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品第一(五)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就是说五祖,其实五祖当年就跟六祖对答那几句话,然后将衣钵传给他,那么六祖的历史地位还没有那么光彩夺目,只有他在那里将这个偈写出来了,那就圆满了,五祖就知道了,该让他走了,衣钵该给他了。所以次日,第二天,五祖就过去,哎呀,看到六祖,原来他是天天要背着石头在那里舂米,哇,为法忘躯,真的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忘我,忘我,厉害。所以说,求道之人,你为了来五祖这里来求作佛,我叫你去做苦工,你都无怨无悔。哎呀,这点啊,请我们广大的同修,也有时候扪心自问,当然我绝对和五祖不可同“年”而语,五祖是大彻大悟的人,我是普普通通的凡夫,就上次说到,有一位同修下午来了,第二天早晨就走了,还在说长道短,说长道短。啊,你想想,你为什么来要找我啊,就算我徒有虚名吧,最少搞个徒有虚名,如果我确实也有少许智慧,那你不是失之交臂?人家惠能大师在那里做苦力做了八个月都做得无怨无悔,那个同修两手空空来到我家,我还要陪他聊天,跟他说说话,是不是啊?你一下子就说我肯定不行的,怎么会这样呢,所以这类同修,如果不会改,那真的是虚度,虚度吧。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哎呀,这两个对话,如果旁听的人听到都没所谓,就说:这个米舂好了没有?惠能说:舂好了,等一下筛一下,这个舂米就是将那个稻谷放到那个碓里边,然后轻轻踩踩踩踩,互相摩擦,让那个稻谷的皮给脱下来,然后筛一筛就变成大米了,这是这个意思。所以五祖就说:这个米舂好了没有?六祖说:舂好了,就是还欠筛,筛一筛就分得出来,分好了。其实,这是五祖打了一句暗号,看看六祖有没有悟性。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你们看过《西游记》的人就会知道,以前那个孙悟空吧,去菩提祖师那里学道,那也是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回事,也可能说了一些话,菩提祖师觉得这个猢狲根器很好,故意好像很生气地下来,用那个戒尺在他头上敲了三下,背手而走,然后孙悟空就明白祖师的意思,不会以为他在骂他,还打他啊。就好像我有时候说到前边那个一些误会吧,还说我在骂人等等,唉,哭笑不得。幸好菩提祖师敲到孙悟空,如果敲到猪八戒那肯定不好。所以这个五祖也是用他手上那个柱杖,我们平时喜欢说拐杖吧,其实老人那个不能叫拐杖,应该叫做柱杖,因为他们其实脚不拐,脚没问题,所以他用那个杖在那个碓,那个石头那里敲了三下,没有说什么。因为有时候,甚至旁边有一些人,当然,五祖也考验一下六祖的智慧怎么样吧,也许是怕被别人知道,也许旁边根本就没有人,五祖就是试探一下这个六祖这个心心相印,这个心领神会,这个境界了。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啊,就说那天,惠能大师也是三更就偷偷地…那你们想,那次要去礼拜神秀的偈,为什么要童子带,更证明了,不是不认识那条路,认识,只是一种礼节。因为六祖三更他自己偷偷地走过去。所以五祖就用那个袈裟遮,可能就是五祖打坐坐的一个凳子,一个台吧,六祖可能是蹲在旁边,用那个袈裟遮住他,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可能是五祖是为他诵一下《金刚经》,可能看看他哪个地方会听不懂的,也就是印证一下而已,到“应无所住”的时候,哎呀,六祖,其实前边那一段听到“应无所住”,他是彻底都是印证好了,就全部都认同了,知道了,心中有数了。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个最关键就说,大家可能会在探秘,就说那个时候三更惠能大师偷偷地跑到五祖的房间,五祖就为他读这个《金刚经》,太简单了吧,我们自己读一下就可以,是不是啊?不是的,不是!我记得,好几个月前吧,我记得有位同修就问我,说:师父啊,你很多问题,为什么就信手在《金刚经》拈一下,一两句就将那个问题回答得很漂亮,我《金刚经》也诵了几十遍,为什么没有你那个本事。我那个时候还跟他开玩笑,用以前那个乾隆皇帝去翰林里边说的那首偈说:“翁仲为何作仲翁?只因窗下少夫功。如今贬出林翰去,且到江南作判通。”就是说,我就开玩笑说,你们这个修行的功夫还不够,我是模模糊糊的是这么说的。其实,严格来说,对《金刚经》的境界,你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说实在,六祖惠能大师半夜三更去五祖的房间,就听五祖念一遍《金刚经》,是不是真的?如果以我个人的修证我知道是真的。因为我当年我从我师父那里回到家,我第一本经书就看到《波罗蜜多心经》,我一看就明白,而且看到里边,有一位师父在注解这个“色不异空”,他还说:一个杯子,就由什么分子原子质子电子构成的,其实这个杯子不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等等等等,我那个时候还一看就知道,这个师父没有亲证。我反而,我看色不异空,我马上就明白,因为我跟我的师父已经,从道家来说已经修到复归无极,我会觉得我的身体是很通透的,要说有,又很通透,要说没有,我还是有,也就是非空非有,所以说空有不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我已经能够照见某一程度的五蕴皆空,所以说我一看就明白。然后那么接下来,有朋友送我一本《金刚经》,哎,我一看“应无所住”,我也明白,因为我们的身体虚无了,也觉得周边的真的进入复归无极的状态,我们就会觉得山河大地都和我们的肉身同样是融化在这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气场之中,我们的心随着气场而充满整个世界,虽然充满,但是又无所执着,真的是跟《道德经》的“有欲观儌,无欲观妙”,和《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全部是一致的,所以我一看就明白。所以我相信,当年确实是六祖到五祖房间,五祖是为他念一遍《金刚经》,就念一遍,六祖就全部听懂,到“应无所住”他就觉得彻底知道了,是这个意思。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言下大悟”,“言下”就是听到五祖的话,当下就大悟,我们说大彻大悟;“大悟”,悟,可能有小迷小悟,大迷大悟,不迷不悟,小悟就是明白了一部分,大悟,彻底明白了,就是非常彻底地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一句在后面解释就好了。“遂”,立即; “启”,就是启明星的启,就是恭敬的说法,以前我们小时候写信给长辈,启者,敬启者或者是最后结尾某某敬启,敬上,这个启是一种恭敬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何期”是一种赞叹,哎呀啊,这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因为他悟入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明白了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是依万法而不着万法,所以是绝对的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然后是“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是无相的,它离了万法的生灭相,所以它本身就没有生也没有灭,你们千万不要以为自性它有个形体哈,自性是无相的,无形无相的,也就是说,你对境而不为情景所执着,这种清净的心,这就是自性,你想到什么而同时不为这个事情所执着,这个就是明心见性的状态,这就是“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最重要了,你说自性是无相的,那为什么具足呢?那既然具足,就有不具足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下面来讲它为什么具足?自性遍一切处,自性遍一切时,为什么这样呢?人活着的时候有自性,那人死后,有没有自性呢?那个死人还有没有自性呢?没有了,那个死人就是变成万法了,一种成住坏空的一种物质现象而已,它没有那个永恒的能够遍一切处的那个能生万法的那个自性了,就没有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我们这个清净心啊,其实是遍一切处,遍一切时,你说能不能让我来感受一下?能!你想到太阳,然后说太阳,你不要非常执着喜欢太阳或讨厌太阳,或者说你有喜欢讨厌之心,但是你不要被喜欢和讨厌这个心所牵制,不要堕落到喜欢和讨厌里面去,还是清净心,这个清净心就是自性;月亮,想到月亮,你也不要有喜欢和讨厌之心,就算有,你也不要堕落进去,你还是很自然的,保持清净的心,你这个时候,你也觉得,刹那间,好像你和月亮感而遂通,不会执着堕落到那个境界里面去,你想到什么地方都会产生这个现象,当然我这个讲的还是针对性的,当你大彻大悟的时候,你不用针对性,你是觉得十方法界,你都感而遂通,和你不二了,融成一个整体,而且你不会执着这个整体的大小,上下的范围,也就是真的会有一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感觉,同时,又不会执着这种感觉,你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你的自性遍一切处了,这个时候你就明白观音菩萨的“十方圆明”是什么意思了,明白了,你就知道遍一切处和自己不二,遍一切时和自己不二,这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一个方面,也就是遍一切处和自己不二。那接下来就是“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遍一切处,自性不生不灭,所以就不会动摇,因为是无相的,无形无相的,连生灭相都没有,哪有动摇之相呢?那最后一个“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诶,你看到太阳,今天出门看到太阳,哎呀,太阳很热,你刹那间就知道最好要带把伞,这就不能说是雨伞了,一般有些地方就特别称为阳伞。看到太阳很热,你就想到要带把伞,带把伞这个也是一种方法。你看到什么事情,清净心看到,刹那间,就反应出要找一种解决的方法,这就是法,所以说清净心对境起用,就能生万法,这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惠能大师“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归纳为这五个何期。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这句是最重要的,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学法,学佛法,就是说来跟我弘忍修行没有意义,“益”就是利益,没有什么明显的好处,就是进步很慢,没什么收获,“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你说,天哪,了空居士,我们这些人很多时候基本上很多时候称不上明心见性?我说是啊,那“学法无益”了?不是。现在我给大家讲的都是在帮大家破迷,使大家能够早日大彻大悟,那你们说:诶,学法无益,那人家很多称为外道者,他们通过修行也很有收获啊?确实是,那我们为什么那么没志气啊,说没有明心见性就学法无益?不是,不是,外道他以我执法执而修,他多少能修出点功夫,对身心健康啊等等有一些好处,我们在没有真正开悟之前,也就是有时候明心见性,有时候又有我相法相的执着,有时候入正道,有时候还是在做外道,这么反反复复的,那么我们有没有益啊?还是有益的,那五祖说错了?不是,五祖强调的那是直线的进步,进步很快。他告诉我们,其实啊,种种的修行方法就是明心见性之后涨功是最快的,我以前以物理学的角度告诉大家,种种的斜坡,如果有球从上面滚下来,他们滚下来的速度,绝对都比不上自由落体的速度,自由落体是没什么阻力的,种种的斜坡多少是有点阻力吧,那大家放心修行吧,那慢慢就从偶尔明心见性到越来越明心见性,越来越稳定,最后就大彻大悟了,就这个意思。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哎呀,这就厉害了,如果我们都能够言下都能够像六祖那么坚定信念。其实啊大家你们要记得,那个惠明在五祖身边搞了那么长时间,也没有明心见性,但六祖跟他说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他言下大悟。那六祖怎么那么厉害啊,比五祖更厉害?不是不是,六祖充其量跟五祖一样厉害,五祖修了几十年,大彻大悟了不知多少年,按道理来说,这个层次要比六祖厉害,那为什么五祖身边反而学不成?哎呀缺乏恭敬心,你看他们那班没志气的家伙,“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真的没志气,也就是没信愿,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在惠明身上吸取教训,一定要有信愿!如果我讲的,你们觉得讲的如理如法,希望你们好好地听我说吧,千万不要“依止秀师”混日子,最好还是打起精神像惠能那样真诚的求道,就能够大彻大悟!“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丈夫即大丈夫,男子汉大丈夫,那是我们一种很老土的说法,这个“丈夫”是真正的顶天立地,要顶天立地到什么程度呢?就要像释迦牟尼佛小时候那样,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样就是大丈夫,那么是不是很骄傲?不是,其实就是世出世间,一切迷惑,他都能够明了,也就是大彻大悟,这就是大丈夫,什么疑惑他都能够理顺,扫清,也就是以前我说的“四无畏”,“四无碍”,或者说“四如意足”。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三更”, 半夜三更。哎呀,我们说五祖这个人是不是太草率了吧,怎么诵几句《金刚经》,六祖听明白了,也不怕他假冒商标,然后衣钵就传给他了,而且告诉他你就是第六代传人了。不是的,大彻大悟的人,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有大智慧,别人看不清楚,他能看清楚。如果让我来说,六祖为什么能够得到五祖的欣赏?就是他的行愿或者言行是一致的!想当年他在客栈听客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一听就言下大悟,我相信那个时候客人肯定很有兴趣说:这个砍柴的年轻人,诶,怎么一听《金刚经》就懂?他们肯定会再继续读给他听,问他,甚至整本《金刚经》都给他读完,他都能懂,也就是神秀晚年所赞叹的六祖有“无师智”,就是天生就是大彻大悟的,所以他到五祖那里才那么对答如流。如果单单听这句“应无所住”就不可能能够对答如流,“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之类,这些专业词汇他就不懂的,肯定当时在客栈里,客人肯定将整本《金刚经》都诵给他听,他每一段都懂,所以才有“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说的那么圆满,如果单单听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明白,但是很多专用词语他就不懂,所以我相信当时那位客人是会将整本《金刚经》都告诉他,旁观的人很惊讶,才有人那么发稀有心,拿出十两银子来资助他,凭一句话就有十两银子,那麻烦。从这点,五祖就看出他对答如流,然后就故意让他去做那个苦工。《金刚经》里面不是有一句“净心行善分”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在那里他丝毫没有拈轻怕重,没有一丝毫的推辞,就说“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就说师父啊,你叫我做什么都可以,随便安排吧,真的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而且他不仅仅是口头上这样说,他一连八个月都是在那里破柴踏碓,五祖都没有去看他,五祖会不会忘记我啊,天哪,我惠能是来“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你怎么就让我来舂米破柴,我不是来舂米的哈,也不是来破柴的哈,怎么干这个啊?如果他这么想,他踩几天就会找五祖说:“惠能启和尚,弟子是来求佛的,不是来做苦力的”,那五祖就说“拜拜”,惠能没有。而且八个月不简单啊,240天,天天一如既往,确实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那踏碓有什么善法?踏碓就是帮寺庙里面的人舂米嘛,那破柴是什么意思?将一段一段的木柴砍成碎片嘛,这都是辛苦活,但这些都是寺庙里面必须有人做的,也都是很多人不喜欢做的。你看惠能大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那不是标准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啊,所以五祖八个月之后才去看他,告诉他,你的见解有用啊,我怕别人害你,所以我就没有跟你多说。(“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说师父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然后五祖以杖击碓三下,他也知道(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所以真的当年惠能大师和五祖可以说是彻底的心心相印,确实是惠能与弘忍不二,所以弘忍大师从他这八个月的任劳任怨就明白他是标准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肯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你说老黄牛才勤勤恳恳,老黄牛拉车耕地几十年,老黄牛它不开悟啊,惠能大师他一来就属于明心见性的,那八个月的舂米是考验一下他是不是能够行愿一致,言行一致啊!所以那个晚上,五祖将《金刚经》诵一遍给他,六祖一听全部都懂,然后又说出他对自性的理解,五祖衣钵赶快拿给他了,送你下山吧,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五祖的大智慧,他不是草率,他是经过八个月的考验,一点都不草率。以惠能大师一生的大成就来证实他得衣钵是当之无愧!

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就跟惠能大师说,哎呀,我是第五代祖师,你就是第六代了,你以后一定要去弘扬正法啊,使它流传到未来的未来,不要使它断绝了。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就说我送你一首偈吧,“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首偈我以前重点讲过哈。你们去到网络上搜索哈,基本上大家都讲成:有情众生啊,就能够来接受我的教化,我来帮你讲经说法,帮你种下菩提种;“因地”,现在没有开悟之前是在因地,我帮你下了种之后,你可能刹那间就开悟了,就变成果地了,“果还生”,这因地刹那间就变成果地了,所以说“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情众生没办法给它教化的,就是我们真的没办法给它下种,“无情亦无种”,或者是无情众生它本来就没有这个如来种,所以我们怎么给它播啊,怎么给它搞,没办法,“无性亦无生”,没有佛性,所以它也没有“果还生”,这个生是“果还生”。很多人是这么看成两段,上两句就是有情众生,接受我教化,因为你有菩提种,我来教化,你就能够“因地果还生”,能够开悟证果;无情众生,没有如来种,因为没有佛性,所以也没有办法证果。诶,这个不用说,这个太简单,简单到很多学佛的人随便一看就知道,有情众生能够成佛,无情众生就不能成佛了。

不对不对,我研究过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惠能大师这几首偈,我终于发现,这首偈正确的解释是:有情众生,我来教化你,来帮你下种,“因地”,我们没开悟的时候叫因地,“果还生”,你现在来接受我教化,可能等下就开悟证果了,“果还生”;那开悟之后是什么境界:“无情亦无种”,开悟的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时候真正开悟的人是不会执着于我是有情众生,就没有执着我的如来种或者是师父给我讲经说法播下如来种,也就是开悟之后,“无情亦无种”,也就是说,我这个有情众生啊刹那间也空寂了,我心中所所谓的如来种或者师父给我播下的如来种也刹那间了无可得,开悟之后就“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真正开悟了,开悟的人证什么果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怎么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也照见一切苦厄皆是空啊,不是说照见五蕴皆空,超越一个地方,逃避苦厄,不是,是苦厄也是空寂的啦,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前面两句“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后面两句是告诉我们“果还生”的时候是什么的情景:那就是“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啊!这就是《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金刚经》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就是《金刚经》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 这就是《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法师讲成两段,而前面“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是指有情众生,后面是指无情众生是错误的哈!如果堂堂的五祖说了那么窝囊的偈,那就不是五祖啊,后面是“果还生”的境界,“因地果还生”,证果之后怎么样,“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也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利用这个时间,给大家讲一下从达摩祖师传慧可的那首偈开始。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这首偈是达摩祖师传衣钵给慧可的时候说的。

“吾本来兹土”:“吾”就是我的意思,“兹”,就是这里的意思,“土”,就是这块地方,“来兹土”就是来到东土这个地方,我们直观的翻译就是来这个地方,我来这个地方。“本”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本来来到这个地方的本意,来到这个地方的心愿,本意,本愿,我来到这个地方的心愿。

“传法救迷情”:我就是要来传授正法,救度迷惑的有情,就是那些无明深重的,迷就是迷惑,没有开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就是以后这朵花开出五片叶子。

“结果自然成”:就是说以后会有很多果实,也就是“一花开五叶”之后,以后那个成就的人就更多,结果就自然成,一切都很顺利了。

这首偈的含义是寓言他们衣钵传人的概况,这不是在说修行的境界。那么你觉得很奇怪,那达摩祖师怎么没有留一首偈写修行境界,没有,因为他当时跟慧可的对答:慧可就说我心不安,慧可当年就是在请教达摩,说师父啊,我的心怎么老是安静不下来,很乱,达摩祖师说你将心拿来,我帮你安啊,慧可想了很久,说“觅心了不可得”,就说我那颗不安的心找不到,达摩祖师就说我帮你安好了,【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觅心不得,乃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与汝安心竟’!】那个慧可言下大悟,就明白了。慧可为什么叫慧可,智慧还可以,慧可的原名叫神光,他原来也是位讲经说法,智慧非常好的大法师,达摩祖师也看重他,说这个人智慧很好,只是差一点点,所以给他这么一点拨,神光就彻底明白了,那么你说达摩祖师也会不会太轻率了?不会的,一切大彻大悟的祖师大德,他们的智慧也是圆满的。那么也许你们很有兴趣说,达摩祖师说你慧可讲经讲的天花乱坠很有水平,很赞同,你不是也觉得他没开悟吗,我们当代也有很多法师讲经说法讲的很好啊,当然他们不一定能够大彻大悟,因为他们讲经的过程有很多错漏,这就说明他们的智慧不圆满。达摩祖师从“慧”方面看出神光讲经说法讲的很圆满,从“定”方面能不能考察出来?能!就从他雪地里面站到那雪淹没到膝盖上还一动不动。天哪,这必须有大定力才有这个毅力,从这点就看得出他定力很好,那定和慧,那六祖当年跟印宗和尚也不是说,哎呀,不谈禅定和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吗?没错没错,确实,他这个定和慧虽然很好,但是论慧,我们很多人能够讲经说法,论定,我们有些人一坐也坐几个小时,也有,但这不一定圆满,有定的人可能有很多执着也有,有慧的人有很多执着也有,能不能从哪方面考察出他有没有执着呢?就从他断臂。有人说达摩祖师这人太残忍了,要他断臂,其实不是达摩祖师要他断臂的,那时候他是听到达摩祖师说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如是如是,刹那间他错解了意思,所以拔刀将一个手给砍了下来,从这个举动,达摩祖师就全部都明白了:这神光不仅仅智慧非常好,定力非常好,而且无我相。那你说有赌钱的人一生气将自己的手给砍下来,也有啊,说以后不赌了,手砍掉,但是我以前看一些杂志很好笑,他们砍完之后又用另一个手继续赌钱啊,都有的。神光就不一样了,他有大智慧,又有大定力,又有无我相,三者完美结合,就是大彻大悟的标志了。智慧这方面,从达摩祖师给神光赐名叫慧可,就足以证明了:慧可,你的智慧可以啊,很好啊,是这个意思,所以就变成达摩祖师不用特别给他传授什么偈啊,印证啊,就只是留下这句预言的偈。达摩祖师当时也听神光讲经说法的。

那我们继续讲第二首,就是慧可给僧璨的那首偈: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你看,如果我们没有境界的人来看,天啊,这个二祖是不是有问题,怎么前面两句就说有地有华,后面二句就没有地没有华,怎么你们这些人说有说无,到底是有还是无啊?那我们一句一句来:

第一句“本来缘有地”,第二句“因地种华生”,这两句话要连起来讲,“因地种华生”,“因”是因为,这里引发做,好像因地制宜的“因”的含义是一样的,就是我就是利用着这块地啊,或者就是我就着这块地啊来“种华生”,“华生”千万不要以为是那个花生哈,不是,这个“华”是花,“生”就是生起来,我就在这块地上种花,而且这个花种下去之后它会不断地生长,“种华生”,“因地种华生”就是我就利用这块地来种花,而且这些花在这地上不断地生长。回头来说“地”,地是什么?一切的因缘就是我后面所说的“地”啊!一切因缘,因缘,我利用种种的因缘来播种,种种的因缘是什么?就是善缘和恶缘。我利用善缘和恶缘来帮你们对机说法,使你们能开悟,那你说了空居士,这会不会是你自己乱说?不是!《维摩诘经》上维摩诘和文殊菩萨都有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利用众生的一切烦恼,善烦恼和恶烦恼等等,然后来给你们对机说法,使你们开悟,所以“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我就是利用种种的因缘,这种种的因缘就好像土地一样,利用来种花,然后这花就在这地上不断地生长。我就是利用种种的因缘,这块地给你们播如来种,使你们以后有机会不断地觉悟起来。“华生”的这个“生“就是不断地生长。

第三句“本来无有种”,第四句“华亦不曾生”,这好像二祖又将前面的地啊种啊彻底否认掉了,那二祖慧可可能慧不可吧,会不会?不是!“因地种华生”,“本来缘有地”,就利用众生的种种因缘来播菩提种,使它不断地生长,真正能够生长起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叫做开悟证果了,那就能够悟入一个境界:“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种啊,华啊,等等都是空寂的,你说这个会不会堕入顽空啊?不会!因为前面已经肯定有的了,后面开悟之后就说没有了,那正好进入了非空非有,于相离相的境界,所以这个二祖给三祖僧璨的这首偈,跟五祖的那首“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可以说是一致的,而且以《金刚经》来对照,确实,“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开悟者的标准境界,非空非有。你说诸相没有吗?有,你要若见诸相非相,第一句诸相就肯定诸相是存在的了,你要不要因为存在而产生执着,这才是于有而离有,于空而离空,这就是开悟的境界,不着有也不着空,二祖这首偈跟五祖给六祖的偈真的是一模一样。那我们继续讲僧璨给道信的偈吧:

主持:师父,我先问下,这个“华”字在古代汉语里面应该是个通假字吧,是通“花”。

了空居士:对,是通“花”。我以前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面也说到这个事情,“花山” “华山”, 这是通假字,他这就是种花嘛,你们不要以为是种打花生油的那个花生哈,花和生其实是生长起来的意思,前面是华,后面是生,它不是连成花生一个意思,不是不是,不要以为说二祖在田里面种打油用的花生米哈,不对啊,从后面那个“华亦不曾生”就知道了哈,这个“生”是生长的意思。好像“因地果还生”的“生”,这里的“华生”和“果还生”的“生”是同一个含义。

【褒禅山亦谓之华(读二声)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传法偈: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这其实也是同一种模式,从第一句开始,“华种虽因地”:就说“华”,“华”就是开花的花,“种”就是种子的种,“因地”就说我们的种子要种成花,必须要有块地来种,有个土壤,“华种虽因地”也就是说:虽然说我们的种子要想种一盆花,一株花,它必须要有一块地,“因”就是因为有这块地吧,需要有这块地吧,有土壤啊,“华种虽因地”,种花,种子要变成花必须要有一块土壤来给我们播种,虽然要想种出一株花来,那必须要有种子,也必须要有土壤。

那第二句:“从地种华生”,如果我们利用这个土壤来种,种出花来,这个花就会生起来,一株花就会生起来。下一句:“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假如我们不知道二祖的那首偈,我们也很容易将二祖这首偈搞成:哎呀,如果没有人来下种,如果我们没有人来下种,种花那块地吧,就没有什么东西长出来吧。我研究过这首偈,关键,我觉得最奥妙的是“华地“的“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那么你认为华地就是种花的土地啊,就没有什么生起来,没有什么东西长出来,那么我问你啊,为什么这块地叫做华地,不叫做番薯地啊,或者是小麦田啊,或者土壤,一定要叫做华地呢?你们要想,千万不要说华地就是种花的,不是,耕田也好,种番薯也好,种小麦也好,种甘蔗也好啊,为什么一定要说种花啊,你用这最后这句“华地尽无生”来对照,“华种虽因地”,就说明假如我们很老土来说,就说原来有一块土地,这块土地也没有决定种什么,你不能说我这个叫做花地啊,“若无人下种”,不能说花地,让我来说,这个最奥妙就在这里,“华地尽无生”,你就说师父啊,花没有生那无所谓,怎么那块地也没有生啊,“华地尽无生”,那么你说了空居士你这个牵强附会,“华”就说花,种花的那块地吧,这个“尽”就有全部的意思,华地全部没有什么东西长出来的,若从《金刚经》的角度来说,花、种、地,这些都叫做有相,没有开悟的人就着相,有地有花有种,也有那个播种的人,从开悟之后,“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那花也是空寂的,地也是空寂的,播种的人也是空寂的,“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如果你能够悟到播种的人也是空寂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那么同时你也能够悟入花和地也是空寂的,也是了不可得,也是照见“华地”皆空。那么有没有类似的印证啊?《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啊等等,其实那个行昌“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应该是行昌,他读《涅槃经》没有开悟就来请教六祖,六祖给他讲的时候他开悟了,随口就诵出一首偈,这是他自己诵出来的,没有从那里抄来的:

“因守无常心”,“守”就是守卫的守,很执着自己的种种的善恶念头。

“佛说有常性”,佛就说佛性不断,那我怎么找不到佛性啊?佛性非无常,所以不断,“因守无常心”,所以不知道佛性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

“不知方便者”,就是说没有开悟,方便就是方便法门,就是你有什么烦恼,善知识以善巧方便给你开示,使你解脱,刹那间就放下,

“犹春池拾磔”。磔是什么?瓦砾,小石头,或者是一些陶瓷的碎片吧,池塘里面这些东西比较多,比如小石头啊,大颗的砂子多的要死,你拣来拣去都没用的,而且拣不完。

  “我今不施功”,我现在一切都放下,不执着。

“佛性而现前”,如果他写到这里,六祖一定没有说他开悟的,“佛性而现前”了,我开悟了,最关键是后面两句来表明他开悟的境界:

“非师相授与”,不是六祖给我的,那你开悟,六祖没有给你个开悟,那你自己又怎么样呢?

“我亦无所得”。我也没有得到个什么开悟,得到什么,了无可得。真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这个时候“非师相授与”,六祖虽然站在他面前,他觉得刹那间六祖和自己都融化了,照见五蕴皆空啊,万法皆空啊,但是六祖还是站在前面,他又觉得六祖还在他面前,“非师相授与”,师,老师,师父,还在他面前,但他又觉得他们之间都融为不二了,也就是非空非有,要说空,六祖站在你面前跟你说话,要说有,你又觉得体证到万物融化成一体了,“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如果我给你们加个字,你们就知道了,“若悟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你们就明白了,所以这个也是符合《金刚经》的标准:“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是说三祖僧璨搞了上面就说种花,下面又说没有花种,不会这么搞的哈。

那我们继续吧,那就道信给弘忍的偈吧,四祖道信大医禅师传法偈: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华种有生性”,这里的华种,因为后面有个“有生性”,华种的这两句就必须连起来了,就说那个花的种子啊,它有生长的这种特性,它会生长。

那第二句:“因地华生生”,但必须有块土地有块土壤,这个种子才能够长起来,长成一株花,才能够越长越大,“因地”就是要借用一块土地,利用土地来播种,才能够生长,茁壮成长,“因地华生生”,这个其实就是“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就说种种的花的种子啊,“因地华生生”,就是我们心中的种种种子,遇到不同的缘就会长出种种的东西来,最好的缘,“大缘”,大,最大,也就是说佛经里面常常说圆满的意思,也就是最圆满的、最好的缘,与性合,性就是佛性,最好的因缘啊就是你的种子,你的种种内心深处的善恶的烦恼能够与自性相合,那与自性相合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因为这个烦恼而使你明心见性。因为最好的因缘啊就是你的种子能够和自性相应,相合,也就是说,我们同样有件烦恼,如果有大善知识开示,使你因为这个烦恼而言下大悟,明心见性,哎呀那就是最好的因缘。“当生生不生”:哎呀,“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哎呀,明心见性了那个时候同样是有很多变化,有很多结果,但是那一切结果啊,虽然是生,虽然是有结果出来,但是你没有执着那个结果,就是有那个结果出来,你也不着相了,其实就跟没有那个是一样的,“当生生不生”,当下也有生起,有这个结果,但是你不会执着这个结果,这就是“当生生不生”,这其实同样是遵循“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啊,“当生生不生”,就是当下就“生”起来了,但是虽然“生”,你不执着“生”,所以是生而不生。

下面是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传法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个刚才我已经讲过了:有情众生啊,你来接受我的教化啊,当下可能就开悟证果,证果之后你就会明白:我自己这个有情众生和帮我开示的师父,包括我的一切烦恼的种子,包括师父给我的菩提的种子,无情既无种,我当下就觉得师父和我都是空寂的,我的烦恼和师父给的智慧种子都是空寂的,了无可得,也就“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同时“无性亦无生”,连什么是佛性,什么是证果都刹那间无可执着。

那我们继续讲六祖的那首偈,六祖惠能大鉴禅师传法偈: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首偈如果让大家去研究,不要和前面几位祖师的偈连在一起,你们想一辈子都想不出来的。

“心地含诸种”:这个很容易理解,就说我们的八识田里面,有种种的东西,有种种的记忆。

“普雨悉皆生”:这普雨指六祖他自己哈,哎呀我六祖讲经说法,犹如甘霖,犹如时雨,时是时间的时,雨就是下雨的雨,就是很有用的雨,你们心中有很多种种的烦恼等等,哎呀我六祖讲经说法就犹如久旱之甘霖,犹如及时雨,你们听了之后都个个都会开悟。

“顿悟华情已”:天哪,最难搞就是这句话,我当年看了也觉得怎么六祖前面那两句还可以,这第三句就很难搞,“顿悟华情已”,六祖啊,“华”在哪里啊?“情”在哪里啊?“华”就是前面那几位祖师的种“华”生啊,“当生生不生”啊。“情”是什么?就是前面那祖师的“有情来下种”啊。你就说,哎呀弟子们啊,你们明白了历代祖师这个于相离相的道理,那就好了。

最后一句:“菩提果自成”。哎呀你们菩提果自成。六祖反而在这里就显说了。“菩提”,就说:你们如果明了我们祖师代代相传的有情无情、有花有地、无花无地之类的,这些你们明白了,“菩提果自成”。你们就能够大彻大悟了。是这个意思啊。

我不将前面几位祖师的什么那些花啊地啊种啊给你们讲清楚,你们读六祖这首偈,你们会读得晕头转向的,最关键是第三句“顿悟华情已”,怎么搞就是不明白什么是“华”,什么是“情”,“华”就是前面的“华”种啊、“华”生啊,“情”就是“有情”众生,“有情来下种”这个“情”。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这句话就说,达摩祖师当年来到我们东土,很多人对正法都不怎么知道,其实达摩祖师那个时候到后面是很有影响力的。人家就怕达摩祖师以后圆寂了,别人也不知道要跟谁学,所以就以这个衣钵作为一个信物,就说谁得到衣钵,谁就是达摩祖师认证的,就说他的境界就是正确的哈,这个衣钵严格来说应该是达摩祖师他自己的,我以前也在考证这个事情,说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的,释迦牟尼佛的衣钵是放在大迦叶那里,这应该是达摩祖师他自己的。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他就怕我们太执着这个衣钵了,就说虽然要将衣钵作为一个信物,但是其实啊,这个正法还是以心传心,那你说关键就是“以心传心”,我的心传给你啊,你说那心在哪里啊?连慧可都找不到,“将心来”,他说“觅心不可得”, “以心传心”就是心心相印!学得我的心态一模一样,就是我的心传到你那里去了,也就是心心相印!也就是境界一致!是这个意思!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佛佛惟传本体”,关键本体是什么东西?本体者就是“诸法空相”,那有什么传啊,你要明白了就是传啊,“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你们说我明白了,那我的本体就传给你们了,当然你们说了空居士,你自己明白吗?哈哈,我告诉大家我有时明白有时糊涂啊。“师师密付本心”,那本心是什么?也就是心心相印,大彻大悟的祖师,他的弟子也能够和他同样的心态,祖师“若见诸相非相”,弟子也能“若见诸相非相”,那这个心就传给他了,那一模一样嘛。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你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以前我在家里聊天,我家里有个侄子,他跟我开个玩笑,他说其实五祖这个人很聪明,他叫六祖就不要传衣钵了,以后个个都知道衣钵传到六祖为止,好像这就是一个截止的时间,就是很多人很容易记得五祖。我说其实不是的。祖师大德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他们不在乎历史上知不知道他的,不在乎这些的。他们只是一片诚心地将正法流传下去就好了。其实他要六祖不要再传衣钵的原因就是和达摩祖师那首偈有关,“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因为大彻大悟的人他们有大智慧,甚至有所谓的大神通吧,所以未来的一些事情,他们也许会知道一些,所以他可能知道六祖他以后会有大成就,会能够将佛法弘扬开,也就是惠能大师以后可能有很多徒弟,都有大成就,那么他这个衣钵要给谁呢?你也大成就,我也大成就,如果你有衣钵,我没有,那不是都不好吗?以后就会引起一些争端,争端了就麻烦了,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弘忍有什么私心,没有的。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从这句话就看得出五祖也非常了不起,非常厉害。惠能大师说师父啊,那衣钵传给我了,那我要往哪里弘法啊?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我要去哪里啊?“逢怀则止”,“怀”就是我们广东省的怀吉。“会”就是新会,新会县。怀吉县、新会县都在我们广东。好像这两天我们广东省政府都在搞“六祖文化节”,非常热闹。就是说叫六祖以后就先去怀吉和新会,新会原来叫做四会吧,就在那一带就好,就注意如果碰到什么危险啊,就在那里藏身就好了,躲在那一带就好了。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三更”,还是半夜三更,其实五祖就给六祖讲了些《金刚经》,六祖全懂了,传法就这么容易。其实就是可能五祖就花了不长时间六祖就全部听明白了,衣钵就传给他,加上八个月的考验和入门的对答,五祖觉得这个人是天生就大彻大悟的,衣钵传给他,然后六祖就说:师父啊,我是南方人,对湖北这地方我也不熟,这半夜三更路上也一片漆黑,我怎么能够去到江边能够坐船呢?要怎么走啊?五祖就说没事,我送你去。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你不要担忧,我送你去吧。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驿”是驿站的“驿”,这里相当于是个码头,一个地方,是这个意思,送到江边,那里有个类似码头的地方,这里能够上船,不然有些江岸很高,要下也下不去,可能这个船是属于五祖寺庙的,那个寺庙那么大,有一千来号人,可能自己也搞了一艘小船之类的有时候运输一点东西什么的。五祖一上船就帮六祖摇橹。就怕六祖是南方人,不懂得摇。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你看,这个六祖一方面他很恭敬,“和尚”,开口闭口说“和尚”——其实这“和尚”的原意是师父的意思,出家的师父——说师父啊,你请坐吧,我来摇。那奇怪,你又说你是南方人,也不懂得摇橹,不会摇啊,其实那些大彻大悟的人,我说三慧:闻、思、修,做什么事情,他一做就懂得做,一看就懂得怎么摇了,可能还摇得像模像样了。

祖云:合是吾渡汝。

五祖就说应该是我来渡你吧。其实这都是一语双关。

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你看,大彻大悟的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都是当下须见,对答这么好啊!所以说那些没有开悟的人“争合取次语”,一绕就绕出来了。五祖说应该是我来渡你啊,六祖就说迷的时候就是师父渡我啊,现在我悟了就要自渡了。他不敢说现在是我来渡你,那就错了。六祖只是说悟了就要自渡,没有说师父我来渡你,那就要笑死,那衣钵就要讨回来。

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哎呀,就说我惠能跟北方言语也不一样,今天得到师父的传法,我已经开悟了,我必须自度了。

祖云:如是如是。

啊,五祖太高兴了,对答,机锋对答,非常好。

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五祖非常看好六祖,说以后佛法就是你来弘扬了。我弘忍虽然一千来个徒弟,教来教去,只有这个惠能大师自己无师自来,其他都没有教的怎么样,很感慨。看来以后跟你修行,大成就的人会很多。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汝今好去”,就说你现在就去吧,但是路上要小心,“好去”是这个意思,各方面要注意啊,保重啊。“努力向南”因为湖北那边还是有点类似中原或者什么,就是说你还是回你故乡那边比较熟悉吧。“不宜速说”,你就回去就不要先出来讲经说法,否则等下会有很多麻烦的,就是叫惠能大师继续历境炼心吧还是什么。“不宜速说,佛法难起”,关键是“难起”这两个字,“难”就是困难,“起”就是发展起来,兴起,哎呀传授佛法也很难的,能够接受的人是很少的。你先不要急,慢慢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