,我知道的,所以有时候要指出人家一个错误,我都会很谨慎的,不敢直接说的,等下你说一句,人家说十句,听的烦死了,然后他照样还不改,他好像维持他的自尊心一样。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了空居士:这句话最直观的说法就说君子他吃饭不要求吃得太饱,居住啊,安,就是很安稳,很舒适,居住嘛他也没有太苛求,没有希望住的那么舒适。慎于言,就说话很谨慎,不会信口开河,说话都很谨慎。敏于事,是不是做事很敏捷?做事很聪明,那么不聪明怎么办呢?不是,这个敏,有勤快的意思,我们说勤敏,奋敏,做事不偷懒,但是说话又很谨慎。那这三方面联合起来,你就知道了,君子真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吃饭居住没有太过贪求享受。也就说君子对于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条件要求比较低。我以亚里士多德那句话“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人家活着是为了吃饭。”这么来印证,就对了。就是说他对生活条件,吃住没有特别苛求,做事又很努力,说话又很谨慎。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这一点,不是到处都能够随遇而安嘛,到处都很受人欢迎嘛,是不是?如果我们去打工,就看宿舍怎么样,饭堂怎么样,工资什么都是要谈条件谈得很高,人家都不愿意请你了,如果说有个中等的标准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了,我做事又认真,也不会乱说话得罪人,那你到哪里去都受人欢迎。
“就有道而正焉”,有道,就是有道之士,也就是懂大道之理,其实扩展来,就是有智慧的人,就有道而正焉,就为人处世,往往都会请教那些有智慧的人来匡正自己的言行,或者是某一些计划,这样就叫做好学,你说孔子有没有做?他不是向老子问过道,还有跟谁学过音乐跟谁学过礼仪等等。孔子也很好学的,听到谁有本事,他都会向谁请教嘛,所以圣人无常师。你看,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就这样的人才可称得上叫做好学。也已,是语气助词,加重这个语气,肯定。从这句你看,现在年轻人说就业难,你就看这句,其实就业不难的。食不求饱,就说你不用苛求单位要给你多么好的吃饭的条件,然后吧,宿舍各方面要求也不要那么高嘛,然后你就努力地做事,然后说话谨慎,不要得罪人,那你肯定会干得很好,会一步一步地提升的,是不是?然后做事,请教那些有经验的人,将事情给做好,那你肯定成功了,不然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是失业,不是社会不需要人才,社会是很需要的,只是你真的是不够好学吧。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了空居士:孔子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不认识你,不理解你,最怕你不理解别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真的是大圣人,他抓住了事情的主要矛盾,人家不了解你,你了解别人,你就会看准时机嘛,该毛遂自荐就毛遂自荐吧,是不是?该冯谖自荐就冯谖自荐吧,冯谖自荐的形式跟毛遂自荐的形式不一样,毛遂就直接跟平原君就说,我也跟你去吧,平原君说,毛遂我看不出你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说我这个锥子你没有放在口袋里,你怎么知道我尖不尖,平原君说算了算了,我本来要选十八个人,已经选了十七个了,少一个没关系,就走吧。结果去到秦国,那前面十七个都没办法,最后还是毛遂厉害,结果毛遂就出名了。他也不会内心说,说的那么难听,十八个有十七个,你要去就去吧,那我就不去了,那不去,天下就没毛遂了。那个冯谖又不一样,当时那个孟尝君被贬,然后他三千食客慢慢就跑掉,跑跑跑最后就剩下冯谖一个人,孟尝君问他,大家都跑了,你为什么不跑,他说你是个好人,我是留下来帮助你的。孟尝君说有什么好办法,他说请给我一辆马车,一个车夫,我要去游说好像是秦国还是什么邀请你去做官,不过你到时你一定按照我的计划来做,听我的,结果他就是游说秦王吧(主持:是魏王。)然后人家真的要来请他,他就赶快回去游说齐国,你看人家那边来请他,如果这贤明的人被请走,对我们国家不好,你还是赶快启用他做官。结果一打听确实是这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狡兔三窟嘛。你看这个冯谖和毛遂,自荐模式是不一样的,当然,他们这两个模式如果倒过来也不行,所以因为他们对他的主人很了解,而且对周边的局势很了解,所以患不知人也,就是这样。所以你们不要说怀才不遇什么,其实你不懂得你的领导,不懂得周边的情况,要不然你或毛遂或冯谖,是不是?你就懂得去做了,哪有什么怀才不遇的呢?当然,如果周边确实各方面条件真的不允许,那么你就只能先等待着吧。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历史上称为千古一相,那个人是谁?就是李斯,就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那个李斯。李斯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老鼠文化,就说他年轻的时候有远大的理想,他跟荀况学过,也是非常有才华,非常有抱负,当时天下比较乱,所以他一直在观察要投奔哪个君王能够大展宏图,他就有一天发现那些老鼠在那个茅厕旁边的,饿得要死,甚至在厕坑旁边吃点大便,脏得要死,好像又被人家吓得魂不附体的,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官家的粮仓库附近也有一些老鼠,哇,那老鼠都吃得胖胖的,走路摇摇摆摆的,他就说,人就跟老鼠一样,你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你就顺利了,结果他后来就到处去观察,最后投奔了秦王。所以就说这么合起来,毛遂,李斯,冯谖,他们这三个人都是从不同角度,按照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去寻找自己的出路嘛,所以怀才不遇的人真的要研究一下这三个人。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