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中庸》第七讲

了空居士讲《中庸》第七讲

 

时间: 201772 20:00-21:30

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一方师特训班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主持:在今天开始讲之前,我想把上一次讲的《中庸》复习一下,上次因为内容比较多,结束的有点匆忙,我想有些内容因为跟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也想请师父再稍微展开一下,今天我在读上次讲的内容时,读到这一句,就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我自然而然就想到昨天我们在诗词歌赋和主持智慧班的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动里面,很多同修参与了唱革命歌曲,那他们有的是欣然而唱,有的是羞涩而唱,还有的是勉强而唱,但及其唱之,一也。请师父就这样的一个状况再给我们展开讲一讲。

了空居士:噢,安而行之,安,就安然,自然而然。利,就利益的利,就是因为什么目的而去做,这个利,我们就可以解释为目的,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或勉强而行之,勉强,这个勉,就是自我勉励,强,就是有什么外在的压力。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就说做事可以勉强分为三大类型的心态,当然当你成功了,如果当你做成功,那个事情成功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说很多道理其实是相通的,我们以昨天唱革命歌曲,从不同同修的心态来看,其实这个三句话应运在我们昨天那个场景嘛,那就是说你如果还没有那么好的信心,没有达到安而行之,那你也搞个勉强而行之,那你们可能钻一下牛角尖,了空师父,那唱歌你能不能也找出利而行之的吗?可以的,我看明双鱼常常说破我执,破我执,搞出个破我执也是一种目的嘛,这个就是我当时去劝大家上麦的那个,确实是能破我执,所以这个就是属于利而行之,这个利就是破我执,为了自己从此不要太过拘谨嘛。所以确实人生嘛,当你没办法达到安而行之的时候,你就为自己找个利而行之,当你找不到目的,利而行之也找不到的时候,你就搞一个勉强而行之吧。只要你做的事情不是坏事,有时候要随喜呀,也许第一步迈出去后,哇,原来我还不错啊,那以后你不就又是走上了另外一个层面了嘛。所以说人生一定要懂得要走出第一步,我说小鸡孵好了,如果不将蛋壳给挤破,那不就也全部没有了嘛,变成了一个坏蛋了嘛,臭蛋了嘛。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记得,你没办法安而行之,你就问自己有没有办法利而行之,你说也没有什么目的,那你就勉强而行之吧,只要不是坏事,我们要学会随喜吧。在那个张拙《证道歌》“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其实你们要知道,我从小因为视力不好这个缘故,我很多时候是很被动,甚至很自卑,所以我对这种豁出去,对这种第一步,我领会很深啊。所以我常常鼓励大家要懂得走出第一步,不然,你就永远没有第二步啦,那真的是固步自封啊,就是自我埋没了自己。(主持:师父说的太好了!确实走出第一步真的是不一样,昨天我在明窗身上就看到这一点,他勉强唱了一首歌以后,他就发起了下一个举办七夕歌会,然后他一口气就报名——在七夕歌会他要报名唱歌——他报了两首歌。)

 

自诚明,谓之性;

“自诚明,谓之性”,这里的自,就不是自己的意思了,就是自哪里到哪里,就是从。自诚明,就是由真诚,由于你很真诚,明,明白道理,明达事理。谓之性,有些人与生俱来就特别真诚,尤其很多古圣先贤,他们与生俱来都特别真诚,好像最著名传说中的舜帝,他非常真诚。自诚明,所以他看什么事情一看就懂,因为他真的一片真诚心,真诚心的人就会很耐心,很细心,所以就自诚明,所以由至诚心而明白道理,谓之性,性,这个性是什么?天性。这个就回到《中庸》的一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性,就是天命之谓性,就与生俱来的禀赋,就叫天赋,天性。如果一个人,他天生就很真诚,他看什么事情一看就懂,这种谓之性,就叫做天性。自,这个自就是由,从。自诚,诚,就至诚心。明,明白道理,明白事理。

自明诚,谓之教。

“自明诚,谓之教”,这个倒过来,这个自,也是由,由明诚,谓之教,教就是教导,如果一个人,他本来也不怎么真诚,一般般,但是通过良师益友的指导,使他明白,做人要真诚,做事要真诚,然后他从此变得很真诚了,也因此明白了道理,其实这个自明诚,不是说先什么都懂了,然后变真诚,不是,其实是自明诚,然后你诚了,以后什么道理都明白了,他是有点省略,就说这个明,就是明白,就是有良师益友的教导,由良师益友的教导使你变得很真诚,很真诚之后,你就又回到第一句了嘛,你这个就变成两步了嘛,他第一种是第一步,天生很真诚,然后什么事情一看就懂,第二个层次,就是良师益友的教导,使你明白了人要真诚,使你明白了真诚的好处,然后你就真诚了,然后因为真诚了再去做什么事情,道理就更加圆满了。自明诚,谓之教,教人要真诚,这就是圣贤的教导,教化,教育。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则明矣”,一个人绝对真诚,那么他很多道理自然会明白,那你们就说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很真诚很朴实的老农民,他懂不懂得做人造卫星啊?那肯定他不懂的。那个人造卫星这个是属于术,它不是道,这里的明都是明大道之理。老农民他不识字,但是他为人处世都做的很好,受人尊敬,这个自古大有人在,不是说一定要读书,像六祖都不识字,到五祖那里几句话对答,他都能够成一代宗师,是不是?我相信很多大学教授都绝对没办法跟六祖相比,很多,但不是说全部,是不是?这里明白的都是指中庸之理。人造卫星,这些是属于术的范围,是指一个具体事物的研究,不是说万事万物总规律的研究,所以说“诚则明矣”,就说一个人他的心达到至诚,他就能够明白中庸之理。子思他都是围绕着讲中庸之理,然后就“明则诚矣”,一个人如果他真正明白大道之理,他绝对会有至诚之心,他就是互相印证,你说你这个人明白大道之理的,这个人一定非常真诚,一个人非常真诚了,他肯定是跟大道之理相应的,所以他就下了这个结论。这个看得出子思对中庸之理是彻悟,他互相印证,他说话都是这么互相印证,驳不倒的。

主持:明碧请教师父,"自诚明,谓之性",这个"性"是不是自性?

了空居士:噢,自性这个词是来自佛家,如果以儒家跟佛家这么来对,互相对照,那么这个性就是自性。非常好,明碧非常好学,非常博学,我们三教互相印证,而且我也最拿手,因为我的师门也是三教合一,如果我只是一个学儒的,就说噢,不对。那天,我们的***还在讲儒释道还是道儒释还是儒道释嘛。非常好!

主持:明碧她继续请教,就是后面“自明诚,谓之教”,那这个教是不是历境练心呢?

了空居士:这个教,严格来说,主要是,一开篇说“修道之谓教。”严格来说,就从子思他本来开篇第三句“修道之谓教”的含义来说吧,就是包括了求道者与传道者这两方面的过程,也就是指良师益友对我们的教导,再包括我们在历境练心的经验,可以说是包括两方面,因为佛家也是强调万事万物皆可为师嘛,这个师不仅仅是指良师益友,也包括万事万物一切现象对我们的启迪吧,所以说,明碧提出历境练心这个范畴也是正确的。

主持:师父,我看到这一句有一点想法,觉得自诚明或者自明诚,这正好是两种类型的求道者,就是有的是天赋异禀,有的是渐修那样一步步走上来的。

了空居士:是,第一种是属于天赋异禀,就好像神秀大师评价六祖大师一样,说他有无师智,就说他天生本来就是这种性子,然后得到明师一拨,他就噢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自明诚”,就是从先去明白,然后变得真诚,然后因为真诚,然后就彻底明白,这个就有点渐修里边的了。所以其实子思很厉害的,他将大道之理讲的很细啊,他确实是很厉害。

主持:师父,您也是一位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人。

了空居士:天啦,我是《西游记》里边那砍柴的樵夫,不要以为我是神仙。

主持:师父,您不要这么自谦,确实,我觉得您是属于第一类人,师父您天性就如此至诚,那您能不能感同身受,我们这些学子,渐修而来的这些学子,我们的烦恼与痛苦呢?你如何去感同身受呢?

了空居士:哎呀,我与生俱来遭遇到的烦恼和痛苦,我敢随口说个数,比所有的同修都可能多十倍。为什么?我一生下来,双眼就几乎看不见了,这是第一,第二,家里又很穷,第三,十五岁爸爸就去世了。

主持:不是说这些困境,是说我们在渐修的阶梯上爬行的我们这些人,师父您这样天赋异禀的如何去知道我们在爬行中,我们的身心的状况?如何去感知呢?因为你是顿超的嘛,你是一下子达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那你如何知道我们的痛苦?

了空居士:噢,不是,我告诉你,其实本来你们遇到的痛苦,对我来说,你们的痛苦太小了,我就发现人世间很多人是放大自己的痛苦,在我看来,你们是一分的痛苦,但是你们会觉得是十分的痛苦,但是我反过来,我本来是十分的痛苦,我还要百分的去努力,所以你知道我跟你们的反差很大,就是说我看你们就好像用显微镜看东西一样,我将你们内心的东西,我看的很清楚的。真的是看得很清楚的。好像昨天吧,那个钰铭同修被我编的那个故事说了一下,她就马上就唱得很好了嘛,明窗也是被我一二三的一番话,最后也唱得很好,我听得很感动,所以你们心里想什么,当然你们不要以为恐怖,以为你们想什么我都知道,我不知道,就说你们大概有什么思维的惯性,我是知道的,这惯性,譬如说想说什么事情又不想说了,我就似乎觉得你们大概可能有什么意思,不过,我只能似乎乘以大概再乘以可能,不是很准,不过大方向好像会知道。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就是说,我们就觉得哎呀,能够尽天性,那就太好了,那么怎么才能够尽这个天性呢?让我们这个“天命之谓性”,这个天性能够彻底地显露出来?按佛家来说,能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子思厉害,因为他都是经验之谈,能说的这么透彻,“唯天下至诚”,就是天下那些至诚的人,他才能够尽其性,也就说有至诚心的人,他这个天性才能够彻底地显露出来,所以以前有些同修老是觉得修不好,那天嗡同修也在说师父啊,过去生肯定没跟你修,不然,他应该今生开悟了。我说不是啊,今生跟我修,也许到我死,你可能还不开悟啊,因为你这种性格不行啊,是这样。所以你看子思一句话说完了。你看六祖说“纯一直心,不动道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以此心——以什么心,直心,清净心——直了成佛.”你看六祖所说的话,跟子思的话是一样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就是这个意思,要至诚心,他的这个天性就能够去尽,就是全部、彻底显露出来。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其性,尽谁的性啊?是尽他本人的性啊?一个人你要达到有至诚之心,那么你的天性就能够完全显露出来,“能尽其性”,这个尽其性,就是指自己,一个人你自己能够尽其性了,则能尽人之性。人是谁?别人,人家。当然,这是相对的,就是一个至诚之人,他才有希望帮助别人,开导别人,感动别人,使别人尽其性,也就说古圣先贤为人师,是自己要达到那个水平,不是嘴巴来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是抄抄摘摘,然后就出来讲经说法,那真的是笑掉牙了,等下被人家一驳都倒了,因为自己都不懂的,抄来的,爱因斯坦的司机讲相对论。所以说能尽其性,你才能尽人之性啊,才能够帮助别人,激发他这个天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就说一个人你自己有至诚心了,你的天性就会显露出来,这个时候你才有本事使一些人也显露出他这个天性,也不是说所有的,所有的人就不是圣贤的说法了,如果你能够尽人之性,教化众生,教化别人,使别人也能够达到那个水平,那你就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那么也将东西给教化好,是不是?不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就说有那种高境界的人,也就所到之处,其实这两句话合起来,就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就是能够懂得用人,懂得用物,《道德经》老子也说到类似的话,没有弃人,没有弃物,(原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大家依稀会记得吧,然后就说能成器长(原文: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是这个意思,能尽物之性,你懂得用人,你就懂得用物,不然人家就乱浪费了什么。当然,你们说一个人懂得用人,就懂得用物吗?懂得用人的人就会懂得用物,当然真正懂得用物的人,也会懂得用人,因为他懂得观机嘛。除了书呆子他专门学什么的,其他不懂的不用说,圣贤他是圆满智慧这方面来讲的。所以尽物之性,那就是物尽其用。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天地之化育”,天地,就是大自然。化,就是变化,育,孕育万物,这个意思。“天地之化育”,就是懂得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环境保护这些,资源保护啊,各方面的再生,不会乱用这些资源。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地参矣,古人这个参字也就是一二三,这个三的意思。天地参矣,天地人,那就三国鼎立,老天,大地,还有我,三方面都不分高低。不分高低有用吗?没用,其实,天地参矣,是指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懂得大自然的规律,你跟天地都融为一体的,那什么意思?就是你能够懂得大道之理,懂得万事万物,天地万物变化之规律,所以你看真诚心多重要啊。你懂得人尽其用,就物尽其用,就懂得这个大自然这个资源的利用开发再生,就懂得对整个大自然规律的变化和掌握。

主持:师父这最后一句讲到与天地同参是不是也在表述道家合道的境界?至诚才能达到合道的境界。

了空居士:是啊,你们回头再来看《心斋》,“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你看孔子,所以子思、曾参、孔子一脉相承,以后讲到孟子“吾善养浩然正气以充塞天地。”天地参矣,是不是?

主持:感觉儒家这些先人也都有实修功夫。

了空居士:厉害,都是实修功夫,自古圣贤没有一个不实修的。

主持:如果没有实修,他没有到这个境界,他怎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了空居士:那都是嘴皮功夫的,你看现代人很多学者著书都是抄过来抄过去,然后你们一驳就倒,你们慢慢懂得我这种圣贤的中道之理,然后你们再去看人家的文章,你们一看就卡壳,一看就卡壳,就知道他们老是说话没有自圆其说。,名威风 诚,然后什么事情一看就懂,第二个层次,就是良师益友的指

 

其次致曲,

我们看很多流行的说法,就说下一等的圣贤,然后致曲,我老是问你说帮我搜索下致曲人家怎么解释,你就将朱熹(《四书集注》找来),朱老夫子都没有讲致曲这两个字,有没有?我给忘记了。(主持:没有,他注解里把这个给跳过去了。)幸好,他当年没有收我做学生,不然我一定要问他,致曲是什么意思?致,我们说致力于什么东西,写封信说致谁。曲,我去查字典,就是河流弯曲的地方,拐弯的地方,就是曲,那么曲,最直观的解释,就是不直,不直就弯,弯就是不是很正。前边子思概括了要成就这个圆满境界的两个途径,一个是自诚明,一个是自明诚,这两个途径,一个是性,与生俱来,天赋异禀,一个是教,良师益友的教导,就是两个途径,我们勉强还是以为一顿一渐。子思确实是真修实证者,而且对生活的观察非常入微,他说哎呀除了上边这两个途径,还有归入小途径的,其次,这个其次不是下一等的圣人,指另外。就比起上边说的那两个途径,就是另外,还有这一类的途径,就致曲,就是属于蹊径吧。那些叫阳关大道吧,这个叫独木桥吧,就是另辟一些蹊径吧。致曲,就是从另外一些就是比较曲折,比较拐弯的角度来悟入圆满境界的有没有?有。除了上边这两个主流的,还有这个其次,就是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主流的途径。这径 

曲能有诚,

“曲能有诚”,虽然不是从主流的渠道来学习,但是因为某一个原因,曲,这里曲,就是某一个不是主流的途径引发你的真诚心。“曲能有诚”,虽然不是属于上边那两个主流的途径,是从曲这个途径来的,从这些其他种种原因吧,不是主流的两个主要方向,使你能够引发你的真诚心。其实,一个人天赋再不好,他有时候也有很真诚的时候,也有的,引发了他的真诚心吧。,径

诚则形,形则着,

“诚则形”,如果因为某一些特别的缘故,引发了一个人的真诚心,这个真诚心,“诚则形”是什么意思?真诚心有形状吗?这个形用得非常好,从本来是看不着摸不着的这种心态,用个形来形容,是什么意思?就说明他的真诚心能够比较稳定,有形,就是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形则着”,他的真诚心比较稳定了,好像那些犯罪分子,有时候在政府的教导下,他们互相间哎呀这么做不对的,发自内心要改过了,本来犯罪分子在我看来这个都是格杀勿论的,是不是?有一天教着教着,哎,还可以,有一天,他突然有所感动了,就是曲能有诚,感动之后,他这个真诚心,好像我们去戒毒所讲过两次课,那帮吸毒的人有些还是很真诚,有些就是赖皮赖皮的,有些人讲的还很感动的,很真诚的,然后他这个真诚心一升起来,如果能够比较稳定,有形,就是说比较稳定,能够比较持久,“形则着”,就说比较稳定了,他慢慢就会越来越明显的真诚,着,就是显著,就是增强,从形到着,形就是叫做雏形,是不是?从雏形渐渐变大了,形,我就认为是雏形。着,就是变大了,形则着,就是这个意思。,诚勿论诚则形,真诚心有形状吗?这个形用得非常好,从本来是看不着着碟一些就是比较曲折,比较拐弯的角度来悟入圆满境界的有没有?有,

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着则明”,明是明显,这个明,你认为是明显还是什么呢?(主持:也可以是明白。)谁明白呢?他自己明白呢还是?(主持:就是他自己有了一定程度的觉悟,我觉得这个明可能是这个意思。)也有道理,所以他这个真诚心越来越坚固,就是着。“着则明”,他自己的信心坚固之后,自己也知道真诚心的正确和好处,刚开始是无意之间的,一念慢慢升起的,最后是发自内心明白了。明白了,他就会“明则动”,他真的明白了真诚心的好处,他就会开始以真诚心去为人处世了,动,就是付之行动。“动则变”,变是什么意思?就能够对周边的一切事情会产生一定的改变。“变则化”,你去改变之后,就会引发更好的后效应,那就是化。所以你看,本来这个人天生也不愿意去听别人讲道理,这个“其次致曲”。这些人嘛,第一种人就天赋异禀,自己从小天赋很好,性格非常好,智慧好,大道之理与生俱来差不多都懂的;一种就是原来不是那么懂,人家慢慢教,就学会了;其次致曲这些,可能他本来是不愿意听的,天赋也不那么好,也不那么愿意听人家说的,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但是有一天什么因缘使他有所感动,“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有一天明白了,真诚心落到行动上去,“明则动”,哎呀,动了,开始就改变周边了,改变自己,改变周边了,“动则变”,改变之后,周边也会受影响,其他的人等等,人事物也受影响。“变则化”,是不是?这个是本来是不听人家说的,看起来,他这个过程也属于渐修的过程,但是你看,那个“自明诚,谓之教”,那个是人家跟他说,他愿意听。这个是人家说,他可能不愿意听,但是他有一天什么事情碰到了,这个有点像那个他自己自我开悟的,有所感触,并不是人家有意去教他,他也愿意听的,是属于这种。天意能诚,是思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子思又进一步肯定,你要真正使周边很多人受你影响,那只有天下那种至诚的人,才能够感动面积比较大的人,如果你自己也是哎呀真诚不真诚的,要不要的,那可能效果也不好,所以子思其实也是经验之谈,“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当然,没有那么至诚,就完全不能化吗?不是,也能化,只是效果没那么好。所以你们如果觉得对周边影响不是很大,你们一定要记住子思的教导,“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你不能化的时候,也许你还没有达到至诚,是不是?化是能化,只是没有化得那么好,所以你如果说我已经很至诚了,为什么化不了?不是,你就继续至诚吧,别人一能成之,你就百为之吧,人家十能为之,你就以千为之吧,前面讲过。

 

主持:我们刚才讲了通过这三类求道之人,在反复的强调至诚这个概念,关于这个真诚,明懋请教师父,她说听您讲课也反复讲到真诚二字,请教师父,那么我们不能非常真诚的原因是什么啊?要怎么去掉不真诚的因素啊?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噢,我知道了,你们就是两个计较,计较自己,计较对方,就是两个计较,你这两个计较去掉了,就真诚了。就说我这么做到底对我有什么好处?我对他好,他能对我好吗?两个计较,那些自己老是不真诚的人,你们永远记得如果我来给你们总结,就是两个计较。那么你说,了空居士,这个不是你自己的话吗?不是,这是佛家著名的一句话,被我翻过来用,那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给拆散过来,装上去,就是两个计较,正好跟这句话是相对称的,不相信,你们对一下看,是不是?人家为什么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啊?你为什么老是在计较?是不是?所以不真诚,就是两个计较,计较自己,计较对方。

主持:师父,是不是有这种可能,就说他觉得他没有去计较,其实他潜意识里也是在计较,他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在计较。

了空居士:不是,圣贤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韩文公,也叫昌黎先生,他在一篇文章,叫做《原毁》,我们读高中的时候读到,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之小人其责己轻以约,责人重以周。我早上还跟我二女儿在聊天,我说爸爸今生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送给你们多么贵重的东西,乃至金钱,都不贵重,爸爸今天送给你一个最贵重的东西,无与伦比的,她就在那里听我说,我就停了一下,告诉她那就是四个字,“见贤思齐”。我跟我二女儿说,我说你很聪明,不过天下聪明的人很多,但是很多聪明的人都是用来看别人的缺点和短处,用来计较别人,所以这样的聪明人都变成小人了——我说其实自古以来的小人都是聪明人,不聪明的人不会变小人,君子反而里面有些是笨的,他们很笨很纯朴,所以反而成君子,所以自古也有“君子可欺以其方。”笨的人不会成小人,成为小人的人都是聪明的人,这种聪明人就是著名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我说真正聪明的人是看别人的优点,然后努力地去学习,看别人的缺点用来借鉴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我说这样是真正聪明的人也是智慧的人——我说你能够明白我这四个字,而且做到,这就是无价之宝。所以说很多人只会看别人,不会看自己,所以我从小——因为我是条件很差的人,很多人都帮助过我——所以我从小这个感恩的心很明显,所以我因为这个感恩的心,使我积极向上,因此使我懂得见贤思齐,所以虽然父母很穷,但是我也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家庭幸福吧,是这样的。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自成也”,也就是真诚就是自我成就,自我成功,自我完善,就“诚者自成也”。第二句话,我这个人老是钻牛角尖,朱熹,朱老夫子他老人家这句话就没有讲,“而道自道也”,很多人就道理自有它的道理。道理是什么道理?天啦,听不懂。“而道自道”,这里的道自道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诚者自成也”,就是说真诚,或者是真诚心或者是至诚心,这个是自我成就,自我完善。“而道自道也”,这个道自道是什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大家很清楚的,道自道,就是说每个人啊,都是自己说自己嘛,说我就很真诚啊,好像我了空居士也在说,我别的不敢说,我很真诚,肯定天下很多人也跟我差不多,都说我什么其实…我别的不说,我一定是很真诚的。“道自道也”,就是各人说各人很真诚。张三说我张三很真诚,李四说我李四很真诚,我了空居士说我了空居士很真诚。“道自道”,就各人说自己的,如果你们觉得我这解释不合理,下边继续引申下去就明白。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你今天在读一个大德的注解给我听,我反问一句你就差不多被我笑死了,其中就说不诚无物,就说不真诚就没有事物了。我说那我突然不真诚了,那地球不就从我眼前消失了吗?我一不真诚,马上你的声音我就听不见了,是不是?面前的电脑也不见了,是不是?那真的是笑死了,你不真诚,等下钱包的钱都不见了,是不是?那吓死了。这里说“诚者物之终始”,是什么意思?就说前边很多人都在自我评价自己很真诚,那么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看真诚呢?有的,诚者物之终始,这就是看真诚的标准。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老子《道德经》第64章里面有说,“慎终如始,而(则)无败事。”大概是有这句话,就说做事情能够从头到尾一样的认真,一般就不会失败,就不会做错事,败事,就事情给做坏掉了。就说有些人做着做着半途而废嘛。当然这句话也不是绝对的,那个夸父追日都慎终如始,最后也渴死在黄河边嘛。那个就真的是搞错了。所以说“诚者不知终始”,就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至诚之心,那他做事,他肯定善始善终,这个物是什么?一切事物。这样就驳不倒了吧?“不诚无物”,不真诚的人,做事情都老是虎头蛇尾,没有做成功的,当然,偶尔很简单的事情,一般也会做成功的,一般是有一定难度的,我用解释后边这一段,来印证前边的而道自道也,说的通了吧?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哪个缘故呢?就是“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个缘故。是故,就是指这句话,这个道理。“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就是以诚为贵,也就是君子非常崇尚真诚。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进一步给我们说明了,“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这句话的关键词就是说真正有真诚心的人不是简单看看你自己说自己很真诚。“所以成物也”,就是要看你为人处世啊,不是简单的说我这个人很真诚,那太简单了,是不是?你说真诚,谁看得出?有没有方法?有,看你所以成物也,就是看你具体的为人处世来看的。不是你自己说你很真诚,那为人处世要怎么看?就前边的物之终始,就是这么连环的。所以你看,子思不愧是圣贤,他的思维很严谨,所以以后人家说他很真诚,你就观察他的为人处世,看他做事是不是善始善终,当然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再坚持,坚持就是错的,那就停止,那就智慧,后边子思都有讲。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刚才我说,有些事情不能继续的,他就赶快刹住车,这就成物,知也。“成己,仁也”他就继续给我们,以前孔子对仁义礼智信这些都很强调嘛,所以说成己,成己是什么意思?成己就是完善自己。仁也,要不断地修养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这就是仁。成物,成物是什么?善于为人处世,知也。我觉得古代用这个知字,虽然字典里边说知是通智,如果你们这里叫我来选,说用个智字好还是用个知字好,我觉得用个知字,含义更广。知啊,真正的知,是要包括知道自己,也知道对方,知道周边,这才叫做知。当然,真正有智慧的人,老子也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真正有智慧的人,也是会了解自己会了解别人,也对,但是用个知字,更加有动感。所以说成物,知也,就说善于为人处世,这就是有智慧。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性之德也”,是指什么?就是指仁、知这两方面。就是天性所具有的德,这个德是什么?就是天性的具体体现。“合外内之道也,”哪里外哪里内?成己是内,成物是外,一个人你说你很有智慧,很有修养,那你为人处世水平怎么样?如果一点水平都没有,那不行,如果你一个人办事办得很好,为人处世很好,但是你的另外一个侧面很阴暗,那这个人修养也不好,好像前边子思也讲过,你上能够跟上级搞好关系,但是对亲人不好,那也不行,好像说对上级很好,对朋友不好,也不行,对朋友很好,对亲人不好也不行,等等,还是不完美,所以内外是指这些。所以合内外之道,怎么合内外之道?就是诚啊。真正有至诚之心,他就能够使内外,成己和成物这两方面都能够做好。

故时措之宜也。

因此,时,就是一切时,措,就运用,宜,就是适合。就是至诚心啊,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是合适好用啊,都是非常的实用的。

 

主持:明严请教师父,往往西方人表达很直接,没有国人那么婉转,那么他们这个是真诚吗?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如果人家说话都很直接,你听了也觉得很好,很自然,那么我这个时候也不是评论他真诚不真诚,真诚不真诚是以子思前边的标准:诚者,物之终始。说话直接和婉转,主要就说你说出来的效果怎么样。我们说话,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说话呢?孔子有教导“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语言表达是为了了解别人或者是为了让人家了解你,是不是?不然你为什么要说话,如果你说话老是很直接,老是人家一听就生气,就要跟你吵架,那不就麻烦了嘛,你不要以为外国人说话都很直接,多看新闻吧,没有吧。所以他们直接和不直接,最主要是你,说话的主人公,你说出来,你为了什么目的,你为了跟人家吵架,还是为了将彼此之间的事情搞好呢?我了空居士有时候说话,该直接就直接,该婉转就婉转,该点到为止就点到为止,该杀气腾腾就杀气腾腾。我也是学子思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然后,我们觉得真正的真诚就是看为人处世是不是善始善终,但是有些不能终的就不能终,那就是成物,为知,成己,为仁。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