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解读阳明心学第三讲- 岩中花树

时间:2017年1月15日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主持:明树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主持:今晚是解读阳明心学第三讲,今晚的内容是岩中花树,今天内容较短,我先念一遍: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摘自《传习录》-钱德洪录)

了空居士:这些文字大家应该看的都很清楚,关键就是同归于寂,就说它也默默无闻,我们也好像不知道,没什么觉察。

主持:下面的补充材料一起念还是先讲这一段?

了空居士:一起念吧。

主持:第一个是关于黄庭坚这个公案。

(黄庭坚)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樨华香么?”公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曰: “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摘自《五灯会元》)

了空居士:黄庭坚是宋朝人,也是一个很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一段主要是说他去请教这个师父,这个师父叫晦堂,请教有关明心见性这些道理嘛,晦堂就引用孔子的话,二三子就差不多是大家吧,你们几位呀,我从来没有留一手,隐,就说我没有什么没有告诉你们,隐瞒什么,我从来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我孔丘的特征。就在说这个事情。你们就可能觉得这个晦堂答非所问,黄庭坚乞指径捷处,径捷,我们说捷径,倒过来就是捷径,径捷就是捷径,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学佛有没有什么捷径,其实也就是说有没有顿悟,顿超,晦堂就以孔子的话说,就说我从来没有骗你们,很奇怪。如果让我搬出另外一个公案,一说你们就知道了,那就是杨歧方会和楚圆(参见公案《杨岐方会),杨歧方会经常去问楚圆,叫他指导本来面目,楚圆都说“库司事繁,且去。”有一天,还告诉他“监院他日儿孙满天下”。这个方会觉得他为什么老是不告诉我,有一天就看到师父外出,抄了个近路去拦截,就私底下希望师父能够告诉他,还威胁说你不告诉我我就打你,没有想到楚圆很平静地说“监寺知是般事便休。”就说如果你知道本来面目就是这么平常嘛,跟我平常做事这个差不多,你就知道了嘛,就不用来这里纠缠了。那方会一听也言下大悟。那么我这么说大家也可能觉得很奇怪。我再引用马祖道一,马祖有一句最著名的话就是“平常心是道。”那“平常心是道”我们一般人也看不出来,其实六祖就说过“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六祖很慈悲,怕我们听不懂,就说了“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哦,这就明白了,一个人每个环节都认真做好,这种心态就是开悟的心态,我给大家绕了这么远,我们继续来看黄庭坚和晦堂后边的话,你们就会明白。

一日,侍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

了空居士:说晦堂山行次,以前马祖就赏(玩)月次(参见公案西堂智藏),是当时的一种说法的模式,就说晦堂去山上散步,或者是经行吧,那时候正好桂花盛开。

堂曰:“闻木樨华香么?”公曰:“闻!”

了空居士:木樨华就是桂花嘛。他问黄庭坚你有没有闻到花的香味呀?就桂花香啊?黄庭坚说有的,他有闻得到。

堂曰:“吾无隐乎尔。”

了空居士:晦堂说我没有骗你嘛,我没有留一手吧,一切就是这个样子,无隐乎尔。

公释然,即拜之。曰: “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

了空居士:公释然,他就明白了,这个时候就豁然开朗了。老婆心切也是当时的习惯用语,就是大慈大悲的心态。

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

了空居士:只要公到家其实就是开悟了。

主持:这段公案就是这些内容。

了空居士:我们看起来觉得很惊讶,人家开悟这么容易,确实是这么容易,你们请记住我的一句话,就说开悟很容易,悟后迷更容易。

主持:还有一个关于陆亘的一则公案,

(陆亘)一日谓泉曰:“肇法师也甚奇怪,道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一体。”泉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亘罔测。(摘自《居士分灯录》-陆亘)

了空居士:罔测,就是很茫然,老是在心里猜测,南泉大师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好像听双鱼说,不知我会不会记错,说这个大夫就是瓶中养鹅(参见公案《瓶中养鹅》)那个公案里的那个人,就是在南泉普愿那里。这个肇大师(僧肇)他有个著作,叫做《肇论》,好像他是鸠摩罗什大师的一个得力助手,当然他好像31岁就病故了,就圆寂了。从他说“万物和我同根,天地与我一体”就说明他也是所谓的“破无明,证法身。”证得法界和自己不二,这个境界是很高的。那么南泉普愿就说我门口那株牡丹花有些人好像在梦中有见过。那我们现在这三个资料合起来,其实可以说吧,就是围绕着同一个现象,就说我们的心是不是真的和整个法界不二?

王阳明就说山里边的花你没有见到的时候它和我的心同寂,大家都是没什么感受。这个晦堂就说开悟人的心就是这么如实,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这又是另外一个层次。一个是讲同寂,一个就是同在。这个南泉普愿就是在讲一个中间状态,就是不是绝对同寂,而是在某种状态下也许是有一些什么感知。那么大家如果说他们这些会不会都是猜的?不会,我们以佛祖所谓的十力,十种力量——可以说这十力是概括了一切事情佛祖都知道——就是所谓的正遍知;另外从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讲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从这里看,观音菩萨证得十方圆明,的确是证实所谓的法界和我不二。虚空藏菩萨等等也证得这个境界。我们从这几方面来看,就说明王阳明他当年所悟到的这个境界,确实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就从儒释道这几方面,包括没有举出例子的《道德经》吧,“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还有“道生一,一生二…”等等,就使我们明白了其实一切圣贤他们的最高境界是一致的,我们今天找出的资料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古人从实修、实证来印证到大道是不二的,圆满境界是一致的。我先介绍到这里,大家对整个过程有什么疑惑的就请提出来,我一一跟大家解答。

主持:我从那么多材料里面,就是孔子说的这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这里我也是有一个体会,我想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学生就是有这么一个疑问,就像惠明他当时问六祖一样就说告诉我这些之外还有没有什么秘密所在,实际上我们可能更多的疑问就像孔子说的,包括师父所阐述的这些道理好像跟常人说的是一致的,是不是还有一个更神秘的东西,就说达到最高境界的一个东西我们没有掌握,那么我们这些就体会不到呢?

了空居士:噢,问的好,问的好!其实,不仅仅是儒家的人有这个疑问,其实佛家的人也一样,譬如著名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就说世尊你讲了几十年,有没有未说最上大法,等等,也有这样的问法,也有的,其实吧,大道的实修实证他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悟,先悟,另外一个就是事上磨,也就是入世修行。打个比方,刚才王阳明也好,晦堂也好,南泉普愿也好,他们都在讲这个心的道理,我们听懂了,为什么具体去用,不一定就用的好呢?关键就是说当你在用的时候,你就忘记了这种状态。那怎么办呢?确实一方面我们要在实践里面时时提醒自己说我会不会着了相啊?或者着了边见啊?另外一个平时还是强调有时间要好好的静坐。王阳明在他的著作里边也提到,确实需要静坐的功夫。那静坐是不是排除念头入静?不是,排除念头入静,那等下头脑变得很空洞了,遇到事情反而就乱了。你静坐是“常自见己过”,静坐是“博学而日三省乎己”,这才是真正的正确的静坐修心的方法,而不是排除念头入静。当然这个静坐功夫修到一定程度,你在动态里面也能够达到大脑非常的清晰,其实这其中的奥妙,确实是深入法界。也就以现代的言语来说,是有一定的能量和物质这种关系的,譬如说你们以前刚刚修炼的时候,你们怎么坐,不是打瞌睡,就是坐不下去,你们如果跟我修修修到大开顶之后,你们会发现很少打瞌睡,而且心也没那么烦,是不是,明树?随便都坐得住,就算心里有很多事情,你同样能坐的住。如果是当年刚刚学的时候,可能坐不住。我还曾经听好像是蓝太阳说她去学其他中医理论,老师叫他们说坐个十几二十分钟,而且告诉他们很难坐得住的,对我们来说随便坐一个小时甚至更长都没问题,关键就是说我们是真的有一定的能量使我们真真正正进入到那种禅定的状态了,所以奥妙就在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有一位同修跟我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我想这样一个话题也是很多(同修)心中的一个误解吧:

她说:明树好!看你一个劲地问师父,心即理的心是什么心?心外无物的心是什么心?请你看潘麟导师博客中关于“龙场悟道”的一文。此心是佛家的真心,是道家的道,是自性,是般若智想,儒家谓仁性,德性等。人一旦悟道了就能心生万物,凡夫是无此功用的。请师父开示!

了空居士:凡夫是无此功用,那凡夫就没有这种心,是不是?只有圣贤才有,凡夫是无此功用的。心生万物,万物就能生出来,那你叫潘麟导师生一下万物给我们看一下啦,是不是?他这句话如果真的是潘麟导师讲的,我这个人喜欢引经据典,六祖分明这么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也就是六祖是强调我们凡夫也有这个自性的。如果觉得六祖还不够的话,那请释迦牟尼佛来,《华严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华严经》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也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在《圆觉经》金刚藏菩萨请问的那一段落里面,也比喻“如销金矿,金非销有。”也就说我们的自性不是说你们怎么去修才有起来,你不修就没有,不是,本来就有这种清净佛性,只是妄想执著遮盖了而矣。是不是?你们想一想,是那位潘麟导师厉害呢还是释迦牟尼佛厉害还是六祖厉害?是不是?禅宗也有一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们一念清净一念佛。那么凡夫和圣贤又有什么区别呢?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也不觉得他是圣贤啊,他后来能够明白大道之理之后,他就变成千古圣贤了嘛,是不是?原来他还在那里玩,孟母很紧张,搬了三次家。所以这句话真的是很好笑的。

主持:这句话里他也体现了我们很多的初学者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就说我们在达到某种境界完以后,就很向往达到某种境界:到了这个境界,就一下子可能就是什么道理就明白了。那么在我们这个凡夫的境界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学习这些理论,去猜测这些的话,以我们凡夫的思想是猜测不到圣贤的境界的。

了空居士:其实,不是凡夫思想和圣贤思想的区别,而是说你的心清净和不清净的区别,你一念清净,你就达到圣贤的思想,你一念染著就还是在凡夫的思想,关键是这样。譬如说今天蓝太阳在微信班里问我说,人家说优秀不是看你长的漂亮呢还是说看你考到清华北大,最主要是心灵怎么怎么。我说不对,你们听起来就觉得很有道理,其实他这叫做执理废事,执事废理,其实优秀他讲的是不同的侧面,你能够考到清华北大,那么你就是学生里边成绩优秀的人,是不是?你一个人长的很漂亮,那从相貌上来说——香港不是选什么亚洲小姐,香港小姐吗——你仪表很好,这也是你仪表方面很优秀。你心理素质很好,那就说明你心理素质这方面优秀啊。只能是这么来看,那么反过来,一个人心理素质很好,那你也要体现在你做事方面能够展现出你超人的能力嘛,如果只是说你心理素质好,但是你从来都没办法展示出你超人的这种能力,那也很难使我相信你有那么好的心理素质,是不是,明树?所以说凡夫他就是着相,他喜欢这样的,他老是说这样是好的,他不喜欢那个,就说那个是不好的,圣贤他的心很清净,所以看事情很周道,很全面,所以他的评论就很到位。就好像这位同修传的这段话,假如是他们的潘麟导师讲的,这段话也没有说出什么是自性啊。是不是,明树?你们要去悟,怎么悟啊?六祖真正开悟之人,他就说的清楚,他跟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一听一楞,然后就接下来,他发现说一个人如果老是什么都不想,那不就大脑空荡荡嘛,他就说“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就说“不思善,不思恶。”不是老是这么去做,而是要用“不思善不思恶”的清净心去返照一切,“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楞严经》释迦牟尼佛也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以你的成见去看问题,就容易看错,那就是无明。“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就是你的心不要带任何成见,这样就最正确了。所以你看佛祖,他真的是懂,他一说就说的很清楚,我们一听也能做的到,好像说明树不要带着任何成见看问题,你说好,然后你们在看问题的时候有时候我可以给你们参考,就说你这个问题这么看是有点成见,是不是?就是这个道理,然后你们慢慢的一想噢这样是有点成见,那样就没成见了,就这么说。所以就说这个导师他这句话不知是他的学生搬错了还是这位导师真的是这么讲,如果这位导师真的这么讲,就说明他也不懂,没有像五祖、六祖那么内行,谢谢大家!

主持:我跟这位师兄交流的时候就追着她问,她用一个名词接着一个名词解释完之后,最后她说佛祖是在说怎么也说不清的一个东西,凡是语言说的都是有局限的,我们都没有悟到,所以猜测是没有用的。

了空居士:那你们还在学什么呢?跟这个导师学什么呢?佛祖都说不清楚,这个导师就能说的清楚吗?是不是?我刚才举例,佛祖和六祖这些话不是说的很清楚了嘛,包括刚才我们公案里边晦堂也说的很清楚,他说我们开悟的人就是如实地反应如实地看待一切嘛。桂花有香味,我闻到了,你闻到了,你闻花的心态和我刚才闻花的心态是一样的。我也是这么清清净净如实反应而矣嘛,我没有骗你,是不是?所以他们一说不就明白了嘛。我说明树你现在在听我说话,你很认真的听我说话,很自然,这个心态就是平静的心,因为你没有带着一定要反驳我,也没有带着一定认为我对,你只是客观的很专心地听我说话,你这个心态就是清净的心,就是明心见性的状态。好像我刚才在讨论那位导师的话,我也没有特别说他说的话一定不对的,我没有说一定不对的,这个人的话不用听,不是,我很认真的听,我也不是说他的话是不对的,我没有这么说,我说他说的话我听不懂,都是一个名词接着一个名词,没有说到顶,你看,我请出六祖跟你们讲,你们一听就明白,还有请出佛祖跟你们讲,佛祖的话一说你们就明白,不要带着成见看问题,是不是?那不是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嘛。那么你说那开悟太容易了?没错,最关键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不知不觉又带上成见了,那你们说怎么办啊?长期的去实践,长期的去反思自己有没有成见,慢慢的就提高了嘛,就这么简单嘛,这就是入世修行,这就是行菩萨道,断尘沙烦恼。有没有讲那位导师还有没有什么高论?

主持:后面她就说不讨论了。

了空居士:我好像在哪里看到一段广告,说这位导师26岁在布达拉宫那里开悟的,好像就刚才那段话就不怎么开悟的。

主持:那我们看黄庭坚这个公案,从他这个对话来说,闻桂花香来说,他的意思是不是说桂花香它本来就在,只要你以清净的心那么你闻到了,实际上就说大道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以清净的心来看待周围的,那么这就是悟道,是这个意思吗?

了空居士:噢,不是,黄庭坚这个公案,和晦堂的对话,晦堂是告诉黄庭坚开悟的人的心就是那么客观,那么清净,那么平常。当然黄庭坚是知道晦堂是开悟的一代宗师,他请教他有什么捷径能够顿悟吗,他(晦堂)就告诉他开悟的人心就是这个样子,如实地知道一切嘛。我们那天你还开玩笑说师父假如你拿把斧头来我就不会怕,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因为知道就像那个隐峰一样(参见公案《隐峰推车》),他当时那个车从马祖的腿上压过去,那个车肯定隐峰他会提起来慢慢过去,肯定不会压伤马祖的腿的嘛,因为马祖就是他的师父,古人对师父很尊敬的,他哪有很粗鲁地撞过去,将师父撞伤,如果撞伤,马祖还会拿把斧头过来吗?所以他也知道,他轻轻地从师父腿上将车推过去,师父是不会因为这件事情拿把斧头来砍他的嘛,他是在考验他的心理是怎么想,这个事情能不能用最清净的心来看,这个小事情是不至于被师父用斧头砍死的,所以他就不用怕,他就走出来说师父刚才就是我,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清净了,看同一件事物,我们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将心比心。假如隐峰做师父,弟子将一个小车轻轻从他腿上推过去,也不至于拿把斧头砍死人,是不是?而且他(马祖)当时是说我的腿不收回去的,意思是说你要走就从我腿上推过去吧。是不是?也就是说同样的清净心看同一个事物,这个结论是一致的。就好像我能够闻到这个香味,你也能够闻到这个香味,我们闻香味,这个时候心情是一样的。他是要告诉黄庭坚开悟就是这样的清净的心如实的反应。这个公案主要是讲这个道理。

主持:明许师兄请教师父,既然如来藏性遍满法界,那我们看到一棵树,可以说我是这棵树吗?

了空居士:噢,其实这位同修的理论就是不知道理和事,理事的区别,你说理是这棵树,这句话只能说半边,你只能说这棵树也在我心中,但是这棵树也有它的因缘,像《中论》有一首偈,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它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不共,就是万物严格来说它不是绝对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它们又有某一种因缘联系着,所以你就不能完全认为这棵树就是我,从事物的具体表现上,这棵树是这棵树,从理上,万物都有微妙的联系,所以说万事万物它不是绝对的孤立,也不是绝对的一体,“不共不无因”,不共,就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整体,不无因,就是有种种因缘联系着,所以《中论》这首偈它最关键的就是肯定“不共不无因”,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就不能完全认为这棵树就是我,不能,这棵树和我有一定的联系,它也同样有它独立的一面。

主持:我们套王阳明的一句话,就说这棵树不在我的心外,那就说这棵树也是在我们的心内的呢?可以这么理解吗?

了空居士:但是心,观心无常啊,就好像地藏和尚不是问他弟子说这块石头在你心内还是在心外?我说我们也可以从三心不可得(来说)嘛,就说师父你是问我这块石头在我过去心呢还是现在心还是未来心呢,过去心已成过去,未来心还没有来,现在心呢,你说就在你现在心嘛,现在心无住,为什么叫无住?哪个点叫做现在呢?它都是川流不息的,像孔子当年在河边说的那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万事万物它是不断变化的,它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一个点,所以你说在我的心里面,你说放在哪个心呢?也就是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心,怎么能够说内外呢?就是这个意思。

主持:看王阳明先生的这段话,其实疑问就在于他的心,心本身在中国这个心有很多的意思,也可以说我们意识的心,还一种自性,他说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肯定(地)说“你的心外”,有你的心就有我的心,所以这句话的疑问就在这个地方,他这个心到底指的是什么?

了空居士:就是这种感知的心,好像我说明树,你现在想到月亮,你脑海里就有月亮的感觉,就好像月亮就在你的心内,那么其实王阳明他讲的就是我们的心能够遍达一切处,所以深山老林里的这株花也是在心内,好像我说明树,你想一下喜马拉雅山,甚至你功夫深了,你一想眼前甚至会出现某一些情境,当然据说功夫非常高深了,达到五眼六通很完美的境界——据说,我是按照佛经佛的十力,十种力量来看——就据说就是什么都知道的,就正遍知,是这样。所以他说在我们心内,也是对的。不过,严格来说吧,王阳明这句话就是太过强调这个心了,那么如果我们一定要去挖一下墙角驳倒王阳明的话,那么就问他我们的心有多大呢?那这个问题他就没办法回答,因为我们的心按照佛祖的表达,观心无常,我们的心是无常的,它没有一个确定的范围,但是你说绝对是在心内呢,这个有时候人家也不好理解,所以我们才将南泉和晦堂这两个公案放在一起给大家对照,使大家进一步的理解。他所谓的心内,这个心还是生灭的心,以佛家来说反而就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就超越了我们这个起心动念的心而进入到心的本体-自性这个层面上了。所以严格来说,我们以佛家来印证,王阳明所说的这个心外无物,这个心就是指他说的天理那个层面,就相当于佛家的自性这个层面。当然王阳明在我心中我非常的赞叹,因为他当年他差不多都是靠自学的,没有一个真正的明师这么传承给他,他能够悟到这一点也很厉害。也就是说他还没办法将大圆镜智和妙观察智的关系给彻底表达清楚,大圆镜智这方面是属于自性这方面,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这是大圆镜智的起用,他就是在这个层面上没有分的很清楚,当然他就以天理,心即理这个来概括,我也觉得概括的很好的。也就说他将佛家的自性表达为所谓的天理,然后“有善有恶意之动”,他这里“同归于寂”等等,这些就属于他意之动这个范畴,他“心外无物”那个心是他无善无恶心之体那个层面,也就是天理层面了,当然这个天理,据我对王阳明学说的研究,他的天理也不是心之体那个层面,而是属于他后边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或者是“去恶扬善是格物(注:应为“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种层面了,是属于心之本体这种起用了,也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了,他那个心之体就是“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层面心之体,他这个知道花和不知道花这个是属于意之动,也就是能生万法这个层面了。确实我很赞叹,他也属于历史上的一个奇才。靠自己零零碎碎的这么去游学,没有真真正正地接受到得道高人的传授印证,他能够悟到这个层面也非常的了不起。

主持:第二个补充材料里的公案,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这边也是指心跟万物,实际上都是缘起性空的。

了空居士:噢,他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南泉普愿这个公案,他主要讲的是“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也就说我门口这株花本来也在你们的心里边,你们就算没有看见,也有时偶尔会梦见,你们说哎呀南泉普愿你在卖弄口舌,虽然我梦见一株花跟你门口这株花一模一样,但是也不等于我在梦中见到这株花。这么来反驳有没有道理?只有半点有道理,你说在梦中梦见一株花跟你门口这株花一模一样,不等于你在梦中看到。那好了,那我也反过来说也不等于一定不是在梦中看到啊,因为要驳倒我这个论点或是支持我这个论点,明树,福建才子,你有没有什么妙语?南泉普愿就说也许你在梦中会看到这株花,长的一模一样,他的言下就差不多等于说你在梦中也会看到此株花啊,如果你要驳倒就说也许梦中看到的是碰巧吧,不是你这株花吧,是不是?其实吧,我们在人类史上很多时候有一个现象,就是预感,有些人做梦梦到一个事情,过一段时间确实那个事情真的出现了,你说天下的牡丹花也可能有很多长的差不多,明树,是不是?但是有一些事情吧,好像属于预感性的事情,不要说做梦,就是很多大宗师吧,很厉害的,好像《六祖坛经》里有很多预言吧,到一定程度确实都兑现了,那这怎么解释啊?只能解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啦,就是我们的心里本来就蕴藏着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些信息,虽然说事物都会改变,但是有一些主流,譬如说明天到底是下雨还是刮风还是晴天,有时还有变数,但是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这就没有变数的,是不是?所以有一些有一个主流,也就是属于众生的共业,那个力量很大的时候,你真的没办法改变,好像我们去青岛,亲眼看到大海这个潮汐,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退潮,都有规律的,是不是?就是闭着眼睛都知道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刮台风,什么时候不刮台风,天气预报也能看的相对比较准,但是不是绝对准,但是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个是绝对准的。所以说南泉普愿就是用这个方法反证,就说我们这个心中本来就是具足一切的,只是说我们在某种情形下能感知,在某种情况下,佛祖就解释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那个时候这个大夫问南泉“肇法师也甚奇怪,道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一体。”他就不相信说人和万物为什么是那么密切的联系还说到同根和一体,南泉普愿其实用这句话告诉他六祖那个道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嘛

主持:补充材料两个,一个从理上去说,第二个实际上从一个事上直接说了这个情况。

了空居士:勉强可以这么认为,当然,一件事情,它都理事具足,所以说开悟的人他说话很巧妙,他一说出来就很完美,所以刚才说那位什么导师就说的你们老是搞不懂的,我也没办法解释。一个名词接一个名词的,到头都不知道。是不是?好像小鸟就是嗡同修,嗡同修就是小鸟,你怎么绕来绕去永远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你曾经认识他一个名字,哦就是他,要不然,你们怎么也不清楚。

主持:我当时看到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心里非常佩服,能够从这么多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出这两个公案。

了空居士:这都是明双鱼的功劳,明双鱼也很好学,很博学。我说我们以后慢慢就将儒释道这些公案都放在一起,使大家明白大道是不二的。

主持:我看到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一体的时候,我就想到禅宗其实也有这样的一句话,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我也学着双鱼师兄,我也去查了下资料,发现有一个大珠慧海禅师,对这个有一段解释,我觉得对我们理解是不是也有所帮助,我念给师父听一下: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珠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云不会。珠云: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花着黄花,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座主礼谢而去。

了空居士:其实吧,这个就是我最喜欢的六祖一句话:“立亦得,不立亦得。”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他们有圆满的智慧,他们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拐过弯来。其实吧,我今天看到,双鱼读给我听的《朱子晚年定论》,那本书据说是王阳明收集的朱熹往年的一些书信,一些什么著作,说他对自己中年的一些言论的推翻,而且就说他朱熹晚年的见解跟王阳明悟到的是一样的,王阳明也很多时候说“我学说,我就想到其实原来自古很多学者注重有自己的学说,因此有时候也会觉得活的很累,会招来很多相反的意见等等。就好像刚才读的那位什么导师一样,他也自称他26岁就开悟了,他的使命就是要来觉醒中国,天啦,我们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人口十来个亿,就你最厉害了嘛,觉醒中国,是不是?我就说开悟的人有圆满的智慧,所以他就不会着相,他说话都是圆满的,真的像六祖说的“立亦得,不立亦得。”其实开悟的人就不落边见,他不会自我神话,我说刚才那位什么导师,他说他26岁就开悟了,他的使命就是来觉醒中国,天啦,那中国变成我们都不觉醒了,只有你一个人觉醒,是不是?那个真的也是说的太托大了。我举例自古的圣贤,很著名的就三位,儒释道,你看释迦牟尼佛,他讲到他(所)讲的先佛世尊都是这么讲的,他开口闭口都是先佛世尊,你看老子他开口闭口说圣人,他没有说我老子怎么怎么,“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没有觉得自己很厉害,他说我讲的这些道理都是古圣先贤讲的,就没有说我最厉害了,所以他们说的话大家都驳不倒,有理有据。说我来觉醒中国,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十几亿个人,就排到你最厉害,要来觉醒我们,如果你不来,我们都在睡大觉,是不是?不会吧?千古以来多少圣贤,是不是?所以就说你们去看这些大宗师,他们说话都是非常客观,所以就不会被人卡住,落入边见。刚才说这个青青翠竹,这些说法非常有道理,你们看他怎么绕你们都驳不倒。

主持:我刚又查了下,还有南阳慧忠国师的,他就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但是他就跟他(大珠慧海禅师)相反的,但是也是非常圆融的,我念给师父听一下:

僧问南阳慧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于是禅客作礼而去。

两个(禅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做了解释。

了空居士: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无非般若,就是都是般若,翠竹是法身,黄花是般若,刚才两位大宗师那么解释有点高深,我就搞两句老土的,当你们打坐——按照道家说打坐(时境界)是大开顶之后——你们就整个人空掉了,空掉了之后,你们仔细去观察,你们是不是觉得你的气场甚至是充满天地的?你们在房间打坐就觉得充满房间啦,如果在室外打坐,你们的气场是充满天地的,孟子说养浩然正气充塞天地,然后你们这个时候是不是感觉其实这气充满天地的时候,你们的意念也好像都散开了,会充满整个空间,那你坐在青青翠竹那里,你觉得你的意念也笼罩着这个翠竹嘛,你仔细去看,我的肉身,旁边的翠竹都在同一个气场里面,什么是法身呢?法界为身,整个法界都和你融化在同一个气场里面,然后你仔细观察这个气场都带有你的意念,那不是真真正正青青翠竹都是你的法身,我这个就很直白了,没什么奥妙了。那么,这些黄花是般若,般若是什么?般若就是大智慧,天啦,黄花会想事情吗?不是,花开花落,这个是万事万物的规律,你看到花开花落,你不就明白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嘛,“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嘛,你看到你就明白,做事情一定要抓住机会,看准时机,那不就智慧嘛。这两位大宗师搞了那么多话,人家听不懂,我就搞两句最老土的,大家也能听懂,我这两句老土的话就将两位大宗师的话全部给融进去,你要说黄花不会想事情也对,黄花能够给我们启发也对,你说青竹,我的手脚在这里,青竹在那边,也对,说不是法身也对,说通过心彼此联系着,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认为这个肉身就是我,你认为这个思想,这个精神是我,那好了,翠竹和我的肉身都同在心里面,同在一个心体笼罩下,那不也就对了嘛,所以说这就是理事无碍,“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前几天我们讲马祖那首偈,我这么解释也很合理吧?而且我用一段话就将两位大宗师两个侧面全部给融起来。看起来,我也有点像开悟吧?

主持:师父这么解释,我来理解“此花不在你心外”,我好像一下子就理解了,道理跟这是一样的。

了空居士:所以我这几句话比刚才那位导师那么解释还好吧,你们一听就听懂。

主持:我觉得用师父刚才那段话来理解心外无物吧,这个我好像就很容易理解了。

了空居士:因为我最主要就是掌握一个要诀,就是带大家进入那个境界,“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将你们带进了孟子的养浩然正气充塞天地,带进去了,你们自己就看到了,不用老在那里说理。

主持:师父,我们跟您修行,可以感觉到气场笼罩在周围的一切,有些人他没有这种感觉,那么对他来说这些外界的物也说尽是法身吗?

了空居士:噢,严格来说,相对感受就没那么深,有的时候就老是搞不懂,就好像当年灵佑对香严说我跟你说没用,我跟你说是我自己懂,你还是不懂,你要慢慢去磨砺,其实他那么一磨,你们说他怎么磨砺的?因为香严很虔诚,他天天苦思冥想,其实不知不觉就进入一种状态,是这样的,所以说参话头或者搞一个意境,让你们进入一种状态,他心里有一个牵挂了,然后对心中的其他事情,包括对外界的事情他都不感兴趣,就进入了外不着相,内不着空,他心里老有牵挂,不知不觉就深入境界了,是这样。现代人参话头效果就不好,现代人很少有古人的那种虔诚,你告诉他这么去参,人家说妈的,你不说算了,骂一句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说现代人搞这些参话头没什么效果。现代人就要走我这条路了,真正助功,师力加持,将大家拉进那个境界,他感受了。好像明树我跟你说,你们一听就明白了,嗯,确实是。所以我每天都在网络上帮大家助功就是这样,将大家拉进境界。其实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嘱累人天品说的那句话,确实让我来说也是一种预言,他就让地藏菩萨以神力救度。他不是说要在那里讲经说法,不是,以神力救度。然后要用大愿力,将大家拉进某些境界,其实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你看佛经除了《金刚经》——《金刚经》是说理的,就没说特别说释迦牟尼佛放光——你看《楞严经》有好几个地方放光,这个《妙法莲华经》、《地藏经》、《圆觉经》、《 观无量寿经》、《无量寿佛经》,都有说到释迦牟尼佛放光,《无量寿经》里就看到阿弥陀佛放光,都说到放光——光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种强大的能量场——都有说到这个情境,另外吧,我们也说句实在话,如果你修的好,你就有很高的功夫,就有这种能量场,如果你自己都修不好,要想将别人教好,相对比较难,我也只是说相对,有时偶尔碰到特殊的机缘,某个弟子特别天赋好的,就像香严,听到那个竹子咚的一声都能开悟,那也有的,当然相对比较少,师父他自己修的很好,那么带大家修炼,那就效果会更好,自古都是这样,所谓的明师吧。

主持:嗡同修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有个传说王阳明是乘愿再来的人,他非要打开一个寺庙的门,然后看到前世的自己的尸体,尸体拿着纸说是王阳明的前生。

了空居士:噢,乘愿再来的人,其实吧,乘愿再来的人,《楞严经》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里边,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其实人世间乘愿再来的人特别多,也说不定我们嗡同修都是乘愿再来的人,我是说说不定,那么释迦牟尼佛最后在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里边的一个段落里也总结,我们不用去考虑自己到底是不是乘愿再来,而是你只要心愿如菩萨,言行如菩萨,你就进入了菩萨的行列,当然原话我就记不住了,你们去查《楞严经》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你们不懂的,就打出来问我,就是那一段文字,所以王阳明看到自己的尸体什么也不重要的。

主持:这个确实是不重要,师父,我们学习了岩中花树,知道了心外无物,那么,对我们实践中最重要的指导是什么呢?

了空居士:最重要的指导就是要建立这种整体观的理念,整体观落到实处就是平等心,也就是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要落到这个实处,就觉得万物和自己都是有联系的,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考虑事情,一定要力求周到,力求全面,不要太过自私自利,要大公无私。

主持:感恩师父今晚的精彩开示,让我们明白了我们一定要大公无私地去做事情。今晚的问题都解答完毕了,今晚的岩中花树这个公案答的非常圆满,非常感恩师父!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