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第六章至十章

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释:

第一句关键词就是“谷神”,谷就是山谷,就是深山峡谷,这个谷有一点幽深的意思,也就是非常深、非常玄的意思。那“谷神”在老子《道德经》里面指什么?继续往上面推,就是那个“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那个守中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最清净的心态,将纷繁复杂的念头慢慢地剖析之后,慢慢就使我们的本来面目现出来。谷神,按照道家的习惯就是指元神,不是阳神啊,是元神。道家最著名就是分四个神:一个是阳神,一个是阴神,一个是识神,一个是元神。这个谷神在四个神里面对哪个呢?就是对元神。也就是我们最清净的心态。“谷神不死”,真正深入炼虚合道的人,就会知道这个谷神,就会知道这个清清净净的本来面目,当你悟到这一层的时候,你是觉得整个法界都是在运动的,也就是第二十五章所谓的“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真正与道相应,也就是谷神现前。谷神不是一种绝对的定,而是它超越了动静,谷神就相当于佛家的究竟涅槃,也就是不住动,也不住静,也就是《金刚经》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相当于儒家的“格物致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个“玄”,从上篇,好像是第一章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非常玄妙,很难以言语来形容。牝是什么?牝是泛指雌性的动物,也就是她有生化的能力,会生出其他的东西,也就是老子——其实,老子让我来评价,他是一位佛家明心见性的大菩萨这个层次了,最少是大阿罗汉,为什么不说他是小罗汉呢?小罗汉是堕落到顽空,他觉得谷神是死的,老子能够觉得谷神不死,他就不会守空,他是悟中,悟到中道了,不着有,也不着空,不着生,也不着死。如果老子说,谷神死了,那我就说他是小乘人,他说“谷神不死”,厉害!那是回心大阿罗汉,这属于大乘菩萨的人物。 “谷神不死”,他就发现宇宙万物最究竟处就是谷神这个状态,所以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玄妙的会产生万物的一个最终极的东西。那“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那老子怎么这么麻烦,要搞个之门,他就怕你们知道谷神是无相的,没有形象的,是属于无极的范畴,那无极要生太极,慢慢的从小太极到大太极,从微到渐,慢慢地过来,所以他故意用个“门”,譬如他有个途径,好像我们用个种子发芽,他最先有一点点,非常微细非常微细,也就是从无到有,它也是一个不是突然间就起来,它也是渐渐变化,所以他用这个“门”字来形容,这个门就是一个通道,一个关卡的意思,所以“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最初就是从这个无极的状态,也就是谷神这个微妙处慢慢形成的,所以“是谓天地根”。然后“绵绵若存”,绵绵就是似乎有,也似乎没有,连绵不断,丝丝缕缕的,而不是波澜壮阔的,“绵绵若存”就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他还是存在的。“用之不勤”,关键就是“勤”,他不是一厢情愿地去做,他还是不紧不慢的,想紧也紧不来,想慢也慢不来。“用之不勤”就是说它这个“绵绵若存”的现象,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不是突然间爆发出来,或者是突然间就会消失,这个“不勤”其实跟这个“若存”是从两个侧面来形容那个“绵绵”的状态,就是说不紧不慢的,很自然的哦。这个就是形容万物到底是从哪里生起来的,在生起来的时候又是一种什么的状态。谢谢大家!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释:

老子讲了这么多话,用一个比喻你们就明白了:一滴水,如何永远不干涸?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滴水扔到大海,和无穷的水成为一个整体就永远干不了。老子一开篇就说“天长地久”,天为什么能够恒久、永恒?地,也为什么能永恒?就是他不自生,说远一点,它是和整个宇宙和谐统一的。它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这个大集体和谐共处。接下来又从大自然这种和谐统一从而能够长久,到了为人处世,一个人,如果你能够和社会融为一个整体,甚至处处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天下人一定喜欢你,赞叹你,你不用谋取私利,自然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乃至自然而然会获得无上的荣誉和物质之类的。所以老子就讲这个,可以说这段话就是“以无私而成其私”。你们想出名,那好,你们要为社会做贡献,你们想要获得利益,那你必须为社会做贡献,像这样能够服务社会,能够造福天下,你就能够得到名和利。这章主要是讲我们如何去为人处世。谢谢大家!

 

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释:

这段话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就从“上善若水”到“故几于道”,严格来说也可以分成四个小层次。

第一句“上善若水”,那个上就是上下的上,那个善就是善良的善,上善就是最好的品德标准,或者说行为标准,就像水一样。他在这里是以水的某些特征来给我们解释上善的标准,就是最好的行为规范就像水一样。但是,如果我反过来,洪水怎么样?哈哈,洪水猛兽,那吓死了,山体滑坡,那真的是灾难,吓人。它这里是指水滋润万物这方面的作用啊,千万不要将海啸啊,山洪暴发啊那个水连在一起啊,老子本意不讲那些。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好像以前《大海航行靠舵手》那首歌里面“雨露滋润禾苗壮”,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唐诗不也是说“润物细无声”嘛,这个雨水,春天毛毛雨,滋润着万物,是指这点。其实,这个就跟我们说做好事不求回报,没有执着种种的名利,是发自内心地去做好事,这个是一致的。这个“上善若水”,这个是以后边是指出“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争的意思,就是不要老是去执着你的功德,万物,其实就跟我们佛家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行为标准是一致的,老子称赞这种行为标准就跟大道是一致的,也就是符合大道的标准。

处众人之所恶”,这个关键词就是这个恶字,就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不愿意处的位置,他们就默默无闻地去做,这跟佛家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一致的。我们凡夫往往就是拈轻怕重,所以这个恶就是世俗人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我们忍辱负重。这里别人所恶的事情我们去做,是属于那种“难行能行”“忍辱负重”这方面的事情,而不是那种坏事,是别人拈轻怕重不愿意去做,我们就默默无闻地去那里忍辱负重,恶是属于这个意思。所以有这个良好品德的人,他的行为就符合大道的标准。

居善地”,那前面就说处众人之所恶,这后边又说居善地,这个正好是好像看起来是两种事情,其实不是两种事情,是同一种世界观。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拈轻怕重,我们不要拈轻怕重,别人不愿意做,挑三拣四的,我们就任劳任怨的,别人之所恶是指这方面。那么居善地又是什么意思?地是什么意思?关键词就是地,地就是土地,这里引申开来,可以认为就是基础,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观或者世界观。居善地就是我们要立足于好的理论根据,理论根据就是与大道相符合的行为标准,所以居善地就是我们为人处世我们要以至善为根据,这个地是根据的意思。

心善渊”,渊就是深渊,渊就是山里那个深潭,深潭那个水很深很深。渊是用来形容善的深厚,不是一般人的小善,而是深不可测的大善。我们为人处世以至善为根据,以至善为出发点,我们这个善就是大善了,就像深渊一样不可测。

与善仁”。这里我给你们解释善字,就是最佳,对别人,都是以最仁慈的心。那接下来,这个仁就是仁慈、仁义,善就是最高的标准,最佳的状态。

言善信”,善就是最好的、最完美、最佳的状态,信就是信用,信誉,我们说话很讲信用,很有信誉,达到了最高的标准,这个善就是最好的,最完美的。

政善治”,政,就是政治的政,政就是管理上以最佳的方案去治理。善,是同一个意思。治,就是治理、安排、处置,就是管理吧。

事善能”,能,就是方法、能力,也就是最佳的方法。做事嘛,都是要以最佳的方法去做。

动善时”。我看了憨山大师的注解,我跟明入开了个玩笑(憨山大师的注解网络上有的),就在动善时这里,憨山大师的注解是“迫不得已而后动”,我跟明入说憨山大师他老人家还是有点偏于小乘人,还是有点保守,迫不得已就有点忍无可忍。让我来解释,我就不要说迫不得已,我就说,做什么事情要选择最佳的时机,而不是一味地忍,不是!我看准最佳的时机,该动的时候,就好像哪一首歌“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不是等你们,有时候不要你们等,有时候你没动我,有时候我先动你们。动善时,善就是最佳,时就是时候、时机,我们做什么事情要看准最佳的时机,所以我不同意憨山大师的“迫不得已而后动”,我有时候先发制人也好,后发制人也好,我主要看哪个时机是最佳的,我就会去动,动善时,我是选择最佳的时间去动。动善时,这个善还是最佳,最恰当,时就是时机,动,做事情必须选择最佳的时机,太过也不好,不及也不好,憨山大师他老人家就是有点太过了,“迫不得已而后动”,我不赞成他老人家这个注解,我说他老人家有点偏于小乘人的境界,我这个就是喜欢中道,不偏不倚,该动的时候,我看准时机就去动,动善时就是选择最佳的时机去动,该动的时候就去动。

(主持人:我看了憨山大师的注解,他从居善地到动善时的解释,一个核心思想是“不争”。)

不对,不对!

这个不争和无为是一个观点。老子的观点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再改一下,就是“不争而无不争”。以《孙子兵法》来说,最佳的方案就是攻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那有些东西,你上、中两策都行不通,不得已,你该攻城还是要攻城。好像我看的长征(编者按:解放战争)的故事,那个时候毛主席叫刘伯承去大别山,那个时候要攻那个城啊,那个时候不攻下来是不可能过去的,当时敌人在城楼上那个机关枪子弹像下雨一样,当时确实死了许多红军,但是你不冲过去还是不行,结果真的,那个刘伯承说了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我老是记住这句话,因为有些地方没得回避的,我拼了老命都给你杀过去,历史上不是有一个“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吗?那时候如果是在那里避,在那里等,那肯定是没命的,你要看准时机而先发制人嘛,所以这个不争,我凭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我套上“不争而无不争”,我要以最佳的状态去取得最大的胜利。这个不争,不是堕入小乘人那里,像猪一样的在那里让开水去烫,不是!这个不争一定要跟无为挂上钩,老子的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必须看准时机,我该出手的时候一定要出手,不该出手的时候就不要妄动,不要轻举妄动。所以不争的意思,是跟无为同一个标准,这才能够读准《道德经》。所以我跟大家说句实话,道德经我根本没有去看,我常常是别人读一遍给我听听,就像今天要上课了,叫明入读2遍给我听,为什么我这么轻率呢?其实,我一点都不轻率,因为我对老子的世界观太了解了,他老人家说什么我知道的,他老人家的为人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我还感慨憨山大师偏于小乘人,我这个还勉强有点大乘人的习惯,我是中道,他还是有点小乘人的落空,所以他用“迫不得已而后动”,我就说看准时机该出手就出手,这才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绝对标准。

(主持人:师父,就是说“上善若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重点在于不争,而是说水善利万物,或者说是。。。。。。)

对呀,就是恰到好处,你知道,如果是滂沱大雨,那万物都要被它淹死了。“上善若水”是“润物细无声”、“雨露滋润禾苗壮”才行啊,如果是滂沱大雨那不是变成洪灾了吗?山崩地裂啊。老子的意思是说,恰到好处。你搞个海啸,鬼都吓死了;山洪暴发,山都倒下来了。

“夫惟不争、故无尤。”这个关键就看个“尤”字,这个尤就是突出的,不恰当的,超过的,过分的。夫惟不争,这个争字,或者是方法上来说,太过,或者是不及。因为你什么都恰到好处,最科学,最完美,那么就没有什么过错了。憨山大师虽然非常伟大,我很赞叹,虽然憨山大师也坐在六祖旁边,但是我这个人从小就钻牛角尖习惯了,所以我也钻出他老人家的偏于空,执着空的习惯,所以我提醒大家,古人虽然是很伟大的,但是我们要注意观察,他会不会在某方面有点不及。我是以佛家的不着有,也不着空的“中道”思想,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中道”思想,还有儒家“执中以制左右”的“中道”思想,来钻憨山大师的牛角尖,从而使我表达老子的本意。无为、不争,就是说你不要太过,或者是不及,因此你什么事情都做的最好,就没有过错了。谢谢大家!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就是保持,就是得到。盈,就是增长。也就是说,你得到了什么东西,之后你的欲望不断地膨胀,这个是很危险的。不如其已,这个已就是停止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事情,必须把握一个良好的度,千万不要失去平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是做什么事情,你必须把握一个恰当的度数,恰到好处,不要走极端。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里关键词就是锐,锐就是锋利,这是一个比喻,就譬如揣,有揣摩、揣测,这里“揣而锐之”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比喻,好像你用什么去捶打、琢磨,使东西变得很锋利,很锋利的东西就很容易被碰坏,很锋利的东西就磨得很薄嘛,就很容易搞坏,不能长保,不能永远保持那么锋利。这个比喻其实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太过锋芒毕露、盛气凌人,否则就会招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这种人生观就和前面的“和其光,同其尘”是一个道理。那么是不是工作就不要太认真,太积极?不是!你可以认真,你可以积极,但是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自吹自擂,要有这种谦虚谨慎。从比喻来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金就是黄金啦,玉就是宝玉啦。也就是说,一个人,你无论是有什么能力,还是有什么方便,你如果贪心很大,真的是能够金玉满堂,其实还要知道“莫之能守”,那么多财富,你也不一定能够长久的拥有。这个长久的拥有可以分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人生苦短,总有一天会死,那死了可以给子孙,也对,也对,但是你也要知道,有一些人会用种种的手段,要来榨取你或者偷取你,等等,也就是说,财富太多太露馅,也会引来一些不良的后效应,所以就劝我们不要太贪心哦。这个跟《红楼梦》里面有个跛脚仙人(唱的)“世人都说神仙好”等等那个“好了歌”就很相似,就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富,就是你很有钱,很有财产。贵,就是你做大官。也就是说,如果你很有钱很有势,但也千万不要骄傲,或者骄横跋扈,否则也会惹来很多麻烦,咎,就是过错,惹来很多麻烦,就是劝我们要谦虚谨慎啊。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遂就是功成名就,这个遂就是如意、满意。这个身退的意思,就是不要执着功德相,不要太贪着功名利禄。天之道,天是大自然的意思,天,在古人往往不是单单指我们头上这片天,而是常常泛指整个大自然,前边那个“天长地久”(篇)就讲到,天地生万物而没有去执着,或者去贪着,等等。这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其实就跟前面讲的“天长地久”(篇)所讲的功成而不居这些道理是一致的。功成身退,并不是说,你事情做好了,你就以后不干了,不是!就是你不要老是去执着你的功德相,谢谢大家!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

这段话它要阐述的就是什么是“玄德”。这一连串,呃,这一章可以从后边来讲起,就很容易明白前边的意思了。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生”就是生长,“畜”可以说就是培养,“生之、畜之”你可以连成“生畜之”,也就是培养它。“生而不有”,就是说虽然我们在培养,或者是在帮助某一些事情,但是我们不要以这个功德之心而产生一种占有,“我”在搞什么,不要,不要这么想。其实这是老子所谓的得道的境界,也就是“玄德”,也就是悟道的人,得道的人,他的心态就是这样——“生之、畜之”,他们会爱护一切,会帮助一切,然而他们没有以私心妄想去想占有什么,因为他认为万事万物和自己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大道不二,或者是天地同体,这种世界观而引发他的行为。“为而不恃”,“恃”,我们说有恃无恐,这个恃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借助,或者是凭借,就是说不会因为做了什么事情而以为自己,认为是很骄傲了,他没有,没有这个想法,该做的事情他们会认真做好,做完之后就好像很自然地就放下它了,而没有老是沾沾自喜,或者是自以为了不起。“长而不宰”,就是帮助它们成长但是没有那种控制欲,没有想去占有它,“宰”这里是主宰、控制。“是谓玄德”,“是”就是这样,“谓”就是认为、称为,“玄”就是前面第一章“玄之又玄”,就是很玄妙,至高无上,“德”,古人这个“德”就是得道的意思,就是得了得了。“是谓玄德”,也就是说这种心态就是至高无上的那个“道”的境界。“玄”,“玄之又玄”,还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个“玄”在《道德经》里边都是代表那个至高无上的那个境界。所以“玄德”,“是谓玄德”,就是这样,就是那最高的境界了,那么回头来看前面了,就明白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营魄、抱一”,怎么搞个“载”呢?憨山大师说“载”就是乘,就是,好像就是载什么东西的意思。如果让我来理解,我就反而——憨山大师就说那个“营”就是魂的意思,魂魄,载魂魄——其实让我来说吧,这个载魂魄,这个“载”就是形体,有形状的东西;这个“营”就是间于“魄”和“载”之间的一种东西,如果从《黄帝内经》来说,这个“营”你可以称为体内的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吧,“营”养你这个“载”的。这个“载”我认为,如果让我来理解,我就不如认为是身体、肉体,而你体内的“营”气和你的“魄”,以道家来说就是精气神吧,“精”吧,是属于有形状的东西,“气”就是属于,间于有形和无形之中的东西,“神”那就是抽象的精神状态了。“载营魄”如果让我来套上一个传统的名词,那你不如理解成精气神,如果再套上更近代的,那就是身心。古人他们炼词很精辟,这个“载”是偏重于指我们的肉体,我们这个躯壳;“营”就是属于指我们体内的能量啊,等等,《黄帝内经》的“营气”;“魄”是属于精神状态的。“载营魄、抱一”也就是形与神俱,也就是精神和肉体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神不外驰之类的。“抱一”,形神俱妙,形与神俱。“能无离乎”,这个“抱一”反过来就是离啊,就说你一个人,你们能不能精神和肉体结合在一起,不要老是神不守舍啊,能不能避免神不守舍这个现象啊,你们永远就要处于一种形与神俱的状态啊。“能无离乎”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精神和肉体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平常所说的精神饱满,不要老是神不守舍、心猿意马。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这倒过来解释就知道了。“婴儿”,婴儿的呼吸状态都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说婴儿的呼吸状态是自然的?婴儿哭的时候也会呼吸呼得很粗糙啊,也对啊,也会的,但是我们成年人因为种种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坐在那里,甚至外表看起来好像心情是很平静,但其实内心是乱如麻都有,也就是身心不能良好地协调。所以老子就告诉我们修道之人就要以婴儿那种状态为标准,身心永远是处于一种自然的、协调的状态。“专气致柔”,这个“柔”虽然也可以称为柔和,但是“柔”也有柔顺的意思,柔顺啦就不冲撞啦,不冲撞继续引申那不就是协调嘛。“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就是我们身心状态要回复到婴儿那样自然的状态。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这“疵”是属于缺点或者是其他不对的东西。“涤除玄览”那很奇怪,那个“玄”在《道德经》里边常常是指好的境界,“玄览”那也是属于好的境界,那为什么要“涤除”?其实这里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里的“玄览”不是指那些正确的见解,应该理解成那些很古怪的、自以为很独特的那些见解,这些要去掉它,不要使你的心造成干扰。“玄览”有一些地方也叫玄见,这个我们以孔子那个“子不谈怪力乱神”,这是同一个道理,我将这句摆在旁边你们就理解了。就是这个“玄览”是属于那些说得很神奇的、脱离现实的事情吧。“能无疵乎”就是你能不能将这些东西给去掉,不要受它们影响,“疵”,吹毛求疵,就是一点点小缺点,也就是说你能够将这些不正确的、不合道理的邪知邪见给去得干干净净啊,谢谢大家,那我们继续。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老子开口闭口都说无为,爱民也无为那就不要爱了是不是啊?治国也无为,那国家也不用理它了是不是啊?不对!请牢记,老子的思想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那老子是不是“为道日损”就不喜欢学习?不对,他前面就有一句“为学日益”,他说正确的学习啊就要天天有收获那才对,如果你读了书读了之后头脑一片昏沉,白色纸,黑色字,书一读完书一放什么都忘记了,那不是读书,那是浪费时间,真正的读书是要有不断的收获,“为学日益”,千万不要以为老子叫你们不读书啊,老子自己读了无穷的书,如果他觉得读书没用,他自己不会读,他就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啊天天要有所收获,要天天增长知识,那才是正确的学习;然后就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你同时还要修养品德,“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要将你那些坏习惯、邪知邪见给去掉,“损”就是去掉、减少,不好的习惯啊、不正确的见解去掉啊,那些妄想执着要去掉,那些自己的成见要去掉;“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就是无妄为的意思,要以最客观的心态来学习和做事,“无为”就是最客观的,最实事求是的心态来学习和做事;“无为而无不为”,最客观的、最科学的方法论就能够使你成功率很高,甚至达到无不成功,所以“无为而无不为”,而不是无所作为,无所作为就变傻瓜了,老子还要搞这个干什么?所以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爱民”就是关心百姓而治理国家,其实你们就觉得老子怎么那么麻烦?“爱民”就是“治国”,“治国”就是“爱民”,其实这个还是两大领域,“治国”这是属于要规定种种的法律法规,“爱民”有时候要深入群众啊,关心老百姓啊。“能无为乎”,是不是不用干这些是不是?不是!“无为”就是无妄为,也就是以最客观的心态和最正确的标准去做,没有一丝私心妄想。“能无为乎”就是你能不能达到最客观、最正确的标准去做。这个以佛家来说,真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爱民如子这个心态。治国就像是治理自己的小家庭一样,“能无为乎”,就不要说这是别人的,老百姓也不是我儿女,不是不是。“无为乎”就是以最客观、最正确的方法去做爱国、爱民和治国这些事情,不要带着自己的妄想、自己的偏见或者是习惯,一定要实事求是。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有个版本就是“能无雌乎”,如果让我来选择,到底是“能为雌乎”还是“能无雌乎”?我们就看下边另外一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是用个无,那么让我来判断,应该选择“天门开阖、能无”,不要说“能为”。“能无雌乎”,“雌”,首先关键词就是搞这个“雌”,雌是对雄,雌性和雄性,那古人“雌雄”其实就跟另外一个概念,就是“阴阳”有关系,那阴、阳这两个概念,它是代表阳为动,阴为静。那么“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天门”,天上的门开开阖阖,其实古人因为词汇没有我们现代人那么丰富,再加上古人写文章,用词用字很精炼,这个“天门开阖”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一切自然规律,你可以理解成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一切自然的变化。“能为雌乎”和“能无雌乎”,这个“雌”在这里理解成固定或者存在这个意思,也就是说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你能否彻底地是遵循它的规律,而不要以你想当然,自以为是的想法去面对。也就是完全要以客观规律。历史上不是有个大禹治水嘛,其实他父亲本来就开始治水了,他父亲很笨,哪里有水就搞个堤坝围起来,没有想到那水越积越多,那堤坝都被冲歪、冲崩了。大禹就很聪明,其实天地有水的地方它本来就有一个现象,旁边肯定有一些高出水的地方使这个水控制在一个方向,然后这个水就会顺着低的方向往其他地方流嘛,所以大禹就从这个自然的现象,“天门开阖、能无雌乎”,譬如他在山河大地观察,水就是这么流的,那么你这个要治水,那么同样是旁边就要搞堤坝,让水控制在一个范围内,然后又要让水不断地往低处流,譬如流到大海,那就没事了。大禹治水治得很好,舜还很高兴,后来连两个女儿都嫁给他,那个皇位都给了他,他爸爸好像被舜给斩掉了,应该好像是舜的两个女儿嫁给大禹(编者按:应为尧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师父更正此说文字见第二十八章),好像是这样,如果我说错了,就以历史为准。“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就是做什么事情,要完全遵照客观规律去办,不要有个人的一些妄想,那我这么解释,对不对?请看下一句。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你什么都明白了,“四达”,我们说四通八达,也泛指一切的现象你都明白了,“能无知乎”,你会不会变得很无知啊?是不是这个意思?不是!我们请来释迦牟尼佛注解一下就知道了,楞严经不是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就是用你的习惯性去判断事物那会犯很大的错误的。那还有一句“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知见无见”,“知见”也就是你观察事物的这种精神状态,你以清净的心,你不要带着成见去观察,“斯即涅盘”,“涅槃”,波罗密多心经有“究竟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处,也就是实相。“知见无见”,以这个可以说最标准的观察事物的心态涅槃,达到了不生不灭,也就是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斯即涅盘无漏真净”,也就是说你观察到的现象都是“无漏”,当然前面绝对后边就可以绝对,你真正达到标准的“知见无见”,那么你就能够“无漏真净”,也就是你观察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不会有差错的。那好了。“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个“无知”就是不要带着成见,就是没有自己成见,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的结果。“明白四达”,也就是你观察事物一定不要带着你的成见。好像前面就是说做事,“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就是办事你一定要以客观规律为绝对的标准去办事,观察事物就不要带着你的成见。那这么一说你们就知道,一个是从具体的做事和一个考察的过程都必须是这样,一个就是完全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一个就是要以清净的心,实事求是地去认识事物,去考察事物。“生之、畜之”,那个就是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面了,所以这么前后连起来,就是老子给我们灌输的,就是去掉我们的习惯性和执着,以最清净的心态去实事求是,然后按客观规律去办事。如果你们做到这样了,那就是达到了认识世界的最圆满的状态,也就是“玄德”,谢谢大家。

 

         [了空居士(无忧道人蔡衍颛)QQ:519702412]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13715860608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