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中庸》第三讲

时间: 2017416 20:00-21:00

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一方师特训班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主持:今晚请师父继续为我们讲解《中庸》,在上一讲里面,对“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一句,师父您的注解也不同于现代通行版本的注解。上一讲师父您讲到子曰:“道其不行矣夫!”,那我们今天就继续下去。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孔子说,舜,他应该算是非常有智慧的,大知也与,这个是感慨,其实前边那句话就是来承接这下边的,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大道不通行,不流行,不被人家所接受,是不是啊?就在感慨,回头告诉大家其实不是的,你看舜帝他的成长过程就看的出,他真的是大智慧呀,那他这个大智慧从哪里来体现呢?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这句话可能我又跟通行本不一样了,“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我们有时候有个词语叫做遐迩,闻名遐迩,就是闻名远近嘛,遐,就是远,迩,就是近嘛。那“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人家(的注解)就不敢说身边的言语,就说浅近的言语,浅近的言语愚夫愚妇都懂啊,还说舜有大知也与,要有大智慧才能够明白这些浅近的言语吗?浅近的言语,连我都懂,是不是?就不用舜帝了。其实就是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就是身边的一切他不懂的都会去问,都去研究。迩言,就是对身边的一切信息,他就会好问好察。那么,这跟平时说的耳边风,哎呀,你被耳边风吹了是不是?说他好问又好察,察,就是观察,问,就不清楚会问清楚。我们继续,看他听了身边这些消息怎么处理?

 

隐恶而扬善,

不好的东西给遮蔽?是不是?好的东西就给宣传出去,是不是?看起来好像是,又不对了。“隐恶而扬善”,其实就是有所选择,恶,那些没用的,不好的,让它消失,隐掉,去掉它。扬善,发扬光大那些好的。就是说他对身边接收到的种种信息而言,他会去搞清楚,去观察,好的就接受,采纳,不好的就去掉它,其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隐恶而扬善”,让我另外找个词来代替,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的学习,不好的不要它。不相信看孔子自己注解,下面还有。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执其两端”,譬如说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就说这件事情很不好,不能做,有些人说这个太好了,一定要做。可能对同样的事情,有时候有两个极端的态度。“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他善于掌控两个极端,然后选择这种最恰当的分寸。“用其中于民”,就运用到这个治理老百姓之中去。其实“执其两端”,就是掌握两个极端,其实就是掌握整个事情的全貌。然后“用其中”,就是用最恰当的方法,来用之于民,就用来治理国家,怎么去对老百姓啦是这样的。那么就看的出,他隐恶扬善,就不好的东西去掉,好的拿出来用,这才是看的出他大智慧呀,要不然这个浅近的言语,然后不好的事情老是遮蔽,那不是时间长了,也搞个姑息养奸出来嘛。是不是?

 

其斯以为舜乎!

这就是舜帝之所以成为舜帝的原因所在。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通顺,其实钻一下牛角尖,舜帝就是舜帝。舜帝的成长过程,你们要知道,舜帝出身很贫寒,小时候,他后妈对他很不好,包括有个异母弟,那个象(注:弟弟名字)也老是欺侮他,当然舜帝的母亲应该是去世了,那个年代不怎么说离婚的,应该是去世了,所以现在有些人就说我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好,父母没有将我教好,使我长大了思想不正确,心态不好…你现在长大了,你为什么不好问好察迩言呢?是不是?怎么不去隐恶扬善呢?怎么不去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呢?是不是?这是舜帝他成长,他就是用这种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使自己不断的成长,从一个穷苦的小孩,成长为一个万代流芳的舜帝。

主持:师父这一章有几个点请师父详细的解释一下,一个就是迩言,就是他周围的这些言论,那作为舜这样一位部落首领,一位管理整个部落的人,就说他所问所察的应该是所有言论,为什么这里要说迩言,而不说凡言。

了空居士:我知道了,你现在说所有言论,报纸上看到的,人家打电话给你的,电视上看到的,收音机听到的,互联网上看到的,是不是?舜帝那个时候有吗?都是要走到你身边跟你说舜帝啊这个事情,你以为说鱼鱼啊我打个电话给你,(当时)全部都是靠耳朵,站在身边才听得到,你以为老远听得到,那他说迩言没错。千里之外寄封信给舜帝,舜帝啊你好啊,我有修书一封给你,天啦,那这个时候还没有笔墨纸砚。这句话很对啊,就呼应前面“道其不行矣乎!”其实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不是道其不行,道老是在行,“道不可须臾离也”,是我们自己的心跟道不相应,你看舜帝他从小就懂得按大道之理去为人处世。那么你说天啦,谁教他的?其实吧,你看一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其实就是因为舜帝他天性淳朴,从小就是有一种大公无私的心态,任劳任怨,我读到这里,我就觉得我从小也有类似这种品德,当然只能说类似,比舜帝还远呢,人家是太阳,我是萤火虫,只是说我从小也很真诚,什么事情我也喜欢研究,所以我给大家来讲解《中庸》,我也不会说鱼鱼,百度上抄,然后等下背,不是不是,我们研究很深。迩言,(通行注释)都说浅近的言语,天啦,连我这个凡夫,浅近的言语一听都听的懂,还要去好问好察吗?是不是?像我说鱼鱼,一加一等于二,是不是?我还要去好问好察,去外面问多几个人然后仔细观察,搞两个手指摆来摆去,没错,一加一等于二。是不是?这么浅近的东西需要去好问去好察吗?不用的。迩言,就是身边的这些言论。古代,你们一定要记得,古人写文章他是很精炼,你以为全部的言语,全部的言语也要走到身边跟你说,不然你听得到吗?就算张三在远处跟李四说的,李四也必须走到舜帝旁边说刚才张三在那边说了什么话。(必须考虑时代背景)是啊,我是属于钻牛角尖的,所言没错吧。

主持:后面讲到舜隐恶扬善,我就挺有感触的,他作为一个部落的首领,管理这么大一个部落,他做到隐恶也是体现他很高尚的品格,我就想到师父也说过作为一个管理的人,要有容人之小过的雅量,我就想隐恶也包括容人小过的吧。

了空居士:对,而且用人是用他的长处,回避他的短处,他的短处如果对我们的工作没有影响,而且有些是他的习惯,老是改不了,我们打个比方,有些人喜欢吃蒜,吃完蒜说话嘴巴味道臭的要死,但是自己是不知道的,但是有些人确实喜欢吃,你老是说臭的要死,远一点,就尽可能站在他侧面吧,不要被他那股气直喷过来就好了。因为有些是他的习惯,当然喜欢喝酒老是喝的醉熏熏,那就真的是要提醒甚至是要警醒,因为这个是会出问题的,吃蒜反而就不会出什么问题,就算了。那从这个隐恶扬善,回头再来看前面子思那个“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不是?尤其是“莫见乎隐”,就我注解的比朱老夫子讲的对了吧?就朱熹,大家去看朱熹的注解吧,我用这个又再次来给大家印证一下,“隐恶扬善”,就是不好的东西给压下去,好的东西给发扬出来。这个不是包庇,包庇就是他做了对集体对别人有坏处,我们包庇掉。就是别人自己的一些缺点错误,对我们又没有什么影响,那就算了,是不是?

主持:由此就想到,不光是管理层的,就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隐恶扬善,那就说我们学习《中庸》,目的是要学以致用,要用在我们现实中,我们现实中,我们确实在这一点上,隐恶这一点上做起来还真的是有点困难,要容人小过,因为我们大是大非,生活中也不怎么会碰到,碰到的无非就是这些小是小非,这些小过吧。

了空居士:你只要知道这其实根源出在哪里?就是心胸狭隘。你不相信,你去场合看,有些人一开口就是谈别人的隐私,谈别人的短处,我是知道。譬如说打个比方,人家送一个东西给你,他首先就在那看,唉,这个也不怎么样啊,不怎么值钱的,而不是马上心生感激,说感谢感谢,说句不好听,你送一杯水给我,我都领你一点真情嘛,一点真诚嘛。譬如说人家请你吃饭,你心想,懒的麻烦,我下次可能还要去回请你等等,就会往这边想。其实格局小,心量小,他不是说很感谢,那为什么你不能反过来请我呢?是不是?将心比心,他没有,他马上就往坏处想,人家为什么请我?是不是希望我下次再回请他,那就回请他也扯平嘛。所以你们仔细在生活中观察,心胸狭隘的人是不少的,不是精明,是狭隘。

主持:那就说我们现在学习《中庸》,我们有颗狭隘的心,如何在学习中把狭隘的心能够拓宽?来放大自己的格局?怎么去做,需要师父指点。

了空居士:现在老中青很多都觉得压力很大嘛,压力大什么?其实就是前途,家庭关系呀,没办法摆好。你看,在座各位,哪个人的条件比舜帝小时候差呢?哪个人的成就比舜帝大呢?是不是?你看人家起点那么低,但他一辈子那么有成就。在人类史上,舜帝让我来评价,他是一流的一个成才的榜样。他真的是从那么差的条件,母亲比较早就去世,然后在后妈的压迫下成长起来,后来还能做到一个部落的首领,古代也叫做帝吧,小国王吧。不管他当时那个国会不会比我们中堂还小?我们也不理它,反正有就好了,当年国也不大的,整个地球也不知道多少人,是不是?反正都不错,他能够成长的那么好,人家尧帝还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他,当然古代是没有说一夫一妻制的,我们现代多少年轻人,你们老是跟老婆吵架,丈母娘和岳父还要骂你,是不是?不一样吧,真的,成功学,这是舜帝的成长经验,就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成功学。

主持:师父您刚才也描述了舜他小时候的情况,也称赞了舜他的人生成就,师父您是否就认为所谓童年的阴影或者没有家庭温暖的成长背景,这些都是属于教育学心理学上的悖论。

了空居士:对!当然我来说一句,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受影响,我能够说我理解,当你知道你已经受影响了,你还归处于从小的背景不好,那就是错。譬如说一个人从小在逆境长大,所以有点造反精神,那么他长大了,还有这种精神 ,问他说你为什么老是这么逆反呢?他说我从小就被人家欺侮,然后我就是逆反啊,那我说现在长大了,不要这么逆反了,你要掌握分寸啦,我也不是说逆反不好,但是也不能盲目的去逆反,该逆反的时候你可以逆反,不该逆反的时候不要逆反啊,不要等下碰壁了,鼻血都流出来。OK, 我懂了。从此你就掌握个分寸,那就对了。因为你现在懂得自主了,你懂事了,所以很多人成年之后很多坏习惯都归处到童年的时候那个环境的问题,这个是大错特错的,那么我继续帮大家钻牛角尖,肯定你们牛角尖没有我钻的快吧,那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是孟母三迁,那到底孟母这样做是需要的还是多余的?那是需要的。为什么?他是为了让孟子从小这些时间都有效的利用,譬如说我们小时候正好是在不良的环境里面长大的,然后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坏习惯,那么必须等到你长大了,遇到良师益友,指出你这个不良习惯是要去掉的,因为你现在头脑是清醒,你已经成年了嘛,你不改,那就是你的错,是不是?我就举一个例子,那些小孩从小基本上个个都光着屁股在外边爬,但是你长大了,你敢光着屁股在外面爬吗?你敢你搞给我看,是不是?你知道这样做太不雅观了,因此就不敢了嘛,但是你小时候养成的坏习惯,你为什么长大了不改?我知道了,是你潜意识里,也觉得那样做是对的,所以你不想改,只是你没有明说,是不是?(还有一种,他就可以把他失败的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对,或者推到周围的环境,打个比方,孟母三迁,假如孟母不三迁,可能孟子他小时候那个环境,那段时间他就会相对会比较浪费,有时候这里玩那里玩,就浪费了,没有那么有效的利用,有个好环境,他一直就是在这个良好的状态下,他就能够好好的学习嘛,成长的快呀,是不是?是这个道理。

主持:那这个又反过来说,如果孟母未三迁,孟轲能成为孟子吗?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让我来说,他不一定有那么高的学问,当然他一定还是往好处成长的,因为他确实有这个良好的心态呀。是不是?那从这点来看,现代人可能不知道,像我们这一代人就知道,同一个家庭,同一对父母,生出来,一手养大的孩子,他的性格都各不相同,不相信,好像我自己兄弟姐妹七个人,我们的性格都各不相同,不可能一样的,包括我自己的儿女,性格都不一样的,四个人四个样子,那怎么解释呢?你说特别宠谁吗?按照我来说,我就真的没有特别宠,真的不一样的,所以让我来说,孟母没有三迁,那个孟轲也会有所成就,也会的。就是他天生这种素质,是不是?那反过来,清化北大里面的学生就个个以后有大成就吗?也不一定吧,是不是?像伟大的六祖,他是獦獠,还成为世界级的思想家,又怎么解释呢?他成长环境很差。所以有些东西,让我来说吧,一个人当他到了青春期,10来岁的时候,这个也称为逆反期,让我来说,称为觉醒期吧,或者称为慢慢的成熟的过程,他会开始认识他以前认识的一切,会重新来定位,是不是?然后如果他继续保持以前的坏习惯,那就说明他也是认为那是对的。是不是?我就比一个例子,我们从小个个曾经都光着屁股,你们现在哪一个成年人敢光着屁股在路上爬,我了空居士去那里打赏。当然打赏是讽刺,我不是称赞这个东西,是讽刺的意思。不可能的,这个都是我们所有小时候的通病,我们都能改过来,因为我们都异口同声觉得这是错误的,不能再搞,但是我们谁也不会特别让一两岁的小孩从来不让他光过屁股,有时候光就光吧,是不是?就举一点来说,是不是?

 

子曰:“人皆曰予知,

子曰:“人皆曰予知”,予,就是我,知,就是知道,其实这个知跟智是通假字,其实我什么都知道,也就是表示我有智。智慧就等于能够知道需要知道的东西,所以知和智通假确实有道理,就说人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

罟,就是说那个渔网。擭,就是装着机关的那些笼子,我们小时候就是喜欢搞这些东西去捕鸟。陷阱,就挖个陷阱,上面铺着东西,野兽走过去,不小心掉下去,我们小时候也喜欢玩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很熟悉。“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纳诸,这个诸在古代其实也是之于,他们合并起来是诸,也有这个用法,就说人人都说自己是聪明的,但是老是往这些什么网啊,机关,其实就是往这些有危险的地方进去的,但是自己常常不知道。

 

而莫之知辟也。

辟,就是回避,离开,辟和避其实也是通假,不知道去回避,也就是人家设了很多圈套骗你,你们常常觉得自己很聪明,还是掉进去,其实就是说,我们佛家说有很多贪嗔痴的因素吧。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就说人都说自己很有智慧,但是当你择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择,就是选择的意思,择其实就是说你遇到了学到了中庸这个道理,但是你没办法坚持个把月,期月,就是以月为期。就按照中庸之理去为人处世,坚持一个月都坚持不下去。

主持:这一句就感觉孔老夫子在千年前所说的情况,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师父您知道吗,我一看到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这一句,我真的第一反应就想起那位花了8万块钱买那个什么币被套进去的那位同修,我马上就想到这个事情。

了空居士:对。我前段时间还在说你们上海有一个老爷爷,以前卖掉一个房子,多少钱去买了两个陶瓷,据说是陪葬死人的,人家骗他鉴定费都花了十几万,骗他说以后可以涨到一千万,没想到现在两千块钱都没人要,而且这种东西有点晦气,都是陪葬死人的。

 

子曰:“回之为人也,

你看孔子用心良苦,上边就感慨的说哎呀,“道其不行矣夫!”哎呀说大道可能没有人愿意这么去做了,然后就给我们举例举了舜帝,哎呀舜帝是在我们以前以前以前啦,现在可能找不到像舜帝这样的愿意去行大道的人,孔老夫子又找出一位颜回,“回之为人也。”

 

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就说颜回的为人,他就是明白了中庸之理,选择了以中庸之理去为人处世,他就是具体去运用,他就不会去改变的,觉得对了,那么你们就觉得怪怪的,怎么择乎中庸,然后又得一善,是不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那中庸,孔老夫子说“中庸其至矣乎”,就很好了,其实中庸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你必须结合到实践中去才知道,怎么去做才是中庸,所以他在哪方面应运掌握了这个分寸,哎呀,他就不会再去改变,就会坚持下去。

主持:颜回这样的行为,应该也算是顿悟吧?

了空居士:对。

主持:我们更多的就陷入悟后迷,我们往往更多的是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这样一个行为,恐怕还是缺乏智慧,因为看不清后面的果嘛。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也是一个人的心态,你看孔老夫子为什么指颜回呢?然后你们又知道什么是心斋呢?敢问心斋是谁问啊?颜回问的。其实一个人这种良好的心态跟他的亲修实证是有关系的。好像我小时候脾气很大,但是我现在好像有点耳顺了吧,你说年纪大了可能变老实了吧,也不一定吧。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刚才就赞叹到颜回也能够依中庸而为人处世嘛,所以说明“道其不行矣夫”,这句话只是疑惑,实际上还是有人能行,前有舜帝,后有颜回,其实中间还有孔子等等,还有历史上孔子赞叹的文王武王等等,其实是很多人都能行的。

接下来,就是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天下,其实就是指以前周王朝。国家,就是那些诸侯国。可均,就是均匀,就是能够调和。有时候有什么事情,当时东周王朝也分很多,以前说八百诸侯吧,西周的时候最初是八百诸侯吧,还是什么,就是国家与国家的事情有什么谈不扰的地方都可以想办法谈拢,调和嘛,所以这就是均。“天下国家可均也”,天下的国与国的事情都有办法来调和,就是说天下大事吧,那么大的事情也是有办法的。

 

爵禄可辞也,

爵禄可辞也”,那么辞相反是什么?那就是受,接受,皇帝给我这个爵禄,好啊好啊,这个容易接受,辞才难啊,也就说你去劝这个人说你的俸禄搞少一点啊,种种原因只能给你少一点等等,可辞也就是说孔子看到人的这种贪吝的心,贪归贪吧,有时候还是有办法跟他谈的嘛。就说让一个人将爵禄给辞掉,这个也不是说完全撤掉,就是说降低啊等等。可辞也,好商量,也能做到。

 

白刃可蹈也,

你说“天下国家可均”呀,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可以来协调,个人的利益也可以来商量,那这些都是说人都讲一点情面等等。“白刃可蹈也”,蹈,赴汤蹈火,就是踩上去,就在白刃上面走,你将一把大刀摆平了我也敢去走,就不像铁片一样,上刀山下火海,那才厉害,你能够在刀刃上走那才叫厉害,但是天下还是有人在上面走,这么难的事情,这么厉害的事情都会有人能做,有些场合所谓的上刀山下火海,这些也还是有人能做到,“白刃可蹈也”。不是说我们不能,人家都不能,人家也有能的。所以你看天下大事,大到国与国的事,中间嘛,到个人的利益问题都可以协调,都有人敢说这个能做得到的,外交家就是谈国家国家之间的利益问题,还有一些人也能游说, 算了,你放弃这方面吧,这个可以商量,这个人还会有思想,有感情,那这个刀这么锋利,本来就很危险,但是也有人能够踩上去的,孔子也是一片苦心,举例这么多的东西。

 

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不可能也”,不可能,那就是说没有中庸,是不是?不是,“中庸不可能也”,就是没有一个人敢一口说我就能够达到中庸,时时处处都中庸。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就说中庸很微妙,很难真正的彻底地做到,不是说完全不可能,是没办法彻底的达到。

主持:这句里面,孔老夫子就是在强调要行于中庸之道的艰难,是不是?

了空居士:对,要有那种耐烦心,不是一下就做到,而且一下子就达标。“白刃可蹈”,人家那些达到这水平的人是可以,你天天叫他在白刃上走,他都有办法,那些专门会懂得去沟通,处理问题的人,天天去劝一些人放弃一些利益等等,说客他也有这个本事,是不是?外交家,国与国之间的事情,他会跟你们调和,也有这个本事。但是就没有一个人说我就一定能彻底做到中庸的,就不敢这么说,就说明中庸这个很难掌握,很难完全掌握,就说它有很多微妙之处。

 

子路问强。

所以这个强调了中庸这个境界的难达到,真正彻底达到。那现在举例“子路问强”,就是说什么是强?强,就强大。那么为什么不选公西华或者其他人问强,据说在孔子的弟子里面,子路的武功最高,另外,据说孔子的武功也非常高,当然甚至是比子路还高,因为据说有一个事情,孔子的力气能够搬动还是推动国门的石头,有这个,你们去百度上查,但是孔子从来不让人家去外面宣传他力气很大,他不宣传这些,那从这点就看的出,他为什么不宣传自己力气也很大,以力气大来标榜自己。这就是下面要讲的,就看的出孔子的世界观。就是子路问什么是强大?(主持:这个强由子路来问,应该与他的性格也有关吧,因为子路好勇嘛。)子路又好勇,他也有本事,他真的也勇。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我的释义)又不同于流通本,前两句很容易理解,你觉得南方人强大呢还是北方强大呢。“抑而强与”有些人(注解)说还是你强大呢,天啦,堂堂孔夫子对学生会问还是你强大呢?这个就好像很鲁莽,很怪的,是不是?那肯定子路会说夫子你怎么会说我强大呢?好汉也敌不过人多吧?怎么能我一个人跟南方北方并列呢?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通行本又错了。“抑而强与”这个而是通尔,这句话的意思就说南方的人强大呢,还是北方的人强大,还是你另外有其他的看法,那么可能是东方还是西方,可能那个时候没有特别这么分,就是说“我就勉强分成南方和北方吧,子路,那么你觉得我这么分,你还有什么看法,有没有其他的想法,有没有你认为强大也一起拿来比较比较啦,还有哪方面的呢。“抑而强与”或者你自己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其他的对象,这就很合理了。鱼鱼,我勉强分成南方人和北方人吧,我这么分你觉得好吗?你有没有其他补充?这就很合理了,抑而强与,抑就有或者的意思,或者你还有没有认为强大的一起来比较一下啦。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孔子就给他解释,南方之强就是“宽柔以教”,宽,宽广,柔和。南方人他们都是教人做人要宽大,要柔和,“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无道,其实就是没有道理,不讲道理。对那些不讲道理的人不要去报复他,也就说遇到那些不讲道理的人,这事情处理好了,就算了,就不要另外再去报复他,再去狠狠的打击他,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说那些无道的人,我们就让他来欺侮,不是。这报就是事情搞好之后另外再去报复他,这个意思。“南方之强也”,这就是我认为南方强大的地方,就是说他们心胸都很宽广,态度都很好很柔和,他们一直都教人要这么做,也是以仁义待人,对那些不讲道理的人,他不会老要去报复他们,其实这句话不等于你老是被人家欺侮,不敢去反抗,不是,是人家欺侮不了,你就算了,也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了,所以这就是我认为南方人强大的地方,他是那么宽广,不会和不讲道理的人一般见识。

 

君子居之。

“君子居之”,君子一般都是这样的,居,就具备这种思想,品行。他说南方这种模式,君子都是跟南方这种做法一样的, 南方人这种习惯是一样的。“君子居之”,不是说君子都住在南方,不对,是说君子具备这种品行。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衽金革”,金,就兵器,革,一般就是那些甲胄,穿在身上那些甲这类的,用很厚的牛皮做的还是什么,叫做革。“衽金革”,衽,其实衽就是说在那里睡觉,就是他身边老是带着这些武器,穿着甲胄等等,时时提防着要跟人家打仗等等。“死而不厌”,就说他一辈子到死都是这种好斗的性格,死而不厌,不厌烦,就是没有改变。“北方之强也”,北方人很多就喜欢这个样子,这就是他们体现出强大的地方,就是好斗。“而强者居之”,其实他这两句话就是说不是所有北方人都是这么好斗,也不是说所有南方人都那么讲究宽柔,不是的。他是说南方有很多是这样,他就说南方体现出强大的地方,君子都是有这种品格。那北方人就好斗,“强者居之”,就是说那些逞强好胜的人也同样是跟北方人一样,南方有一些逞强好胜的人也是跟北方人这种普遍的特征有一致的,强者,逞强好胜,也同样是这种性格,他这句话就是看的出孔子的大智慧,不是说划出个南和北,南方人就一定就是这样,北方人就一定是那样,不是的。他最后就概括君子都具备这种宽柔,逞强好胜的人都具备这种“衽金革,死而不厌”。是这样,这是在概括了,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是绝对的南方和绝对的北方。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孔子不是说故南方人什么,不是,他是强调“故君子和而不流”,其实和而不流,流就是同流的意思,我们有个成语,同流合污,就是大家都搅成一团了,不分你我了,同流嘛,清水浊水搞在一起一条沟流出去,不就合在一起了,同流合污。和而不流,君子和别人,和周边的一切都能够和睦相处,但是他不一定和他们完全一样,就是他为人处世不是完全一样,就是他能够和大家和睦相处,但是不是同流合污,不是他们有什么坏习惯,君子也学着跟他们坏习惯,不是,和而不流。“强哉矫”,这个矫,好像有个词语叫矫健,就是这个矫,也就是说这就是强中之强啊。就是说这种君子和而不流这种才是真正的强,不是说老是去欺侮别人,压着别人。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我又跟流行的解释不一样了,人家怎么解释?(主持:几乎没什么解释,就说中立而不偏倚。)他们就是说自己保持中立,跟周边的人都不怎么沾边,他们也中立。不是,中立,其实就是立中,也就是说他们做事都是很客观,不偏不倚,不是说跟别人不沾边。中立,其实是立中,就是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以中庸的态度,不偏不倚。符合中道之理,我就跟谁在一起,如果谁都不一样,那我就只能一个人了。“中立而不倚”,做事都是那么中正,就像上边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立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他永远保持这种中庸的态度,不会偏左不会偏右。中立而不倚,就是他永远保持这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强哉矫”,也就是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事永远是很理智的很智慧的,恰到好处的,这才是强中之强啊。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这个塞,人家就解释堵塞,什么塞都有,这个我很感慨,我跟你备课,你也跟我提出了这些宝贵的意见,你说塞就是堵塞,我说对,其实引申出来就绊脚石。“国有道”,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有道,那就国有道,那就是国家治理的好,有好的方案来治理国家,国家能够兴盛。不变塞,你就不要做绊脚石,历史上无数的改革,都有一些保守派,反对派,是不是?那如果你看到人家改革是对的,你就不要去嫉妒别人,然后就去破坏。有一些是嫉妒,他也知道你这个改革是对的,他一想天啦,那这么搞,不就让你出名了嘛,那我就反过来破坏你,是不是?所以自古是有的。所以说“国有道,不变塞焉”,你们国家治理的好的时候,你们就千万不要去搞破坏,不要变成绊脚石。“强哉矫”,真正的君子叫作成人之美,是不是?不变塞,就是不要去破坏别人的,要成人之美,不变塞,是这个意思。强哉矫,这才是真正强大。其实有些人看见别人做事做的对,好像在单位,这个人搞的好,他甚至是不配合,甚至去破坏,这很常见的,这就是变塞。是不是?很多时候如果跟老板领导提出好建议,领导很信任他,说你去干吧,然后有些人就嫉妒他了,就开始阻挠、破坏,然后不配合啊,爱理不理,很常见的,那就是塞,变塞,其实那就是缺乏自信,也就是内心不够强大。孔子2000多年前已经看到这一点,人性都是差不多的。强哉矫,那才是真正的强大。你变塞,就说明你不强大了,不够自信了,嫉妒别人了,眼红了。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国无道”,就“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说的,他就说“国家昏乱有忠臣”,有这句话,就说你一定要不改变你的节操,“国无道”,国家无道 ,出现乱子,出现什么不好,你就不能同流合污,你一定要保持你至死不变,到死都不变,就好像于谦《石灰吟》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至死不能改变你的节操,就是说威武不能屈吧。

主持:这一章就到这里结束了,孔老夫子记录下来的的言论,一直都非常精简的,但这一章,感觉孔老夫子阐述的非常详细,多次用了叠加重复的用语,感受这个人性之强,讲的非常具体,这里有几个点要请教一下师父,在请教之前,我有一个感慨,就是通过读孔老夫子这些言论,孔老夫子给弟子的答疑中,我们认识了颜回、子路啊,还有子贡啊,曾子啊等等,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在座的一方师学员们也能够积极提问,参与我们课堂的探讨互动,在几百年以后,这样的一个讲课录音里面,各位的名字也是流芳百世的嘛,之所以我们在千年以后知道有一位叫作子路,有一位叫作了贡,就是因为他们问了嘛,老师给了他们回答,对吧?后人就记住了这些名字,所以也是请学员能够积极提问。

了空居士:其实,记住名字,让我来评论这是放在第二位,其实就是因为从你们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后世的人也在这个点上,因为你们提问而能有所启发,这个让我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主持:也参与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中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文件,所以这个意义就真的是很大很大了。因为你们没有问,我也有时候不知道,就说我懂得,也没有机会讲,是这样。

主持:我觉得这整篇都是在阐述孔子对强的定义,这里面讲到“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我觉得这一句孔子并没有否认北方之强为非强也,我觉得吧,我们既要有君子之强,能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但当人若犯我,一犯再犯,我当拍案而起,应该就是能够“衽金革,死而不厌”也是必须,就是我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我觉得孔夫子并没有否认北方之强。

了空居士:你从他这个“北方之强也,强者居之”,他就下了个结论,那些逞强好胜的人,就有这种特征。那么,你刚才隐隐之中,觉得孔老夫子也不是全盘否认这种强,也不是说这种北方之强就一定是没用的,他没有,被你观察出来,但是我跟你开个玩笑,那孔老夫子有没有直接说清楚呢?他在下边有两个地方就说清楚了,“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永远保持自己的立场,如果中立而倚,也就说我保持这种正确的世界观,那如果人家偏了这个,我也不会去跟从,不会去苟且去迎合,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国家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至死不变,到死都变,那你说慢腾腾的,八九十岁死了,不是。他是需要他去献出生命,他都不会改变。那说明你明双鱼很有智慧,隐约之中看到孔老夫子也不是那种很软弱的老是被人家欺侮的人,是不是?而是他是讲究一个尺度。你看,这个孔子的世界观可以说在历史上记载他最主要是受老子的影响,那老子怎么说?吾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然后又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慈则勇,很仁慈的人其实他就是最勇敢的人,你说笑话,往往老实人就被人家欺侮,其实老实人很多是无能,他很茫然,真正仁慈的人,他对人都很好的,你再去欺侮他,触动到他的底线,头可断,血可流。那他那个时候跟你斗的时候,他是命都可以不要的,“威武不能屈”啊,所以那才是真正的勇,你说那是古代,拼一点体力,冷兵器时代,那现代,如果导弹飞机怎么办?真正仁慈的人,他有爱心,你要保护自己和保护别人,你必须强大自己,所以这句话在现代同样是适用的。好像我们中国历来都是礼仪之邦,维护世界和平,那我们国家也要强盛啦,强盛了那些帝国主义纸老虎他也不敢来了,来了我们也不怕啦。不然,你自己都保护不了自己,你还说你慈,对自己都不够慈,还能慈别人吗?所以自己必须强大起来,慈则勇。然后为正义而战,我们可以奋勇向前,是不是?不仅是我们在研究科学的过程,要奋勇向前,我们在打仗的过程也不会有胆怯,这就是慈则勇。就是“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家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老夫子,儒家不是孔乙己那样的,那不是儒家。你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儒家,这是谁说的?孟子。你钻这个牛角尖够好。

主持:这就是说孔老夫子认为,当人们言行符合中庸了,就是强哉矫,他也是肯定一个中庸这个境界其至也,作这个补充说明。那么记得在孔子之前,老子也在《道德经》里也有这样一段话,就说是一脉相承的吧,就是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了空居士:“勇于敢者”就是你这个人很有勇气,但是又敢作敢为,其实就是肆无忌惮,这个人肯定是麻烦的,你有勇气,但是你还是要理智的去看,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有智慧的人,才能够生存下去。非常好,所以你们研究孔子的学说,一定要想到他的思想是受老子的影响。

主持:刚才师父也说了,孔子他和老子也是一脉相承,师父刚才讲了孟子的那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里孟子又是承袭于孔子这一脉下来,一脉相承下来的,他们的思想是在同一个境界里面的。所以看千年前圣贤的这些思想,智慧的火花真的是灿烂无比,所以我们上次在学习的中央文件里也说到“和而不同”,要建立“文化自信”,在今天这堂课上我想我们可以 把这个文化自信真正把它撑起来了。

了空居士:是的,一脉相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如果从世界观的角度,我们是圆满的,可以说是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中华文明这个世界观的高度是圆满的。不然,谁都可以来跟我华山论剑跟我论嘛。

主持:请师父把今天《中庸》所阐述的理论帮我们领到现实中,怎么去致用?比如说“执其两端,用其中”,这一条很重要,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如何去运用这个原则呢?

了空居士:这个回头还是说王阳明那句话非常好,“事上磨”。“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你要在实践里面去总结,去观察,掌握个分寸,要像舜帝一样好问,好察,这个就不是迩言了,要好问好察身边的事情,要去掌握那个分寸,(主持:察,这个字太重要了,往往我们很多的矛盾就是在于不察而来的,)对,要去掌握这个分寸。

主持:还是师父您以前说的那个实在,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人情世故要通达。

了空居士:所有的年青人,你们感慨说前途茫茫,压力很大,你们就想到几千年前的舜帝,前途比你们更茫然,压力可能比你们还大呢,是不是?

主持:现代年青人,面对非常严峻的一个现实,他是创业呢?还是去打一份工好呢?打哪一份工呢?就是谋一份恰当的合心意的职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了空居士:你这句话是很不够中庸的,其实吧,360行,行行出状元,让我来说,你们去找职业,就是一方面考虑你自己的特长,如果你的特长和你的爱好是一致的,那当然是最好的,然后就是去寻找那行,我们人要生存,看能不能赚到钱,有没有发展空间,一定要看这些,如果你们去搞一个很冷门的,一辈子赚不了钱,那可能老婆都讨不到,所以你一定要结合现实,也是结合客观实际情况,也结合自己主观的因素,然后就去寻找,不过做任何事情都有难度的,都会辛苦的,很多人就是败在怕困难,怕辛苦,然后就东也做不成,西也不就,结果就哎呀,叹了口气,就这么虚度了。

主持:我觉得我们也要谨记圣人所言,我们也要避开这些罟擭陷阱。

了空居士:对,现在很多融资,很多投资啊,很多差不多都是罟擭陷阱,你们要小心,那么好的利润,那么好的机会,他还要找你吗?是不是?(主持:大家投资要谨慎)罟擭陷阱要小心,不要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失足成十年恨五年恨都很难受的。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