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二十四章至二十六章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释: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关键词就是“企”和“跨”。“企”,“企”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家都知道企图、企盼,那有点,有什么想法的意思。所以这里主要是说踮起脚尖,就是你们脚后跟离地这么,想站得高一点那个样子,企是这个意思。“跨”吧,就是两个腿很大幅度地分开,就是迈一大步的意思。所以这踮起足尖,“企者不立”就说踮起脚尖又站不稳又站不久。“跨者不行”,“跨行”是不是行不行?“不行”,不是这意思。“行”这里是走的意思,就是你这个脚步迈得太大了,就走起来就走得不好,走得不舒服,也走得不长久。踮起脚跟也站得不稳,也站得不久。这是两个比喻。

自见者不明 这里的“见”,古人这个“见”和现代的现是通假字。就是“自见者不明”,就是太过喜欢自吹自擂,喜欢自我表现的人,其实他是不明智的。因为你太过自己地去自吹自擂,就会招来很多人会攻击他。“自见者”,就是太过自我表现的人,其实是不明智的,也就是不聪明的行为。

自是者不彰 这关键就是“是”,这个“自是”就跟我们平时一个词,自以为是,就老是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不彰”嘛就是,“彰”我们说相得益彰,我们从相得益彰上看就说他不能显露出来。你自己老是认为自己对的,人家就想办法来打压你,反驳你,反而就没有得到最客观的发扬。

自伐者无功 “自伐者”就是,“伐”就是自我吹嘘吧,也就是说你太执着功德相了,老是我什么功什么功。那么人家反而就否认你,最多说不外这样而已啊。就是说自古以来,君子有恩于人,宜忘之,受人之恩,宜日夜图报,是这么说法。就是说你老是觉得我自己功劳很大,人家觉得哎呀,其实也没那么大吧,也差不多这样而已嘛。所以说这个功劳啊,越自我去讨这个功,越讨就越没有。

自矜者不长 我在百度上看到有个人就说,“长”就说不能做人家的这个领导者还是什么。其实不是,“自矜者”,“自矜”就是,“矜”就是自以为是,以为了不起、自恃,就是自以为了不起。所谓的恃才傲物,这些人是“不长”什么意思?就是不进步,其实也就是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而不是说不能做领导者,其实这个不对的,这里的意思就是不进步。“长”,生长的意思,往上边长。这就是骄傲没办法使自己进步,因为自满,骄傲自满嘛。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这个“其在道也”是指什么东西?就是那个“企”,刚才那六句话的第一个是“企”、“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是指六种情况。这些东西从大道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没用的,如同“余食赘形”。“余食”,余是什么?多余的食物,这里是指吃剩下的东西,吃剩的东西都倒掉了。当然你说现在人节约,吃不完打包也有,但打包你也只能在家里,平常家常这么吃,你是不可能用打包吃剩下的东西去招呼那些贵重的客人吧。也就是吃剩下的东西,他的价值啊已经是大大地下降了。这个“赘形”,“赘”,累赘,“形”,就是形状,“赘形”也就是说那些多余的东西。譬如画蛇之后的添足,这就是“赘形”。所以上边所举的六种情况,从大道的角度来说那些都是没有价值的,都是画蛇添足的做法。

物或恶之 这个“恶”是指前面比喻的“余食”。就是说“余食赘形”,这些都是不受欢迎的,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余食赘形”又是指哪里?就是那前面那六方面。

故有道者不处 真正有道之士,就是明白大道之理的人,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我在百度上看见那个注解的人,他说老子这种思想有点退隐,有点什么。天啊,好像你比老子还更老子一样,根本都不知道老子在想什么,你就在那里说废话。而且他还说这里二十四章还跟前面二十二章还是什么连在一起。天啊,你怎么搞不懂,自己来拼图是不是啊?搞积木啊,81章随便拼是不是啊?不是的,让我来看,老子的思路是一贯的。他的一贯是什么?他上面有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孔子就告诉我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不是啊?他就讲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他分了三个情况就怕我们后世这些凡夫俗子真的没有智慧,晕头转向。就说老子啊,“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你分了三个情况我是属于哪一种啊,我该怎么做啊,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标准吗?这第二十四章老子就明确告诉我们,一切要合乎自然,就用这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就是告诉我们,你们这些太过执着的,有点太过造作的行为都是不对的。你一定要恰到好处地做事情,那才是“抱一”嘛,“抱一为天下式”。一定要掌握一个度,那你寻找到这个度了,那就好了,那这个度具体该怎么做呢?我相信以后老子还会说明的。最少来说,虽然我今天也没去看二十五章,但是在道德经后边有句很著名的话,就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那怎么放之?譬如,你们家庭,你一定要将家人照顾好,家人最需要你做什么事情,你怎么做能使整个家庭气氛最好,整个家庭最和睦,你就必须朝着那个方向做。你在工作单位怎么做能够使领导和同事各方面都能够顺利,那么你就那个方法是最正确的,这就是“抱一为天下式”嘛。所以不是说老子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天啊,那你的思想就没局限性是不是啊?那以后人家叫你做新子,叫老子和新子,是不是啊?或者叫小子吧。不是这个意思,老子之所以能够成为老子,就是他有大智慧,就是他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标准。那就是“抱一为天下式”。所以你们,我真的今天在百度上看了很感慨,难怪曾经有古人说注典经焚,那个经典被他一注解,一解释,那个经典就没有了,全毁了。哎呀,当年还有个老子《道德经》,听说写得挺好,只可惜看不到了,人家还会讲一下老子的《道德经》。我今天在百度上看到,有那个人说老子的思想还是比较退隐的,比较什么的,其实他的观点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么我为什么能看出他放之四海而皆准呢?而且我也告诉大家,有道之士他思考问题就是整体观,就是“抱一为天下式”。我也懂得“抱一为天下式”,所以我对老子道德经就能够理解到非常圆满。谢谢大家。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我们就从第一句开始,“有物混成”。前边老子讲到,跟很多地方提到“道”。那“道”能看得到摸得着吗?这第二十五章就给我们解决这个疑问。“有物混成”,真正得道高人他还是觉得“道”是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即“有物”。“混成”,“混”,几种东西混在一起,那叫做混合、混杂。“有物混成”就说那个东西吧。好像也不是单纯的一种,好像里边有很多种搞在一起一样。其实这也跟我们说,阴阳未判这个意思,就是看起来混混沌沌。其实严格来说,这“有物混成”啊已经是属于“道生一”了的那个“一”,就比较相对来说有点贴近一点。当然前边好像是第二十三章还是二十几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说到这个现象,也就是说不是绝对是抽象的。当然这个严格来说已经跟“无极”有点不一样的了。真正的“无极”,那个就谈不上“有物”了,严格来说是非有物非无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东西啊,是比天地的形成还要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严格来说是在这个“有物混成”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所以称为“先天地生”。在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那个“无名”吧,就是这个“有物混成”。所以“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这个“寂”就是很安静、万籁俱寂、寂寞。所以这个“寂”吧就是有点无声无色的意思。“寥”嘛,我们说寥寥无几,也就是说以寂和寥来形容这个有物混成是那么的深邃、那么的幽静,一般人是感受不到的。“寂兮寥兮”,不比大海的波涛,男女老少都能一眼都能够看到波涛汹涌,这些现象。这个“大道”是一般人看不到的,所以“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就是大道,这个“有物混成”,它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严格来说是它影响别人,不是别人影响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殆”,孙子兵法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说没有什么差错。它永远是那么的动态平衡,或者是永远是那么生生不息。它没有一个停止或者是差错等等的变化。它永远就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永远是生生不息,流通变化的。所以我顺便说一下,当年气功高潮的时候,有一个所谓很著名的气功师,他写了一篇文章,好像就叫做“混元理论”吧,我年轻的时候一看就觉得哭笑不得,知道这个气功师是假的。为什么?假到什么程度,假到连大开顶都没有。我为什么这么说?他还说了很多功法,什么灌顶啊,什么东西都有,写得很复杂的。我为什么这么说?他所谓的组场,带功啊什么。他想象地气拉起来,天气拉下来,就像搞烧饼一样,将人夹在天地之气里边。他想象他的意念能够将大地的气给拉起来,上边天上的气也拉下来,这么夹起来,搞成个三明治一样,将人群搞在中间。然后又说这个夹在这个馅饼啊,什么旋转旋转,旋转之后就在人群的上空形成一个所谓的气人。然后他就用他的手发气,对着空中这个虚幻的气人怎么一个穴位一个穴位地发气。天啊,当时我看到他这个文章的时候我早就大开顶了,一看就知道这个气功师是很假。天地的混元气,它真的是氤氲变化,它不为我们人力所影响,自然地变化。在座各位,你们大开顶深到一定程度,你们静坐的时候也是会觉得体内的气也是会流动、传感,严格来说是传感。体外的能量场也是动的。所以我无数次地告诉大家,佛经里边所说的“十方世界,六种震动”,我非常地清楚。那六种震动不是像汶川地震那样,摧毁山河大地,而是空中的能量在变化,在流动。因此会使一些人感到天地好像在震动。但是那是非常安详,非常舒服的震动啊,而不是说吓死人的大地震,不是的。所以我们这里就看到了,老子也是看到的情景跟我看到的是一样的,“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也就是说,天地虽大,但是这个“有物混成”啊,是充塞天地之间,是比天地还要大。天地是被“有物混成”包裹在里边,所以就“可以为天地母”。我们没有生出来的时候是躲在妈妈的肚子里边嘛。所以这个“有物混成”充塞天地,包裹生罗万象。所以形容为“母”,母亲,“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吾”就是我的意思。我就不知道,这个有物混成叫什么名字?“强字之曰:道”。我就给它找一个字,叫做“道”。其实“道”,道路、道理,也就是说有某一种方向、某一种规律。它就发现“周行而不殆”,那么地循环运动嘛,所以就称为“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也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好像我们兄弟姐妹人多了,这个老大,这个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老七老八,都有这些。就是说因为它充塞天地,包裹天地。因此我觉得在宇宙空间,没有比这个“有物混成”更大的了,所以我就叫它做大。我说老大什么,就是这个“有物混成”在天地之间,它是最大了,所以我就给它名字叫它做大。好像兄弟姐妹有些多人的,这个是大,这是二三,这是大,这是二这个小,有这么叫,最小的就叫小。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个“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啊?好像我看过很多人,他们好像是没这么注解的。我这个属于老秀才性格,书呆子,所以我每个字都去钻。“大曰逝”,这个“大”字,我要来怎么跟你们描绘呢?也就是怎么说它是“大”呢?我必须怎么来给大家说呢?给大家描绘呢?那就是它会不断地扩大到遥远的地方,不断地飞逝,就是不断地扩展。那么不断地扩展到底扩展到什么程度?那就是“逝曰远”,怎么来形容它扩展?那就是扩展到无穷远,非常远,那么非常远是不是不断地远下去啊?什么事情才称得到最远啊?那就必须好像有个尽头。最远最远,远远远远,你说如果没有个尽头嘛,那不算远,你说我这里最远了,那我说那你这个地方的后边呢?还有没有空间?还有。还有那这个就不算最远了,最远的应该是没有退路了。老子就说用什么来评价它达到最远了?因为我发现它还会回来,“反”。憨山大师他不是这么注解的,他说“反”是会消失。但是说内心话,我修行了也是几十年了,我对这个宇宙能量场的变化体验很深。确实进入大开顶之后,我们会进入一个虚空境界。尤其你们在野外,空旷的地方练功会觉得你们的气场会向四周辐射。好像没有在房间里面练那么在房间里面练会觉得你的气场充满整个房间,但是你到了野外去练就觉得好像不怎么充满。有一天功夫深了,你在野外也会觉得气场会扩展到,有一天真的有一种感觉,扩展到边际了。那么你说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宇宙科学都没办法测出它有多宽。但是我跟你们说一个真实的事,如果你们在高速公路上,那个高速公路非常笔直,你们就会觉得这条高速公路好像跟天空是相连的。那你说屁话,地球是圆的,我们看到所谓的天,那其实是大气层对光线的折射啊,或者是对某一种光谱的吸收之后,留下的那个蓝色。蓝天,天本来不是蓝的,就是某一些可见光被空气所吸收而产生的最后这种。好像是蓝光不容易被吸收还是什么,反正最后形成蓝色的天空,天空本来是没有颜色的。我们就发现,这条笔直的高速公路,它的遥远处好像是跟天空相连。假如你们有在海边,就看到那个浩瀚的大海,其实也并不怎么大,好像往远处看也是水天相连,那是不是我们现代人有这个看法啊?古人也一样,我说一个文章大家都知道,就是初唐四杰王勃,他写的《滕王阁序》。据说他当时才十三岁,不过确实是非常的聪明,他十三岁写的《滕王阁序》还是千古名篇,而且是文不加点,他一口气写下来不用修改,他里边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两句我觉得在里边很厉害了、很著名了,那就说明他站在滕王阁那里看也是水和天连在一起嘛。所以这个,确实,这个宇宙能量充满天地。但是也觉得种种波动,好像会从天边又回荡到我们眼前。所以老子就说,我为什么叫它大啊?因为它是不断地扩展,无穷无尽地扩展,扩展到非常遥远非常遥远,遥远到可以说是天地的极处。我为什么说它远到极处?因为我感受它又回荡回来了。所以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我们这里再来研究一下,“人亦大”。有些地方说“王亦大”。如果让我来做一下临时的考古学家,我还是喜欢说“人亦大”,为什么?“王”也是“人”做的嘛。朱元璋做皇帝之前,小时候还在讨饭呢,你谁知道他长大了做皇帝啊?是不是啊?所以类似这些能做王的人,他小时候有很多不怎么样的。那个赵匡胤宋太祖,年轻的时候不是也是在外面混来混去吗?还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千里送京娘”嘛。那个刘邦,年轻的时候爸爸还骂他,你这个家伙,整天不务正业,你看老二生意做得多好。历史上曾经说到刘邦打下天下之后,接他爸爸去京城。然后问他爸爸,说:爸爸,你看我的家产和老二对比谁厉害啊?都有这句话。所以你看他当时江湖上混来混去,他爸爸还在骂他呢,甚至他爸爸觉得这个儿子有点不像话的。谁知道他能够做国王呢、能做皇帝呢?所以严格来说,不能够说“王亦大”,应该说“人亦大”。再加上后边有“人法地,地法天”嘛,他不是说“王法地,地法天”嘛,没有。所以以后大家研究这个,就听我说吧,就“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就好了。那么刚才说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之后,老子告诉我们,其实“道”真的是很大,作用也很大,很厉害。其实“天”也很厉害,我们刮台风啊。今天晚上网络上说,绍兴,鲁迅先生的故乡那里,听说今天温度44度啊。我在网络上看到,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它说菜园的菜都晒干了,那也很厉害啊。44度真的厉害,如果搞个54度,那人都晒死了。所以大自然的力量也真的是太厉害了。好像前几天雪灾啊,哎呀,真的我真的看起来,那个大树啊,那个供电的铁塔都被压倒了。自然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议,“天”也厉害啊。老子说,哎呀,“道”也很厉害啊,天地都包裹在里边,天地都受“道”的影响。不过“天”也很厉害啊,这个大地一切都会受影响。不过“地”也挺厉害的,地面的一切都受影响。不过“人”也是很厉害的,我们不是说人定胜天吗?等等,也是很厉害了。所以这里的“大”,“大”字,“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就说“道”、“天”、“地”、“人”都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先跟我们感慨,后边再告诉我们这力量要怎么发挥嘛,就说最后一句。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就说在大自然里边啊,就是这四个分子是最厉害了,“道”、“天”、“地”、“人”。没有说石头厉害啊,或者是江河厉害啊,山河厉害啊。不不不,这个一个小范围的东西都不厉害,整个“大地”就厉害啦。一棵树啊一个石头,一座山都不算厉害,整个“大地”就厉害啦,整个“天”就厉害啦,“道”也很厉害啊,不过“人”也很厉害。“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就说啊我们不要小看自己啊,虽然这个大自然里边这四方面的因素都很厉害,不过“人”啊,还是属于其中一员啊。所以有些人批判老子有些消极,天啦,就凭“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嗨呀,你看老子, 我说古圣先贤都是很积极的。“人居其一焉”,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啊,“人”也是算一个份子啊,都是算是厉害的,威力很大的一个份子。没有说老虎厉害啊,没有人说大象厉害啊,没有人说老鼠厉害啊,没有的。刘伯温也在《说虎》那文章说,老虎再厉害还是被人抓起来,皮都剥出来,做凳子,垫着凳子坐。老虎不厉害,“人”才厉害。所以“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哎呀,这句话真的令我们振奋啊。所以“人”也是在自然界里边非常厉害的一个种类,那么他就怕我们骄傲自大了,然后老子就怕我们骄傲起来,以为是人很厉害,然后就肆无忌惮了。到时你就知道,不厉害了。就告诉我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告诉我们,“人”啊要真正能够发挥我们的威力,那必须遵守客观规律。这客观规律是怎么的顺序呢?“人法地”,“人”你要做什么事情,必须按照“地”的种种规律来做。那“地”嘛,其实还是受“天”的影响。“天”嘛,其实是受“道”的影响。那“道”呢?“道法自然”。“道”是遵循什么呢?也就是老子他就从“人法地”,“人法”就是效法就是依据、遵循。“人”做事必须遵循“大地”的运动规律,变化规律。好像听说有些地方挖地下矿藏挖到山都差不多倒了,稍微有点地震,这山就倒下来了,命都没有了。有些人抽地下水,地都下陷了。所以这些东西你要知道,也不能抽太多嘛。抽太多它很多东西来不及调整,来不及平衡,那地陷下去不是麻烦事又来了吗?所以“人”啊你要发挥你的作用啊,或者是“人”啊,你做事啊,你必须认识自然。首先必须认识周围环境,大地种种的规律。其实“大地”嘛也是遵循整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所以这“天”吧,“天”嘛是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是遵循什么呢?“道”是遵循“自然”。就麻烦了,那么“自然”是什么啊?那你问我,我问谁啊?是不是啊?“自然”就是整体观。什么东西最自然?那就是要符合整体的要求,也就是“抱一为天下式”这个“抱一”。所以“自然”的规律就是万物是一个整体。无论你要做什么事情,你都要有这个整体的观念。老子告诉我们的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最后拉一条直线,就是“人”必须遵循整体观念。做什么事情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应该公公婆婆坐下来商量一下,大家整体地计划一下。这整体观念就是“自然”之理,就是老子前边所强调的“抱一”。谢谢大家。(明议师兄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错漏难免,以当日录音为准。)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释: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里关键词就是“重”,还有“轻”还有“根”。“重为轻根”,我们首先从后面这个字先讲,“”是什么意思?“根”就是根本、根据地、基础。那好了,以前小孩玩一种玩具叫不倒翁,不倒翁的原理是什么?就是它下边比较重,而且有点圆形,应该叫做半圆体吧,所以怎么推,倒下去,它自己又会起来,叫不倒翁。主要是下面比较重,而且有半球状的底部。我们现代建楼房都懂得打基础,听说那几十层的高楼那基础都要打到下面那个岩石那一层上才稳。我听一位居士讲这一层,他就讲到树木,树木的根一定比树冠大。天啊,我们小时候去拔草啊拔什么,都没有觉得根比冠大的。我们小时候种花吧,到了春天那些花挖出来,下面根也很多,但是一般来说还是上面的枝叶比较多吧。那这是不是不对了?不是,树啊草啊花啊,这些是通过它的根长在泥土上,根和泥土结合在一起就很重了。那大的树,它长在土壤里边,它比较深,我相信无论那棵树多大,它挖出来的根一定没有它上边树冠那么大的。不过它就是利用土壤,它的根扎在土壤里边,那个土壤有一定的重量,那棵树就长得很稳。所以“重为轻根”,也就是一切轻的东西是依附在重的那一方面,以重为根本,重能够固定轻的东西,所以“重为轻根”,轻的东西是需要依附在重的东西上面,以“重那部分作为根本,作为基础,作为根据地。那么“静为躁君”,“君”是什么?是不是国王啊?不是不是,这里不是国王的意思。那“君”是君子是不是?不是不是,“君”这里是以国王这个含义引申,就是统治、管理、掌控,差不多是这个意思。那好了,那“”是什么?“躁”是不是急躁?有点,也是动态的东西,尤其是比较快速的东西。你做什么事情要快得好,那必须你有冷静的一面,所以静是快的掌控者。一个武林高手,武功高强,动作很快,那他心必须很冷静,如果他的心也乱,那等一下步伐都搞乱了,招式都打错了。所以说“静为躁君”,“君”这里是统摄、管理、统治,所以说一切动的事情必须要有静的方面来控制。就是一个人行动动作很快,你还必须有冷静的头脑,冷静的心态。所以就是说主要和次要,或者是主、客。哪种为主,哪种为客?哪种为主要,哪种为次要?所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就这意思。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重”是什么东西啊?古代军队那些装着粮草啊,装着军用物品的那些车辆,叫做“辎重”。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君子整天身边要带着装着打仗用的东西的那个车辆是不是?到哪里去都要拉个马车装着一些粮草啊,或者是刀枪剑戟之类的是不是啊?那真的有趣,出门就是搞个车干什么?不是,这里是比喻,“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换做一句平常容易理解的话就是君子慎独。“君子终日”,“终”就是天天或者是时时处处,“终日”本来就是整天的意思,我们这里演化开就是时时处处。“终日行不离辎重”,就由君子一切时一切处,他都保持清醒的头脑,自己一言一行他都要管好自己,就犹如负责守护辎重的军士一样。那个守护这个粮草啊,这个打仗用的物资,这些守护那些物资的那些精兵,那么戒备森严。就是用守护粮草,守护军队物资的这种心态守护好自己的言行。“终日行”就是终日的言行,在一切时一切处的言行,自己要管好自己,就像精兵要守护军用物资一样,并不是说出门老是带个车啊,还装着东西,那怪事。“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君子就懂得,一切时一切处都管好自己,就像精兵看守军队的物资一样,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不能有丝毫的不小心。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荣观”是什么意思?就是去到那些好环境,繁华的地方,“荣”就是繁荣,“观”就是一些美好的建筑啊,泛指一些美好的环境啦。就是说自己处于顺境里边,有很好的环境条件的地方也不敢放逸,不敢放纵。“燕处超然”,“燕处”就是还是以平静的心态保持“超然”。“超然”是什么?不要被眼前的各种条件所引诱。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奈何”就是无可奈何,唉,怎么这样呢?“万乘之主”,我们古代国家的强大与否是看它军备的强弱。“万乘”,在古代春秋时候它们古代打仗都是用战车,两匹马拉着一个车,那个一辆战车就叫做一乗,“万”就是有一万辆这个战车。一般都是那些很大的国家才有一万辆战车,“万乘之主”就是比喻大国王。奈何大国王,而以身轻天下。这里不是指大国王,那千乘之主就不以身轻天下,是不是?不是。老子这里是叹了口气,唉,就是连那些大国王啊,小国王就更不用说了,老百姓也是这样啦,都是“以身轻天下”。怎么“以身轻天下”呢?“以”是什么意思?就是执着于自己个人的享乐而忽略了天下,以前有个笑话,不爱江山爱美女,类似这个比喻。自己为自己一人之私而没有去重视天下的安危,“奈何”就是无可奈何连“万乘”的大国王,都常常只顾个人的享乐而忽略了对天下的治理。这句话不是指“万乘”的国王会这样啊,可能比“万乘”的国王小一点都会的。这是一种叹息,也就是叹息一般的人不懂抓根本,抓重要的,也就是轻重倒置、主次倒置。那么老子叹息这个事情是什么?就说他们会很危险,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天下大事掌控。那么这么做有什么坏处啊?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那么有些版本就是“轻则失,躁则失君”,大臣的臣。明入在跟我说有这种版本,我说明入啊,这是那些傻乎乎的书呆子,他以为后面有个“君”前面就应该有个“臣”,那你怎么不对前边啊?前边是“根”和“君”嘛,而且他们为什么会将这个“根”改成“臣”,就以为君是指国王的君嘛,君臣君臣。不是,这里的君是指掌控、掌握、控制、统治的意思,而不是指国王。所以“以身轻天下”,本来你要重天下而轻自身,那么天下就是你的根本,就好像前面第十三章,“以身托天下”。就是将自己与天下的利益得失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与天下共存亡,那就牢固了,“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严格来说,你要以“无私成其私”,你要希望你个人有长久的幸福生活,你必须将天下治理好。所以后边这两句就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因为你“轻天下”了你就失去了根本,没有天下,你国王连吃饭都成问题了。然后“躁则失君”,一个人太浮躁了,一个做事情不冷静了,那么你对大局的掌控就失去这种能力或者这种优势吧。谢谢大家。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