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讲儒家经典-【大学】(第三讲)

时间: 2017326

主讲:了空居士蔡衍颛

文字整理:明菂(碧莲)

 

主持:今晚请师父继续为大家讲《大学》,上一讲师父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开始讲起,师父给我们详细阐述了“平天下、治国、修身、正心…”最后一直归结到格物致知这一点上,今晚我们接着这个往下走。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了空居士:天子,在春秋的时代,天子是指周天子,也就是西周东周,春秋时代其实已经属于东周了,我今天忘记去查这个西周它建都是建在哪里?东周在洛阳。曾参这个年代是属于东周末期了,所以天子是指周天子,东周王朝的皇帝才有资格称为天子,那些诸侯王那些不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就是老百姓,我们说的平头百姓,叫做庶民。就说从最高的领导者周天子到我们普通的老百姓。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了空居士:“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关键这里壹是,壹是是什么意思?其实壹是就是一一皆是,全部,每一个人,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这其中每一个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也好,老百姓也好,都必须以修身为根本。修身体现在哪里呢?就是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你修身修的好,那就体现你的言行,言语行为就做的好,言语表达的好,行为做的好,这才是根本。不是搞其它什么行式,一定要落到实处。“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一一皆是以修身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了空居士:“其本乱而末治者”,曾参就说世上的事情从根本上从基础上源头上已经乱了,末,就枝末,这其实最著名的就是指一棵树吧,根本,就树头树根指根本,还有那个主干,枝末,那些小树枝,小叶子那些。“其本乱而末治者”,它的根本它的基础全部给乱掉了,那些旁枝末节,这些小的地方反而就能够稳定地做得好的,否也,是不可能的。否,就是表示否定,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了空居士:“其所厚者薄”,所厚者,就是那里必须是厚的你搞成薄了,“其所薄者厚”,那些需要薄的,你就搞成很厚的,“未之有也”,就是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存在的。就说事情如果轻重缓急给颠倒了,那么肯定事情是做不成了,不成立的了。“未之有也”,其实“未之有也”,就是“未有之也”,就是没有这种可能。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了空居士:“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是曾参的概括,就是说前边说的“以修身为本”和“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这就是知道根本。其实吧,“其所厚者薄”和“其所薄者厚”,这都是对事物认识到它最根本处了。认识到根本,能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根本,它的总规律,这就知本。知本其实和知之至也是同一个道理。知本,就是方向上,知之至也,就是高度,水平。所以知本和知之至也,严格来说,一个是方向正确,一个是高度达标。知之至,这个至是至高无上的至,就是你的认识达到了极致,至高无上的意思,所以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是属于形容词。致知(的致)这里是属于动词。

主持:就这一段吧,先请教师父几个问题,第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是修身为本。”这里强调以修身为本而没有引用前面的或以格物致知为本,或以正心为本,而是说以修身为本,这里曾参应该有他很深的意思吧?

了空居士:噢,肯定有。我常常提醒大家,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是他有超人的智慧,后世觉得他们确实所言极是,非常佩服。曾参他本来就说格物,然后知至,物格知至,然后意诚心正然后身修,那他这里为什么就一下子就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怎么没说壹是皆以格物为本呢?这个确实是有奥妙的,格物就是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你认识事物又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这就是格物,格物之后就能够知至,你能够了解的透彻,能够了解的全面,了解的到位,知至而意诚,你认识事物认识的很到位了,你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非常真诚,非常虔诚,你的心不会动摇,那意诚了,内心深处都是如如不动的,心正,你真的能够达到心正的水平了,那么里表一致了,那就身修了。那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说我这个人很会格物啊,所以我也很知至,也意诚了,心也正了,那好了,你具体的言行表现的怎么样?言行非常好,如理如法,我就相信你真的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如果你说你认识事物怎么到位,但是你说话乱七八糟的,行为也怪怪的,我怎么能相信你,一看就知道不对路了,所以曾参他一针见血,点到最实在处,身修,你学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东西,觉得你很有智慧,那好了,你的言行怎么样?身修的怎么样?身是包括了身、口,也就言语和行为,所以就是说一个修行人修的好不好,你说我水平多么高,那么你言语行为做的怎么样呢。我那天还赞叹过子思确实是得到曾参的真传,他就特别强调说“君子慎独”,将这个身修又落到实处,不是在大众面前表现出身修,在阴暗角落独处的时候都身修,是不是?所以我说子思不愧是曾参的高徒,得到他的真传,所以他以“君子慎独”来进一步肯定身修的标准。所以曾参点到以修身为本,哎呀,真的是一针见血,点到了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这么解释你应该也觉得我也深得曾参真实义吧?你不信,我后面请了子思给你注解了。

主持:毕竟君子在暗处,我们也看不到,但是说言语行为的规范吧,这个有时候在某些场合装也是装的出来的。

了空居士:有个成语叫道貌岸然吧,我记得蓝太阳曾经打个电话问我一个问题:师父,曾经听一位大德说我跟你们讲的都是很标准的,只不过有时候自己日常生活就没那么注意,所以就没有那么如理如法。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说这是假的,他是骗你们的,因为他自己没有做到。你说君子独处的时候,你也不知道,是啊,你也没有去装那个针头摄像,也确实是,但是我告诉你,一个真的能够慎独的人,他在一切场合,他都是能够做好的,不会说哎呀这个是大场合我严肃一点,那个是小场合我随便一点,不会的。他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能够做的如理如法的。所以说“君子慎独”,并不是说真的独的时候,你说他单独一个人谁知道,是不是?但是有时候在一些小范围,如果他修的不好的,在小范围他就会放纵,放肆吧还是什么,是这个意思,言语就会肆无忌惮,或者是有所放纵啦。我就是历来信奉“君子慎独”,所以我在网络上说了十年的话,我常常都会问大家我哪句话说错了。除了我有时候还是有个坏习惯,学着佛印说屁话、屁风之类,说句屁话,可能大家听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屁话,其他也没什么,应该没什么吧?不过这是有点幽默,因为佛印跟苏东坡(的典故),不过我后来也很少说这个屁话了。

主持:师父您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私下,言语行为都非常谨慎,那这是您几十年来的修养形成了你的一个行为的习惯了,那对我们凡夫来说,要时时处处的谨言慎行,这个做起来有时候觉得有点累,就有时行为上有些放肆或言语上有些开个玩笑,会让人觉得比较轻松,所以我们凡夫该怎么样摆正自己的位置去做这件事,以修身为本去把它落实下来?

了空居士:我们凡夫就是觉得有时候想表现自己,所以有时候说话就会说的什么开玩笑,有时候不小心就开的大了,甚至会觉得得罪人,自己又收不了这个局面。有时候就觉得我什么事情都是一本正经,觉得很累。我告诉大家,其实,有时候开个玩笑轻松一点,反而就不轻松,过后很害怕,哎呀,人家会不会误解我的意思?有时候想不要那么谨小慎微,思想放松一点,你一放松等下就更加紧张了,按照我几十年的习惯吧,我不要说的太远,就是按照我在网络上十年的习惯吧,我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说,一个多余的玩笑都不开,反而我的大脑很轻松,因为我觉得我没有什么把柄会被人家抓住,我也没有什么言语会受人误会,所以我整天大脑很轻松,是不是?我们不用放松而自然的轻松,是这样的。所以你们没有领略到这方面的风光嘛,以为我很紧张,没有,我一点都不紧张,我反而就觉得很自然的,没有什么地方会被人家逮住嘛。

主持:我明白师父的意思了,就说谨言慎行,其实它换得了心底坦坦荡荡的。

了空居士:是,是,是,就坦坦荡荡的。

主持:正好这时嗡同修请教一下师父,他说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言行举止要不要和平常一样呢?有时候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好,比如说跷跷二郎腿这些,对别人也没有坏处呀。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嗡同修,你跷二郞腿的时候,我们小时候在玩吧,有时候喜欢用脚底对着他说给你照个相,小时候开这个玩笑,对对方有点小孩的一种侮辱吧,所以让我来说,如果我跷二郞腿我绝对留意一个事情,我的脚底一定不要对着别人那个方向,所以我们小时候玩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对着别人是对别人的不礼貌,这一点,江湖上有没有这个规矩,我就不知道。鱼鱼,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肯定你们女孩子跟男孩子就不一样,男孩子就喜欢抬起腿对着他照个相,好像在开他玩笑,在捉弄他一样。女孩子一般就不会。(主持:我们通常认为跷二郞腿就是言行比较轻浮吧,会认为这个人不够端庄)你们仔细去看电台上那些大人物,他们坐在沙发上在聊事情,也有人跷二郞腿,但他们跷二郞腿这个腿是往下垂的,不会打横对着对方,我以前在电视上有留意过,没有说是竖起来的,他们是垂下去的。所以你们注意这些大人物的举动,还有,那些大人物走路,他们两个手不会左右摆的很大的幅度的,还有大人物走路一般两个肩膀没有左右拼命地摇摆的,没有的,而且头没有说特别的往天上仰或者是往前面低的,他们都走的比较端正,所以有空看看电视上那些大人物吧。当然明星等等就不代表大人物,我往往是指那些国家级的那些大官。

主持:恐怕好像还是一个定位问题,就说如果我是想做一个“明明德于天下者”,就自然而然会谨言慎行,要做一个表率,恐怕有时候还是一个人生定位问题。

了空居士:对,对,对。

主持:我再第二句话请教一下师父,第二句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那后面还说“所厚者薄,所薄者厚。”那这个本末,所厚,所薄,这个我看其他的一些注解吧,现代人的一些解释,认为这是指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那师父您认为呢?就是把它解释为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是不是狭隘了一点?

了空居士:噢,会的,其实这里“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就说事情确实一定要注意这个根本,这个基础,曾参这里主要是指一个人自己都没有做好,你想去齐家,去治国,去平天下,那不就是笑话嘛,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嘛。然后“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也就是颠倒事非,颠倒黑白,主次倒置,然后你要得到成功,这是不可能的,是不是?就好像嗡同修一样,你老是希望老板对你好,领导对你好,但是你干活又干的那么差,其实老板为什么要招你嗡同修呢?就是招你来干活的,做事的,如果你这个活不懂得的干,然后你怎么逃避都是不对的。然后嘛,从你嗡同修自己的情况来说,如果你不下定决心去去除你这些慢吞吞,手脚也慢吞吞,头脑也慢吞吞这个习惯,你想成才也是不可能的。

主持:就是从当下来说,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举个例子,一个成家,一个立业,那师父您认为所厚所薄者,怎么摆这个位置?

了空居士:哎呀,让我来说吧,成家和立业这两者不用排先后的,甚至是可以同时进行,一边也成家,同时也一边慢慢来立业。

主持:限于经济条件的因素嘛,就是说恐怕有时候不得不摆一个先后。

了空居士:我知道,很多年轻人都先摆立业,说我去先创业吧,以后条件许可再去讨老婆,这个谜曾经被我揭开,我说我知道你们也算是胸怀大志,要不就不娶老婆,要娶就娶一个最满意的。我先去创业吧,那我说兄弟啊,你这个业要算创到什么程度,才觉得可以了,可以开始来成家了呢?那你说人要有理想,那就去“挟泰山以超北海”也可以,或者是“夸父追日”也不错啊,“嫦娥奔月”也美好啊,那你去试一下啦,是不是?让我来说吧,人生在世,我就觉得成家和立业可以同时并进,那么我必须定位,成家,找个对象结婚,就一定要找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人,我们要有这种心态,另外吧,尤其是我们做男人的,一定要负起主要的责任,带好头,这样,你创业还没有那么成功的时候,已经可以成家,而且成家之后多一个人来帮手,那不是事业做的更好吗?这里“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那就涉及到我们找对象,不是光看外貌,而是要看她的品德,厚者应该厚在品德,薄者应该薄在外貌。不要倒过来,那么根本呢?我们一定要自己带好头,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你自己没带好头,老是指责配偶说你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天啦,那你肯定是“否也”,所以这个要这么摆。

主持:当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职场的女性,年轻的职业女性,他们面临的一个是生育的问题,一个是升职的问题,就这个年龄段,如果怀孕生出孩子吧,她就失去了升职,甚至工作岗位都会失去,那这个师父您觉得本末怎么处理?

了空居士:噢,这个确实也要看实际情况,这个实际情况,不仅仅要看单位的实际情况,而且要看家庭的实际情况,然后这两方面来平衡一下吧,如果两方面都差不多,那我就觉得先生个小孩再说吧,因为有的年龄大了,带小孩各方面可能也更加不方便吧。

主持:但是有可能这样就失去升职的机会,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个机会,因为现在这个竞争的社会。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也没那么严重吧,可能怀孕也就是那么十月怀胎吧,生下来,现在最长的假期好像是四个月还是半年,那么加起来也就一年半吧,要说真正影响升职,也有可能,要说很绝对嘛也不是很绝对。(主持:个人足够优秀还是有大把的机会)

主持:现在同修们暂时没有问题,我们再继续下去,那就说这一段最后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句在朱熹改本的《大学》里被朱熹挪到了后面几段去了,然后朱熹把文章结构重新调整了,还自己添加了一段“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他自己撰写了一段。

了空居士:我们首先来说,在历史上关于《大学》,可能研究的最多的就算朱熹和王阳明了吧,当然大家请记得我的自我介绍,我也是井底之蛙,我也没有遍览群书,就我所知道,所认识的范围内,我就觉得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研究的最多,我不敢说最深,我说最多,他们经常提到,而且朱熹还搞出一个改本。(另)一个叫古本,王阳明是尊崇古本的。那么改本,它主要是在我们这一段朱熹再补了什么是格物,怎么格物而致知什么什么,他就觉得历史上古本是从“所谓诚其意者”(接这一段),他以为前面就漏掉了格物和知至,少掉了这两个环节,朱熹他老人家也很有自信,他也撰写了一段补进去,当然他称为改本,这个我也无可厚非,因为天下都知道这一段是朱熹写的就好,如果他冒充说这是曾参本来有的,这就不对。他老人家也是治学严谨,说这是他写的,他补进去的。他觉得是漏掉了一段,要再补进这两个环节,怕后世的人学起来缺了两个槛,学不好,这是他一种自信。让我来说,“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朱熹就将这两句话给砍出来,就以为知本是知本,知之至是知之至,其实能够知本,就说明他知之至,根本,根本。如果只是知末,那就不能说他知之至,搞一点皮毛,末,其实就相当于我们说的皮毛,本,那就是本体,根本。让我来说,知本就是知之至也。称得上知之至,你必须达到知本的标准。鱼鱼,我知道你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女,我这么来下结论,你觉得怎么样?能知本才称得上知之至,也就说本来面目你都能了解,那称不上你了解的透彻吗?那肯定称得上的。

主持:就说曾参就觉得格物致知这一段就不用再详细阐述了。

了空居士:不用,因为格物,就凭着前边“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这个就是从所有事物的认识上,他给知至一个定论,他还怕说知本就够了吗,其他方面也要照顾一下吧,后边还有“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进一步(阐释)。他知本,“其本乱而末治者”这个是从根本上,从深度上,“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这是从广度上。所以凭着他这两句话就已经彻底阐述了物格和知至,也就说后边不用再去阐述什么是物格,什么是知至。你一个人对事物能够认识到抓根本,认识到轻重缓急要照顾好,那这个不是物格知至了吗?达到这个水平的人,他的心不就很诚意了吗?很真诚了吗?他的心不就很平静了吗?你还要去说什么,他就直接达到了诚意了嘛,是不是?你知本了,知之至了,你这个时候不就很诚意了,你的心就很平静了,如如不动了,所以朱熹补的这段确实叫做画蛇添足。其实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能够知本,就是知之至也,要想达到知之至的水平,那你必须要知本,是不是?他(朱熹)以为知之至是一个标准,知本是一个标准,知本就是知之至,要称得上知之至,你必须知本,对不对?所以朱熹补这一段,我斗胆称为画蛇添足,也就说他还有教条主义,以为要一条一条排,他没有想到曾参已经前面巧妙的将物格知至已经概述好了。

主持:朱熹也是一个大学问家,他致力于《大学》的研究有几十年,他这几十年里面就没有真正理解曾参的真实义。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我就不知道这个朱熹是不是一生都是搞学问,有没有像孔子、孟子、颜回啊等等,我相信曾参都有,他们都是要亲修实证,他要悟入那个境界,然后来看这些圣贤的著作就很容易理解。那天不是哪个同修在问我:师父你解释一下心斋吧。我说不用解释了,你坐在那里我给你助功,等下你就知道什么是心斋了。他说怎么啊?我说只要我给你助功,你整个人空掉了,你这个时候就知道“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你整个人虚无了,融化了,这就是心斋的境界,我还用跟你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不用的,你整个人空掉了,然后回头我告诉你这个时候“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你全部都懂了,是不是?你那个时候真的没有去听了,觉得浑然一体了,是不是?很多年前曾经有个人在网络上问我:师父,观音菩萨耳通法门非常出名,要怎么修?“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怎么修?我说你接受我助功,等下空掉了你就知道什么是“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了嘛,你以为真的要一步一步的修?不对的!这个是观音菩萨证圆通之后,然后倒过来给你们介绍的,你们修的时候不能从开头一步一步的修,否则一辈子修死都修不成,其实观音菩萨那个耳通圆根法怎么说也离不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说我怀疑朱熹的一生他没有真正地深入虚的境界,所以他才在那里(补撰)格物致知之类的。

主持:**同修请教师父在第一句里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壹是怎么理解?

了空居士:壹是,我跟你放大出来就是一一皆是,这句话让我来翻译就是一一皆是以修身为根本,壹是,就是一一皆是的缩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天子到老百姓。

主持:再回到这最后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那关于知这个字,我想回过头来再请教师父,正好前几天看到一则禅宗公案,也请师父讲解一下,我想(这个公案)对我们理解这个知会有所帮助。

了空居士:噢,你太厉害了,从儒家到佛家。

主持:这个公案发生在唐朝,是发生在大名鼎鼎的大诗人白居易身上。

了空居士:这很出名,《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主持:《琵琶行》那是白居易最落魄的时候,“江州司马青衫湿”,他被贬到江州司马这个位置,这个禅宗公案,白居易还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元和(注:唐宪宗年号)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注:杭州刺史),因入山谒师(注:师指鸟窠道林禅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

了空居士:噢,对了,鸟窠禅师这个人很古怪,他喜欢住在树上的,所以白居易去拜访他,看到他坐在树上,也在树上睡,住、打坐都在树上。白居易说师父住在树上很危险,不小心摔下来,说“住处甚危险”。(注:当时鸟窠道林禅师是住在西湖后面有一座山,山上的一棵松树上面。)

师曰:“太守危险尤甚!”

了空居士:鸟窠禅师就说太守你的危险比我还严重,甚,甚至,就超过,比我更厉害,更严重,你的危险程度比我还厉害,严重。

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了空居士:白居易说弟子,古人很恭敬,“弟子位镇江山”,弟子现在的位置就是镇守江山,帮皇帝镇守一个杭州。

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了空居士:薪,就是柴草。“薪火相交”,就是柴草和火放在一起,其实就等于柴草放在火里边,相交就放在一起。“识性不停”,其实就是说人心叵测,识性就说我们这个心老是在不停的想东想西,胡思乱想。其实就是说柴草放在火里边,你觉得危险吗?就说你们官场的那些人都是居心叵测的,你和他们在一起,你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吗?你还觉得不危险吗?勾心斗角的。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了空居士:白居易被他这么说也可能若有所思了,他也没有继续再问,就请教鸟窠禅师说如何是佛法大意,哎呀,佛法从大方向讲要怎么说啊?最简单来讲,大意其实就是总结它的核心嘛。我们以前读书,老师写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总结它的核心嘛。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了空居士:鸟窠禅师就说佛法的大意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大家很熟悉,是七佛通偈里的两句话,其实里面一共是四句,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就是所有的佛祖都是教人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但是鸟窠禅师才说了两句,本来应该是三句,第四句肯定“是诸佛教”,佛祖就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鸟窠禅师很奇怪,他说了两句,第三句没有说,是不是?他为什么不省略其他句?说“诸恶莫作,自净其义”或者是“众善奉行,自净其义”,他偏偏就选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本来三句你说可以随便减一句,那为什么不减这两句中的一句呢?你说这两句就排在前边,这么说也似乎有点道理,那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道理,等下我们来探讨。

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了空居士:白居易就说三岁小孩都懂得这么说,解,就懂得,理解。

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了空居士:三岁的小孩他也会这么说,但是八十岁的老人也没办法做到。

白作礼而退。

了空居士:白居易听了就行了礼就走了。心里若有所思。

主持:这个公案我就截到这里。

了空居士:这个公案如果和曾参那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来对照),他(曾参)就没有说以格物为本,以知致为本啊,诚意为本,正心为本,因为那些人家看不见的,修身就看得见了。鸟窠禅师也厉害,他也落到实处,“诸恶莫作”,不做坏事,“众善奉行”,做好事。他没有特别肯定“自净其意”,一个人如果你真的处处能够“诸恶莫作”,能够“众善奉行”,你的心意可以说也基本上能够“自净其义”了,也就反过来,能够“自净其义”的人,他才能够真真正正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好了,回头看,一个人真的能够身修,那么物格、知至、意诚、心正也差不多都能达标,也只有能够达标,你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身修。曾参和鸟窠禅师不谋而合,真的英雄所见略同(主持:他们两个相隔千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唐中期, 800多年吧。)都要落到实处,不要口说,去标榜,那没用啦。白居易也是大才子,一听作礼而退,不是拂袖而退。前边跟他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其实他也若有所思,他才接下来请问佛法大意啊,是不是?如果觉得错,拂袖而去,是不是?你看作礼而退。真正这些大智慧的人都是要落到实处,不是用嘴巴来说,信口开河,信口雌黄。这个没用的。

主持:是,师父在解说这个公案时阐述的很清楚,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就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契合的,这一点上儒和佛又不二了,对不对?

在查这个资料时,又找到了白居易和鸟窠禅师,分别有一首诗,有一个应和,请师父一块给大家讲解一下,特别是鸟窠禅师那首回白居易的那首偈的最后一句,被后世人误读了很多,我查了很多版本的误读。

白居易:

特入空门问苦空,

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

为复浮生是梦中。

了空居士:“特入空门问苦空”,他可能有一天又一次(主持:白居易后来经常去请教鸟窠禅师,他在旁边建了个竹楼,住在那里,为了能亲近鸟窠禅师),白居易和鸟窠禅师的这种交情不会比韩愈和大颠禅师的交情浅,而且他们都是大才子,而且很恭敬,都是自称弟子,韩愈也是,他们的真诚心,意诚,心正,身修,从他们都看到这个侧面了。“特入空门问苦空”,苦,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他就看到众生可以说时时处处都有苦,所以四圣谛,第一圣谛就是苦谛,所以可以说苦谛和空谛,苦集灭道,灭谛,可以说讲的就是如何去灭苦,让这个苦给空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如果你明白什么是空了,那可能苦也被你化了。所以苦空是这么相对的,所以如果你对佛家的苦空真实义了解了,那你可能会悟入中道,所以“特入空门问苦空”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自古以来都称佛寺庙为空门,这个词用的对不对?人家就以为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叫作空门,其实不对的,空门这个空是不是四大皆空的空?对,没错,但是四大皆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四大都不永恒的,这个空是不永恒的意思。所以佛家的世界观,我告诉大家就是缘起性空,空门就是指万事万物都是不永恒这个空,不是一无所有什么都不存在,那个叫作断灭空。所以空门,正确的理解就是指四大皆空这个空,而且这个空就是指不永恒,就是缘起性空的空,就是《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虚妄,虚妄不是没有,虚妄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看,梦幻、泡影、露、电,刚才有,现在没有,刚才存在的时候是有的,现在消失了,也就是它不永恒,不是没有。所以空门,他这里宣讲的就是“缘起性空”之理的地方,要这么理解。“敢将禅事问禅翁”,翁就是老人,因为鸟窠禅师当年年纪也比较大了吧,据说他活到九十九岁,白居易遇到他的时候不知道他老人家多少岁了,可能也是比较老了吧,所以称为禅翁,就修禅的老前辈,或者老人。禅事,其实这里的禅是代表佛家的一些常识,就是佛家的一些问题吧,我对学佛学有一些问题请教老人家。敢,就表示很恭敬,“敢将禅事问禅翁。”我斗胆将学佛的一些问题来请教你老人家吧。他称为禅翁,这个也是很通俗化的。“为当梦是浮生事, 为复浮生是梦中。”浮生事,这里的浮生事就是他下一句的浮生,下一句的浮生就是上一句的浮生事,浮生是什么?我们今生这种生命就像空中的浮云一样,有一些老前辈就说浮云寄世,就是寄生在这个世间,像一块浮云一样飘在空中,浮生事,就说我们今生这一生的事情,这些现象,“为当梦是浮生事”,后边就说“为复浮生是梦中”。这个其实就跟到底是庄周做梦变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庄周,这个很类似,就说师父啊我们今生这个事情是我们做梦幻想出来的呢,还是说本来就是永远是这样的梦?还是有一段是这样的梦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就是在问这个,“为当梦是浮生事”,我们有一天醒了就没有这些事了,第一句就问“为当梦是浮生事”,就是我现在在做梦了,以后醒了是不是就没这个事了?还是永远在梦中啊?他大概是搞不清楚,就是我们今生这个生命现象到底是怎么的一回事?概括起来是这样吧,从文字上他们为了押韵对仗工整等等,其实这两句最好就合起来,人家说人生如梦,到底这是梦呢还是事实呢?鸟窠禅师就对了一首诗吧。

 

鸟窠道林: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梦中。

了空居士:这些人真的是大智慧,随口就能诵出一首诗,曹植在天可能也要叹一口气,鸟窠也厉害啊。“来时无迹去无踪”, 迹就是痕迹,就说我们来到这世间,我们从哪里来也没留下痕迹,我们妈妈就将我们生出来了。去无踪,人死了躺在那里眼睛一闭,死了,他去哪里呀?都找不到,去无踪。到哪里去了?眼睛一闭说他死了,昨天好好的,今天怎么死了,去哪里了?那个人躺在这里,怎么现在就叫不醒了,昨天还叫得醒,今天叫不醒了,怎么回事?到哪里去了?怎么这个人就丢在这里,一动不动了,去无踪,无踪无影,来也没有痕迹,去也没有踪影。就概括了一般人是不知道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去与来时事一同”,哎呀,我们一般人就不知道来从哪里来去到哪里去?鸟窠禅师就说去和来其实那种状态是一样的,从哪里来也可能就到哪里去,那你们说佛祖就说六道轮回,其实他这里是指这种神秘的虚无缥缈的世界吧,“去与来时事一同”,从虚无中来又回到虚无中去,飘飘渺渺,“去与来时事一同”。对着上面一个来一个去,来也无踪无影去也无踪无影。“何须更问浮生事”,他说你知道来也无踪无迹去也无踪无迹,你为什么还要问我我们今生的事情啊,这个就是说一切都是那么虚无缥缈的意思,你其实不用问也一样啊,我们现在活着其实也就是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明天是怎么样我们有时也不知道,来去都是这么很难把握的。“只此浮生在梦中”,其实我们现在活着的时候也真的就像在做梦一样这么飘飘缈缈,很难把握的,他大概就是在讲这个事情。那么你说鸟窠禅师这么说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如梦,那么你告诉我如梦和不告诉我如梦,本来也在梦中,不就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吗?其实如果你连着上边讲的,太守你处的环境比我在树上还危险(太守危险尤甚),这样联系起来就不一样了,另外从后来白居易到老年好像以居士自居,然后精进修行,这个关系也很大,就说明他真的是有所悟了。“只此浮生在梦中”,如果我来猜,你还没有说千古以来人家多么误解鸟窠禅师这句话,就可能说哎呀一切都如梦如幻吧,不真实吧,很多人可能就理解到这个程度,但是他们就忽略了这个程度之后还要做什么?那就是要精进正道,那就是要去按照佛法大意去为人处世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啦,是不是?你能不能举例千古以来,人家是大概是怎么说法呢?

主持:我稍微读几句吧,就针对“只此浮生在梦中”这句话吧,有人说原来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梦啊,那我们那么辛苦地争斗,为的什么呢?不若回归自然,淡然而活,可能你会得到更多。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实在可敬啊。

了空居士:不是啊,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是梦嘛,有什么可敬呢,从此梦到那梦,(主持:就说不要辛苦的经营人生,混一天是一天吧,可能是这个意思吧。)那么你东篱下也要自己去搭个竹篱啊,你为什么要搭个竹篱呢?竹篱也是梦啊,菊也是梦啊,为什么要去采呢?南山也是梦啊,为什么悠然要去见啊,那你这个梦,对梦的认识还不彻底,是不是?

主持: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看到大多数就是停留在说人生如梦这样一个层面上吧,那么单单看鸟窠道林禅师这样一首诗,就单单这首诗来说,那是不是他也偏于落空的这一面呢?

了空居士:我告诉你,他不是,他这首诗正好跟惠能大师当年“菩提本无树”那个情境是一样的,因为惠能大师就看到神秀大师的偈着有了,着相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神秀)着有。鸟窠禅师看到白居易说“弟子位镇江山”,哎,就告诉他“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啊,也就是说你要知道位镇江山有时候会有些“江州司马青衫湿”,“谪居卧病浔阳城”(的下场)。是不是?他就告诉他“只此浮生在梦中”,鸟窠禅师如果说一切都是梦,为什么还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诸恶是梦,众善也是梦,那为什么要(诸恶)莫作呢?该做就做,为什么要行呢?不行不行嘛,所以一般人在讲这些佛经或者大宗师的言论,讲完之后自己都傻了眼,怎么这位大宗师历史上称的那么高,怎么他说话是矛盾的?这边说“只此浮生在梦中”,那边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该说什么都不要干,什么都是在梦中嘛,诸恶算什么,众善算什么,都不行,都不用,为什么这边说要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边又说“只此浮生在梦中”呢,是不是?我这么讲你们就明白了,就说我们一定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位镇江山你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谪居卧病你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不是?这就是鸟窠真实义啊。

主持:再请教一下师父,就白居易这首诗他说“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后人在解读这首诗说这个好像跟庄周梦蝶那个也差不多的意思,那讲到庄周梦蝶,庄周又是道家人物了,那想问一下师父,庄周梦蝶这个故事,他描述的这件事情吧,他这个道家哲学思想是达到一个什么高度呢?庄周的思想达到一个什么高度?

了空居士:哎呀,庄周的梦蝶的故事在历史上有给他下了一个定义叫做“物化”,就说事物它可能会从一种状态变为另外一种状态,从另外一种状态又可能变成这样一种状态,庄周他思考的应该就是万事万物的这种发展变化联系这方面的关系,我刚才说“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我说这两话倒过来又倒过去,有点像庄周作梦变蝴蝶,蝴蝶作梦变庄周,是说他语句这种模式,但是他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庄周阐述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它们的内在的联系,是这个意思。白居易这两句话是到底我们人生这个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他是在问这个意思,他不是说人生的事情变成梦,梦变成人生的事情,不是,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鸟窠禅师对起来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只此浮生在梦中”,就告诉大家我们今生今世的事情如梦如幻,他如梦如幻的意思就说它是会变化的,甚至它有时候有一种突然的变化,就好像梦突然变成那样的梦,但是你必须还是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去使你的未来往好处转化,他不是绝对消极,哎呀,都是假的,不理它,不是,他还是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且还强调落到实处,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行不得的意思就是还没办法做的那么圆满,行不得你们不要以为做不到,是做的不圆满,大家很多都自然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是做的不到位,行不得,就行不到圆满的标准。所以千万不要错解鸟窠真实义,说一切都是假的,不是的。

主持:师父您刚才说庄周梦蝶,说到后世的定义是物化,那这个物化与儒家《大学》说的物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了空居士:物化,是指我庄周作梦变成了蝴蝶,或者蝴蝶作梦变成我庄周了,就好像一个东西,好像面粉搞搞做成一个馒头了,馒头腐烂了变成一股酸臭味了等等,就好像一条蚕它到一定程度变成蛾,这就是物化,事物的变化。那个格物,我从深度来讲,就是分门别类,从广度来讲就是普遍联系,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格物是这个意思,跟物化是两种事情,一个是认识的方法论,一个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主持:从这个禅宗公案里,我认识到曾参写“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句话的份量。

了空居士:我们也从鸟窠禅师的佛法大意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人生的真相是“只此浮生在梦中”,你就知道鸟窠也是知本,知之至也。

主持:今天《大学》我们就暂且讲这一段,非常感谢师父从儒家讲到了佛家,又跳到了道家,然后又转回到佛,佛儒不二,那关于《大学》我们就讲到这里为止。

了空居士:后边那些是分类的,大家去看都看的懂了,可以说我们将大学第一段宗旨讲清楚了,大家再去自学,看后边的诚意啊等等可能一看就懂了,大家以后有疑惑,我们再提出来,集中时间给大家解答。因为经典太多,我希望画龙点睛,让大家认识更多的经典,所以就没有从头到尾全都讲,因为有些确实你们去看都看的懂了。所以我们这次《大学》我主要是跟大家讲清楚,曾参的真实义,引经据典,还有就是分清朱熹和王阳明这两位老前辈这方面的争议,比如说亲民、新民,还有说所谓的改本和古本,到底谁才是原貌,当然我了空居士是一介凡夫,俗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里面的庶人之一,但是我是靠我师父的教导和借用圣贤的这些经论来印证,其实也请圣贤来给大家印证,不是说我了空居士个人就有这个智慧,没有的,我是庶人一个。所以给大家印证印证,如果大家觉得我印证还不到位,有机会都可以提出来,继续探讨。

主持:通过这三次讲课,《大学》我们就暂时讲到这里,大家在《大学》后面的文字中有什么疑惑可以留言,我们再另外安排课程。

(明菂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