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一章至五章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原请示道德经版本不同,个别处与通用版本存在差异,现改为通用版本,不影响释义

 

释:

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关键词,就是道可道,我们这一句,第一个道就是大道,可道,就是我与你道来,就是与你说,道可道,就是大家都懂的说那个道理,看起来好像是大道理,其实都不是非常道,非常道这三个字分三个含义,非就是不是,常就是真常,也就是永恒,道,就还是道理,这六个字连起来,就是谁都会说的那些道理,我们俗话喜欢说啊你在说那些大道理啊什么,都包括在这里边。大家都觉得随随便便都能够道听途说,每个人好像都说的洋洋洒洒的,那一般就不是真常之道,也就是不是真正的大道。

名可名,非常名 那接下来就是名可名,非常名,这个意思跟前面很相似,大家都知道的那些名字,就不是常名,就不是那绝对永恒的名字,也就是说绝对永恒的东西,它叫什么名字,也就是绝对称得上是大道的,那是什么样,叫什么名字,是谁也不知道的,所以接下来就告诉大家,无名,那个大家都叫不出来的东西,那个永恒的东西,它是接着前面这六个字,道可道,那个道,名可名,就是说那个常道和常名,常道他的名字就永恒之道,它的名字一定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永恒的名字,一般人是不懂的,因为不懂,所以叫做无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就是那个大家都叫不出来的东西,我们大家都喜欢说老子,我们先来解释下老子,老子怎么样啊老子怎么样,这个老子就变成一个自高自大的代名词了,其实道德经作者这个老子,他叫李耳,据说他妈妈怀孕他很多年,当然传说是怀孕了八十一年,生出来头发和胡子都是白色的,他妈妈说生这个儿子诶,一生出来就这么老,所以就叫做老子,就是一个很老的儿子,是这个意思啊。所以他说我老子,就是李耳,觉得有那个东西,我也不知道他该叫什么名字,那个东西,就是能够生出天地的东西,天地就是由那个我不懂得叫它什么名字的东西生出来的,所以叫做无名,天地之始;有名是谁,古人这个文字,文笔非常精炼,这有名其实就是指前面天地了,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万物,就是世间万物,都是从天地而生出来,所以有这个名字的,那个叫做天,那个叫做地,万物都是天地间化生出来的,就是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也就是说,我们有欲这里,关键词就是有欲和无欲,还有其妙和其徼,这个妙,就是一种境界,一种难以形容的自我的直觉的一种感受,徼就是有范围有形状的东西,故恒无欲,无欲就是没有特别的执着,以很清净的心态来观察,自然万物的种种微妙现象,当你有所执着的时候,微妙的现象可能就被你忽略了;常有欲,有欲就是有目标有方向性的去认识某一范围的事情,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你们观察这个天地万物的变化,你们有时候也要以清净的心去观察一些微妙的变化,好像细小的声音我们必须安下心来很自然地集中精神去观察它,但是有一些体验那些东西,反而就要恍兮惚兮去体验,所以老子就告诉我们,观察事物勉强可以分成以清净心自然去感知或者是有意识的去研究某一个范畴。这两句就这么解,我们有时候也要很自然地去外面看看啊,看有没有直观的感受啊,有一种就是要你很主观的很认真很投入地去深入探索,请再往下读。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两者好像同出而异名吧,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清净心观察事物的状态,我们观察事物有时候就很自然地随缘而去浏览,自然地在安静的状态下不知不觉有某一种感悟,有一种是有针对性地去研究,也就是有意和无意,无意的感知和有意地去发现,这两者同出而异名,这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大脑的工作模式。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是说,我们认识事物的心态,一种是有欲,一种是无欲,但是说是说有和无,但是它不是绝对分开的,他们是同出,是同一个清净心而生起的,认识事物的状态。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也就是说,这有意和无意结合起来使用,就能够发现或者感悟到种种玄妙的现象。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这一章是讲事物相对的现象。这一章,我看过很多人的注解,我觉得最麻烦就是前边两句,前边两句一搞完了,你们有空去读其他人的注解去,他们前边搞完了,后面都是矛盾的,搞不懂。老子好像发神经病一样,前后是矛盾的。其实,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矛盾的,那才称得上是圆满智慧哦。那好了,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那是不是天下都知道那个东西很美的,其实那个东西就不美,是不是?那个东西很好看,其实就是不好看,是不是?那我问你,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不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就是说,这种美已经天下很多人都认为是的,也就是已经出名了,那么“斯恶矣”,这个恶是什么?诽谤、嫉妒、破坏。也就是说,当你的美已经是为很多人所称赞的时候,诽谤的就来了。天下都觉得这种现象是好的,接下来就有人来说它的坏话了。我这么一解释,你们后边全部都通了,为什么“行不言之教”,为什么“功成而弗居”啊,你一居人家就诽谤你,也就是功劳你一说,人家就开始诽谤你了,就是这个意思。这段话全部搞起来就是“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摆在旁边你们就马上明白这整章的意思,那好了,就这么说就全部都通了吧?如果还有不通的就特别提出来,我就觉得我这么一摆就全部都通了。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事情是很美好的,人家就嫉妒啦,眼红啦,就开始会想种种的办法来诽谤啊,来嫉妒啊,天下都觉得它这个是很好的,就有人来说它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啦,搞一些“莫须有”的,甚至一点点不好就放大啦,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就是说,一出名了,诽谤就跟着来了,人家都觉得好了,嫉妒也跟着来了,所以我们不要执着功德相,否则就会招来很多诽谤和非议。谢谢大家!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的注解很多,我也看过不少版本,我为什么要去看?我也要去看看别人是怎么注解的。那么也许大家就很有兴趣说,那你了空居士怎么注解?其实我们注解某一篇文章,我们必须就像那个孔子跟师襄子学弹琴那个道理,一篇文章也可以以“曲”、“数”、“志”、“为人”。“曲”,就是这篇文章的大体的结构,好像你懂得弹一首曲,差不多那个曲调马马虎虎通了就好了。这个“数”吧,就是我们所谓的抑扬顿挫,这方面要加以润色,弹得比较委婉一点。那个“志”,这首歌,它到底是属于热情奔放的,还是绵绵抒情的,哦,等等,你必须要知道它所表达的意思。那好了,前面三方面搞好之后,你要达到最高标准的发挥,那你必须了解这个作者,他的“为人”,他的思想。我们研究老子《道德经》,认为要懂得里面81章,前面37章为《道经》,后面44章为《德经》,大概是知道了,表面文字都搞懂了,通了,差不多大概的意思也好像有所明白,那也只是属于“曲”这方面。意思要比较详细地去了解那是属于“数”的范畴。那么它的中心思想要了解,需要反过来,从作者的世界观方面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那就不会走错方向了。那老子的世界观是什么?老子的世界观是返朴归真,它的行为观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得很稳,一定要成功率很高。那好了,第三章一开篇“不尚贤、使民不争”是不是?那就是说,老子啊,你也是古圣先贤,我问你呀,老子,在你当年对于古圣先贤,你敬不敬仰啊,老子肯定敬仰的,如果对古圣先贤不敬仰,你老子会去见贤思齐吗?那一定不会的。也就是说老子他本人也是非常崇拜古圣先贤的,所以老子他本身就是“尚贤”,那么现在老子反过来叫人家“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们要知道“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之后,我们联系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也就是,天下那些美好的事情,当影响力比较大的时候,就开始有人嫉妒他,在挖他的墙角,或者是无中生有,要去诽谤他,因此我们最好不要急功近利,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去沽名钓誉,一定要以实际的贡献去自然赢得天下人的赞叹和敬仰,那才是最稳妥的。好像六十年代的雷锋,他确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内心话,就算是有小人要去诽谤他都没办法诽谤,因为雷锋叔叔确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为人民服务这方面上做的是非常到位,非常圆满。所以就算有小人想诽谤他都没办法诽谤。我举这个例子,结合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就知道“不尚贤”就是我们不要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虚名,追求虚名了,就会使大家不择手段,你也搞这个,我也去搞那个,最后又突然间全部都被人家遏止,那不是很麻烦吗?老子是希望我们脚踏实地去为社会做贡献,一定要以真实的贡献去赢得大家的赞叹,那个“美之为美,斯恶矣”都没办法。所以这个第三章是告诉大家一定要务实,一定要脚踏实地去走成功之路,而不是去搞虚名假誉,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个意思。后面的都不用解释,都是同一个意思,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个,要我们脚踏实地,务实,而赢得真实的名、利和地位。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他这一章,最重点是抓住这个:和其光,同其尘,这就是老子的世界观,也就是说在为人处世等等,一定要懂得审时度势,一般来说,就不要太过张扬,锋芒毕露,请大家从这方面去理解就好了,如果过后还有什么具体的哪一句不清楚的,我们再来探讨。谢谢大家。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里关键词就是两个:一个是冲一个是盈。这个冲最直观的就是往往不是往前冲,就是往上冲,这个冲就有很快的意思,因此它引发的意思是有点虚无飘渺,就说道啊,看起来是有点虚无飘渺,甚至是很虚无飘渺,但是大道产生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盈,就是没有穷尽,没有穷尽。这个不盈,从字面上来说,也好像说没有充满,没有充满,那么用不充满来解释“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就是道虚无飘渺,用之有时候就还不够用,它不对!为什么说不对啊,是我猜的?不是!是老子后边那句话就说明,它的用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就是“道”看起来虽然虚无飘渺,但是用起来,但是它的用处啊,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也就是无穷无尽。或不盈,那为什么搞个“或”字啊?有点商量的余地,就是或者,为什么要搞个商量的余地,其实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它实际上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什么说或呢?或者,“或”就是或者,是一般人有时候没有看得出道的作用,以为道在这方面就不存在了,庄子他就说:道在屎溺,就是尿溺,其实是说道是无处不在的。那么我们从第二句就看得出老子的本义,也是说道是无处不在。那就是“渊兮、似万物之宗。”这个渊是什么意思啊,渊就是深渊,那是很深很深的水潭叫做渊,深渊就是所谓的有点深不可测。也就是说这个道啊它很深邃,深到什么程度啊,就似乎“渊兮、似万物之宗”,就似乎是万事万物的宗祖,宗祖是什么意思?就是源头,根本。那从这句话“渊兮、似万物之宗”;就说明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万物之宗,这句就印证了我第一句的解释这种判断是正确的。那接下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什么意思啊?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四句话里边有同样的一个字,就是“其”,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个“其”字是什么意思啊?是到底是指道的本身,还是指其他东西啊?我们从后边一句就看得出这个“其”字,是指道的本身。为什么?因为后边,“湛兮、似或存”,湛,我们说精湛,或者是那个水很清,也叫做湛,这里的意思就是有点虚无飘渺,虚无飘渺。“湛兮、似或存”,就是说,哎,有点虚无飘渺啊,似乎还是存在,从这句话,就是说道它不是硬梆梆地存在,它不是很明显地以一个什么形像存在,虽然第二十五章也有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是后边还有两句,寂兮,寥兮,寂兮,寥兮,无声无色的,非常淡泊的。寂、寥,就是说不是很明显的。就看得出,这个道,虽然有这个有物混成,但是它也不是一般人都能看得到的,它是寂兮,寥兮,是这个意思。所以湛兮,似或存,就是说哎呀,它是那么的虚无飘渺,但是它似乎是真的是存在,真的是若有若无。那好了,道的形像是若有若无的,那回头来判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没错,道没有太明显的现象可以让我们去看得到,也就是没有锋芒必露,也就是说道啊也就是挫锐,道本身就是挫锐,它没有锋芒必露,它本身就是解纷,它没有那个形形色色的东西,给你很明显地看得到,轰轰烈烈的。和光同尘,和光同尘是两码事,和光,光嘛,就是明亮的东西,象征那些上边啊,阳光的一面;尘啊,尘埃嘛,比较凡俗的,所以和光同尘是两个极端,也就是跟那些光明的一面也有道,阴暗的一面道也存在的,所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实就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个“其”是指道本身,从“湛兮,似或存”就看得出道看起来若有若无,因此说道挫锐,挫自己的锐啊,不是挫别人的锐啊。那么有些人说“道”能够挫别人的锐。不对,不对!因为在老子《道德经》的后边也有讲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它产生的作用那个力量,它是潜移默化的,潜移默化的。虽然后边也有“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这句话又是说大道的力量很大,就像大水崩堤一样的厉害,其实它的力量是无可阻挡的,但是它是潜移默化地起作用,后边不是又有说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那一章是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弱胜刚强那一章吧,它大道的力量它是用这种柔弱的,慢慢的变化去起作用的。就千万不要读到“大道汜兮”,就以为大道的力量是很明显的,所以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说出了道的特点,它是不会锋芒必露,它不会轰轰烈烈,它不会——它在光明的一面也有道的存在,在黑暗的一方也有道的存在。湛兮,似或存,它这个或字,也就是“或者”,就是有些人会觉得好像道在有些地方就不存在啦,好像以前孟子说道在尿溺,人家还吓一跳,说:你不要乱说了。

那接下来就“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谁之子是什么意思,那谁之子就是不知道谁是它的父母,也就是什么能够生出“道”,我不知道“道”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谁之子,就是说它父母是谁?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它就知道,无名是天地之始,天地从无名那个东西出来的。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是谁啊,就是天地,万物是从天地生出来的。所以他这里又说道,吾不知谁之子,不知谁啊,吾不知,就是指不知“道”是谁之子,也就是不知道“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象帝之先,这个象是大象的象,这个象是好像的意思,帝就是天帝、上帝,就是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它就好像这个大道啊,比传说中的天帝还要先存在,那这点就跟基督教相仿了。基督教就说:上帝创造世界,不过我听了,我曾经听那个《时间简史》,就是英国那个霍金,那个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写的时间简史,它里边也说了一句幽默的话,他说:如果宇宙的初始是大爆炸形成的,那么我真的不知道当时上帝是住在哪里,也就是其实这句话好像也在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上帝创造啊,没有世界上帝住哪里啊,那上帝的父母又是谁啊,上帝从哪里来啊?确实是,那老子这句话就说,象帝之先,他就觉得:天地是从道生出来的,万物是从天地生出来的。就好像这个大道,生出天地之前就先有大道,好像应该大道是比传说中的上帝还要古老,比上帝先有,先有大道然后再有上帝,然后再有什么啊,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谢谢大家!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就是天地不仁的“仁”,圣人不“仁”,这个“仁”就是仁慈、仁义的意思。那这个天地不仁,是不是天地不仁不义?你再想一下天地不仁不义,这个还没办法去猜。那圣人不仁,圣贤也不仁不义,有可能吗?没有!那么我们就从后面圣人不仁来反推,哦。。。圣人不仁,天地不仁,这是同一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清净道论》里面有一句话,上德不德,下德执德。那明白了,天地没有执着于某一些仁慈,就是说没有勉强地一定要所谓的仁慈,圣人也没有执着仁慈,没有执着,他们是很仁慈的,但是他们不会为仁慈而仁慈,就变成好心的老太婆,人家都不听,你拼命去阻,你拼命阻,人家还不听,你还去阻,人家就骂你,所以就是好心办坏事,我们从老太婆之仁慈就知道他们很执着于仁慈,人家就不接受,你就拼命一定要他们接受,搞到大家恼火了,翻脸了,就好事变坏事,就说圣人他不会像老太婆那么婆婆妈妈的,去执着所谓的仁慈,也就是慈悲的同时,他们是有理智的,觉得你不接受,不接受就下次啦,没办法啦。所以这个不仁就是不执着于仁慈,不会像老太婆那么婆婆妈妈的仁慈,就这个意思哦。那个“刍狗”是什么意思?刍狗就是用植物啊稻草什么的东西做的一种东西,用来祭祀用的,就像我们家乡拜神的人用纸啊草啊做的一些东西,元宝啊。所以这“刍狗”的意思,每一个都是你们做出来的,一样的,这里“为刍狗”就是有一视同仁这个意思。那接下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就是风箱;龠,就是笛子之类的乐器吧。后边那两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就是说你不理他,犹如虚设,形同虚设,他就不屈。屈,就是弯,相对就是指不屈,就是没什么改变,哦,形同虚设,你不去理他,可能这些事物就是那个样子,没什么改变,如果你去动它,去搞它,它可能就会产生变化,“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就是说万事万物,天地之间的一切事情就好像风箱和乐器差不多,你不动它,它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你去搞它,它可能哗啦啦就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个是老子洞察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现象,那接下来他就给我们定出一个正确的行为观,那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就是说很多话,数穷就是想很多办法,穷就是穷尽,就是说,说很多话,或者想很多办法,想去改变某一些事物,“不如守中”,中,就是中道,中就是最客观,中就是看最佳的时机,也就是说“多言数穷”,说很多话,想很多办法,其实还不如你看准机会。也就是说,做事情,你不能一厢情愿地去拔苗助长,一定要看准时机,以最佳的时机,最佳的方案,不要一厢情愿,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他是讲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你不动它,他可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你一动它,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效应,那么我们做事该怎么做呢?不要拔苗助长,一定要看准时机,以最佳的时空点去做,一定要以最合适的方法,不要在那里多言数穷”。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