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中庸》第二讲

时间:201749 20:00-21:00

地点:YY语音-80257频道-一方师特训班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主持:今晚我们继续请师父讲解《中庸》,上一节课师父关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这一句谈了自己的看法,基本上也推翻了目前通行版本的注解。上一节课最后是讲到“君子慎其独也”。

了空居士:我顺便说一下,不是推翻,我何许人也,一介草民,凡夫一个,其实我是治学很严谨。因为《中庸》的作者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有一些人研究,子思从小也多少得到孔子的教导,有一些资料吧,另外,子思非常正统的是师承于曾参。“君子慎其独也”,这个独,就千万不要以为是单独一个人。单独一个人有时候不那么慎也没关系,只要不会影响到别人,让我来说吧,“慎其独也”,其实就是要管好自己,子思的衣钵传人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曾参也有说到“君子慎独”。孔子也说“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总结起来,“君子慎其独也”,就是你一定要管好自己,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管好自己,在大众场合你也要管好自己,无时无处你都必须管好自己。“慎其独”,这句话就概括了这一切了。那前边“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就是说别人的一些隐私,也不是那么会影响到别人,就算了吧,就不要老是将别人的一些隐私给暴露出来,好像我跟同修们说你们属于隐私的问题你们就打电话给我,或者是私聊留言给我,不要公聊,有些搞传统文化的人就真的是“见其隐”,老是在大众场合说自己过去什么隐私什么隐私,天啦,有时候自己的隐私说出来之后,连将别人都给出卖了,因为有些隐私其实真的是不会影响到别人的嘛,你这么一说出来,不是有时候就见不得人了嘛,人家连要回头的机会都没有了,甚至变成破罐破摔了,是不是?然后吧,“莫显乎微“,别人一点小缺点,一点不足,你不要去放大别人嘛,这个就符合孔子说的君子要诛杀的五种小人之中“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之类的。一个君子对别人,就一定要做好四方面,就“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然后就“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有些事情吧,人家本来是在说悄悄话,不想被别人知道,就被你给听到了,很尴尬嘛,是不是?有些人做一些事情,本来也是什么原因吧,希望你不要看到,有时候也不是他在做坏事,在害人,是看到了会很尴尬,我说一个很粗俗的笑话,我们男人嘛,有时候到野外去,有时候不得已,要在那里小便,大便一般不敢,我们都会走到树木比较深的地方,甚至还会跟后边的朋友说,帮我望望风,不要有女同胞走过来,很不雅,我们本来也是不得已在这里小便一下,如果突然有个人就给窜过去,那不就很尴尬,虽然对人也没什么损害,就是有点尴尬嘛,人情方面不好意思。是不是?这个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嘛。譬如说有时候夫妻之间说几句情话嘛,如果被一个人冷不丁走过去听到了,有时候也很尴尬嘛,是不是?就类似这样就知道,什么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好像以前古代那个人为老婆画眉一样,这是人家的隐私,在家里画画眉也没什么吧,也不用搞到皇帝那里去吧。所以说对外,记住这四方面就好;对自己呢,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管好自己。所以我这么一讲,就思路很清晰。对外注意这四方面,对内管好自己。不是说婆婆妈妈的,好像“莫见乎隐”,在阴暗的地方也做什么事情要小心,在微细的地方也要小心呢,那又何必再说一句“君子慎其独”呢,那也够慎了吧?是不是?所以不是推翻,我是全面,而且引经据典,大家好好推敲。“慎其独”,单独一个人也要慎,大众场合也要慎。这个是无可异议,我跟古人没有不同的说法,慎独,就是要管好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管好自己 ,但是你面对其他人,重点你还要注意上面这四方面。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了空居士:这个是子思进一步说,前边就从行为规范来说,就对人要注意不睹、不闻、不见乎隐、不显乎微这四方面;对自己无论何时何地要慎独。这是外在方面的,好像大家看起来是属于外在方面的,那内在方面呢?你的心要怎么修呢?他说最好的心态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时那种状态,叫作中。那你们说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是什么样子?其实就是你心平气和的时候,我们请来马祖道一,他说“平常心是道。”平时的心很平常很自然的状态,就是中。哎呀,那人生在世,总是有喜怒哀乐吧,那我遇到事情一开心了,就不中了?那以后就不能有开心的事了,遇到悲伤的事情,一悲伤就失去中了,那以后也要变成冷血动物了,不要有悲哀了。遇到什么事情也不能发怒了,就是说威武不能屈呀,有时候搞一点怒发冲冠也不行了,那怎么办?那这辈子不就永远一个模样,像木头人一样平淡平淡的,毫无表情了,是不是?那就叫作中了?不对,这个中,让我来说,从静态方面来说,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那个平常心,但是人生在世,总是有喜怒哀乐,那么,该喜的时候你就喜吧,该怒的时候你就怒吧,该哀的时候你就哀吧,该乐的时候你就乐吧。你说哎呀,了空居士,这不太简单了,圣贤的学问就这样?其实,我们本来就该怒的时候就会怒,该喜的时候就会喜,那不用教了吧?为什么说“修道之为教”?修什么道?不用了,我天生就有道,是不是?不是,所有的人连出生的婴儿都会有喜怒哀乐,严格来说(出生)有几个月了,也会笑啊,等等,婴儿都有喜怒哀乐,那不用学了,学干嘛呢?不是!关键就是说,“发而皆中节”。这个节是什么?就是关节眼。中节,就是恰到好处。发的很准,该喜的时候他这么一喜,对整个事情恰到好处,该怒的时候,怒到恰到好处,该哀的时候,也哀的那么得体,该乐的时候也乐的那么和谐,这才是叫作道。“发而皆中节”,其实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遇到喜怒哀乐的时候,你发出来,发的恰到好处,恰到好处那个时候叫作和,其实“和”那种境界也就是符合中的要求。中是一个标准,和是一个具体的体现。就好像六祖在讲定慧,他说定慧不是分家的,“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是不是?六祖说灯光,说灯是体,光是用,你们有时候钻下牛角尖,说六祖那个灯还没点亮的时候,那不是没光吗?那我就说太阳吧,一看到太阳,太阳的本体和那个光分不开的,有太阳就有光,你看到太阳光,就一定是太阳升起来了。有太阳就有光,太阳离不开光,是不是?你就不要说电灯也有光,那个电灯是叫电灯光,不叫太阳光,太阳和太阳光是分不开的,是不是?就好像冰和水是分不开的,那块冰它就是水做的,是这样的。所以,就说中与和是分不开,中是一个标准,和是一个具体的体现。你千万不要以为中是中,和是和,那就麻烦事了,那一辈子变成木头人,以为你很中了,但是那个是中而不和了,那个就根本就不是“中”了,所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回头说,禅宗公案说”婆子烧庵”,她叫那个丫鬟去抱一下小和尚,小和尚吓的说三冬无暖气,四季不知春。那么,如果我是那个小和尚,我就说哎呀,这个施主,非礼勿行,非礼勿动,我们是清清白白的,等下不小心让人家看到了,以为我们在这里搞什么。你这么说,丫鬟肯定很感动,你就不要吓得手脚发抖,甚至要跑了,不要这样。就说女菩萨,我们不要这样做吧,不要被人家误解。那丫鬟也很自然,是不是?这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不是说坐在那里,闭着眼睛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木头人一样才叫作中,不是的。其实中是标准,和是具体的体现。所以让我来说,中是和之体,和是中之用。以六祖的话转过来就是这样。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了空居士:子思他进一步跟我们说:中,是天下之大根大本。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万事万物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中。其实中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达道是什么?四通八达。也就是,“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呀。也就是说天下万事万物它都必须遵循中这个标准,它的具体体现就是和。打个比方吧,我们说天下的树最好就是长得很正直的,四面很平衡,树干很整齐,我们广场旁边那个湖那里很多榕树,确实有这个样子,我看它树干都长的很直,而且这些辛勤的园丁每年都会修整那些枝,好像一把大雨伞一样,很漂亮的,很中。但是回头说,据说,黄山的松树都是歪歪斜斜的,我小时候也看过一些照片,鱼鱼,你有空也百度上看一下,我敢保证,那棵松树,如果你看起来它有一部分往左边偏,等下它上面有一个往右边偏,搞成一个S型的,不然,它不可能平衡,不能搞成一个7字型的,是不是?往一边,高射炮样,一边射出去,就会倒下去的,它肯定是往这边歪了,有一部分就往那边歪,它永远有一个平衡的状态。看起来,它不中,但是它和,所以子思有大智慧,他就告诉我们,中是一个标准,和是一个体现。不可能每棵树都是很直的,有些有一枝往这边弯过来,有一枝就往那边翘过去,结果就平衡了,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和。就不要傻乎乎的说,黄山松就不够中了,木棉树很多都是很中的,很直,我们家乡很多木棉树。所以不相信,你们去观察那些树,差不多都是有这个现象,这边多了,就往那边过去了,都有的。那么你说,还有一个现象,河边的大树,往往都会向河里面倾倒,我们小时候读书,生物学说因为它的根要去吸水,所以往河有水的地方它长的快,那个树就会倾倒,住河这边弯过来,但是它们多么不幸啊,刮台风,常常这些树首先就会给刮倒,因为它确实有时候就不那么平衡,是这样,所以它就很难真正的长期存在。这就是因为被水所吸引,往那边倾斜了,所以它们不中,也不和,所以就不长久。

主持:通过师父的讲解,就感觉到我们之所以一直在历境炼心,在修定修慧,我们所追求的一个最圆满的处世状态,可能就是发而皆中节这样一个状态,是不是?

了空居士:对,就是发而皆中节,要恰到好处。要不然你该喜就不喜,该怒就不怒,那不就变成一个怪物了嘛,是不是?你们去看那些禅宗大德,他们那些公案就会显现出他们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打就打,该杀就杀,真的是体现出他们是那么自然。

主持:由此我就想到,我们真的要做到这么剔透玲珑,这么发而皆中节,恐怕我们还需要修练一个就是善解人意吧,就说的通常一点,我们还更需要善解人意这一环节,这一环节要过了关,才能做到发而皆中节。同修就请教师父,关于这个师父您前面说到不能说别人隐私,他说:我有时在别人面前,会说某个人在哪方面很厉害,比如说某个人他上次玩那个游戏很厉害,如果用那个软件画图很快。这样会不会不好啊?当事人和对方听见了好像不高兴呀。谢谢师父!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嗡同修,“莫见乎隐”,这个事情你就一定要注意,人家有些事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但是那些事情又不是坏事,譬如说我们要去举报那些坏人坏事吧,让他们绳之以法,这个是好的,因为他们是罪有应得,我们不是故意去搞他的。如果别人一些自己私人的事,无关别人的,无伤大雅,这个你随便去外面说别人,这个就是会惹来口舌,所以以后你发现说了别人不高兴的事,你就不要去说别人。(主持:嗡同修如果知道别人会不高兴,他也不会说,关键就在于这个话出口,(他不知道)人家会不会不高兴。)事上磨嘛,你自己慢慢去总结吧。(嗡同修还是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如果说游戏的软件用来画图就很厉害,好像略带一点嘲讽的味道吧,可能是这样吧,甚至于对方玩游戏是在上班的时候吧,那就是揭短了。)当然,你说上班是不准玩游戏的,我揭发他一下,不就好吗?也对,但是有时候真的是或者人家工作都完成了,有时候也是有点贪小便宜吧,在那里玩一下等等,这个无关要紧的,也就算了吧,这个也不要去揭别人的。其实吧,我们生活里边,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老婆很厉害,所谓的妻管严嘛,有时候老公就是做一些善事,他都不敢让老婆知道的,譬如说在什么场合捐一点钱等等,这个是最常见的,甚至是说,他有时候买点东西给父母,有些老婆很厉害,很苛刻的,他不敢说,还告诉父母,等下我老婆来了,不要说这个东西是我买的,这个很常见的。嗡同修,如果你给戳穿了,他老婆很厉害的,就要吵架了,等等,有些东西就是一定要记住, 我们老家有一句俗话,“一面做墙两面光”,就说你要造一堵墙,你一定要两面都给搞光滑,这堵墙才象样嘛,所以有时候做人,就真的是要两方面都怎么去搞好。(主持:嗡同修还是一种孩子的心性,我也可以分享一个我刚刚上班的时候发生的一个事情,也是差不多类似的,就是某一天在住院部值班,跟夜班的护士聊的蛮开心的,然后第二天早上在护士站交接班的时候,我就非常关心的问她,昨晚睡的好吗,天啦,她护士长就在旁边,她做夜班护士怎么能睡觉呢?她当时脸一下就拉下来,说什么啦,我哪里睡觉了。就是从我这头,我很好心啊,我关心她问她昨晚睡的好吗,但是真的是把人家都得罪了。所以说如何善解人意这一块,我们真的是要事上磨。)其实就佛家的历境炼心嘛,这就是我们道家说“大隐隐于市”,是这样。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了空居士:我这句话的解释可能又跟传统的解释有一点出入。致中和,包括朱熹老先生,这句话他有注解。“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就是达到中和这种境界,就“天地位焉”,你就是进入到天地的那种位置,其实你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万物育焉”,万物就生长在天地之间,你一个人能够修到致中和,你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时候你对万物的生长变化,你都有良好的作用。那你说,哎呀,那你修的很好,我门口那棵大树有变化吗?我们从宏观的状态来看,好像看不出太大的变化,从微观来看,肯定是有变化的,因为你致中和了,你肯定会利人济物,包括那棵树,你也会爱护他,该怎么施肥,该怎么浇水,你会搞的好,所以那棵树比肯定比别人住在那里会生长的好,这个是一定的。其实“万物育焉”,对一个人来说,是说你生边的一切事物将会往良好方向变化,当然有时候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不是绝对的。所以你看,子思他这句话是概括了,一层比一层深入,前边就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万事万物都是以中为根本,以和为体现形式,和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个具体的落实。为什么?他说其实真的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致中和,就达到中和的境界——那就是跟天地同体,天人合一,那就是对万事万物都会有良好的作用,育,就是养育、哺育吧,那就是对它们都有良好的助缘吧。你看,这个境界多高,那会不会说大话了?不会。真的一个人达到中和的境界,无论你去外边工作还是你去做生意呢,还是你的家庭呢等等,一切都会被你搞的很和谐。当然如果绝对搞个提婆达多出来,那不就不和谐了吗?不会,你可以回避嘛,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回避,来防止嘛,虽然提婆达多,没办法将他度了,但是还是能够排除他的干扰,要不然释迦牟尼佛49年怎么讲经说法呢?如果真的被提婆达多干扰完了,那释迦牟尼佛也没的讲了吧,所以这还是叫作和。所以说“天地位焉”,就是天地同体,天地同位,天人合一。“万物育焉”,对万事万物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育,就是哺育,养育,翻译过来就是良好的帮助。所以我们年青人,你们不要去埋怨家庭怎么样,工作怎么样,你们一定要从中和上下功夫,我们中年人,也不要埋怨家庭怎么样等等,其实你自己中和了吗?你中和了,真的周边的一切都能被你调和的。

主持:师父您刚才讲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好像脑海里就马上想到您曾经讲过的天人合一的状态,就是道家的那种合道的境界或者说佛家的明心见性的境界,恐怕就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状况吧?

了空居士:对,就是这样,就是合道的境界。

主持:我们跟师父您修炼,大开顶是很容易的,跨了这个门槛,我们多多少少都曾经体会过这种见性的那种状态,但是我们就是存在一个状况,就是悟后迷很容易,就不能一直在一个中和的状态,如果我们时时刻刻在中和的状态,也就真的进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了。

了空居士:这就是说为什么我的课程都是终身制的,长期有效。我记得我当年要搞这种长期有效这种模式,你还跟我说,师父,那改天没有人报名,那你不就没饭吃了吗?我说不会的,我说天地这么大,我说我搞终身制,这是我的大慈悲的体现,我知道,如果老是要人家重复的报名,人家有时候就算了,不报了吧,或者有时候工作忙,算了,这个不学了,终身有效,反正你都是报一次,忙了没有来听,空了再来听,就是说你暂时对别的法门有兴趣,去跟别人去学一段时间,改天又回来跟我学也可以。就是这样,我就知道,人要修行,真的要长期熏修,而不是说三天两头就搞得完的。(主持:是,我亲眼所见,太多的同修了,他们到中堂以后,跟师父您亲近以后,那个状态非常好,他离开中堂,起码在最初的离开中堂两星期内,他是状态非常好的,他会非常认真地来听课,会写修炼体会,会在群里面说一些,帮着接引同修,但是往往在两周到四周以后,这些同修又慢慢地懈怠了。)所以我现在又响应政府的号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最近也开设了公益面授活动,不管有报课程的还是没报课程的同修都可以来免费参加面授。当然,如果真诚要供养我的,我也会接收的,不真诚不供养也没事,我不会讨的。我为什么又说免费又说我愿意接受大家真诚供养?因为我发现很多同修是很真诚的,以前我收费,他们交费之后,他们还会另外送个红包给我都有的,所以我永远就是留着这个人情味,当然,不送也没关系的,送多送少都是真诚心的体现,我也没有要求的,我也都是随缘的,所以这就是我的慈悲的流露。现在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弘扬的文化叫做先天大道,其实就是儒释道圣贤的共法,都是深入炼虚合道,天地位焉,带大家进入天地位焉这种境界的。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了空居士:仲尼,是孔子的名字,叫仲尼,孔子也有个名字叫丘,仲尼,是他的字,姓孔,名丘,字仲尼。就好像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就说君子他的言行都力求以中庸为标准,其实中庸也就是中和吧,中和的标准。“小人反中庸”,小人其实都是偏离这种中和的这种道理的,都是乱来的。其实严格来说,因为你的言行符合中庸,天下人就赞叹你是君子,假如你的言行偏离了中庸,乱七八糟,人家就说这个是小人。我们从来就是说这个人是小人,而不是说他生下来就是小人,而是他有小人的言行才叫做小人。好像小偷一样,他有偷东西,他就是小偷,如果这个人从来都不偷东西的,不可能说贼的儿子就是贼,以前我们小时候《流浪汉》,那个拉兹嘛,法官说“贼的儿子就是贼”,最后自己的儿子都做贼了,以为法官的儿子就是法官。所以那些被人家称为君子的人,他的言行都是符合中庸的标准,或者是接近中庸,不敢说百分之百,那些被人家称为小人的那些人,他们的言行都是乱七八糟的,不符合中庸的道理,是这样的。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了空居士:“君子之中庸也”,孔子进一步告诉我们“君子之中庸也”,你们要知道,那些被人称得上是君子的人,他们如何落实中庸?言行如何做到中庸?他是“而时中”。他不是有时候中庸有时候不中庸,是“时中”,时中是什么意思?时时处处都是努力做到中,达到中这种状态。当然,你们不要说中,就老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不是,这里的中,你可以认为是中庸的简略,或者是中和的简略,“而时中”,他时时处处都是以中庸为标准,不是说慎独还是在大众,就不用了,还是在大众就有呢,一个人就没有。时中,一切时,其实一切时和一切处,让我来说,是可以划等号的,因为你一天24个小时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外面嘛,一切时都中庸,那么反过来说,一切处都中庸,好不好?也好,但是用一切时,那就更加严格了,当然,时和处严格来说,从24小时来说,你不是在这个地方就是在那个地方,但是这个时,好像就说的更加严格一点,一切时,当然往往时和处,也是时排在前面,一般以时来代表。所以你要知道,君子的中庸,不是有时候有中庸,有时候没中庸,是“而时中”,他们的中庸是时时处处都尽量要达到中庸的标准,是这个意思。(主持:套用前面的话,也就说君子在一切时都能发而皆中节,对吧?)一切处各方面都会做的好,所以慎独。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了空居士:小人之中庸也,这个是古文,换成现代文的习惯,小人之中庸也,这个“中庸”就要加个双引号了,根本就不是中庸了,乱弹琴的,小人他以为自己也“中庸”,其实就是反君子的那种中庸,相反的。小人而无忌惮也,也,这里就更加肯定了,加重语气,小人而无忌惮也,无忌惮,肆无忌惮,就是言行很放纵,无所顾忌,目中无人,小人的那种“中庸”,我说中庸是在笑他,小人根本就是反中庸的,不是中庸,他自己说是中庸。《楞严经》也有说,那些邪魔个个都称自己得“无上道”,“无上道”和释迦牟尼佛的无上道,那是真的是没的说了。小人那个假中庸,那个反中庸,肆无忌惮,他认为肆无忌惮就是中庸。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了空居士:子曰,子,就是孔子,“中庸其至矣乎!”矣乎,是语气助词,表示语气很重,其至,至,就是至高无上,就是中庸这种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也就说是圆满的。“民鲜能久矣!”民,就是老百姓,也就泛指天下人。鲜能久矣,鲜,就是很少。能就是能够。久,就是很久。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境界,是圆满的境界,天下人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很少很少,也就是很久很久以来,很少人有人达到这个境界的。

主持:师父刚才一句是仲尼曰:君子中庸…就是孔子对君子的一个定义,就是能实行中庸的为君子,我记得师父也曾经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是孔老夫子说的,那孔老夫子对君子的定义,就是他的立意是非常高的,是否在孔老夫子心目中,为人的一个最高道德楷模一个规范就是君子这样一个层次?

了空居士:对,那么这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个出自《论语》,那么这个命是什么呢?《中庸》这么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那个命,是不是指天命呢?孔子也曾经说过“五十知天命”,确实是。那么跟我们算命这个又有什么关系呢?恰恰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知道,“天命之谓性”,就是我们要知道这种清净的本性,那么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性格特征,那么,你一定要去认识自己,另外,人生也有某一些盛衰的变化,你必须要去跟大自然一样,春夏秋冬一样,你必须去明白在高潮的时候你要怎么做,在低谷的时候你要怎么做,要去和嘛,在天命与你自己的个性这方面的差距,你要如何去中嘛,所以我将古老的算命术,用八个字给大家概括,那就是“扬长避短,趋吉避凶”。你的性格与古人说的天命在哪方面有出入呢?你的现实与你的理想,或者是你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现实,有什么差距呢?你要知道,然后要去以中的态度来看,然后以和的行为去做,那不就是一个标准的君子了吗?

主持:后面孔子在感叹,“民鲜能久矣!”就说要做到这个很难啊!

了空居士:民,就是天下的人,很久很少人能达到这个水平了,也就很少人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久了,孔子也不是说没有,也还多少有,或者有些人接近。民,就是天下人。鲜,就是少。能,就是能够。久,就是很久。连起来就是,天下的人啊,很少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很久很久已经很少人能达到这个境界的。

主持:那我如果来一句这样的话,那既然很久很久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中庸这个境界,那我能不能退而求其次,不要给自己人生太大的压力?那个目标太高了,是珠穆朗玛峰,我不行,我就找个小青城山这样的目标爬一爬吧。

了空居士:你这个就搞成高空体验了,假如你喜欢爬山,那8000多米的山,我没办法爬的,那我就找个800多米的爬一爬也可以,那你是要去锻炼一下还是去体验一下呢?但是人生的境界,就跟爬山不一样,爬山有这座山,那座山,但是人生,你就是这么一生,就是这么一座山,你做不到一百分的君子,你也做个八九十分的君子,也可以吧,但是,你就不要那我算了,做个小人也可以,那你就去做吧。你说做不到大君子,做个小小人,那你就去做吧,你定位做个小人,那好啊,那就去做吧。这跟爬山是两码事,人生就这么一座山,没有了,怎么能够说目标定太高呢?其实,目标都定的跟圣贤一样高,这个目标其实是你的方向,也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的方向定对了,走不了千里,也走个五百里吧,两百里都有吧,是不是?你不能说方向给定错了,反正天下的方向不是君子,就是小人吧,是不是?(主持:我觉得不是绝对的,不是说要么君子,要么小人)那你帮我定一个半君子半小人,当然,这句话你们记得是我说过的话,我了空居士自我评价说半君子半小人,其实我是对反动派说的,是不是?我是随方就圆而已,有时候,要跟他们论辩论辩等等,有时候就攻到底了,他们有时候说我不慈悲,我说我还修养不够吧,还是有点小人的坏习惯,所以有时候会攻到底,死守,将你打败了。

主持:嗡同修请教师父,我们也想达到中庸这样的境界,可是很多时候做不到呀。有时是因为惰性,有时是自己想错了。难道都要事上磨才能达到中庸吗?怎么样事上磨效率比较高?

了空居士:嗡同修,你就举个例子,我们来磨一下吧,好像你刚才在说人家什么什么,你要想到你这句话会不会得罪别人,会不会给人家带来不好的影响,下次你再说话,你要小心考虑一下会不会,如果你觉得不会的,但说完后,结果会,你又再敲一下警钟,吃一欠长一智嘛,就是这么磨嘛。如果你要磨的很快的话,要找出一个绝对的办法让你很快,这个很难的,六祖说“法无钝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嗡同修,不可能说每个人都磨的同样快吧,确实,这个我就没办法,好像六祖这句话说出来,也表明他没有办法,就“法无钝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那么你说迷人怎么变悟人?那你就多的向智者学习,这句话谁说的?也是六祖说的,在“般若品”说的嘛,“愚者问于智者,智者为愚人说法。”(主持:要不,师父您还是具体指导他一下吧,比如说他在测量数据时,他每次测的数据都不一样,那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假如是古代就好了,我就叫你过来,左边打一巴掌,右边打一巴掌,然后叫你量,然后,我叫人家帮你看,然后重复的量,重复的看,量三次,看三次,看是不是一样?那同样的眼睛,为什么人家就看的一样,你就看的不一样,是不是?(主持:可能他天生就左右眼不太协调,属于左右大脑协调功能障碍)你不要这么为他这么辩护吧,量这个尺都不用左眼右眼的,从这个东西拉到那个东西,哎呀,就是这么量着,还有左眼右眼吗?我真的搞不懂,是不是?其实就是你不用心,漫不经心,真的,打两巴掌,你就知道了,然后告诉你,你下次如果量错,我再打一巴掌,你看会不会错?我估计你不会错了吧。因为这个太简单了。这就是他很马虎嘛,不是说眼睛有问题,量这个尺度,都能够看的很准的,只是他心不在焉嘛。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了空居士:“道之不行”,行,就是说通行,普及。就是大道这种道理,没办法普及。行,就是推行,通行,也就是普及。“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这个知,在古文里边又通智,但是如果让我来说,我反而钻一下牛角尖,我很乐意还是认为是知,就是天下那些所谓懂得大道之理的人,他就过之。就是将大道说的太玄,太高了,那些比较笨的人,不懂的人,他就老是不及,望尘莫及,就是老是搞不懂,好像一片茫然。“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你将大道说的太玄,太妙,说内心话,这个知者,其实他自己都搞不懂,是不是?不然怎么会形容的那么高,那么妙呢?那么遥不可及呢?你看,庄子就直接说“道在屎溺”,到处都有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道,你说庄子会不会太放纵了?不会的,子思他刚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类似这个道理,万物处处都离不开这个中和的这种标准,是不是?所以以这个来说,“道在屎溺”也差不多吧。前面还有“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说的更直接,所以说大道之理没办法普及,其实就是两个原因,那些自称懂的,知者就过之,夸夸其谈,说的太玄妙了,令人望尘莫及。现在很多大德讲经,你们也会觉得过之,你们老是听不懂,是不是?我讲《金刚经》,差不多大家都能听懂,别人讲的听不懂,我讲《道德经》,大家都能听懂,所以那些真的叫知者过之。那有些真的不懂的人,他拿起经书一看,一片茫然,什么都搞不懂,“愚者不及也”。我这么讲,你们应该也有同感吧,你们看别的大德讲经,你们听不懂,我讲的差不多很多人都听的懂。

主持:就是过,这个字,还是请师父再结合现实给描述一下。就说到底什么样的状况是过呢?这可能对我们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了空居士:其实,这两句话,让我来说,是带有一种讽刺,尤其是讽刺这个知者,其实他根本就不知,所以他过分的渲染。这在讲经的群体里就很多,过分的渲染,我曾经听一位老法师说“现代人修行,初禅都很难达到。”净空法师讲的,在《弥陀经疏钞》,我以前同学给我光碟,我去听,他说现代人修行,得初禅都很难,为什么?初禅离五欲,财色名食睡,别的不说,你们哪个人能够永远不睡?哪个人能够永远不食?有这样的吗?所以我很感慨,初禅离五欲,离,不即不离,也就是不贪着,离五欲,就是不贪着五欲,财色名食睡,不贪财,不好色,不沽名钓誉,不挑食,不睡懒觉,不贪睡,神清气爽。你曾经跟我说,那个《五灯会元》里,那个山神和元圭禅师,改天讲一下就知道了,就知道我的注解是正确的,我说按照老人家这个标准,可能连释迦牟尼佛都没得初禅吧,为什么?《金刚经》说的很清楚,可以吃饭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着衣持钵”,去外面乞食嘛,回来还吃完饭,洗了脚再打坐嘛,释迦牟尼佛都要吃饭,说明他没有初禅,是不是?赵州禅师还问人家“吃粥了也未?”天啦,赵州禅师也没有初禅。舍利弗,曾经带着罗侯罗出去托钵,人家还欺负罗侯罗,将一把沙扔在他的钵里边,舍利弗,人家就给他好吃的东西,回来被释迦牟尼佛批评了,他还吐掉,舍利弗也没有初禅,十大弟子初禅都没有,天啦,是不是?所以这都是误解。所以说“知者过之”,其实这句话是讽刺那些所谓“知者”根本就不知,如果知了,他就会如实地跟你们讲,就不会那么夸夸其谈。

主持:师父,我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就过这个字,除了师父您刚才说是一种过度渲染、讲解、描绘,那是否还有一层意思,就过度的执著,过度刻板的教条主义,过度的执著某一种法相。

了空居士:对,你这个补充很好,就说自己在用的时候就过度的刻板,在传授别人的时候过度的夸大。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了空居士:“道之不明也”,前面是行,我用普及来说行,当然这个明,也就彰明,就好像《大学》里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这个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就彰明、彰显。“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明,你说彰明,有没有这个意思?也有,但是让我来说吧,其中也有明了的意思,大道之理没办法明了。行,就是具体的去做了,明嘛,就是了解,懂得这个道理,就好像我们将经论的道理讲清楚,这是明,将经论的道理讲清楚,具体去落实,我最喜欢说《金刚经》的净心行善分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帮助别人像帮助自己一样。道理很简单,但是你要去落实,所以一个行,一个明,一个是具体落实,一个是道理的了解,明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其实这里的知和贤,差不多的。愚和不肖,其实也是差不多的,那孔子为什么这么啰嗦呢?就干脆一句就够了,不是的,他是感慨,连道理都讲不清楚,不要说做到,大道之理讲清楚都难,是这样的,其实上边是说落实,下边是说理解。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了空居士:“人莫不饮食也”,饮,就喝这些流汁的水、汤之类的,这叫做饮,食,就是吃固体的东西,饮和食其实是有区别的,食就食物,饮,就汤汤水水这些东西,“人莫不饮食也”,就是所有人没有一个不喝不吃的,都是要吃要喝。“鲜能知味也”,就天下的人天天都要吃饭喝东西,天天要吃喝,鲜,就是很少,能,就是能够,知,就是知道,味,就是味道。鱼鱼,如果给你一杯糖水喝,你知道是糖水吗?(知道)如果给你一杯黄连水喝,你会觉得苦吗?(会)给你一块咸鱼,吃下去你会觉得咸吗?哎呀,这个是咸鱼,你不可能觉得是淡鱼吧。那好了,那你明双鱼,也这么多岁了,味觉正常。那些婴儿,稍微大点的婴儿,几个月了,我兄弟姐妹比较多,晚辈出生我都知道,我发现小孩,有时给一些甜的东西,好吃的东西,他吃的津津有味,给一些苦的,黄连水,金银花水,他就不吃了,有时还往外吐呢,哎呀,几个月的婴儿,他也懂得辨别好吃和不好吃,他也知味呀。那孔子这个大智慧的人怎么会这么糊涂说天下的人都需要吃饭喝东西,但是很少人知道味道,那好吃不好吃都一股脑吃下去,是不是?等下牛粪当朱古力吃了。那么孔子是不是味觉有问题呀?我帮你们大家钻一下牛角尖,是不是孔子很怪的,很特殊,他的舌头有问题?他的味觉有问题,有没有?孔子已经去世那么多年,问谁呀?你们可能说了空居士你去问过他,我去问他,我就算有那个本事,我去问他说你的味觉有没有问题?然后跟你们说也是屁话,你们也是觉得我在骗人。不是的!书里边有的,你们去查,有一段话,“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不是我要说的,后边还有类似的话,“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三月不知肉味”,那说明他以前是知道肉的味道的,是因为听了那个音乐很好听,一坐下来,就流连忘返,连吃肉的味道都给忘记了,其实他是形容,味道他是记得的,只是用这个来衬托一下,“三月不知肉味”,天啦,孔老夫子,你算得那么准吗?三个月一过去,第四个月的第一天你刹那间就知道了,是不是?其实他是比喻,不是真的三个月不知道味道,然后第四个月的第一天就马上知道了,不是。因为我了空居士,我说我今生来帮大家钻牛角尖的,那好了,那说明孔子的味觉是正常的,他是能够吃出肉味,菜味的。那么又怎么搞出“鲜能知味也”?这什么意思?不是简单的知道酸甜苦辣,知味,让我来说,知,就是知道,也就是懂得。味,就是味道,就是很少人真正懂得调味道。天下人很多都会喝酒,但是就不懂得会炼酒,也不一定懂得调酒,因为有些酒是需要调的,我好像看过一些书,说五粮液,有很多酒要调的,他们有那些调酒师,要用不同的酒怎么调和,然后变成一种很好很好的酒,我们会喝酒,好坏都喝的出吧,一斤五块钱的和一瓶500块的,肯定喝起来那个纯度不一样吧,我也喝的出吧,但是你要我去怎么调酒,我就不懂得怎么调,我相信你也不懂。所以这个知味,不是知道味道,是知道调味。知道味道太简单了,婴儿都知道,孔老夫子,你怎么会说不知道?天下的人都会吃喝,但是就很少的人懂得调味道。不管是调食物的味道,还是调汤水等等的味道,也就是厨艺,烹调。是不是?那这就说的通了吧,不要搞出“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味觉很正常的,所以很多人说不知道味道,味道还需要你知道吗?天下哪个人不知道,除了味觉器官有问题,否则都知道。但是天下几个人会做菜,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一流的厨师呢,是不一样的。当然,我善根很浅,我到现在都没有吃素,因为也是种种的原因,我们就不要说吃肉的吧,就说吃素的吧,同样一种菜,有些人会炒,炒的比较好吃,有些人不怎么会炒,炒的不怎么好吃,所以《道德经》也说“如烹小鲜”,小鲜,你懂的烹,就烹的好吃一点,不懂的烹,随便炒炒算了,尤其好像我们广东这边最常见的空心菜,空心菜你不懂得炒,等下就炒的很老的,不好吃,怎么炒,我就不懂得炒,但是我懂的吃,空心菜炒的好不好吃,我也吃的出来,所以我知道味道,但是我不懂的调味。所以这个知味,不是简单的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而是知道调味呀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了空居士:这句话很重要,你看他的要求慢慢降低了,你看前边说不行,下边说不明,连搞清楚一点大道之理都搞不清啊,以前那个鸟窠(禅师)吧,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童子都道得”,鸟窠就说“八十岁的老翁也做不到”。哎,孔子就感慨,行啊,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这个就做到很难了。多少了解、理解的都难啊,明者,“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连道理他们都搞不清。孔子很失落,很感慨,哎呀,不要说按照大道之理去做到位,连明白大道之理都很难啊,最后感慨这句话就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其实他就是感慨说就好像人吃饭一样,大家都天天在吃饭,但是就不一定懂的烹调。这句话就感慨,我们天天在为人处世,但是就不懂得去调整那个最佳的角度。就算你有时候也会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但是你也没有去学习怎么去做,譬如你看到别人做这个事情做的很好,很完善,但是你没有去学习,观摩,他怎么做的这么好啊?就没有去见贤思齐,就说天下的人很缺乏这种见贤思齐之心,那些自称知者贤者,他们落于夸夸其谈,那些愚者不肖者,他们落于不思进取。所以孔子感慨,不要说大道啊,就是做饭这个很平常的事情,大家都要吃饭,大家都知道要吃好吃的,但是很少人去研究,愿意自己去做,去学。“鲜能知味也”,其实这句话是两重含义,确实天下不懂得烹调的人也很多;让我来说,另外一个侧面也是说,其实很多人是不愿意去学,同样是在厨房炒炒煮煮,精致一点和不精致一点,其实时间我相信也花不了多少,只是你用心和不用心,所以大道之理,那些自以为懂的,就夸夸其谈,不懂的,就缺乏见贤思齐,全部都搞砸了,最后感慨,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看来,这个大道是很难普及呀!你看两种人最多,一种是夸夸其谈,根本就不懂,自以为了不起;一种就是太过没信心了,不愿意去学,算了算了。不要说大道这个道理,就是做饭这个道理,天天要的,人家都不愿意学。所以感慨,很难搞很难普及。

主持:那孔子说“道其不行矣夫!”这句话是2000年前说的,那时至今日,我们还是过之和不及的这两类人还是存在,那是不是因为他们通过这个轮回转世,还是带着这个习气?

了空居士:你这样也说的很微妙的,很神秘的,确实是,从佛家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确实可以这么理解。

主持:那是否2000年以后,也还是这个状况呢?道其不行!那人类的进步又体现在哪里?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其实吧,人类有没有进步呢?从事物的具体表现方面是在不断的进步,譬如说古人没有飞机没有轮船,现代人有了。这是不是进步?确实是进步。你看孔子当年,如果他当年有手机,他哪会累累夫如丧家之犬,他打个电话给子贡就行了嘛。是不是?就不用了,要等到别人去跟子贡说那好像是你的老师,子贡才匆匆忙忙的赶过来,还要骑马,现在开个奔驰,还是什么红旗,不就来了,或者是直升飞机就来了嘛,子贡那么有钱,就不用走那么久,确实是进步了。但是从义理上来说,从世界观上,确实古人已经圆满了,根本就没办法超越,只能是接近或者是一致。所以世界观,哲学道理,它只是一个道理,好像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加法原则,再过一万年也是一样的,没超过了。只是古人用一个算盘,最多搞个两三位数相加,现在大型计算机,几十万位数相加,都刹那间完成,那算盘就搞不动了,是这样,在事相上是在进步,在义理上,古人都很厉害。让我来说,儒释道的圣贤,他们在世界观上已经达到圆满了。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