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品第一(四)

复有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

五祖那天看到这首偈之后,就叫大家焚香礼拜啊,等等,要常常唱诵啊。其实,五祖这个第一是安定人心,因为大家知道是神秀写的,也大家还是能够安下心来。本来五祖也知道那些混日子的和尚们,都是:哎呀,跟着秀师就好了,五祖你涅槃之后,哎呀,我们就跟着秀师反正不愁吃不愁住,啊,混混日子也好。那五祖叫大家唱诵,第一确实希望大家都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为五祖那么大智慧,手下的弟子不听教化的人还不少,要不然哪有几百个人出来追六祖惠能大师,甚至叫追杀,天啊,这些恶和尚。另外,第一,五祖叫大家诵,是希望大家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是安定人心,使大家不要心里老是在猜想;第三,大家到处去诵,看谁能够听出什么破绽嘛,到处个个都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到处都是高声的朗诵,就看看谁会看得出破绽嘛,从这几方面,真的充分地体现出五祖弘忍大师的大智慧啊。

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就是那个,有一个童子,一个小童——也就是大家都很高兴,个个都是一边干活,一边诵这个神秀的偈,或者一边走路……都好像我们念佛人有时候一边走路一边念佛一样。哎,那童子走过惠能大师那个槽场——那个后院,那里在干活,舂米、砍柴那个地方,一路唱。六祖一听,哎,就知道这首偈写的不好,虽然六祖还没有真正接受五祖的教导,但是他天生就是明白圆满的境界的。“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嘿,这个大意,就是前面的大意啊,五祖说:“如果悟得大意”,这个大意不是说大概的意思,不是。大,就是圆满,你要说大就是遍一切处嘛,遍一切处引申就是圆满,就是早就明白这个圆满的境界,也就是六祖天生就是大彻大悟,所以我们前两天讲说,哎呀,历史上一个是维摩诘居士天生就是大彻大悟,一个是六祖惠能大师,天生就大彻大悟,那么你们会很感慨说,反而释迦牟尼佛天生就没有大彻大悟,是不是?不是的!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还有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是不是啊?那么你说他大彻大悟,他为什么十九岁还要离开皇宫去外边访道呢,为什么他不马上就在皇宫里边讲经说法,还要去外边拜师?其实啊,释迦牟尼佛当年是叫做正法灭尽的年代,他明白这个境界,但是他还没有实践证明,所以他到处去寻师访道。最后他访到一位境界最高的,就所谓的五通仙人,他跟释迦牟尼佛就讲到,他自己证得的境界就是“非想非非想”处,释迦牟尼佛一听觉得还不彻底。说内心话,如果释迦牟尼佛不是本来就有大彻大悟境界,哪能听得出这个“非想非非想”还不彻底,还有知见,怎能呢?从这点就能看出,其实释迦牟尼佛他天生就是大彻大悟,他只是从这个十年的求师访道里边,是求印证。求来求去,没有求到一个境界比他高的,结果他就在那个菩提树下发愿说,不取正觉,不起此坐,结果在那里据说坐了四十九天,最后在黎明前,目睹明星——启明星而大彻大悟。严格来说,如果让我说,看到明星为什么大彻大悟?因为这个启明星很亮,又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这个亮光很微妙地好像照彻大千世界,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从明星发光,而悟到启明星的光我不二,从而明白了自己也是跟大千世界不二,这个境界是最圆满了,所以就,哎,明白了。其实就是,严格来说,其实就是这颗启明星,和这颗启明星的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境界使释迦牟尼佛得以印证自己所谓的法界和自己不二,这个圆满境界。所以,从这点来看,释迦牟尼佛其实,让我来说也是天生就是大彻大悟。六祖一样,他天生就是大彻大悟,但只是他在砍柴的时候,也没有人给他印证。他有一天,听到人家在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马上就明白:噢,我是懂的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就是说本来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然后这本《金刚经》的话使他印证,证明,参照,哎,对的,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释迦牟尼佛不如六祖和不如维摩诘居士的,哎,不是的。那么维摩诘居士为什么不用去外边拜师啊?当年释迦牟尼佛住世讲经说法,他一听,哎,佛陀这么讲,其实我也这么想,那就明白了。就好像六祖听到那个客人诵《金刚经》,他一听,噢,就知道了,就是这个道理啊。所以维摩诘居士、释迦牟尼佛、六祖惠能大师,从这种种的事情来看,他们都属于天生都是大彻大悟的人。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

就说:你这獦獠——哎呀,这獦獠,我以前说,獦獠就是,我们南方以前很落后很原始,就是说有点像野兽一样很不开化的人,也就是说,差不多我们好像很鄙视地(说):这家伙,这家伙,獦獠,都其实有一个很下贱,很没有理智,很不懂得礼教,等等,就又是比较穷,或者(说):这个穷鬼,或者是这家伙,这个什么,也很藐视的口气。连那个童子,因为古代这个童子,严格来说,好像都是比较小吧,都是十二三岁的,应该严格来说好像是十五岁以下吧,古代的童子,好像,按照我们家乡,就是“十五岁就出花园”(潮汕俚语),就开始说长大成人了,十五岁之内就好像叫童子,虽然是二十弱冠,但是民间还有一个槛级,就是十五岁之外好像就接近成年了,十五岁之内还是小孩吧。所以童子按照,如果按照我们家乡的习惯来看,那就是十五岁以下的小孩。那个时候六祖惠能大师好像是二十四岁了,这个童子还说,嘿,你这家伙,还不懂…很藐视。六祖惠能大师他也没计较这些啊,从这一点说,五祖弘忍大师是不是他教化不力啊?不是啊,确实正如地藏菩萨所感慨的那样: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很难教化的。所以,哪天好像是哪个同修说,有一些老同修好像不见了,怎么…我说有一些是工作忙,有一些是种种忙,也有少数可能到其他地方去参访了。我说其实,我跟大家这个善缘还是很深的,就是说真正对我有误解的这个人还是很少,很少,也就是跟我修行的同修,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善根很深,很深呐。你看五祖弘忍大师这个弟子,这个童子还这么没有礼貌:这个獦獠,你这獦獠还是什么。

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

就是说五祖告诉大家啊,生死事大,你们个个要去什么,看看自己修得怎么样啊,写首偈来啊,如果能够明白这个大意——大意千万记得,这个大是遍一切处的意思啊,大意就是相当于楞严会上二十五圣圆通的圆通境界,圆通境界,也是圆满境界——就是说,大家你们谁能够大彻大悟,那就是传他为第六代祖师,所以说,因为五祖那个时候在那里告诉大家依此偈修啊,能够免堕恶道啊,依此偈修啊,有大利益啊,依此偈修啊,能够见性啊,所以大家就觉得很厉害,叫作无相偈,其实称得上无相偈的,那就是要能够明心见性的。六祖后来很多偈都成了无相颂,明心见性就——无相的意思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这个意思啊。

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他就这个童子,也就是跟这个惠能大师讲几句嘛,说:嘿,你这獦獠,在这里干苦工的,就是很藐视,但是他还是总是还有——藐视是藐视——还是有点善良的,还会跟他讲几句吧。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你看,上人,上人是什么意思?就是人上人,就是超越一般人的人,哎呀,这童子,你看童子叫惠能大师,童子是十五岁以下,惠能大师二十四岁了,童子反而就说:你这獦獠。啊,你看惠能大师,多么恭敬,他就说:上人。上人就是对人一种很尊敬的,当然往往是指这个出家人啊,出家人,对出家人的恭敬,就是说德行超越一般人了,有这个意思啊。那你们可能会想,六祖怎么那么装腔作势的,五祖堂前你不认识吗?其实是认识的,那既然是认识的,怎么还扭扭捏捏。还叫童子带他去,说我八个月没有去过了。其实古人很重礼节,从这点就看得出,从上人还有从请这个童子引他去那里礼拜,这就是一种很注重礼节的行为。我们回头来讲,那佛门注重礼节,那道家呢?哎,老子《道德经》不是有“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丑,相去若何”,老子也很注重这些的。所以,惠能大师说:请上人带我去礼拜啊礼拜。再说,其中还有一个,也许也有一个礼节,就说,惠能这个人,对礼节很周全,就觉得他就是寺庙里边最下贱的一个人,所以不能贸然走到祖师那里去。祖师没有叫,你不能随便去,所以这个真的是严于律己,所以如果现在是童子诵这首偈,他是请童子带他去礼拜的,这就不会说礼节不周了,这就礼节就全面了,是这个意思,不是说扭扭捏捏啊,这是礼节,礼节周到啊。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这点又更看得出,惠能大师的恭敬心,其实童子诵一遍,我相信惠能大师都会背诵了,他为什么去到那里还要请童子为他读一遍,其实就是表示对这首偈的真诚恭敬,其实也就是表示对写这首偈的人的真诚恭敬,其实更是表示对五祖的真诚恭敬,为什么?这是五祖教我们读的啊,所以我再听一遍。你看六祖惠能大师这人恭敬心啊,是何等的圆满,这点真的有恭敬心啊。正如六祖后来说那个法达: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你们可能觉得,六祖你这个人也太小气了吧,人家给人磕头就算了吧,你还说人家头有没有磕到地上,有没有……是不是太着相了,太骄傲了?不是。大彻大悟的大德啊,他是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在教化众生啊,你给我磕头磕不磕都没关系,只是你这种做法是不好的,以后到别的地方去这样,人家也许是不会说你,但是内心会对你不高兴的,我六祖就没所谓了,我只是指点你一下。所以请从这点就看得出,从这个在偈前还要请童子帮他诵一遍,他在那里礼拜,请他再诵一遍,这真的是这个礼节啊,非常的圆满。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江州别驾,张日用,姓张,叫日用,这个是他的姓名。江州别驾,江州是一个地名,别驾是一个官名。具体什么官,我就没有去查,请大家自己去查一下。江州别驾,他也很热心。可能那个童子,有点骄傲,其实可能那个文字也,斗大的字也可能识不了几升吧。所以那童子被惠能大师说,哎呀,请帮我诵一遍,他,那个时候可能愣着愣着,真的要叫你诵读那字可能不是很懂吧。江州别驾这些都是,以前都是读书人啊,秀才啊,举人之类,或者是进士才能够做官的,怎么地都是要有个秀才以上的,所以他就读这个偈就很轻松了。那童子可能真的站在那里,我记得以前,有一些小孩在读幼儿园的时候,他们都会唱很多儿歌,而且他们看到那个书啊也会看也会读。后来我发现有些小孩是很聪明,他真的是那书是看书,老师天天教,真的你问他这个字怎么读,单读一个字他就不懂,其实看到那一页,放到个图像,就会读,他们根本是将书里面的那些都读到会背诵了。所以那个童子可能是那首偈,真的是读熟了,背诵起来,真真正正看到那些字,到底是从哪里,这个字具体什么,他就可能就,反而就刹那间就愣住了。江州别驾很热心,就高声朗读。

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大师一听,江州别驾张日用给他诵读: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大师一听,就说:我也要来写一首偈,啊,一首偈。你从这一点来看,就是看得出,惠能大师确实是君子坦荡荡,他一听,觉得自己也来写一首啊,也是很自然地写在这里看看五祖怎么看法,也就是他确实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没有扭扭捏捏,他没有惶恐不安。所以从这点说:我也来写一首偈,从这点就看得出,他叫童子引他来礼拜,并不是扭扭捏捏,更不是装腔作势,是一种礼节,他来到这里他很自然啊:我也有一偈啊。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就是说,求无上菩提,就是不能轻慢后学。就是说要以清净恭敬,要恭敬一切嘛,所以六祖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这两句话,换作我们比较熟悉的话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个“愚者百虑,必有一得”,就是说,哎呀,你不要以为我们愚蠢的人就什么都是愚蠢的,有时候偶尔也会有一些智慧的闪光嘛,上上人有时候也会有疏忽的时候,不小心的时候,闪失。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这个张日用,这个江州别驾也挺好,哎呀,我来给你写啊,如果你能够得到五祖的传授,传衣钵,你就要度我啊,要度我啊。不过我真的是觉得,觉得很奇怪,那他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平时就要向五祖求教呢?也就是其实他们严格来说,这个真诚心还是不够,不够。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六祖就诵出他自己要写的偈,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哎呀,神秀就:身是菩提树,六祖说:菩提本无树;那么神秀就说:心如明镜台。六祖说: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能你们“菩提本无树”,可能就觉得菩提,啊,身是菩提树,他是菩提本无树,那正好唱一个反调。他说有身体就是菩提树,你就说,哎呀,菩提本无树,就说,身体不是菩提树。他说:心如明镜台,他说明镜也不是台,那这句话不是病句吗?明镜,梳妆台嘛,那里有一个镜,搞一个桌子搞起来,就是梳妆用的梳妆台,那怎么说我那个梳妆台也不是台,那是什么啊?哎,第三句,你更夸张,说:本来无一物,那拍拍头,我在这里啊,镜子也在这里,什么都有,怎么说本来无一物呢?哎,说:何处惹尘埃。最关键词是“本来无一物”,那你们可能平时说我常说“堕落顽空”啊,哎呀,六祖就,我别的不说,你这整首偈好像就是堕落顽空一样了,这个不会,不会。请大家记得,如果没有神秀那首偈,六祖当年——我当年也研究了这两首偈……我后来终于明白了——如果六祖自己写这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很容易误解他堕落顽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很奇怪,全部都说没有了,那不是顽空吗?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其实你们要知道,古人有时候说空空嘛,不是彻底没有啊,而是将着空的现象也破掉了,也就是不着有也不着空,于空离空,叫做空空,不是彻底的没有叫做空空啊,不要搞错了。那六祖这首偈如果有神秀这首偈在前边那就显出绝对的圆满,他这就是应答嘛,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六祖就说: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说菩提本无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啊,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他说菩提就是树,身就是菩提树,六祖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的究竟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是从究竟处来讲,来应和神秀的偈。第三句进一步给你肯定,本来无一物,本来是什么,是不是你指着路边那棵树说:哎呀,这里本来没有树,是后来人家种的,不是。这个本来的意思,本就是根本,也就是最究竟处,从最究竟处来说,诸法空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本来无一物就是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或者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本来无一物,连尘埃都是空寂的,所以六祖这首偈,尤其是和神秀的偈应和的情况下,更显得圆满,不会堕落顽空的。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这段话很有意义,就说这段话确实就是给我们证实了一个道理: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那些人个个没有明心见性的,但是只要两首偈摆在一起,谁明心见性,谁不明心见性,或者是不敢说谁明心见性,就说谁的境界高,谁的境界低,确实就对比出来。大家很赞叹:这个獦獠,哇,是肉身菩萨,境界这么高,乘愿再来的。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这段话也体现了两个现象,一个是体现了五祖的大智慧,他怕别人妒嫉惠能大师,怕他们妒嫉,不要去谋害他。另外也看得出,没有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也就是没有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的定慧还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以前跟大家说过:开悟很容易啊,但是悟后迷更容易,他们这帮徒众看到六祖的偈,都说:哎呀,这个獦獠,哎呀,不能以貌取人啊,何时有这个肉身菩萨,哇,这个境界太好了。这段话表示他们什么意思啊,看了六祖的偈他们都开悟了,哇,肉身菩萨,这境界圆满,圆满,啊。但是被五祖很机警地这么骗一下,他们又动摇了,也就是悟后又迷了。所以六祖这段话也证实我以前跟大家说的话,没有骗大家,我说:开悟很容易,但是悟后迷更容易。大家一看就,哎呀,不可以貌取人,这獦獠,哎呀,真的像肉身菩萨,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嘛,而五祖一说,哎呀,不行不行,他还没有见性,大家,哎,是吗?哈哈哈哈,这就是悟后迷啊。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