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儒家经典-【大学】(第一讲)(1)

了空居士讲儒家经典-【大学】(第一讲)

 

时间:2017312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碧莲)

 

主持:今天我们这堂课要开始讲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这本书可以说我们从小就如雷贯耳,但是真正把它完整地看一遍的不会是很多数,(《大学》)里面有很多句子成为一种名言了。这次也是因为给师父备课之机我才把它非常完整地看了一遍,非常殊胜的一篇文章。

了空居士:四书之一,它肯定殊胜了,在我们中华文化的宝库里边,这个是属于北斗七星之类的。

主持:那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大学》这本书。我就一句一句地请师父做详细的讲解。

了空居士:好,请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了空居士:我们首先来说,这篇文章的名字称为《大学》,当然我也没有特别去研究,这个名字是曾参自己定的呢还是后世的人定的?这方面我就没有特别去研究。《大学》的作者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个七十二之一。他的父亲就是曾晳,我记得我们以前读书时,教课书里边就有一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里边孔子对曾晳的思想还是很认可的,曾参是曾晳的儿子,也就他们父子都是拜孔子为师,那曾参他教出一个著名的弟子就是《中庸》的作者子思,子思是谁呀?是孔子的孙子。孔子的儿子叫做鲤,据说就是当年孔子的老婆生下这个孩子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哪个国王送了一条鲤鱼给孔子,古代这些鱼呀肉还是很稀有的,送一条鲤鱼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礼物,大概是这个意思,所以孔子也很感动,就用这个鲤字给他儿子取名——当然我这些是在百度百科上看的——所以他的儿子叫做鲤。他的儿子不厉害,没那么好的学问,所以在历史上不出名,不过他生了这个儿子子思,哇,就很厉害了,他写的《中庸》就跟《论语》、《大学》、《孟子》合称四书,多么厉害,都跟爷爷孔子排在一起了。这个曾参在儒家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承前启后的非常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当然儒家不是孔子创立的,是孔子总结的,其实我们中国《左传》啊等等很多都是在孔子之前已经是有这种儒家思想,只是孔子他是将儒家思想集大乘者,所以历史上说到儒家,首屈一指就说到孔子,所以说曾参在儒家他的地位是承孔子然后又启子思,有很重要的地位。那好,我们转入正文吧。

“大学”,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你读完高中就考大学,那么古代这个“大学”其实严格来说是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这个人是很有学问,好像大学者,他是一个大学者,很有学问,学问渊博,这个是大学的一个意思;另外一个大学就是指学校的一种制度,好像古代有所谓的童蒙,儿童读书的,教一些比较常见的字,一些礼节这类的。那大学呢?一般是指成年人的,古人是说15岁以上的就开始要转入对经典的研究了——这些小孩学的那些童蒙那些是不是叫小学我就没有去查——就不一样,主要是要学习这些经典、经史,就是要真正来树立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些学问了,也就是属于智慧层面上的,所以这些就称为“大学”了。所以曾参他自己跟孔子学了之后,他就总结说“大学之道”,就是我们成年人学习的这些学问,他自己来总结几个要点:“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看,第一个,“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明白的意思,第二个“明德”,自古很多人在注解“明德”这个词,我用一个成语摆在旁边,你们就知道了,有一个成语叫做深明大义,再摆一个高风亮节,哇,亮节你就明德,所以深明大义这个大义和高风亮节,大义、高风,亮节,这三个词摆在旁边,我们来注解这个“明德”,差不多“明德”就是属于这个内容了吧,所以据我研究,“在明明德”,就是在于此人如何去深明大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节操高尚的人,这就是“明明德”,这是一方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行为观这些属于思想境界方面,品德方面的。第二方面就是“在亲民”,说到“亲民”,朱熹和王阳明在历史上就有这方面的不同见解,当然朱熹和王阳明他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好像朱熹已经死了,王阳明才在搞他的心学。(主持:朱熹南宋,王阳明是明朝)不要说笑话关公和秦琼两个人是朋友,那是笑话,一个汉朝一个是唐朝(引自《关公战秦琼》)——朱熹和王阳明他们是没有辩论过,他们是不同年代的人。据说是陆九渊就跟朱熹曾经面对面的辩论过,历史上有鹅湖之会,陆九渊也叫作陆象山,我记得我们高中读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就有陆象山“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陆象山也就是陆九渊,他以前很著名,称他(的学说)叫心学,我记得哲学称他主观唯心主义。这个朱熹吧,他的学说就称为理学,他强调所谓的天理。当然理学也不是朱熹首创的,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从儒家思想就开始开创了所谓的理学,这理学它的理主要是指天理,我们说伤天害理等等,就是说言行和老天的本意不相应,所以历史上叫作程朱理学,程就是程颐、程颢,朱就朱熹,朱熹他也是继承和发扬了程颐程颢的理学这个学说,所以历史上就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就这么来的。

那好了,历史上朱熹最著名的就所谓的《大学》改本,他(根据)对《大学》所谓的参悟等等,有一些是他按照他的观点改过的,有些按着他的意思再补上去的。我们这一段就是有一个字,就是这个“在亲民”,朱熹就认为这个“亲”应该是“新”,在流传的历史过程中给搞错了,新才更加恰当。当然自古也有所谓的一字之师的说法,我记得以前有一首唐诗,有空去查一下,不知道是谁(任蕃)题一首诗“昨夜月照一江水”,那个人说应该改成“半江水”,将“一”改成“半”字,有这个传说。那个人去到那里一看,他要回来改,走到江边,发现别人已将“一”字改成“半”字了,然后他很感慨:确实老远看是一江水,走近了才发现那是反光,原来才半江水。所以自古也有这个说法。所以朱熹以他的学问和他的治学精神,他就以为古人这个词用的不对,他就改成“新”字。

那好了,按照我自己来研究,“大学之道”,第一:我们作为学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学什么是高风亮节,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好的思想等等,这个先有正确的世界观。第二个:如果是新民,就是说我们要去帮助老百姓,提高思想境界等等,那你必须自己要学的很好,你刚入学,老师就教你以后你如何去帮助老百姓改进思想,移风易俗之类的,好像也快了一点。假如说亲民我觉得更加恰当,为什么?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他首先要深入群众,要学会不能摆架子,尤其自古民间有很多藏龙卧虎,以前我们讲禅宗公案时,那个周金刚遇到一个婆子问他点什么心他都搞不懂,他自己还挑了一担书,看起来好像经纶满腹,怕忘记(书),连书都挑在肩膀上,一个婆子,在那里烧烧饼的,她都对佛学有这样的领略(参见《了空居士讲禅宗公案-德山宣鉴》);无独有偶还有什么“台山婆子”,五台山山脚下那个婆子,“蓦直去”,也很厉害(参见《了空居士讲禅宗公案-堪破台山婆子》)。还有以前“婆子烧庵”,这个老婆婆也境界很高。所以从自古来说吧,一个年轻人去学习之后,就以为意气风发地要去改变世界改变别人,这其实以古人的习惯来说可能性不大,你必须深入群众,将你的理论去联系实践看看怎么样,这才比较恰当。所以我也支持王阳明说应该是亲民,深入群众,不要脱离社会,这才是真正一个求学的人的正确的思想,所以我了空居士就认为《大学》这一句话就应该是“亲民”,不应该是“新民”。

那再接下来,“在止于至善”,止就是停止,应该停在这个地方,这就是止,至善,就是至高无上的至,善就是良好,那整句话就说“在止于至善”,就是要以尽善尽美为终极目标,也就说希望你能不懈的努力,不要得少为足。所以大学之道一方面教我们如何有正确的思想,要树立良好的品德,然后要懂得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到群众中去学习,去实践,然后一切行为一定要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当然有时候说是容易,做是很难,但是你必须以高标准高要求去要求自己,去努力的做好,这就是“大学之道”的三个方面的学问。

主持:师父,我想就这第一句还是有一些疑惑再问一下。

了空居士:非常好。

主持:我们这次讲《大学》不妨把速度放慢一点。

了空居士:我们也模仿讲《金刚经》那样,有疑惑随时提出来,我希望大家也去备课,甚至也看看其他大德怎么讲,然后来对照,我也喜欢止于到善。

主持:“在明德”,“明德”是否是指最高的道德标准?能不能这样去理解?

了空居士:可以,但是我告诉你,这个道德标准,譬如我说明双鱼那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啊?其实这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只能引经据典说什么为人处世等等。那么其实进一步落实我认为还是两个方面,“亲民”,就像老子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以身托天下”。那“亲民”又有什么标准呢?“止于至善”。所以这三方面,“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合起来,又是有思想的高度,又是有行为的方向,又是有做事的标准,那不就是非常好了嘛。所以做事不要马虎了,力求尽善尽美,是不是?

主持:关于亲这个字,程颐和朱熹都认为是新,而王阳明认为是古本的亲,那师父您刚才这方面阐述是很详细了,我也很认同,同修们如果有不认同的,可以继续在公屏上提问。

还有这一句最后两个字“至善”,我查了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面,他的注解就是“事理当然之极也”。而我又查了王阳明他的注释是认为“至善者,心之本体”。同时我还看到王阳明在和弟子的问答里面(见《传习录》),有这样的记录,王阳明就说“至善,乃明德之本体,即所谓良知也”。

了空居士:鱼鱼,我跟你说句真诚的话,我了空居士很实在,朱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听的清楚吗?王阳明那句话又是什么呢?他们就落到以名词解释名词。好像人家问我明双鱼是谁?我说明双鱼也叫双鱼,他说双鱼是谁?我说就是明双鱼。那永远搞不懂。好像了空居士你住在哪里?我说我住在家里。那你家在哪里?就在我家里。那你一辈子搞不懂,你看他们这些儒生其实就是,你看刚才朱熹那句话你读出来,我分析给你听,“事理当然之极”又是怎么回事呢?什么是事理当然之极呢?我的解释“至善”就是尽善尽美。你说了空居士尽善尽美做的怎么样?你一切都做的标标准准了,好像我叫你扫地,你地就扫的干干净净的,你和人相处,就不要发生矛盾,就算发生矛盾也要调理好,是不是?最少有个大众的标准,说这些古古怪怪的名词谁都听不懂,鱼鱼,我了空居士说的你能听懂吗?我说止于至善,做事要认真负责,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任务完成的漂漂亮亮的,这就对了。什么天理,什么良知,你们谁听的懂,我就听不懂。

主持:那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明德是为人的最高标准,而至善是处世的最高标准?

了空居士:对,但是又不能躲起来,你要亲民。你这理解非常好。

主持: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者为《大学》之纲领,这三个是纲领,但是我反复读诵之下,觉得这三个词吧,它并没有一个平行的关系,那师父能否帮我解惑一下那这三者是怎么样一个关系?

了空居士:这三者的关系,让我来分析又有平行的关系,又有纵深的关系,就是纵向深入,也就是说这三者其实涵盖了一切,从平行的角度,从横向的角度,一个是思想,一个是具体的落实,一个是做事的标准,你有这种思想,你要做什么用,去哪里做?亲民。明德最后干吗?亲民。亲民要怎么做才达到明德的标准?就是止于至善。这个是从横向来说,就是并排来说。从纵向来说,你要先明德,然后去亲民,然后真正的落实,止于至善。所以让我来说,曾参真的不愧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他这三个方面真的就是一个立体的结构,纵横交错,就涵盖了大学的学问,真的是总纲。

主持:我在王阳明写的《大学古本傍释》里看到他有这样一句注解,王阳明说“明明德、亲民,犹修己安百姓。”我觉得他这句注释分析一下应该也还是到位的,修己就是内省修身,安百姓就是对外,亲民就是对外的事功,一个是内省,一个是对外的事功,所以他这个注释应该还算到位吧?

了空居士:还算到位,但是他有点偏于以为一定去做官,不是。其实亲民,这亲嘛,严格来说不一定有高低之分,我们下对上也可叫亲近,是不是?当然上对下同样可用亲切,亲近都可以,所以这个亲,你安民,说句内心话就有点托大了,自以为你要去教化众生了。其实有时候吧,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让你做大官,你可以去安百姓,如果让你做百姓,你能够和别人和睦相处,是不是?(主持:和光同尘)夹缝里边生存,游刃有余,所以你用和光同尘我非常赞同。这个亲字用的很妙,新嘛就是一定要去移风易俗,一定要去教别人改变原来的模式,也太托大了,自以为是。亲嘛,真的是不卑不亢,和光也好,同尘也行,所以这个字非常妙,所以我非常支持用亲字,反对用新字。

主持:××同修问,亲民,可不可以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呢?

了空居士:噢,其实我们与身俱来就是一个群众啦,这句话也很好,不过,我告诉你,从群众中来这句话就不用说了,我们本来就是群众,本来就是群众的一员了,只不过你到底能不能跟周边的人合的好呢还是合不好?只是有这个不同。亲民,就是你要懂得主动搞好关系啦。

主持: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层的关系,××同修说能不能理解为信愿、行、证道三步?

了空居士:可以的,我们首先在思想境界,你要端正思想,高风亮节,然后去做,然后去真正地做到完美,也可以这么理解的,也就不完全是嘴巴上说的,而是要落到实处。

主持:这样听师父分析下来,我觉得这三方面纵深的意义更大于它平行的意义,它的纵深的关系更深一点。

了空居士:是,但是它确实真的是又是纵又是横。

主持:回到最初这两个字“大学”,王阳明对弟子的说话里边,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王阳明就说“大学,大人之学,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王阳明他对人的理解就是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个理解好像与佛家的思想也是蛮相近的。

了空居士:有点,我们佛家很著名的一教三经,其中一个是《佛疑教经》,一个就《八大人觉经》,一个是《佛说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里边称开悟的人叫大人。但是王阳明这么说也是有点牵强,大学如果就是大人之学,就是那些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去学习的,也就是发大愿的人去学习的,其实不是,严格来说,你如果发大愿,你已经是属于明德了,就不用再去明德了,就去做就好了,佛家开悟之后就叫作大人嘛,没有开悟的时候就叫小人,六祖“般若品”(见《六祖法宝坛经》)好像也这么说,所以你说大学其实是开悟的人才能学,这就是病句了,所以从这点也看的出,王阳明对佛学他研究的没那么深,所以他这有点东施效颦吧。我们还是很朴实地就说大人这学,就是成年人的学问,让我来说曾参这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之道,就成年人要学习的学问,小孩子就学一些简单的就好,就不要说大人啦,就胸怀大志什么,就不要搞那么复杂。是不是?因为他(王阳明)是有点效仿了佛家的大人之类的,但是不是的,如果你真的是大人了,是佛家那种开悟的人,就不用再学了,你本来就要去教别人了,开悟的人不用对开悟的人讲道理,开悟的人是对没有开悟的人讲,六祖也这么说,“般若品”嘛,“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王阳明这句话也有点牵强附会,当然都是我了空居士一家之言,不过我了空居士有个好的习惯,我乐意接受大家的探讨,甚至我开了个“华山论剑”,你们觉得我哪里讲不对,约个时间华山论剑都可以。当然都是善意的,都是学问的探讨,不是恶意的争斗。

 

知止而后有定,

了空居士:“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止,前面说止于至善,我就说做事要以尽善尽美为目标,那接下来这里的止和前边止于至善的止,是不是同一个意思?这里的止是不是前边那个止?让我来说,不是完全是前边这个止的意思,“知止而后有定”,就是为人处世你要懂得该做不该做。是不是?佛家说“止恶扬善”,儒家说“非礼莫视,非礼莫听,非礼莫言,非礼莫动”,四个非,视、听、言、动。非礼,就是不合礼的事情,不合礼教的事情,非份之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做,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也就说不要信口开河,不要乱动,不要乱说,所以这里知止的意思,让我来说就是儒家的非什么非什么莫动,人要懂得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事好说,有些事不能说等等,所以知止而后有定,这就跟佛家的因戒得定,“做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这就知止而后有定,就问心无愧。就人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的心就是很定的,问心无愧,知止而后有定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人有目标了,你的心就安定下来了,哎呀,那这个太狭隘了,朱王两位老前辈他们有什么看法呢?

主持:朱熹他注解的止这个字,跟师父您讲的不一样,他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这个止认为是至善。

了空居士:那你知道至善了,然后你的心就定了吗?其实让我来说,你知道至善了你的心反而不一定稳定,因为你老是心里忐忑不安,说我还没有达到那个高标准呢,是不是?譬如说你知道读书最好是考100分,那么你的心就定了吗?你考99分还差1分,这个时候的心还是不定的,是不是?让我来说,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们再引出君子慎独嘛,就是这个道理,你该做不该做,那你的心不就很好平静了嘛,让我来说他这个说法还是很笼统,我了空居士这个说法目标很明确。

主持:朱熹这样说是因为他(关于)“定”这个解释跟师父您这个解释是不一样的,“定”,他认为是“志有定向”。

了空居士:那我问你,接下来呢?定而后能静,你有定向就能够安下心来了是不是?那人生什么是具体的定向呢?是不是?考进士定向呢?还是说做了一件好事定向呢?所以他这个很含糊。

主持:师父您认为这个志有定向这个注释您是持否定的?

了空居士:我们在座各位所有的人你们哪一次定了之后从此就不用动了,没有吧。

主持:很奇怪,我后来又查了王阳明的注释,王阳明很多地方跟朱熹持不同意见,但唯有在这个“定”这个字的注释上,两个人是统一了,都是志有定向。

了空居士:我了空居士继续往下讲解,等下再摆在一起对照一下啦。

主持:** 师兄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几个嘛,儒家为什么没有佛家的意根,不加个非礼勿想呢?

了空居士:哎呀,我告诉你,其实这也看的出孔子的大智慧,想没所谓的,不要做出来就好了,你以为连想都能控制住,佛家有说到意根,但是也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边的第四忏悔业障里边也说只要我们随时能将错误的改正了就好,所以这意,只要你不要变成现行,不要变成言、动,眼、耳就好了,控制的住就好,消灭在萌芽状态嘛就没事了,所以不用特别提意,如果你意控制的不好,你就会变成视、言、听、动,是不是?控制的好就不会了,孔子很厉害。所以我对孔子这种解读,凭你明双鱼这样的才女,你觉得我这样解读合理吗?不会觉得孔子当年漏掉一点?一点都不会的漏,刚好。

 

定而后能静,

了空居士:譬如说我们没有做坏事,所以我们的心就不会忐忑不安,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才有可能更深层次地安静下来,你说这里这个心的定和静还是有区别的,譬如说你们平时没事干,那个心也叫做定啦,但是你要真正静下来呢,还是有一个距离,我们首先一定要解决浅层次这个心的安定,然后才能够真正达到心更深层次的静。

 

静而后能安,

了空居士:安嘛,一个人无所事事,你不能说他是心安理得,一个真正坦坦荡荡的人,他就是在百忙之中,他也能够从容镇定,这就是安吧,心安理得,安,我就理解为心安理得。也就是曾参是从我们的心(来说),问心无愧了,然后就更能够静下来了,静下来了才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安。

主持:师父您认为定、静、安是一个内在层次是吗?

了空居士:内在层次,心平静的不同程度。

主持:定、静、安三个层次怎么样能够避免进入最后的寂灭相呢?

了空居士:噢,你看他接下来就这么说了,曾参很厉害,他不是那种逃避现实的那种顽空的书呆子,他不是。

 

安而后能虑

了空居士:就是你真正心安理得,你才会思考问题,会想的周道,我们一个成语,深思熟虑,这个虑就是深思熟虑,你的心真正很安定,心安理得了,深思熟虑,那么如何看得出你达到深思熟虑的水平呢?

 

虑而后能得

了空居士:你想事情,你说师父啊,我天天在思考问题,我说你能够想出什么吗?你要有能得嘛,你心里的很多念头你都要给想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有个得啊,有句俗话说“智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百虑,必有一得。”这个得就是你要真真正正有用的结论,要不然,你的想不是空想,妄想?想当年,我师父就告诉我,你要将心中的念头全部理顺,给它一个客观的答复,得出一个客观的答案,这就是得,“虑而后能得”要以有得为标准。那好了,这个其实跟佛家的戒定慧很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致的,只是曾参他写的比较细。

大家对几个层次有什么想法,两位老前辈怎么说呢?有没有什么不同的说法?,你倒过来抓住后边这个得,得,他怎么下结论呢?

主持:得,朱熹的解释说得其所止。止呢,他前面也解释过,至善之所在也,就是得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我能不能这样理解呢?就朱熹的认为“得”就是得到至善的境界?

了空居士:那至善又是什么呢?如果你们问我至善的境界?真的想不出来,其实至善是要有一个具体的事情来定位,譬如说你考语文考的尽善尽美,那就考100分啦,得100分不等于你语文的知识全部都懂了,但至少你这次考试你还是至善了,考数学也得100分,这次考试至善,你一定要有个具体的目标才能够说至善的标准,否则没有。朱熹这句话是空话,我相信他的学生都听不懂,因为他自己也讲不清楚,所以得就是针对每一件事情,每一件事情你静下来想都能想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这对具体事情才有得失之说吧,要不然泛泛而论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主持:静而后能安,静这个字和安这个字我能否这样理解?静就是一种躯体的安静,而安是一种内心的安宁?

了空居士:噢,让我来说吧,这个其实古人用这几个词,他可能说这个静,譬如老师上课说孩子们安静一点,不要说话了,不要乱动了,这叫做静,我们从面对学生来说,说定嘛,说孩子们坐好,站好,不要动,严格来说定,甚至可以从生活经验上就是指外表的,坐好坐好,不要动,静,好像看的出,他的精神比较集中。那么安呢?大家都坐在那里真的是很自然的很安详的。不用你说,他自然的流露,他这个是层次上的加深,然后又说如何来衡量你真正的安呢?能虑,安而后能虑,你能够想事情,很多小孩吧,他坐的很端正,很安静,但是他脑袋一片空白不能虑,其实他那个安静也不是真正的安静,他最多是自己强迫自己静下来,要以能虑(来衡量),那真的能虑…有些人烦恼的要死,很劳心,天天想东想西,想不出一个好结论,那如何来衡量你能虑呢?就是虑而后能得,要能得,这种虑才是真正的虑,不然就叫做劳心了,不是虑啦,所以曾参也写的很仔细。

主持:而且虑这个字和得这个字就把他整篇文章这个层次提高了,就(体现了)非常积极的人生观。

了空居士:后边那几句话一讲下去,你们就知道我的理解是正确的,我们将后边也连起来,然后再来看朱熹和王阳明的一些观点。

主持:师父,那就是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如何去起用?正好明*提了个问题,师父就现场给我们演绎一下怎么起用这三句圣人的教导,明奏说他的领导经常在会上大声点名批评他 这让他很生气。这个状况他如何得到安、虑、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你应该来问我,假如你是我,你在大会上被领导公开点名批评,你怎么做?我就说我先不会生气的,我会很冷静地听领导批评的对不对?如果对,我发自内心一定要去改,如果不对,我马上,不是说反唇相击,不是的,我是如实地给领导汇报,说领导其实就是这个样子。哎,下午我就自己在演示啦,那个什么群有个叫清风的,我在里面发助功的消息,他就骂我了,我也没有骂他,我只是跟他说我了空居士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现在网站上有多少同修的文章,甚至你们现场现在都可以接受我助功实验,甚至可以到东莞来参加面授,是不是?我从24岁到今年52岁,28年都在传播祖国优秀的修炼文化,来到我东莞的人有多少人?到全国各地见到我的人有多少人?然后你这个清风也不认识我,也没有跟我在网络上学过,更没有来到东莞面授过,你怎么一口就吵定我是骗人呢?是不是?你骂,我也不用对骂,我也不会生气,我有理有据的跟他这么说,而且你这个说话的这种行为,开口就骂人的这种行为,你要去问你父母,这样做对不对?如果娶了老婆你问老婆,看到你这么平白无辜的骂人你老婆会怎么想呢?你儿女会怎么想呢?是不是?我不用生气的,我这么说就行了。所以明*,你为什么要生气呢?其实,我送你们一个成语,被人家批评的时候会生气,往往都有恼羞成怒的可能,也就是他正好点到你的薄弱环节,你要牢记我这种说法,其实不是我发明的,孔子好像曾经也这么说,有人问如果有人骂你,你该怎么做?孔子说要认真听看他骂的对不对?如果对,你要道歉,如果不对,你就要询问他我哪里做错了?如果他说不出来,他就倒了,他就输了你了,明奏是不是?

主持:师父,这样大庭广众,开大会的时候被领导点明批评就真的是很尴尬的。

了空居士:不是,你平时如果做的都对的,领导冤枉你,如果太过分了,你当场就可以校对嘛,不是叫板,是校对

主持:往往领导在上面开会,员工在下面是没有一个对话机会的。

了空居士:不可能,你站起来就好,你问明*开会有多少人?现在明*你当场说你被领导开会点名批评时,那个时候在场有多少个人?没多少个人的,肯定明*是确实做的不好,是不是?假如是我,我做的是对的,领导冤枉我,我当场起来跟你说,甚至我都可以辞工,因为他这个工作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也随便找得到的,不相信你叫明*现在当场就回应一下。

主持:不是做的好不好,也可能就是这个业绩是个很客观的数字,也不是说他做人做的不好,领导批评的就是工作这个业绩。

了空居士:我知道,这是现实,你必须接受,我做领导我就是这个风格,我没有批评错就好了,不然等你做领导,你就搞你的一套。

主持:*说是20个人左右。

了空居士:噢 ,那当场就站起来说领导我没有做错。如果批评你业绩做的不好,如果20个人,你做前半部分的,前十名,领导也不会骂你吧,是不是?那么你说领导我也努力做了,你不要骂我。领导说我们只能这样的,你可以不接受我这种做法,那么你可以辞工,很简单,这就是游戏规则,那么你说你能不能文明一点,领导说兄弟我生来就是这么有点不文明的,对不起,不然你离开这里就行了, 我想骂你都骂不到,也可以,是不是?

主持:打工的总是敢怒不敢言的嘛。

了空居士:不是啊,那你就改天做到官比那个领导更大,你可以去骂他了,当然也要骂得准。骂不准,人家跟你顶牛的。

主持:这是说到点子上 ,还得你自己更优秀才行。

了空居士:所以你生气是错误的,领导能够委婉一点会也好。当做管人的风格各不相同,你看三国里,赵云和张飞的性格就不一样,但是这个不能勉强,领导可以选择我们,我们也可以选择领导。这都是双向的。

主持:正好**也顺着这个例子,他说我领导现在偶尔也会批评我,我会思考一下如果的确是错了,我会立即认错,并马上改,之后领导好像没发生这事一样,气氛又好了。感觉现在已很容易搞定她了,感谢师父的指导

了空居士:**,你进步很大了,以前你说领导老是批评你,现在说偶尔了,而且你能够这么轻松愉快的化解,**你真的进步很大,大家都知道的,以前**很压抑的。

主持:××同修有一个提问:从定到得的过程,是不是和常自见己过的道理是一样的呢?

了空居士:对,我们首先一个人言行要端正,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才不会那么乱,然后才能一步一步地深入去思维,如果我们的心乱的要死,好像喝醉酒一样乱说话,你怎么能思考呢?确实是的。

主持:这样看儒家和佛家也是大道不二。

了空居士:是啊,我们搞个很低级的望文生义,这个儒字,人旁边有个需要的需,人所需要的。那道家呢?道就道路,道理。佛,觉悟啊。其实儒释道就凭这三个字,我觉得他们的含义都是一致的。

主持:*请教师父,六祖讲,“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以六祖的境界,或者说达到了圆满境界后,还会有不好的念头出来,然后及时刹车么?会有这种情况吗?

了空居士:像这个样子吧,这就要请庄子来了,知道那条鱼高不高兴(出自《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还是请释迦牟尼佛来吧,你们说我会请佛?不是的。《金刚经》里边有的,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佛世界如是,然后这样多的世界里的众生的一切心“如来悉知”,是不是?我原文背的不是很清楚,你们去查一下,从这点就说释迦牟尼佛脑海里也是有很多念头的,那些念头都是众生的念头,众生的念头肯定大把是不怎么好的,那就说明释迦牟尼佛脑海里也会浮现一些众生不好的念头吧,不过他知道,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些念头不会变成言行,他马上知道,那些念头不对的。所以六祖说了一句话“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我从六祖这句话和《金刚经》佛祖的这句话来看,我相信六祖思想里边有时候也有一些念头,没那么好的,只不过他刹那间就明白不能这么做,不能这么说。是不是?就是它一起来就消失了,一起来就消失了。是不是?让我来说,我是这么来理解,我是从佛祖《金刚经》这句话和《六祖坛经》这句话,所以我们心中有一些不好的念头不用怕,最怕的就是那些念头变成现行。你看,从“四无畏智”里边,“证等觉无所畏”,“漏尽无所畏”,漏尽,就说明有漏但不会被漏了,马上就被堵掉了,等觉菩萨叫作正等觉,那就是说他所有的念头一起来他都是理的很顺的,不会打岔的,那佛祖无上正等正觉,每一个念头都理的很顺,起一个善念,起一个恶念,全部都理的很顺,是不是?不是说没有,只不过不会变成现行。谢谢大家!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了空居士:噢,“物有本末”,物,就有形状的东西,“事有终始”,就很多事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那物有本末,最著名的说一棵树,也算一个东西吧,它有根本,树根,树头,这是根本,树末,枝末,树枝,树叶,“物有本末”,古人很有文采,他就用事物来给我们比喻吧,比喻事情吧,用一棵树,有个根本,有树根树头,还有树枝树叶,这是本末,物的本末来比喻事的终始,一件事情有开头结尾。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