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儒家经典-【大学】(第二讲)
时间: 2017年 3月 19日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主持:今晚请师父继续讲解儒家经典《大学》,接着上节课的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自古以来,明德,我上次给大家解释就是大义,那大义要说到具体,什么是大义呢?曾参有没有讲啊?有,从方向上就是“亲民”,要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嘛,不能脱离群众。那么标准上是什么?“止于至善。”这就是“明明德”具体的做法和具体的标准。那曾参进一步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就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什么是明德,什么是大义,也就说自古以来这些做大官的这些领导者,如果他想让天下的人明白做人怎么做才是叫明白大义,明德,那具体要怎么做呢?上面从总体上来说就“亲民”,“止于至善”。那么,你要“亲民”之前要做的详细一点,具体要怎么做呢?就是要“先治其国”。“先治其国”是什么意思?要将国家治理好,要治理的井井有条,天下大治,治就是安定,天下要治理的安定。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自古有一个故事,那个主人公是谁我给忘记了,就说他住的地方搞的一塌糊涂,自己的房间搞的一塌糊涂,有一天他的长辈来他那里做客,看到他住的房间一塌糊涂,说你怎么房间不收拾好?他说“我这个人不喜欢扫一屋,我是想扫天下。”那个长辈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个人听了很惭愧,结果就认真地将房间整理好,从此也认真读书,后来应该也会有所成就。那么,好像在明朝(编者按:应为清朝),我曾经说过那个叫作陶澍写的“红薯包谷蔸根火,这点福老夫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些事小子为。”那么你们可能在想那个“一屋不扫想扫天下”的人跟这个“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个人来对比,是不是其实也同一个道理?不是的,那个人是面前就一塌糊涂,另外这个“小子为”这个他是发奋读书,积极向上,我相信他书房肯定也搞的井井有条。所以大家不能错解这个意思,就说你想将国家治理好,怀才不遇,我怎么怎么…,其实这个是值得去反思的。那反过来,你以为天下的事就那么好断吗?是不是?所以一定要记得要落到实处,不要说大话,你如果真的有那个智慧和魄力,想要去治国家,那么你必须将自己的家给治理好,自己的家那么小,治理好之后才说明你有这个智慧和能力、魄力。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你想将家庭治理好,家庭成员协调好,那你必须先修其身。修身是什么意思?自己言行要搞好,自己要带好头。修身具体怎么修?言行要端正,自己要带好头,这才是修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心是什么意思?正心就是心要正。心要正是什么?你就必须大公无私。正心就心不要偏在自己这方面或者不要偏在某一些你觉得是喜欢的人或者是你所害怕的人,往往人偏,有时候是偏自己,有时候是偏自己喜欢的人,当然有时也是偏自己害怕的人,怕人家要跟他干嘛,所以他害怕了,就先偏着他。所以说一定要大公无私,先正其心,正其心,就是必须大公无私,你的心要很客观。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其意是什么?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你起心动念不要忽悠人,不要说我大公无私,但是我偶尔就是逢场作戏一点,但是我内心还是大公无私的,不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一定是很真诚的,看你平时起心动念,为人处世是不是真诚,如果是不真诚,弄虚作假,你说你的心很正,这都是骗自己的。先诚其意,就是你为人处世,言语行为一定要真诚。那么修身和诚意,诚意主要是偏重于你的起心动念,修身就是已经体现在你言语行为了,这还是有点侧重,曾参真的有大智慧,他每一个环节观察的很细。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先致其知是什么?致,好像我们说致敬,致礼,致一封什么慰问信的致,先致其知,也就说你必须先有了解,正确的了解。知就知道,了解。你一定要认真地去调查,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要从实践中找到依据。致知,其实就是要认真地去了解,去学习。只有你了解了,理解了,你才能将你的信念贯彻下去,才有这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致知,就是要去学习,要去知道,要去了解。
致知在格物。
这个格物很出名,朱熹、王阳明他们都说格物,王阳明还去格竹格了三天三夜,还是七天七夜,还搞的感冒发烧了。格物,王阳明、朱熹他们大概都有点类似,事物要分门别类来研究的才彻底。我们现代很多科学的研究就一门深入,这对事物了解的非常好,但是常常也发现一门深入之后往往就忽略了普遍联系这个层面。格物,我曾经将“格物致知”就用这个《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有老子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有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印证,就说“格物”就是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你才能够知道的透彻。我从总体上是这么注解,那么不要被现象所迷惑,那么你在认识的过程,同样一定要重视两条,一个是深入地去研究,从深度上来看;另外一个,你要从广度上从横向联系来考虑,好像现代有些科学家在研究一些特别微观的粒子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候就发现这个粒子有存在,有时候就发现粒子不存在,如果这个现象让我来说,你必须考虑到那个非常微观的粒子是不是它的质量太小太小了,甚至它会被你这种思维波干扰了,你想它出现它也许会出现,也许会不出现,你不想它出现,它也许同样会出现会不出现,是不是你有时候是潜意识里想它出现的时候又担忧它不出现,这种意念会干扰,一定要将你自己加进去,从佛家的角度,整个法界其实都和我们息息相通的,老子就说一切都在道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也就说做实验的这个科学家他和仪器还有被观察的这个微观粒子可以说都是笼罩在这个意念力的范围之内,也许真的会产生某一些干扰。所以说“格物”,让我来理解,它详细的注解就是不仅仅要有深度,分门别类,而且要有广度,你知道事物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所以“致知在格物”,你要真正了解的透彻,你必须不要执著于现象,也不要太执著深度也不能执著广度,一定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这就符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也符合“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徼。”所以说“格物”从大方向上来说就不被现象所迷惑;从细节上,就是不要执著了深度就放弃了广度,不要执著于广度就忽略了深度。这就是引经据典来注解曾参的“格物”的真实义。
主持:师父,先说到这里。我就第一句请教一下师父,就说明明德,明德师父刚才解释了就是大义,明明德这第一个明字,您认为是弘扬大义的意思?
了空居士:对,这里就是弘扬的意思了,跟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那个明又不一样,那个明就是指求学者自己要明白,这里就是要向天下的人推广,第一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自己要明白,这里是要让天下人明白。
主持:因为大学嘛,是大人之学,我们在第一节课也讲过,针对十五岁以上年轻的学子们上学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就说他们在天下要去弘扬这些大义,那么他们要弘扬大义,首先他们自己要具备这样一个道德规范,对吗?或者说他们自己要成为一个道德楷模,上升到一种楷模,那样他们弘扬大义,有一种现身说法的作用。
了空居士:对,这才有底气,不然你自己上梁都不正,希望下梁正,不就笑话吗?儒家非常注重“己之不欲莫施于人”。反过来,你自己要这么做你教大家这么做才有说服力嘛。
主持:我把这一段反复看,我就觉得这一句中“欲”这个字是最重要的,往往一个学子要先有这个欲,立下这个志,才有后文的治国、齐家、正心、修身、诚意等等,后面的内容才谈得到,如果没有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后面的也不必再说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欲字是愿,是本段最重要的一个字。那么,我就有一个想法,2000年前,曾参他是提出年轻的学子你们要成为一个道德楷模,去弘扬大义,那么我们通俗的认为一个小孩他今后人生的最高成就…在古时候称为出将入相,那么出将入相是一个很现实的一个成就,反过来来看这一句话,明德二字是否有点空,有点不切实际呢?
了空居士:噢,你问的太对了,我告诉你,你知道曾参是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而且他在传承儒家法脉里面,他是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我为什么这么说?曾参之后就传了子思,而且孔子的《论语》、曾参的《大学》、子思的《中庸》、孟轲的《孟子》,这四部书,历史上合称为四书。别的人很厉害,但是他们的著作…颜回,是孔子手下智慧第一,但是他好像反而没留下什么著作,你看四书就这四个人,所以你看他在儒家法脉的传承里边,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就这么厉害,那既然他这么厉害了,他会不会写出一些空洞的文章?明明德具体怎么做?他一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看,从大方向来说明明德,从具体落实上来说亲民,从标准上来说止于至善。那么明明德,最后你就要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这个标准去亲民,那明明德不是说的这么具体了嘛。后边还有知止而后有定,这个止是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非礼莫视,非礼莫听,非礼莫言,非礼莫动。”我这么说止,可以以这个来参照,那么这个非什么莫什么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至善。所以这个止就有这么深的含义,我相信曾参在天之灵可能也会认可吧。那么,我这么一解释,曾参本来在前面一下笔就写的清清楚楚,明明德就是要止于至善,要亲民,为社会做贡献,为老百姓为群众做贡献,其实就跟毛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讲国学他可以说千古以年来其中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对国学的精髓领略的非常非常深,是不是?亲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亲到极点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明德就清楚了吧?不会空洞了吧?(主持:是,前后都有实际的内容)空洞,那就不是曾参了。
主持:这一句反复诵读之后我就非常感慨,2000年前古人就对年轻的学生们就有这样的要求,要他们从小就立志,要明明德于天下,鼓励他们要有家国天下的胸怀,那现实世俗社会里,我们更多的对小孩的要求还是停留在或者说你要考个博士,或者说有创业理想的年轻人吧,都是奔着首富那个目标或者奔着个小目标,先挣一个亿那个来的。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我曾经看过一本书,都是那些富豪,其中有一句话我很震撼,他说你要发展什么生意一定要负起社会的责任。好像有一个词,我会不会记错了,叫家国情怀,是不是?你一定要这样,如果一个人只是唯利是图,那格局很小的,等一下过的困难也算了,反正我也“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 一升 。”那算了,一碰到困难就倒退了,如果有这种家国情怀,那就不一样了,真的一个人能用多少呢,能吃多少呢,那真的随便混混日子,搞个最低收入都可以过日子的,要有这种家国情怀,真的是利己利人,这才是永垂不朽。
主持: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我们读书时候,师父您也应该读到这篇文章,就介绍说东林书院那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了空居士:其实周总理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毛主席也有“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真的,其实我们中华文化真的源远流长,圣贤教育真的确实是绝对圆满,就算说我有点感情用事也好,我确实从曾参这个理念,我还是用了绝对两个字,如果人家说你这个凡夫太感情用事了,我也说没办法,我也只能用这个词吧,用绝对这个词,因为真的以我的见解确实是绝对标准了。
主持:我们要有家国情怀,这是一个大的抱负,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但是东林书院这副对联吧,就他讲的很实在的,我们把字拆开来分析一下吧,他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首先说家事,我想想真的很在理,特别是这些日子以来在师父您这里工作,我真的是感觉到就是(如此),古人都是一个大家族生活在一起,一个孩子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就是他在学习一个社交,学习为人处世,与人交际的一个能力,所以这个家事是不可荒废的,(了空居士:对,真的是这样。)然后又说国事吧,我就联想到,师父您也应该听说了这些新闻,最近韩国萨德反导系统这个事情,国内掀起了一股反韩的风暴,我记得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个短视频,就说有一个年轻人吧,韩国有一个乐天集团吧,他们在中国大陆有一个商场,然后他就在他们商场里阻止他们营业,就是要反韩,就表达他爱国的情绪,我就觉得他其实不懂政治,所以年轻的学子应该去懂一些政治,而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去盲目的爱国(了空居士;这个我们改天再谈吧。)今天正好讲到这副对联,就有一个字师父帮我们分析一下,就说“事事关心”,据说它的原版本应该是“事事在心”,那师父您觉得是在心还是关心呢?
了空居士:让我来说吧,都很好吧,因为我这个也不知道要怎么评论,关心嘛,就是有主动去知道去了解,然后又有放在心里。在心嘛,就是好像是本来就知道了。就好像说鱼鱼我告诉你一个事情,你说我知道了,就说明你通过什么途径,好像没那么主动,有一点点被动,关心嘛,就是我们主动走出去去了解,让我来钻牛角尖,当然我也才疏学浅,只是斗胆钻下牛角尖,我就宁可用关心。
主持: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个齐,可能就是要整齐,要理顺家庭家族的关系。
了空居士:对,这些东西你摆的整整齐齐,这是对东西来说,那对家庭来说,齐,就是要将家庭协调好,大家齐心协力,大家不会有矛盾等等。
主持:我记得师父对如何齐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很好的比喻,就说以自己为原点,把各方面的关系都把它理顺,亲疏远近,都把它摆顺,这里要不师父您再讲一讲吧,曾经也有同修提出来,就不太理解以自己为原点这一句话。
了空居士:那你就换一下,你认为你就是这个家庭的主人,那你说老爸还在或者爷爷还在,应该他们是主人,你就偷偷的想,你就是主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也有同辈份的人,将三方面的人给协调好,是这个意思,不要说反正爷爷在世是爷爷的事,我不管,爸爸在,爸爸的事,或者是我年纪还小,排不到我,你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偷偷这么想,然后真的这么去做,这就是齐家。其实,真的是这样,如果一个家族大了,肯定是有些人给人家比较好评,有些人就给差评,如果你真的各方面能协调好,有这种主人翁的精神,但是也不能托大,不能自高自大。谢谢大家!
主持:我觉得这里的家还是有更广义的意思,还包括你的婆婆家和你岳父岳母的家,甚至可以扩展到你工作的单位里。在一个办公室里面,你不是那个主人,你也可以悄悄地想如果我是主人,我怎么去协调好方方面面。
了空居士:对。反正你最少要懂得…我以前开个玩笑,从哲学的角度,矛盾是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的。你如何在这个矛盾交集的网状结构 天地里边你如何能够游刃有余?是不是?就说你是主人,你也能游刃有余,你是员工,你也能够游刃有余,这就是齐家。不要说反正我是员工,是主人也不对,有些员工也会被人排挤的,很压抑的,作主人有时也很难搞,同样是上有领导下有员工,所以你在每一个时空点你都能够平衡,能够协调,达到游刃有余嘛,是不是?不用假设的,本来就是面对现实。
主持:接下来一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从内外兼修来说,这里的修身是否更强调外在的行为规范呢?
了空居士:对,言语和行为。
主持:儒家向来是很提倡君子慎独,把它作为品行高尚人的行为准则.
了空居士:其实,这个是很有智慧,我们现代所谓的狗仔队,是不是?有些人就是有一些阴暗面所以被人家逮住了,所以搞的很难堪嘛,所以古人很有智慧。
主持: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也不是偶像明星,遇到的也不是狗仔队,但确实我们其实修炼到一定层次,你会发现以前怎么那样说话,说错话了,或者表情表错了,就真的越来越体会到君子慎独含金量了。
了空居士:它这是智慧的说法。
主持: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正其心是否就是师父经常说的端正人生观呢?
了空居士:对,你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
主持:再下面,就讲到格物致知这个理论了,曾参他把平天下,治国,修身,正心慢慢的归笼,归笼在最后一个点上,是归在致知在格物,归到这个点上,这个点难道是一切出发的原点吗?
了空居士:是的,也就是说你要懂得如何去正确的认识事物,你才能够得出正确的观念嘛,否则全乱了。其实这回头就跟佛家说开悟是一致的。
那天不是有个人说了空居士你不伦不类的,他说你佛不佛,道不道,儒不儒。我说天啦,你以为佛祖他心中有执著佛吗?老子心中有执著道吗?孔子他们执著儒吗?是你不懂啊!你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子开口闭口说圣人,释迦牟尼佛也赞同须菩提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不懂,不要乱讲是不是?我说这些大圣人他们只有大道之理,没有你我的差别,没有儒释道的这种分别,不懂不要装懂。所以他们认识的境界,大道是不二的。
主持:我看了朱熹和王阳明的一些注解吧,他们感觉是把止于至善最后归归归好像是归到一个…像王阳明他就反复强调,他在跟弟子的答疑解惑里反复强调要“去其私欲之蔽”,而朱熹著名的理论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然后才能一步步的推,就正心修身去了,那师父您怎么看?您怎么理解他们所说的欲,私欲、人欲?
了空居士:让我来说,他们所说的欲就是佛家所说的贪嗔痴慢疑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当然我也去研究过,他们这两位老前辈所说的天理,当然我没有通读他们的著作,他们没有具体将天理说清楚,鱼鱼,我今生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使命,就说来给懦弱的人们作榜样,还有一个是帮大家钻牛角尖。那好了,我又来钻牛角尖,这个天理,是什么意思?这个天理,从儒家来说,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要有这个公心,如果从道家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这个不仁是大公无私,没有特别情有独钟。下边也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家这个天理其实也就是大道之理大公无私,一视同仁。那么如果以佛家来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样就是天理的标准,我看来看去,他们两位老前辈在我看到的局限的篇幅里,我觉得最遗憾的就是两位老前辈都没有将天理说的具体,那么曾参有没有具体?有的,止于至善,亲民。所以我真诚地告诉大家,我不赞同朱熹的新民,新民就是要教人家怎么去学另外一套,与其你去新民,不如先新自己吧。自己没有新好,你能够让别人新吗?其实明明德,就是新自己。新自己之后,你要付出行动,还是要亲民,为人民服务,才说明你真的明明德。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去亲民,没有为人民服务,你说你明明德,不就对不上号吗?然后明明德之后去亲民,去为人民服务,标准怎么做?那就是止于至善,鼓励做到尽善尽美,是不是?所以这个天理我来给大家注解,我请出儒释道的圣人,一注解应该明白吧,也应该觉得合理吧?两位老前辈讲“存天理,灭人欲。”那天理是什么?我想存,但是你没有告诉我怎么存?止于至善,去亲民。去亲民的时候,最高的标准就止于至善。那你们一听存天理就这么存嘛,是不是?两位老前辈,你读给我听的那些篇幅都没有提到,如果在座的同修有找到朱熹和王阳明两位老前辈有将天理说清楚的,就请告诉我,我会万分感激的。也不会使两位老前辈在天之灵感慨说你了空居士“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我确实看到的(篇幅)就没有看到两位老前辈将天理说清楚。那今天我有幸请到儒释道的圣人来给大家印证一下,不是我了空居士能干,我是一个凡夫,只是我有点钻牛角尖的天赋。当然钻牛角尖这个词人家觉得就是不好的,但是我告诉你,钻牛角尖让我来说应该有两种境界,一种就是你没有钻通,就夹死在那个尖尖里面,另外一种,就是将尖尖都钻通,外面不是广阔的天地吗?柳暗花明又一村嘛,是不是?这不止又一村了,牛角尖的外面是广阔的天地。同样是钻,有些人憋死在里边,我就不会。我就钻通的,请大家不要以为我这个词有点贬义,不会的,有另外一个层面。好像毛主席在解释对牛弹琴一样,自古以来就是认为牛不懂得听音乐了,就说那头牛太笨了。毛主席说你们也要考虑换一个位置,你明知是一头牛,你弹琴给他听,不是你错了吗?自古以来就说那牛不懂听音乐,那牛太笨了,那你不反过来想一下,你弹琴的人怎么不看对象呢?我也按照毛主席这种看事物的观点一分为二吧,所以我说钻牛角尖,有些人没有钻通,就憋死在那里,我就给钻过去了,不会被憋死,而且发现一个广阔的天地。谢谢大家!
主持:关于至善,师父您的阐述认为至善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一个境界。
了空居士:对,当然里面最基本的要求也可以从孔子的非礼莫什么非礼莫什么作一个规范,然后努力做到圆满,那就是至善。所以这个止字就是有这个意思。
主持:我查了下,王阳明他对至善认为乃明德之本体,即所谓良知也,我的理解,就王阳明反反复复在说一个良知的问题,那这个良知可能就是想表达佛家的自性吧,只是他换一个名词。
了空居士:不是,良知,良就良好的意思,知就观念,知道。良知就是说一个人按良心说话,按良心做事,大概有类似这个意思,它跟佛家的自性还是有点差距,当然这个良知如果是绝对的良知,那就是属于自性的起用。自性在意根上的起用,那就是良知。当然可惜他老人家没有说什么是良知,他没有说清楚,我想搞个良知,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反过来,良知就是亲民,而且要止于至善,老人家没有绕过来,所以你老是听不懂。
主持:他那著名的四句话,好像是说到良知的,知善知恶是良知。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知善知恶是良知,确实这句话就驳不倒,让我了空居士驳也驳不倒。当然如果你一定要去挖他的墙角,就进一步说,那你善恶以什么为标准呢?那么我说佛家说自利利他,如果对自他任何一方有害的都是坏事,对两方面都有益的,或者一方有益,对一方没害的都是好事,都是善事,那好了,那儒家呢?善恶那就以亲民或远民,以至善和不至善这么来划分也可以。这样不是脉络很分明吗?我在讲这些经典真的能够充分发挥我钻牛角尖的这种天赋。
主持:刚才讲到朱熹的那句存天理,灭人欲,我刚才猜度他天理表达的也是佛家的自性的意思吧?
了空居士:不是,这已经是属于自性的起用了,天理,其实就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状态了,描述的是大公无私的心态,其实吧,朱熹到底他的本意是什么我也不懂的猜,他这个“存天理,灭人欲。”不知道具体有什么论述,如果这个让我来论述,如果你将天理和人欲绝对格开了,人家不懂得怎么做,让我来说,我给大家注解一下,你们不要将自己和大众给格开,应该是将自己认定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具体怎么做呢?那就是自己个人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紧密联合在一起,这个时候你做事就懂得做了,那这个老子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叹,就是“非以其无私邪故成其私。”后边还有类似的话说处在大众之上,大众也愿意去推他,只是因为他不会老是为自己的名利而去有任何企图嘛,后边那原话我给忘记了。他“后其身而身先”等等,所以说有些后世的书呆子老是将自己与集体给格开了,其实圣贤是告诉我们,自己和集体其实是一个整体,整体受益了,你自己也受益,无私成其私嘛,是这个意思,这个时候这种私是自然而然,而不是你巧夺豪取,不是这样的,曾经在一些佛家的书前面有一句话说不求名利,名利自来。这个境界是一致的。所以他朱熹他老人家“存天理,灭人欲。”不知道他具体有什么注解,但是我好像依稀从他某些文字的片断——就是我错解了朱熹真实义,那就是我水平不好——依稀他老是将天理与人欲格开了。自古以来很多人就很矛盾,很难做的好。
主持:关于朱熹这句名言我们可以进一步放在下堂课里探讨,欢迎大家去查点资料,积极提问参与我们的互动。师父,回到第一句话,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就说所有的年轻学子,你们要树立的一个理想就是要明明德于天下,那师父您觉得对每一个学子都有这样的要求,是不是高了一点?
了空居士: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想成才,你必须有远大的理想,按照佛家,你必须有大愿,然后再落到实处,如果你连理想都没有,那就变无头苍蝇一样,这辈子就混的了,是不是?所以真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努力才能成功,假如你没有理想,碰巧有所成功,那也是不长久的。
主持:我记得儒家还有一个非常流行的思想就叫作安贫乐道,
了空居士:这个是有个背景的,就所谓的“君子固穷,小人轻命。”这句话出自哪里?我一下给忘记了,这句话很出名的。
主持:好像还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等等
了空居士:那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安贫乐道,其实就是因为他乐道,所以就算贫,他也贫贱不能移,而不是说乐道的人就一定要去贫,不是这个意思,是错解。你看子贡,乐道吗?非常乐道。颜回乐道吗?也很乐道。子贡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家庭都是富商,所以他继承家业去经商,而且他也是行大道嘛。颜回条件的限制,好像是东周列国那个时候,天下也是很乱的嘛,也不是说你想要发财就能发财的,不一定,那么叫他去做坏事呢?做不正当的事,打死都不愿意,宁可安贫而不偏离大道之理。你看曾参一辈子也是比较贫穷,那么你说他太笨了?不是,种种的客观因素,所以他们显示出他们贫贱不能移的这种高风亮节,是这样的。所以不是说君子一定要安贫,我告诉你因为他乐道,因此在逆境里边他也能够“贫贱不能移”,是这个意思,不要搞错了,不是说我乐道的人就一定要去贫,越贫越好,不是,你看子贡还是属于孔门十哲,也是七十二贤人里边是属于前十名的人,你们不要搞错了。孔子有一个学生好像是我们南方人,叫什么我忘记了,他本来就是想去做农民,耕田什么,孔子说你的才能还是不要只是停留在做农民这个层面上,孔子也有这种说法。
主持:师父您刚才那句话我查了,是出自《论语》,叫“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就说君子安于穷困,小儿遇到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从这句话还有刚才孟子的那句话,还有曾参写的《大学》的这一段,我们都可以看到2000年前,对年轻学子的道德修养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我刚才也想到师父您反反复复叮嘱我们就是要端正人生观,其实与这是不谋而合的。
了空居士:其实不是不谋而合,是我师父的教导,我师父也是以圣贤的思想教导我的,不是说我自己懂。
主持:所以不得不感慨,千年以来圣贤的教育是不二的,都在强调一个道德修养的至高点。
了空居士:对,对,对。
主持:那这一段目前同修们也没有提出更多的疑惑,我们就往下走。
物格而后知至,
物格而后知至,前面就说致知在格物,前面是格物,后面是物格,前面是致知,后面是知至,而且这两个字(致和至)是不一样的。那物格,你能够不被现象所迷惑了,能够既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又横向联系,不会走入孤立的观念,这就是物格,你只有以物格这种认识的方法去认识事物,你才能够达到知至,知,就是了解,知道,至,是什么?一个方面就是到了,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达到目的地叫至,另外一个,至,至高点,这个知至,让我来解释,就是认识到位,也就是真正了解。那真正了解就有深度和广度了,前面致知,就是致力地去认识,这两个字不一样的,知至,我们比较通俗来说,认识到位,正知正见,他不仅仅有高度,也有深度、广度。是不是?物格而后知至,我这么解释都听清楚了也没意见吧?
知至而后意诚,
你了解的很到位了,是这样就这样了,你的心就是这样了,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就坚定不移了,这就是绝对的诚意,是不是?
意诚而后心正,
这个事情就是这样,我必须这样做就是这样做,我的心不会摇摆的,不会偏移的,发自内心,意是属于认识的层面,心那就属于内心深处的,我们有时候就做表面功夫,我表示对人家很恭敬,但内心对他是不恭敬的,所以看起来,外表能够装出很意诚,但是他的内心没有那么正。哎呀,你看曾参多么有智慧呀,他将我们的心理活动都研究的这么深,所以我赞叹他是真修实证的,不是简单搞理论的,像六祖说的纯一直心,让我来解释就内心和外在都一样的,潜意识和显意识都是一样的,这个意可以换成是显意识,心嘛,叫做潜意识,那么大家都好理解。
心正而后身修,
心正而后身修,一个人真的是里表一致,那他的言行肯定也是一样的,他不会说两舌、妄语,言行都是很端正的,真正心正的人,他言行也会端正的,都正了。
身修而后家齐,
一个人真的是言行、里表一致的端正,那他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别人在他那里是不敢乱来的,因为他真的是带好头了。
家齐而后国治,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说大家很清楚的知道包公吧,包公有一个故事在我们老家潮剧里很出名,叫做包公铡侄,就说他侄子徇私枉法,包公自己忠心耿耿,大公无私,他侄子做错事,他也给斩掉,然后你再去说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个砍出来人家就会震憾了,真的是怕了,所以历史上也确实有海瑞、包公,还有一位叫做什么?在那个东汉斩掉刘秀外甥的县令,叫什么名字我给忘了,都有,很厉害。所以从包公身上真的看得出身修齐家治国,是不是?他真的这么做到了,那他的影响力就很大。就家齐而后国治,如果他去参加工作,我们这个国就不要一下子认为是一个国家,一个人要真正的治好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这个国有大国小国,我们单位也是一个小小的国土吧,真正影响力大的,像包公当年他肯定是影响到整个国家,是有这个影响。
国治而后天下平。
真的如果做到这样,其实曾参那个时候这个国啊,东周列国,那些国很小的,有时候可能小到很小,相当于一个县那么大,那天下其实是指周天子的天下,是这样,我们要理解。其实吧,那会不会觉得有点抽象,不会的,我记得我们以前读书时有一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那篇文章其实就是很典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有一句话就战胜于朝廷,也就自己做好了,国家治理好了,对周边的这些国家都有影响,这个来印证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时的天下应该是周天子管辖的这些东周列国吧,所以就是这种关系。其实吧,自古以来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自己没做好,然后逼着别人去做,别人心里就嘀嘀咕咕吧,肯定执行力就不高,甚至说出了事也不怕,你如果敢处理我,我也将你的那些阴暗面给捅出来,看你敢不敢处理我,就会有这个样子。
主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到这里告一个段落。这一段大家有什么疑惑欢迎参加互动。
我来请教一下师父,这一段里面你看从知至到意诚到心正到修身,他有一个层次的层层推进,一个层次的问题,但是我刚才听是你讲解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或许知至到意诚到心正,这是可以同步的,刹那间,当你明白了,真知了,真的懂了,知行合一了,知至意诚心正,不需要有一个渐修的次第吧。
了空居士:哎呀,其实真的是这样,你这理解很正确,那为什么曾参要这么写出来,这体现出曾参的大智慧,他对人性的了解非常的深,有没有大宗师也有这种印证?有的,六祖惠能大师,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那些根器好的,一听,他马上刹那间进入到身修了,他就从物格而知至,其实他物格马上就知至了,知至马上就意诚了,意诚马上就心正了,心正马上就身修了,也就是说对那些根器好的人,就一听马上就知道,就言下大悟,马上就达到身修了,当然从纵向上来说,根器好的人从物格马上能够达到身修,从横向上来说,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也许一个人在这个时空点上马上顿悟,在另外一个时空点上,他也许有时候有些犹豫,也有可能,所以曾参这么写出来,我赞叹他对人性的认识真的是非常圆满,他不会就物格就身修,他怕大家太过粗心,太过骄傲了。又是一个智慧的闪光的侧面,很厉害。
主持:师父这一段里面,是否我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把修身齐家作为一个基础的目标,治国平天下可能这个目标又太高远了一点,只是说看看,这辈子尽力做吧
了空居士:最少来说一定要先修身,然后再齐家,所以那天我也说我了空居士立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不敢这么说,当然如果天下的同修大家都能够修身齐家,那天下也都太平了,社会就和谐了嘛,所以不要小看修身齐家,以为这个志向不够高远,其实这个志向是很实在,也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得失,所以请大家也来跟我先立足于修身齐家吧。
主持:这整个这一个开篇就讲完了,就整个开篇真的体现曾参的大智慧,真的是字字珠玑,这里面哪个地方体现了他的实修实证?
了空居士:就是修身齐家,我为什么不说治国平天下呢?因为这个高远,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去落实修身齐家,只是大谈治国平天下,这个人就有点类似一屋不扫想扫天下,就有点夸夸其谈,“为长者折枝”你做不到,“挟泰山以超北海”你真的做的到吗?是不是?所以这就看得出曾参的实修实证。当然谈到曾参,我在百度百科上也看到曾参临终有一个镜头,就是他睡了一张竹凉席,是他一个朋友,一个大夫送给他的,他那时候也病的很重了,临终了,正好谁过去说,我们庶民不能睡竹凉席,好像那个是大夫睡的,曾参就叫大家扶着他,将那个竹凉席取下来(出自《礼记 曾子换席》),请大家记得,也许大家说曾参太过执著了吧?其实不是的,这看的出,同样我还是赞叹曾参的大智慧,那么你说他怎么就认为自己就是老百姓那么卑贱呢?曾参的学问或者是他的学说要流传,他必须要懂得保护大家心里的某一些常规的想法,所谓的入乡随俗,这样能够给老百姓一个好的榜样,不然就说曾参他有点自高自大,本来你就是老百姓,按照当年的规定,就是这样,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小时候读小学的时候,有一篇文章叫做《列宁与哨兵(卫兵)》,就说列宁要走进克里姆林宫,那个哨兵向他敬了个礼,让他出示工作证,后边有个人就说这是列宁同志,不能这么没礼貌,列宁笑了,他说这个是应该的,我也必须遵守这里的规定,他带头这么遵守,所以曾参他当时这个镜头让我来说,也就说入乡随俗,不会给百姓在背后有一些多余的非议,这也是他修身齐家的一个具体的举动。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